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中低产田改造可研报告.doc
1 项目概要1.1 项目背景#镇位于*市西部,距市区12公里,济枣公路、滕滨旅游专线贯穿东西和南北,面积100平方公里,耕地9万亩。境内辖8个办事处,65个行政村,人口11万人,是$省首批命名的中心镇、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基地镇、 市农业标准化示范镇。近年来,#镇农业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和资金投入原因,尚存在很多制约农业发展的问题:一是方田化标准低,网格大而乱,林网标准低,苗木杂、林相差、不美观、生态防护效益差。二是农田道路状况差,桥涵不配套、不适合农业机械进入田间作业。三是水利灌溉能力不足,且全部为土渠输水灌溉,田间灌溉基础设施老化、失修,用水效率低,浪费水现象严重,灌溉周期长,排灌保证率低。四是农技推广服务手段落后,农副产品缺少监测和保护,缺乏产业化经营,不利于发展市场农业,缺少竞争力。五是镇内中低产田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土地的产出率比较低,结构性矛盾突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科技种田水平不高,土壤肥力、灌排系统不畅通,阻碍农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依然存在,严重制约着当前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之农民收入相对较低,生活收入相对比较贫困,因此要求改造中低产田建设的愿望十分迫切。按照$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编制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存量资金土地治理项目计划的通知要求和*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对#镇2011年度项目区进行中低产田改造,是依据当地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以及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主要目标。在此背景下,按照省市开发办要求,对该项目进行了实地勘测,并依据水利、农业、林业等行业相关技术规程规范,编制了*市农业综合开发2011年#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2 项目范围、规模、内容与工期1.2.1 项目范围项目区位于#镇驻地南部,.,涉及8个行政村,土地总面积1.18万亩。1.2.2 项目规模项目区涉及耕地面积0.9万亩。1.2.3 项目内容项目区计划通过发展节水灌溉工程,构建农田排水体系,健全田间配套设施,实施沃土工程,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营造农田防护林网,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达到“农田成方,集中连片;灌排配套,设施先进;道路畅通,设计规范;土地平整,土壤肥沃;林网适宜,生态良好;科学种植,产业明显;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管理严格,运行顺畅”的总体标准,成为优质粮食生产的标准化基地。建设内容安排如下:1.2.3.1 水利措施新打机电井40眼,修复机电井70眼,新建机井房110座,配套潜水泵110套、多功能安全阀110个;埋设输变电线路20公里,购置变压器4台,开挖沟渠40公里,埋设110mmPVC管道55公里,新建桥11座,过路涵40座,进地涵200座,推广IC智能卡控制灌溉系统110套。1.2.3.2 农业措施改良土壤0.16万亩,其中土地平整0.04万亩,土地深翻0.12万亩;新修机耕路25公里。1.2.3.3 林业措施营造农田防护林植树3.0万株,选三年生、胸径2.5cm以上、高2.0m以上的优质女贞树苗。1.2.3.4 科技措施技术培训2000人次,其中小麦、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培训400人次,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300人次,蔬菜高产栽植技术培训300人次,综合节水技术培训400人次,项目管理培训300人次,项目运行管护培训300人次;购置仪器设备2台。1.2.4 项目工期项目建设工期为一年。1.3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1.3.1 投资估算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其中水利措施576.1万元(其中财政资金554.1万元,自筹资金22.0万元),占总投资的72.0%;农业措施110.2万元(其中财政资金82.2万元,自筹资金28.0万元),占总投资的13.8%;林业措施69.0万元,占总投资的8.6%;科技推广措施16.0万元,占总投资的2.0%;其他工作及措施28.7万元,占总投资的3.6%。1.3.2 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资金500.0万元,省财政资金225.0万元, 市财政配套25.0万元,农民群众自筹或投劳折资50.0万元。粮食产能大县的配套资金由省级财政承担,对农民群众自筹或投劳折资,在立项前已召开村民大会,广泛征求规划项目区农民群众意见,所有村民代表全部签字同意投资筹劳。1.4 项目效益通过采取水利、农业、林业和科技等综合开发措施,项目区将形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基本实现园田化的新格局,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项目区全部实行低压管道灌溉,灌溉水利用率由40%提高到92%以上,灌溉保证率由50%提高到75%,灌溉节水26%以上。