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心理学》新ppt.ppt
文艺心理学教学大纲 学分2 学时32一、课程目的与要求 1、目的:本课程是一门综合边缘学科,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文学有更深入地理解,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2、要求:认真阅读教材和文艺心理学的经典,并将学过的理论与文学作品的阅读相联系,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32学时)1、导论(2学时)2、贡希纳的文艺心理学(2)3、弗罗伊德的文艺心理学(4)4、荣格的文艺心理学(4)5、阿德勒的文艺心理学(4),6、格式塔的文艺心理学(4)7、马斯洛的文艺心理学(4)8、艺术体验(2)9、艺术家的体检生成(2)10、艺术家的体检类型(4),三、说明:本课程是中文专业基础课,也可作为中文函授学生的基础课。四、教材与参考书:童庆炳主编:文艺心理学(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4 朱光潜著:文艺心理学(参考书)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2,导论,一、文艺心理学产生与发展(一)、文艺心理学的产生19世纪后半期,随着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心理学的产生,出现对审美现象的心理学阐释,其代表人物: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18011887)(P16),费希纳运用心理实验的方法对各种审美现象进行心理学研究,将“自下而上”的美学代替“自上而下”的美学。费希纳创立的实验美学,标志着文艺心理学的产生,1、研究对象上,其重点从传统美学的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的审美体验和心理功能。2、研究方法上,抛弃演绎法,采用归纳法,从审美体验概括美学理论 3、将美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相联系,同时与自然科学相联系。,(二)、文艺心理学的发展 文艺心理学在20世纪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形成了许多流派,其代表: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人本主义文艺心理学(马斯洛)、格式塔文艺心理学(考夫卡、阿恩海姆)和社会历史文艺心理学(维格茨基、列昂节夫),二、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是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活动中的审美心理机制。其包括:艺术家的心理特征、艺术创作的动力、艺术创作的心理过程、艺术作品的心理内涵、艺术接受的心理规律等。审美体验是其核心范畴,二、审美体验,(一)、经验与体验:1、经验:指人的见闻经历及其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分为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2、体验:指人可从中发现生命意义、哲理或诗意的那部分经验。经验指向真理世界,形成知识的体系。体验指向价值世界,与意义与诗意相关,是一种价值性的评价。,(二)、审美体验:指人在对审美对象的直观感知中所达到的生命感悟与精神超越,表现为强烈的心灵高峰体验。审美体验是一种生命的意向性结构,具有直观性、超越性、双向建构性和流动深化性等特点。,高峰体验:原指进入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状态时感知到的一种欢乐之极的心灵体验,此指强烈的审美愉悦。,三、文艺心理学的定义与学习方法 1、文艺心理学:指主体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文艺创作、文艺作品和文艺接受过程中的审美问题的综合边缘学科。2、学习方法:A、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B、历史与逻辑的统一C、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四、学习的目的:1、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加深对艺术本质的理解 3、加深对人的本质、人生的本质和社会本质之理解 4、拥有一颗快乐的心灵和一个幸福的人生,五、参考书:1、朱光潜著:文艺心理学 朱光潜美学文集(一)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22、朱光潜著 谈美 同上3、周文柏著 文艺心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14、弗洛伊德著精神分析学引论 商务印书馆 佛洛伊德后期著作选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6、6,5、容格著:心理学与文学三联书店 1987、116、阿德勒著生活的科学 三联书店 1987、11 理解人性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0、107、马斯洛等著人的潜能与价值 华夏出版社 1987、28、阿恩海姆著:艺术与视知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3,第一章 实验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文艺心理学的产生,以1876年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出版的美学导论为标志。费希纳:美学导论的16种审美原则 审美阈原则 审美加强原则 多样统一原则,真实一致原则 清晰性原则 审美联想原则 审美比较原则 审美调和原则 审美序列原则 审美的总和、中和与饱满原则,审美的持续与交替原则 审美的传导原则 审美感受的双重表象原则 审美的适中原则 审美的耗力最小原则 审美的安定性原则,贝里尼(P1819),他对文艺心理学的贡献体现在:动机与唤醒思维与心理美学视觉艺术贝里尼60年代提出了“唤醒理论”(规范与审美愉悦的关系理论)。