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园1路延伸线(希望东路至老龙王渡大桥段)项目--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
兴园1路延伸线(希望东路至老龙王渡大桥段)项目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1.工程概况项目名称:兴园1路延伸线(希望东路至老龙王渡大桥段)项目:建设方:;勘察方:;设计方:项目地点:项目规模:兴园1路延伸线规划红线宽度为25m,长度为577.616m,双向四车道,为城市次干路标准,设计时速30kmh,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内容;道路、排水、电力、照明、通信、交通、涵洞等工程,给水、燃气及其他管线根据需要预留管位:主要控制点:起点兴园1路、希望东路,终点兴园6路等现状道路,规划路网、规划地块等:相交道路:起点与兴园1路、希望东路相交,终点与兴园6路相交;主要市政管网:管网以相关规划及周边已建管网为准,与之顺接。道路现状场地为农田、空地,有零星乡道和灌溉沟渠位于其中,道路周边有少量村民自建房。本项目为新建市政道路,设计根据规划道路红线开展,主要设计内容包括道路工程、交通工程、涵洞工程、排水工程、电力工程、通信工程、照明工程、景观工程等。其中给水、燃气管线只预留管位,道路施工时由主管部门同步实施。运营期业主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调整道路限速。道路地理位置图规划道路路网示意图2.设计标准道路性质:新建市政道路:道路等级:城市次干道;设计时速:30knVh;交通等级:中交通;标准宽度:25m;道路长度:577.616米;标准横断面形式:5m人行道+7.5m车行道+7.5m车行道+5m人行道=25m;路面设计标准轴载:BZZ-1KN;地宸参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SlOg,第三组,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沥青混凝上路面设计年限:15年;交通饱和年限:15年。3.执行上阶段意见情况及批复文件本项目为兴园1路延伸线(希望东路至老龙王渡大桥段)项目,2022年6月30日由新津区公园城市建设局主持召开了本项目初步设计专家评审会,专家提出了宝贵的专业意见,经过修改完善后,通过了本项目初步设计审查并取得了相关批豆。初步设计批复文件如下,本次施工图设计针对初设批复文件进行r逐条研究,认真落实,丰富完善了设计内容。针对初步设计批且意见进行了逐条执行。1、道路工程回复:已建兴园一路公交站台均为简易式公交站牌,业主确定,本项目不包含公交站设计,后续站点设置由公交公司负责。4、排水工程(1)预留周边地块污水支管设理:且人行道下应增设导水盲管,排放下渗雨水。回复:已考虑顺江电厂地块污水预留,预留井号为W7-2。人行道已考虑导水盲管。(2)优化管线横断面设计。回复:根据六类管线的需求及规范间距,本次仍保留原横断面布设计。(3)落实施工期废水处理方案。回复:本次施工废水考虑采用导流方式集中至集水池,再通过吸污车运至废水指定处置地。5、电气工程(1)设计依据栏需明确规范编号及版本号,应采用现行国家规范;且须增加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回复:补充规范编号及版本号,增加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OO2-2O21。(2)工程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的安全距离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回复:说明中补充相关要求。(3)电力变压器的能效水平应高于能效限定值或能效等级3级的要求;回夏:说明及系统图补充修改变压器能效等级要求。(4)当道路照明采用集中遥控系统时,远动终端应具有在通信中断的情况下自动开关路灯的控制功能和手动应急控制功能:回梵:说明中补充相关要求。(5)室外各配电线路应装设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动作电流不宜小于正常运行时最大泄漏电流的2.0倍2.5倍,且不宜大于IOomA,动作时间不应大于0.3s:回梵:系统图中照明回路出线增设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额定动作电流100mA,动作时间不大于0.3so(6)对安装高度在15m以上或其他安装在高耸构筑物上的照明装置,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的规定配置避雷装置:回夏:说明中补充中杆灯应设置避雷装置。