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的意境》.ppt
14 山水画的意境,李可染,1.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2.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学习目标,【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阅读课文,说说什么是“意境”?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简要概括。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说说。4.请结合上述分析,简述本文行文思路并为本文划分结构。,整体感知,1、阅读课文,说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结合全文进行概括。,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说说。,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4.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作者首先提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这一中心论点。然后具体说明什么是“意境”,并列举李白、毛泽东的诗句,通过诗歌意境的分析论述“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这一观点;接着论述怎样获得意境,即通过深刻观察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才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最后论述意境和意匠的关系,强调要苦心经营意匠。,欣赏意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合作探究,1.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2、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请结合第一部分内容简要分析。3.作者是如何论述获得意境的方法的?4.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探究:1.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诗歌在描绘景色的时候,往往将情感含蓄的寄托其中,使人能够根据具体的情景感受到无限的情感与意蕴。诗画同源,作者大篇幅的分析诗歌的意境,来说明山水画的意境,化深奥为浅显,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把握山水画的意境。,细读感悟,探究:2.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请结合本文观点简要分析。,山水画不仅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是其中包含着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情感,景与情是相融合的。而摄影往往是从实用性和视觉美感出发的,这也就意味着山水画不会被摄影作品所取代。,山水画,摄影作品,探究:3.作者是如何论述获得意境的方法的?,首先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论述只有身临其境,长期观察,做到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画出有意境的好画。然后列举毛主席诗词的高度境界来论述写景是为了写情,诗画创作要高于现实,从而获得意境。接着通过将五代画家荆浩与另一位作者进行对比,论述中国画注重长期观察从而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这一特点,从而获得意境。最后补充论述:山水画家要对所描绘景物有强烈的感情,没有深刻感受,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细读感悟,探究:4.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1、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2、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3、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4、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1.根据解释写出对应的词语。(1)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2)亲自到了那个环境。()(3)用以比喻办事以前,已经有全面的设想和安排。()(4)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指短暂的时间。()(5)作诗或写文章不搜寻到惊人的妙语不肯罢休。(),浮光掠影,身临其境,胸有成竹,朝朝暮暮,语不惊人死不休,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描绘 宇宙 富丽堂皇 金碧辉煌B.惜别 惆怅 朝朝暮暮 浮光掠影C.熟悉 赋予 万里雪飘 朝霞幕霭D.意境 感悟 身临其境 胸有成竹,C,3.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论证方法。(1)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2)经历过风暴、雷击,有一棵大树已横倒在底下,像一条巨龙似的,但是枝叶茂盛,生命力强,使人感觉很年轻的样子。()(3)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赏析李可染万山红遍,(1)你能从李可染万山红遍这幅山水画中感受到深秋迷人的景色吗?讨论分析画面构图、墨色、空白。(2)这幅作品表现了怎样的意境?,创造意境,以境抒情,“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其时,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水走过;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这时,他动笔作出此画,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决了。他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来表现秋色的方法,红为主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遍”字,同时也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