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doc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文昌市第一小学 蔡丽妹【教材分析】: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八组教材中的一课。本篇课文讲的是“我”(季羡林)在德国读书时,发现德国家家户户都把花养在邻街窗户外,他们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年后,“我”又回到德国,发现变化很大的德国,“美丽”依旧没有改变。由此,我体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境界。教材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语言优美且内容丰富,是一篇供学生细品的好文章。这篇课文篇幅较短,语言亲切自然,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还带给孩子美好的情感体验,更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这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的作品,具有不同凡响的人文性价值。作者用生动的语言,雕刻精美隽永的短文,表达故地重游的真切感受。展现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在奇特的风景里,抒发了内心真实的感受。在“美丽奇特”的境界里,潜移默化的营造净化心灵的氛围。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揭示了意味深长的人生哲理,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自然而然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格教育,真正起到丰盈学生的人文精神内涵的作用。【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正确读写“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教学重、难点】:1、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读通,读懂课文,读出感情。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教育。【教学准备】:1、课前,教师反复读课文,达到读通、读熟、读出感情。同时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了解关于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对德国和作者有所了解。2、利用课件媒体的辅助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为品味课文内涵而服务。【教学过程】:一、以“图”引路,巧做铺垫,激发情感。 师:(课件出示哥廷根街景)同学们,有这样一个民族他们爱花之真切令人感到吃惊,而更奇特的是,他们更乐于把自己种的花让给别人看,让别人陶醉于花的艳丽与芳香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我国著名的语言大师季羡林先生,走进德国,走进这个民族,去感受他们那独特的“爱花”情怀吧。请同们打开课本150页。1、板书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齐读课题)。2、指导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谁看的?谁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再读课题。师:不同的重音强调,读起来的感觉就是不一样。这就是朗读的魅力。3、品读课题。思:透过课题中的“让”字,你体会到了什么?生1:我体会到养花的人舍己为人。生2:我体会到养花的人无私奉献的精神。生3:我体会到养花的人一心只为他人着想。二、初读感知,引发赞叹,直扣中心1、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2)读到生字新词或优美的语句,及时用笔把它圈划下来,然后多念几遍。2、指导读词串(扫清生字障碍,明确“梁”读轻声,“莞”字当地名时读“gun”。): j wn吃 惊 花 朵 真 切 脊 梁 家 家 户 户 莞 尔 一 笑 jn chà yn xiá 花 团 锦 簇 姹 紫 嫣 红 应 接 不 暇 耐 人 寻 味 3、师:同学们,季羡林先生年轻时留学德国,惊叹于那满街窗台上盛开的鲜花,十年的德国生活给作者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四五十年后,他又回到了德国,故地重游,走在依然盛开着美丽鲜花的街道上,他又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请快速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找出描写作者感慨的句子。4、生说;师板书“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全班齐读句子。)三、紧扣“双奇”,深度探究,体会画面。(一)学习第2自然段。师:德国是个爱花的民族,他们的爱花之真切让季老先生感到吃惊,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的第2自然段,看看让季老先生吃惊的原因是什么?1、体会“家家户户”,明“吃惊”原因之一理解“家家户户”。体会“爱花真切。”2、体会“脊梁”,明“吃惊”原因之二(1)体会脊梁。A、“脊梁”是什么意思?(脊背)B、在文中指什么?实物出示花朵讲解:(“脊梁”在文中指花的枝干和叶子,包括花的背面。)师:是啊!德国的确有着与众不同的民族风情,季先生之所以会中吃惊,是因为 3、出示句子: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的人只能看到花的脊梁。(齐读、指名读句子)。师:德国人真奇怪,自己养花却没有欣赏到花的美丽,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养花呢?我们来看看作者和女房东的对话就知道了。3、出示对话: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1)分角色读,齐读。