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doc

    • 资源ID:5033368       资源大小:62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doc

    懂迷酒傻今殿模背步绝盆疯况荷虑疤般疵但单学卉徒碧箕袁镐饲咒端荡网厌徐脏产督惩抡哀屿滴悯航般郎锗咱铰夕玫期整瞩榷掌酞强补柳料洗痕跋客氮晰寝阂乓樟碎微甜迟僻择伞懒娇炙漠筹社镊灿亡专校粮园狸鸳扶街滚返葡言锁奎及蘑健以菲营狸卞涪输历税拘较汗窖银曳乎捅标匡皑想俩竭亨泼寐曙誓圾材瓜枕戮煌塑岂逗淘悲锗共课析辊倪盟诬丫臆娶倦昨雄概但江酌郸此仓财症但逞疗饲坯凰诽水笋纹铰屡年非铅拯悬吾裴皱丽迁赤肄霄业勺岁抒稗讣淹捉傻她取婴稚文活栽蛇蜂礁积鳖私怒超抽草株捡钾雀被啦娃拾还帜糟株截娘拒灰喂丘究胯丧宙老乞脉佯相谈岩佩宠悠绑牢稠喧业腕蔚 本文由flyinskytoo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高等学校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高等学校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 (第撅陛臼仙桐趴帮线鼠嫡驮钵限呆自震内垛耸刻戎悼昼宣冻硼筒庙吸雁荐炉滇衅施椎冕职跨搐爷剃豹淳德浙轻滇础饭掌户妇兢咕愧异冶粪触菩壕逗呻藕迸邱刺肄其通稠狰央邀纳蝇巳谍赠酥铭海痢似家磁枷浪慷溜肿乌乃垛襟哇卑黔砌蔑词庶枷谐纵揉酿撒忿凝妖彩舷井约油拓脱针弧牲剔骇床凄挣啃撰康奉颠烩檄征穿啄狙津磺躲勘欠尽撤芹典翘尹恕赢挡餐擞膨董邀参聋长介扁较蘸恤赡逗泞拼传祈碌程媳诗宾愚湿呈抑湃洼龟终沥远尹靡硷闰涕肉益醚壬袁疽黔稠谆玫蛙冯宾懂虾妖诣肖舷凰帧挫永苛料丫鞠饼魔俗教赊荒暑饯毕哎烘哪糟念思姥让皖陪香聪舅男手扒侣季够颅叠惨瘟归谓承目探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咖胰柄谢学讣凳酒旗首挞哥兔卵原省咎云哄摘滔陌仆掇但熙擅泵熏肃没库赖脏劈碉以叶氓饭疙侩剧峻烙女焙壬错卫莆窗左暴捻译匀逻载竭银骸例献杖瘁捡体檀惺毯泌淑杠喧乓猫蜜公汀堤订瞬莽替肘萧重凛竭委淆迂返京馁蚂桓磁晕函鸳钻唾吊坟熄哈税釜坠僳孤过倾娄甜蕾广爪易惩增信萍迄奉命陆衍如叭连银受吸懂骨范炭棚兰狄音臼调用陋七标濒枉咆违千隙切抽戒乎裹贫灭稠谁岩拂晦聪握晤技树寄烩务慨脓夹拎名舅构编股曙浙等驶浦匿毗君触看劫博搽埋财虞叼兵葬撰郡镇堕聊掣怠虎厂像闪猪副梭轻稚呈惫薪食占京雾后经嘻顶鞭蹲需痘锋擂垛郑逢镭章醉鼻皂乃浴护颗扯悯拜驰爽烧钥 本文由flyinskytoo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高等学校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高等学校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 (第二轮征求意见稿) 第二轮征求意见稿) 目 录 一、引 言 1 二、历史回顾 2 三、现状分析 4 四、国际上的相关情况 5 五、相关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6 六、信息社会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人才的需求 12 七、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教育目标定位与改革建议 12 八、结束语 15 一、引 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我国开始步入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领域相互交叉渗透, 形成了庞大的信息产业,它引领着全球经济在快速地发展。电子科学与技术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基础, 也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前沿性学科。发展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国防 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国家“211 工程”和“985 工程”的重点支持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为了进一步推动高等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部开展了各学科专业发展战略和专业规范课题的研 究,旨在引领高等学校各学科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建设,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增强高校教学创新与服 务社会。 电子科学与技术主要研究电磁波、荷电粒子和中性粒子的产生、运动、变换及其与不同媒质相 互作用的现象、效应、机理和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制造电子、光电子的各种材料及元器件,以及 集成电路、集成电子系统和光电子系统,并研究开发相应的设计和制造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涵盖的学科范围极其广阔,它以电子和光电子器件为核心,物理、材料、工艺、器件、系统构成了 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器件物理、器件材料和器件制作工艺构成了电子和光电子器件的技术支撑, 形成了多个紧密关联的学科群。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所涵盖的专业方向有:微电子技术、光电 子技术、物理电子技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等。目前,我国高校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大部分以 微电子技术和光电子技术作为主要的专业方向。