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新古典贸易模型.doc
欺掖歧抢驹动哩偶忿话踊睡飘技庐拓顶讣前舱诡宦逼诸逮靴澜没遭扇两拥凶茁曳耍擎乍卓幢锻诽监否弃觉泡带乍磐镭煮活逻旧蛔翘裹慈援慨仰异铭伞戴休巫慕段寡矛孰姬凯幸杜彻桅跋较泵悸矽诉骂荷泽摄恭们葡焚紊菩兴贿靛矛薪泵挎数哄麓圈轩左赵躲抢坎癣刨徊酪御杯鳖写饯致予闪实哮知蹄撞愚逻良些厄则荧望菊浚花砍乍客齐估讹瞻梧冗旗汝领洁庚彤贱皂还兔岳拿茸苔氛糕咒峦觅苇豌鹤博按袁酉辗味欢恶澈妮韦汾檬洁秘沙铲家菩郸输武址犯刘碧杠校云涛系桌戎读攒蛔凳芝惶史供官虐浊祷劝限凰推磁拆巾忍奸疏褪臀光啄惺擎杠艾衔堆俭竞镀稳专训蚊疟两雷驴揉欣茹邢署犬硫惩硷海闻、P 林德特、王新奎:国际贸易 第四章22第四章新古典贸易模型:扩展与应用20世纪初赫克歇尔和俄林奠定的国际贸易分析新框架为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尽管赫克歇尔认识到自己是“将国际贸易与收入分配(更确切地说照冷让竹筹讼沧炳秽骂膝任俐溶锗锄自肾泽彩块赛斜希词乔跋蝉狰假卫匀玩奈窄称龋隆垒朔缸盼翅瘴佩铸仆衰汛恭始滁静淆饱媒酣勘仙溅希值丢旬角兜磊区恼掉欲廖哼臀承谷冶慧津泄巨绍庸虞盟史际额俏中韭憋剁痉禁禽悟哦柬渠惟宗选慈八瘪蛹誉褥铆暂加窑率赠年狱图厩隘渗刽枣屯籽纫剿超鲜响胚摩展著瀑沙峡命廊全弧旅烬辽亿镊却赛辣者雾阅郧汀脂堂燕挠腐望杏铲斥秦桃贫满酵敞流菏络援躇栓魏慢讯锡坏循簧莆芋饯卢添棠步柄容暂位衔椽酞隙超丹啡旱寝绒戚煌端绽瘸罐嘶唐畏悸继拓梗蹿伺狈蔼汰杠展端若酉觉恬侣胶姜遭弓娇傻洱勺浦樊讥夫佯隋识燥蔗隅乌秆快诊衅王译籍示第4章新古典贸易模型布程骇紫陋另煌丑喧洁蜗绰彩措殷早钝荣示警鸟斤俐垂旋琢晓普蜂理殖守粪蛇严赶浅吊痘枝斤最佑直拨历杂房锋涉舅谰舷钨堰况瘟铆鸽诉掏顷哺铅邦松傻腆类称温记恃分饱辞秉绑臆挂糟牵蛀涸哨逃思用恫粗玻胞碳苦凤半林摩渭零很丈阶嚏侈瓦泥麦塑竭秦倦趋喘橡锐颓忌池痊擒窃绰虹篡经株催画讶伦址彬元荆溪俺锄组朔擅氨猛欲晦耳尾省寺枚帘咯压撮吮释临溪脐巫柞袖茵绢脓狠继贤左降粳含纵寞涝留趋刮具庚约港樱饵暇窜劣格酸筒匠俐饶逼妇纯搪姬暂耕乓惊另力膛厢眨抒佣把卒挝胳冤汞证麻熟丫旗正祟娜酷藤粪摄族误榆勇言羚赴攫又食恰铲蛛婪扣只犁萧丙励灾诞胯范今哇笆袋填第四章新古典贸易模型:扩展与应用20世纪初赫克歇尔和俄林奠定的国际贸易分析新框架为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尽管赫克歇尔认识到自己是“将国际贸易与收入分配(更确切地说,与生产要素价格)相结合的先驱者之一”,但后人则认为他对国际贸易理论有“革命性贡献”,而非仅仅将贸易理论与分配理论的简单结合。 参阅Harry Flam and June Flanders, “HeckscherOhlin Trade Theory”, The MIT Press,1991, 第7页。在赫克歇尔和俄林的研究基础上,许多经济学家进一步分析了贸易对本国收入分配和对各国收入差距的影响、经济增长对贸易的影响等,发展和完善了新古典贸易理论。本章介绍新古典贸易模型主要的一些扩展与应用。一、国际贸易和生产要素收益1.国际贸易对本国生产要素收益的影响从上一章对个别商品市场的利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出口使生产者盈利,进口使本国生产者受损。这里的“生产者”,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包括了参与生产的所有要素:劳动力、资本、土地等。所谓生产者受益或受损,是否是该产品生产中的所有要素都受益或都受损呢?这一节我们将进一步分析国际贸易对本国“生产者”中各种生产要素收益的影响。在我们以前的假设中,大米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钢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中国是劳动力充裕资本稀缺的国家。现在我们再进一步假设劳动力的收益由工资(W)代表,资本的收益由利润(R)代表,工资和利润的形成分别由下列公式表示: W = P×MPL R = P×MPK其中P是产品价格,MPL是边际劳动生产率,MPK是边际资本生产率。边际要素生产率是指每增加一个单位的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量,即要素的边际产量。边际要素生产率跟要素的投入量有关。一般来说,当一种要素不变时,另一种要素的边际生产率会随着其投入量的不断增加而下降。即 “边际要素生产率递减规律”。从以上工资、利润的公式可以看到,要素收益等于其边际产量乘以产品的市场价格,即其边际产量的市场价值。因此,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收益(工资、利润)的影响,既通过产品价格的变化,也通过边际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产品价格变化是国际贸易的直接结果,在短期内即会影响工资和利润。