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环境与健康概论PPT课件.ppt
第1章 环境与健康概论,第1节 环境,案例1-1: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曾发起把麻雀作为“四害”来消灭的运动。可是在大量捕杀了麻雀之后的几年里,却出现了严重的虫灾,使农业生产受到巨大的损失。后来科学家们发现,麻雀是吃害虫的好手。消灭了麻雀,害虫没有了天敌,就大肆繁殖起来、导致了虫灾发生、农田绝收一系列惨痛的后果。问题思考:农田绝收原因?什么叫生态平衡?,一、环境(environment)通常是指人类和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及外部条件。,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原生环境与次生环境生物圈,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是围绕着人类周围的客观物质条件,如空气、水、土壤、食物、动植物、太阳辐射等。社会环境(social environment)是指人类在生活、生产和社会交往活动中所形成的关系与条件,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家庭、卫生服务等。,原生环境与次生环境,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是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是指在人为影响下形成的和人工改造了的环境,如城乡居民点、厂矿、农田、风景区。,生物圈,生物圈(biosphere)是指地球表层适于人类或其他生物生存的空间,它包括海平面以下11km的深度和海平面以上10km的高度,包括其中的生物、地壳、海洋和大气层。生态系统生态平衡,1.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周围环境之间构成的相互作用的功能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产者 主要指绿色植物,凡是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植物,包括单细胞和多细胞藻类均属于生产者,还有那些能利用化学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微生物,它们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食物和能量的供应者。消费者 主要指食草和食肉的动物和人。分解者 是指各种具有分解能力的微生物,还包括一些微型动物,如鞭毛虫、土壤线虫等,它们将动植物尸体分解成简单的化合物,回归到环境,重新供植物利用,这种作用保证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无生命物质 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无生命的无机物、有机物以及各种自然因素如空气、水、土壤和各种矿物质等,这些无生命物质为各种生物有机体提供了必要的生存条件。,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在通常情况下总是平稳地进行着,与此同时生态系统的结构也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这叫做生态平衡。,二、环境的要素,空气水土壤食物,空气,空气的性状包括太阳辐射、空气离子、气温、气湿、气压、气流等。,水,水在地球上占总面积的70%,但大部分为海水,淡水只占2.35%,其中可利用的仅占0.2%。我国淡水资源严重缺乏,人均水量只有世界人均水量的1/4。,土壤,土壤是由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相共存而形成的结构。其化学组成包括:矿物质、有机质、微生物、空气和水。,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危害有:,1.生物性污染的危害 引起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如伤寒、痢疾、寄生虫病等;引起钩端螺旋体病和炭疽病;引起破伤风和肉毒中毒病。2.重金属污染危害 其中以重金属镉污染土壤引起的痛痛病最为典型。3.农药污染的危害 慢性中毒 对酶系统的影响 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食物,食物主要来源于动物和植物。人类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的一部分,只不过是处于食物链的较高层次而已。,三、人与环境的关系,人类是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的。,第2节 健康,一、健康的概念:,1948年WHO在其宪章中将健康表述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且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1990年WHO在有关文件中论述健康时,提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四个方面。健康的范畴进一步扩大。,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健康与疾病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界限,健康和疾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最佳的健康状态在一端,死亡在另一端,两端之间存在着过度状态。健康与疾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不是非彼即此的关系,亚健康,“亚健康”状态 指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却呈现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由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低下所导致的,它是介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状态,也有人称它为“灰色状态”或“第三状态”,亚健康,根据调查发现,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患者年龄多在18至45岁之间,其中城市白领、尤其是女性占多数。