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ppt

    • 资源ID:5064331       资源大小:312.99KB        全文页数:89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ppt

    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吕 政,要 点一.工业增长速度下行的原因二.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 三.国际产业转移问题四.国内区域产业转移问题,一.工业增长速度下行的原因,2001-2011年,我国工业平均每年增长15%左右,2013年以来下降到9%左右,一些以重化工业为主导地区甚至降到6%以下。工业增长速度下行,不是经济周期的短期波动所致,而是我国工业增长的长期趋势。这种变化主要不是供给问题,需求结构和需求规模的变化是工业增长速度下行的主要原因。1998-2011年的13年,拉动重化工业高速增长的需求因素已经出现变化。,第一,15年来高速公路、港口、机场、高速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拉动重化工业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已进入后期,投资方向主要是完善高速公路网,建设重点是车流量较少的偏线和冷线;港口吞吐能力已经出现过剩;机场建设重点转向二、三线城市的支线机场。,第二,城镇化进程加快,扩大了对重化工业产品的需求。2001年到2010年,我国城市建成区的面积增加一倍,相当于1949-200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总和。新世纪以来的10年,我国城市建设用地平均每年增长超过7%。在城市急剧扩张的同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显著加快。未来我国城市扩张的速度和规模将是平稳增长的趋势,尽管已经取消城乡户籍的差别,破除农村人口进城的户籍管理制度的障碍,但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也不会出现井喷式的增长。,第三,2000年以后,城镇住宅分配体制的变化,促进了城镇商品住宅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城镇住宅建设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平均在20%左右城镇住房竣工面积由2002-2009年年均增长19.8%回落到2012年的2.4%。城镇化的重点和难点不是城市面积的扩张,而是要为转移人口创造更多的和稳定的就业机会,并逐步把转移人口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第四,2005年2010年,轿车进入家庭出现了井喷式的高速增长。我国轿车产量由2002-2010年年均增长31.2%回落到2011年以来的5.8%左右,说明轿车进入家庭的井喷式的增长基本结束。上述四大因素导致对重化工业产品的旺盛需求,推动了重化工业的高速增长。2012年以来。这些需求条件已经发生变化,说明重化工业增长速度下行具有客观必然性。,第五,企业承担的强制性的社会责任成本上升,市场准入的条件和和规则更为严格了,即生产经营者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兼顾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必须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环境防治,不得导外部的不经济性。必须实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企业赚钱、环境遭殃、政府花钱治理的局面不应当再继续下去了。,第六,收入差距扩大制约了消费需求的增长如果考察我国人均占有的工业产品的数量,仍显著低于发达国家,工业生产能力还有扩张空间,目前工业生产的过剩是相对过剩。但是收入差距扩大,高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需求倾向递减,低收入群体的有效需求不足特别是农民有效需求不足,县以下农村社会商品零售总比重低。高房价抑制了对其它产业的市场需求。,第七,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进出口贸易高速增长的阶段已经结束。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改善了中国的对外贸易条件和政策环境,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进出口贸易平均每年增长20%以上,其中工业品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2237.43 亿美元增长2010年的14960.69亿美元,增长了5.68倍。国际市场需求规模的扩大成为促进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力量,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前景不确定。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放缓,一是发达国家为了应对国内经济危机,国际资本流动放缓甚至回流;二是国际产业转移放缓,以防止国内产业空心化;三是由于发达国家需求增长回落,国际货物贸易增长速度下降;四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货物贸易从2001-2007年年均增长14.1%回落到2008-2011年的3.8%;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对外出口增速回落不可避免。,第八,世界性的科技革命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发达国家缺乏以技术创新成果做支撑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媒体一直在宣传当代世界科技革命突飞猛进。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不是生活在科学技术革命突飞猛进的时代,而是科技革命相对放缓。美国时代周刊发表了新美国基金会经济增长项目政策主任迈克尔.