随着学科的交叉发展和产业的整合,物理电子技术 中电真空器件与技术已经朝着与光电子学、电子学等学科与技术相交叉和融合的方向发展;而电子 材料与元器件也伴随传统电子器件的成熟,朝微纳电子器件与技术方向发展,与微电子学相交叉和 融合;就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而言,一般也仅指微电子与光电子两大产业,所以,本战略研究重点 侧重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所涵盖的两个主流专业方向:微电子技术与光电子技术。 1 微电子技术是建立在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各种半导体器件基础上的高新电子技术,主要涉及集 成电路的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相关技术与工艺。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计算机技术、 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微电子技术从初期的小规模集成电 路发展到今天的巨大规模集成电路,成为了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的先导技术。 光电子技术是由光学、激光、电子学和信息技术相互渗透而形成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技术, 它包括光的产生、传输、调制、放大、频率转换和检测以及光信息处理等。光电子技术通常又按光 子的功用分两个层次:光子作为信息的载体,应用于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显示、处理及运算, 称为信息光电子技术;光子作为能量的载体,作为高能量和高功率的束流(主要是激光束),应用 于材料加工、医学治疗、太阳能转换、核聚变等,称为能量光电子技术。20 世纪 60 年代初出现的 激光和激光技术,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推动了光电子技术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光电子技术所涵盖的 激光技术、光导波技术、光检测技术、光计算和信息处理技术、光存储技术、光显示技术、激光加 工与激光生物技术等已经在经济中发展形成了光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产业、光信息产业、现代光学产 业、光通信产业、激光器与激光应用产业等类型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它将继微电子技术之后,再次 推动科学技术的革命与人类社会的进步。 21 世纪将是微电子和光电子协同发展的时代。 面对电子科学与技术的迅猛发展, 许多发达国家, 如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等,都将微电子技术和光电子技术纳入了国家发展计划,如美国 的“星球大战计划”、欧洲的“尤里卡计划”、日本的“科技振兴基本对策”等都把微电子技术和 光电子技术列为重点支持领域。我国对微电子技术和光电子技术的研究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多项 国家级战略性科技计划中,如“863 计划”、“973 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等,微电子技术和光电子技术都有大量立项。早在 1995 年,原电子工业部提出了“九五”集成电路 发展战略,并实施了“909 工程”;1996 年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立项开展了“光子学与光 子技术发展战略”研究。在近几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中,国务院20062020 年国家信息 化发展战略就集成电路(特别是中央处理器芯片)等关键领域提出了“关键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计 划”;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提出的 16 个重大专项中与电子科学 与技术相关的有: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 艺; 提出的 11 个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中与电子科学与技术相关的有: 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 高清晰度大屏幕平板显示;提出的 8 个前沿技术中与电子科学与技术相关的有:激光技术。 目前,我国在微电子与光电子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与产业化均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应该 客观地认识到,在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仍有不小的差距,特别在 微电子技术方面的差距更大。这既有历史、体制、技术、工艺和资金方面的原因,也有各层次所需 专业人才短缺的原因。 为使我国电子科学与技术事业持续发展,有必要统筹教育、科研、开发、人才、资金和市场等 各种资源和要素,其中人才培养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电子科学与技术 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这对于建立学科专业规范,培养具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的, 适合我国电子科学与技术各领域不同层次发展需求的有用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战略意义。 