小麦亩产由项目实施前400公斤提高到485公斤,玉米亩产由项目实施前420公斤提高到520公斤,粮食亩增185公斤;马铃薯亩产由项目实施前2000公斤提高到2400公斤,萝卜亩产由项目实施前900公斤提高到1250公斤,大葱亩产由项目实施前3500公斤提高到4500公斤,蔬菜亩增1750公斤。项目区年可增加粮食产量1295吨,增加蔬菜产量3500吨,项目区农民纯收入增加631万元。林木覆盖率增加6%,生态环境条件将大大改善,土壤肥力将大大提高。项目建成后,粮食生产加工企业生产的原料得到优化和保障,农业内部结构将得到升级。1.5 组织领导和管理1.5.1 组织领导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市长任组长,市开发办、财政局、水务局、审计局、农业局、林业局、发改局等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开发办,市开发办主任任办公室主任。项目镇成立由镇长任总指挥,分管副镇长任副总指挥,下设综合组、财务组、农业组、水利组、林业组,具体组织实施项目工程。市委、市政府将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建设工作纳入政府的重点工作,按照“规划先行,加强衔接,统筹安排,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和“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乱,统一规划,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思路,搞好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统筹相关涉农项目资金,加强项目间的有机衔接,形成打造高产、稳产田的合力。1.5.2 项目管理在项目建设管理上,将严格实行专家评审制、竞争立项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项目法人制、资金和项目公示制、县级报账制、验收登记制、建后管护制等“九制”管理规定,强化项目管理和工程监管,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工程完成后,实行“三化”管护,确保项目工程长期发挥效益。一是市、镇、村层层建立工程管护协会,实行“协会化”管护,解决谁来管护的问题。二是“多元化”筹集管护资金,解决无钱管护的问题。三是加强工程管护制度“规范化”建设,解决怎样管护的问题。2 项目区概况2.1 自然概况2.1.1 地理位置及范围*市地处$省南部,位于北纬34°50至35°17、116°49至117°24之间,属淮河流域。项目区位于*市#镇驻地南部,马楼村以南,北沙河以北,西至凫山路,东部与姜屯镇接壤。项目区涉及8个行政村,土地总面积1.1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0.9万亩。2.1.2 水文气象水文:项目区多年平均降水量764.8mm,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不均,73.6%集中在汛期(69月份),而最需水的春灌期(35月)降雨量仅占全年的14.2%,具有春旱、夏涝、晚秋又旱的特点。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452.8mm。项目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属浅层淡水富水区,土壤富水性好,适宜于农田灌溉。气象:项目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光温同步,四季分明,水源充沛,光照充足,热量条件好,无霜期长,有利于各种作物生长,特别适宜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其特点是:春季干燥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无霜期210天,最大冻土层厚度46cm。年均日照时数2383小时,年平均气温13.6oC,年平均地温16.3oC,适合各类农作物生长发育。历年平均大风(瞬时风速17m/s)日数为9.6天,冬季偏北风,春末夏初偏南风,冰雹出现的概率较少,但危害比较严重。2.1.3 地形、地貌及土壤*市位于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区,地貌类型具有山区、丘陵、平原、湖洼并存的特点,地形由东北向西南倾斜。项目区土地较为平坦,坡降一般在13。项目区涉及地形地貌属于平原,土壤值在7-8之间,地下水含量丰富,大部分土壤为壤土,土层较厚,质地适中,有较好的保水、保肥、通气性能,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增产潜力大。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1.1%,全氮含量79.3mg/kg,速效磷含量16.2mg/kg,速效钾含量73.2mg/kg。2.1.4 水资源2.1.4.1 降水项目区所在的水文地质单元为冲积平原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764.8mm,该区地层上部为第四系冲积层,含水层为砂及粗砂砾石,赋水系数大,地下水径流和开采条件较好,单井出水量大于50m3/h。区内水资源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不均,季节变化较大,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份。降水量以一月份最少,四月份开始加大,降水多集中汛期(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十月份降水逐渐减少。该项目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低于全省和全国人均占有量,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用水量不断增加,节约用水提上重要日程。