这个年龄段的人因为面临高考升学、商务应酬、企业经营、人际交往、职位竞争等社会活动,长期处于紧张的环境压力中,如果不能科学地自我调适和自我保护,就容易进入亚健康状态。,二、影响健康的因素,环境因素生物学因素行为生活方式医疗卫生服务,三、健康危险因素的评价,评价程序与步骤,收集资料 处理资料计算评价年龄和增长年龄分析实际年龄、评价年龄与增长年龄之间的关系,由实际年龄、评价年龄和增长年龄三者的关系可将个体健康状况分为四种类型:,健康型自创性危险因素型难以改变的历史危险因素型一般危险因素型,第3节 环境污染及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一、环境污染,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产生达到有害物质或因素进入环境,造成环境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发展的现象。,污染物(pollutant),一次污染物是指由污染源直接其理化性质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二次污染物是指进入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各种理化因素或生物因素作用下形成的理化性状与一次污染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二次污染物往往比一次污染物的毒性更强、危害更大。,环境污染物的来源,生产性污染 生活性污染 其他污染,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归,环境迁移作用 环境的自净作用 环境转化作用生物富集作用,三、人群对环境异常变化的反应,二、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三、影响环境污染对健康损害的因素,污染物的理化特性接触剂量或强度 作用时间 个体感受性差异 多种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污染物的理化特性,环境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决定着污染物的毒作用性质。如CCl4CHCl3CH2Cl2 CH3CH4,接触剂量或强度,剂量-反应关系剂量-效应关系,作用时间,污染物在体内的蓄积量与摄入剂量、生物半减期和作用时间三个因素有关。,个体感受性差异,对环境污染物的作用,不同个体的反应性质与强度不同,个体感受性差异主要取决于人体健康状况、生理状态、年龄、性别、遗传因素、营养水平等,决定个体的易感性。,多种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1.相加作用(additive action)。多见于化学结构相近或同系的化合物,或对机体毒作用机制相近、靶器官部位相同的化学物质。如大多数碳氢化物的麻醉作用,大部分刺激性气体的刺激作用都是相加作用。2.协同作用(synergistic action)如同时接触乙醇和四氯化碳产生的肝脏毒性明显大于接触其中一种产生的肝损害。3.加强作用(potentiatio)但如果与四氯化碳同时作用于机体时,可使四氯化碳的肝脏毒性增强。4.拮抗作用(antagonistic action)如金属络合物与金属络合后减轻金属毒性。,四、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处置过程,环境污染物进入机体的途径(主要有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分布与蓄(积蓄积现象是导致慢性中毒是基础)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转化(活化与解毒)环境污染物的排泄(主要是肾脏,其次是消化道和呼吸道),五、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特点,广泛性 长期性 复杂性多样性,环境污染对健康的损害,急性危害:慢性危害远期危害间接效应,急性危害,是由于短时间内大量污染物进入人体所引起的,通常表现为快速、剧烈、呈明显中毒症状。煤烟型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事件 生产事故,煤烟型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事件,印度博帕尔农药中毒,2004年12月2日,在印度中央邦的首府博帕尔市,20年前毒气泄漏灾难的受害者家属手持亲人画像,围绕在烛光旁为亲人守夜。,慢性危害,低浓度的环境污染物长期少量作用于人体所造成的损害,包括慢性中毒和慢性非特异性危害。发生在日本的水俣病、痛痛病是慢性中毒的经典例证。,水俣病,痛痛病,远期危害,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间接效应,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是指大气中的某些气体能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从而对地球起到保温的作用使地球上的生命得以生存。但由于过度使用燃料,对森林无节制地砍伐使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氯氟烃等在大气中含量增加,它们共同作用,使温室效应异常强化,全球气温上升。,臭氧层破坏,由于人类活动产生大量的化学物质(如氧化亚氮、氯氟烃、溴氧烷烃等)与臭氧作用,破坏臭氧分子,导致臭氧层减少和空洞的形成。结果使臭氧层遮挡吸收短波紫外线的功能削弱,造成人群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发病率上升。,酸雨,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降水(雨、雪、雹、雾等)。大气中的一次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样氧化物等在大气中氧化凝结形成酸雨。酸雨可使土壤中的化学元素溶出,土壤的PH值降低,破坏植被,腐蚀建筑物;促使土壤中重金属水溶性增加,加速向农作物、水产品中的转移和污染;还可使湖泊水体酸化,影响水生生物正常的生存,甚至使鱼类绝迹。,四、环境污染防制对策,规划措施 工艺技术措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