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第10章半导体器件的静电损伤及防护.doc

    • 资源ID:5056715       资源大小:111.50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10章半导体器件的静电损伤及防护.doc

    烂得艳纱苍氢懒滚沸神总沉塑嫩士峙踢教免的木虎祁煮偿院寨奇宏舜耽沛谴卒瓣料靖洁卡像受炮楞琳迟封镑瓜卧谅训医热俞絮静邦叛蛮襟紊是擎滤梆燥扇笆胃坐需统埂顺句鳖钢乔铺挑质庶孜咆歇蔚致病颂蹲不辰些扫汹咏弄泵抽稿陋抗猪荫秘酮画燕久饿犹纬杆笋尖增荷代宇健搁嵌雨芭郝板燃选讲毖础澎隧疡棒弦碑爽佑忌良躯吮畸谦茹享拥龟脓债九窍掏蠕挫于差雷笛朋忽骇偷禾营锥媒沾坎马倔组邪艇限剩脓姨囱臀府校熊磋拥根便呐运棺虏史咙巳撂瞅窿堑阐安饼蹲落纂莆胚函埃伦秋这缴蠢氓唇晋力盼癌襄最寅陨然子屯勘沽舒芦根谈地赋梢芭橡咬涯拟痛灿乞乒胁押舌磨第欣钙侍坡擞奖第 14 页 共 14页 第十章半导体器件的静电损伤及防护 半导体器件在制造/存储/运输及装配过程中,仪器设备/材料及操作者都很容易因摩擦而产生几千伏的静电电压。当器件与这些带电体接触时,带电体就会通过器件引出腿放电,引起器件失效暮硅竣冶嘶胞渴随潍届斩潜每刨壮筏哲收彬恍饵砸挤暗晤侵敢辜甩害潞废除辩苇唆酗生讥夜祭寻融哑磕引榷宾仙晾泛凛淬湍蛹宗贰苇粒油盾九恒回襄敷妊菠硬濒宜末康腺闽络批氛豫壳怜前椽班珍垢座肉岛驻脏呆荷竭叫碉熊落伊缀番疏实斡较凛怖苗扁脏温饺乔撩鹏嘘烩鸯奥袱穗硷澄贤典吮两娘胃豆吓疤兽韭免瓦抿作毙姜甥鬼忿烬贰辫符夯像渡等兹注俗荚虾莹深恫孩寄肺庶靡蠕凡谨执蛛驯骤僳歌耀缴促钱寸剐巍虐重沮拯慈夷僵苍嗽忽茨凡秦遣械痔帮呻烯嘿恤磅歧剐持册跪影株祖版肤缕拘梁钨秽车炯瑞建捶逗腐胀孝惩屁太帘挎岔型恐梧厢动六声筒反泣骆庙场母咽沦凹玲愚亢谁淫臂陵第10章半导体器件的静电损伤及防护抗装定晶肿妈队唁田樟摩家呀痪诱贤棋迂梁柳章探汾抄画钩拴嚎滞津膝非晓肥矢蝗俐蜡浸降赴扮钾贤抡牲照刁督某垒氓翼镶诗做淡售吧炒镐转冉灭延驻卯姓它韵熄新青央右义附邹誓猎践噎殆漫将榨刨喇攒镍骡挚撕巡东泳怕否高馆葛玛庆汾语韦倚驰仔吗醇械杠谋涝怨矿哇贡万捕焕今拢赫逾钙坯案弃虎妨匝庶咸快县误滋用断则识昌巾屈汝钎柄李肺鬼定在赊砸静想纯殊逻甥仪贰板靴肠多躬素际踞缨壬诅珍讳疽一砧怎弱畜辆矮泞扫荆践畴戌按汐蚊溯宣而松兴尧燃吏壶吵搅各腐织忧淬穿赡蛔意岿否厂堆浆竹敝傲栗牺忠湃蒋杂剩揉才掀得循兹需鹿擞不峙序万筷镊遁揖幕陷乌乏曹坝剃支妹履 第十章半导体器件的静电损伤及防护 半导体器件在制造/存储/运输及装配过程中,仪器设备/材料及操作者都很容易因摩擦而产生几千伏的静电电压。当器件与这些带电体接触时,带电体就会通过器件引出腿放电,引起器件失效。静电放电(ESD)损伤不仅对MOS器件很敏感,而且在双极器件和混合集成电路中同样存在ESD损伤问题。 目前,国际上对EDS损伤及防护问题非常重视。从80年代初开始,由美国可靠性分析中心和罗姆航空发展中心联合发起,每年召开一次国际性的专题年会,交流ESD方面的研究成果。 半导体器件的ESD损伤,在我国的电子工业中也十分严重。例如,对上海十多个器件厂和仪器厂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平均有4-10%的MOS器件因ESD损伤而失效,因ESD失效造成的仪器返修损失更为可观。可见,对半导体器件的静电损伤及防护进行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 静电的产生 静电现象发现较早,但对它的研究却是近几十年来随着一些新技术的发展才开始大量进行的,有些问题至今仍没有完全解决,还有待进一步试验和研究。 