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依据》课件.ppt
第四章 审计准则和审计依据,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 审计准则的涵义;掌握国家审计准则、执业准则及其体系。教学重点: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及其体系,教学内容:,一、审计准则二、审计依据,一、审计准则,(一)审计准则的涵义(二)审计准则的基本内容(三)我国审计准则,(一)审计准则的涵义,1审计准则,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工作时所必须恪守的行为规范的专业指南,也是判断审计工作质量的权威性准绳。2 审计准则的意义:制约审计人员的行为规范 指导审计工作的业务指南 衡量审计质量的客观标准 签署审计意见的重要依据,3审计准则发端于美国,为增强财务报表的可信度而设立。4、审计准则的历史:产生于美国;1917年独立审计准则;1972年政府审计准则;1978年内部审计准则。,(二)审计准则的基本内容,一般公认审计准则。适用于民间审计实施的财务报表审计,主要包括三项:1、一般准则。2、工作准则。3、报告准则。一般准则是对审计人员提出的要求;工作准则对实施审计行为提出的要求;报告准则是对审计报告提出的要求。,2、政府审计准则:是政府审计部门根据自身工作性质、范围及特点,参照一般公认审计准则制定的对其所属审计人员及其行为所作出的规范。3、国际审计准则:包括一般准则,外勤工作准则、报告准则、不包括相关业务。其目标是以协调一致的标准来发展和提高世界范围内的会计师执业。可应用于所进行的独立审计,其作用是有利于增强公众的信任度,有利于进行国际上的财务比较,有利于促进国际资本流动,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国内审计准则的制定。,(三)我国审计准则,1、国家审计准则。是指由审计署颁布的,指导国家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工作时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国家审计准则包括一般准则、工作准则、报告准则三部分。2、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是指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拟定及修改,由财政部制定颁布的,指导注册会计师执业时应遵守的行为规范。执业准则体系具体包括三个方面:(1)鉴证业务准则(2)相关服务准则。(3)质量控制准则,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准则,注册会计师职业后续教育准则,独立审计准则,第四节 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体系,一、审计准则和执业规范(一)审计准则建设的三个阶段 1、制定执业规则阶段(19911993)2、建立准则体系阶段(19942003)3、完善与提高阶段(2004 2006)4、国际接轨阶段(2006(二)制定审计准则的目标1、建立执行独立审计业务的权威性标准2、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3、明确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责任4、与国际审计准则相衔接,中国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发布会在京举行,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在京举行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发布会,发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三)审计准则体系 第一层次:鉴证业务基本准则第二层次:独立审计具体准则 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三层次:执业规范指南,(四)审计准则的约束力和适用范围,第四节 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体系,(五)审计准则的制定、发布与修订程序(六)美国的公认审计准则,二、质量控制准则(一)质量控制准则的基本要求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二)全面质量控制事务所整体层次上的理念和措施(三)重要控制环节(四)业务执行中的质量控制,第四节 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体系,第四节 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体系,三、职业道德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职业道德准则四、职业后续教育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职业后续教育准则为保持和提高其专业胜任能力与执业水平,掌握和运用相关新知识、新技能、新法规每年要完成一定的学时数,其具体要求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确定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及其地方组织负责组织、实施,二、审计依据,一、审计依据的含义1、审计依据:是指查明审计客体的行为规范,是据以作出审计结论,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的客观尺度。2、审计依据与审计准则的关系是:审计依据包含审计准则,审计准则是审计依据的重要组成部分。3、审计依据的特点是:层次性、相关性、时效性、地域性。4、审计人员选用审计依据时,应遵循的原则是:准确性原则,针对性原则,辩证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可靠性原则。,二、审计依据的种类,1、按被审计事项合法性、合规性评价的依据划分:法律、法规、制度。2、按被审计事项效益性评价的依据划分:历史数据、计划、预算、业务规范、技术经济标准。3、按内部控制制度评价的依据划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内部管理控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