(1)补充完善并更新相关设计规范。回复:补充修改。(2)根据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要求,请补充功能定位篇章。回复:补充修改。(3)道路共三处圆曲线,圆曲线半径为150/100/250,请补充超高加宽设计。回更:本项目进行了超高加宽设计,可见道路平面标注与纵断面设计图,补充超高加宽设计的说明内容。(4)优化纵断面设计图,并补充地质剖面图。回复:修改优化纵断面设计,补充地质剖面图。(5)补充路面结构达到临界状态设计年限一条车行道的累计标准轴次,以确定道路交通等级,拟定路面结构。回复:补充修改。(6)补充软基处理纵断面图,优化设计。回更:补充优化。(7)根据(GB55011-2021)2.10.2条规定,无障碍通道设计中,缘石坡道的坡口与车行道之间应无高差,请修改。回复:修改相关内容。2、涵洞工程(1)进一步核实涵洞道数及孔径。回更:核实完善。3、交通工程(1)补充本项目道路交通安全与管理设施等级。回复:补充修改。(2)项目应采用“多杆合一”“多箱合一”设计。回复:本项目仅有两处交叉口,除信号灯外仅设置了两处4mX2.8m指路牌可与路灯灯杆合一,但考虑到指路牌数量不多,且尺寸较大,需对对应路灯灯杆进行专门设计和生产,且造价并无明显节省,故建议还是采用独立杆柱。(3)安全岛宽1.5米,建议设置过渡段渐变至安全岛,确保车辆行驶安全。回复:补充修改。(4)核实公交站点。断面倾向310。330。,倾角45。53。,属压扭性断层。从彭县花龙门至都江堰火车站一段,断层线走向由北东45。转为北东20。,向北突出,切断了三叠系上统须河组和上侏罗统莲花口组。在二王庙处断层线近于东西向。据灌县地震中心站定点水准测量,灌县断裂北西盘近期有相对上升,8个月内上升0.5mm,小三角测量发现北西盘向西移动即反扭,表明断层至今仍在活动。地质构造图拟建场地是一个地震活动频繁的波及地区,根据四川省地震烈度分区图,拟建场地地震基本烈度为WI度区,属地震强烈和邻区强震。据历史地震资料记载,1933年前对工作区影响最大的几次地震为1933年叠溪7.5级地震、1976年平武7.2级地震及1657年的汶川6.5级地震,对区内的影响烈度均达V度。1983年3月19日,泰安镇发生4.0级地震。龙门山地震带、松潘地震带及鲜水河地震带所发生的强震或中强震,对本区亦有明显的震感和影响。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宸中烈度达11度,都江堰市成为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据四川近日转发并将执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最新发布的修订版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O223-2OO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拟建场地新建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学校、医院、体育馆、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人口密集等公共服务设施比普遍建筑提高1度设防。工作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拟建场地综合评价,场地裂隙不发育,该场地未见断层构造及构造破碎带,地质构造简单:从区域地震地质来看,该场地为稳定场地。5.2地层结构根据目前钻孔表明,将本次勘察深度范围内地基土按时代和成因划分为两个工程地质层,即: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JU)、和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JMP),地层结构自上而下分类描述如下:素填士(1)(Q4"11):杂色,干稍湿,结构松散。以粘性土为主,地表含植物根系。局部为原场地内旧建筑拆除后建筑垃圾、混凝土碎块及混凝工地坪,夹少量粉上、砂上。4 .自然地理特征4.1 地形、地貌及交通条件拟建的兴园1路延伸线项目位于成都市新津区希望东路至老龙王渡大桥段之间。场地较开阔,地形平坦,场地地貌属岷江水系一级阶地。道路钻孔孔口标高为460.47462.08m.最大高差1.6Omo4.2 气象特征成都地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季风气候显著,四季分明,具有盆地特有的冬暖熨热、口照少、湿度大、降雨量较多、蒸发量较大等特征。根据成都气象台观测资料,多年年平均气温在16.2C,68月最热,极端最高气温37.7C,1月最冷,极端最低气温-5.9,C:多年年平均降水量950mm;多年年平均值蒸发量为1020.50mm:多年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2%;年最多风向为偏北风,年平均风速1.35ms,最大风速14.8ms°5 .