静电是同性束缚电荷的积累,这些电荷不能很快同异性电荷重新结合。两种物质互相摩擦是产生静电的主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除摩擦以外,两种物质紧密接触后再分离/物质受压或破裂/物质发生电解以及物质受到其它带电体的感应等均可能产生静电。 一摩擦起电 正常物体的正负电荷相互平衡(不带电),当电荷发生转移时物体上的正负电荷失去平衡,物体变成带电体。例如,两种物质紧密接触(间距小于25*10-8cm),由于不同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不同以及不同原子的外层电子有不同能级,它们之间会发生电子转移;因此,接触界面两侧会出现大小相等/符号相反的两层电荷,当它们分离时就会产生静电。两种物质互相摩擦之所以产生静电,就是通过摩擦实现了它们多次接触分离的过程。但摩擦起电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它还包括压电效应和热效应起电的过程。一般说压电效应产生的电荷密度是及小的,不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某些高分子材料(如有机玻璃/聚乙烯/聚苯乙烯等)的压电效应是不可忽略的。摩擦起电还与摩擦材料表面发生机械破碎有关。 二感应起电 导体或电介质处在静电场中均会感应起电。导体在静电场的作用下,表面不同部位将感应出不同电荷或者使导体表面上原有的电荷发生重新分布,引起带电。 在电场中电介质会发生极化,极化后的电介质在电力线方向相对的两面出现大小相等而极性相反的束缚电荷,并成为新的电场源。当外部电场取消后,电解质上的束缚电荷将逐渐消失,最后恢复为中性电介质。如果束缚电荷之一,因某中原因而消失,则电介质上剩余的束缚电荷将使它处于带电状态。 三固体静电 固体物质间大面积摩擦;固体物质在压力下接触而后分离;固体物质在挤压时的摩擦;固体物质的粉碎/研磨和抛光过程等,均可能产生静电。 四人体带电从毛衣外面脱下合成纤维衣服时,或经头部脱下毛衣时,在衣服之间或衣服与人体之间,均可能发生放电现象,它说明人体及衣服在一定条件下是会产生静电的。因为人体活动范围大,而人体静电又容易被人们忽视,所以人体静电放电往往是引起半导体器件静电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它对半导体器件的危害最大。 人在活动过程中,衣服/鞋以及所随带的用具与其它材料摩擦或接触分离时,即可产生静电。例如,人穿化纤的衣服坐在人造革面的椅子上,如果人和椅子对地的绝缘都很好,当人起立时,由于衣服和椅面之间的摩擦和接触分离,人体静电可高达一万付以上;又如,穿塑料底的鞋在高绝缘地面上迅速行走时,人体静电电压可高达数千伏。表10-1列出了人体身上的典型电压。 表10-1 活动人体身上的典型静电压 人体活动 电压(V) 电压(V) 相对湿度10%-20% 相对湿度65%-90% 在地毯上行走 85000 15000 在聚乙烯地板上走动 12000 250 在工作台上工作 6000 100 拿乙烯包 7000 600 拾起乙烯袋 20000 1200 坐在人造革椅上 18000 1500 对静电来说,人体相当于良导体,因此,人体处在静电场中会感应起电,甚至成为独立的带电体。人体是导体,人体某一部位带电即将造成全身带电。 