林德的一篇文章,认为我们生活在技术停滞的时代。他认为信息时代的新发明给生活和工业带来的变革远不及20世纪初期至中期的一系列的重大发明。,目前传统技术仍然唱主角,例如发电技术、汽车发动机技术、喷气式飞机技术等等。真正的革命性技术创新非常罕见,而它们即使出现,也许要过很长时间才能改变经济和日常生活。迄今为止人类仍然在分享那个时代的科学成就。20 世纪主要在实际应用上,解决了新产品发明所必须的工程技术、材料和制造工艺问题,IT产业处于调整阶段,未来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是什么,现在还处于探索过程。生物工程产业产业化进程缓慢。由于美国大规模商业化开采页岩气,缓解了能源供给压力,提高了国内石油、天然气自给的能力,以太阳能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革命将会放缓。,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生产要素成本上升阶段。在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优势逐步减弱后,要保持经济的快速与可持续增长,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长期以来工业部门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劳动成本、低资源成本、低环境成本、低技术含量、低价格竞争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继续下去了。以结构调整为主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条件变化后的必然要求。,二.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一)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产业结构决定着再生产的比例关系,决定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产业结构调整是中长期和渐进的过程.。产业结构调整的难点在于它既要调整物与物的关系,也要调整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产业结构一旦形成,就具有刚性。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一是解决再生产的比例关系问题,保持国民经济产业体系的基本平衡,二是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也是结构调整的重点,(二)正确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的经营主体试图通过短期投机赚取超额利润。现代电子通讯与网络技术使虚拟资本的巨额交易、划转和清算可以在瞬间完成,为虚拟资本的投机创造了技术条件、提供了技术支持。,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由于实体经济微利和缺乏新的投资方向,剩余资本找不到出路,于是集聚到华尔街的资本市场进行投机并形成虚拟经济的泡沫。中国要实现从工业生产大国到工业强国的转变,必须扎扎实实地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把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基础。要树立持之以恒的定力和耐心,摒弃资本投机行为。,(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路1.我国劳动工资水平上升的必然趋势:一是持续30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人口总量已进入低增长时期,城乡青壮年劳动力的比例在下降,劳动力供求关系正在发生变化;二是农村政策的调整,农民收入的提高;三是社会必要劳动费用上升,即购买家庭必须生活资料的费用支出和用于子女教育费用逐年上升。我国劳动力成本便宜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将逐渐削弱。,2.继续发挥比较优势的可能性和措施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结构互补性还没有出现根本性的变化,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也不可能重新恢复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工业的配套体系、产业链的完整性,能源和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条件是工资更低的发展中国家现阶段还难以达到的。我国产业结构的选择必须是“高也成,低也就”。,政府应当创造有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条件;改善企业劳动组织,促进社会化分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培育品牌;向中西部劳动力输出地区转移;东部地区逐步放弃赚小钱的来料加工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四)实施现有产业缩小差距战略现阶段产业升级的重点首先推进现有产业的技术和产品的升级,找准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工业先进国家的差距,实现技术赶超。在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非金属材料工业、石油化学工业、高性能和智能化机械装备制造业,高速铁路装备制造业、精密仪器制造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精细化工制造业、新药研发和生产、等高附加值产业领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与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进出口贸易中,我国每年有2000多亿美元的贸易逆差。我国的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农副产品为主,进口以高附加值的机械、电子和精细化工产品为主。