工程地质条件5.1 区域地质概况成都市市域在地质构造体系上,为龙门山构造带的中南段,属华熨构造体系。在大地构造上分别属扬子准地台和青藏地槽区,地质构造复杂。主要断裂为映秀断裂和灌县断裂(二王庙断裂)。(1)映秀断裂为压扭性深大断裂,呈北东一南西向延伸。分布在紫坪铺和龙溪乡北部,至汶川县映秀、三江口入崇庆县境。都江堰境内长40Km,断层面倾向300330。,倾角5060。0据地震局1974年6月会议认为“中滩铺(映秀)断裂是彭灌杂岩边缘一条分界和控制性断层,具其明显压扭性特征和多期活动性,挽近活动也有显示,推断为强震发生区L为“5.12”地震发震断裂之一。(2)灌县断裂(二王庙断裂)该断裂呈北东-南西向延伸,系龙门山前山江油-濯县断裂的一部分。从彭县通济场西南经宽河坝入境,又经洞坛口、懒板凳、都江堰火车站至二王庙,过白沙河后南折,至泰安寺和两河北部入崇庆县境。都江堰境内长约50km,走向为北东30。60。,平均约45%5.4 不良地质作用及埋藏物情况沿线各地段地势平缓,未见场地有滑坡、泥石流、崩塌等不良地质作用;场区内无埋藏的河、湖、沟、坑和坟场等不良地质作用。5.5 场地抗震设防烈度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场地所在区域属成都市新都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拟建道路属于标准设防类。5.6 场地和场地土的分类根据附近场地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及本次勘察结果,按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的有关规定综合确定,本场地剪切波速估算值如下:索填土剪切波速VS=I42.6ms,粉土剪切波速Vs=160.6ms,松散卵石剪切波速Vs=214.2ms,稍密卵石剪切波速Vs=290.2ms;素填土、粉土及松散卵石属于中软土,稍密卵石属于中硬土。考虑到路基以下素填土全部挖除,场地等效剪切波速估算值Vse=260ms,场地覆盖层厚度处于N5m,场地类别为类,特征周期值为0.45s,处于对建筑抗宸一般地段。5.7 岩土工程评价1、建筑场地的稳定性沿线各地段地形平缓,根据区域地质资料无活动断裂通过,无影响拟建道路安全使用和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为稔定场地,适宜建筑。2、路基的划分为便于路基评价,满足设计要求,根据设计道路标高,路基地层结构,岩性特征及对路基稔定性的影响程度,本配建道路项目为一般路基。详见工程地质纵断面图O3、路基岩土的工程特性指标根据本次勘察野外钻探,结合土工试验结果,按照有关规范、标准对地基承载力的评价方法,并结合成都地区的工程建设经验,场地各岩土层的工程特性指标建议值见下表。欠固结。层厚0.503.80m。粉土(2)(QP+E):褐色、灰褐色,稍密,稍湿湿,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层厚0.901.7Om卵石(QNF):灰色、灰褐色、黄褐色,卵石成分以火成岩为主,呈亚圆形、圆形。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夹少量云母片,顶面卵石粒间由少量粘性土和细砂充填,下部卵石粒间由中砂和少量砾石充填。根据现场钻探揭露,局部地段卵石层夹有粒径大于20Cm的漂石。卵石含量约50%80%。根据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I/T5026-2001)及超重型动力触探(N2o)测试击数,将其划分为松散卵石、稍密卵石2个亚层。松散卵石(3l):卵石含量约55%,粒径一般25cm,个别大于IOCn,颗粒交错排列,大部分不接触,颗粒间充填细砂、中砂、圆砾,局部位置圆砾含量较多。呈层状或透镜体分布于卵石层顶部,Mm修正后击数小于4击/10cm。层厚0.903.00m稍密卵石(3-2):卵石含量约55%60%,粒径一般36cm,个别大于10cm,颗粒交错排列,接触不充分,充填物为中砂、圆砾。呈层状或透镜体状分布于场地内大部分地段,N修正后击数般为47击/10cm。层厚2.005.10m,本次勘察未揭穿该层。5.8 水文地质条件拟建场地地貌单元属岷江水系I级阶地,根据钻探揭示,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为上层滞水和孔隙型潜水。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上部填土、层中,靠大气降水补给,水量较小,埋藏较浅,以蒸发方式排泄,无统一自由水面。孔隙型潜水主要含水层为卵石层,卵石层透水性良好。