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太湖河网地区城市水环境整治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项目.doc
-
资源ID:5062350
资源大小:4.86MB
全文页数:16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环太湖河网地区城市水环境整治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项目.doc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城市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主题“环太湖河网地区城市水环境整治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项目实 施 方 案二八年八月目 录项目概述1一、污染现状及主要问题3(一)污染现状分析31苏锡常城市水环境特征42水环境质量总体概况8(二)发展趋势分析12(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121突出的水环境问题142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21二、立项的紧迫性与现有工作基础25(一)立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5(二)科技支撑需求分析261国家需求262科技需求27(三)现有工作基础301国内外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302国内现有工作基础36三、项目目标、技术路线、预期成果与考核指标41(一)项目编制依据41(二)项目目标421总体目标422阶段目标43(三)项目任务分解与技术路线451任务分解452技术路线46(四)技术验证区域选择47(五)“十一五”预期成果491关键技术突破492预期主要成果523“十一五”考核指标544“十一五”各年度考核指标55四、项目主要任务57(一)课题1:老城区水环境污染控制及质量改善技术研究与示范571目标572重点任务573关键技术及其科学问题584技术验证、依托工程及配套条件605预期成果和考核指标66(二)课题2:高新城区水环境质量保障技术与综合示范671目标672重点任务683关键技术及其科学问题684技术验证、依托工程及配套条件695预期成果和考核指标73(三)课题3:城市污水处理厂与排水管网优化技术集成与示范741目标742重点任务753关键技术及其科学问题754技术验证、依托工程及配套条件775预期成果和考核指标79(四)课题4:快速城市化新区水环境综合保护技术研究与示范801目标802重点任务813关键技术及其科学问题814技术验证、依托工程及配套条件825预期成果和考核指标83(五)课题5:工业园区清洁生产和污染源控制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841目标842重点任务843关键技术及其科学问题854技术验证、依托工程及配套条件865预期成果和考核指标88(六)课题6:水乡城镇水环境整治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901目标902重点任务903关键技术及其科学问题914技术验证、依托工程及配套条件925预期成果和考核指标96(七)课题7:城市水环境安全监管体系研究与综合示范981目标982重点任务983关键技术及其科学问题994技术验证、依托工程及配套条件995预期成果和考核指标100(八)课题8环太湖城市群水环境综合管理技术集成研究与综合示范1021目标1022重点任务1023关键技术及其科学问题1034技术验证、依托工程及配套条件1045预期成果和考核指标105五、支撑与关联行动107(一)能力条件建设1071技术体系建设1072研究平台与基地建设1073管理机制与体系建设1074专业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108(二)启动条件1081坚实的技术基础1092良好的研发平台与技术实施条件1103有力的组织与资金保证111(三)项目的关联行动1111国家及国务院各部委的相关规划1112地方“十一五”规划和及其实施方案1133国家各类科研计划1154地方各类科研计划1165各地正在实施的重大工程项目117六、组织实施方式121(一)项目组织实施机制1211基本原则1212组织与管理机构1233项目的组织实施124(二)建议的项目牵头单位、主要参与单位及项目负责人介绍1251建议项目牵头单位1252建议主要参与单位1273项目负责人1314各课题承担单位确定方式建议(定向委托或择优委托)132七、经费预算135(一)预算编制依据135(二)收入预算的编制1361经费投入来源1362经费投入比例1363收入预算137(三)支出预算的编制1381支出预算1382分项目预算139(四)投融资方案139八、项目实施的效益、风险分析143(一)技术市场分析143(二)效益分析1431经济效益1442社会效益1463环境效益146(三)风险分析1471技术的风险分析与对策1472市场风险1483管理风险分析与对策1494、推广应用前景及产业化可行性149九、相关附件153(一)建议的课题牵头单位资质证明材料、相关重大科研成果、专利等知识产权证明材料;1531牵头单位资质证明1532获奖证明1533国家发明专利与计算机软件著作156(二)主要技术验证系统、配套工程和依托工程的证明材料与配套资金来源的证明材料158(三)其他证明材料160161项目概述在影响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水作为生产与生活的必需资源、公共卫生的载体和自然生态的核心要素,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列为重大专项,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生态建设”是“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的重要内容。