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城志异》西西PPT课件.ppt
西西生平,原名張彥,1938年生於上海,50年隨父母定居香港。曾任教於官立小學。初中時期已開始向報刊、雜誌投稿,最初作品發表於人人文學。作品除小說、詩、散文、翻譯和童話外,還有電影劇本如窗、黛綠年華,及電影評論。79年開始專心寫作及讀書,作品甚豐,題材多為香港的城市生活,筆調輕鬆,觀察入微,手法深受現代文學影響,風格獨特而不習俗套。,作品風格,大量吸納外國文學的形式和技巧,又將之轉化,使她的小說在敘事方式上變化多姿較常以天真語調講故事,模擬童話的敘述口吻,部分更略帶魔幻色彩,浮城誌異(1986),1986年4月出自小說集手卷以13組處境式故事,串連成記載(誌)浮城的奇特(異)歷史,雷內馬格列特(Rene Magritte),比利時的畫家(1898-1967)故意違反現實的真實性著重觀看與思考的過程(不協調的圖像)著重凝視真像背後的不可見之物(invisible over the visible)常用拼貼的手法(collages):將看似不可能聯結的事物置於同一視覺層面,達致獨特沉靜的驚奇效果,再創作(Re-creation),使用已存在的文字、圖像、影片、音樂或其他藝術作品進行創作包括了仿作、改編、引用並加以發揮等創作模式再創作是明顯地以某作品項目角色為基調來改編、仿作或加以發展,它的引用及改變意味是很明顯的類型:致敬、戲仿、仿作、惡搞、拼貼、改編等,一.浮城,簡述浮城的由來及歷史,一.浮城,許多許多年以前是甚麼文體常用的方法?作者西西以此法作起首,她的用意何在?浮城是怎樣出現的?浮城的狀態如何?浮城的狀態有什麼象徵意義?許多許多年的重複出現,有什麼特別用意?懸浮半吊的狀態:延伸時間線,有助模糊時空意識,擴大想像空間,二.奇跡,浮城人憑著勇氣、意志和信心,建設美好家園,使浮城變成富庶城市。,二.奇跡,引用卡爾維諾不同小說的內容:沒有根而生活,是需要勇氣樹上的男爵一名不存在的騎士,只是一套空盔甲憑著意志和信心不存在的騎士浮城在短期內變成一座富庶的城巿,原因何在?浮城的城巿發展有甚麼改變?你有否似曾相識的感覺?人們認為浮城的存在,實在是一項奇迹。這究竟是真的,還是假的?這究竟是一本小說,還是一本城巿發展歷史冊?,三.驟雨,浮城人集體做浮人的夢,表現出浮城人的不安情緒,三.驟雨,5-9月的風季:浮城晃擺不定特別事情:浮城人集體做浮人的夢每個人也像是一座浮城,彼此之間也不通話,只默默地、肅穆地浮著,這表現了人們怎樣的生活精神狀態?甚麼是河之第三岸?浮城人集體做浮人的夢,這種心理病有何隱喻?,四.蘋果,透過這個不是蘋果的海報,帶出假象的意思,四.蘋果,浮城海報裏的蘋果絕對不是蘋果,只是一個有線條色彩和形狀的假象。熱鬧的情景 vs 冷漠的氣氛浮城奇蹟,畢竟不是一則童話,戳破了作者寫照的骨架。蘋果海報的假象,暗示了繁榮現實的虛妄結構,九七平穩過渡的戲謔假象西西既說浮城是一個奇迹,又說浮城奇蹟畢竟不是一則童話,究竟她為什麼經常拿不定主意?,五.眼睛,透過灰姑娘童話,帶出假象與真相,藉此隱喻浮城人的焦慮,五.眼睛,作者為什麼借童話為題?浮城也是一則灰姑娘的童話嗎?浮城有什麼潛在危機?浮城人為什麼要精確測量浮城的懸浮狀態?敘述者對浮城的懸浮狀態作了深入而客觀的理性分析,這種敘述語言給你怎樣的感覺?,六.課題,透過黑格爾的假日畫,帶出容納與拒斥、表與裏的哲學思想,藉此讓讀者思考浮城的問題。,六.課題,這節集中探討黑格爾思考的小課題:由這個小課題可以引申至什麼大課題?,七.花神,描述浮城小資、富庶背後,人們充滿物慾物累的社會現象。,七.花神,浮城人有什麼特質?浮城有什麼社會現象?這究竟是否現實都巿生活的描寫?