环保督察整改方案.docx
环保督察整改方案2.5)年均浓度比年下降18%以上,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3.5%,冬季持续雾霾天数明显减少;全省地表水87个国控考核断面达到或者优于HI类的比例达到81.6%以上、无劣V类水质断面,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者优于III类比例达到97.6%以上;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0%o全面完成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各项约束性指标任务。四、整改举措认真对照督察意见梳理的5大类89项整改任务,制定四川省落实中央第五环境保护督察组反馈意见整改任务清单,明确责任单位、整改时限、整改目标、整改措施。其中,15项重点整改任务由省领导牵头督办。重点采取以下举措:(一)坚决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1 .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坚固树立并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辟的要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绿色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以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负责、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负责的态度,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2 .全面压紧压实环境保护责任。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要求,坚持各级党委、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环境质量负总责,修订完善四川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分工方案,按照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要求,健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责任体系,细化、实化、量化各地、各部门责任,严格依法落实各职能部门监管责任,形成份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的工作合力,建立归属明晰、权责一致、多方联动的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全面落实环境保护领导责任、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3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考核评价。强化绿色发展指挥棒作用,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建立实物量核算账户,定期评估自然资源资产变化状况,落实生态功能区差别化考核制度,显著增加生态环境考核指标权重,突出约束性指标管理。严格执行四川省党政同责工作目标绩效管理办法(试行),将环境目标分解到下级党委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逗硬考核。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环境问题线索定期移交移送机制,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实绩作为干部考核评价、奖惩的重要依据。4 .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逐年扩大污染防治和自然生态保护专项资金规模,不断提高环境保护财政投入。结合环境保护费税改革,将各级环境监测监察执法运行经费和能力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建立绿色发展基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创新环保投融资机制,激活社会资本投资潜力,积极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管理,实现投资渠道多元化,增强环境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性。(二)坚决以生态环境保护硬约束推动绿色发展L优化空间开辟布局。开展长江经济带战略环评,充分发挥规划环评对区域生产布局的指导和规范作用,把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作为定布局、定产业、定项目的重要依据,引导发展方向、调控开辟强度,逐步扭转部份城市产业布局混乱、工业居住混杂的局面,加快解决规划不当造成的噪声、油烟扰民等问题。推动开展成都平原战略环评,实现全省中心城市(成都)与周边城市统筹发展,促进城市群、产业集群合理布局、规模优化。全面落实国家、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形成以一轴三带、四群一区为主体的城镇化发展格局。2 .完善环境准入制度。出台并实施环境准入实施意见和配套措施,建立以三线一单为手段的环境准入体系,形成绿色生产、消费的法规制度和政策导向,倒逼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调整、城市结构改善和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保障生态安全,改善环境质量,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3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坚定不移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执行产业政策,禁止新上限制类投资项目,防范落后产能跨地区转移,建立重污染产能退出和过剩产能化解机制,煤炭、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过剩行业实行产能等量或者减量置换,实行新(改、扩)建项目重点污染物排放等量或者减量置换。依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制定产业规划。不断完善地方标准体系,落实排污许可制度,倒逼企业实施科技创新、改造升级。4 .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行动计划,开展节能环保对标行动,全面实施重点行业企业强制清洁生产审核,推进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技术改造升级,推动重点行业企业和重点产业园区绿色发展。实施创造四川行动计划,加快发展先进创造业。提高服务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优先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养老健康等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大力发展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加快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积极创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加快发展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实施节能环保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工程。实施绿色四川旅游行动计划,完善旅游环保基础设施,严格生态保护。(三)以全面落实河长制为重点坚决打好碧水攻坚战1 ,强化规划引领。认真落实四川省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规划,坚决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在出台沱江、岷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基础上,由省级河长牵头组织相关部门,结合已印发的一河一策管理保护方案,编制出台其他8条省内主要河流水污染防治规划,进一步明确流域水污染防治整治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强化规划总体控制作用,增强水污染防治科学性有效性、水资源开辟合理性、水生态保护系统性,推动建设生态优美、交通通畅、经济协调、市场统一、机制科学的长江上游沿江经济带。2 .强化流域环境承载约束。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突出保护优先、预防为主,坚持水环境质量底线和水资源利用上限,将水环境承载能力作为流域管控要求,以水定城、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完善流域空间准入、产业准入和环境准入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准入标准,推动流域产业优化布局。