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doc
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 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1大家好!“国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广泛的被人们当做是一种精神信仰,而随之发酵了起来,成为时下引领人们价值观的新概念。如在学校里设置国学课程,寺庙里开设国学夏令营,企业里开办国学培训班等等。“国学热”以它一定的适用性及实用性,被企业家用来打造品牌,加深其企业的文化内涵,家长们将弟子规等一些国学经典用来作为他们管教孩子的法宝。随着传统文化持续被人们广泛的继承和发扬,在学习传统文化的态度上,也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分歧:一种是持全盘否定的文化虚无主义,既把传统文化说得是一团糟而毫无价值可言,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经商大潮的背景下,“国学”曾一度的被边缘化,前不久在人民网上发表了一篇关于上海删除小学语文课本中的8首古诗词和几篇文言文的报道,被一些个网友们认为是数典忘祖的行为,减负还是减传统文化观点也一度引起了人们的热议。第二种则是持全盘肯定的保守主义态度,死守着固有的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什么都是好的。那么,当今社会下,我们该如何领会、继承和发扬好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呢?笔者认为,首先,在批判和继承传统文化时,我们心理上既不能是“趋之若鹜”也不能是“疾之如仇” 的态度,而是要对传统文化实现弘扬与超越,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传播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对其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要加以扬弃。其次。在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方面既要有针对性地学习,同时也要冷静的对待社会上存在的“国学热”,在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采取兼容并蓄、多元共生,从而达到文化的交流共鉴。不能够强调了国学,就放弃了对外国先进文化的学习,要结合时代的背景,用世界性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但要认真学习、熟知、理解更需要来继承、革新、创造和发展,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传播到世界从而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目的!最后,要创造性的转化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支持和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开展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工作,使之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优秀的传统文化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被全面发展,而我们每个人都是弘扬和传播文化的主体,只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立足于实践,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才能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耳濡目染深入到人们的思想灵魂中,从而真正意义上认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智慧之魂。要保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特性,最根本的就是要保持自己的文化,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生命力、凝聚力以及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的演讲完毕,谢谢。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2传统文化如同民族的灵魂,蕴含着不屈的希望与力量;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原动力,给人们勇攀高峰的斗志与毅力;传统文化仿佛是一座沟通世界的桥梁,传递给世界温暖与色彩。因此,我想说:让我们共同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吧!最近名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前十二名文化大国”的调查结果已经揭晓。中国以拥有众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位居第二名,这个好消息令大家欢欣不已。但当我们静下心来与拥有众多备受欢迎的现代文化的美国作比较时,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然而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被很多外国朋友欣赏的时候,我们自身是否足够重视它呢?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传承传统文化,这难道不是我们民族的悲哀吗?现实情况值得社会担忧。如今很多国人特别是青少年朋友,他们对外来文化有高度的认同。于是我们不再对“哈韩”、“哈日”感到大惊小怪,不再对好莱坞影片感到陌生。其实,感受、学习外国文化的精华并没有错。但过分的关注与模仿必将导致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可以说,外来文化已经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这种现状值得我们关注。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例如著名作家冯骥才实地考察并用所写*表达了呼吁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迫切心声。他说:“民间艺术是民族情感与精神的载体之一,普查与记录是为了见证与记载一种历史精神。”是啊。倘若我们失去了珍贵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内心会不会时常感受到一种不能诉说的苦衷呢?更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政府的未雨绸缪。为了引导人们重视传统文化,国家设立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守护传统文化的决心不言而喻。是的,我们不想再看到自己的传统节日被别的国家抢先申请注册的事情重演。为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它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耀眼的光彩。