為什麼作者引用中西兩幅畫像?花朵有什麼指涉意義?,八.時間,強調特定時刻,帶出時間零的意義。,八.時間,時間的意義:重要、絕對的特定時刻時間零(時間-1時間0時間1)你認為浮城人所焦慮的時間零是何時?子夜十二時正:灰姑娘童話在時間線上的子夜之前 vs 子夜之後,八.時間,為何時間零總是令人焦慮?西西挪用子夜這時間指標,重複敘述子夜已過的時間,以灰姑娘等待白馬王子的焦躁,加劇了浮城居民忐忑不安的心情。西西曾多次挪用這個戲劇化的時間指標,描寫了民心的惶惑及種種憂患意識,作品更具歷史性的意義。一九八四年中英簽訂聯合聲明,確認香港九七回歸中國這事實,同時也豐富了西西筆下子夜十二時正的時間內容。,八.時間,“伊塔洛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十分注重時間的問題。時間零是他收錄在時間與獵人中的其中一部短篇小說的名字,是一部處境小說。時間零的重要性,在於放棄傳統式起、承、轉、合的小說結構,只選擇描述某一特定時空的處境,為讀者提供新的閱讀層面。既然世上有數之不盡的時間零,而每一個時間零都是重要的時刻,作家可以停留在某個時間零上,讓讀者自己想像建構在這之前或之後的時空內容。”(西西:讀一些卡爾維諾。香港文學,第11期,1985年11月,頁9-12),八.時間,西西故意覆疊想像和現實的時空,這究竟是消解了現實的沉重感,還是深化了歷史的諷喻?,九.明鏡,透過浮城的鏡子,帶出面向前、面向後的矛盾,藉以讓讀者思考過去與未來,九.明鏡,浮城的鏡子有什麼特別?浮城內的鏡子,只能反映事物的背面,剛好了眼睛的符號功能,帶出歷史回顧與前瞻的相對性西西由鏡子可見的空間概念挪移至時間的概念,帶出浮城只有過去(歷史),沒有未來的時間觀。當中,西西仍舊抱持積極樂觀的態度。,十.翅膀,以翅膀為題,帶出浮城人對安居與移居的焦慮。鏗鏘集.移民有價,十.翅膀,為什麼浮城人想長出飛行的翅膀?你認為以下兩個反問有什麼用意?離開浮城,到哪裏去,的確煞費思量。什麼地方有實實在在可以恒久安居的城市?拿著拐杖,提起行囊,真能永不回顧麼?,十一.鳥草,以鳥草的矛盾象徵浮城人欲飛不得的心理壓抑,十一.鳥草,鳥草有什麼象徵意義?風季過後的夢:豆腐紙鳶、漫天雪花、輕盈蝴蝶、漂泊的薊草冠毛、浮城翅膀這些夢境表現了人們有什麼希望?,十二.慧童,透過浮城的慧童,帶出特殊的母子關係,隱喻香港回歸祖國後的中港關係。,十二.慧童,慧童:體格矯健、思想成熟望子成龍是每個家長的夢想,但為何浮城內許多母親因慧童而感到驚怕?為何只有部分母親感到欣喜?你認為作者以此隱喻香港回歸祖國後,一種怎樣的中港關係?,十三.窗子,透過描述外來者對浮城的好奇和不同觀望態度,與浮城人被看的感受和壓力,反映香港回歸時的特殊社會現象。,十三.窗子,打開窗子向內觀望的是什麼人?觀看者有什麼特別的外表和心態?若你是浮城巿民,這班觀看者給你什麼感覺?,看vs被看,主題,篇名誌異,是以異域國度之弔詭,演述前路不明的未來如何為人民帶來徨恐不安的心理狀態;誌出港人面對九七回歸的心態,以及沉重而荒誕的病態實況。真與假,表與裡的種種重複書寫,有助加強夢境幻覺的真實性,更深切地刻劃了香港當時的特殊處境及普遍的意識形態。西西這種矛盾並置的手法,不但表現於十三幅超現實圖畫跟文字符號間的互相指涉,更表現於浮城跟香港某特定時空的雷同疊嶂,具濃厚的現實反省意味。讓讀者反思自己的處境和命運的無奈無助,主題,浮城是西西的幻想國度,在充滿神秘色彩的異聞異事裏,寓言了作者對香港前途的種種憂思。西西以香港九七回歸為主題,揶揄了歷史現實為人們帶來的;對香港無根無權的被動處境,寄予無限同情。