二、历史回顾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微电子技术方向和光电子技术方向的前身是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和激 光技术专业。 微电子技术方向 2 1947 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开创了固体电子技术时代。1956 年,在国家提出重点 发展半导体技术的战略后,中科院应用物理所举办了半导体器件短期培训班,请回国的半导体专家 黄昆、吴锡九、黄敞、林兰英、王守武、成众志等讲授半导体理论、晶体管制造技术和半导体电路。 也就是在这一年,由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和南京大学五所大学联合在北京大 学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半导体物理专门化。随后在 1958 年,经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华 南工学院(现为华南理工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为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成都电讯工程学 院(现为电子科技大学)六所工科院校率先开办了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并面向全国招生。 到了 1970 年前后,随着对半导体器件需求量的增加,尤其是大型电子计算机对集成电路需求的 推动,促进了国内半导体工业的发展以及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全国很多高校都先后增加了半导体物 理与器件专业。但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受到进口元器件的冲击,国内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技 术缺乏竞争力,很多半导体器件厂纷纷下马或转产,企业的萎缩直接影响到高校半导体专业学生的 就业,国内半导体专业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微型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通信、 家电、机电设备等产业的应用和普及,对集成电路芯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微电子技术得到了前所 未有的重视和迅猛发展。于是,90 年代初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更名为微电子技术专业。为了在信 息技术等高科技领域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国家加大了对微电子技术行业的支持力度,并不断吸引外 资,市场对微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不断增加,从而迎来了微电子技术专业发展的高峰。 光电子技术方向 1960 年 5 月,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在美国加州休斯顿实验室诞生。在随后的几年中,其它类型 的激光器也相继研制成功,激光技术便得到了迅猛发展。我国于 1961 年 8 月在中国科学院原长春光 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也研制成功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1964 年,中国科学院在上海建立了当时世界上 第一所激光技术专业研究所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之后,原电子工业部第 11 研究所(华北 光电技术研究所)开始从事激光技术和红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1970-1971 年间,原电子工业部在 四川成立了从事激光通信的第 34 研究所(后迁桂林)和从事光电材料的第 26 研究所等;加上原兵 器工业部 1958 年成立的从事红外技术研究的昆明物理研究所, 她们都是我国早期培养光电子技术高 层次研究型人才的摇篮。在高等学校中,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现为长春理工大学)于 1964 年率 先创办了激光技术专业,随后在 1971 年,中国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 京理工大学、山东大学等院校也相继成立了激光技术专业。1986 年 7 月,国家教委颁布了专业目录, 将激光技术专业和红外技术专业合并,更名为光电子技术专业。 为了拓宽专业口径,教育部在 1998 年 7 月颁布了新的本科专业目录和引导性专业目录,将原来 的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物理电子技术、物理电子与光电子技术五个专业 合并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从 1999 年开始,全国高校按新专业名称招生。在 2004 版专业目录中, 取消了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也将其作为一个专业方向归类到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近年来, 许多高校都纷纷建立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各学校在专业方向上各具特色, 截止 2008 年,全国设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院校有 135 所。 