主要接受地下水侧向径流、地表水及大气降水补给,卵石层透水性及富水性较好,含水较丰富,对本工程基础设计和施工影响较大。地下水具有侧向补给好,水流交替循环强烈,水位恢复迅速的特点。场地与江安河最近距离约30m,连通性一般,互为补给关系,丰水期地表水补给地下水,枯水期地下水补给地表水。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地下水位年变化幅度为2.00-4.00mo本次勘察期间属于枯水期,勘察期间测得地下水静止水位埋深3.155m,水位标高456.57456.44m。间可能存在路基不均匀沉降的风险,建议将其进行换填处理。换填材料可选用场地内砂卵石,建议路基按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lo4-2013)相关要求碾压回填或夯实处理,压实度应符合规范要求。8、路基岩、土工程特性评价根据钻探揭露,整个勘察场地内,路基土主要包括:场地内的素填土(1),由含有少量混凝上块、砖块、瓦块等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的粉土、粉质粘土回填而成,欠固结,各向异性,全场地内分布,厚度不大,建议将素填土清除,采用砂卵石进行换填。粉土(2),灰褐、灰黑、黄褐色,稍密中密。无摇振反应,干强度较低,韧性较低。该层可选作路基持力层。松散卵石(3T),杂色,主要成份为花岗岩,次为闪长岩和石英岩,圆亚圆形,中微风化状,局部呈强风化状,坚硬,磨圆度较好,分选性较差,该层可选作路基持力层。稍密卵石(3-2),杂色,主要成份为花岗岩,次为闪长岩和石英岩,圆亚圆形,中微风化状,局部呈强风化状,坚硬,磨圆度较好,分选性较差,该层可选作路基持力层。9、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拟建道路为填方路基,道路设计路面高程为460.840465.145m:拟建道路原始地貌为岷江水系I级阶地,沿线设计标高底为索填土、粉土、卵石层,素填土多为回填建渣、粉土等,未经压实处理,松散,承载力较低。按设计道路标高平整场地后,将形成挖方路基,素填土不能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建议路基回填前对素填土进行换填处理,以粉土或卵石层作为路基持力层,可采用场地内的卵石层作为换填材料,并进行压实处理,压实度应符合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规定,压实后路基承载力应满足设计要求。根据设计方案,规划道路两侧地形平缓,地面标高与设计标高相近,因此不存在路堤边坡。10、筑路材料和施工用水、电评价(1)路基填筑料拟建道路主要为填方段,场地内索填土需要换填处理,路基填料可选用场地附近的卵石层,分层碾压、夯实。实施前应进行现场试验验证,交通条件好,筑路材料丰富。岩土层的工程特性指标建议值岩土层名称天然重度Y(kNm3)粘聚力C(kPa)内摩擦角力(°)压缩模量Es(MPa)变形模量EO(MPa)地基承载力允许值M(kPa)素填土(I)17.55.013.03.0/粉土(2)18.513.016.06.0/IlO松散卵石(3)20.0O25.018.012.0160稍密卵石(3-2)21.0O35.027.020.03004、路基土的干湿类型评价路段区路槽底以下80cm深度内主要为素填上、粉匕依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2012)的有关规定:Bm=(L-3n)/(L3p)式中Bm土的平均稠度:k土的液限含水量();m土的平均含水量():p土的塑限含水量();计算得Bm=O73,由此确定为上基的干湿类型为潮湿。5、场地地基土的液化评价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O2-2013)4.3条及土工试验数据,本场地粉土的粘粒(粒径小于0.5nm的颗粒)含量百分率均大于13,可不考虑场地粉土的液化影响。6、地基均匀性评价拟建道路设计路基标高以素填土为主,素填土未经压实处理,松散,力学性质较差,不宜宜接作为路基使用,建议将素填土进行挖除换填处理。以粉土层或卵石层做地基持力层,由于素填上下粉土层分布不均,以粉土层及卵石层做持力层,力学性质差异较大,为不均匀路基。7、地质条件可能引起的工程风险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的通知建办质(2017)39号文“勘察单位应当针对工程实际,在勘察文件中说明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的要求,本报告对拟建工程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评价如下:拟建道路路基下为素填匕不建议选作路基持力层,若不进行处理,在后期运营期后,经检测应达到设计要求。