随着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与日俱增,我们理应满怀信心并且坚信: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民族会永远屹立在世界的前列,拥有勃勃生机。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3大家好!如何看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呢?我想就是坚持有破有立。传统文化的优秀性。我们的先人为我们留下了难以计数的文化瑰宝,就是现在的人,也未见的能够达到那样的思想高度,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加以传承的精神财富。比如孟子说,当一个国家不仁义的时候,持有正义的一国就可以高举正义之旗,前去讨伐,这一论点同现在国际上那种“人权高于主权”的观点何其相似乃尔;再比如中华民族在抵御外来入侵时所积淀出的精忠报国精神,与现在提倡的荣辱观也有一脉相承之处。传统文化中也有糟粕。由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特别是农耕文明和官僚文化,重农轻商,过分仰仗士官阶层,没有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商业文化,缺乏产权意识和诚信意识。皇帝讲究的是分封诸侯,家庭讲究分家单过,因此中国人很难出现那种跨国超大型企业,考股份这种形式把分散的资产联合起来在中国则变得更加艰难,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摈弃的。因此,我们教育青少年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时,应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科学态度,并在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氛围,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以经典诵读为先导。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因此,千百年来尽管经历了封建社会的千锤百炼,但传统美德依然流传至今,并散发着无人能及的独特魅力,也正是这样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打造了国人“忠勤,仁义,厚德,睿智”的优秀品质。为了更好地加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学校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别布置经典诵读内容。从低年级的论语、三字经,到中年级的千字文、唐诗道高年级的宋词、名人名言。要求学生每天利用晨读时间,饱览古今传统经典,理解内容,注重理论实践结合,阐述表达现实意义。从“学而知”入手,逐步达到“知而行”,从而完成“行更知”的德育途径。以校园环境建设为导向。学校不仅要在理论上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教材及图书,同时,也要注重校园环境的建设及传统氛围的营造。结合班级的特色,把学生的日常行为与传统美德的学习结合起来,有批评,有表扬,有反省,有鼓励,有悔悟,有希望,真正实现了传统美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中华传统美德是我国传统美德文化的精华,将中华传统美德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在自主创新中深化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要适应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注重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品德修养教育,在社会与生活中灌输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语文课中升华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在音乐美术学科中身渗透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等,不断促进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发展,提升青少年的精神境界,加强其对传统美德的认识及深化。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使传统美德深入人心。利用重大节日,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华美德教育。学雷锋纪念日的学生实践活动,“三八”妇女节母爱的教育、清明节祭扫烈士墓等。为了更好地实现“古为今用”的教育理念,注重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把传统美德的理论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并运用到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以家庭和社区为阵地。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思想教育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在孩子思想道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成立家长学校,定期为家长开设家校课堂,指导家长的家庭教育,为家长的家庭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形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逐步向家长宣传和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在传统美德教育的初期,采取孩子做、家长看、共同感受中华美德的方法。开展“三说三做”活动,“三说”即说三句话:“您好、您辛苦了、节日快乐”。“三做”就是做三件事:“鞠躬、让食、抄三句话”。要求学生完成规定动作,写下活动的感受,同时,要求家长虽然不参加活动,但要写下看到孩子参与活动后的感受。在传统美德教育的中期,采取孩子做,家长同做的方式,共同实践中华美德。开展以“我和父母同做”为主题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由学生和家长一起探讨。紧紧围绕“忠、孝、礼、诚、信”等内容,坚持明理、激情、导行的原则,使孩子和家长在活动中明白为什么要继承和弘扬中华美德,让他们了解和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并通过时间参与,让其知道怎样做才能继承和弘扬中华美德。顺利推进青少年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智、信、忠、孝、礼、义、廉、耻是几千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只有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才能使中华民族更加生机勃勃、更加和谐。