2.1.4.2 地表水资源项目区浅层地下水,根据*市水资源规划成果和项目区面积确定,项目区总面积1.18万亩,多年平均径流深为137.5mm,在保证率为50%,75%时,年径流深分别为107.4mm,65.4mm,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总量5283万m3。项目区内蓄水工程少,对径流拦蓄能力差,大部分径流流入排水沟渠河道。项目区内地下水资源以浅层地下水为主,水源丰富,水质较好,极适于农业灌溉。根据钻探资料验证,该区第四系沉积层厚度20-213m,由北向南渐厚。第四系含水层岩性主要为亚砂、中细砂及粗砂砾石层,含水层厚度平均8m,由于河流多次改道含水层沉积物互相选置,形成多层结构,具有较厚的含水层组,主要岩性为第四系粘土、亚粘土、亚砂土、砂土,厚度1-6m,分布不均,由于覆盖层透水性较好,易接受地表水体和大气降水的补给,因此,该区地下水有水量大、水质优良、易开采等特点。2.1.5 耕地种类、数量及开发潜力项目区地处山前冲积平原,土壤为砂壤土,地势平坦,集中连片,是*市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本次建设规模为0.9万亩,大部分为中低产田,土壤生产性能好,适宜各类作物生长,开发潜力较大。2.1.6 自然灾害项目区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雨涝、干热风、大风和冰雹等,危害农业生产最大的是干旱和雨涝。春季及初夏的干旱对春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晚秋作物的播种影响很大,夏涝多出现在七、八月份,此期正值雨季,降雨强度大,常积水成灾造成减产或绝收。2.2 社会经济状况2.2.1 人口及劳力 项目区位于*市#镇南部,总人口1.4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2万人,劳动力0.74万人。总面积1.18万亩,项目区耕地面积0.9万亩。详见表2-1。表2-1 项目区人口、劳力及人均收入一览表村庄总人口土地总面积(亩)耕地面积(亩)劳动力人均纯收入(元)4030272526402020539870376076038058988641135100042057791028105080052059671728176017008706189402027101200201063781159920700600628811667402005805998合 计1469811800900074005987 2.2. 土地利用现状项目区内土地总面积1.18亩,其中耕地面积0.9万亩,林网、村庄、河道、企业和道路用地0.28万亩。2.2. 农业生产水平项目区耕地面积0.9万亩,产业结构以小麦、玉米、蔬菜为主。近年来,由于市场行情的不断变化,加之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良种推广不能全面实施,科技投入不足等种种原因,使农作物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不足,农业生产投入成本增加,种植效益减少,这成为该区域农业产值进一步增加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属于比较典型的中低产田。2.2.4 地方财政收入与农民收入近年来,项目区所在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富民强镇目标,不断更新观念,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实现了全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2010年,预计实现地方财政收入6800万元,同比增长18%;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7059元,同比增长10%。2.2.5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状况项目区所在镇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健全,镇农技人员12人,农民技术员300人,领取“绿色教育证书”人数达140人。2.3 基础设施状况2.3.1 田间工程现状项目区为井灌区,机电井、输水渠道是项目区的骨干灌溉工程设施,现有机井70眼,灌溉方式方面,农民群众一直利用土渠进行大水漫灌,既不方便灌溉,也浪费水资源。原有水利设施因为常年使用没有得到合理的维修和维护,部分水利设施老化漏水,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项目区现有道路比较多,共有农田道路25公里,虽然数量较多,但是道路等级低,路面窄,素土路面,雨季泥泞难以成行,影响农民下地,更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2.3.2 农业机械及农机服务设施 项目区涉及的村庄居民人均收入较高,拥有农业机械79台,其中大型拖拉机28台,中型拖拉机22台,联合收割机14台,播种机29台,亩均动力0.57千瓦。2.3.3交通与电力交通便利,项目区所在区域交通发达,紧靠镇政府驻地,交通、通信、电力设施完备,各项服务设施相对完善。农用低压电路比较发达,供电能力总量完全满足项目区用电需求,电力消耗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和居民生活用电。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1 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项目区基础条件较差,水利设施不配套,建设的标准和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距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水利工程设施不配套,原有机井布局结构不合理。许多原有水利设施常年失修,破损严重,过水能力低,难以保证农田灌溉的用水需要。田间交通条件差。