城市化建设是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水环境污染与水生态安全问题,成为城市水环境安全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隐患与瓶颈。长期以来,纵观太湖水环境污染治理,对于污染源的区域治理相对薄弱。环太湖河网地区的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大量增加,加之城市面源的大量释放和区域水系水动力条件的改变,使得太湖的污染程度在长期治理下仍然日益突出。应该注意到,苏锡常作为环太湖河网地区最重要的城市地区和太湖主要污染物来源地,其水环境污染的有效控制与污染源的有效治理对于切断太湖的污染源输入,实现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环太湖河网地区城市水环境整治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项目的实施,对于保障河网地区城市和太湖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促进水生态系统稳定,发挥水环境的社会经济功能,构建创新性的水社会循环与环境系统管理模式,支撑苏、锡、常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项目以国家水环境战略目标实现为核心,以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为导向,通过开展环太湖河网地区城市污染源控制、水环境安全保障技术研究与工程综合示范、水环境监测与综合环境管理体系的开发,在控源截污、废物管理及其资源化、水系结构优化与水动力调控、城市水系生态修复、水环境监管等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实施方面,逐步形成“控源截污负荷削减水环境生态系统构建监控与综合管理”的苏锡常城市水污染控制水环境安全综合保障技术与工程体系,实现环太湖河网地区城市水体污染的有效控制与水环境的明显改善。“环太湖河网地区城市水环境整治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项目的实施,也将会极大带动我国城市水环境污染控制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使我国水工业的成套设备开发和装备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专业化队伍,推动我国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未来水体污染治理提供完整的技术支持平台和治理模式。一、 污染现状及主要问题(一) 污染现状分析国家环境保护部将化工、轻工、造纸等重点行业、饮用水水源和“三河三湖”作为我国水环境的重点防治领域。根据国家水利部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局2006年4月发布的数据表明,17为劣V类,7.4%的水域为轻度富营养化水平,其余92.6%的水域为中度富营养化。太湖各湖区中尤以五蠡湖、梅梁湖和西部沿岸区污染最为严重,水质一直劣于V类,处于重富营养化或中富营养水平,太湖水体总体水环境质量状况堪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水污染防治工作逐步从工业污染源治理转变为大规模的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近年来,由于我国城市快速发展,城市格局已基本形成,在带来社会经济的繁荣和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突出的水环境污染问题,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和瓶颈。由于城市工业化的高度发达和人口高度集中,污染源分布与高污染负荷区也相对集中。区域内城市紧密关联、城乡边界模糊、生态环境压力大、水环境安全风险高。由此可见,城市化地区不仅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区,又是生态环境的脆弱区,表现为整体水环境质量呈现继续恶化趋势。因此,为了实现我国水环境污染控制与保护,以及水体环境质量的整体改善,城市水环境必将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城市化的整体推进,尤其是大交通框架的不断完善,长三角内部既有的城际关系正发生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总体趋势表现为交流更加频繁,关系更加密切,不断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环太湖城市包括苏、锡、常、嘉、湖五个城市,长期以来,由于行政壁垒,严重隔裂了环太湖地区历史的和现实的经济联系。