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ppt
,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中国面对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形势,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局面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前言国际形势国内形势,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打造内部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新型城镇化建设战略,促进沿线各国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中国扩大内需、拉动投资、催生新兴产业,目录,新型城镇化解读,01,02 新型城镇化推进体系03 智慧城市之于新型城镇化,农业城镇化发展阶段,工业城镇化发展阶段,后工业城镇化发展阶段,村落,村落,村落,村落村落,中心村集市中心村,中心城镇中 中心 工业城市 心城 城镇 镇中心城镇工业城市中心城镇 中心城镇,中小城市大城市世界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中小城市,由于农业人口承载能力低下,农村聚落规模都很小。随着农业效率逐步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多,再加上手工业和商业兴起,人口向中心村集聚,逐步形成城市雏形。,工业革命开启了工业化推进人类城市化的历程,人口向中心城镇集聚,逐步形成较大规模的工业城市。,二战结束后整个世界开始了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发达国家城市依托第三产业推动城镇化进程,大批新兴工业化城市快速崛起,广大发展中国家城市积极参与到城镇化浪潮中来。,全球城镇化发展历程,信息时代城镇化发展阶段,城镇城 大城市镇城镇城镇,以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及信息时代的出现和知识经济的诞生为标志,城市化发展开始进入以人为中心,并进入数字化、个性化、国际化、分散化与集聚化(分化与集中)并存时代。,城市城市大城市城镇,中国城镇化发展历程,1949-1978缓慢起步期以国家政策为主导,“重点工业城市建设”、“三线建设”城镇化率:10.64%-17.92%设市城市:132-193代表城市:哈尔滨、石家庄、包头、鞍山主导产业:重工业,1979-1999快速发展期工业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红利释放,外向型经济初步形成城镇化率:17.92%-36.22%设市城市:193-663个代表城市:深圳,江苏、浙江、广东等地沿海城市群主导产业:制造业,2000-2014全面发展期城镇化作为国家战略,城市集聚效应加强,规模快速扩张城镇化率:36.22%-54.77%设市:664个代表城市:天津滨海新区、郑东新区、沈北新区等各类城市新区主导产业:服务业、房地产,城镇建设背离发展规划,脱离支撑产业,造成鬼城、睡城的大量出现。城镇化速度过快,忽视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转嫁,带来巨大生态环境压力。,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问题城市功能分区不清晰,盲目外扩,“摊大饼”,形成大量城中村、棚户区。大量农民工受户籍制度限制不能享受到城市公共服务,形成中国独有的半城镇化。城市发展不注重区域协调,中心城市功能定位过度集中,大型中心城市出现严重的城市病。,城市面临巨大资源环境压力,管理制度滞后于社会发展水平,新型城镇化的提出,扩大内需,可持续发展,社会转型新型城镇化,户籍制度制约人口流动社会资源、福利不均等农民工问题日益突出,人口拥挤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困难资源、能源供给压力,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全球金融危机,国际市场萎靡,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中等收入陷阱,失去劳动成本优势基础工业产品产能过剩投资过剩,房地产绑架实体经,济,以“人”为本区域发展的眼光可持续发展注重统筹改革创新,新型城镇化解读,农,业人口,第二、三产,业人口,与城市定位、发展进程相匹配的主导产业是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梳理城镇功能定位加强产业保障、生态保护推动城乡一体化革新城镇化管理体制机制,水平、质量稳步提升发展格局不断优化发展模式科学合理生活和谐宜人体制机制逐步完善,路径,目标,本质,路径,内涵,新型城镇化和传统城镇化的区别,新型城镇化传统城镇化,目标 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全面转变的城乡一体的发展 重点是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内容 强调以人为本 强调土地的城镇化,动力 强调了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四化互动 强调外向型的工业化的带动,手段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手段 政府主导的城镇化,路径 可持续发展,即强调信息化技术创新作为重大的推动力,环境的承载力和社会的均衡、和谐 三个不可持续:劳动力廉价供给;粗放式的的资源消耗增长方式和非均等化的公共服务,目录,新型城镇化解读,01,02 新型城镇化推进体系03 智慧城市之于新型城镇化,突出体现在以人为本,围绕人的核心需求,城镇对需求的支撑,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人,基础条件,就业,消费,社会保障,产业,市场,机会,支持保障,体制、政策,城市投资,行政管理,新型城镇化推进体系,人口转化,资金投入,体制突破,产业发展,管理提升,核心问题,主导产业,农业人口市民化,行政管理效率提升,投融资机制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信息技术,推进体系,人,基础条件,就业,消费,社会保障,发展思路产业,市场,机会,支持保障,体制、政策,城市投资,行政管理,机翼(智慧城市)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升力发动机(主导产业)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动力,新型城镇化发展路线飞控系统(农业人口市民化)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把控方向,尾翼(体质机制改革)保障新型城镇化平稳发展,油路系统(创新投融资机制)为新型城镇化提供能量起落架(行政管理提升)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支撑,目录,新型城镇化解读,01,02 新型城镇化推进体系03 智慧城市之于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与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引发的变革商务模式的变革,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变革,互联网行业传统行业,物联网:大范围实时数据采集云计算:信息高效处理大数据:海量数据统计分析,移动互联网:快速传递、服务的便捷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思维为城市发展、管理模式带来变革:智慧城市,新型城镇化产业发展体系,产业定位核心产业,发展路径,两化融合,新产业方向,技术,实施过程,管理职责持续改进数据,基础保障,评测与改进,新型能力,输入,输出,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要求,企业战略匹配可持续竞争优势,企业战略,匹配可持续竞争优势获取,两化融合信息技术等高新产业成为推动各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驱动力量。