,敘述者,第三人稱非聚焦+外聚焦(視角限制)異敘述者(參與度)干預敘述者(對人物、故事的態度),敘述手法,淡化時空的敘述效果:從故事的角度看現實充滿童趣的童言寫作(敘述語氣感情)敘述者聚焦者居民受聚焦者受聚焦者要改變被操縱的命運,必須取代現在的觀望位置,對於控制者實行反監察敘述語言的效果:增加想像空間,強調聯想作用,要求讀者自己思考和判斷由13個單元組合式的敘述層,讀者可自行取捨小說裏各種聲音及意見,回應敘述者觀望和沉思的要求。,寫作技巧,浮城誌異可貴之處,在於西西不但將十三幅超現實圖畫轉化成文字,而且更編成香港特定時空下的現實故事,讓讀者反省自己身處的現實情況。(跨媒體互涉)浮城誌異最早連載於86年的聯合報,相隔中英聯合聲明只有兩年,不難發現西西對現況(政治)的敏銳觸覺。西西挪用拉美的魔幻現實主義,發展童話寫實故事西西挪用畫家的十三幅畫作(圖像)來虛擬出一個完整的浮城故事,把文字對話層推展到更廣泛的領域,有助引起讀者更大的聯想和思考空間。,陌生化 Defamiliarization,德國戲劇家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曾提出運用陌生化效果(或稱間離效果)的概念。特點是要令人們對日常生活的經驗感到陌生,與直接慣用的經驗保持距離,把一切看成是奇特、不自然,甚至是非人化的事物,從而透過這種疏離感來產生出反經驗的新鮮感。,陌生化 Defamiliarization,一種認識不認識認識的過程,從我們所熟悉的事物出發,通過陌生化的形式,控制著接收者(讀者或觀眾)的移情作用,最後令他們重新感受,從另一個角度去認識這些事物。而這經驗,跟原來的並非屬同一層次,而是有更深的認識和理解。,魔幻寫實主義 Magical Realism,探求具有奇異幻想色彩的現實本質。這些奇異幻化的色彩,多殖根於某地(多指本土)的神話傳說之中,既可豐富地方的神秘色彩,亦可反映當地的民族文化。魔幻寫實主義跟一般的幻想文學或超現實主義不同,不能被簡單化地視為虛幻與現實融為一體的產物,因為作家所描寫的奇異事態,並不是出於作者的幻想,而是以現實為依據,表現存在於人類生活之中那神秘而詭異的一面。,魔幻寫實主義 Magical Realism,這種畸形文化的產生,完全是由於人民對其原始經驗的保守和篤信所致;也跟當地的神話傳說、宗教信仰、民風習俗,乃至巫術迷信有關。五六十代正是魔幻寫實主義最光輝的鼎盛期。拉美作家意識到外來正統文化跟拉美本土文化間的矛盾和衝突,因此,他們對自身(拉美)文化和歷史,進行了更深刻的反思把拉美本土民族那活像神話般的原型社會現實,展現於讀者眼前,讓讀者們一同發現這些既不可信又確實存在的歷史現實。,文本互涉Intertextuality,文本互涉指文本和文本之間的指涉性關係最早提出文本互涉這個術語的,是保加利亞的文論家加斯德娃(Julia Kristeva),她認為新文本的意義必須寄生於先存文本之上。常見的創作手法有引喻引文戲謔改編剪貼等跨媒體互涉的概念圖畫、詩作、劇本、科學報告、新聞報導等不同文體,超現實主義 Surrealism,源於法國,1920-30年間歐洲文學及藝術界盛行強調一種超現實的哲理思考,常希望透過夢境、超現實、潛意識等來帶出現實問題,以探索潛意識中的矛盾為主,如生與死、過去和未來等。採用精細而寫實的手法,出現幽默的效果。,超現實主義 Surrealism,最初被定義為凡一切出於幻想的意念都算超現實。在1924年,超現實主義被重新釐定。法國人安得烈布赫東(Andre Breton)發表了超現實主義宣言。他在書中提到,凡一切出於壓抑不滿及權力的幻想和創意,均稱超現實。超現實世界包括:夢境、幻覺、錯覺、本能、下意識等代表人物有比利時畫家雷內馬格列特(Rene Magrit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