在这些行业,如果国内的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性能能够达到工业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减少对进口的依赖,贸易逆差就会显著缩小,国际贸易条件将不会因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竞争力下降而恶化。,以进口大型民用客机为例,近日中国订购欧洲70架空中客车民航飞机,需近百亿美元,平均单价1.4亿美元。购买美国波音737800民航客机,单价1.05亿美元。我国出口服装的平均单价只有3.5美元,出口3000万件服装换取得外汇才能买一架波音737飞机。我国生产3000万件服装需要1万工人工作1年(300个工作日),还需要4200万米纺织面料。如果我国制造的明航大型客机能够替代进口,即使服装出口下降,但综合的国际贸易条件并未恶化。,PX产品是生产合成纤维、医药、农药、染料、油墨、溶剂等化工产品必须的化工原料。我国2011年产能为876.5万吨,进口700万吨,预计到2015年进口量将达1300万吨,进口额约1700亿元人民币。2010年进口价每吨8350元人民币,2011年上涨到11850元,2013年为12800元。PX产品出口国主要集中在日本和韩国。国内每一次反对PX建设项目的结果,都会引起PX产品进口价格上涨。因此我国在严格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仍然需要积极稳妥地推动PX建设项目。,2010中国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的概况(单位:亿美元)产品种类 出口额 进口额 逆差化工产品 749.73 932.07 182.34 塑料及制品 346.96 637.04 290.08光学、精密仪器 566.25 923.36 357.11及医疗设备集成电路(2012年)进口额 1035.3,占国内需求75%上述四大类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额合计为:3527.77亿美元,即21625.23亿人民币。,(五)正确处理增量调整与存量调整的关系调整的重点应由增量调整为主转向存量调整为主。一是继续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二是加强对现有企业的更新改造,三是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四是把企业产品结构调整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微观基础,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六)推进资源密集性产业生产集中化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是必然趋势,尤其是资本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如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火力发电、主要建筑材料、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造纸等行业,应当促进生产要素向大企业集中。民营资本进入资本密集型行业需要改革自身的生产关系。,在大量消耗能源、原材料的重化工业,如发电、石油化工、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冶炼、水泥等行业,大企业的技术经济水平要高于中小型企业。我国发电用煤消耗,全国平均为380克/KWH,而采用3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发电机组的煤耗平均为320克/KWH。如果全国都能达到大型发电机组的技术水平,一年就可节省20%的发电用煤。限制并逐步淘汰不具有规模效益,技术落后的中小企业是完全必要的。反垄断不等于反规模经济。,(七)制造业要学习德国精益求精的精神德国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为什么能够“独善其身”?2001年以来一直保持大量贸易顺差;财政和金融保持稳定,失业率从前几年的8.5%降到7%。奥巴马的经济顾问提出要从“德国模式”中找到启发;法国总统萨科齐说“我羡慕德国模式”。,1.德国人认真、严谨、精细的文化传统;2.社会市场经济模式;3.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基础;4.有效率的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结合;5.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6.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7.较为和谐的劳资关系8.以出口高附加值产品为主导。,三.国际产业转移问题,国际产业转移是指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即一些国家或地区的企业按照区域比较优势的原则,通过跨国界(境)的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方式,把部分产业的生产、销售甚至研发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从而使该产业在空间分布上发生迁移。国际产业转移的一般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逐步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推进;国际转移的通常是已经标准化的技术和产品,或在转移国已经成熟的产业;国际产业转移由加工装配开始,逐步向本土化生产过渡。,(一)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围绕传统产业的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已经基本完成,国际产业转移未来的增长机会来自于新兴产业。1.受到市场因素影响,传统产业国际转移总体规模不会有大的变化,但由于世界传统制造业成本条件的变化,将呈现从发展中国家再向后发国家转移的态势。而中国由于原材料、劳动成本优势的下降,传统制造业也将呈现出产业向外再次转出的可能;,2.围绕发展新兴产业进行全球布局,新兴产业的国际转移将成为新热点。