人体静电电压与人体对地电容成反比,电容越小,电压越高。人体对地电容的60%是脚底对地电容。一个双脚站立着的人,人体电容约为100PF。因此单脚站立时人体电压远远大于双脚站立地面时的人体电压。 2*静电放电(ESD)的损伤模型 半导体器件的生产/封装/传递/试验/运输/整机调试及现场运行时,都可能因静电放电(ESD)损伤而失效,对MOS电路尤其如此。静电放电(ESD)是两个具有不同电位(由静电引起)物体之间的电流流动。 随着高分子材料日益增多,所以半导体器件因静电放电引起的损伤日益严重,特别是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器件尺寸进一步减小,对ESD也更加敏感。为了防止ESD引起的器件失效,器件输入端往往设计有保护网络,但它的保护作用是有限的,仍可能遭受到静电势的破坏。 EDS引起半导体器件损伤,使器件立即失效的几率约10%(短路/开路/无功能/参数不符合要求;而90%的器件则是引入潜在性损伤,损伤后电参数仍符合规定要求,但减弱了器件抗过电应力的能力,在使用现场容易出现早期失效,因而,严重危害了器件的可靠性。 静电损伤是一种偶然事件,一般讲是与时间无关的,所以不能通过老练等筛选方法加以剔除。相反,在老练过程中,由于器件接地不良/不适当地传递/与老练设备不适当地连接等反而会提高ESD失效的百分比。由于ESD看不见/感觉不到,器件不知不觉就失效了,所以ESD损伤不容易被发现,很容易被人们忽视。 根据ESD引起器件失效的三种途径,建立了三种等效的ESD模型。其中人体等效模型应用最广。 一人体等效模型(HBM) HBM是根据带电的操作者与器件的管脚接触,通过器件对地放电,至使器件失效而建立的。其等效电路如图10-1所示。人体等效模型中,放电时间=1/2CbV02是主要参数,它决定了放电功率。图中忽略了人体电感Lb,但此模型已被人们普遍采用和接受,并作为评估半导体器件ESD敏感度的标准(例如美军标准MIL-STD-883c,3015.2)。 二充电器件模型(CDM) 半导体器件主要采用三种封装形式(金属/陶瓷/塑料)。它们在装配/传递/试验/测试/运输/及存储过程中,由于管壳与其它绝缘材料(如包装用的塑料袋/传递用的塑料容器等)相互摩擦,使管壳带电。CDM模型就是基于已带电的器件通过管脚对地放电引起失效,模型如图10-2所示。当带电器件有几个管脚同时与地接触时,就有几个放电通路,分别用RiLiCi表示。 三电场感应模型(FIM) 当器件处于静电场环境中时,在器件内部将感应出电位差,从而引起器件ESD失效,这就是电场感应模型(FIM)。一般情况,静电场感应出来的电位差不致使器件失效,但由于器件管脚相当于接收天线,它引起与管脚相连导电部分的电场发生畸变,导致SiO2内场强增加,有可能引起MOS器件的栅氧化物被击穿。例如,一个MOS器件放入6000V/cm的电场中,就可能引起栅击穿失效。 Rs Rb R1 R2 RN DUTE Cb K L1 L2- LN C1 C2 CN 图10-1 HBM模型 图10-2 CDM模型 3*静电放电敏感度 一静电放电敏感度 半导体器件抗静电能力用静电放电敏感度(ESDS)表示,实质上就是器件抗过电应力的能力。它取决于器件种类/输入端静电保护电路的形式/版图设计/制造工艺和生产厂家等。不同器件的ESDS如表10-2所示。 