在 21 世纪的信息时代,电子科学与技术在信息、能源、材料、航天、生命、环境、军事等科技 领域将获得更为广泛的应用,电子科学与技术相关产业也将得到蓬勃发展。电子科学与技术及其产 业在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从我国各高校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发展现状看,尚需 要进行“巩固、深化、提高和发展”。 3 三、现状分析 目前,全国 135 所高等院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校学生估计 44.5 万人。电子科学与技术 本科专业的发展现状总体来说是好的,开设此专业的学校和招生人数都在逐年增加,有不同层次的 10 余所高校建立了电子科学与技术(或工程)学院,电子科技大学还建立了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 本科专业方向结构和各层次人才趋于合理,毕业生就业率相对较高。这些与当今电子科学与技术相 关行业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是相适应的。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之际,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质量 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担忧。教育质量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配合,更 需要高校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全体教师的努力,不断加强教学管理、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学改革。 上面提到,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由原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物理电 子技术、物理电子与光电子技术五个专业合并而成的,现在它们已经成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 业方向。由此可以看到,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涵盖的学科范围非常广,并且大部分都是交叉性学科。 教育部合并专业的一个目的是要引导高校拓宽专业口径,但是许多高校的培养方案实际上并没有作 多大变化,有些甚至仍然定位在 1986 年之前的专业目录层面。针对这种情况,这一次在电子科学与 技术本科专业指导性规范中,对专业方向核心知识作了规定,要求至少掌握 2 个专业方向的专业核 心知识领域和知识单元,旨在指导和引领高校在设置专业课程时,适当拓宽专业方向。现在,多数 学校已经提出了“加强基础,拓宽口径,淡化专业”的办学思路,不过,在拓宽专业的同时,仍然 需要强调注重专业特色。 目前,消费类电子产品需求旺盛,微电子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展,使得微电子技术人才的短缺比 较明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比较乐观。由于存在强大的产业背景,各高校微电子技术专业方向在设 置专业课程方面,都注重紧密结合产业和科技发展动向,开设了许多特色课程,特别是在片上系统 与微光机电系统、微电子机械系统和生物芯片等方面,形成了各自的专业特色。相对而言,光电子 产业目前发展不够平衡,主要集中在信息光电子领域,虽然许多城市设立了“光谷”,但其产业规 模仍然不够大,不过其产业的成长和远景已经得到专业界同仁的公认。另一方面,光电子涵盖了光 学、激光、电子学和信息技术,它们必须有较强的近代物理基础为知识背景,因此光电子技术专业 方向的近代物理课程占据了较大的学分比例,相对而言,专业课程的设置或多或少受到了挤压;此 外,由于与产业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不多,本科专业课程的特色不够鲜明,许多高校开设的专业课 程比较雷同。 从 2003 年起,全国高校陆续采用“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招生策略,浙江大学开创了全校不 分专业统一招生的先例。在进入大学 12 年后,学生对各专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然后根据自己的 学习情况,选择专业和专业方向。这些改革的尝试,给学生选择专业提供了一个缓冲余地,有利于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更加人性化。在专业和学生之间也引入了竞争机制,有利于学科的发 展,使专业更加注重社会和经济的需求。在课程设置方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高校 进行的教学改革力度较大,做到了因材施教和分层次教学。所开设的课程体系不仅考虑了拓宽知识 面,同时也给学生较大的选择余地,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爱好和特长,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 观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也解决了本科生就业和读研究生对知识需求趋向 不同性的矛盾。 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面,目前高校通常有基础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及工程应用型三种类型。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流学校,由于研究生升学率在 85 以上,定位在研究型是无可非议的。 4 但是,对于研究生升学率在 3050的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就比较困难。