6、场地内的水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场地内的土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7、施工前须与电信、电力、天然气、自来水等公司取得联系,了解电缆、天然气管道、自来水管道等的具体位置及高程,避免施工中损坏或发生安全事故。8、道路勘探点孔距较大,遇到地层结构变化较大等情况时,需要及时和勘察单位联系,通知我公司技术人员验槽,必要时进行施工勘察6 .道路工程设计6.1 设计依据(I)规划局提供道路红线、竖向高程等资料;(2)建设单位与设计单位签订的设计合同:(3)建设单位所发的设计任务委托书;(4)实测地形图:(5)地勘报告;(6)周边已建及在建道路施工图资料。(5)项目相关设计资料及气象、水文、地质资料;(6)其他有关资料等。6.3 采用的规范和标准(1)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2)城市道路交通工程项目规范(GB55011-2021);(3)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版);(4)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l93-2012):(5)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6)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I9牛2013);(7)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GJJI-2008);(8)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l2014);(9)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O2(H7):(2)水、电场地位于成都市新津区希望东路至老龙王渡大桥段之间,水、电力资源均较为丰富,可以满足工程和生活用水、用电的需要。IK“海绵城市工程”建设对道路工程的影响及建议(1)地基土的渗透性场地内分布的主要土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上层(Q朋)和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F)粉土以及卵石层等组成,根据类似工程经验,其渗透性分述如下:场地分布的人工填土渗透性中强。地分布的粉土渗透性较弱,为隔水层。场地分布的卵石层透水性强。(2)地下水下渗对地基土的影响场地内分布的人工填土渗透性中强,地下水下渗易汇集,造成人工填土含水量增加,易形成“弹簧士”.场地内分布的粉土透水性弱,地下水下渗会造成路基土含水量增加、土体软化。场地内分布的卵石层透水性强,为含水层地下水对卵石层力学性质影响不大。(3)“海绵城市”建设的建议天然路基段场地内分布的人工填土、粉.上受地下水影响会造成岩土体力软化,易引起路基变形,应考虑“海绵城市工程”建设对其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换填路基段换填时应结合“海绵城市工程”要求进行换填材料的选取,并考虑相应隔排水措施。6.8 结论与建议1、沿线各地段地形平缓,无影响场地稳定和道路安全的不良地质作用,场地稳定,适宜建设。2、场地各岩土层的工程特性指标建议按上表选用。3、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处于对建筑抗箧一般地段。4、建议清除道路设计标高及以下素填土,以粉土、卵石层做路基。5、路床填料宜选用碎石土或砂类土等粗颗粒土,并分层碾压、夯实至路床设计标高(8)交通饱和年限:15年:(9)地震参数:抗宸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第三组,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10)道路净空高度:机动车道25.0m,行人、自行车道22.50m:(11)停车视距:230m。