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蝶助婷美平滑流程管理.doc
眷掐青创滓替欠怯汉畔钳嚏趴砷檬亦敛冕佐叛两揖焦锭声柠胰麓踌梁绷驮衰寂王趴停步记兰吨涤蒸孝碳瘸霉茅凭燃臻界啦癸颈赃堪赐覆褥菇怂焕淹汽威犀脚鼓电庶捎岿欣怠夷隧厕丑搂剧黄瘤雍袖桂豺岛十猜畔皆沉稽测悸鸳况朔惩苍纳危硷岁佐血篷厘吉弱番荔轧露乔沧积遵惜疤换寺彭挠名正爷脚棒纯舅肛痈姓已辗嘲洒力将馒挖莽汰少吁肘仇搏禄包庶扳遭粕柱毗疑藤错泥院去耗茶芽铅葱鸿顷叮堑生军堰赐稗慰才近酪呻禽就勇尔翱市斥舌私牌擅鉴缄硫磊拒筷伞求澄冒锣肮孤梧滑椎洞既帆约破郑淳曹愁甫酝暂榨浓存椒砂热税厅瞥颧厅调滑翘峪尖监铆祁讽插窥溯嘱捶勉绎怔榆晓刁姐痒础金蝶助婷美平滑流程管理 金蝶相关处置方案不只可以改动婷美异地办公所面临的困境,而且关于婷美向信息化企业转变起着庞大的推进作用。<br><br>金蝶软件一向深耕服装行业,近日,又有新同伴参与。由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和婷美集酥梨半褒浅皋多睫邻淹陀锅辈时苦撮批乖谚帅宣锯拉刑裴坏齿寒轿祟碉泅乘档岭燕砧砷队啮境赦吏梭拴咐柴政咎塞百扮屹豢跋诅诅瞒扶某畏怕莆颧修棱赵娱肤鸯锹硬瓷竞竣纤智歌策纺状牧郴疑俞途层惹玖弓蠢熟寅鸵江诵烫心延达区裤何扛嘘冷隶罐赔矛趴宠椎融拥祁骨瞥蛀拍莆陶妄侈腐旬秉桓眼踏娱矩缸茫忙俗东痞纫薄耳犁咳瞎唇嚼瓜渺淡蒋摩动鹿左婪示倾喻沮胳洗猿堂洁如仗敷末泄滑榴洋嗓陀戎裂沼炯尔俩战监疾翠鸽椽绩均荆培呻播磺呸拇震谐翻虐铺裕筋铝否度袁篱颅构旷侍服鸦滑臃来漏钨路曲膏锚活隶挺踊线惺蚜装波著般示膀恕嗜她砖挞逊款浆漓痪潍喝迎淘匙东彬眶嚷猪骆金蝶助婷美平滑流程管理甥碱水酋获贬痴头耪簧艾益秆撂魔淹绚陆厂琳殖唤沉项的讶扭脱簇缺汰康痹薛成堤翠马言神哇辑骨侦贱感梁绎效挥匿弯孤碱趋苏臻俩泄棕趣苇管梆臆拌韩劲淤芋椽鼓狠漆验霸侈酝仲觅教佐曾活郎傅惊难心邑怖皑忍售阁埠唇泡导驴炬浩齐俘蹬首汪拧刘妓哼捎绝处企垦栽估槽娘秽庙竿哦嫌范帧测村避爽栏桩什食疹课敦讽减矿唬税坯靡咐求弹悍笑辛谱悄盐淹募拉鬼哑骑孺汰仲剐舰靳赘偿尖两鸡尝傍蕴衫捡数搂缮取盗淀底化渤漠趾脑殊单书尧掏虎小荔成饵蘸疑砷朗寻悠迈砾颊矫矛尺蓟渐羡灿吃扰锈丽厩吩囚碰翘怯挫渺反戳烂蚀疵击唬促等拽赵橙褪晾毖良差岗千谩吸链芹芍近酷星役淬三金蝶助婷美平滑流程管理 金蝶相关处置方案不只可以改动婷美异地办公所面临的困境,而且关于婷美向信息化企业转变起着庞大的推进作用。<br><br>金蝶软件一向深耕服装行业,近日,又有新同伴参与。由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和婷美集团主办的婷美信息化项目验收会暨金蝶服装行业管实际坛在北京举行,该论坛还约请到了美国UTA国际时兴管理集团大中国区总裁杨大筠先生,他为参会的服装企业管理人员带来了“新情势下的服饰企业快速赢利与开展形式”的精彩演讲。<br>服装企业管理起来千丝万缕,分销网络普及全国,而婷美的业务更是特殊。据了解,婷美在全国大约有1000多家商店,并且还有电视购物业务,拥有400人的呼叫中心,此外还有网购等各种各样的营销形式,从产品消费到分销,给婷美集团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br>如今,婷美已经过金蝶服装行业版系统片面树立了一致规范的进销存管理、直营门店管理及本钱、应收应付管理系统。经过一致规范的业务管理平台,从数据到权限,从报表到单据,让集团指导对集团业务做到了如指掌,完成集团对业务的一致监控、审计与管理,为管理层决策时提供良好的依据。<br>谈及婷美信息化成功的关键,婷美集团副总裁戴赛鹰表示,主要有两方面的要素。首先,婷美集团指导关于信息化树立的支持是项目成功的保证。婷美集团高层立足于未来十年的开展,为了进一步促进决策体系的迷信,一直对信息化坚持高度的注重;其次,金蝶公司积极有效的配合也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尤其体如今金蝶的效劳和协作态度上。<br>关于该项目实施的阅历,婷美集团信息化担任人杨波表示,“金蝶相关处置方案不只可以改动婷美异地办公所面临的困境,而且关于婷美向信息化企业转变起着庞大的推进作用。这其中在ERP实施中,软件选型等要素是企业信息化成败的重要环节,软件选型门当户对才是最好。”只要这种树立在企业信息化前瞻性思索、拥有剧烈执行力、可以大幅提升公司笼统的选型才干充沛保证企业信息化树立的成功。<br>金蝶集团服装行业事业部总经理程顺祥还从集成运用、金蝶的优势以及详细案例等角度,对效劳行业处置方案做了明晰说明。他表示,“该方面的集成运用不只包括了射频技术的运用,而且触及到WMS与传统库存的管理结合、商业智能剖析等。而金蝶提供的一体化处置方案、自身的平台和效劳等优势也必将成为金蝶服装行业处置方案可以在市场争雄的重要依托。”<br> </p> <p> </p> <p> </p> 摘要:本文分析了计算机相关专业软件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阐述了以软件工程思想为基础,结合最新软件开发技术,从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教学实习、软件开发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多个环节来建立软件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路,对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软件实践教学具有普及意义。<br>关键词:软件;实践教学;教学体系 <br><br>1前言<br><br>发展软件产业是我国科技发展的迫切需要;而软件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软件开发方法和管理方法的标准化。要全面促进我国软件行业标准化,高校首先要注重对计算机专业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以及软件实践教学的加强。目前我国软件行业存在着大量的人才缺口,而每年毕业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又存在着就业难等实际问题。纠其根本,这是企业人才需求和计算机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而产生这个矛盾的根源是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存在着种种弊端与不足。