为谋求把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世界各国都把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必然选择,美国、德国、日本、韩国、欧盟等都确定了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虽然目前很多新兴产业还处于科技突破和推广应用的重要阶段,但是,世界围绕新兴产业的国际布局和争夺已日趋激烈。,3.能源和原材料优势将成国际产业转移关注点。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虽然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一定程度上下降,但围绕原材料和能源的争夺更加激烈。世界各国充分认识到原材料和能源对于工业增长的重要意义,围绕能源和原材料的控制和博弈加强。原燃料出口国对提高产品附加值的需求日益迫切,客观上存在相关加工产业向这些地区集聚的趋势。例如,沙特阿拉伯借助于原料的优势,正成为世界石化生产重地。,4.获取技术和科研成果是产业转移的首要途径。技术是发达国家能够取得比较利益、超额利润的重要手段。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把科技创新作为重塑竞争优势、走出危机的根本手段,一方面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保证科技创新战略实施,另一方面,以获取和利用技术为特点的产业转移更加明显,高技术以及新兴产业成为外资并购热点领域之一。,外资在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并购主要集中在规模较大、发展迅速的电子、IT和医药制造业等领域。2010年4月,美国临床研究公司以16亿美元收购无锡药明康德,拓展其在全球的契约型研究和药品研制业务,成为我国制药史上最大宗的并购案。,5.国际产业转移中的产业集聚效应日益突出在跨国公司的分工体系中,跨国公司及其战略伙伴之间形成了密切的技术关联、生产关联和市场关联。一旦跨国公司到海外投资,必然带动与其相关联的上游和下游产业的企业相继进行跟进投资,最终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并通过集群内部的高度专业化分工,使集群中各企业共享产业关联效应。,目前,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集聚效应也已初步显现。如韩国的现代公司在山东威海设立投资项目后,已有300多家韩国的汽车零配件及相关企业进入威海投资。再如,2000年以来,中国台湾在大陆IC业的投资迅速扩展到了上游的设计、中游的制造以及下游的封装,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并且逐步向长江三角洲的苏州和珠江三角洲的东莞等地区集聚。,6.国际产业转移由不同产业的梯度转移逐步转向产业价值链各环节的全球布点。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跨国公司向海外转移已经由衰退产业或成熟产品的生产制造能力为主向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等价值链各个增值环节迅速辐射。在产品价值链中,价值链各环节的投入要素相差较大,即使在高技术行业这种差距也明显存在。,在各国要素禀赋存在差异的情况下,一国的比较优势既体现在不同产业上,又反映在同一产业价值链不同环节上。跨国公司正是利用各国在价值链各环节上要素禀赋的差异,通过价值链拆分,把各个环节配置到能够满足其全球战略需要的最佳区位,不仅在跨国公司内部完成了产业整合,而且还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产业的空间分割,从而大大提高了国际产业转移的深度和广度。,(二)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利用外资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情况1.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为提振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增强国家竞争力,发达经济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采取多种措施吸引海外资本回流。受比较优势等因素影响,这种再工业化进程仍需持续较长时间,且面临很大不确定性,还不至于导致我国利用外资规模急剧减少。,2.2012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下降18%、亚洲下降9.5%,中国利用外资的全球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引资国。2010年增长17.4%,2011年增长9.7%,2012年下降3.7%,2013年与上年基本持平。发达国家对华投资整体平稳,东亚地区对华投资降幅较大。2012年流入发达经济体的外国直接投资下降32%,约下降2700亿美元,其中欧盟和美国的降幅均在35%左右。,3.2012年美国对外投资流向巴西和印度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投资降幅较大,但对华实际投资31.3亿美元,增长4.5%。欧债危机导致欧元区对外投资能力减弱,2012年欧盟27国对华实际投资61.1亿美元,下降3.8%;日本对华投资增长16.3%,达到74亿美元,但受钓鱼岛问题影响,2012年9月以来对华投资停滞,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的倾向加强。,4.服务业利用外资规模大于制造业,利用外资的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2年我国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538.4亿美元,占利用外资总额的48.2%,连续两年超过制造业比重。2012年服务业利用外资中,分销、计算机应用、金融服务等行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较快,增幅分别为10.9%、12.3%和11.0%。,5.