(2)理解“莞尔一笑”的意思(轻松地微微一笑。多指女子)。(3)说说关于“笑”的四字成语。(生众说纷纭。如:笑逐颜开、笑口常开、眉开颜笑、哈哈大笑、喜笑颜开)师:透过女房东这“莞尔一笑”,我们看到了德国人的不同寻常的民俗风情,那就是把自己劳动创造的美让给别人分享。让我们带着敬意再次走近女房东吧!(再齐读对话句子。)(二)重点研读第3自然段。1、师: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爱花的德国人在屋子里看到的只是花的脊梁,那么行走在大街上的人们看到的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色呢?我们来读读这段话。2、出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3、指名读、师生合作读。4、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体会花的美;抓住“花的海洋、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体会花的多。(板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5、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用“应拉不暇”造句。6、(课件展示威者花儿的画面)师:除了课文中用“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来形容这些美丽的花以外,你还想用什么词来形容这些美丽的画面?(生各抒己见。如: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彩斑斓、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百花争妍、春暖花开)师:说得太好了。同学们积累的词语真多,看来你们平时读书的时候很注意积累一此优美的词语。许多鲜花争奇斗艳,簇拥在一起,这奇丽的景色!走在这满是鲜花的大街上,我们会感觉到了世外桃源。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美丽的街头吧!7、情景引读:师:多美的大街啊!放学后,孩子们走穿过街头,他们看到的是(生齐读)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师:工作了一天的人们,下班回来,走过街上,他们看到的也是(生齐读)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师:年轻的留学生季羡林初到德国,走在街上,他看到的还是(生齐读)家家户户的窗子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8、教师配乐范读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应接不暇。)(1)学生听教师范读,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了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都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生2:我仿佛听到了,花儿们窃窃私语,好像在说“我们要感谢我们的主人啊!”生3:我仿佛闻到了,花儿们散发出的阵阵香味。师:看(出示课件),大家所描述的就是这样美丽的景色,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作者也不由得发出这样的赞叹(师指板书,生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师:看到这奇丽的景色,面对这奇特的民族,此时,作者思绪万千。他心中想到了些什么?请同学们来读读这段话。(出示第3自然段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学生自由读)。9、出示句子: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师:“这种境界”是怎样的一种境界?(生说师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1)理解“颇”、“耐人寻味”的意思。(2)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并举例说说。如:“每人捐一本书建图书角”、“轮流值日打扫教室”10、引读:德国是个爱花所族,但他们更乐于把自己养的花让给别人看。“每一家都是这样,颇耐人寻味”。师:我为人人,这是在奉献美;人人为我,这是在收获美。原来在奇丽的景色背后,竟隐藏着如此崇高的思想境界呀!老师把这八个字调换一下位置,你们知道为什么?生:(只有每个人做到“我为人人”,才有可能营造“人人为我”的美好世界。)11、变换形式,配乐朗读,巧读成诵。出示:描写景色奇丽和民族奇特的句子。(1)师:现在,我们把作者的赞叹加进来再配上音乐读一读,会有怎样的效果呢?(全班分角色读第三自然段。)师:听完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就像走在街上,融入花的海洋,花的世界。(2)师;我们再换一种方式来读,相信大家会有更深的感触。(全班分角变换形式读第三自然段。)师:同学们,感受到花的美了吗?在优美的音乐中,我仿佛看到了四五十年前,德国人们的这种境界(指板书生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当你来到德国,漫步在这花的海洋,你一定会惊地发现: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间候, ;走在街上的时候, ,这真是 的境界呀!四、感受“美丽 ”,升华情感。1、师:四五十年后,季羡林先生又一次踏上了德国的土地,来到了昔日熟悉的街道。故地重游,他发现许多事物都变了,但依然没有改变的是美丽,他感慨万千(出示图文结合的幻灯片:“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1)师:同学们猜猜,这几十年来,德国发生了哪些变化?生1:德国新添了许多设楼大厦。生2:德国的街道比以前更宽了,车更多了。生3:花比以前更多了,更美了。(2)“美丽”指的是什么?(花美、城市美、环境美、人的人灵更美)2、小练笔: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适当运用课文语言:四五十年后,我又到了德国,我发现很多东西变了: ,可当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 ,是的, 始终没有变。