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成本系统》课件.ppt
第六章 标准成本系统,一、标准成本系统概述二、标准成本的制定三、标准成本差异分析,一、标准成本系统概述,标准成本系统包括:标准成本制定差异分析差异处理,标准成本系统的含义 标准成本是按照成本项目反映的、在已经达到的生产技术水平和有效经营管理条件下,应当发生的单位产品目标成本。,实施标准成本系统的意义,1.有利于进行成本控制2.有助于企业部门间协调3.有助于企业各部门和员工的考核4.有助于评估产品价格5.有助于简化产品成本计算6.有利于进行经营决策,标准成本的种类,1.理想的标准成本 它是以现有生产经营条件处于最佳状态为基础确定的最低水平的成本。(假定材料无浪费、设备无事故、产品无废品、工时全有效为基础制定的。)2.正常标准成本 是在正常生产经营条件下应该达到的成本水平。是根据正常的耗用水平、正常的价格和正常的生产经营能力利用程度制定的标准成本。3.现实标准成本 是在现有的生产条件下应该达到的成本水平,它是根据现在所采用的价格水平、生产耗用量和生产经营能力利用程度而制定的标准成本。,二、标准成本的制定,直接材料的标准成本 直接材料的标准成本是由直接材料的用量标准和价格标准所确定的。直接材料用量标准是指企业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生产单位产品应当耗用的材料数量。包括:构成产品实体应耗用的材料数量、不可避免的废品损失耗材等。直接材料的价格标准是指取得某种材料应支付的单位价格。包括运输费、装卸费等。,P234例8-1,直接人工标准成本 直接人工标准成本是由直接人工的用量标准和直接人工工资率标准所确定的。直接人工用量标准是指企业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工时数量。包括:加工产品直接工时、必要的间歇和停工工时,不可避免的废品耗用工时等。直接人工工资率标准:在计件工资条件下为单位产品的直接人工工资;在计时工资条件下为每一标准工时应分配的工资。,直接人工小时工资率标准,直接人工工资总额,标准总工 时,P235例8-2,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 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是由制造费用的用量标准和价格标准所确定的。制造费用是指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直接人工工时或机器小时。与直接人工用量标准制定方法类似。制造费用的价格标准即制造费用分配率。是制造费用预算与标准总工时之比。,完全成本法下:,为了对成本差异进行分析,一般将制造费用按变动、固定分别进行分配。因此:,P235例8-3,产品标准成本,P236表8-4,使成本逼近真实的先进水平的两种方法,报酬制度模型(亦称实情诱导模型Truth-Inducing Model):Rwk1XBk2(XXB)若XXBRwk1XBk3(XXB)若XXB其中:R 下级经理(预算或计划执行者)的总报酬;w 总报酬中的固定工资部分;X 实际指标;XB 预算或计划指标;k1,k2 上级设定的报酬系数;k3 上级设定的惩罚系数。,在此模型中,关键在于上级如何搭配k1,k2,k3三个系数。如果上级将三个系数的关系确定为0k2k1k3,那么,下级将在其可能的范围内尽量使自己的预算或计划符合实际。因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下级的报酬才能最大化。同理,若0k1k2k3,下级将在其可能的范围内尽量压低自己的预算或计划。若0k3k2k1,那么,下级将在其可能的范围内尽量抬高自己的预算或计划,完全可以不顾在多大程度上完不成预算或计划,设K1=2 K2=1 K3=3 W=10,邯钢实情诱导模式,三、成本差异分析,成本差异,是指在标准成本制度下,企业生产一定数量产品的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实际成本大于标准成本的差异成为不利差异,以“U”示之;实际成本小于标准成本的差额称为有利差异,以“F”示之。,成本差异包括:变动成本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差异 变动成本成本差异计算的通式,固定制造费用差异的计算,根据成本性态,固定制造费用在其相关范围内是不变的。但由于生产能力利用程度、生产效率的高低不同,以及实际固定制造费用和标准(或预算)可能会产生差异。所以,固定制造费用差异,是指在实际产量下,固定制造费用实际发生数与标准发生数之间的差额。,固定制造费用差异有两差异和三差异分析法两种。,两差异分析法:,两差异即预算差异和能量差异。,预算差异是指固定制造费用的实际支付数与预算数之间的差额。,能量差异是指在标准生产能量下,按标准生产能量计算的固定制造费用与实际产量应耗费标准工时计算的标准固定制造费用之间的差额。,三差异即开支差异、效率差异和生产能力利用差异。,关于固定制造费用差异的讨论,东北财经大学吴大军管理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一般来说,造成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差异的原因主要有:管理人员工资调整及随之的职工福利费的调整;折旧方法的改变;租赁费、保险费的调整及各项办公用品价格上涨等。这些因素变化主要是由客观原因引起的,不是企业控制的重点。造成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的原因主要有:市场萎缩,订货减少;原设计生产能量过剩;供应不足,停工待料;能源短缺,开工不足;机械故障,停工待修;产品调整,批量减少;人员技术水平有限,未能充分发挥设备能力等。能量差异是由于现有生产能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而造成的差异,其责任主要应由高层管理人员负责,计划部门、生产部门、采购部门、销售部门、职工教育部门等都可能负有一定的责任,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确定。,中央财政金融大学李天民现代管理会计学立信会计出版社,由于固定制造费用是由许多明细科目组成的,而上述成本差异所反映的预算差异只是一个总数,不便于对各个明细科目进行控制与考核。因此,还必须根据固定制造费用各个明细科目的静态预算与实际发生数进行对比,并编出“实绩报告”。就预算差异来说,其产生的原因可能是:资源价格的变动(如工资率增加或减少,税率变动等);某些酌量性固定成本(职工培训费,差旅费等)因管理上的新决定而有所增减;资源的数量比预算增加或减少(如增加或减少职工);以及部门领导有的怕完不成预算而延缓酌量性成本的支出,有的怕实际支出过少会削减下期的预算而增加不必要的开支等等。所有这些,应分别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至于能量差异,从理论上说,它只反映计划生产能量的利用程度,一般不能说明固定制造费用的超支或节约。故西方有些会计学家主张只用工时或机器小时表示。若产能标准总工时等于实际产量应耗标准工时,即反映该公司的生产能量已得到充分利用。若产能标准总工时大于实际产量应耗标准工时,即说明该公司的生产能量未被充分利用,应进一步查明原因,以便确定应由谁负责;反之,若实际产量应耗标准工时(如本例21000工时)大于产能标准总工时(20000工时),即表示该公司的计划生产能量已得到超额利用,应总结经验、巩固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