在制造业利用外资中,部分高端制造业增长较快,通用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等行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同比增长31.8%和17.2%。电子信息、集成电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吸收外资继续得到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外商投资也日益形成规模。同时,外资在华设立的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结算中心、物流中心等功能性机构不断增多,服务范围不断扩大。,6.中部地区利用外资增长较快,东部和西部则有所下降。我国积极引导外商扩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促进相关产业的梯度转移。2012年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实际使用外资925.1亿美元、92.9亿美元、99.2亿美元,分别增长-4.2%、18.5%、-14.3%,占利用外资总额的82.8%、8.3%、8.9%。,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占全国的比重已从2002年的13.3%提升到2012年的17.2%。中西部地区不但在承接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方面有了明显进展,而且电子、汽车、航空航天、医药制造、现代农业等高端产业和服务外包等新兴业态也已初具规模,在一些领域甚至开始与东部地区实现同步发展。,(四)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1.再工业化提出的背景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之一是虚拟经济发展过度,美实体经济增长乏力。实体经济增长乏力的主要原因一是劳动力成本上升,一般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下降,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二是技术创新不足,缺乏新的技术创新成果支撑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纷纷陷入经济衰退,对全球的政治经济主导权受到冲击;西方发达国家在价值观与制度模式、生产技术水平、军事实力三大领域长期占据的制高点也面临着挑战。,在上述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重新思考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系,重新认识到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才是保持经济健康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力图在新能源、环境保护、生命科学等新兴技术和新兴制造业,着力打造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并力图在制造业领域重新建立对新兴经济大国的竞争优势,以保持在未来全球产业发展中游戏规则制定者的地位,抢占新一轮产业革命的至高点,继续掌控全球经济的主导权。,2.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影响2.1.国际经济结构将面临新一轮调整一是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比例出现一定程度的合理回归,制造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将重新得到重视;二是以金融服务业,特别是金融衍生品为代表的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的局面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三是以新能源、环保、生命科学技术为代表的低碳经济将成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推动力;四是西方发达国家将重塑在技术和知识密集型工业领域的竞争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将被动的接受这种调整。,2.2 制造业的竞争重新成为各国相互竞争的着力点,将减缓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及其核心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进程,制造业中高附加值环节更加向发达国家集中;2.3 西方国家对本国工业的保护会大大加强,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2.4 西方国家以专利、技术标准等手段,加大对高新技术的控制和市场垄断,并对发展中国家提出更高的标准,通过制定新的贸易与环境保护、温室气体排放规则,以巩固发达国家在全球产业格局中规则制定者的地位。新兴市场国家的贸易顺差有可能明显下降;发达国家可能在制造业的一些关键领域,加强对我国技术输出的控制,延缓高端产业向我国转移的进程,迟滞我国的产业升级。,(五)应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战略与策略跨国公司的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成长、技术进步以及结构调整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跨国公司产业转移促进了我国制造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带动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加快了我国技术进步的步伐,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制造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并由此促进了我国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和出口结构的升级优化。,1.