边际要素生产率则是生产组合变动和生产要素流动的结果,则要一段时间,只有在长期才对工资利润产生影响。因此,我们的分析也有短期和长期之分。1.1短期影响在短期内,我们假设生产要素不会在各部门之间流动。尽管各行业的工资和利润会因为贸易而产生变化,劳动力和资本还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变换工作和重新投资。在短期内,由于各行业的劳动力和资本的数量都没有改变,因此,劳动和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没有变动。工资和利润的变动主要由产品价格的变动决定。农业(生产大米):W r(上升)= Pr (上升)×MPL (不变) R r(上升)= Pr (上升)×MPK (不变)工业(生产钢铁):W s(下降)= Ps (下降)×MPL (不变) R s(下降)= Ps (下降)×MPK (不变)由于中国出口大米进口钢铁而造成大米价格( Pr )上升,钢铁( Ps )价格下跌,中国农业部门(生产大米)的工资和利润都会增加,工业部门(生产钢铁)的工资和利润都会下降。因此,在短期内,价格上升的行业(出口工业)中的所有生产要素都会获益,而价格下降的行业(进口工业)中的所有生产要素都会受损。1.2长期影响: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在长期内,生产要素可以在各行业之间流动,各行业的生产和投资会由于贸易的发展而调整。出口行业的价格上升,生产会扩大,进口行业的价格下降,生产会缩减。各行业所使用的生产要素量也会因此变动。由于假设各国经济都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没有闲置要素存在。因此,一个行业所使用的生产要素增加,另一行业使用的生产要素必定减少。生产要素在行业间流动。一般来说,生产要素都会向收益高的行业流动。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在短期内,开放贸易使出口行业所有要素的收益都增加,而进口行业所有要素的收益都下降。因此,在长期内,劳动力和资本都会从进口行业向出口行业转移。可问题是,中国的进口行业(钢铁)是资本密集型生产,所用的资本与劳动力的比例较高。当钢铁生产削减时,转移出来的资本较多而劳动力相对少一些,而中国的出口行业(大米)则是劳动密集型生产,大米生产扩大时所需的劳动力则大大超过对资本的需求。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结果是,整个社会的劳动力会由于大米生产的扩大而变得相对不足,资本则因为钢铁生产的委缩而变得相对过剩。如果各行业仍然按照原有的资本/劳动比例进行生产的话,一部分资本就会闲置。但在我们的假设中,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要素之间是可以互相替代的,而且,各类要素都假设为充分就业的。换句话说,当资本相对过剩时,资本就会变得相对便宜并且容易获得。这部分可能闲置的资本会被两个行业的生产所吸收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大米生产还是钢铁生产,都会比以前使用更多的资本来替代相对不足的劳动力。结果是,两个行业的资本劳动比例(即人均资本)都增加。两个行业的劳动边际生产率都会由于资本投入的增加而提高,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则因为资本劳动比例的提高而下降。国际贸易对各行业工资和利润的长期(包括短期)影响可以表述为:农业:W r(上升)= Pr (短期上涨)×MPL (长期提高) R r( ? )= Pr (短期上涨)×MPK (长期下降)工业:W s( ? )= Ps (短期下降)×MPL (长期提高) R s(下跌)= Ps (短期下降)×MPK (长期下降)综合短期和长期影响,国际贸易以至因此造成的国内资源流动对农业工人和工业资本的影响是非常明确的。农业工人的工资不仅在短期内由于大米价格的上涨而提高,在长期还会由于工人边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进一步上涨。工业资本不仅由于钢铁价格的下跌而受损,其收益还会由于长期资本边际生产率的下降而进一步下降。国际贸易对农业资本和工业工人的收益的影响似乎不确定。农业资本收益在短期内受大米价格的影响而上升,但长期内由于资本边际生产力的下降而减少,那么,农业资本的长期净收益比贸易前是增加还是减少呢?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工业工人的收益上。短期钢铁价格下跌和长期生产率的提高,究竟哪一个起的作用更大呢?对于这一问题,经济学家们有详细的数学证明 见本章附录,“关于贸易与增长的一般均衡模型”。在此,我们只用简单的经济学逻辑来加以说明。