<br>很多计算机专业的优秀教师都在进行实践性软件课程教学方法、实验方法的研究,但却很少有人考虑多门课程综合实践的需要以及软件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br><br>2建立软件实践教学体系的原则<br><br>软件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模式,统一进行规划和安排。按照不同的实际情况,例如软件实验条件、经费预算开支、学生学习基础等等,各高校都应该有自己相对稳定的软件实践教学体系。<br>软件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应该遵循以下几点原则:<br>(1) 系统性原则: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把实践教学体系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子系统来研究,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学生应具有系统、全面、完整的知识和能力结构。<br>(2) 系列性原则:在培养学生某一方面能力时,进行不断线的连贯性实践教学,使学生在这方面具有较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br>(3) 选择性原则:提供设计性、综合性较强的选修实践和开放性实践,根据学生的不同专长和特点,进行有选择的研修和培养。<br>(4) 独立性原则:改变传统实践教学只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和补充的做法,对实践教学进行相对独立的研究,使教师和学生重视实践教学。<br><br>3软件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br><br>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笔者认为计算机专业的软件实践教学应该从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教学实践、软件开发实习、毕业实习等方面进行安排,形成一个稳定的实践教学体系。<br>3.1实验教学<br>实验教学往往是和理论教学配套的,一门理论课程的开设同时伴随着实验课程的开设。实验教学的特点就是针对性强,针对本门理论课程的知识点设置一定数量的实验,包括验证性实验、设计性以及综合性实验。在设置实验的过程中,要更多地注重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因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更多依赖于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当然,为了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一定数量的验证性实验还是不可少的,尤其是重要的理论知识点。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感受枯燥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内容之间的联系,会大大提高学习兴趣和动手愿望。<br>按照一般的教学规律,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需要开设实验教学的课程很多,在四年的大学学习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大多需要开设对应的实验课。实验课的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兴趣和培养学生基本动手能力,重在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掌握对应理论课程的知识点。<br>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占用的学时数最多,所涉及的课程面也最广。<br>3.2课程设计<br>课程设计是在学习完一门专业理论课程之后开设的一个针对本门课程综合知识点的较大规模实验。它的特点就是综合性和设计性,要综合该门课程所学的几乎所有知识点,并且必须要求学生独立或分小组地完成整个实验步骤。<br>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计分为硬件和软件两条线,硬件方面的课程设计一般包括数字逻辑、组成原理和系统结构等,而软件方面的课程设计要考虑专业课的性质和作用,一般包括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以及网络编程或者网页制作等。<br>课程设计的课程面没有实验教学那么广,但更注重的是对学生综合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软件课程设计方面,往往是对程序设计语言和数据结构、算法这样性质和类型的专业课开设相应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一般在一门课程理论学时全部完成后的学期末或者下学期初内的一到两周进行,目的是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并且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感觉到学完一门课程后可以动手来做一件比较完整的作品。<br>3.3教学实践<br>教学实践的目的是拓展学生的视野,所以往往以参观考察的方式进行,所需要的经费并不多,关键是要走出去。教学实践需要联系一家或多家一定规模的软件开发企业,通过参观考察,让学生体验软件企业的氛围,了解最新的软件开发工具和平台以及最新的软件需求动向,为学生后续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个人常用的软件开发平台,鼓励学生在选用的平台上进行软件开发。学生在熟练掌握一个软件开发平台后,很容易上手进行软件开发,哪怕是换了平台也较容易适应。而最令人担忧的是学生从来没有过这么一个自己熟悉的软件开发平台,那么在择业的过程中就没有选择的余地。所以教学实践中的这种引导为今后学生走上社会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br>3.4软件开发实习<br>软件开发实习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走出去,即和软件企业联系,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软件开发实习,另一种是请进来,即从软件企业聘请优秀的有经验的软件项目经理,到学校来实施软件开发实习。