随着不可逆转的一体化进程,环太湖城市圈已经初露端倪,并将成为长三角以及上海城市圈的核心腹地而日益显现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苏锡常因其特殊的地理和经济位置,成为影响太湖流域水环境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苏锡常处于平原水网地区,土地资源紧张,水资源承载能力有限,跨境污染问题突出,影响着苏锡常的区域关系乃至整个太湖流域的水系安全。1苏锡常城市水环境特征太湖流域作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城市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在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推进的同时,水资源污染问题更加突出。为此,各级政府为太湖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做了大量工作,包括调水工程“引江济太”;兴建水利设施,疏通水系,加快水体交换;综合整治生态环境,修复水生态系统,增强河湖自净能力等工程与措施,对于水环境质量的恶化起到了积极遏制作用,但水体污染、水环境恶化的总体态势没有真正改变。长期以来,在太湖治理工作中,对于污染源的区域性治理相对薄弱。环太湖区域的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的大量增加,加之农业规模化经营中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其排放使得太湖的污染程度在长期的流域治理下仍然日益增加。苏锡常作为环太湖的最重要城市地区,其水环境污染的有效控制和污染源的有效治理,对于有效切断太湖的污染物输入和太湖流域的水环境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苏锡常不仅具有我国一般城市所共有的水环境和生态问题,而且,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产业结构、城市化速度等特征,其面临的环境和生态压力更为突出和紧迫。(1)复杂的河网水环境系统苏锡常地区河道总长度有12万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面积上河道长度达3.2公里,构成网络状,称为“江南水网”。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湖泊率约为8,区域水系相互关联。江南运河(京杭运河江南段)北起镇江的谏壁,经常州、无锡、苏州、嘉兴直至杭州,全长312公里,由它贯通了流域内河湖和长江,在太湖流域的排水、灌溉、运输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如此复杂的河网水系均以太湖为流域的中心,是太湖流域自古以来的水利基础。河道的污染,必将威胁整个太湖流域及相关地区的水系安全。“就水论水”难以实现太湖水环境的有效治理。必须把不同尺度的城市水环境治理、不同污染源控制要素等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太湖水环境污染治理与水生态系统的恢复。(2)高强度的社会与产业活动苏锡常地区产业结构渐近高度一体化,主导产业以机电一体化为重要特征。乡村工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逐渐升级,区域商品流通快。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近年来国际制造业对长三角发展的关注,包括苏锡常在内的沿江八市已初步形成了以沿江基础工业轴和沪宁沿线高新技术产业轴为一级轴线的化工、装备制造、汽车、纺织、冶金、物流、电子信息、新型医药、环保产业等九个产业集群。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相适应,苏锡常地区主导产业经历了从轻纺工业向重化工业的转变,制造业成为工业主体,并由加工、组装工业为主体向以机械电子一体化为重点的工业化后期转化。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以及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工业九大产业部门产值占苏锡常工业总值的65.19%,形成目前该区的支柱产业群。苏锡常三市是我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根据江苏省统计局“十五”期间江苏人口发展状况报告,2005年11月1日零时,三地常住人口合计1720.41万。苏锡常三市相关部门统计的人口数据均大于江苏省统计局的数据,原因是各市的统计数据涵盖了流动人口。苏州、无锡、常州三市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分别为6264人、4444人、4374人,远高于我国人口密度的平均值1354人。随着经济的发展,苏锡常地区外来人口与流动人口的数目还将持续呈快速上升趋势,这将继续加大该地区的人口与环境压力。城镇化是苏锡常地区快速发展的重要特征。1999年底,苏锡常的城镇数达到327个,与1991年相比增加了144个。其中苏州市增加了79个,无锡市增加了62个,常州市增加了31个。