跨国公司产业转移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安全产生的负面影响:国公司产业转移一定程度了加剧了我国高附加值和高技术产业对跨国公司的依赖;跨国公司技术转让的水平偏低,而且以生产设备等硬件技术为主。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的范围有限;,由于现阶段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主要采取加工贸易方式,跨国公司产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对外贸易的低水平扩张;跨国公司凭借强大竞争优势,在我国部分行业中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形成了一定的行业垄断,抑制了国内产业竞争力和市场份额的提高。国际产业转移的负面效应使国家利益与跨国公司利益产生冲突。,2.积极应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战略与策略第一,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与工业发达国家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一国在国际产业转移中的地位与其经济发展阶段紧密相连。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产业转移中主要作为承接国是普遍规律。因此,拒绝或收缩接受国际产业转移是不可取的,积极利用外资的政策应当继续坚持。,第二,我们必须避免拉美地区的一些大国在承接国际转移中的教训,即跨国公司控制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命脉的产业,与此同时GDP增长快但GNP并没有获得相应增长,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长期处于受制于人的境地。为了避免这种局面的出现,我国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性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应以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为主,利用外资为辅。,第三,有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和产业链在全球布点的情况下,工业已经没有国界,因此也不存在什么民族工业。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从产业的生产过程看,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确实已超越了国界的限制,但是利益仍然有国界,其中的关键是对于资本和核心技术的控制权。所以对不同产业参与国际分工,要进行分类指导,对基础产业的国际合作我国应坚持绝对控股,对技术密集型产业要提升和争夺核心技术的控制能力。,第四,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的目的主要是弥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两个缺口,即资本缺口和技术缺口。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解决资本缺口已不是突出矛盾。国内的资本积累能力和外汇储备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难以企及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是高新技术产业缺乏核心技术。所以利用外资的重点应转向提高质量和水平,外资进入并非多多益善、来者不拒。如何获得先进技术、增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是最突出的任务。因此,对外资进入的项目应进行筛选,要求新的投资必须是技术先进的项目。,第五,对于关系到我国产业升级且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及重大技术装备,应坚持中方控股、合作生产、转让技术为主,例如高速铁路、干线大飞机等,暂时国内企业不能制造的部件可以外购,但要加强对引进的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而不应长期依赖从国外购买。,第六,实施政府采购,推动重大技术装备市场的实现。政府的最大支持不仅在于提供多大的投入,而且在于提供多大的市场。应将政府采购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发挥政府采购在重大技术市场实现中的作用。大力扶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政府采购可向这一方向倾斜,以充分利用国际规则。,四.国内区域产业转移问题,(一)产业转移的原因产业转移是指发达地区的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竞争条件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或者生产与服务的外包活动,把生产场所和能力转移到其它区域进行生产经营。产业转移通常以投资、生产或服务外包以及技术转移等活动表现出来。产业转移是区域间产业分工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转出地区和转入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途径。,无论是在世界范围,还是在一国范围内,不同地区的经济技术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客观上形成一种经济技术梯度差异,有梯度差异,就会导致产业的空间转移。企业为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或者为了更加贴近产品的销售市场,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把企业的生产经营从成本较高的地区转向成本低的地区。,其次,政府为了扩大本地区的就业和增加财税收入,提供比其它地区更加优惠的条件,如廉价供应土地、建设标准厂房、税收返还与奖励,降低环境治理标准等,吸引其它地区的企业到本地区进行投资。