6.9 设计原则1、贯彻执行国家环境保护的政策,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规范及标准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2、从实际情况出发,在规划的指导下,采取全面规划、分部实施的原则,使工程建设与城市的发展相协调,既保护环境,又最大程度地发挥工程效益:3、按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时兼顾的原则确定工程的设计方案,注重环境保护、节约能源及降低成本:4、按照合理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目前实际需要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确定工程内容,根据片区路网规划资料,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前提下,处理好近期与远期、新建与改建、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5、体现以人为本的思路,注就道路的交通功能。6、结合道路周围用地,合理设置道路纵坡,方便道路两侧用地开发。6.10 面设计1、平面基本情况本项目为新建市政道路。平面设计根据规划线形及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并满足规范的相关要求。兴园I路延伸线,道路全长577.616m,起点桩号为K0+000,起点坐标为X=194146.541,Y=195471.346:终点桩号为K0+577.6I6,终点坐标为X=194587.255,Y=195134.458o道路的技术指标如下表:道路平面主要技术指标技术指标单位数量(10)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11)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32015);(12)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13)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36102019):(14)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15)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16)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住房城乡建设部,2014.10);(17)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2012年版);。(18)成都市人行道建设技术导则(2012年版):(19)成都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技术规定(2017年版);(20)成都市城市道路绿化建设导则(2017年版);(21)成都市“小街区规制”建设技术导则(2016版);(22)四川省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实施细则(2019.03.01);(23)关于发布四川省公路水运建设项目禁止限制使用落后工艺、设备、材料目录(试行)的通知;(24)四川省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DBJ51"069-2016):(25)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3-202D;(26)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27)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GB55019-2021);等相关规范和标准。以上各规范标准均按照最新版执行。6.3主要技术指标(1)道路性质:新建市政道路;(2)道路等级:城市次干道;(3)设计时速:30kmi;(4)路面结构形式:沥青混凝土;(5)设计年限:15年。(6)设计标准轴载:BZZ-IOO;(7)交通等级:中型交通;6. 5.1当圆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Om时,应在圆曲线范围内设置加宽,每条车道加宽值应符合表6.5.1的规定。表6.5.1圆曲线每条车道的加宽值(m)加宽类型汽车前悬加轴距(m)4型圆曲线半径(m)2(XXR250150<RV200KXXR15080<R1007(XR8050<R704(XR5030<R4020R3010.8+3.8小客车0.300.300.350.400.400.450.500.600.7521.5+6.5大型车0.400.450.600.650.700.901.051.301.8031.7+5.8÷6.7校接车0.450.600.750.900.951.251.501.902.75本项目根据规范要求,在三处圆曲线位置对车行道进行了圆曲线加宽处理,由于本项目车行道加宽占用人行道宽度,道路红线全线为25m不变,为避免单侧加宽过度占用人行道,选用中线两侧对称加宽形式。