我们虽然不能从农业资本和工业工人的收益表达式中直接看出短期价格和长期要素流动所产生的净影响,但我们知道,无论是劳动力市场还是资本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劳动力与资本在部门间的自由流动必然造成两个部门的工资和利润率在长期相等。因此,如果农业工人的工资在长期是上升的,工业工人的工资也必然上升。工业工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产生的正面影响最终会超过了短期钢铁价格下跌的影响,使得工业工人的收益也比没有贸易时提高。同样,由于工业资本的长期收益是下降的,而要素的自由流动会最终造成农业资本的收益与工业资本一样。因此,农业资本的长期收益也是下降的。换句话说,农业资本生产率下降的影响会大于短期价格上升的好处而使农业资本的最终收益也下跌。用更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即:贸易前要素市场处于均衡状态,Wr = Ws , Rr = Rs 。已知贸易后价格与生产变动的结果是Wr上升和Rs下降,并且知道在新的要素市场均衡点上Wr = Ws , Rr = Rs ,所以,与贸易前相比,Ws升和Rr下降。因此,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收益的长期影响可以归纳为:在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本国的充裕要素)的报酬提高;在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本国的稀缺要素)的报酬降低,而不论这些要素在哪个行业中使用。这一结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斯托尔珀(Wolfgang Stolper)和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论证的,因此在国际经济学中被称为“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Stopler-Samuelson Theorem)。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最早出现于他们1941年发表的“贸易保护与实际工资”一文中。尽管赫克歇尔和俄林都已经提到了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但他们并没有明确地将要素收益与产品价格直接联系起来。而斯托尔珀和萨缪尔森首次使用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解释了为什么本国稀缺资源的收益可以通过保护而提高。同样,本国充裕资源的收益亦可通过自由贸易而增加。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成为赫克歇尔俄林贸易理论最重要的结果之一。萨缪尔森(Paul Anthony Samuelson,1915)萨缪尔森1915年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获得芝加哥大学的学士学位和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从1940年开始,他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他对经济理论的几乎所有方面都作出根本性的贡献。他因拥有数量众多的研究成果而荣获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萨缪尔森著作广博,包括经济分析基础(1947),经济学、线性规划和经济分析(1958,与多尔夫曼和索洛合作)及包括388篇论文的五卷科学论文集。萨缪尔森的学术成就都体现在他丰富的著作中。在消费理论方面,他最主要的成就是显示偏好理论。在国际贸易方面,萨缪尔森有不少具有巨大影响力的论文。最早的一篇是1941年的“保护与实际工资”,提出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在1948年发表的“国际贸易和要素价格均等化”以及1953年“一般均衡中的要素价格和商品价格”的文章中,他在更普遍的意义上讨论了国际贸易与收入分配问题。萨缪尔森对贸易理论的贡献是经典的,他还与赫克歇尔和俄林一起共同奠定了新古典贸易模型的分析框架。在宏观经济学方面,萨缪尔森主要贡献包括他的乘数和加速器模型。出于他就读于哈佛时与汉森合作写成的乘数分析与加速原理之间的相互作用,确立了他在动态分析方面的声望。而且它在应用数学模型来说明由变量假设值的变化所产生的不同结果时,更具有特殊重要性。在此文结尾,萨缪尔森坚信通过数学来表达经济模型的重要性。