项目区内机耕道路较少且窄,农民在劳作过程中依靠人力多,劳动强度很大,田间机械作业率低,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制约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项目区内虽然经过地方党委政府组织和农民群众自主治理,初步具备农业发展的结构框架,但是整治标准偏低,而且时间跨度长,部分田块分布大小形状不一,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种植不科学,土地利用率低。由于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够,不少农业生产仍沿用传统的耕作方式,化肥使用量大,有机肥使用少,施肥不合理,土壤培肥不力,板结较严重,地力下降,农作物产量低,生产成本高,这种状况亟需改善。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低,农民合作组织不健全,农产品与市场之间没有真正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产业链条短,产业规模小,布局不合理,农民收益低。而农民自发成立的合作组织,面窄量少,组织化程度松散,不能满足农民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农业生产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科技对农业的科技贡献率不高,科技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有待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还相对落后,还不能针对不同品种类型、不同产量类型,采取不同的配套生产措施。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相对落后,不能满足加工企业对优质粮食的需求。3.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3.2.1项目建设是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保证粮食生产安全的需要项目建设将从根本上改变项目区的生产条件,灌溉标准,农田道路等大幅度提升,灌溉周期长,浇水不方便的问题,保证优质高产高效生产的需要。项目区发展优质专用粮食,提高粮食单产、优化品质、增加总产,符合国家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3.2.2项目建设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需要项目区主要发展优质高产粮食作物,增加产量,提升质量,有利于使农业生产走上良性循环轨道,更有利于农民增收,实现高效开发。3.2.3项目建设是保护生态环境需要项目区内通过采取修机耕路,营造农田防护林网等措施,极大地改善项目区内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农业提供生态屏障。3.2.4项目的开发是提高农民科技水平的需要通过科技培训,建设科技攻关示范田,开阔干部群众的发展视野,增加农民增收致富的门路,提高项目区内群众科学技术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3.2.5项目建设是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分散零碎、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群众期望改善生产条件、盼望开发的愿望十分迫切,该项目有利于改善项目区内的农业生产条件,实行规模开发,提高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符合群众的心声。3.2.6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途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建设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科学规划布局主导产业,扩大规模,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产品质量,对开拓农产品市场,提高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2.7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建设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的基础条件和生产水平,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关注和支持,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3.2.8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现代农业发展项目通过采取水利、农业、林业、科技等综合治理措施,能够有效改善项目区农业基础生产条件,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推进结构调整,提高耕地资源的产出率。3.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3.3.1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为开展项目建设提供了强力的组织保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配备了一支能打硬仗的干部队伍,将农业综合开发事业费列入了财政预算。#镇作为*市的农业大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在建设项目中积累了丰富的项目建设和管理经验,决心在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建设中,创建全省一流的项目工程,干部群众积极性高、干劲足。3.3.2 自然条件、农业设施条件比较好,为项目建设提供了良好基础项目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可耕性好。