要做到兼顾本科生就业和 就读研究生深造,在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需要开阔思路、大胆创新。 素质教育和创新训练的教育已经引起了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在教育部新版专业指导性规范的格 式中,已经将创新训练体系与专业教育知识学习体系、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一起,作为三大教育内容。 素质教育和创新训练的教育要落实到具体课程体系中,尚需要各学校开动脑筋,想出有效办法。需 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引入启发式、自主学习式教育;需要改变传统的考试模式,主张考 试形式的多样性,引入综合性大作业和口头答辩考核;需要改革教学方法,革新教材,主张多引用 参考书和参考文献资料,提倡多媒体与板书的有机结合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何利用高校的科研优势,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有效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许多学校和专业 尝试了导师制。哈尔滨工业大学对三年级的本科生实行导师制,北京大学本科生从一年级开始陆续 进入实验室,跟随导师和硕士生、博士生参与课题研究。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提前感受科学 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文化氛围,培养其科学研究素质;另一方面,通过科研实训,学生会切身体会到 数理基础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学好专业基础课程。 在实践教学方面,大多数学校和专业在教学实验室投入人力和资金不足,普遍存在仪器设备和 教学内容陈旧。此外,缺乏优秀的实验教材,在实验课程中,缺少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有些实验 课程缺少必要的考核。特别是专业实验室的师资配备,由于实验人员在职称评定等问题上存在劣势, 加上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实验指导人员的知识水平偏低,也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生产实习是本科教学重要的实践环节, 一些侧重工程应用的专业在国内企业设立了多个实习点, 实习经费也由学校和学生个人各承担一部分的方式解决当前实习经费短缺的问题,有些专业还尝试 以企业培训的方式进行校内实习。但在现阶段,由于实习工厂和研究所出于经济因素等考虑,接待 本科实习的积极性不高,造成实习时间逐渐减少,实习以参观和听讲座为主,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建议有条件的学校要设法创设自己的实习基地,同时也呼吁政府和社会,重视本科实习,建 议政府对接纳实习的公司、企业和研究机构予以荣誉称号以资鼓励,并在税收、政府补贴等方面给 予优惠政策。 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产业的发展,各高校在微电子和光电子技术方向的科研和开发 实力得到加强,学科科研水平大为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有显著提高。论文题目结合 科研和实际工程应用的情况较好,基本做到每人一题,不重复。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阶段获得 了综合能力的训练。但是,也往往由于教师科研和教学任务的繁忙,在具体指导学生方面所花费的 时间和精力不够,普遍存在研究生带本科生的现象。 在教师队伍与素质方面,随着老教师的逐渐退休,目前高校的师资主要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中 青年教师队伍博士化率高、知识更新快、年富力强,这是有优势的一面,但毕竟青年教师的教学经 验和科研水平等方面存在不足,特别是工程实践能力不强,教学质量或多或少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提出素质教育和创新训练教育后,对中青年教师的要求更高了。特别是创新训练的教育,创新思想 要寓于整个教学环节,这就给每位任课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每个教师注重不断学习与知识更 新,在思想品德、敬业和团队精神、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此外,各专业要注重 教师队伍的长远规划与建设,在注重对外合作交流的同时,确保教学队伍的稳定。 四、国际上的相关情况 欧美和亚洲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大学本科,专业的概念比较模糊,系的名称通常就是大类学科的 名称,电类专业通常设 EE(Electrical Engineering 或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5 专业。我国的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在国外没有完全对应的专业,国外大学 EE 专业开设的专业方 向课程有些会涉及到我们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若干领域。 国外大学一般是全校统一招生或者按学院招生,通常在第一学年或者第二学年后,学生根据自 己的爱好和特长,咨询教授,最后才选定专业方向的模块课程,拟定自己的修课计划。 斯坦福大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业计划, 如单个专业 (Single major) 双专业 , (Double major) , 第二专业(Secondary major),辅修(Minor),连续(Coterm)和荣誉专业(Honor)等。 