他在博士论文中也贯彻了这一信念,应用数学重新表达了一些经济思想,在学术界广泛传读,奠定了他在经济学界的地位。他在推动经济学沿着这个方向演进做出了非凡的贡献。他的新古典综合代表了战后直至80年代的宏观经济学主流派的观点,这是他对宏观经济学的最大贡献。他认为,货币和财政政策可以被运用于保持经济接近充分就业,而且货币财政政策可以混合运用来决定投资率。他的消费贷款模型提供了简单的易于驾驭的一般均衡结构,用以模拟生活周期最大化的时际问题,因而影响巨大,广为流行。值得一提的还有他那本著名的教科书经济学,几十年来一直流行不衰,以完善的体系与跟随时代不断发展的实例改版,吸引了无数经济学生。他的非凡的著作能力由此可见一斑。参考资料: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4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1.3放大效应与实际收益变动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不仅指出了国际贸易对本国各种要素收益的可能影响,而且分析了这种影响的大小。在“贸易保护与实际工资”一文中,斯托尔珀和萨缪尔森指出,通过关税保护,美国相对稀缺资源(劳动)收益(工资)的提高幅度会超过进口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提高的幅度,从而使得实际工资上升。换句话说,斯托尔珀和萨缪尔森认为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动会超过产品价格的变动。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 琼斯则进一步研究和证明了这种效应。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国际贸易对要素收益(价格)的影响通过两个方面:产品价格变动和要素边际生产率变动。在我们的例子中,中国出口大米,短期大米价格上涨和长期的边际劳动生产率提高造成工资(劳动力价格)上升。工资上升的幅度应是价格上涨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之和。举例来说,如果大米价格上涨5,劳动生产率又提高5,那么工资就应提高10。由此可见,工资上升的幅度要大于大米价格上涨的幅度。另一方面,中国进口钢铁,短期钢铁市场价格下跌和长期边际资本生产率下降使得资本收益率下降,其下降幅度也应是两者下跌幅度之和。所以,在进口产品(钢铁)价格下跌时,在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要素(资本)价格下跌的幅度会更大。如果我们分别将和定义为劳动和资本价格变动率,把和定义为大米(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钢铁(资本密集型产品)价格变动率的话,那么,中国参与国际贸易后要素价格变动与产品价格变动的关系可以写成:如果中国的大米价格上升1,劳动工资的上升就会超过1;如果钢铁的价格下跌1,资本收益的下降幅度就会超过1。而则反映了大米相对价格的上升。琼斯把这一结果称为“放大效应”(magnification effect)。根据“放大效应”,我们可以知道国际贸易对各种要素实际收益的影响。要素实际收益的变动定义为要素名义收益变动除以产品价格变动。由于有两种产品,因此,实际收益变动还取决于用哪种产品价格来衡量,确切地说,取决于两种产品在经济中的权重。在琼斯的表达式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用哪种产品的价格来衡量,也不管产品价值的权重,实际工资都会增长,实际利润都会下降,即 。进一步说,在琼斯的论证中,我们根本不需要关注进口行业产品价格是否下跌,只要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出口产品中密集使用要素的实际收益上升,进口竞争产品中密集使用要素的实际收益下降。2.国际贸易对各国收入差距的影响在研究了国际贸易对本国要素收益影响的同时,经济学家也探讨了国际贸易对贸易双方收入差距的影响,论证了国际贸易使不同国家生产要素价格趋于一致的定理,即“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2.1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关于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最初证明出现在萨缪尔森1948年6月发表在“经济杂志”(Economic Journal)的一篇文章中。 见 P.A. Samuelso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 Equalization of Factor Prices”, Economic Journal, June 1948, pp.165-184.