地表水、地下水资源丰富,无公害、无污染,灌溉水资源有保障。项目区水利骨干工程基本具备,交通便利,电力比较充足,通讯便利,群众文化基础较好,基本素质高,接受能力较强。3.3.3 多年的开发实践,积累了丰富的项目建设经验多年的农业综合开发,特别在世行二期、三期项目建设中,我市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得到了世行专家和省市领导的肯定,这些做法和经验成为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建设的宝贵资源。同时,实施开发20多年来,*市不断健全农业综合开发机构,加强开发队伍建设,并把农业综合开发事业费纳入财政预算,及时足额拨付,开发工作有保证。3.3.4经济和财政条件好,配套资金有保证*经济发展迅速,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45.21亿元,境内财政收入55.2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2.66亿元,可用财力34亿元,而且每年都把开发配套资金优先纳入年初预算,财政配套资金有保障。#镇财政收入可观,组织项目实施有较强的经济实力。3.3.5 服务体系相对完善,项目建设服务和技术支撑良好镇农技站、水利站、农机站、林业站等农技推广部门齐全,人员整齐,具有中、高级职称的达数名。技术实力雄厚,科技服务体系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条件良好。3.3.6 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初步形成,产业依托切实可行项目区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农民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和马铃薯、萝卜、大葱等经济作物,有丰富的经验。3.3.7 干部群众积极性高,项目建设群众基础好项目区所在镇的党员干部和群众想发展、议发展、盼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所辖各村纷纷向党委、政府递交了项目建设的申请书,愿意承担项目建设所需要的筹资投劳任务,筹资投劳能够足额落实。综上所述,本项目区地理优势明显,自然条件好,产业基础好,加之党委政府对中低产田改造高度重视,及近几年农民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获得实惠,为项目的立项实施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因此项目实施是十分可行的。4 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4.1 项目区地下水资源的成因与水资源评价分析项目区内地下水资源以浅层地下水为主,水源丰富,水质较好,极适于农业灌溉。该区是东西走向的北沙河贯穿区域,因河水携带的大量泥、砂、砾石大都沉积于此,形成了良好的孔隙水储水条件,造成了深厚的第四系河床相沉积,所以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该区上部为第四系冲积层,含水层为砂及粗砂砾石,赋水系数大,地下水径流和开采条件较好,单井出水量一般大于50m3/h,地下水资源可开采模数为3050万m3/km2。项目区涉及*市#镇的8个行政村,1.47万人,总面积1.1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0.9万亩。项目区平水年(P=50%)地下水可供水量392.8万m3,枯水年(P=75%)地下水可供水量375.5万m3。项目区需水量包括人畜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根据用水定额和用水指标计算,项目区水平年(P=50%)灌溉用水量266.5万m3,枯水年(P=75%)灌溉用水量338.5万m3,人畜用水量31.5万m3。项目实施后,由于节水灌溉的采用和生产条件的改善,灌溉定额将大幅减少,相应的灌溉需水量也将大幅减少。根据现有资料分析,项目实施后平水年(P=50%)灌溉需水量133.7万m3,枯水年(P=75%)灌溉需水量184万m3。根据供需平衡分析,本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平水年(P=50%)节余水量189.6万m3,项目区枯水年(P=75%)节余水量122万m3,由此可见,项目区水资源能够满足项目的需要。项目实施后,节水灌溉的推广将对当地和下游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市#镇2010年度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实施,切实可行。4.2 项目区水资源概况项目区所在的水文地质单元为冲积平原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764.8mm,该区地层上部为第四系冲积层,含水层为砂及粗砂砾石,赋水系数大,地下水径流和开采条件较好,单井出水量大于50m3/h左右。区内水资源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不均,季节变化较大,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份。该项目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低于全省和全国人均占有量,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用水量不断增加,节约用水提上重要日程。4.2.1 地表水根据*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市各分区不同频率的天然年径流计算成果,用计算区天然径流深乘分区面积求得分区地表水资源量,采用下式计算:W0.1RF式中:W为分区地表水资源量,R为计算区径流深,F为分区面积。项目区所在水文分区多年平均径流深为137.5mm,在保证率为50%,75%时,年径流深分别为107.4mm,65.4mm。