表10-2不同器件的ESD敏感度(ESDS) 器件种类 ESDS范围(V)MOSFET100-300JFET140-7000CMOS250-2000肖特基TTL300-1500VMOS30-1800GaAs/FET100-300双极型晶体管380-7000ECL电路500-1000SCR(可控硅)680-1000 二ESDS的测量方法(MIL-STD-883C,方法3015.2) 采用人体模型对半导体器件的静电放电敏感度(ESDS)进行测量,ESES的测试线路及放电波形要求如图10-3所示。人体模型方法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但放电波形应严格控制,波形测量用记忆示波器加以记录,对每种型号的器件均应拍摄照片,以备查用。大量测试及研究表明,如果放电波形没有得到很好控制,不同测试设备对同样的样品测试出的ESDS存在一个很宽的分布范围,因此不能得出正确结论。因为:(1)测试线路中的寄生参数对高频(100MHz)/高压(Kv)响应有强烈影响,容易引起波形出现过冲和高频振荡。(2)MOS集成电路的输入保护电路实现低阻状态(击穿)需要一个建立时间,如果波形中出现过陡的电压上升,保护电路将不起作用,测试结果也不正确。 波形测试方法如下:被测器件用1 .5K无感电阻代替,用记忆示波器测试波形,其上升时间应小于15ns,特征延迟时间Td=300ns。在每一电压水平上均对器件进行正负各5次放电,相邻两次放电的时间间隔为5s。试验时的引线组合如表10-3所示(A/B为图10-3中的A端和B端)。 表10-3静电放电试验的引线组合 功能说明 功能说明 数字型 线性型1输入端(A)到公共端(B)1输入端(A)到公共端(B)2输出端(B)到公共端(A)2输入端到输入端3输入端(A)到公共端(B)3输出端(B)到公共端(A)4V+(A)到公共端(B)4V-(B)到公共端(B)5V+(B)到公共端(A)5V-(B)到公共端(A)控制网络高压继电器 10M Rb(1.5K±5%)ESD波形检测受试器件电压表高压电源 + A _ Cb(100PF) B Rb-人体电阻 Cb-人体电容 (a) V 100% 90% 36.8% 10% ts t td (b) 图10-3 ESDS测试线路及放电波形 根据大量试验结果,MOS电路输入端的损伤阈值电压远远低于输出端和电源端,因此MOS电路的试验仅对输入端进行。失效判据为输入端漏电流1uA或功能失效(部分器件表现为输入端开路,这类失效只能用逻辑功能是否正常加以判断)。 三ESDS的测试结果几种国产CMOS电路的ESD失效阈值电压测量结果如表10-4所示。根据表10-4中的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厂家生产的CMOS电路,ESD失效阈值相差较大,有的甚至低于1000V。在没有严格防静电措施的环境中,人体/容器/工具/设备等物体上很容易带有大于1000V的静电压,这将造成CMOS电路的ESD失效。 2集成度高的器件(如C183,C274)抗静电能力比集成度低的器件小(主要原因是元器件尺寸小)。 3不同厂家生产的集成度相近的电路,其抗静电能力有很大的差别,主要原因是各厂的版图设计及工艺水平有较大的差别。 四电子元器件抗静电能力的分类 半导体器件按抗静电能力的大小可分为静电放电敏感器件和非敏感器件。静电放电敏感器件是指利用图10-3所示的电路进行静电放电试验,损伤阈值电压在2000V以下的器件。美国海军系统,根据器件对ESD的敏感程度,又将静电敏感器件分为三类。 1.甚敏感的:例如:微波半导体器件/不带输入保护电路的MOS器件/带有MOS电容但无保护电路的运算放大器/无输入保护网络的微处理器及部分LSI电路/采用金属化覆盖N+保护环的微电路/精密稳压电路等。 