与全国水平相比,苏锡常地区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较快,而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较快,第三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迅猛发展,其比重赶上并超过了全国平均值。到2000年为止,非农业人口总量已经增加到了609万人,占总人口的45。高强度的社会与产业活动,产生大量的污、废水,处理压力巨大,对苏锡常城区河网水系水环境产生极大影响,严重威胁到太湖的水环境质量。据统计,2005年苏锡常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17.43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为6.72亿吨,对水环境安全保障造成巨大的压力。(3)典型的水城市文化区木渎、周庄、同里、甪直、西塘、乌镇、焦溪等著名水乡古镇分布在苏锡常的各个部位。这些古镇“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式格局和“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风貌,亲水性特征十分明显。常居人口增长快,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众多,常年游客如织,GDP高,常常位于苏锡常地区的乡镇前列。各项经济指标均列苏州市乡镇前茅。这些水乡城镇又是我国知名的经济重镇。水乡城镇作为江南特有的水乡文化的载体,其旅游价值与日剧增。以水乡文化为品牌的旅游及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已成为当地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锡常的水乡城镇已形成经济与文化并重、经济与文化协同发展的特点。这种一荣俱荣,一忧俱忧的关系,是水乡城镇独有的特点,也是水乡城镇未来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各水乡城镇不仅在经济和文化上成为一体,更是通过水系彼此紧密联系。作为影响周边水环境的一个整体,随着日益增长的对外交流与当地民族产业的发展,水乡城镇体系水网乃至整个太湖流域成为最重要的交通运输途径之一。具有水乡文化特色的苏南古镇也是太湖水系的重要影响因素。(4)频繁的陆源物质输入苏锡常地区气候温暖多雨,年降水充沛(约1500毫米),河网纵横交织,湖泊星罗棋布。农业生产施用的化肥农药,城市地面累积的污染物质,分散堆放的固体废物,饮食、交通、娱乐等排放的分散性污染物等通过频繁的降水和快速、复杂、短程的径流过程,大量输入水体环境,增大了陆源物质的输入程度。2水环境质量总体概况(1)污染物排放太湖流域点源的废污水排放量为60亿吨,CODCr入河量84.8万吨/年,NH3-N入河量6.27万吨/年。流域污染物排放量远超过水域纳污能力(CODCr54.7万吨/年、NH3-N3.75万吨/年),造成流域水污染严重。太湖流域内纺织印染业、化学原料及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业、医药制造业等五个行业的COD、氨氮排放量占全流域工业污染负荷的70以上,以上行业污染物排放强度高,是排污总量削减的重点。除工业和城镇生活污染源排放以外,太湖流域的农田径流、畜禽和水产养殖、农村生活污染等非点源排放也是水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占入湖总量的30%以上。目前,苏锡常三市COD和氨氮排放总量约占长三角地区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造成苏锡常地区水环境质量逐年恶化。苏锡常地区河流和内湖由于是各种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排放最直接的受纳水体,污染严重的情况十分普通。(2)城市水体环境质量据2005年度苏州市水功能区监测年报统计,全市215个水质监测断面中,II类水断面6个,占总监测断面数的2.8%;III类水断面24个,占11.2%;V类和劣V类水的断面为161个,占74.8%。并且有继续恶化的趋势,一些地方呈现出“有水皆污”的局面。无锡市主要入湖河道梁溪河总体水质类别为V类,属于严重污染。城市河流段和内湖的主要污染项目为BOD5、石油类、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等。据常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监测资料显示,郑陆桥断面的水质劣于类水标准;龙虎塘南桥、横汀桥、青洋桥、宣塘桥、夏城桥、龙游河的水质劣于类水标准;运河水厂、石化厂、横洛涧的水质劣于类水标准。此外,苏锡常周边地区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各种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增加,直接影响了苏锡常周边城镇及乡村河流水质,进而影响市内河道水质。2000年,江苏省县(市)级环境监测站开展水质例行监测的小城镇及乡村河流(段)共有409条,监测断面719个,8个省辖市中,无锡、常州的小城镇及乡村河流中符合IV类断面所占比例仅为35.7%、53.1%,出现超标(IV)类的项目主要有高锰酸盐指数、COD、挥发酚和石油类。