科学划定岸线功能分区边界,严格分区管理和用途管制。除在建项目外,严禁在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建布局重化工园区,严控中上游沿岸地区新建石油化工、煤化工、涉磷、造纸、印染、制革等项目。3 .强化重点流域水环境整治。强力推进河(湖)长制工作,在_年落实省、市、县、乡四级河长管理体系基础上,一年进一步升级完善河长制各项制度机制,建立健全湖长制体系,把水库、湖泊、湿地纳入河(湖)长制工作范围。根据一河一策管理保护方案及年度目标、问题、任务、责任4张清单,做好河长制各项工作。以强力控制和削减总磷、氨氮、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为重点,积极开展严重污染水体整治、良好水体保护、水污染防治设施建设、饮用水环境安全保障四大工程,实现长江干流(四川段)、嘉陵江、青衣江、泸沽湖、紫坪铺水库等良好水体水质稳中趋好,扎实推进长江干流(四川段)及岷江、沱江、嘉陵江和金沙江等流域非法排污口、非法码头、非法采砂整治,促进岷江、沱江污染较重流域水质不断改善,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以实施岷江、沱江等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为重点,加快落实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倒逼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和产业提档升级。大力实施四川省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方案,加快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5%、85%o加大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力度,按时完成纳入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的99条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大力实施四川省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大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分年度完成176个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德阳、绵阳磷化工企业和磷石膏堆场整治,完成24个磷石膏堆场整治;强化涉磷工业企业环境监管,安装总磷在线监控设备IOO套。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农业污染防控要求,实施农业源污染全过程控制,加快划定规模化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全面取缔禁养区内541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加快编制并实施毗河、球溪河、中河、九曲河、威远河、绛溪河、思蒙河、醴泉河、毛河、金牛河等污染严重的24条小流域污染整治方案。4 .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持续巩固长江经济带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执法专项行动成果,全面公开120个问题整治信息,开展问题整治回头看,防止问题反弹。在全面完成地级以上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整治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县级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年底前全面完成整治任务,进一步加大问题排查力度,将新发现的问题纳入整改清单一并推动解决,不断提高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加快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监测。(四)以区域联防联控为重点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1 .调整产业结构。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持续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到年底,关停淘汰112.97万千瓦燃煤发机电组,压减420万吨粗钢、500万吨水泥、300万分量箱平板玻璃、3400万吨煤炭等过剩产能。进一步优化成都平原地区产业结构,加大火电、水泥、平板玻璃等高污染行业淘汰力度,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创造、轨道交通、生物医药、节能环保装备、清洁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2 .优化能源结构。按照宜电则电、宜气则气的原则,大力实施气化全川、电能替代、清洁替代工程。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提高水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发电的使用比例。提高城市建成区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有序推进锅炉煤改气、煤改电等工程。出台优惠电价政策,鼓励电代煤。控制煤炭使用,禁止高硫高灰商品煤销售,推进煤炭清洁利用和散煤管理。实施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全面推进工业、建造、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严格新建项目节能评估审查。推动传统创造业全面实施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到一年,全省能源消耗强度较年下降16%o3 .强化污染整治。全面实行工业污染源清单管理。深入实施减排、抑尘、压煤、治车、控秸五大工程,加大钢铁、火电、水泥、化工、垃圾焚烧、平板玻璃、砖瓦等行业污染整治力度,完成24台3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发机电组超低排放改造,开展重点领域挥发性有机物(VoCs)、砖瓦企业、餐饮油烟专项管理。持续开展散乱污企业清理整顿。加大燃煤锅炉整治力度,到年全面淘汰县以上建成区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鼓励实施锅炉煤改气、煤改电。4 .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加强施工扬尘、道路扬尘和堆场扬尘管控。城市建造工地严格落实施工现场围挡、工地物料堆场覆盖、施工现场路面硬化、驶出工地车辆冲洗、拆迁工地湿法作业、渣土运输车辆密闭等扬尘防治要求,提高城市建成区机械化清扫率,严格渣土运输监管,实施规范化全封闭管理。加强车、油、路综合管理,强化源头管控,提高油品质量,整治重型柴油车、非道路挪移机械等高排放挪移源,淘汰黄标车、老旧车,倡导低碳、环保出行,提升机动车环境监管能力和水平。5 .深化区域联防联控。以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三大区域为重点,强化分区管控,实行区域内规划、标准、监测、环评、执法、信息公开六统-O加大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统筹力度,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议,通报工作发展,研究解决突出问题。强化川渝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合作。(五)以生态破坏问题整改为重点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L划好生态保护红线,夯实生态本底。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四川省生态保护红线方案抓好勘界、立标、落地工作,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有效维护生态安全。深刻吸收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教训,严格执行国家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法规制度,提升自然保护区监管能力,妥善处置生态保护地的生态环境伤害问题。6 .推进生态保护地违法违规问题整治。进一步梳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地等生态保护地存在的环境问题,完善问题台账,制定整改方案,明确完成时限。依法整改全省自然保护区内1252个违法违规采矿、探矿、水电、旅游、交通、风电等开辟建设活动,以及其他保护地的违法问题,通过关停取缔一批、有序退出一批、整改完成一批,确保各类生态保护地内违法违规问题有效整改到位。7 .全面推进水生态修复。严格水资源管理,建立实施水工程水资源调度管理制度,落实下泄生态流量等生态保护措施,建设下泄生态流量视频监控系统,依法依规处置小水电开辟问题。