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就是要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引导青少年树立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观念,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我的演讲完毕,谢谢!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4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古人描绘的美好生活,仙鹤长鸣,神鹿奔跃,日月轮回,世代不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东方文化美德几千年长盛不衰,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文化与民族共生共存,只有民族文化的复兴,才有完整意义上的民族伟大复兴。道德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灵魂,也是民族的价值观,更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传统社会的美德教育往往最初从亲缘关系开始,靠的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幼儿从小就感受到亲情的薰陶:中华传统美德,是世代相传并不断调整和更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她既有强烈的历史遗传性,又有鲜活的现实变异性;她作为文化的基因,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个中国人和自己的后代。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既是对民族传统的继承,又要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历史与现实相联,使民族精神真正体现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重在弘扬”、“重在培 育”,但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尤其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继承是前提,创新才是根本,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永恒动力。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仅有历史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惟有创新,才能发展;惟有创新,才能不朽。历史没有止步,创新就不应该停止,民族精神也就不会终结。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它始终是发展的、前进的。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重要历史关头,都会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无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还是建设和改革年代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等等,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的延续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正是这种闪烁着时代光辉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并顽强奋斗精神的杰出人物:林则徐、谭嗣同、瞿秋白、鲁迅、雷锋、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他们为振兴中华上下求索、矢志不渝,推动了历史发展和民族进步,深刻地改变着时代的面貌,他们高扬着鲜明的时代精神,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力量。汉唐气象,时代华章。与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的雄健步伐相伴,一种昂扬向上、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正在神州大地激越弘扬。一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正是一部浩气长存正气磅礴的绚丽诗史,在这个历史长河中,不断有正气人物,正气故事出现。在我们宏伟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英雄人物、英雄事迹也是层出不穷的,在他们的身上真正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美德和社会公德,也张扬着浩然的民族正气和民族精神,这些是我们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公民道德和民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他们身上有没有优秀的民族精神,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千秋大业的大事。因此,我们一定要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努力把其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族精神教育的生动教材。只有不断弘扬和培育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并用它来哺育下一代,我们的民族振兴才会有希望。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中华子孙的美德,爱国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生动的诠释。而中华民族精神则是中国革命胜利和建设的精神动力,是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是伟大的中华之魂。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5大家好!19世纪西潮的引入,使传统文化开始被人们所谈论。19世纪末,西方国家的入侵使中国社会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同时使有着几千年历史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的发生了冲突,并且激烈地搅动了整整一个世纪人对传统文化的眷注之心。中国传统文化20世纪以来,人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受到了各种理论与主义的直接影响,虽然其间纷争激烈,但由于对现代化及富国强民的急切要求始终占据着意识上的主导位置,因此,以这样一种标尺来观察处置传统文化便成了最为自然不过的事情,又由于固有的历史局限,这种主导意识从一开始便带上了偏至的倾向,自然而然,传统也就成了守旧僵化的代名词。从思维方法上看,便是线性的进化论取代了整体和谐的发展观,排他性的绝对论取代了多元自存的观念,政治的功利性掩盖了文化价值的自主属性等,在这样一种强化“过滤”下,传统文化合理存在的理由也进一步删汰几尽。