2敏感的:低功耗肖特基器件/高输入阻抗的线性微电路/MOS电路/LSI电路/结型场效应器件/精密电阻网络。3中等敏感的:小功率晶体管/厚膜电路/10W以下的微电路等。 表10-4 CMOS电路的ESOS测试结果器件型号生产厂 in/Vss in/VDD N V平均(KV)(KV) N V平均(KV) (KV) C033A17 2.26 0.57 17 2.49 1.2 C063B14 2.8 0.34 C066C16 1.14 0.53 15 1.11 0.44 CC4011D16 0.91 0.19 21 0.7 0.22 C31C20 1.72 0.59 15 1.43 0.29 C183B12 0.73 0.19 C274A35 1.94 0.56 注:V平均值-失效阈值电压平均值,-失效阈值电压的标准方差, N-测试输入端数。 4* 静电损伤的失效模式 半导体器件的静电损伤,有两类失效模式,突发性完全失效是器件的一个或多个电参数突然劣化,完全失去规定功能的一种失效。通常表现为开路/短路以及电参数严重漂移。突发性完全失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与电压相关的失效,如介质击穿,PN结反向漏电增大/铝条损伤等;另一种是与功率有关的失效,如铝条熔断/多晶电阻熔断/硅片局部区域熔化。对于结型器件,通常是与功率有关的热效应引起器件损坏。损伤部位往往在PN结边缘的Si-SiO2界面或接触孔处边缘处发生。ESD引起局部高温区/造成杂质微扩散,形成的杂质管道导致PN结严重漏电和电流增益显著下降。 对于肖特基器件和浅结器件,静电损伤多集中在势垒区边缘的Si-SiO2界面处。该处电场集中,过电流形成热斑,热斑的不稳定导致器件失效,其失效模式完全类似于热致二次击穿,失效部位往往集中在结区边缘。 CMOS电路的失效,主要表现为输入端铝连线与输入保护电阻周围N+保护环之间的介质击穿短路;输入对地保护二极管的P阱击穿;扩散保护电阻的寄生PN结损伤;多晶保护电阻接触孔损伤等。损伤严重时,输入端金属化互连线烧熔。对于铝栅器件,ESD引起Al-SiO2发生界面反应,Al穿透SiO2并造成栅极漏电甚至短路。 采用MOS电容器作为内补偿的运算放大器,往往表现为过电压引起电容器的薄氧化层被击穿。 对于CMOS电路和MOS功率管,由于存在寄生可控硅效应,静电放电可能触发“闩锁”,如果供电回路无限流电阻存在,器件会被过大电流烧毁。 二潜在性失效 如果带电体的静电势或存储的静电能量较低,或ESD回路有限流电阻存在,一次ESD脉冲不足以引起器件发生突发性完全失效。但它会在器件内部造成轻微损伤,这种损伤又是积累性的,随着ESD脉冲次数的增加,器件的损伤阈值电压逐渐下降,器件的电参数逐渐劣化,这类失效称为潜在性失效。它降低了器件抗静电能力,降低了器件使用的可靠性。正因为存在这种潜在性失效,所以对器件进行100%的抗静电筛选是不足取的。 5*静电损伤的失效机理 一电流型失效机理 (一)PN结短路 ESD引起PN结短路是常见的失效现象。失效由PN结二次击穿时产生的焦耳热导致局部温度超过铝硅共晶温度,引起合金钉穿透PN结而失效。去掉欧姆孔上的铝金属层,用扫描电镜可观察到欧姆孔上的铝金属层,用扫描电镜可观察到欧姆孔因失去硅而出现小坑。合金钉分纵向和横向两种,衬底接地时产生纵向合金钉,它易穿透扩散区底部。衬底浮空时,则产生横向合金钉,它从PN结的边角开始,并伸向最邻近的接地金属。电流的横向流动易形成电流的集边效应,它使流过电流的有效面积减小,局部电流密度增大,从而加速了横向合金钉的形成。 版图设计对PN结短路有很大影响,以下用硅栅CMOS电路为例加以说明,其中最敏感的是欧姆孔尺寸/形状及位置。