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完善湿地保护网络,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城市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小区建设管理,开展退养还滩、生态补水,稳定和扩大湿地面积。落实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加大水土流失综合管理和生态修复力度。加强河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建设。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和水体净化调节功能。8 .持续开展绿化全川行动。深入实施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方案,环绕构建四区八带多点生态安全格局,加快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统筹实施重点工程造林等九大绿化行动,以川滇、秦巴、大小凉山等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主战场,加快推进宜林荒山、荒坡、荒丘、荒滩等植树造林全覆盖。大力开展退耕还林还草,稳步推进森林抚育。开展森林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小镇创建活动。加快建设森林走廊,严格落实森林、林地、湿地、沙区植被等生态红线制度。9 .推进生态脆弱区管理。因地施策,按照区域生态特点稳步推进生态脆弱区保护。加快推进沙化土地、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干旱半干旱土地和陡坡耕地综合管理,针对阿坝州和甘孜州沙化、退化草场等重点区域,实施草原生态破坏专项整治,保护改良管理退化草地15400万亩,重点综合管理299万亩沙化草地、1200万亩鼠荒地(黑土滩)。加强对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区域和生态脆弱区重大地质灾害的综合管理,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高质量高水平推进九寨沟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和发展提升,努力把灾区建成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进民族地区绿色发展脱贫奔康的典范。(六)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夯实环境安全基础L切实强化环境风险防控。加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和协调机制,探索设置高风险园区生态隔离带。推进区域环境风险评估、环境隐患排查管理、应急预案管理等基础工作。定期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依法科学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处置和伤害赔偿恢复机制,将有效防范和妥善应对重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作为地方政府的重要任务,纳入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2 .加快推进危(Wei)险废物处理处置。组织实施四川省危(Wei)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规划(年),统筹危(Wei)险废物处置设施布局,加快危(Wei)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加强危(wei)险废物处置设施运行管理,规范危(Wei)险废物处理处置,限期完成内江市、阿坝州、甘孜州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范运行资阳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开展汽修、涉重金属、医疗机构等重点行业危(Wei)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和医疗废物处置单位执法专项整治行动。3 .加强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推进实施四川省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方案,加快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设施及城镇生活垃圾环保焚烧发电设施建设,规范农村生活垃圾堆存和处置。加强垃圾渗滤液污染管理,完成42个城市(县城)生活垃圾处理场升级改造工程。加快推进成都等12个城市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落实生活垃圾管理职责,强化垃圾收运处全过程管理。完成三台县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设施整改,确保环境安全。(七)以强化生态环保管理体系为重点建立健全长效机制L推进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物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探索按流域设置生态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机构。加快推进全省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确保在年6月底前完成改革任务。改革方案拟为:在环境保护厅设置环境保护总监察职位(副厅级、厅党组成员),增加行政编制;设立环境监察办公室,分片区设置5个环境监察专员办公室,为环境保护厅内设机构,使用行政编制;将核与辐射监测管理机构一并纳入垂管范畴;在市(州)环境保护部门内设开辟区(高新区)环境监管机构;建立条块结合、权责明晰、各司其职、保障有力、权威高效的环境管理体制。2 .健全生态环境监管机制。严格环境准入制度,强化战略环评和规划环评,将三线一单硬约束作为综合决策的基础条件之一,将源头严防落实到产业规划、城市规划和区域流域规划中。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逐步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评价体系,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评价结果,实施针对性环境管控措施。严格执行能耗、水耗、地耗、污染物排放、环境质量等国家标准,建立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生态环保标准体系。严格环境质量达标管理,达标地区保持稳定,不达标地区制定实施限期达标规划。落实排污许可制度,一年完成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排污许可证核发,实现固定污染源一证式管理。3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优化调整大气、水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建设和完善大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网络和重点流域水质自动监测网络,加快建成适应当前环境管理需求的监测网络。整合环境保护、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水利、农业、林业、卫生计生、气象等部门相关数据信息,完善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网和生态、污染源监测体系,依托省级政务云建设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共享,统一发布生态环境监测信息,提升环境监测系统化、科学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4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政策体系。设立省级以奖代补专项财政资金,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成绩突出地区、单位和个人赋予奖励。研究组建省级环保投资平台,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在重点流域组建流域管理公司。支持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第三方管理等多种模式参预管理,放宽市政公用行业特许经营权限,哺育壮大环境管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支持绿色信贷,健全绿色担保机制,全面推开高环境风险企业投保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探索建立用能权、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环境管理市场体系。5 .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四川省污染防治激励约束资金管理相关办法,进一步加大激励补偿资金额度,发挥约束激励作用。