则地表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W=0.1×137.5×94=1292.5万m3;P=50%时W=0.1×107.4×94=1009.6万m3;P=75%时W=0.1×65.4×94=614.8万m 3。4.2.2 地下水所在分区的地下水水资源量利用地下水资源模数法进行计算,公式如下:WM·A式中:W为分区地下水资源量,M为计算分区地下水资源模数,A为计算分区面积。分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模数为30.97万m3/公里2, 保证率为50%时为26.02万m3/ 公里2,75%时为22.16万m3/ 公里2。经计算得地下水资源量:多年平均W=30.97×94=2911.18万m3;P=50%时W=26.02×94=2445.88万m3;P=75%时W=22.16×94=2083.04万m3。4.2.3 水资源总量分区水资源总量=地表水+地下水-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量。根据*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成果资料,分区多年平均重复计算水量为639.79万m3,50%保证率时为2815.65万m3;,75%保证率时为2058.01万m3。4.3 项目区可供水量计算4.3.1 降雨入渗补给量W1降雨是项目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之一,根据灌溉设计保证率选取设计降雨年,由下式计算降雨入渗补给量。W1=0.1apF(万m3)式中:W1为降雨入渗透补给量m3,a为降雨入渗补给系数,根据*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本地区取0.26;p为设计年降水量,分区多年平均降雨量764.8mm,50%保证率降雨量为604.2mm,75%保证率降雨量为491.4mm;F为地下水补给面积(公里2)。本项目总面积为6公里2,由此计算得p=50%、p=75%时入渗补给量如下表:表4-1 降雨入渗补给量计算表总面积(公里2)入渗补给量(万m3)50%75%6.094.376.74.3.2 侧向补给量W2侧向补给是影响浅层地下水储量的因素之一,根据区域均衡法原理将流域作为一个储水整体,按下式计算一年内区域边界补给或排泄的水量。 W2=KH含L(J补-J排)式中:W2为侧向补给量(补给为正,排泄为负),m3;K为含水层渗透系数(m/d),根据*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该区为150 m/d;H含为补给区中地下水含水层厚度,平均为30m;L为补给区边界长度,本项目取3250m;J补为区内地下水补给边界的地下水坡度,与地面坡度一致,J排为区内地下水排泄边界的地下水坡度,与下游河道比降一致,分别为0.0015和0.001。经计算,50%保证率时侧向补给量为266.9万m3,75%保证率时侧向补给量为255.5万m3。4.3.3 灌溉回归水量W3灌溉水部分入渗补给地下水。由*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查灌溉回归系数计算灌溉回归水量。W3=BM毛A式中:W3为灌溉回归水量m3;B为灌溉回归系数,根据区内地下水埋深、灌水定额和岩性查取0.1;M毛为毛灌水定额,50%时为351 m3/亩,75%时为481 m3/亩;A为灌溉面积,项目区面积为0.9万亩。经计算得P=50%、P=75%时灌溉回归水量如下表:表4-2 灌溉回归水量计算表项目区面积(万亩)回归水量(万m3)50%75%0.931.643.34.3.4 潜水蒸发量W4W4=CEOF式中:W4为潜水蒸发量m3;C为潜水蒸发系数;E0为水面蒸发深度m;F为计算面积m2。地下水埋深较浅时,潜水蒸发是地下水主要消耗项之一,由于项目区地下水一般埋深较大,故潜水蒸发量忽略不计。4.3.5 可供水量W项目区可供水量按下式计算:可供水量W=W1+W2+W3-W4,经计算如下:表4-3 项目区可供水量计算表 单位:万m3保证率W1W2W3W4W50%94.3266.931.60392.875%76.7255.543.30375.54.4 需水量计算本项目区用水主要是农业灌溉用水和农村生活用水,其中农业灌溉用水根据当地农作物的灌溉定额推求,生活用水根据村镇供水技术规范的有关要求确定,按项目区现状、项目实施后进行分析计算。4.4.1 灌溉制度确定项目实施后土地总面积为1.18万亩,耕地面积0.9万亩,进行节水灌溉,农业需水量按项目区现状、项目实施后两种情况分别进行分析。项目区现有灌溉方式为浅井提水灌溉,项目区种植小麦、玉米和蔬菜等。按照作物生育期内的需水量,根据保证率为50%、75%时冬小麦、夏玉米和蔬菜的灌溉制度,计算综合灌溉定额见下表。表4-4 项目区现状作物综合灌溉定额计算表 单位:m3/亩项目保证率小 麦夏玉米蔬菜综合灌溉定额净定额利用系数净定额利用系数净定额利用系数小麦夏玉米蔬菜50%1150.5600.52200.623012036775%1600.5800.53000.6320160500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农作物灌溉条件改善,全部采用井灌方式。考虑节水灌溉工程条件下,农作物毛灌溉定额降低,P=50%、75%保证率下,冬小麦、夏玉米和蔬菜的灌溉定额见下表。表4-5 项目实施后规划作物综合灌溉定额计算表 单位:m3/亩项目保证率小 麦夏玉米蔬菜综合灌溉定额净定额利用系数净定额利用系数净定额利用系数小麦夏玉米蔬菜50%1150.8600.82200.81447527575%1600.8800.83000.82001003754.4.2 农业灌溉用水量根据上述灌溉定额及作物种植面积计算种植业需水量如下表。表4-6 项目区现状情况种植业需水量分析表作物名称灌溉面积(亩)50%75%定额(m3/亩)灌溉用水量(万m3)定额(m3/亩)灌溉用水量(万m3)小麦70002306932096玉米70001203616048蔬菜400036792500125合计197269由上表分析,在项目区现状情况分析种植业需水量,50%保证率时灌溉用水量为197万m3,75%保证率时灌溉用水量为269万m3。