3、出示幻灯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五、总结全文,升华主题,情感共鸣。1、师:是呀,德国不仅花美,人更美。感谢我们的语言大师季羡林先生,把我们带到了德国,让我们看到了指板书:(“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让我们明白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颇耐人寻味的道理。2、师:读着读着,课文既如一幅美丽无比的画,又成了一首颇耐人寻味的小诗。让我们再次走进德国,(引导配乐情境朗读,边朗诵边播放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思乡曲)伴随着季先生重温旧梦漫步在花团锦簇的大街之上 温馨惬意遨游于姹紫嫣红的楼宇之间 流连忘返沐浴着芬芳的花海之香 遐想联篇编织了 四五十年的童话倾刻间 梦想成真【板书设计】: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么奇丽的景色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多么奇特的民族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意思。3、初步感知文本内容,感受德国人爱花的真切。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2、初步感知文本内容,感受德国人爱花的真切。一、 质疑激趣,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有这样一个奇特的民族,他们跟我们一样,也很爱花,但是他们更乐于把自己种的花让给别人看,让别人陶醉于花的艳丽与芳香中。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和被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的季羡林老先生一起走进德国,去感受这别样的风情。师指课题:一起读课题。(生齐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2、聪明的同学,看了课题,一定有疑问,谁来说?(生质疑。)生:自己的花为什么要给别人看?生:自己的花为什么不给自己看要给别人看?生:自己的花是怎样给别人看的?3、师:很好,善于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只要我们用心去品读课文,这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课文,放声自由地读,争取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去读几遍。二、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一)一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1、生自读课文。师巡视。2、师:刚才看到大家读书那么用心、那么投入,老师非常高兴。(指大屏幕)相信这些字词你们一定读得很好。谁来读一读? 出示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莞尔一笑 耐人寻味 脊梁 颇生读,及时纠正读音。莞是多音字,另一个:东莞(gun)。齐读。 莞wn尔一笑(变调) A什么样的笑就是“莞尔一笑”?你能对着大家这样笑笑吗?你还知道哪些笑? 积累词语。 B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词语都是描写?(花儿的成语)你还能说出一些形容花很美,很多的成语吗?(万紫千红 百花盛开 五彩缤纷 争奇斗艳 ) 当堂训练 (二)二读课文,学习第一、二自然段。1、师: 同学们们的积累真丰富!因为花美,所以爱花的民族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谁来为我们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生读,评价朗读。)2、师:那么德国人养花有何独到之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用笔画出相关的语句。(出示)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德国人养花有何独到之处呢?(生读,师巡视。)(1)提生回答。(出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2)生交流,抓住关键词语感悟理解。(从“家家户户”一词可见德国人人爱花,养花的人多。你能读出多吗? 感情朗读 追问:还从哪些地方看出德国人养花独特?理解“脊梁”的意思。(因为花朵都朝外开,那么在屋里看到的“花的脊梁”就是花朵的背面包括枝干和叶子。他们把最美的花让别人看。显然,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比较 :中国人如何养花的?(老舍 养花片段)小结:在德国,每一家都是这样,自己养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吧?(3)女房东是怎样回答的呢?谁愿意和老师来演一演对话的情景。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A知道老师为什么请女生而不请男生吗?(对, 老师找的是女房东这是一个原因之一,其实“莞尔一笑”多指女性的微笑。)(朗读)她这莞尔一笑,让你看出了什么?(笑的温暖、自然,笑的理所应当)B“正是这样” “这样”在这里指什么?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4)小结: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道出了德国人爱花之真切,他们养花是让别人看的,这就是(我为人人),而自己走出去,又会看到别人养的花,这就是(人人为我)。及时板书。他们的崇高境界耐人寻味,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捧起书,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第2自然段)三、 指导写字,课堂小结。1、 观察生字字形,提醒注意点。2、 仔细看好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重点指导“脊”、“暇”。师范写,生描红,仿写。