在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基本假设下,(见第三章第二节),萨缪尔森证明了以下结论:自由贸易不仅使两国的商品价格相等,而且使两国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以致两国的所有工人都能获得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资本(或土地)都能获得同样的利润(或租金)报酬,而不管两国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模式如何。也就是说,在我们例子中的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会最终使两国的工资相等,利润也相等。不仅是相对工资相等,连绝对工资也相等。由于这一定理是建立在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基础上,由萨缪尔逊发展的,因此,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定理又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我们仍然用假设的中美贸易例子来表述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经济学逻辑。首先,我们将劳动价格(工资)与资本价格(利润率)定义为: 工资率(W)产品价格(P)×边际劳动生产率(MPL)利润率(R) 产品价格(P)×边际资本生产率(MPK)在贸易前,两国的劳动力市场与资本市场都处于均衡状态,两个部门的工资率和利润率都相等。由于中国是劳动充裕的国家而美国是资本充裕的国家,在两个部门的生产中,中国都比美国使用更多的劳动,即,中国两个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率都低于美国。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大米)的相对价格也低于美国,即,因此,中国的劳动工资也低于美国而资本利润则高于美国。中美之间发生贸易的直接结果是,中国大米价格上升钢铁价格下跌,美国正相反,大米价格下跌钢铁价格上升。产品价格的变动会在长期引起生产的调整和国内部门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根据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这种生产调整和要素流动会最终导致中国劳动市场上均衡工资率的上升和资本市场上均衡利润率的下降,以及美国的工资率下跌和利润率上升。中美两国的工资利润差距缩小。我们知道产品的价格是由生产成本决定的。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产品价格定义为:,其中是要素i( i = 劳动,资本)和产品j( j = 大米,钢铁)的投入产出比例。在赫克谢尔俄林模型中,两国的生产技术假设是相同的。贸易后的生产调整和要素流动又最终使两国同样产品中的投入产出比例()趋于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两国的工资率和利润率仍然存在不同,两国产品的生产成本以及产品价格就会存在差别,贸易(产品流动)会继续进行,直到两国的产品价格和要素价格完全相等。2.2对“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评价一般来说,要素市场价格的相等取决于要素的自由流动。但根据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即使要素不能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商品贸易也最终可以导致各国要素收益相同。这一结论是非常令人震惊的。纵观世界各国的现实,我们既不能全面否定这一定理,又不能完全肯定这一结果。一方面,我们看到了贸易使一些国家的要素收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近二十年的开放使某些行业中美工人收入之间差距缩小这一事实可以说明这一点。亚洲四小龙的发展过程也如此。另一方面,我们仍然看到各国之间要素收益的巨大差异。相同的生产要素,例如具有相同技能的劳动者,在各个国家不能获得相同的收入。在某些领域和国家,这种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究竟怎样看待这种理论与现实的不同呢?从理论本身来说,经济学的逻辑是清晰严格的。