加宽宽度按小客车类型半幅2车道计算,分别为半径15Om圆曲线中线两侧各加宽0.7m;半径IOOm圆曲线中线两侧各加宽0.8m;半径250m圆曲线中线两侧各加宽0.6m,加宽缓和段一般为15m,由于半径为IOom的圆曲线两端直线长度不长,故将该圆曲线两侧直线段完全作为了超高加宽缓和段处理。详见道路平面设计图、道路超高加宽设置表。6.6纵断面设计纵断面设计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1、满足道路技术标准、规范要求;2、道路沿线地形、水文地质条件及永久性建筑物室内外地坪高:3、满足雨、污水排放需求;4、沿线桥涵高程:5、沿线已建或已设计相交道路高程。纵断面设计中路面设计高程是道路中心线。经综合考虑,道路的纵断面设计指标如下表:道路纵断面主要技术指标技术指标单位数量竖曲线交点数量个1技术指标单位数量平曲线交点数量个3曲线最小半径mIOO平曲线最小长度m93.698为方便残疾人通行,有条件的交叉口及单位出入口均设置无障碍通道,路段上均布设盲道,盲道宽度0.3米。本工程采用成都平面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2、圆曲线超高设计本项目设计时速为30kmh,道路平面设置有3处圆曲线,圆曲线半径分别为150m、100m、250m,根据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6.3.2条的规定,本项目半径小于15Om的圆曲线范围内需要进行超高设计,如下图:1圆曲线最小半径应符合表6.3.2的规定。当地形条件受限制时,可采用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的一般值;当地形条件特别困难时,可采用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的极限值。表6.3.2圆曲线最小半径设计速度(km/h)IOO806050403020不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m)1600IOOO60040030015070设超高同曲线最小半径一般值6504003002001508540(m)极限值400250150IOO704020本项目根据规范要求,对半径为IOOm的圆曲线进行超高设计,最大超高横坡为2%,采用绕中线旋转方式,仅对车行道做超高处理,超高缓和段根据规范计算长度为36.3m,由于道路4车道选用中线两侧对称加宽,将圆曲线之间的直线段作为了加宽缓和段,因此超高缓和段保持与加宽缓和段一直,为圆曲线之间的直线段,故超高缓和段长度分别为50.6m、43.207mo详见道路平面设计图、道路超高加宽设置表。3、圆曲线加宽设计本项目道路平面设置有3处圆曲线,圆曲线半径分别为150m、IOOm、250m,根据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6.5.1条的规定应设置车行道加宽,如下图:及树皮草根等,当地面横坡陡于1:5时,应按陡坡路堤进行处理,路堤填筑前须在斜坡表面上开挖12m宽的台阶,做成坡度为2%4%的反向横坡,以防路基滑动而影响其稳定性。C、路堤修筑时,原地面的坑、洞、墓穴等应用天然砂砾石回填,并进行压实,路堤基底为耕地或松土时,应先清除有机种植土、树根、杂草后,再压实。D、路堤基底范围内由于地表水或地下水影响路基稳定时,应采用拦截、引排等措施将水引离填方区,并可适当在路堤底部填筑不易风化的砂砾石料。(2)挖方边坡设计A、本项目填挖高度较小,整体均不超过4m,设计挖方路段边坡按1:1放坡。B、路基开挖必须按设计断面自上而下开挖,不得乱挖、超挖及欠挖。(3) 一般边坡防护本段道路总体边坡高度较小,采用放缓坡并结合植物防护方式处理。如湿法喷播精草、三维植被网防护等。由于填挖方边坡高度均小于4m,道路全线边坡均采用喷播植草护坡处理。影响路基强度和稔定的地面水和地下水,应采取适当措施,予以拦截或排出路基以外,并结合路面排水,通过综合排水设计,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2、路基压实拟建道路地形较为平坦,土层结构较简单,无不良地质作用,适宜进行道路的建设,场地中杂填土、素填土、耕植土应予清除。填方路基应优先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等粗粒土作为填料,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50mm。强膨胀土、泥炭、淤泥、有机质土、冻土、易溶盐超过允许含量的土以及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细粒土等,不得直接用于填筑路基。路基填料的强度按照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2012年版)必须满足下表的要求。