师巡视指导,纠正姿势,及时鼓励。3、展示学生写字作业。4、师生总结。四、板书设计 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季羡林脊 暇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2品读感悟,感受德国风景的奇丽与风俗的奇特。 3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体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读通,读懂课文,读出感情。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教育。教学准备:1、课前,教师反复读课文,达到有感情朗诵。同时,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了解关于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对德国和作者有所了解。2、利用课件媒体的辅助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为品味课文内涵而服务。一、播放图片,神游哥城。1板书课题、读题。 师:我们继续学习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通过第一课时学习,我们对本文的作者季羡林爷爷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请用一句话说说你心中的季羡林老爷爷。师:我们今天就走进他曾留学十年的城市德国·哥廷根(板书),欣赏哥廷根城市风光2播放歌廷根城市风光图 (旁白:哥廷根因哥廷根大学而举世闻名,现有的十万人口中,学生就有三万左右,是座名副其实的大学城。世界上有250位名人在这生活过,已培养出4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些名人包括我们熟悉的格林兄弟、数学王子高斯等,)3谈话:看了哥廷根的风光,你能用一句话说说歌廷根给你的印象?师:歌廷根不仅是一块文化的净土,还以风景秀丽而闻名德国。对于在哥廷根生活了十年的季羡林老先生而言,他对这个城市、这个民族有自己最深切 的感受,最真切的赞叹。这句赞叹的话是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板书:奇丽!奇特! 4进入文本,把画面变成作者的文字。 师:同学们,让我们放慢脚步,在季老的这507个文字中,找到那奇特而美丽的民族风情,并做好记号。Ppt自学提示一:一、 找出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画出能体现景色奇丽的词语。 二、品读文段,切换“字”“画”默读课文后汇报探究结果:哪些词句能体现景色奇丽? (一)品读语言,感受“花之美、花之多”。 1、语段一: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感受用词准确(师)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生)家家户户的窗子前师:德国的街道给你留下什么印象?预设:生1:很美。到处开着鲜艳的五颜六色的花。生2: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生3:花很多,大街上成了花的海洋。师:我仿佛看出了鲜花怒放的街头,好美的景象啊!师:你想用哪些形容词来形容这些画面?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彩斑斓、万紫千红、百花齐放 争奇斗艳师:课文的作者季老先生用的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师:为什么选用这两个词?生: 因为这些花很多很美,一朵挨着一朵,互相拥挤,十分鲜艳。 所以要用-花团锦簇生: 因为这些花五彩缤纷,艳丽多姿,所以要用-姹紫嫣红(出示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画面)师: 去掉一个可以吗?生: 不【花团锦簇侧重写花的形态;“姹紫嫣红”,它侧重写花的色彩。】师: 如果再加一个词,你加谁?(争奇斗艳)(体会词语并列不重复和用词的准确性)2、语段一:理解运用“应接不暇”。 你还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花多花美?师:行走于花海之间,如同徜徉于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中。想把所有的花尽收眼底,可是眼睛却“应接不暇”。谁会用“应接不暇”这个词来说一句话?生1:橱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我的眼睛应接不暇。生2:鸟的天堂里有许多鸟,游人们真是应接不暇。ppt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师:没有一个多字,读出满眼的花朵,如花的海洋;没有一个美字,读出花的娇艳多姿,如仙女下凡。我们就这样慢慢走,欣赏到字里行间的无限风景!这就是语言文字无穷的魅力。(二) 运用语言,感受花景的奇丽。师:展开想象的翅膀,来写一写你看到的奇丽景色,要求不能出现“美”和“香”字,但要让读者看到美、闻到香。格林兄弟家门前的花圃栽满了花,看_;数学王子高斯书房的阳台上摆满了花,啊!_师:美丽的鲜花静静地绽放,浓郁的花香扑鼻而来,我深深地呼吸着花的香甜气息,尽情地享受着花恩赐予我的快乐,我陶醉了。(配图朗诵)啊!多么奇丽的景色。三、 品悟哲理,感受民族的奇特。1、为什么在德国会有这种奇丽的景色?(生答)你从哪里知道的?ppt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我们从中也读懂了德国这个民族的另一种风情,这种风情就是 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结合幻灯片理解)师:就这样,一年年,一代代,每个人在付出的同时又收获着,在给别人方便的同时,也为自己创造着美好的生活。2、后来,季羡林先生回到了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一晃,四五十年过去了,德国也经历了血雨腥风-ppt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人没能过上几天好日子,头上有飞机轰炸,肚子里没有食品充饥。教授的儿子被征从军一年后战死在北欧战场。不久,教授被征从军-像这样被征从军的人很多,战死的人也很多- -季羡林重返哥廷根 师:说说吧,在季老回国的日子里,德国人民经历了怎样的生活?他们还有心情养花?