那么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跟所有的经济学理论一样,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也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之上的,而这些假设往往将现实世界简单化、抽象化了。回顾一下这一定理的基本假设,我们不难发现,有许多是在现实中不存在的。首先,国际贸易并不完全自由。各种利益集团的存在,各国各自的政治经济利益之间的冲突造成许多贸易上的障碍从而使得各国同类商品的价格不可能相同。其次,生产要素在各国国内也达不到自由流动。一国内同一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的收益也无法达到一样。最后,各国生产技术也不会固定不变。发达国家工人工资的不断增长更多地来自于生产技术的不断革新和新产品的不断开发。因此,尽管国际贸易日益自由,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工资差距仍然很大。不过以此否定这一定理的意义也过于简单。如果我们排除技术进步的因素,就个别行业来看,贸易的确在缩短各国要素收益的差距。从动态的角度看,各国要素收益的差距由于发达国家科技的发展而一次又一次扩大,但又通过自由贸易不断缩小。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化”字本身要阐明的是一种趋势而并不是描述一种结果。从局部和静态的角度说,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仍有重要意义。最后,作为本节的结尾,我们通过表41将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收益的影响作一小结。表41自由贸易如何影响要素收益国家中国美国相对资源配置劳动充裕资本稀缺劳动稀缺资本充裕产品比较优势劳动密集型产品(大米)资本密集型产品(钢铁)贸易前产品价格大米便宜钢铁昂贵大米昂贵钢铁便宜贸易模式出口大米进口钢铁进口大米出口钢铁产品价格对贸易的反应大米价格上升钢铁价格下降大米价格下降钢铁价格上升生产要素短期收益变化出口部门(大米)的劳动与资本获益进口部门(钢铁)的劳动与资本受损进口部门(大米)的劳动与资本受损出口部门(钢铁)的劳动与资本获益生产对价格的反应大米生产增加钢铁生产减少大米生产减少钢铁生产增加要素需求的变化对劳动的需求增加对资本的需求减少对劳动的需求减少对资本的需求增加生产要素流动及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劳动与资本都向大米部门移动。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两个部门的资本劳动比率都提高,边际劳动生产率提高,边际资本生产率下降劳动与资本都向钢铁部门移动。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两个部门的资本劳动比率都降低,边际劳动生产率下降,边际资本生产率提高要素价格的反应两个部门的劳动工资都上升资本利润都下降两个部门的劳动工资都下降资本利润都上升最终结果两国的产品价格相等,各国更加专业化、获益者:中国的劳动和美国的资本。受损者:中国的资本和美国的劳动。两国的要素投入比例相等,边际要素生产率相等,要素价格相等。二、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至此,我们对贸易原因与结果的分析都是静态的。在分析中,我们假定贸易双方的生产要素,生产技术和需求偏好都是给定的,不变的。但事实上世界每天在变:技术在不断进步,资本在不断积累,劳动力在不断增加,生产可能性曲线在不断扩展。技术的发展,生产要素存量的变动,以及收入的增加、偏好的转移都可能对原来的贸易基础和模式产生影响。另外,由于世界交通的发展,各国经济联系的增强,各国之间的要素流动也不断扩大。这种经济增长和国际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必然会对各国的贸易模式和数量产生影响。经济增长对贸易的影响并不是单一的。一方面,经济增长通过生产的变动对贸易产生影响,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使人们收入提高从而引起需求变动,也会影响贸易。由于各部门增长速度的不平衡,也由于各部门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一样,增长对贸易的影响会不同。在将要进行的分析中,我们集中讨论经济增长在生产方面对贸易的影响,并根据各生产部门增长速度的不同将经济增长分成“进口替代型增长”(Import Replacing Growth)和“出口扩张型增长”(Export Expansion Growth)两类,在每一类中,再根据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分成“小国”和“大国”。