表4-7 项目实施后种植业需水量分析表作物名称灌溉面积(亩)50%75%定额(m3/亩)灌溉用水量(万m3)定额(m3/亩)灌溉用水量(万m3)小麦700014443.220060玉米70007522.510030蔬菜60002756837594合计133.7184经上表分析知,在项目实施后, 50%保证率时灌溉用水量为133.7万m3, 75%保证率时灌溉用水量为184万m3。4.4.3 工业用水项目区工矿企业年用水量为38万m3。4.4.4 生活需水预测项目区内现有人口1.47万人,大牲畜0.12万头,小牲畜0.4万头。用水定额居民用水取60L/日.人,大牲畜取40L/日.头,小牲畜取20L/日.头,则生活需水量为31.5万m3。表4-8 项目区生活用水需水量计算表居 民大牲畜小牲畜合计人口(万人)定额(L/日人)用水量(万m3)数量(万头)定额(L/日头)用水量(万m3)数量(万头)定额(L/日头)用水量(万m3)(万m3)1.476026.80.12401.750.4202.9231.54.4.5 需水量预测由上述分析算,50%及75%保证率情况下,年总需水情况详见下表。表4-9 项目区需水量预测计算表 单位:万m3区 域保证率耕地面积(亩)种植业用水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合 计现状年50%900019731.538266.575%900026931.538338.5设计平水年50%9000133.731.538203.275%900018431.538253.54.5 流域设计水平年(P=50%,75%)可供水量、需水量预测及供需平衡分析水资源量供需平衡分析按项目区现状、项目实施后情况下,分析各种供用水,按50%和75%两种保证率进行分析。详见下表。表4-10 全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表 单位:万m3区域状况保证率可供水量需水量余缺水量备 注现状年50%392.8266.5126.375%375.5338.537设计平水年50%392.8203.2189.675%375.5253.5122由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在项目区现状情况下,保证率为50%时,现状年项目区内余水126.3万m3,保证率为75%时, 现状年项目区内余水37万m3。项目实施后,在保证率为50%时,设计水平年项目区内节余水189.6万m3;保证率为75%时, 设计平水年项目区内节余水122万m3。该区供需水平衡,并有剩余。因此在项目区实施节水灌溉工程后,灌溉水利利用系数明显提高,项目区水资源能够满足要求。5 规划设计5.1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为重点,推进粮食核心产区建设,有效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切实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努力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5.2 基本原则5.2.1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制定中低产田改造工程中长期规划的年度计划,确定发展的重点区域、重点项目,明确资金的重点投向。5.2.2 科学布局、典型示范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开发模式,推动中低产田改造工程的协调发展,打造一批精品工程,实现典型引路,积极稳妥地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工程。5.2.3 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坚持按灌区、流域和区域整体规划,采用“集中力量,重点投入,连片开发”的治理方式,加大规模开发的力度,确保治理区域相对集中,力争治理一片,成效一片,致富一方。5.2.4 综合投入、合力开发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引导作用,按照“统筹安排,相互配合,加强管理,各计其功”的原则,统筹相关支农涉农资金,积极引导信贷资金、民间资本等各种社会资金投入,形成强大的资金合力。5.2.5 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充分发挥政府在中低产田改造建设示范工程中的主导作用,带动农民群众自觉参与,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农民群众成为中低产田改造示范工程的“建设主体、受益主体、管护主体”。5.2.6科学管护,长效开发积极探索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市场化运作管护资金的路子,使资金源于工程,用之于工程,达到以工程养工程的目的。健全管护机制,通过建立工程管护协会、多元化筹措管护资金、健全规范化管护制度,确保工程长期发挥作用。5.2.7 坚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具体项目建设上,把中低产田改造建设中的机耕路建设、沟涵建设、农田林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中的村级道路建设、村庄街道绿化建设统筹规划。5.3 建设标准为切实加强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建设,实现投资目标,达到预期效益,参照国家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有关技术规范和建设规程和国家、省制定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确定如下建设标准。5.3.1 综合标准改造治理后的项目区,要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农业科技贡献率明显提高,主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项目区要达到高产的目标,取得较高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