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扩大补偿范围。提高省级补偿标准,有序开展多渠道筹措生态综合补偿资金的政策研究和试点示范,逐步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的补偿力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进一步加强集体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落实工作,继续开展省级湿地生态补偿试点,逐步建立地区间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现自然保护区、森林、草原、湿地、水流、耕地等重点领域生态补偿全覆盖。6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治体系。根据国家制定修订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法律法规情况,加快四川省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办法、四川省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办法、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修订,统筹推进沱江、岷江等流域污染防治立法工作。以四川省环境保护条例(修订)施行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执法监管力度,提升基层环保执法能力,以零容忍的态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切实增强环保执法震慑力。坚持时常性定期督察与不定期督察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以不定期督察和暗访为主,不断提高保护环境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有条件的地方,在公安机关探索设立环保警察;加强生态环境资源检察工作专业化建设,在人民法院设立环境与资源审判庭。7 .健全全社会共同参预的环境管理体系。因地制宜制定社会公众参预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施方案,引导和推动社会公众积极参预。健全生态环境新闻发布机制,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强化第三方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扩大第三方运营、规范第三方监测、健全第三方监督。推动环保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规范健康发展,拓展参预渠道,引导社会组织依法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监督员制度,健全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商议机制。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职业荣誉制度,完善公众监督、举报反馈机制,实行有奖举报。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整改工作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组织实施,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和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成立四川省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省委、省政府有关负责同志任副组长,省法院、省检察院和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等有关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环境保护厅,省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整改工作的组织协调、统一调度、统筹推进、催促落实等日常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综合协调组、整改督办组和宣传报导组,由省直有关部门抽派工作人员组建工作专班,各成员单位按职能职责推进落实整改工作。各市(州)、县(市、区)和省直有关部门成立相应整改领导机构,并明确承担相应职责的工作机构。(二)加大环保投入。全省各级财政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投入力度,省财政积极统筹整合相关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促治等方式,重点支持岷江、沱江、嘉陵江三江流域水污染管理和成都平原大气污染防治、饮用水水源保护及城乡污水垃圾基础设施建设、危(wei)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等工作。按照国家部署推进环境资源税制改革,探索建立环境保护投融资体制机制,综合运用土地、规划、金融多种政策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环保领域,催促重点排污企业加大治污投入,改造治污工艺和提升清洁生产水平。(三)严格责任落实。坚决贯彻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要求,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切实落实各级党委、政府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和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第一责任人责任。省级领导同志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联系指导市(州)工作重要内容,省直有关部门加强对市(州)、县(市、区)业务指导,各市(州)、县(市、区)切实担负主体责任,严肃认真抓好问题整改。各市(州)党委、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单位)要结合本方案制定完善本地、本部门(单位)具体整改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员和整改时限,倒排工期,实行挂图作战。各责任单位制定的整改方案报省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作为整改销号、日常监管和追责问责的依据。(四)严肃责任追究。对中央第五环境保护督察组移交的12个生态环境伤害责任追究问题线索,由省纪委牵头查处,逐一厘清责任,依法依规进行责任追究,并按要求征得中央第五环境保护督察组(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允许后向社会公开。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指出的其他问题由各地进行深入调查,对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人员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依法依规实施责任追究,绝不姑息、绝不护短、绝不手软。同时,进一步强化问题整改责任追究,对履职不到位、责任不落实、问题整改不力,甚至敷衍塞责、弄虚作假、拒不整改的单位或者个人,严肃追究其责任,倒逼整改到位。(五)强化督察督办。实行督察整改工作省领导牵头督办机制,由牵头省领导负责对重点整改任务开展催促指导,找准问题症结,整合各方面资源形成合力,推动整改措施落地落实。建立督察整改工作督办调度机制,实行周调度、周通报、月交账制度,明确具体的销号标准和程序,实行严格的销号制度,采用清单管理、领导包案、专项督察、暗查暗访等方式,加强对各地、各部门整改落实工作的督导检查,及时掌握整改工作发展情况。对整改进度滞后的,综合采取通报约谈、暴光监督、挂牌督办、追责问责等手段,扎实推进督察整改。(六)加强宣传报导。建立省、市、县宣传三级联动机制,全面跟踪各地整改工作落实情况。充分运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平台,深入宣传整改工作中好的做法和经验,暴光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保护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和环境违法典型案例。健全环境问题整改信息公开机制,利用一台一报一网和微信、微博等网络新媒体,及时公开环境问题整改方案和办理进度情况、典型环境违法案件查处情况,保障公众知情权。督察整改期间,省级电视台新闻栏目每周四安排5至10分钟,专题报导督察整改工作情况;省级党报和政府设立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专栏,每周五宣传报导1次督察整改发展情况。