在我国现行体制条件下,产业转移既有市场机制的自发推动,也有不同地区政府依靠行政力量进行招商引资。,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主要动因产业转移动因 列为首要因素的比例(%)获取自然资源 7.63降低生产成本 64.43接近目标市场 22.75企业家故乡情结 5.19合 计 100.00,(二)企业转移的方式1.沿海企业向中西部转移方式,由投资新建项目和部分生产环节转移,逐步转向以整体搬迁为主;2.在转移地址的选择上,主要是以政府设立的专门产业园区为主。主要原因地专门产业园具有针对性的承接优惠政策或其他举措对于转移企业有较大的吸引力。,3.转移到中西部企业的固定投资投资方式,现阶段以买地自建为主,其次是租赁型厂房占有一定比例,转移企业善于利用转移过程中承接区域土地优惠政策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土地优惠政策成为当前吸引企业转移的基本条件。4.转移企业的融资以银行贷款为主。51.22%的企业依赖于银行贷款,19.51%的企业选择引进投资者,上市融资和民间融资因为其融资成本过高,或者程序复杂,占的比例较小。,5.沿海企业向内地的所有制结构(单位,%)2008年 2010年 2011年国有企业 0 0 2.94集体企业 0 0 0外资企业 50 14.29 35.29股份制企业 37.5 71.43 41.18家族企业 15.38 12.50 8.82,(三)国内产业转移的进展我国统计部门一直没有专项的产业转移统计数据,一个较为相近的指标是各地发布的“内联引资”数据和产业产值占相应产业总产值份额的变动来确定产业转移。对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规模的评价存在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已经发生大规模的跨区域产业转移,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没有发生大规模的跨区域产业转移,或者产业转移并不明显。,近年来,沿海地区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迅速上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出口增速下降,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一部分企业选择转移到生产成本较低的中西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在市场潜力、基础设施、产业配套、交通运输等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优势,因此,沿海产业转移首先选择劳动力资源多的中部省份。,中部六省实际利用省外资金情况(单位:亿元)江西 安徽 湖南 河南 湖北 山西2006 583.02 1265.5 885 1003.98-2007 828.6 2161 1052.8 1521.6-2008 1100.95 3226.51230.17 1849.2950-2009 1367.1 4639.71442.98 2201.9 1134-2010 1927.0 6863.71733.13 2743.4 1700 14602011 2579.15 4181.2 2086.02 4016.30 20003381.9,从部分省的统计的来自外省的资金考察,2010年,湖南省引资实际到位资金为1733.13亿元,其中有63.98%来自广东、浙江、上海、福建和江苏五省市仅广东省就占到39.49%;2011年,上海、江苏和浙江在安徽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共3405个,实际到位资金1887.9亿元,同比增长71.9。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已有一定的规模,但仍然低于人们的预期。不同地区工业产值比重变化情况,并没有出现国内产业的大规模转移。,2006、2008、2010年江苏省电子器件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在全国占比分别为27.69%、32.42%、33.51%;同期广东省玩具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在全国占比分别为48.59%、48.43%、48.83%。五年间,这些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全国的产值比重,不仅没有明显下降,反而有小幅上升,表明失去比较优势的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留在沿海。,东中西部地区各行业的产业比重变化,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2000 2010 2000 2010 2000 2010纺织业 79.0 80.4 14.6 13.5 6.0 6.1非金属矿制品业 64.2 56.2 23.2 29.1 12.5 14.7黑色金属矿采业 60.6 64.1 26.2 18.6 13.1 17.3金属制品 86.2 80.6 9.3 13.0 4.5 6.4煤炭开采 34.6 25.7 48.6 42.9 16.7 31.4食品加工业 62.0 53.6 24.4 30.6 14.0 15.8食品制造业 69.7 55.3 20.7 28.2 9.6 16.5有色金属矿采业 34.1 28.1 32.4 41.5 33.5 30.4非金属矿采业 59.1 44.3 28.6 33.1 12.3 22.6纺织服装业 94.9 85.5 4.5 12.3 0.6 2.2,续表 东 部 中 部 西 部 2000 2010 2000 2010 2000 2010电力热力供应业 52.7 57.2 24.3 23.1 23.0 19.7石油炼焦业 66.7 63.6 24.5 19.2 8.7 17.2石油开采 40.5 39.2 37.1 26.0 22.5 34.9饮料制造 58.9 44.2 22.1 27.9 19.0 27.9有色金属冶炼业 45.7 44.8 27.2 33.0 27.1 22.2造纸业 73.4 71.0 17.3 19.5 9.3 9.5电力机械制造业 84.4 79.4 10.4 14.0 5.2 6.6电子通信 90.0 92.2 4.3 4.0 5.6 3.8黑色金属冶炼业 64.2 65.0 20.5 20.6 15.3 14.4化学纤维制造业 83.1 88.2 13.2 7.2 3.7 4.6化学原料制造业 67.8 69.1 20.0 19.2 12.2 11.7交通设备制造业 58.0 62.3 28.8 24.4 13.3 13.4通用设备制造业 78.6 76.5 13.1 15.3 8.2 8.2,(四)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较慢的主要原因1.