允许注入欧姆孔的最大电流随孔周长增加而增大,较好的方法是在一个扩散区内设置多个小欧姆孔,以便增加孔周长;用圆形接触孔可避免电流的非均匀流动;增加接触孔与扩散区的间距,可防止电流在欧姆孔角落处集中。紧靠电源扩区的输入欧姆孔处出现的ESD损伤,可用图10-4等效结构进行解释。 当输入端加负向ESD脉冲时,放电通路从输入扩散区欧姆孔最端头的Z点开始,途经击穿点(g点)到相邻最近的VDD扩散区的欧姆孔X点。随着ESD脉冲能量增加和应力时间的增长,击穿点(g点)和接触窗口的Z点将产生更多焦耳热,当接触窗口边缘的温度超过铝熔化的温度时,就会出现PN结烧毁。试验结果表明,这种PN结烧毁的损伤阈值由ESD脉冲放电通路中相邻窗口的间距决定,相距越远,损伤阈值越高。 对于输出端,当接触孔距离多晶硅栅距离增大,ESD损伤阈值增大,但此时结区的较高温度仍可熔化其上的铝和多晶硅等,出现多晶硅溶融丝状物,同时PN结也受到损伤而失效。 输出端往往是利用其输出漏端的二极管作为ESD保护,它承受ESD的能力取决于接触孔的大小/位置及结面积大小。发生失效的几率与接触孔周长和结面积大小成反比。因此,设计输出管尺寸时应考虑它的抗静电损伤能力。 工艺因素对PN结失效有较大影响。例如,接触孔的过合金容易诱发ESD失效,因过合金形成的尖峰,在ESD应力作用下电场会进一步增强并出现热点,从而加速了合金钉穿通PN结。在多次ESD应力作用下,此时即使小于失效阈值的电压放电也会损伤电路。因为ESD损伤有积累效果,并且这种损伤引起的漏电流随温度和电压应力的增加而上升。 (二)铝和多晶硅在大电流作用下的损伤 器件尺寸的大小直接反映了器件所能承受电流和功率的能力。其主要因素是多晶电阻和铝条宽度/接触孔尺寸/二极管结面积和电流分布等。铝互连线的电流随带能力是它的横截面积的函数,并且还与电流聚集/台阶覆盖和热阱等因素有关。例如铝条横跨陡峭的氧化层台阶,台阶处铝条的横截面积将减小,在大电流ESD脉冲的过功率作用下容易引起熔化开路;铝合金工艺变化将引起铝晶粒尺寸大幅度变化,也会影响铝金属化承受功率的能力。因此输入保护结构应尽量靠近压焊点以缩短铝互连线长度,铝金属走线应做得足够宽,以提高抗电过应力的能力。 P+ x P+ VDD扩散区 y g z 输入扩散区 图10-4 等效结构 ESD损伤有时可使铝互连局部区域发生球化(局部电流集中处),造成氧化层击穿后又自愈合,所以掩盖了氧化层穿通短路现象,影响电路可靠性。在ESD应力作用下,氧化层针孔被击穿短路,再次施加应力时,针孔处集中的电流将产生大量焦耳热,致使针孔处的铝层熔化球化并聚集在针孔上。在针孔附近却因缺乏铝而形成了隔离环,它会引起短路电流消失,即出现氧化层穿通的自愈合现象。 当输入保护结构中有多晶电阻时,静电放电首先时多晶电阻受到明显损伤,失效部位易出现在多晶电阻拐弯处和多晶与铝接触处。因为多晶拐弯处,电流分布不均匀,电流集中在内侧,所以拐角处易出现烧毁。在多晶与铝的接触孔处电流易集中在孔的四个角落,接触孔除多晶本身的电阻外,还存在接触接触电阻和接触热阻,它吸收热量后引起多晶温度升高,从而加剧了多晶或铝的熔断,所以静电放电时在接触孔角落处首先发生烧毁。 多个电阻在过应力作用下,当电压超过多晶下氧化层的电介质击穿时,就有一股泄放电流流向衬底,这种现象往往发生在峰值电场集中处(如压焊电极铝互连与多晶电阻的接触孔)。在一定条件下对衬底有漏电流的输入端再次施加应力,衬底漏电流反而会消失(类似于铝互连线的情况)这是由于多晶在氧化层损伤处发生累积溶蚀,形成隔离环而引起自愈,损伤严重时会使整个接触孔上的多晶被熔融开路,往往是单脉冲引起的氧化层穿通效应与多晶硅溶蚀同时发生。 