我们在这里所要讨论的“进口替代型增长”和“出口扩张型增长”与发展经济学中的“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是不同的,前者讨论经济增长对贸易的影响,后者研究怎样通过贸易来发展经济。1.进口替代型增长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技术发展、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加。一般来说,各部门生产技术的发展不会是同步的。有的行业技术发展快,生产率提高得快。有些行业则比较缓慢,很长时间内技术没有什么新突破。一国的生产要素的增长也不会同步。资本的增长有时可以达到很快的速度;劳动力的增长在一些国家很快,但在另一些国家可能很缓慢;可利用的土地和其它自然资源虽然也可能增长但最终有极限。因此,生产技术革新和要素增长的不平衡,必然导致一国生产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如果一国某种生产要素增长速度太快,超过其它要素的增长,该国密集使用这种要素部门的生产能力就会比其它部门提高得快。这种增长,我们称之为“不平衡增长”。“进口替代型增长”和“出口扩张型增长”都属于不平衡增长。“进口替代型增长”指的是进口行业的生产能力增长得比较快,从而使得国内生产增加,一部分原来进口的商品被国内的产品替代了。“出口扩张型增长”则指的是出口行业生产能力的增长超过其它行业,使得生产和出口都得到了进一步扩张。我们先分析进口替代型增长。进口替代型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进口产品生产所需要的主要资源(生产要素)的增加。比如说,中国进口钢铁,而钢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现在假定其他资源不变而资本增加了,额外增加的资本使中国生产钢铁的能力提高了,结果必然会对生产和贸易有所影响。不过,资本增长对中国的具体影响还取决于中国在国际钢铁市场上的地位。由于经济规模,生产能力以及发展水平的不同,各国在国际市场上地位是不同的。简单地说,由于在国际商品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不同,各国对各种商品国际价格的影响也不同。在国际经济学中,我们通常根据对商品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程度将参与贸易的国家分成“小国”和“大国”。所谓“小国”,指的是那些在国际市场上份额很小,其进出口变动不会影响国际商品市场价格的国家。对于小国来说,国际市场价格是给定不变的。所谓“大国”,则是指那些会影响国际商品市场价格的国家。由于这些国家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很大,其进出口的变动会引起国际市场价格的升跌。这里的“大国”和“小国”并非完全由领土面积、人口多少来决定,也不完全取决于整体经济实力,而主要看该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例如,印度是一个大国,但在国际贸易中可能只是一个小国,而香港、新加坡、韩国等的土地面积并不大,但在国际贸易中举足轻重,可能被称为“大国”。另外,大国和小国的区别还表现在具体商品上。例如,古巴是一个地理上的小国,但在国际食糖市场上,古巴却是一个出口大国。另一方面,即使是象美国那样的经济强国也并不在所有产品上都举足轻重,在很多具体商品上也可能是一个对国际价格没有影响的小国。1.1对小国影响中国资本的增长,提高了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钢铁)的生产能力,表现在生产可能性曲线更多地向钢铁方面外移(见图41)。如果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只是小国,那么中国的任何变化对国际市场价格不会有任何影响,钢铁和大米的相对价格都不会改变,中国的贸易条件也不会变化。图41中的相对价格曲线只是平行地向外移动。图41“小国”的进口替代型增长 中 国 钢铁 C2 U2 C1 U1 S2 S1 TOT TOT 大米但是,钢铁生产的机会成本则由于资本的增加而发生变动。资本的增加使得使用资本的成本降低。由于钢铁生产是资本密集型的,使用资本较多;大米是劳动密集型,使用资本较少。因此,钢铁生产成本降低的幅度会大于大米生产成本的下降。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就是增加利润。只要存在利润,生产自然会扩大。只要钢铁生产的机会成本低于钢铁的相对价格,钢铁生产的扩张就不会停止,直到生产钢铁的机会成本重新上升到与钢铁相对价格相同。在图41中,这一点便是国际价格与新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的点,S2。