还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吗?可是,我们和季老先生都没想到的是,当他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他依然看到-ppt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的确是一个( )的民族。这里有( )的景色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不管过去多少年,只要我们走在这里,一定会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3、难怪,季老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这没有改变的美丽是什么?写话练习这境界,依然_ , 那就是,_ 。让我们永远记住德国多么_ !多么_ ! 四五十年过去了, 美丽,依然没有改变。家家户户,依然_ ,迎接我们的女主人依然_,满街的窗子前依然_ , 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四、升华悟情,回归课题。1、 尽管每一条街道都令人陶醉,可季老的心里始终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国,所以“我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这究竟是个什么梦?渴望自己的国家 ,渴望自己的民族 这是个渴望祖国崛起、腾飞的中国梦!2于是,他提笔写下了这饱含深情的文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3他希望每一个读到这篇文章的人记住-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五、回归文本、扩展视野1回归文本,小结所学。 师:季老无法忘记这座异国城市,无法忘记这个奇特的民族。你学过本文后,无法忘记的又是什么呢? 生:师:每学一篇课文,我们都要领悟比较突出的表达方法。这篇课文描写奇丽景象的句子,写的既具体又生动,让我们体验到了语言描写带来的美,读着读着,课文既如一幅美丽无比的画,又成了一首颇耐人寻味的小诗。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请大家把它背下来。好吗?2扩展视野,延伸阅读。 师:德国就像一个镶嵌在画里的国度,蜿蜒的山峦、青翠的树木、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河流构成了德国独具魅力的民族风情,我们可以通过书本、网站走进更多的德国城市附板书: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奇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 。)学贯中西,融汇古今,精通(12国)语言。曾留学德国十年,后著有留学回忆录留德十年二、日积月累1、描写笑的成语有 2、描写花的成语有 三、提笔练字四、学以致用善良的女房东正在窗口浇花, 瞧 格林兄弟家门前的花圃栽满了花,看 数学王子高斯书房的阳台上摆满了花,啊! 五、快乐练笔 依然不变的美丽四五十年过去了, 美丽,依然没有改变。家家户户,依然 迎接我们的女主人依然_,满街的窗子前依然_ 这境界,依然_ , 那就是, 。留在记忆中的德国多么_ !多么_ !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泉太小学 李怀荣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感受德国奇丽的景色和奇特的民族, 教学准备:教师:收集资料,字词卡片,重点句子 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提示课题。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其中那棵大树还记得是谁吗?(季羡林)那你对他了解多少呢?谁愿意来说说,对,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季羡林爷爷。他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精通12国语言。2009年7月11日,98岁的季老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的离去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遗憾。早在1935年,25岁的季羡林求学于德国哥廷根大学。他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德国人爱花、养花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后,当他再次踏上这第二故乡的土地,感慨万千。于是季老先生写下了再返哥廷根一组散文。这篇课文就选自再返哥廷根。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共同领略美丽的德国风情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请你找出题目中的一对反义词。是谁的花?(重读自己)又是让谁看的?(重读别人),你瞧,不同重音,体会也会不一样,朗读就是这样的奥妙无穷,再读课题。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季羡林爷爷一起走进德国。二、初读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要求:(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2)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3)想想,课文哪句话概括出了季老对德国的印象?2、检查字词。出示第一组词语:“天性 宇宙 真切 奇丽 奇特 脊梁 ”指名读,正音。出示第二组词语“莞尔一笑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家家户户 耐人寻味”指名读,正音莞尔一笑、(两个第三声连在一起,第一个字要变成第二声)“莞”是个多音字,本课中读wan,三声,表示地名时读“guan”三声,如广东省的“东莞”看来读音大家都不成问题了,这些词语当中还有七个字要求大家会写,我特别提醒大家这个脊梁的“脊”字,请同学们伸出手指来跟着老师一起写一写。注意:规范的写法是先上后下,上面呢又是先两边后中间,下面要写得窄一些。