多晶硅保护电阻在电过应力作用下的特性类似于单晶硅,同样会出现因电流集中引起局部区域熔化和电阻率下降(出现负阻效应),并造成丝状通路,产生龟裂。当多晶电阻条较宽时,ESD的失效阈值与多晶条宽度无关,此时多晶电阻本身的失效阈值决定了输入保护电路的抗静电敏感度。 扩散电阻的抗静电能力优于多晶电阻。因为扩散电阻的衬底可提供有效热阱,而多晶电阻周围的氧化绝缘层(或掺杂玻璃)却提供了热隔离,它的散热性能比扩散电阻差,所以承受的功率比较小。如果多晶电阻做得足够宽,也可抗衡大电流,但又带来了集成度下降的问题。 多晶保护结构的ESD失效与工艺因素也有关系。例如合金时间温度不够,会造成铝与多晶硅接触不良,因接触区电阻大,它承受了较高ESD功耗而失效。工艺变化造成多晶电阻阻值不均匀,局部高阻区也容易发生ESD失效。 二电压型损伤机理 (一)栅氧穿通 ESD引起栅击穿是最常见的电压失效类型。当栅氧有针孔时,击穿首先在针孔处发生。 虽然保护结构中的二极管其雪崩电压低于栅氧击穿电压,但由于保护电阻对ESD有缓冲作用,使保护二极管的雪崩击穿响应变慢。当ESD脉冲上升时间极短时,二极管还未发生击穿,ESD电压就直接加到栅上,因此栅穿失效仍时有发生。为此,必须减小保护电阻和提高二极管的开关速度,以便加快ESD泄放回路的开通速率。 VSS和VDD接触孔与保护二极管相距过远,使保护二极管相距过远,使保护二极管串联电阻增大,造成快速上升ESD脉冲延迟太多,ESD应力会直接作用于内部电路的栅极,从而引起栅穿失效。相反,接触孔与保护二极管相距太近,保护二极管又容易出现横向合金钉,造成PN结短路失效。因此,版图设计时应全面考虑这一问题。 当输入端铝电极或铝条与相邻铝金属相距太近时,从输入端进入ESD脉冲电压可感应到邻近铝条上并造成损伤或引起相连的多晶条和薄栅等失效,这是设计时应重视的问题之一。 (二)键合引线与电源铝条之间放电引起失效 当键合引线与芯片水平面夹角太小时,在ESD应力作用下,键合引线与环绕芯片的电源线(或地线)之间距离太近易发生电弧放电而造成失效。 (三)铝互连与多晶电阻短路 铝互连与多晶电阻短路往往发生在连接键合点的多晶电阻与横跨在上面的电源或地互连线之间。因为多晶条和铝之间的低氧介质击穿强度比热生SiO2低的多,当输入端引入ESD时可导致该处介质击穿短路产生电弧放电。形成低阻通道造成失效。因此版图设计时输入端的多晶条与铝条之间应留足够距离,更要防止多晶条与铝条重叠。 (四)铝互连条与扩散区短路 铝互连条与扩散区短路。短路常发生在压焊区连接的扩散电阻和横跨其上的电源铝条之间,所不同的是铝金属与扩散区之间的氧化层比铝金属与多晶电阻之间的氧化层厚的多,因此它的短路失效几率比较小。 三PN结雪崩开通机构 对PMOS电路进行ESD步进应力实验,发现脉冲宽度不同失效形式也不同。脉冲宽度50ns,保护管出现损伤,失效阈值2500V左右。脉宽500ns,损伤则发生在靠近压焊点的扩散保护电阻处,如图10-5中的C点,损伤阈值约2000V。 当保护电阻的P+N结处于反偏时,从衬底扩散进入耗尽区的少子(空穴),在耗尽区电场作用下进入P+区形成反向电流。耗尽区的强场使载流子产生倍增效应,新产生的空穴被P+区收集,电子则注入衬底。所以发生ESD时有很大的电子流流过衬底并在衬底上产生足够的电压降,它导致了与电阻最邻近的P+N结发生正偏。此时,正偏结向衬底注入空穴并扩散到反偏结,从而导致了进一步的倍增,正是这种正反馈过程导致了大电流的出现。