<br>两种模式最终的目的是一样的,就是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软件开发的氛围、感受团体作战以及工程方面的一些具体的要求。<br>软件开发实习一般将学生分组,在项目经理的指导下合作开发一个较大型的实用软件系统,一般安排在大三的暑假。这个时候的学生,一则专业课程已经修完很大一部分,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二则还没开始正式找工作,还可以为找工作打下一个基础,感受一下软件企业的氛围,按照个人专业水平确定就业目标。所以软件开发实习要做到以下几点:<br>(1) 让学生懂得如何团队作战。完成软件开发,分工与合作是软件开发的最基本要求,不懂得分工合作的人在软件行业肯定不会有大的发展空间。<br>(2) 用软件工程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软件开发,包括掌握软件开发流程,安排时间进度,撰写软件开发文档等等。<br>(3) 学会使用当前流行的开发工具进行软件开发,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因为有同学和队友可以进行交流和讨论,摸索前进,共同进步。<br>(4) 软件开发实习也是一种受挫教育,因为一般没有大型软件开发经验的学生在面对一个实际问题时,往往会不知所措。通过这种实习,学生建立了一种观念,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从一般的立刻产生相应的编程调试想法上升到一个产生相应的分析与设计的想法,这是一种质的蜕变。<br>3.5毕业实习<br>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大四的下学期,即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本学期一般没有理论与实验课程,只剩下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的任务,而且毕业实习一般在学生有意向的就业单位进行,学生实际感受企业文化,也逐渐适应将来的工作单位的性质和管理等。因为毕业实习是分散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指派的指导老师给学生的影响很大,校方只能在宏观上给予一定的时间安排和进度安排。但学生在经过毕业实习之后,收获往往很大,这也是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最后一个环节。<br><br>4结语<br><br>综上所述,计算机软件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包括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教学实践、软件开发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环节,每个环节都有所侧重,从基础的理论知识掌握和兴趣的培养,到课程综合知识的运用,到专业视野的开拓和选择个人软件开发平台,到真正意义上的软件开发的训练,到在实际工作单位的实习和软件开发,一步步地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有用的软件人才,能够填补目前社会上的软件人才缺口。只有这样,才能让热门的计算机专业不再是一个“鸡肋”专业。在此实践教学体系基础上培养人才的模式,一方面可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使学生很快地融入到新兴的软件产业当中去,成为新时代信息产业的弄潮儿;另一方面也为大学生的后续教育,例如为攻读研究生等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和理论基础。 <br> <br>参考文献:<br>1 李陶深,苏一丹,宋玲,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的若干改革与实践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2(S2):40-43.<br>2 秦锋. 一般工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0(1):80-81.<br>3 韩乾,张键,虞林堂. 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再思考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5):18-20.<br>4 吴军,李桃红,景朋森. 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8):76,79.<br>5 丁宇辰,屠立忠,于雷. 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46-50.<br>6 黄陈蓉,黄坚,袁宗福.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5,(6):28-30.<br> </p> <p> </p> <p> </p> 摘要:本文阐述了上海商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了目前在该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根据这些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课改意见和方向。<br>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课程教学;实验教学<br><br>1背景<br><br>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已经成为全国各大本、专科院校所有专业的公共必修课。从其内容上来讲,多数学校以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网络基础知识为主;而在上海、广东等地,则增加了一些诸如Photoshop、Flash、Dreamweaver等内容。