(3)“九五”、“十五”期间水环境质量执行情况总的来看,从“九五”到“十五”期间,太湖的主要污染物是总氮和COD,污染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不明显,特别是在“九五”期间,太湖水体的富营养化状况有加剧的趋势,在“十五”期间,有机污染的状况得到很大改观,富营养化状况得到改善,但污染状况依然不容乐观。九五期间计划治理项目包括:城镇污水治理工程、八项综合治理行动计划和湖面污染控制工程。“九五”期间太湖治污计划投入129.5亿元,实际投入的100亿元,资金缺口为30亿元,主要是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资金没有落实。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中,共安排了255个项目,计划投资220.1亿元。到2005年底,已完成项目220个,占86.3%;在建项目35个,占13.7%。累计完成168.7亿元,占计划投资76.7%。太湖流域治理已经初见成效。20052006年化学需氧量减少了约15%,总磷减少了约7%,总氮减少了约12%。通过引江济太望虞河引水工程,水体纳污能力有所提高。建成了一批水环境整治项目,公共供水能力、污水处理比例大幅增加。截至2005年底,城市公共供水设施综合能力达到493万立方米/日,供水管网总长14990公里,分别比2000年增加了20.8%,城市供水总量达到10.8亿立方米。截至2006年,29个市(县)共建成污水处理厂187座,形成总设计处理能力459.8万立方米/日,2006年实际处理量309.6万立方米/日,折合年处理量11.3亿立方米。同时水生态修复也取得了一定效果。(4)太湖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短时间难以根治,总体上水环境质量将继续呈下降趋势,水环境污染的积累效应开始显现,环太湖地区城市水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另外,流域内产业结构及工业布局不尽合理,工业污染的整治整体水平不高,农村面源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网围养殖和船舶污染控制不力,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未能实现。在管理方面,存在污染监测和预警应急能力不足,部门分割管理而缺乏相应的合作机制,资金筹措的渠道不畅等问题。太湖流域的水环境恶化主要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不协调造成的,应该综合运用技术、经济、行政等手段解决。(二) 发展趋势分析“十一五”期间,苏锡常地区作为江苏省的先导经济区和全国的经济明星地区,仍将保持高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态势。据预测,21世纪的前20年,全国经济仍可保持7的增长速度,而苏锡常地区预计将会以超全国平均水平2%3%的速度发展。经济高速发展必将继续加大对水生态环境的压力。据苏锡常现有经济发展进程预测,由于工业内部结构调整和工艺改进等因素影响,各行业排污系数将会继续保持较小的下降幅度,工业用水量增长,工业废污水排放量在短期内将保持持平或者下降趋势。由于生活污水处理率低,处理难度大,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均用水量的增加,对水环境的影响程度将会越来越大;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广泛、复杂和对其控制上的有限性,将会使其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持续上升的势头。总体上,太湖流域水污染的程度在短期内还将继续加重,点源污水排放绝对量将会有所下降,非点源污染排放将会增加,在污染排放中所占比例也会大幅上升。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的污染形式,如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有毒物质污染等将会凸显。因此,如不加大对水环境污染防治和水环境质量改善的力度,势必严重制约苏锡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三)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苏锡常地区的水污染给当地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主要表现在:(1)由于苏锡常地区的湖泊和河流受到污染,符合饮用水水源的河道和湖泊已寥寥无几,饮用水安全供给受到严重威胁。无锡大部分水厂、苏州部分水厂以太湖为水源,而太湖流域饮用水源达标率仅为50,直接影响无锡饮用水供给。由于太湖藻类爆发,曾使一些自来水厂被迫减产甚至停产,影响了工农业生产和居民正常生活,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2)城市内湖的污染严重破坏水生态环境,不仅使生物种类锐减,生态平衡失调甚至退化,而且使广大农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保障发生危机,养殖业受到严重影响,不少珍贵水生生物难以存活,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巨大。(3)城区河流段由于接纳的污染负荷严重超过水体自净能力,出现黑臭,如苏州内外城河全年平均有50的黑臭期。