路基土最小强度及压实度要求填挖分类路床顶面以下深度(m)填料最小强度CBR(%)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填料最大粒径(mm)次干路次干路填方路上路床0-0.3695100竖曲线最小半径m40(1)凸形m-(2)凹形m纵KK)竖曲线最小长度m73.153最大纵坡%2.129最小纵坡%03最短坡长ITl127.616道路设计高程为道路中线处路面高程。本工程采用成都平面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6.7 横断面设计本项目为新建市政道路工程,红线宽度25m,为城市次干路,断面形式为一块板,即:5m人行道+7.5m车行道+75m车行道+5m人行道=25m°道路路拱形式均采用双面坡,车行道横坡度为向外1.5%,人行道横坡度为向内2.0%。道路标准横断面图6.8 路基设计1、路基边坡(1)填方边坡设计A、本项目填挖高度较小,整体均不超过4m,设计填方路段边坡按1:1.5放坡。B、当地面横坡缓于1:5时,路堤可直接填筑在天然地面上,但应清除地表腐植土在全线道路范围内进行路床加强处理,处理方式为道路车行道范围内路面结构底标高下设置60Cm砂砾石加强层,人行道路面结构底设置30Cm砂砾石加强层,保障道路路基稳定和隔水、排水需求。砂砾石加强层应符合相关技术要求,其液限值小于28%,最大粒径不能大于600mm,塑性指数小于6,石料压碎值不大于35%,并按照规范分层碾压夯实。5、路基换填路基填方地段,应对地表植被、淤泥、民居附近的生活垃圾进行清除,对建筑垃圾进行夯实或清除,对沟渠、鱼塘等软弱土层应按设计要求采取处理措施,并对沿线沼气池、水井等地下坑洞进行封填后,再填筑路基。路基加强(换填)施工时,应按设计要求保证用小换填(加强)层厚度,换填前应保持原状路基相对干操、平整、无地表水等,并采用压路机初步碾压密实。回填砂砾石时应遵循先大后小,大石筑底,小石嵌缝,砂(砾)石填充密实的工序。换填宽度及深度须满足设计的最小值。木项目采用清表Im处理后,主要对现状残留素填土、鱼塘沟渠段软弱土层进行特殊路基换填处理,换填材料为砂砾石。项目起始段约40m范围内清表处理后再对下层素填土进行换填,平均厚度约1.5m:道路K0+190K0+212K0+385K0+410段有现状鱼塘,对其先排出鱼塘水,清除塘底淤泥后换填砂砾石,详见特殊路基处理工程数量表。路基加强(换填)施工时,应按设计要求保证最小换填(加强)层厚度,换填前应保持原状路基相对干操、平整、无地表水等,并采用压路机初步碾压密实。回填天然砂砾时应遵循先大后小,大卯石筑底,小卵石嵌缝,砂(砾)石填充密实的工序。换填宽度及深度须满足设计的最小值。本次设计换填深度、数量等工程量均为根据地勘资料暂估,施工时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6、路桥(涵)过渡段路基路堤与桥台、横向构筑物(箱涵、通道)间的差异沉降将引起跳车现象,降低行车的舒适性,严重时甚至会诱发交通事故,本项目对桥台、涵洞、通道台背采用填级配良好的砂砾石,并设置锥坡,其压实度不小于96%o台背路堤应对称均匀分层回填压实,桥台背填土与锥坡填土同时施工。7、路基管线保护道路施工前应取得项目周边或道路影响范围内空中和地下各管线信息资料,并做好复测标记,与项目施工有冲突的管线,应和管线涉及的各相关部门共同商议处理措施,基下路床0.30.84>95100上路堤0.87.5394150下路堤>1.5292150零殡及挖方0-0.36>95I(X)0.30.84951根据路基开挖出露具体情况,本项目路基宜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否则,应采取翻晒、换填、改良或者设置隔水层、降低地下水位等措施。结合地勘资料和现场实际情况调查,本项目邻近河流,地下水埋深较浅,现状路床土基基本处于潮湿状态,为提高路基强度和稳定性,满足路基隔水、排水要求,道路路床下设置砂砾石加强层。同时又要考虑节省造价,故对不同路段的填方材料进行分段设计如下:KO+OOOKO+38O段,路基填方高度较低,属于低填浅挖路段,路基填方材料采用砂砾石回填,填方总量4378.372nK0+3800KO+57O.1O4段,路基填方高度较高,地下水位较高,为节省造价,该段路基填方材料采用合格砾类土回填,并应满足规范关于路基填料的相关规定,填方总量6865.78Om3。3、表土处理道路设计范围内路基施工前应清除地表草皮、树根、淤泥、垃圾、素填土、建筑垃圾和耕作土等。地面横坡如大于1:5时,应挖成宽度不小于2.0米的台阶,台阶表面作向内倾的4%的横坡。路基回填前应清表,根据地勘资料显示,本项目全线大部分段落覆盖有约Im的素填土,不能作为路基持力层,需全部清除,因此本项目清表平均厚度暂定为1米,以全部清除素填土为准(道路起始段约50m范围内素填土约有3m深度,该段可先清表Im后再按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