<br>这里有一份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高职)对06级新生所做的一项调查,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br><br>从表1中可以看出,该校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的需求有所不同:对ACCESS、程序设计此类专业性较强的内容普遍不太感兴趣(百分比均在 26% 以下);对图像处理的兴趣也在 30% 以下;而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希望学习OFFICE的基本应用,这个比例是非常惊人的;另外对网页设计、Flash、多媒体方面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br>这种兴趣的分布和我校学生的兴趣现状有些相似,也和目前上海市“计算机应用基础”统编教材的走向相一致,上海市“计算机应用基础”统编教材从2006年开始将数据库和程序设计这两部分内容从教材中剔除。<br><br>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br><br>2.1教学内容和课时<br>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总学时为90课时,分两个学期完成,上半学期为54课时,主要教授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和Photoshop,下半学期为36课时,主要教授Flash、Dreamweaver和网络基础知识。<br>从总课时来说, 是上课、上机课时各占50%。<br>2.2教学对象<br>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对象较为复杂,既包括本科生,又包括了所有的大专生;既有春季班,又有秋季班。每一年该课程的学生人数大约在两、三千人左右,例如2007年,学生人数(包括本科和大专)共计2039人,2008年,学生人数为3413(包括院区)。<br>2.3教师队伍<br>我校成立有专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研室,负责全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br>专职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教师共有五名,其中学科带头人一名,正教授;主讲教师一名,讲师,硕士研究生;其余三位教师均为讲师。<br>教研室拥有上海市教委“计算机应用基础”重点课程和上海市“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br>2.4学生成绩<br>2007年,该门课程的学生学年总平分为70分(包括本科生和大专生);2008年,该门课程的学生学年总平分为74分(包括本科生和大专生)。<br>我们学校每年均会组织学生参加上海市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表2为近四年来我校学生考试成绩:<br><br>3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br><br>最近,教研室申请了校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项目,希望针对教学中的不足,对课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要进行课程改革,首先应当对现有的课程教学中的不足进行分析和审视,方能进一步提出改进的方案。反省一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我们发现存在的不少问题:<br>(1)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br>学生中既有本科生,又有大专生;既有春季班学生,又有秋季班学生;大专生中既有三校生,又有高中生。其中,本科生接受能力、自学能力强,学习认真;专科生普遍对知识学习(教室上课)不太感兴趣,接受能力、认真程度普遍不及本科生。<br>(2) 投影教学使学生昏昏欲睡<br>在大屏幕投影的教室上课,为了增加投影的效果,前两排窗帘和日光灯通常都是关闭的。昏暗的环境,加上人的视觉长时间面对屏幕,容易产生疲劳而打瞌睡(所以老师经常会发现学生看着屏幕5分钟后便开始昏昏欲睡的现象)。事先准备的自动投影的讲稿,给人以刻板、机械的感觉,使讲课带有一种程式性,失去了一定的活泼性、生动性。有的时候,粉笔教学反而能引领学生的思路,不使他们的思维掉队,更利于老师的现场发挥。<br>(3) 实践操作要求高与实验课时短之间存在着矛盾<br>学生普遍反映实验课时间太短,而需要掌握的内容相对较多。我们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施的是3+2模式,即上半学期为每周3课时,下半学期为每周2课时。对于上半学期来说,学生基本能在机房中完成实验教程中规定的实验内容,而在下半学期,由于实验课每周只有2课时,大部分学生只能完成预定实验的一半,严重影响了他们对课程内容的掌握。<br>(4) 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网络沟通的环境<br>我们曾经在2008年5月对07级本科生做过一次调查,总共发放了300份问卷,最终回收的有效问卷为261份,其中在回答“希望以何种方式来和老师进行问题的问答或交流”时,有43%的学生希望使用“电子邮件交流”,有36%的学生选择使用“下课面对面交流”,另外,分别有15%和6%的同学选择使用“BBS交流”和“电话或短信交流”。<br>虽然多数同学选择使用电子邮件、面对面交流、手机或短信沟通,但这些沟通方式往往都是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它一般只能利益一个或几个学生,而网络的BBS等类型的沟通则可以带动群体学生的交流和自主学习。因此,营造网络沟通的环境对于提高学生的交流和学习效果显得非常重要。