不仅使大量的水生生物无法生存,而且给城市景观带来恶劣影响。(4)由于苏锡常地区的河流和湖泊基本上都受到了污染,使不少地区和城市发生“水质型缺水”,严重制约了工农业的进一步发展。由此,苏锡常地区水环境质量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在全国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先导地位不相适应。急需加强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质量的改善,以提升苏锡常地区的环境质量,并进一步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产业集中区的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加快,虽然在环境保护上也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但城市水环境在不断恶化,生态压力不断增加,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并没有得到有效缓和。“十一五”期间,各个产业集中区都力求在经济建设,城市化进程中有更大发展。虽然各区域都强调增加环境投入,加大污染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力求改善生态环境状况,但高速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地带来更大的生态环境压力,水环境恶化有加剧的趋势,将使得环境问题更加突出。1突出的水环境问题苏锡常地区所具有的水系分布、产业结构、城市发展等特征,在水环境演化的态势上,明显表现出典型要素与区域总体之间的独立与关联。该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城市化率高,经济发展与水环境保护的矛盾突出。90年代以来,随着流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污染物排放速度远大于治理速度,污染物的排放量远超过水域纳污能力,大量的污染物经过各种渠道流入水体,加重了水体的污染负荷,导致水环境承载能力急剧下降。太湖水环境形势严峻,综合治理任务艰巨,既有城市污水排放、工业布局和结构不合理所带来的点源污染,又有过量化肥、大量禽畜养殖业、生活垃圾等带来的面源污染,还有湖泊开发利用方式违背生态规律的问题。目前,该地区水环境的主要污染物为氮磷化合物,而远期逐渐表现出微量污染物的影响。而无论是人口密集、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的老城区和水乡城镇区,还是产业密集、产业类型复杂的工业园区以及人口与经济快速发展城市新区,它们都已成为环太湖河网地区城市水环境的典型要素,所反映的水环境问题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同时成为环太湖河网地区城市水环境改善的重要节点。(1)老城区水环境问题苏锡常地区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同时还具有悠久的中国江南水乡文化传承历史。经过上千年的沿革与变迁,已形成具有传统民居临河而建、院落相叠的独特肌理和粉墙黛瓦、巷弄深幽的典型水网地区建筑风貌的传统古城区。老城区体现的是古典水韵、园林之都的特色,城内纵横交错的河道、枕河而居的民宅,形成了“河街相邻、水陆并行”的双棋盘格局,建筑临水而造,前巷后河,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古朴的街市、悠长的水巷,蜿蜒流淌的小河,清澈明净的水光桥影,以及“轿从门前进,船在家中过”的水乡风情是苏州古城的真实写照,被誉称为“东方威尼斯”,而且苏州园林甲天下,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城区河网除了承担传统的抗御旱涝灾害和通航的功能外,还承担着区内大量生活污水的排泄任务。由于苏锡常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高速增长、人口激增,导致排污量增加,但配套的水污染控制措施滞后,河道淤积、河水滞留严重。同时由于古城区的基础设施薄弱,建筑密度高,人口密集,居住条件差,致使古城区的水生态和水环境严重恶化,河水发臭、水色发黑,成为苏锡常经济区中水环境污染控制的“难点区”。根据水污染现状及成因,归纳出老城区河网水环境的基本特点,主要包括: 市政管网不完善,合流制、分流制并存,污水截流率不高。老城区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迅速增长,建筑密度高,导致排污量增加,河道污染严重,同时由于基础设施的改善受到老城区历史发展条件的限制,除新建区域能够部分实现分流制管网建设外,老城的改造大多只能因地制宜地采取合流制管网体系,致使老城区的污水截流率不高,水生态和水环境严重恶化,成为苏锡常城市水环境污染治理的“难点区”。 城区内污染源构成复杂,污染负荷高。老城区在经济发展初期承载了更多的因经济发展而产生的环境冲击,区内人居与工业企业混杂,导致老城区内河道受纳了多种污染来源,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暴雨径流产生的面源污染,再加上因河水淤积而存在的内源污染和上游来水携带的污染来源,使得河道的污染源构成非常复杂,造成了水环境污染突出、污染源控制难度大。 河道连通不畅,水流滞缓,生态功能退化。老城区地处河网中心地带,地势平缓,水动力条件差。