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全盘西化”论便成为了这种思想的伊始,而20世纪60年代的“”则正是这种思路发展的一个极致,以“破除封建主义”为名目所进行的各种活动,试图从人们的观念中涤除来自传统的影响,进行彻底的思想上的“换血”。直到现在依然有人在不断的大肆批判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恨不得将这一切埋入坟墓经历了这一切之后,我们差不多可以感受到了一种历史的空虚感,传统离我们似乎愈来远去,我们应该开始反顾、回眸传统文化!我们为什么要反顾、回眸中国的传统文化呢?曾经有一位韩国的文化官员说过这样一句话“19世纪是军事征服的年代,20世纪是经济征服的年代,而21世纪是文化征服的年代”由此可见文化的重要性,这里的文化强调的是民族文化,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否则必将成为外来文化的虏役与附庸,最终在这个世界上消失。要保持自己民族的特色,那就要求一个民族在自己的文化构建中必须从传统文化中吸收思想成分,也就是说,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渊源的东西,是任何一个继之而起的新的文化所对接和承袭。我们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更新和超越,否则新的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现代文化建设上,我们应当回朔到我们民族所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去,并立足于这个深厚的根基之上努力开掘其适应现代的当代意蕴!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才不会成为别人的附庸,只有这样才能主宰世界,正象歌德所说的那样“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一定要放眼全球,将我们民族的东西传遍世界的每个角落,而不至于让世人忘却!但是事实并不象我们想象的那样,与提倡吸取传统文化力量相比,在我们耳边响起的更多的是“西学中用”之类的言语。这种思潮其实是割裂了传统文化与新文化的的血脉关系,否定文化发展的延续性,具有明显的片面性。他们似乎忽视了这种延续性,正是因为文化的延续性,才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世界上惟一绵延不断发展至今的一种文化类型,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的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文化先后因为亚历山大大帝的占领而希腊化、恺撒占领而罗马化、阿拉伯人移入而伊斯兰化,希腊、罗马文化则因日耳曼民族的入侵而中断并沉睡千年,但是在中国,此类情形却从未发生。之所以会出现“西学中用”这样的思潮,是因为在这些人的心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无是处,甚至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导致了我们的落后与退步,我所听到的最为过激的说法是“中国之所以落后是汉字惹的祸”。这简直就是胡说八道!其实,传统文化究竟是导致社会的进步还是退步,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也因此,在建设走向新世纪的新文化过程中,我们最大的问题并不是要不要传统文化,而在于能否辨证的看待传统文化,能否把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充分发掘出来,从而创造出一种既适应于现代化建设,又能积极推动精神文明进步的新文化。从传统的本质上讲,传统既是前代人同后代人在文化继承上的中介,又要靠后代人根据时代的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自觉的扬弃,才能得以继承和发展,而并非全盘的抛弃或者是盲目的复古、大加推崇。这就带来了怎样去继承传统文化的问题?我们经常所奉行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但是这其中本来就蕴涵着从哪里取得问题,一般人总会认为只要是古代的东西,到里面抓取东西就行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我认为我们应该拨开种种旁枝蔓叶,从传统文化的源头去探索其中蕴涵的深厚意蕴。现在,我们社会中所流行的很多有关传统的东西并非我们先人所要表达的东西,而是在流传的过程中被一些人进行了篡改与歪曲。比如我们经常所说的“中庸”之道,按照孔老夫子的解释,中庸的“中”有中和、中正、不偏不倚等含义;“庸”字是用的意思,“中庸”即中用之意,所以,中庸意即把两个极端统一起来,采取适度的中间立场,既不能过,也不能及。在政治上,表现为既不能一味宽容、宽厚,采取无为的态度,也不能使政策过于刚猛,刑罚过重,二者要相互协调,相互补充,以中和的态度处理政治问题。在经济上,要给予百姓实惠,但不能浪费;要使百姓勤于劳作,但不能过度压榨,使它们产生怨恨;要允许各种欲望的满足,但不能鼓励贪婪、没有限度。如此等等,中庸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肮脏。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竟变成了折中主义、明折保身的处世哲学,一直到现在成就了一门“伟大”的学问-厚黑学,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阻碍我们社会进步的并非是我们一些真正的传统文化,而是那些被篡改和歪曲的东西,这就一条河,当河水从源头流出的时候,可谓是纯洁的东西,但是在她流经的过程中受到的严重的污染。这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下游的人总认为源头就是那样的肮脏,也正如朱熹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只有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去吸取其中的精华,中国传统文化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反对“西学中用”并不是拒绝西学、屏弃西学。恰恰相反,我们应注重吸纳和融合西方的先进文化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通融性,在这一方面,似乎要求我们要有大唐帝国那样的气魄,回顾历史,唐代文化之所以繁荣就在于它靠着自己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非凡的吸纳力和交融贯通性,敞开自己的胸襟,广泛的吸收外来的文化,形成了中国化的文化,仅宗教方面而言,在这一时期,不仅印度的佛教逐渐的中国化,使佛教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伊斯兰教、犹太教也开始传入中国,使唐文化呈现一派胡曲雅乐互放异彩的繁荣景象。但是,也有一个前提就是要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性。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表明既吸纳和通融外来文化,作为本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又保持本土文化的主体性地位,才能不断地发展中国文化,重新造就一个文化上的帝国。我的演讲完毕,谢谢!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