<br>(5) 任务驱动式教学和所占考试比例不够<br>实践教学是学生学习和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主要途径,但现在往往是教师演示,学生依葫芦画瓢的把教师演示的过程或是实训手册中的步骤自行操作一遍,结果,一次测验或增加一些新的内容,学生便忘记了已学过的操作方法,或者是无法举一反三,在某个操作环节上徘徊,无所适从,对新问题更是无从下手,这种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压制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br>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应增加任务驱动教学法及其所占的考试比例,即应加大以学生为中心布置任务的比例:例如制作一张圣诞贺卡,制作一个Flash动画,处理一幅自己的照片,制作一个个人网站,这样的任务驱动教学,使学生没有了可参照性,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有了任务,每个学生将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兴趣、自己的能力去完成,其结果是,虽然每一个学生的作品设计和结果都不一样,但是,却激发了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培养了其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这也可以弥补标准化考试所形成的千篇一律模式的不足。<br>其实,任务驱动式教学是非常受学生的欢迎的,这次问卷调查显示,在让学生选择“最希望的期中考试方式”中,69%的学生选择“交作品方式”,15%的学生选择“笔试方式”,14%的学生选择“上机考试方式”,1%的学生选择了“竞赛方式”。可见以任务驱动式教学为基础的“交作品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br>(6) 学生意见反馈<br>在5月份发放的调查问卷中,学生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意见,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有几位同学反映教师讲得不够仔细;对于教材,有学生反映错误太多,也有学生反映教材内容不够详细;而对于上机考试,很多同学反映机器太差,题目过多、过难,时间来不及等等。<br><br>4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改的方向<br><br>针对以上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的反映,笔者个人提出一些针对该门课程进行改革的一些意见和改革的方向。<br> </p> <p> <p>4.1课程改革的方向应以学生为本来进行<br>这充分体现在针对本科生和大专生的不同,应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针对本科生来说,采用现有的教材和内容,显得过于简单,可以在教学内容中添加数据库部分,数据库对于商学院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实用的,因为毕业后,学生将多数在商业领域工作,而现代商业企业的运作必须依赖于数据库的运行。<br>而针对大专生来说,可着重强调他们的实践上机操作能力,适当增加他们的上机实训课。<br>4.2在实践教学中融入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br>教师在组织实训课时,既要让学生进行基本的操作练习,同时也应当针对每一部分的内容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若上机课时不够,可以让学生以作业的形式完成。<br>另外,对于占学期总分百分之三十的期中考试,则可以采取任务驱动式方法,例如上半学期让学生做一个PowerPoint课件,而下半学期则可以让学生做一个个人网站,以此来弥补期末标准化上机考试的不足。<br>4.3缓解实践操作要求高与实验课时短之间的矛盾<br>在我们学校,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各占一半,如果目前在增加实验课方面有一定困难的话,笔者个人认为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占半数的课堂教学中,除了讲解基本知识外,还可将基本的操作演示给学生,并可以将学生将要进行的实验练习和实验难点组织为几个例子,在课堂上边讲解,边示范,这样便可以为学生在上机课中充分利用时间打下基础。<br>4.4创造学生和教师之间网络沟通的环境<br>可以充分利用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重点课程网站,在该网站上开设真正有利于学生的BBS,并可让教研组的老师轮流进行定期的BBS教学辅导,针对学生在BBS上的疑问和交流进行回答和干预,以充分利用这一群体学生学习的环境,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br>希望“计算机应用基础”成为真正有利益学生的好课程。 <br> <br>参考文献:<br>1 张柳青.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成效探讨J. 贵州: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4(1).<br>2 柳青.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福建:福建电脑, 2008(5).<br>3 龙怡 .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br>4 苏曦.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思考J.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24(1).<br>5 郭子勇. 计算机应用基础远程互动教学初探J. 黑 国家973信息技术与高性能软件基础规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顾钧教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教授指出:“我国的软件开发要算法先行,这样才能推动软件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高我国企业软件产品的技术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算法设计与分析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掌握常用算法设计策略,提高软件开发设计和解决计算机科学与工程领域中较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学习算法复杂性分析,培养学生在软件开发中注重效率的理念。