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布局不合理和建筑的挤占,致使老城区出现大量的断头浜,局域水系连通不畅,导致河水的流动性更差,河水的缓流、甚至滞流现象普遍,河道淤积严重,水生态环境急剧退化,河道自净能力基本丧失,不利于水体中污染物的自净降解,也使得河网水系的水环境容量降低,更加剧了水污染的威胁。(2)城市新区水环境问题苏锡常城市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人口与经济快速发展,污染负荷快速增加,污染源急需控制。新建城区随着行政管理机构的迁入,新住宅区的建成和入住以及科技园区企业的发展,区内人口将迅速增加。由于生活和生产活动产生的污染负荷的快速增加,不仅原有的污染需要控制,而且迫切需要提高污染控制的能力和相关设施的建设。 基础设施薄弱,管理系统和经验缺乏。新建城区的基础设施规划较为完善,基本全部采用雨污分流制管网系统。由于施工质量、地下水的渗入等问题,可能会导致雨污水之间的返混,导致污水厂的处理负荷(水力负荷)增高,最终影响污水厂的出水水质。新建管网的管理系统有待建设,需要不断积累运行经验。 污水排放标准要求高,污水处理出水水质与处理效率有待提高。太湖蓝藻事件发生后,太湖地区污水处理厂将全部实施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I级A排放标准,这也对污水处理厂提出了升级改造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出水水质与处理效率。 污泥量大、处理和处置难度大,急需寻找污泥处理与综合利用的出路。该地区人口密度高、土地紧缺、污水处理厂产生的大量剩余污泥缺乏填埋的场地,迫切需要寻求污泥减量化技术,并为污泥处置和综合利用寻找出路。 水环境质量面临恶化的趋势,保持和改善现有生态系统形势严峻。太湖水体中的总磷含量居高不下,每年大面积爆发水华,不但影响沿岸居民生活用水和身体健康,而且制约该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该地区的新建城区面临着水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污染控制的任务更重。(3)工业园区水环境问题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流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企业有着明显的向工业园区集中的趋势,工业污染排放对太湖水质影响非常大。同时,作为城市重要组成部分的工业园区缺乏有效的环境管理和系统的技术集成。面对这些情况,该地区存在主要水环境问题包括: 水环境压力持续巨大。2005年太湖流域交界断面和环湖河流水质的高锰酸盐指数达标率仅为54%和73%,氨氮达标情况更差,仅为48和42。工业在成为地区生产总值主要贡献者的同时,也成为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尽管近年来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且水环境治理力度加大,但工业产业经济增长依然迅速,工业规模反弹效应的存在和产业转型自身规律的约束,使得工业废水控制措施跟不上废水产生量的增加,该地区工业废水排放的环境压力依然持续巨大。 源头控制任务艰巨。苏锡常地区建设了9个国家级和30个左右的省级产业园区,园区承载了主要的工业生产活动,成为城市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是落实“工业向园区集中”举措的重要保障。但另一方面,产业向工业园区的高度集中导致污染物的多样化,导致工业园区废水成分更加复杂,废水处理难度大大增加。例如,纺织印染业产生的废水色度大,有机物含量高,毒性强、可生化性差。 工业园区排污“节点”的源控力度不够,点污染源控制有待进一步强化。环太湖地区工业企业约20万家,其中重污染的六个行业(纺织、造纸、石油加工、化工、医药、化纤)约5.6万家,其产值占整个工业1/4,污染物排放量占70。资源循环利用不充分,化工、印染等重点污染行业面临污染负荷削减的巨大压力。 工业园区水基础设施难以应对环境发展新形势要求。目前,大多数工业园区已经建设或规划了集中的污水处理厂,但普遍存在废水收集系统不健全、厂内废水预处理不规范、末端集中水处理难以稳定达标等问题。 现行工业园区水污染控制管理难以适应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需要。工业园区水污染控制存在水环境监测技术落后,环境监测和监管网络需要进一步完善;水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和环境监管体制亟待形成等问题。(4)水乡城镇水环境问题水乡城镇是苏锡常地区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地带,是工业产业的重要分布区,新增人口的主要聚集区,污染源增加速率快,新增污染量大。同时,由于长期以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区域经济发展,因此,该地区也是水环境质量恶化速率较快的区域。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不断增加,水环境问题已成为水乡城镇最大的焦点问题之一。城镇水环境质量令人堪忧,河水发臭,水色发黑。水乡城镇除成为经济重镇外,也是水环境差的“重症区”。 水系流动不畅,河流流速缓慢,净化能力降低。水乡城镇主要位于河网地区,河流众多,河道平缓,水流滞缓、流向多变。