从全世界经济布局看,60%以上经济活动及其产出集中在离海岸线100公里范围以内。例如美国经济主要集中在以纽约为中心的东海岸和以旧金山为中心的西海岸;日本经济主要集中在东京和大阪等东西两大地区。我国从东北到华南的沿海省市的GDP之和占全国GDP总量约65%。之中历史形成的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是世界经济布局的普遍规律。,2.沿海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替代传统产业的困难在一定意义上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比神舟工程、登月工程、航母工程、建空间站还要难。不计成本,依靠国家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办成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可以。但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需要高新技术做支撑,更要把高新技术产业化、市场化和规模化,并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这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3.改革开放后,我国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大量流向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虽然近年来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但东中西三大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同步的,工资差距并不突出。另一方面,东部沿海运输成本和非交易成本要低于中西部地区,抵消了工资成本高的因素。,不同地区普通工人资差距,最低工资(元)%最高工资(元)%东北地区 1803.5 80.653025.884.47北部沿海 1983.5 88.703316.4 92.58东部沿海 2236.0100.003582.0 100.00南部沿海 1939.6 86.60 3149.587.92黄河中游 1707.5 76.36 2838.3 79.23西南地区 1802.7 80.622987.9 83.41西北地区 1917.2 85.74 3145.0 87.80长江中游 1732.7 77.49 2882.2 80.46(以东部沿海地区工资为100%),4.东部地区产业集群化发展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和集群内企业交易费用的节约使产业难以转移。我国东部地区传统产业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社会化与专业化分工形成的规模经济效益和外部性,是众多企业对当地产业产生“留恋吸引”效应,导致产业转移时都不得不考虑产业链与产业集群的是否能够同步转移。但在中西部地区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和完整的产业链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5.东部地区地方政府财政税收压力,担心本地产业空心化,出台一些补贴、优惠等保护性政策措施,对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进行干预,限制企业生产能力向转移。6.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支持体系,包括基础设施、物流体系、产业配套能力、产业集群度等硬环境以及制度、服务、信用、特别是金融市场效率、法制、文化等软环境发展滞后,增加了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成本和难度。,7.沿海企业转到中西部地区后,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困难,企业文化重建困难,企业难以融合到当地社区,政府承诺的政策优惠没有兑现,当地社会治安状况差,企业原有的合作网络被削弱,当地企业排斥外来企业,地方政府乱摊派的费用多,用工难的问题日益突出,改善承接地治安状况。,(五)污染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问题1.2004年到2013年,16种污染密集型产业的代表性产品中,西部地区有13种产品产量的全国占比呈上升趋势,年平均增幅为41.35%,中部地区有6种产品产量的全国占比重平均增幅为20.72%。向西部流入地区主要有青海、宁夏、新疆、广西等省份,向中部主要有湖北、安徽、山西、河南等省份。,2、污染产业向欠发达地区分散转移与高污染产业应当集中布局、集中治理的规划思路相反,高污染产业向欠发达地区分散转移的特点:一是不进园区。广东的一份调查数据表明,珠三角转移到粤东、西、北3000多家“两高一低”企业中,进园区的只有700多家,不足四分之一。二是分散化。2007 年江苏无锡太湖蓝藻时间后,两年内集中关闭722 家小型化工企业,被来自内地多个省份的招商团队分散“引走”。,3.国家没有针对中西部地区出台界定明晰的禁止转移产业目录。由于产业禁入管理制度缺位,各级审批机构自由裁量权过大,污染产业转移有可乘之机污染处罚力度不强,我国环境违法成本平均不及治理成本的10%,不及污染危害代价的2%。,4.为了防止高污染企业未经有效治理就向中西部转移,需要政府制定负面清单,对污染企业转移项目做出约束性规定。划定三条红线:一是技术标准红线,防止处于低端技术的环境高危生产环节异地简单复制;二是明确污染排放红线,防止高污染、高排放产能转移;三是生态保护红线,结合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划定限制污染企业进入的空间边界。,结束,谢谢!,

    注意事项

    本文(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