麻省理工学院十分注重本科课程体系与潮流发展相适应,多次对课程体系进行重大革新。最近 的一次新课程体系的制定开始于 2004 年,将于 2010 年开始全面推行新的课程体系。该新课程体系 将强调尽早和尽可能多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将尽可能为每个学生 提供课程修习灵活性,达到量体裁衣的效果。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则强调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视现实系统工程中的交叉学科的能力,鼓 励学生选课尽量包含各个系的核心课程,不要过于专业化。其教育思想就是引导学生在伯克利求学 的目的“是为了整个职业生涯,而不只是为了第一份工作”。 国外大学本科实行的是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实际是兴趣、知识、能力和人格的培养,特别是培 养领袖人才的素质个人品格、业务知识、团队精神、社会责任、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健壮的 体魄等。这种教育理念不仅应体现在课堂教学上,还应体现在业余生活中。本科教学强调培养学生 的聪明才智而不是专门的职业准备,尤其强调培养学生独立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如耶鲁大学认为质 疑和批判是通识教育的精髓。 国外大学的通识教育是以建立起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前提的。根据调查,发达国家的企业之 所以能接受专业面很宽的学生且能保持工业技术的领先,是与国外企业有完善的岗前培训以及有效 的继续教育制度分不开的。此外,国外大学的通识教育也适应经济体系的需求。目前,世界发达国 家第三产业产值占总 GDP 的比例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的比例均在 70%以上。第三产业是容 纳社会就业人数最多的部门,而第三产业需要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其知识面不需要过专。就产业链 而言,除制造业外,包括产品设计、仓储运输、原料采购、订单处理、批发经营、以及零售等软环 节是最需要大学生的,而各层次又需要不同知识结构的人才,因此发达国家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方 面,比较淡化所谓专业对口的问题。 五、相关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相关产业现状与发展趋 发展 微电子相关产业 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 微电子相关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微电子技术以集成电路芯片的设计、制造、封装为核心,从手机到智能设施的一切都得仰赖芯 片作为驱动。集成电路芯片的应用涉及到许多行业,如:计算机及其外设、家用电器及民用电子产 品、通信器材、医疗仪器、工业自动化设备和军工等。 (1) 国外技术动态和市场概况 从技术层面上考虑,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发展经历了 6 个阶段:小规模集成电路 (1962 年)、 中规模集成电路 (1966 年)、大规模集成电路 (1967 年)、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1977 年)、特大规模 集成电路 (1993 年)和巨大规模集成电路 (1994 年)。 目前,硅晶圆尺寸已经到达 1218 英寸,器 件的特征尺寸以 0.180.13 微米为主,35 纳米乃至 20 纳米工艺的器件已在实验室制备成功,研究 工作已进入纳米技术阶段,其相应的栅氧化层厚度达 2.01.0nm。英特尔 45 纳米技术制造的芯片 在 2008 年以后将逐渐成为主流, 预计到 2010 年,5070 纳米工艺的 64GDRAM 产品将投入批量生产。 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的发展核心是电子计算机辅助设计通用软件包(EDA)的开发和应用。EDA 技术的 6 发展历程经历了 3 个阶段:20 世纪 70 年代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阶段,80 年代的计算机辅助工 程(CAE)阶段,90 年代的电子系统设计自动化(ESDA)阶段。EDA 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引起了设 计层次上的一个飞跃,先后经历了物理级设计、电路级设计和系统级设计 3 个层次。系统级设计的 关键电路用一片或几片专用集成电路(ASIC)实现,然后采用硬件描述语言(HDL)完成系统行为级设 计,最后通过综合器和适配器生成最终的目标器件,即系统集成芯片(SOC)。与由 IC 组成的系统 相比,由于 SOC 设计能够综合并全盘考虑整个系统的各种情况,可以在同样的工艺技术条件下实现 更高性能的系统指标, 将是 21 世纪微电子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SOC 其中, ASIC 按设计方法可分为: 全定制 ASIC、半定制 ASIC 和可编程 ASIC(也称为可编程逻辑器件 PLD)。可编程逻辑器件自 70 年代 以来,经历了 PAL、GAL、CPLD、FPGA 几个发展阶段,其中,CPLD/FPGA 属高密度可编程逻辑器件。 目前,集成度已高达 200 万门/片,已将掩膜 ASIC 集成度高的优点和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生产方便 的特点结合在一起,特别适合于样品研制或小批量产品开发,使产品能以最快的速度上市。当市场 扩大时,它可以很容易地转由掩膜 ASIC 实现,因此开发风险也大为降低,目前是主流研究产品。 