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情境与问题设计策略.ppt
教学情境与问题设计的策略,一教学情境及其设计策略,1教学情境的定义,情境:景象、境地。是指对人引起情感变化的具体的自然环境或具体的社会环境。教学情境:情: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或情感;境:内容中所描绘的形象及景物画面。情境:就是教师运用文本或形象化图表,把某情形、某状况、某景象表现出来,使学生宛如身临其境。具体而言,教学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从学习的需要出发创设的与学习内容相适应的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即教学的具体情境的认知逻辑、情感、行为、社会和发展历程等方面背景的综合体。,“教学情境”是美国的课程论提出的一个概念。所谓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述的实际事物或者其背景。能解决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新知与旧知之间的矛盾。乔纳森对情境作过这样的描述: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2教学情境设计的理论依据,情境认知理论:是继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与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试图纠正认知的符号运算方法的失误,特别是完全依靠于规则与信息描述的认知,仅仅关注有意识的推理和思考的认知,忽视了文化和物理背景的认知。它强调学习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内容与活动的安排要与人类社会的具体实践相联通,最好在真实的情景中,通过类似人类真实实践的方式来组织学习,同时把知识和获得与学生的发展统合在一起。,境脉学习理论 它认为学生自身原有的记忆、经验、动机和反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内部世界,学生在处理新的信息或知识时,与其内部世界发生意义,这便是学习。境脉学习理论假定,大脑本能地在境脉中搜寻意义,即在学生所处环境中搜寻所处理的新信息或新知识与其内部世界之间发生意义或看似有用的关系。境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内部世界对于学习的重要性,重视对学生现有知识结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的分析。,境脉是指所有可以用于确定课堂学生所在情境的信息,包括 学生构建的知识内容、也应该包括获得知识的境域(学生在那个环境中正做什么,他们想要在那个环境获得什么)信息。这些可以帮助师生理解或解释学习过程的成败得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构建的过程,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凭借自己的认知结构去主动建构知识,去构建新的思想和概念。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教学情境的作用如下。,3影响教学情境设计的因素,基于教学情境的含义思考,创设教学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是教学情境的两大功能,也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学生认知:基于面向学生学习的思考,学生的认知特征影响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性因素。认知结构最近发展区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地理过程 地理过程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在地理课标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凸现了“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规律”的地理课程性质,体现了课程的基本理念,反映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的课程设计思路,是完成课程目标、感悟“过程与方法”的特殊素材,是内容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贯穿内容标准的始终。地理过程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强调陆地表层系统地理事物和现象随时间变化的特征。,自然地理:地球运动过程、大气运动过程、水体循环过程、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等;人文地理:人口变动、城市发展、产业发展等区域地理:区域发展、区域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不同的地理过程的境域有明显的差异,显然教学情境的境域也应不同。,学习方法:地理学习过程应该是在教师引导指导下,生生、师生对话的过程。教学情境的设计务须考虑学习方法,教学情境与学习方法融为一体。地理学习方法离不开教学情境的设计:模拟实验法:抽象知识学习,运用Flash 动画模拟作为教学情境,如地球运动、大气运动、不同河段的地貌特征等;图层法:多要素综合知识的学习,运用“图层”加叠作为教学情境,如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经纬网、城市水系、城市等高线、城市矿产、城市交通线等)、地形对聚落的影响、工业区位要素等,4教学情境设计的基本策略,资源型的教学情境,根据课程目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运用多元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和方法,形成良好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这类的教学情境称为资源型教学情境。近态课程资源:教材、作业本、教辅等均为近态课程资源。四个版本的地理教材中图像,要求是经典内容的图像,从科学性角度思考,中图版教材的图像比较好。远态课程资源:网络资源、社会资源、学科研究成果等为远态课程资源:网络资源十分丰富,只是需要修整。,策略:依据认知内容(地理过程)、目标和学生认知等因素,对教材图像信息加以增减,也可附加文本等组成教学情境。,仿真型的教学情境,课堂教学不可能带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学习,对学生不易真实接触的学习内容可以用模拟现实环境和情况来满足教学的需要,这就是仿真型教学情境。Flash动画教学情境:地球运动、大气运动、地壳物质循环、地质灾害等内容,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模拟环境的教学情境;无形转化有形示意图:无形的,无法触摸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等事象转变为有形的事象的教学情境。,图一,创新型的教学情境,根据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分析,资源型和仿真型的教学情境还不满足课时学习目标的达成,需要我们创造新的情境,把它称之为创新型的教学情境。这类教学情境一般需要教师动手画,根据学习目标的需要,绘制专门地理图表。,50年代的洞庭湖区,90年代的洞庭湖区,5教学情境设计的基本要求,教学情境信息化 基于特定的教学目标,利用传统和现代媒体技术,将学习的内容以图形、数据、音频、动画、视频、人工智能等组合成生动、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提供丰富的信息源,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起学生持续探索的兴趣,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根据学生认知结构、认知风格、学习内容难易度,信息可以既有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又有有效信息和干扰信息。