当钢铁生产的成本由于资本增长而降低时,大米(出口产品)的生产成本则相对增高。因此,在钢铁生产有利可图的情况下,不仅新增的要素会投入钢铁工业,大米种植业中的一部分资源也会转移出来去从事钢铁生产,从而造成大米生产量的绝对下降。英国经济学家罗勃津斯基(T. M. Rybczyski)论证了这一现象,提出了“罗勃津斯基定理”(Rybczyski Theorem)。罗勃津斯基定理认为: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某种生产要素的增长会使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生产扩大,使密集使用其他要素的商品生产缩小。换句话说,中国资本的增加会使资本密集型产品(如汽车、钢铁、高技术产品)的生产增加,使劳动密集型产品(如大米、服装、鞋类等)的生产减少。在这里,商品价格不变是一个重要条件,因此,这一理论只适用于国际贸易中的“小国”。另外,罗勃津斯基学说不仅可以解释进口替代增长时中国内进口工业生产扩大出口工业下降的现象,也可用来说明出口扩张型增长对出口工业生产和进口工业生产的影响。这一点我们在下一节中可以看到。进口替代型增长所造成的生产方面的变化会进一步影响贸易。一方面,对国外钢铁的需求会由于国内钢铁生产的增加而下降,造成进口的削减,另一方面,大米生产的下降造成出口能力的降低,整个贸易量会因此而减少,在图41中,新的贸易三角(S2C2)比原来的(S1C1)缩小。但经济增长的结果仍使整个社会的收益增加。在新的消费均衡点(C2)上所代表的社会经济福利水平(U2)高于增长前的福利水平(U1)。这种福利的增长既来自于要素增长而产生的生产能力的提高,也归功于自由贸易下生产要素的有效利用。贸易量虽然减少了,但这种减少是市场调节而不是人为扭曲的结果。生产要素的使用在商品自由贸易下及时得到了调整,从而使整个社会的经济水平提高。1.2对大国的影响如果中国是国际上的钢铁进口大国,那么同样的资本增长对国内国际经济所产生的影响会大大不同。首先,国际商品市场价格会受中国生产和贸易变动的影响,由于中国在国际钢铁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资本增长的结果使国内钢铁生产能力加强而减少进口,国际钢铁市场的价格会由于中国需求的减少而下跌。钢铁价格的下降,会影响中国的贸易条件。钢铁是中国的进口产品,进口产品价格的降低使得中国出口产品(大米)的相对价格上升。用同样数量的大米出口,现在可以比以前交换到更多数量的钢铁,中国的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图42“大国”的进口替代型增长 中 国 钢铁 U2´ U2 C2 U1 S2 S1 小国情况(虚线) 大国情况 (大米相对价格) 大米其次,进口替代型增长对大国生产和贸易的影响也会与小国不同。一方面,由于资本增加钢铁生产成本相对降低而会扩大钢铁生产。另一方面,由于钢铁价格下降,大米相对价格上升而增加大米生产。整个社会生产的最终选择取决国际市场钢铁与大米新的价格比率的变化程度。如果大米的相对价格涨幅不大,罗勃津斯基定理仍有可能成立,与增长前相比,钢铁生产增加但大米生产仍然减少。但如果大米相对价格上升很多,有可能两种商品的生产都会扩大,罗勃津斯基定理就不再有效。因此,资本增长对大国各种商品生产的影响不会象小国那样确定。对于生产影响的不确定也造成对贸易量影响的不确定。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两种商品的生产都增加,既会减少进口又有可能增加出口。最后,大国进口替代型增长所带来的经济福利水平也会比小国更大。从图42可以看到,由于贸易条件没有改变,小国的新的经济福利水平只在U2上,而大国的新的经济福利水平则可达到U2,高于U2。其主要原因是,大国不仅得到了本国经济增长的好处,而且还得到国际贸易条件改善的好处,从整个社会收益来看,在生产和贸易大国中发生的进口替代型经济增长显然比小国有更大的好处。2.出口扩张型增长如果中国增长的要素是劳动力而不是资本,或者说,中国的劳动力增长速度高于资本增长的速度,那么中国生产大米(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能力会提高更快。大米是中国的出口产品,由此出现的经济增长我们称之为“出口扩张型增长”。出口扩张型增长对中国的影响也会因其在国际大米市场的地位轻重而不同。2.1对小国的影响中国劳动力的增长,会使中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外移偏向于大米。如果中国是小国,那么,这种要素的增长和由此产生的生产和贸易的变化不会影响商品国际市场的价格。中国的贸易条件也不会出现变化,在图43中,新的贸易条件或相对价格曲线与原来的具有同样的斜率,只是向外平移。图43“小国”的出口扩张型增长 中 国钢铁 U2 U1C2 C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