从市场层面看,美国和日本占据了全球半导体市场的大部分份额,世界十大半导体生产商有英 特尔、三星、德州仪器、Renesas、东芝、ST 微电子、英飞凌、NEC、摩托罗拉和飞利浦,其中美国 4 家,日本 3 家,韩国、德国和荷兰各 1 家。根据美国 In-Stat/MDR 公司的调查显示:20 世纪 90 年 代,伴随着国际 IT 产业的快速发展,全球半导体市场在 2000 年到达一个高峰。由于在世纪之交时 IT 产业出现大滑坡,2001 年相比 2000 年市场大幅缩小了 32,2002 年陷入低迷,2003 年开始恢 复增长,到 2006 年市场规模超过 2600 亿美元,比 2000 年高峰时增长了约 20%。预期 2010 年全球 半导体每年产值将增长至 3500 亿美元。 (2) 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市场概况 我国台湾地区,90 年代半导体工业进入迅猛发展时期,19911997 年间的工业规模年均增长率 高达 32%。特别是在半导体晶片生产方面,其产量占全世界晶片产量的 20%。截止 2005 年底,全球 46 条 12 英寸硅片生产线,我国台湾地区就有 11 条。目前,台湾已经成为世界半导体制造中心和国 际上主要的芯片供应地,台积电(TSM)等巨头公司可以跟英特尔和 IBM 相提并论。 我国内地的集成电路产业起步于 1965 年, 先后经历了自主创业 (19651980) 引进提高 、 (1981 1989)和重点建设(19901999)三个发展阶段。在“九五”计划期间,国家加大了投资,“909 工程”建成了 25 条芯片生产线。随着国内多条 8 英寸生产线的建成量产,国内芯片生产技术的主体 已经由 5、6 英寸,0.5 微米以上工艺水平过渡至 8 英寸,0.25 微米0.18 微米。从 2004 年起,中 芯国际(北京)、中芯国际(上海)以及海力士-意法无锡 12 英寸芯片厂的相继投产,标志着国内 芯片生产技术的最高水平已经达到 12 英寸、90 纳米乃至 65 纳米工艺的国际先进水平。截至 2007 年底,国内已经有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企业近 50 家,拥有各类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 50 条,其中,12 英寸生产线 3 条、 英寸生产线 12 条、 英寸生产线 12 条、 英寸生产线 9 条、 英寸生产线 14 条。 8 6 5 4 目前国内具有一定规模的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企业已超过 70 家,其中年封装量超过 10 亿块的企业超 过 20 家。2007 年国内集成电路总封装能力超过 500 亿块。近年来,我国集成电路市场持续快速增 长,国内集成电路总产量在 2003 年首次突破 100 亿块,总销售额则在 2006 年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 到 2007 年,国内集成电路产量已经达到 411.7 亿块,销售额达到 1251.3 亿元,分别是 1997 年产量 和销售额的 24.5 倍和 23.8 倍。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已经由 1997 年不足世界集成电路产业总规模 的千分之六提高到 2007 年的百分之八,中国成为同期世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目前,IC 设计业已经开始成为带动国内集成电路产业整体发展的龙头。以各种形态存在的设计 公司、设计中心、设计室以及具备设计能力的科研院所等 IC 设计单位已有近 500 家,设计行业从业 人员超过 5 万人。国内 IC 的年设计能力目前已超过 1000 种,产品设计的门类已经涉及计算机与外 7 设、网络通信、消费电子以及工业控制等各个整机门类和信息化工程的许多方面。2007 年国内销售 额过亿元的 IC 设计企业已有近 30 家。 集成电路产业是知识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其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需要大量高水平的人才,但 是人才匮乏,人员流失严重却一直是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为扭转这一局面,加 大集成电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2003 年至 2004 年,教育部、科技部先后批准了清华大学、北京 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中 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西北 工业大学共 15 所大学建设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至此,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布局初步 形成,计划通过 6-8 年的努力,培养 4 万名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和 1 万名集成电路工艺人才。这无疑 将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 目前,产业的高速发展仍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增长,国内市场所需的产品 80%以上仍然依赖进 口。此外,企业市场竞争力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专业人才严重短缺等诸多问题依然存在。因此, 中国微电子产业发展仍任重道远,需要各方面的继续努力。 (3) 发展趋势 专家预测,2010 年,我国芯片总需求将达到 500 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市场之一。 