再之受到自然因素(包括洪水、潮汛等)和人为因素(闸坝调控、泵站运行和污水排放等)的影响,流态复杂。特殊的水文条件使水体自净能力降低,加剧了水环境的恶化态势。 水生态功能严重退化,水质恶化。经济与人口发展的巨大压力,导致水乡城镇水系环境质量迅速恶化,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与退化。城镇现有企业大多规模小,企业污水处理设施欠缺,大多污水直接入河,加之水动力条件差,水体黑臭严重。客水污染水体的流入和当地水体流动缓慢的双重因素,导致城镇水体恶化,水环境质量低下,水生态功能严重退化。 河道底泥产生量大,疏浚底泥无出路。固体废物面源污染导致河道底泥淤积,水体与底泥形成动态平衡,水量小、流速慢时沉积,水量大、流速快时冲刷浮起,造成水体污染。 基础设施缺位,区内污水收集与处理程度低。随着城镇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及旅游业的日益发达,人口迅速增加,外来人口比例加大,工业、服务业、生活用水量大幅度增加,随之产生的各种污水排放量也不断增加。与此极不相称的是,受建筑稠密、古建筑抗扰动性差等因素的制约,基础排水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社会和经济发展。 雨污合流,水体污染严重。城镇区现有管网以雨污合流系统为主,尽管部分新改造区域和新开发住宅区采用雨污分流系统,但系统较为混乱,由于合流分流管道混接等原因导致生活污水进入雨水系统进而排至河道,雨季大量雨水又混入污水管网,不但影响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而且需要超量溢流直排。 污水处理能力严重不足,城镇污水收集率较低,大部分污水直接排放,收集的污水尚不能得到达标处理。水乡城镇往往也是工业带,难以与居住区区分,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的产生都比较严重,属于复合型污染,治理难度大。水乡城镇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地带,是新增人口主要的聚集区,污染源增加速率快,新增的污染量比较大。而城乡结合部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是水环境质量恶化速率较快的区域。相对而言,基础设施建设大大落后于经济和人口发展,使得水乡城镇周围的水环境质量持续恶化。2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苏锡常地区水环境质量恶化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控制,主要原因:(1)环境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集成性不高苏锡常部分地区如古城区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高速增长,导致排污量增加,但是配套的水污染控制设施滞后,河道淤积、河水滞留严重,同时由于区域的基础条件差,建筑密度高,人口密集,致使水生态和水环境严重恶化,成为苏锡常经济区中水环境污染控制的“难点区”。同时由于在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未从区域的角度考虑,造成了设施的单一化,配套设施薄弱,集成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设施的重复建设。(2)河道内源污染严重,污泥处理处置问题突出苏锡常地区水系密布,频繁的降水对地面的垃圾和污染物造成直接冲刷,陆源污染物进入水体,造成河道淤积严重、内源污染问题严重;另外现行的污水处理工艺,使得污泥成为了水污染物的最终载体,而底泥和污泥尚无成熟技术有效解决,多数简单堆放,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3)城市间的水环境监测与监管体系不完善河网地区苏锡常城市间的水环境影响因素复杂,水陆物质交换频繁,城市之间水交换明显。由此,缺乏城市水环境安全监测指标体系、监测网络和快速监测系统的,各自为政的现有水环境监测体系难以支撑复杂水系环境与生态的监控,无法有效应对水环境污染监测与监管的要求。(4)城市污染排放负荷无明显削减由于污水排放量的增加,未经处理排放到河道中的污水量无显著降低;城市污水处理脱氮除磷效率低;暴雨径流对地面垃圾和污染物的直接冲刷,造成对水环境的污染突出。城镇和郊区污水未得到有效控制;乡镇企业废水的混入对小城镇生活污水的处理带来更大的难度。(5)城市河道上游来水水质差,且水量少由于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进入城市河道的水量偏少,不利于水体中污染物的稀释降解,同时造成了城市河道河流速缓慢,局部河段甚至发生滞流现象,从而降低了水环境容量。苏锡常地区具有频繁的降水和快速、复杂、短程的径流过程特征,陆源污染物输入水体路径和缓冲时间短,空间狭小,常规处理与生态控制技术难以奏效。(6)污废水处理系统运行不稳定,水质排放标准低排水管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缺乏优化运行和管理的经验。由于施工质量、地下水的渗入等问题,导致雨污水返混、管网满管积水等,而且该地区地势平坦,管网敷设坡降较小。导致管网运行不畅,维护困难,污水厂的处理负荷(水力负荷)增高,最终影响污水厂的出水水质。现有的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