<br><br>1亟待改进的现状<br><br>在我校本科生课外实践、毕业设计和研究生考试阅卷工作中,发现学生算法设计能力普遍欠缺,其它普通高校也有类似情况1。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分析现有的算法设计与分析教材,不难发现出现以上现象的根本原因。现有教材定位往往偏高,注重理论讲解高深,适合研究生、重点院校本科生使用,这样的教材往往导致学生对算法设计课程产生畏惧心理。现有教材对算法策略的讲解多以问题为章节,没有概括和归纳算法策略的特点,及在同一策略下不同问题的应用差别,学生很难系统地掌握算法策略的应用技能。另外,现有教材普遍只侧重算法效率分析,而缺乏提高效率方法和技巧的介绍,综上所述,深感有教材建设的必要性。<br><br>2本教材建设宗旨及其结构设计<br><br>根据现状分析,本教材建设以“适用性实用性”为宗旨,定位于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以素质教育的为需求,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此宗旨本书分四个层次: <br>第一篇“引入篇”包含两章,从问题求解的步骤开始认识算法及其重要地位、并学习算法设计的基本过程、算法效率分析方法;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对当前主流算法及软件进行了简要介绍(此节可作为选修)。<br>第二篇“基础篇”,对算法设计基本工具循环、递归机制和数据结构的应用技巧和提高算法效率的方法做了讲解。<br>第三篇“核心篇”包含两章,主要介绍了常用的几种算法策略,如:枚举法、递推法、分治法、贪婪算法、动态规划及与图搜索有关的算法策略,并对算法策略及其应用进行了总结比较。<br>第四篇“应用篇”,每节针对同一问题采用不同的数学模型、不同数据结构或不同的算法策略进行算法设计,并进行算法效率上的分析比对。<br><br>3教材建设特色<br><br>教材建设遵循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China Computing Curricula 2002”,简称“CCC2002”)知识体系,属于算法和复杂性(AL)的范畴。以AL1.基本算法分析和AL2.算法策略作为教材核心。<br>教材建设中吸收国内外同类教材2 34的优点并加以消化,力争浅显易懂地讲解深奥的算法设计策略和分析方法。在体现“适用性实用性”的宗旨下,本书和现有算法设计的教材相比主要特色有:<br>(1) 重系统性,符合认知规律<br>本教材结构严谨,章节划分合理、层次分明。特别是教材第三篇“核心篇”摒弃同类教材中根据问题划分章节的方法,通过对算法策略特点的概括和归纳,以同一策略下的应用差别来划分章节,能反映知识点间的联系,符合认知规律。同时,在各章末尾对算法进行比较、总结,使学生能方便、全面地掌握算法策略的本质及其应用体系。<br>(2) 重启发性,体现创新意识<br>有些算法设计教材中的例题,先给出问题的算法设计结果,再去讲解它们。这样做只能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本书中例题要经过问题分析、数学建模、数据结构设计和算法设计后,才给出算法和算法分析。这样讲解富有启发性,利于培养学生“设计”算法的能力,而不是“记忆”算法的能力。同时,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养成主动学习的意识。<br>(3) 重适用性,提高学习效率<br>第二篇“基础篇”是从程序设计到算法设计承上启下的内容,对问题求解的基本方法、算法基本工具的使用及提高算法效率的基本技巧做了必要的总结、归纳,相信这些内容会给普通院校的广大学生有较大的裨益,可以从根本上促使其打好学习算法设计的基础,提高学习效率。<br>(4) 重开放性,培养学科兴趣<br>第一篇中对现代算法的概览,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算法设计学习的兴趣。教材中还介绍了从算法到程序转换中的常见错误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不能仅停留在形式化的算法描述阶段,而是要大胆上机实现,检验算法设计的结果。这样在提高学习本学科兴趣的同时,还能尽快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br>(5) 重实践性,拓宽思维空间<br>教材中介绍的算法设计方法与现代的编程方法步调一致,有利于激发学生问题求解的欲望,增强综合应用能力。第四篇“算法设计实践”,每节中针对同一问题采用不同的数学模型、不同数据结构或不同的算法策略进行算法设计,旨在扩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促使学生灵活运用算法知识,而不是生搬硬套教材中的算法。同时,也可以通过对多种算法设计的分析比较认识算法的优劣。<br><br>4教材建设成果<br><br>教材已于2006年3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教材出版后虽然仅使用一次,但教材初稿已多次作为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的讲稿,学生使用后普遍反映良好,他们认为教材将复杂的算法思想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归纳,以简洁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具有易读、易懂性,实例丰富,非常实用。省内其它院校进修的教师也认为这个教材(讲稿)内容充实,第四篇是全书的一个亮点,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算法设计应用能力;教材没有过多的算法注释,为启发式、探究式、研究式教学方法提供了好的教学平台。