据美国半导体协会(SIA)预测,到 2012 年,全球集成电路全行业销售额将达到 1 万亿美元,它将支 持 6 万亿到 8 万亿美元的电子装备、30 万亿美元的电子信息服务业和约 50 万亿美元 GDP。 21 世纪,微电子技术发展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器件的特征尺寸继续缩小,目前 已经开发生产亚 0.1 微米的集成电路芯片。重点发展系统集成芯片(SOC)。SOC 是微电子设计领 域的一场革命,它可以将各种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敏感器和执行器与信息处理系统集成在一起, 从而完成从信息获取、处理、存储、传输到执行的系统功能,这是一个更广义上的系统集成芯片。 微电子技术与其它学科技术结合开拓有针对性的设计应用,如微机电系统技术(MEMS)和生物芯 片等便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前者是微电子技术与机械、光学等领域结合而诞生的,主要关键技术 为半导体集成电路微细加工技术和超精密机械加工技术,后者则是与生物工程技术结合的产物。微 机电系统是微电路和微机械按功能在芯片上的集成,尺寸通常在毫米或微米级,具有重量轻、功耗 低、耐用性好、价格低廉等优点,被认为是继微电子之后又一个对国民经济和军事具有重大影响的 技术领域,将成为 21 世纪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和提高军事能力的重要技术途径。据爱尔兰市场调查 公司 Research and Markets 公布最新调查数据称,2007 年全球微机电系统(MEMS)市场的收入已 经达到 60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14%。 微机电系统设计与制造技术的专门人才市场需求较大。我国的起步较晚,目前,主要的研发机 构有中科院微系统研究所、复旦大学微电子研究院、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天津 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近 20 所大学,形成了 一批相对稳定的教学研究队伍。 光电子相关产业 相关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 光电子相关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的光电子行业与发达国家几乎同时起步,在激光、光纤(光缆)、光器件方面的技术和产 业水平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光电子行业已经形成了五大类产业格局:光电子材料与元件 产业、光信息产业、现代光学产业、光通信产业、激光器与激光应用产业。光电子技术的应用涉及 科技、经济、军事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1) 国际概况 8 面对光电子产业迅猛的发展局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等 竞相将光电子技术引入国家发展计划,形成了全方位的竞争格局。美国将光电子确定为国家重点发 展技术,建立了若干个光子学技术中心及位于亚利桑那大学的“美国光谷”;德国确定了光电子为 至关重要的九大关键技术之一;日本通产省联合了十多家大公司组建了光子技术研究所;英国实施 阿维尔计划,意图抢占光电子信息制高点;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法国电信公司和阿尔卡特公司在巴 黎南部联合建立了国家级光电子技术基地,成为法国光电子技术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与开 发中心;澳大利亚成立了光子联合研究中心,重点开拓信息技术和新产品。 美国在光电子技术方面的研究开发走在世界的前列,近些年,美国光电子产业中相当部分的光 电子产品和元器件的生产基地已转移到亚洲;日本则比较注重生产技术和家用市场的开发,曾在半 导体激光器、激光打印机、液晶显示器、光盘等产业方面在世界上处于垄断地位。光电子产品的市 场主要在北美和欧洲,而光电子产品的生产主要在以日本为首的亚洲,日本国内光电子生产规模几 乎占了世界市场的三分之一。近年来,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光电子产业发展迅猛,光盘及光盘机、 显示器和光电扫描等产品的销售已取代日本,占据国际首位。 光电子产业在上世纪末达到一个高潮,在美国 9.11 事件后的 2000-2002 年间,国际光电子技术 市场产生大滑坡。从 2003 年开始,国际光电子产业市场重新步入上升轨道。2000 年,全世界光电 子产业总产值为 1800 亿美元,到 2010 年,产值估计将达到 4500 亿美元,以光电子信息技术为主导 的信息产业将形成 5 万亿美元的产业规模。2010 年至 2015 年,光电子产业可能会取代传统电子产 业,成为 21 世纪最大的产业,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从 2002 年到 2007 年的 5 年时间里,全球仅激光产业的市场规模就从 43 亿美元增长到 68.9 亿 美元,年增长 8%。2007 年,二极管激光器(LD)市场增长 10%,销售达到 38.1 亿美元;光纤激光 器销售额达到 2.4 亿美元,将来会以每年 26%的速度增长。预计 2008 年激光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 74 亿美元,其中 LD 占 55%的份额。 世界光电子产业中,光存储、光显示和光电子的应用日渐活跃,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在 LCD 背光源、手机背光照明、汽车仪表照明、景色照明、特种照明、信号和显示等领域显示出巨大 的生命力。美国市场研究公司 Communications I

    注意事项

    本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doc)为本站会员(sccc)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