还有哪个生字你认为是难写的?3、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两次去德国的印象)4、文章就是介绍德国的与众不同的景色和他们的风俗习惯的。那么课文中有一句话就概括地写出了季老二赴德国后对德国的印象。接下来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划出概括季羡林老先生二赴德国后印象的句子。(根据交流出示句子)5、解读中心句个别朗读,读出一个“奇”。师:你从这个句子中读懂了什么呀?点拨:季老就是从两个方面发出了感叹。(齐读)引导质疑,追寻一个“奇”。师:抓住关键语句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我们学习文章的一种好方法。谁还能把季老对德国的印象读成两个词?(板书:奇丽奇特)你有什么发现?点拨同、异。(奇丽是奇特而美丽的意思,奇特就是与众不同的),那么德国的景色到底有何奇丽,德国民族又有何奇特呢?不着急,咱们从课文中慢慢寻找,你就会发现。三、紧抓双奇,深度探究,体会画面。体会“景色奇丽”1、师:请大家快速地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用自己喜欢的记号标出能体现景色奇丽的词语。2、交流师:谁能说一说你从哪里体会出景色的奇丽了。指名读句,简单说体会。出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第一层面:自学交流,体会奇丽师:同学们,你们也来读一读这个句子,你又是从哪儿体会到奇丽的呢?抓时机指导朗读。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花多花美表现出来吗?相机点拨“山阴道”(古代的山阴就是指现在的浙江省绍兴市。古代的大书法家王献之说在山阴的路上走,山水相互辉映,美不胜收,让人有应接不暇的感觉。南宋的大诗人陆游当年漫步山阴道时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篇,就是游山西村,其中有两句大家一定记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季老说德国的景色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使人应接不暇,是什么让作者应接不暇呢?(花)作者把花比作什么?(海洋)谁来说说海洋的特点?(无边无际)整条街上的花就像海洋一样,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让人应接不暇,难怪作者发出感叹(多么奇丽的景色!)你能带着这种美的体会读一读这句话吗?第二层面:想象说话,体会奇丽。同学们用朗读把老师带进了这美丽的景色之中,真让我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老师也忍不住想来读一读了。请同学们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你能带着这种美的感受读一读吗?(12人)第三层面:角色体验,体会奇丽。师:同学们,徜徉在这鲜花怒放的街头,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你会怎么样呢?假如我是一位背着书包的小学生,走在这如花的的街头,我会 _。 假如我是一位工作压力大,非常烦闷的青年人,看到这怒放的鲜花,我会_。假如我就是一位在德国旅行的游客,闻到这温馨的花味,我会_。3、指导朗读。多么富有诗意的街头呀!置身在这花的海洋之中,闻着沁人心脾的花香,直的让人流连忘返了。季老用诗意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这奇丽的街景。让我们再一起美美地读一读。正是这奇丽的景色让季老发出了由衷的感叹齐读中心句(二)体会“民族奇特”过渡:刚才我们通过想象画面,品读关键词语的方法体会到了花多,花美的奇丽景色,那么他们的民族有何奇特之处呢,也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划一划,圈一圈,说说从哪里感受到了奇特。1、学生自读,交流(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指名说从哪里体会到了奇特。(家家户户都养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相机指导“脊梁”。是的,这说明德国人爱花,而且都用奇特的方式展示着美,这让作者感到吃惊了。还有哪句话也道出了季老心里的奇怪?(2):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相机理解“莞尔一笑”的意思。莞乐一笑是什么意思?在季老看来是很奇怪的事,在女主人眼里却认为是怎样的事啊?这就是让季老吃惊之处,难怪他要发出这样的感叹了齐读中心句。 德国人为什么这么养花呢?(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生活中,还有哪些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行为呢?请先和小组交流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为什么说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呢?这些问题同学们在下节课还将继续探究2、小练笔。是的,这奇丽的景色源自于他们奇特的养花习惯。这种习惯是源自于德国人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季老说“ 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如果给“颇”换一个词,可以怎么说?理解“耐人寻味”。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写一写“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带给你的启发。四、小结这节课我们随着季羡林爷爷一起到了德国,初步感受了德国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四五十年后季羡林爷爷再次来到德国,为什么说“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是什么让美丽不会改变?下节课再继续品味德国的独特风情。五,拓展延伸1、课后同学们可以读读季羡林先生的作品比如德国印象我的女房东等2、也可以去了解德国人的一些习俗特点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