认为:审美愉悦是因两种唤醒得到的,一是渐进性唤醒,使情感达到适当程度,紧张情绪适当递增。二是亢奋性唤醒,情感超过舒适的程度而剧烈上升,然后在唤醒退却时获得一种解除的愉快。艺术的三种特征与唤醒有关:心理物理特征生态学特征相对易变的形式特征,第二章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弗洛伊德的主要心理学理论(一)、潜意识(无意识)理论弗氏将人的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潜意识的特点:原始性非逻辑性非道德性非语言性,(二)、人格结构理论弗氏将人格结构(精神结构)分为三部分: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力比多(性力)愉快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理想原则,(三)本能说(P27)本能指人内部的冲动与欲望,分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合称生的本能。生的本能:是一种表现人的爱欲和生命发展的本能力量,代表着潜伏在生命自身中的一种进取性、创造性的活力。死的本能是以破坏为目的的攻击本能,其目的是毁灭生命状态。,(四)、泛性论(P27)(五)、梦的理论(P28)二、弗氏的艺术观点(一)、关于艺术家审美动力的研究(二)关于艺术家早期经验与审美创造关系的观点,第三章、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一、荣格与弗洛伊德的观点分歧:荣格分析心理学 弗氏精神分析学(一)、对力比多的解释:弗氏认为,利比多是性的能量,早年的利比多冲动受到伤害会引起终生的后果。,荣格认为,利比多是一种广泛的生命能量,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二)、荣格反对弗洛伊德关于人格是为童年期的影响所决定的观点,认为人格在后半生可由希望引导而塑造和改变。,二、集体无意识的理论荣格将人的精神结构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原型理论原型:是集体无意识中的一种先天倾向,是通过遗传而被继承的人类原始意象的典型表现形式,它使个体以其原始祖先当时所面临类似情景表现的行为方式去行动。,荣格认为:在集体无意识中,有四种主要的原型:人格面具男性潜倾女性潜倾阴影(自性)在每一种集体无意识中存在着大量的原型,同种原型可能细部有变化,但其核心意义是相同的。,原型是具象(表层)与抽象(深层)的统一。深层原型指一种无意识的心理能量,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综合,通过辐射方向影响或决定表层的外化形态。表层原型是相应的深层原型的外显形态,往往有多种变体。(P36-37)原始意象:,第四章、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一、生平及主要代表作自卑与超越、人性研究、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自卑与生活等。,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阿德勒是由变态心理学和神经症的分析过渡到健康心理研究的。它主要强调人的整体性,生活的目的性,人的社会兴趣和人的选择创造能力。,他认为,对人必须有整体性的理解,简化的认识是不够的。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有目的的,理解人的行为要从其目的的追求入手。人追求目标的活动是由低到高发展的,处于较为低下处境的人总是要通过奋斗努力,力求达到更为优越的地位。,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生来就有一种内驱力,其行为受“向上意志”(权力意志)的支配,奋斗能力由低到高的追求征服优势。权力意志(尼采):即生命意志,指人的生命具有一种不断自我表现、自我扩张和自我创造的冲动倾向,而使人的生命本质具有要增长、改善和创造的特点。(刘放桐),阿德勒认为,为优越而奋斗对个人是内在的,同时在一切文化历史上,引导着种族追求进步而奋斗。闻一多:洗衣歌,阿德勒认为:人对优越性的渴望与追求源于自卑感。自卑感源于人在幼年时的无能,表现为“有着器官缺陷、体弱、多病”,并引起“怯懦、优柔寡断、怕羞、听话服从”等。,后来阿德勒认为,除了身体障碍,精神和社会的障碍(真实或想象的),都会引起一般的自卑感。自卑感是任何人从幼年就具有的一种普遍情感。,对抗自卑感的主要方法是补偿。自卑感激发人们努力,去克服缺陷障碍,以达到优越的目标,改善处境,以求得对卑下的补偿。(狄摩西尼的例子)补偿是人的“向上意志”的表现,是推动人追求优越目标的基本动力。,三、生活风格的理论:阿德勒认为,人的生活风格形成于童年期。出生顺序、最初记忆和梦是生活风格的三个要素。阿德勒在六个兄妹中排行老二幼年患软骨病,四岁时才能行走五岁患肺病,几乎丧命。阿德勒崇拜古希腊演说家狄摩西尼。,四、艺术创造动力的理论:阿德勒认为:艺术创造的动力源于幼儿的自卑感和追求优越的动机。艺术家心中总是拥有想象的优越性目标,内心往往充满心理冲突。这样,艺术家的想象的目标越优越,其痛苦不安就越深,这样可激发更大的创造力,获得某种真正的自卑的超越。,第五章 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一、生平:精神分析学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第三种力量)二、需要层次论:(一)、马斯洛认为,人的动机是由人的需要决定的。人的需要犹如金字塔,是一由低级到高级的层次结构:,生理(物质)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识(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认识与审美需要可归入自我实现需要,(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指明了人的基本需要包括生理与心理(物质与精神)两个部分。不同的需要以层次等级的方式彼此联系起来,以致一种需要满足后,更高一级的需要会继续展开。任一时刻占优势的需要支配着一个人的意识,并成为组织其行为的核心力量。已经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行为的积极推动力。