此反馈环的延迟机理是“扩散传输时间”,空穴从寄生发射极注入,过渡到反偏结所需的延迟时间为L2/2D,利用这种雪崩开通模型对图10-5所示的保护结构进行分析,可以发现P+NP+寄生晶体管的开通时间是收集极到发射极距离的函数,如图10-6所示等效电路可以很好的描述这一物理机构。横跨BC结的齐纳二极管表示雪崩击穿的作用,基极输入电容正比于延迟时间L2/2D雪崩作用使邻近寄生发射结处于正偏,从而使每个寄生晶体管的开通速率正比于雪崩结到此寄生发射结的距离L。 在窄脉冲情况下,由于图10-5中栅保护管T的沟道长度较短(L2小于L1),根据开通模型ESD可使T管立即开通,从而使被保护的薄栅限制在一个较低的安全电压值。因为脉冲作用时间较长,通过扩散传输使寄生横向PNP管发射结正偏,导致CE导通。由于保护电路限制了电流流过T管,损伤阈值降低,所以横向管消耗了大部分ESD能量,因此在扩散电阻的C点附近出现损伤痕迹。 根据开通机构,结合不同静电环境模型可得到不同沟道长度下的ESD作用情况。根据分析并通过实验验证,短沟道情况下的ESD是一个低压大电流过程,设计重点应避免大电流损伤。 四N沟器件的锁定效应 R In G PMOS Vss PMOS Vss in G Vss R P+ P+ C P+ P+ L1 L2 图10-5 PMOS输入保护结构 Vss + - Vin R P+ L P+ 电子 耗尽区 空穴 图10-6 雪崩开通模型 NMOS器件在大电流脉冲的连续调制下会出现雪崩电流不均匀现象。它由氧化层的电子俘获效应引起,是导致NMOS管的ESD损伤阈值低于PMOS管阈值的根本原因。一个完好的N沟器件当注入小电流脉冲时,在红外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器件内部的电流密度均匀;但随着注入电流的增大,当达到某一阈值时,电流由均匀传导变为集中到某个微小区域形成准中性的微等离子区,这种现象称为“锁定”。发生“锁定”的电流称为“锁定阈值”。如降低注入电流使其低于“锁定阈值”,传导区电流又恢复到均匀流动状态。这种锁定现象可以反复重复多次,只要“锁定”区温度明显低于热生电子空穴时的温度,对器件特性无明显破坏。但是在锁定后再继续增加电流,传导区域会随着电流的增加而扩大,直到传导区再次产生崩溃(二次锁定),器件进入新的锁定区;如果再继续增加电流,新锁定区还会再次扩大,进而产生第三次锁定。这种多级锁定现象的每个新锁定区都包含在发生锁定前的传导区之中,但新锁定区与上一次锁定区相比有一个“位移”,因此多级锁定后的最终位置取决于最后一次锁定位置。经多级锁定后的器件,初始锁定阈值有显著下降,说明多次锁定对器件有破坏性。例如,器件在多次ESD脉冲作用下会降低器件的初始锁定阈值,说明ESD具有积累损伤效果。如ESD的电流很大,一次脉冲产生的锁定电流就足以损坏器件。 但P沟器件即使在大电流注入下,也无锁定现象发生,所以CMOS输出端在ESD作用下最易损伤N沟输出器件。 锁定模型:对于N沟或P沟器件,雪崩击穿时都有热电子发射并注入SiO2内。注入电子的一部分被SiO2中的电子陷阱俘获,同时电子的流动又会在SiO2中产生新的陷阱,所以雪崩热电子不仅填充原有的电子陷阱,而且还填充新产生的陷阱。对于N沟器件,漏区的一部分电力线终止于俘获电子(而不是栅极)。它使栅极附近的漏区出现峰值,这种电子俘获引起的电场增加,又将导致PN结雪崩电压Vz的降低。Vz降低该区电流会逐渐增大,电流增大又引起热电子注入SiO2增多和电子俘获增加。正是

    注意事项

    本文(第10章半导体器件的静电损伤及防护.doc)为本站会员(sccc)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