,信息产业成为各国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在工业化完成后,发达国家把主要精力放到高新技术产业(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开发技术等六大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上,但重,点开发信息技术,借助信息技术推动了知识的扩散,降低了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提高生产效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利用信息处理、信息交换、信息储存服务等技术实现了“新”“旧”产业的结合,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关联产业应运而生,形成新兴产业群。信息革命引发的技术创造与扩散、发展与融合,促进了一批关联产业的产生。(1)带动了微电子、半导体、激光、超导等与信息技术直接关联的产业群的发展。(2)推进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如生物工程与生命科学、新材料与新能源、航空航天、仪器仪表、机器制,造等产业的发展。(3)催生了一批“边缘产业”,如光学电子、医疗电子器械、航空电,子、汽车电子产业等的诞生。,农业人口市民化户籍制度改革重点推进两类人口的市民化:外来人口市民化(积分制)本市范围内农村或乡镇农业人口市民化(渐进式)保障服务均等化加强保障服务跟进,设立过渡期服务模式,提升公共服务能力,逐步实现各项服务均等化、普及化。人口转化成本分担机制,政府承担外来人口市民化带来的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资源的扩容以及基础设施新建和改扩建等方面的支出。企业负担社会保险、职业培训等成本。个人承担社会保险、保障性住房租金等成本。,信息化助力新型城镇化,外来人口积分信息管理:通过落户积分相关指标管理部门信息共享,,形成准确可靠的外来人口积分信息库,保障外来人口市民化的真实、,透明、公平。,市民服务信息管理:将人口信息与市民服务体系有机整合,通过市民,服务门户、市民热线、市民卡等手段,使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服务工作精准定位需求群体,,定向推送,促进市民服务的便利性,和均等化水平提升。,人口信息管理系统,老年人信息,教育信息,就业信息,生育信息,医疗信息,流动人口信息,纳税信息,住房信息,社保信息,户籍信息,城镇化发展投融资机制创新政府引导基金和城市发展基金通过设立基金的模式缓解地方政府应对伴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的财政融资压力。在运行模式上,商业银行和城投公司是基金的主要资金募集者,而信托公司则是基金的主要管理者。创新利用社会资本模式创新利用PPP等模式支持城镇化建设:,形成市政府资产负债表和第三方机构信用评级机制明确合作方式、回报预期和运营模式完善市政公用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投资决策支撑:通过基于城市发展大数据的分析,建立投资项目发展趋势、风险评估模型,进行风险预测、防范与投资决策支持。城市建设项目管理:利用信息化体系推进城市投资建设项目规范化管理,实现项目建设流程、关键环节的监控,保障项目平稳有序推进。,信息化助力新型城镇化城市投融资项目管理系统,行政管理效率提升优化行政层级,调整权限分配以优化行政层级、机构设置、创新运行机制为重点,建立行政管理创新和行政成本降低的新型城市行政管理模式: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有货组织结构;规范职权配置。优化管理流程,提高协同能力打破原有以各部门职能为中心的“条条式”行政管理模式,梳理、简化、优化行政流程,转变为以满足管理、服务业务需求为中心的“网络式”行政管理模式。,职能整合流程简化,电子政务云平台:实现各行政部门信息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基于政务管理数据资源进行大数据分析,为提前预测、高效判断、准确决策提供支撑,促进行政管理工作效率提升。行政监督与信息公开:将行政管理工作纳入各项规范中,在政务云平台上执行、记录,通过行政监督系统进行检查监督,通过信息公开实现行政透明与公众监督。,信息化助力新型城镇化电子政务云,行政管理效率提升,A,B,C,D,A,B,C,D,入口,入口,出口,公开透明,初步建成开放共享的基础信息资源体系,显著提升数据的共享和公开程度,协同高效,建立科学高效的业务协同流程体系,构建覆盖核心职能部门的数据交换和重要业务协同平台,产业促进,全面提升对产业发展支撑和促进能力,政府职能部门的社会管理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升,政务现状:迷宫型流程、半透明、信息孤岛,政务目标:直筒型流程、全透明、信息共享,2014年9月11日李克强总理考察天津滨海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成立行政审批局,天津滨海新区封存109枚审批公章,体质机制改革产城融合统筹规划机制从技术方法、编制程序、实施管理等方面入手,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的机制。土地管理机制创新,大力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形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制定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办法,形成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立市、县、乡镇三级联动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形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业科技成果、合作社股权等市场化流转机制。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激励机制。,体质机制改革(多规合一)“多规合一”,主要是指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空间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规划编制、实,规划审批委员会,城乡空间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管理局,其他,信息中心搭建技术平台技术融合,信息反馈,总规划师规编委统一规划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施融合起来。基于“多规合一”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多规合一”综合规划编制,总建筑师分部门实施各项规划发改局工信局,城乡综合发展规划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其他部门规划,统一目标统一产业发展方向,统一人口规模和用地指标,协调空间布局与土地利用协调空间管制,统一专项规划要求,规划名称管理程序,区域定义管理平台,规划标准规划数据,规划期限管理规范,统一,土地确权:落实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记录农户的家庭成员的资料,地块的边框四至、经纬度、形状、土地等级等信息。土地流转管理:对转包、出租、借用、入股、转让、互换等土地流转信息进行管理,对流转历史进行跟踪。土地纠纷:对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纠纷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并对土地纠纷类型进行汇总分析。,信息化助力新型城镇化农村土地综合管理系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