邀请社会各领域代表、社会组织和新闻媒体参预问题整改、监督整改,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为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决策部署,全面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任务,切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有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建设漂亮吉林,根据中央第一环境保护督察组反馈意见,按照诚恳接受、照单全收、直面问题、深刻剖析、坚决整改的总体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整改方案。一、指导思想坚持以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决落实总书记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思想,特殊是视察吉林重要讲话,坚持把人民对夸姣生活的憧憬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固树立四个意识,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走具有吉林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坚决实施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强化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严格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切实抓好中央反馈问题整改落实,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努力使吉林的天更蓝、水更绿、山更青。二、基本原则(一)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全省各级各部门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反馈问题的严重性和问题整改的紧迫性,将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思想上来,统一到中央环保督察要求上来。对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对整改工作负总责,其他领导班子成员负责分管领域问题整改,地方和部门共同推进,层层压实责任,层层抓好落实,做到坚决整改、迅速整改、全面整改、彻底整改。(二)坚持问题导向,分类处理。针对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3方面12类整改任务,实行台账式、清单式管理,逐一落实整改责任,逐一明确整改目标,逐一制定整改措施,完成一件销号一件,坚决做到问题没有调查清楚决不放过、问题没有解决决不放过、违法行为查处不到位决不放过、问责不到位决不放过、群众不满意决不放过。对能够即将解决的,立整立改、长期坚持;对能够短期整改的,即刻着手、限时整改,6个月内要整改完成;对确需长期整改的,要集中力量,持续发力,半年内取得阶段性成果。对督察移交的12个重点案件线索深入调查、严肃追责。(三)坚持标本兼治,完善机制。针对反馈问题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挖成因、对症下药,标本兼治,推动从源头、体制机制上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将落实反馈问题整改工作作为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契机,举一反三,立足长远,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最严格的环境监管、环境保护资金投入、生态环境伤害赔偿及责任追究等方面的长效机制,为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提供保障。(四)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实效。坚持把督察整改工作与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结合起来,与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发展、全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东中西三大区域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与吉林省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突出环境问题集中攻坚行动确定的重点任务、重点项目、重要管理工程结合起来,确保督察整改工作有效落实,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创新发展。三、主要目标(一)督察反馈问题全部整改到位。对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问题,从细、从实、从严、从快,狠抓整改落实,确保在半年内取得实质性发展和阶段性成效,并按照要求完成各项具体整改任务(详见附件)。(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坚决完成国家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和吉林省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主要目标,确保到年底,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0%以上,PM2.5年均浓度较年下降18%以上;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到62.5%以上、劣V类水体比例低于4.2%;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国家下达的指标要求;生态保护力度持续加强,生态监管水平进一步提升,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三)生态文明制度不断完善。坚决实行最严密的法治、最严格的制度,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可靠保障。加快建立各级环境保护委员会,实现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努力构建各级党委、政府统领全局,有关部门、单位各司其职,全社会共同参预的环保大格局,不断提升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水平。四、主要措施(一)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1 .坚决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坚持生态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新的发展理念,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抓手。各级党委、政府要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各级党委常委会每半年、政府常务会每季度研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县级及以上政府每年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上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确保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我省落地生根。2 .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严格执行吉林省生态环境保护职责规定(试行),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日常考核。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坚持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各级党委、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及环境质量负总责,行业主管部门对本行业环境保护工作负责,综合执法部门依法履行环境保护监管责任,切实形成环境保护工作合力。3 .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加快构建我省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体系,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严肃性。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考核评价制度,提高生态环境考核指标权重,全面落实环境保护一票否决。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试行),对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资源环境生态严重破坏的,按照吉林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伤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严肃追责问责。