情境要成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源泉。,教学情境问题化,情境中的信息是来自内容标准的知识链,我们将知识转化成图像、图片、数据、统计图表等形式的静态或动态信息存储在情境之中。经过情境的解读,获得相关信息与认知结构对接,产生新问题。这就是教学情境要体现问题化的目的。该要求体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生认知过程。,教学情境生活化,情境创设生活化的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即教学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体现生活即学习,学习即生活的教育观。现实生活:联系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衣食住行)都与地理学科密切相关,尤其是那些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迷惑不解现象,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学生的经验:认知经验即知识内化为经验,相当于起点知识、能力和方法;生活经验即日常生活对环境的感悟、体验。,教学情境整体性,教学情境整体性是指课时教学情境要既体现情境之间的逻辑生成,又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课时情境的整体性导入情境与活动情境,活动情境与活动情境之间的生成性的关联;活动情境的整体性一个学习活动只有一个学习情境,如果是多要素的话,要将它们整合的一起。,教学情境的境域化 知识产生与知识发现人的生活、情感与信念有关,即存在于一定的生活场景、问题情境或思想语境之中。知识本身是有生命的,被定为结论后就失去生命活力。境域化就是知识最初的生存境域,以学生生活世界为底板,创造恢复它。,教学问题是指教师根据课程目标预设的题目、生生互动中的疑惑、问题解决中产生深层矛盾、以及学生质问等,这些既是学习内容,又是学习手段。教学问题是课堂教学中课程、教师、学生等基本要素的桥梁与纽带,即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的中介。,二教学问题设计策略与要求,问题从哪里来?问题有多少?问题的度怎样?问题来自教学文本的解读。,1教学问题设计的基本策略,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课时教学目标:常见天气系统的特点天气系统的判断下位目标高低压天气系统的判断下下位目标南北半球高低压天气系统判断下下位目标暖锋和冷锋天气系统的判断下下位目标天气系统的天气过程下位目标高压低压天气过程下下位目标冷锋天气过程下下位目标暖锋天气过程下下位目标锋面气旋的天气下下位目标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下下位目标,解读教学文本,构建问题链,解读内容标准,明确目标链,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认知内容:常见天气系统的特点下位知识:热力环流原理、降水、气温等科学知识,以及生活经验;中位知识:高低压系统、锋面系统,上位知识:天气时空分布和演变的一般规律,解读内容标准明确知识链,高低压天气系统的问题链高压和低压系统的阅读高压和低压系统的气流高压和低压系统的天气过程和特点高压和低压系统对我国天气的影响锋面天气系统问题链冷锋和暖锋系统的阅读冷锋和暖锋系统的天气过程和特点锋面气旋天气的天气特点冷锋和暖锋系统的对我国天气的影响,解读内容标准,构建问题链,“问题链”是教师为了实现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预测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的困惑,将知识转换成为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一系列的教学问题。它是一组有中心、有序列、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问题。,解读学生特征,确定适合问题,所谓适合问题,就是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问题。,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能画高低压的的气流运动状况,能判断南北半球气旋和反气旋;运用高低压系统示意,分析天气过程及其对我国天气的影响;运用锋面结构图解释锋面的概念、特点等;能分析冷锋和暖锋的天气过程,判断冷锋和暖锋天气示意;阅读锋面气旋图,解释天气变化特点;能举例说明锋面系统和高低压系统对我国天气的影响。,根据学习理论,科学表述教学问题,在高压和的低压示意图上,画出其的气流运动状况,并小结其南北半球的判断方法;根据自己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其天气过程及其原因,并举实例说明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运用锋面结构示意图(动态演示),解释锋面的概念、特点等;观察或阅读锋面天气示意图,分析冷锋和暖锋的天气过程,并归纳冷锋和暖锋天气的判断方法;阅读锋面气旋示意图,分析近地面天气演变过程,并预测天气特点;能将相关谚语或诗词所表达的天气时空特点用不同图例注记表示在中国区域表示出来,并解释对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2教学问题设计的基本要求,问题的层次化,从上述问题设计的基本过程就可以看出,教学问题设计要求做到层次化、思维化、科学化、能力化等要求。,问题设计首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满足学生需要、尤其是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这是深化课改的核心之一;其次是依据教学需要,问题的情景和活动方式等遵循教育教学一般规律;再者是地理学科知识的结构,及知识链到问题链,循序渐进地设计问题。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体现学生认知特征,体现知识结构特征和教学程序特点等严密性、科学性、条理性,使问题有清晰的层次感。,问题的思维化,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思维化表现一:激励学生思考。问题按其自身的属性、设问的指向、答案的深度和广度。事实性问题(是什么)该类问题不具有思考性分析性问题(为什么)该类问题有一定思考性应用性问题(怎么做)该类问题需要在思考的基础上寻找方法,加以应用,这类问题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思维化表现二:引导学生开发。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问题的科学化,科学化是指问题的内容和表述都应具有科学性,即问题内容必须正确地反映地理过程,叙述问题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因此教师准确解读教学文本,明晰目标链、知识链到问题链,找出知识节点和思维点,特别是能展现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境脉,使得所设计的问题围绕学生认知为中心,能反映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要分析学生的知识准备,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考虑教学的起点,从学生的旧知识中找出同化新知识学习的“生长点”。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提问,这样有助于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实现知识的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