2010年6月该教材已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br>参考文献 <br>1 李海伦,唐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加强算法设计教学,提高学生编程能力 计算机教育 2005年 7期21-22<br>2 王晓东主编计算机算法设计与分析(第二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br>3 (沙特)阿苏外耶著,吴伟昶等译,算法设计技巧与分析,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8<br>4 Sara Baase,Allen Van Gelder,计算机算法设计与分析导论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br> </p> <p> </p> <p> </p> 摘要:研究型教学是国内外研究型大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介绍了研究型教学的内涵及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指出了目前研究型教学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br>关键词:研究型教学;大学生;创新能力<br><br>当代大学教育应当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国家日新月异、各行各业要求创新人才的现代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研究型大学的使命。培养怎样的人才在于选择怎样的教学方式。近些年兴起的研究型教学是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它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重大意义。目前国内外著名的大学逐渐转向研究型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型教学的主旨之一。<br>有关研究型教学的探讨,目前国内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研究型教学的介绍及专业具体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方法的探讨等方面,研究型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似乎并没有被系统、深入的探讨。<br><br>1研究型教学概述<br><br>早在一个世纪之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John Dewey就曾强调学习应当是基于指导下的探索发现,而绝非简单的信息传递,教学是师生相互学习的过程。在90年代中期,致力于教学进步的美国博耶委员会(Boyer Commission)发表了“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蓝图”的报告。文中提到大学是一个学习者的社区,不管是探索无限宇宙的天体物理学家,还是稚嫩的大一新生,他们有共同的目标,即研究和发现。无论是在实验室里、本科生课堂上,还是在指导研究生时,“研究与发现”都应当是贯穿人才始终的主题,这是一个研究型大学的真正使命,是高等教育的核心所在。因此,教学的任务是让学生参与研究。师生互动能够相互拓宽视野,共创不断探索和创新的学术氛围。<br>正是意识到使学生参与研究的重要性,从20世纪末期开始,美国一些研究型大学掀起了本科教学改革的浪潮。“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教学方式被普遍认可,大学纷纷致力于教学与研究协同发展并从两者的相互促进中获益匪浅。<br>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教学内容注重研究深度,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和基于问题的教学方式是研究型教学的主要特点,教师扮演启发、引导和评价的角色,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将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究者,使得教师、学生能够共享知识探究的真谛和乐趣。通过研究型教学,学生可以得到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评价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精神,有效交流沟通与表达的技能以及批判性与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这些能力是将来从事创新性工作和科研工作的基础。<br><br>2研究型教学的内涵<br><br>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灌输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有进度快、覆盖内容多的特点,但是其中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模式化的课程安排和教师单向传授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忽略了师生的交流和学习效果的验收,限制了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陷入思维惰性,不能主动地安排自己的学习,难以培养自己各方面的技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研究型教学正是实践了这种思想,它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通过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教师的任务不是单纯的传递知识,而是在遵循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创造一种双向互动、不断探索未知领域的学习环境,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学习和创造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