,三、自我实现理论(一)、自我实现指人使自我潜能得以实现,追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一种欲望和心理倾向。自我实现就是发现和发展真实的自我,实现现有的或潜在的能力的过程。马斯洛认为:人类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人的自我实现的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我意识(自知),使人认识到自我内在潜能或价值,以达到自我实现。,自我实现者指人的全部潜能得到了充分发展的人,是其内在本性得到了自由的表现,而没有被歪曲、被压抑或被否定的人。他超越了缺失性需要(生理、安全、归属和尊重),而追求成长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的实现。(二)、自我实现者的特征(P58),四、高峰体验理论(一)、高峰体验指人进入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状态时感受到的一种欢乐之极的体验。它是在自我完善过程中的一种自我奖赏,似宗教皈依时的神秘体验。其瞬间产生,转眼即逝,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可使人摆脱怀疑、恐惧、压抑、紧张和怯懦。,高峰体验多发生在自我实现者身上,是真正的完满感,是一种完全的释放,彻底的满足,对人的身体和精神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二)、高峰体验产生的情境:(P59),五、高原体验:指人因感受到敬畏与神奇而作出平静稳定的积极反应,是一种平和而又持续的欢乐心境。与高峰体验相比,更多含有理性认知的成分与意志行为。,六、存在性世界的理论(一)、马斯洛在论述自我实现的含义时,将其与人类的存在价值与终极价值相联系。在马斯洛看来,人类的终极价值就是自我实现,是人类争取的远大目标。自我实现者将终极价值融入自身,而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二)、存在性价值:指自我实现者在高峰体验时,可直接了解人类最高的美德与理想,即存在性价值(真、善、美,正义、秩序等)日常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匮乏性价值(恐惧、怀疑、仇恨等)(三)、进入存在性世界,走出匮乏性世界,第六章 格式塔文艺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格式塔(gestalt):又译完形,具有形式、方式和要义的意思。指人的知觉对事物的信息进行能动地加工组织,并形成具有新质的内容整体的活动过程。其不是客体本来具有的,而是知觉加工的结果。,(二)格式塔质(完形质):指每个格式塔都具有一定的特质,这种质的规定性使格式塔体现出某种稳定的特征和完整性。作为整体的格式塔大于各部分之和。,整体性原则: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 知觉具有组织起来的趋势,而趋向于一个完整的图形。知觉的各个部分之间构成一个结构框架,形成一个格式塔。作为整体的格式塔具有的特性不存在于各个部分之中,而存在于各个部分的有机联系之中。,异质同构论(同形论):指心与物,心理活动与生活活动在结构上具有一致性。这是因为在人类长期进化的过程中,人的神经系统对周围环境不断适应的结果,而使人的感知外物的方式与外部事物的存在方式是一致的。,格式塔文艺心理学的主要观点(一)、每件艺术品都是一个格式塔每件艺术品都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是一个格式塔。艺术品的各个部分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表现出一定的特质格式塔质。,格式塔质存在于艺术品的各个部分的有机联系中,而不存在于艺术品的各个部分之中。故艺术品的任意部分的减少或增加,都会导致格式塔质发生变化。,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尚未定型的艺术品对艺术家存在着一定的反作用力,引导着艺术家沿着某种方向去创作。使艺术家将各个部分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为目标。艺术品的感染力来自艺术品的内在结构,且这种感染力,最初是针对创作者而不是接受者的。这是艺术品对艺术家的要求性,(二)艺术的表现性:指艺术品种的格式塔质,存在于艺术品的结构联系之中。按照格式塔的异质同构原理,艺术品的表现性是通过塑造艺术形式而表现出来的情感倾向或内在意蕴。,艺术家利用心(心理事实)与物(物理事实)之间的同构关系寻找心理事实的外在同构物。欣赏者利用同构关系可透过外在的同构物去把握艺术家欲表现的心理内涵。,(三)、艺术的抽象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的感知中包含着思维的因素,知觉具有抽象性。人在感知外物时,人的神经系统就开始了对该物的结构特征的提炼过程,而不是将这个物体的形状原原本本的引进脑海,故人的感知具有抽象性。,在研究绘画时,阿恩海姆以知觉的抽象性为基础,提出了简化原则。即任何作品的形式都应当在主题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简单,要抓住表现对象的结构特征,用最精粹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故艺术家在具体的创造中,应抓住意义的结构特征寻找作品的结构形式,以组织表现意义的材料,实现简化原则的要求。,第七章 艺术家与艺术体验,艺术体验(一)、体验的特性与艺术活动的同构关系1、体验的生命性与艺术的心灵性2、体验的情感性与艺术的意蕴性3、体验的忘我性与艺术的移情性4、体验的反刍(chu:饲料)性与艺术的诗意性,(二)、体验在艺术活动中的美学功能 1、艺术体验使艺术形象充满生气 2、艺术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审美诗意,艺术家的体验类型(一)、艺术家的缺失性体验(否定性体验)与满足性体验(肯定性体验)1、缺失性体验 2、满足性体验,(二)、艺术家的孤独体验与同情体验1、孤独体验 2、同情体验 3、孤独与移情,(三)、艺术家的超越体验与愧疚体验 1、超越体验 2、愧疚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