4 .加大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力度。各级财政要优化支出结构,重点向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管理、土壤污染防治等方面倾斜。切实加大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河道保护修复、饮用水源地保护、森林资源管护、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创新环保领域投融资机制,拓宽环境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渠道和企业环保投入筹资渠道。积极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引导金融机构、企业等增加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支持环境保护项目建设。(二)全面推进绿色发展1 .优化空间和产业布局。加快实施东部绿色转型发展区、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西部生态经济区战略。组织编制全省空间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形成开辟与保护、发展与布局于一体的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根据市(县)主体功能定位,探索实施差异化绩效考核评价机制,精准落位主体功能区战略格局。严格用地规模管控,引导工业向开辟区集中、产业向功能区集中。加大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再生资源利用设施。2 .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巩固发展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加快哺育医药健康、装备创造、建造、旅游等优势产业,全面推进小卫星、无人机、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发展观光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全力打造吉林绿色品牌。坚决化解过剩产能,按照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严格淘汰落后产能,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哺育一批节能环保骨干企业,实施一批节能技术产品产业化示范项目,积极发展环境咨询、工程设计、第三方管理等新兴环境保护服务产业。3 .积极调整能源结构。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实施煤炭减量替代,提高煤炭洗选比例,保证清洁煤炭供应。年底前,全省煤炭综合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至63%以下。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进以西部地区为重点的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建设。继续实施气化吉林工程,加快推进梅河桦甸等省内支线管道及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吉林段)。年底前,实现县级及以上城市天然气输气管网全覆盖,重点城镇管道覆盖率达到80%,天然气气化率达到80%o4 .有序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推进农业、工业、服务业循环生产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强化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深化循环经济试点示范,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三)实施突出环境问题集中攻坚行动1 .打赢蓝天保卫战。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工业园区集中供热建设、燃煤锅炉达标改造三大工程。年底前,实现3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全覆盖,年底前,20万千瓦及以上火机电组超低排放改造的装机容量达到总装机容量的75%以上。持续开展燃煤小锅炉取缔行动,年底前,各县(市)城市建成区基本淘汰10蒸吨以下燃煤小锅炉。建立县包乡、乡包村、村包户的秸秆禁烧网格化责任体系,加快秸秆资源化利用,年底前,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实施城市裸露地面消除工程和堆场扬尘整治工程,有效管控城市扬尘污染。2 .打好水体污染攻坚战。加快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扩能改造、污水采集管网改造、畜禽养殖污染管理等工程项目。年底前,松花江和辽河流域县级及以上城市污水处理设施一级A排放标准全覆盖,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县级城市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596和85%以上,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逐步泯灭劣V类水体。实施截污控源、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年底前,基本消除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_年底前,实现长治久清。开展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违法违规问题专项整治,年底前,基本完成地表水型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区违法违规问题清理整治。加快推进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确保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3 .打响生活垃圾污染歼灭战。组织开展全省生活垃圾填埋场无害化等级评定工作,积极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强化城市生活垃圾渗滤液达标处理,加快农村生活垃圾管理。一年底前,未达到规范要求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全部完成改造任务,垃圾渗滤液全部得到有效处置,全省90%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管理。(四)不断强化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L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一年底前,完成我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年底前,全面完成勘界定标。制定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政策措施,强化红线区综合管控,建立全省生态保护红线监测网络和监管平台,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监测预警与评估考核。4 .强化自然保护区综合整治。加快推进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提升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加强源头管控,严格涉及保护区建设项目准入。加快推进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全面开展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清理整顿行动,对重点案件进行挂牌督办,确保年8月底前,自然保护区内违法违规问题排查到位,整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5 .持续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管理,推动森林耕地草原河流湖泊休养生息。深入推进东部长白山林区生态修复工程,全力推进东部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和产业转型,加快生态移民和林区棚户区改造。加快推进中部黑土地保护治理,进一步强化防护林建设、土地整治、水土保持,系统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加快推进西部河湖连通等重大生态工程,进一步构建引、蓄、灌、排、提相结合的工程体系,强化湿地和草原保护与修复。(五)严格生态环境监管执法1.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执法权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执法,着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