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双级压缩高温热泵换热器优化设计研究.doc
双级压缩高温热泵换热器优化设计研究大连理工大学 张吉礼 哈尔滨工业大学 赵天怡摘 要: 提出了一种换热器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包括换热器型号及换热面积优化设计方法,并以典型的双级高温热泵系统为例,进行了设计方法的实践。仿真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法是解决热泵及制冷系统中单一部件结构参数间不匹配性的有效途径;在系统性能不变的前提下,优化设计后的系统换热器总面积降低了8.6%,蒸发器换热管总管数降低了35.5%,优化效果显著。关键词: 高温热泵;换热器;设计方法;仿真;优化1 引言对于制冷热泵厂家,换热器的设计、加工制造已变得非常重要,特别是无压缩机设计生产能力的厂家,换热器已成为提高机组性能、降低机组加工成本的重要对象。对于高温热泵而言,由于其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之差一般大于普通热泵,导致其循环效率低于普通热泵,这就更需要对高温热泵换热器进行优化设计,最大可能地提高COP。在实际热泵机组设计开发过程中,无论是具有换热器设计生产能力还是直接购入换热器的企业,基本都采取以下做法。首先根据设计工况,确定换热器型号,设计加工或购进换热器;将压缩机、换热器、节流机构和其它部件组装成整机;然后进行整机性能测试;若机组性能达到设计目标,则整个开发过程结束,若机组性能达不到预期目标,则更换某一部件重复上述过程。由于上述方法缺乏对换热器的优化设计过程,通常低效、耗时、且很难达到理想的系统性能。因此,面向厂家热泵或制冷机组设计阶段,按需提出合适的换热器优化设计方法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换热器的结构形式与换热面积均对机组性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管壳式换热器长径比的限制,出现了同一换热面积对应多个换热器型号的情况,在满足相同的设计制热量(或制冷量)的前提下,不同型号的冷凝器(蒸发器)由于换热管布置方式不同,其对应的换热面积,长径比及系统性能参数值(制热系数COP,水侧阻力等)有着一定差别。所以,在一定换热面积范围内,如何选择换热器型号使得系统性能参数达到综合最优,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应优化的换热器型号,再进行换热器面积的优化设计工作。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换热器优化设计方法,并以典型的双级压缩高温热泵系统为例进行了方法的可行性研究。方法首先以换热器长径比为约束条件,同时考虑水侧阻力的大小,仿真研究冷凝器、蒸发器和回热器换热面积变化对机组性能的影响。并根据仿真结果选择在同一换热面积下的合适的换热器型号1。基于型号优化设计结果,方法提出了包括两器总面积优化、两器面积比优化、回热器与两器面积配比优化三阶段的换热面积优化方法2。最后,本文以COP为优化目标,以制热量、两器水侧压降和流速、压缩机排汽温度等参数为约束条件,采用该方法,完成了本文中的高温热泵系统换热器优化设计。2 高温热泵系统基本构成及主要部件设计模型2.1 高温热泵系统基本构成本文研究对象为图1所示的双级压缩热泵系统。该系统采用双级离心式压缩机,工质为R123,以双级多孔孔板加经济器为节流装置,采用回热循环。冷凝器和蒸发器结构示意图分别如图2和图3所示。回热器采用壳管式换热器,汽态工质走壳程,液态工质走管程。 (a) 原理图 (b) lgp-h图图1 双级离心压缩热泵循环系统形式图2 冷凝器结构示意图图3蒸发器结构示意图2.2 高温热泵主要部件设计仿真模型1) 双级二元离心式压缩机气动设计仿真模型3一级压缩 (1)二级压缩 (2)式中Me和Mc分别为压缩机第1和第2级的工质质量流量,kg/s;V1和V2分别为第1和第2级的工质容积流量,m3/s;Win1和Win2分别为第1和第2级的内功率,W;Pm为中间压力,kPa;p和h为蒸汽压力和比焓,kPa,kJ/kg,其下标对应于图1中的状态点。2) 冷凝器热工设计仿真模型4,5 (3)式中Acs和Ac分别为冷凝器换热面积的仿真值和初始设计值,m2;Qc为冷凝器制热量,W;tc为冷凝温度,°C ;tcw1和tcw2分别为冷凝器进出水温度,°C。3) 蒸发器热工设计仿真模型4,5 (4)式中Aes和Ae分别为蒸发器换热面积的仿真值和初始设计值,m2;Qe为蒸发器制冷量,W;te为蒸发温度,°C ;tew1和tew2分别为蒸发器进出水温度,°C。4) 回热器热工设计仿真模型4,5 (5)式中Ares和Are分别为回热器换热面积的仿真值和初始设计值,m2;Qre为回热器负荷,W。基于式(1)(5)和R123热物性数学模型6,可建立多级循环高温热泵系统数值仿真设计系统。在式(3),(4),(5)中,当目标参数为Ac,Ae,Are时,系统进行换热器初始设计,得到换热器的结构参数及对应的性能参数,这时模型间是相互独立的;当目标参数为Acs,Aes,Ares时,系统进行仿真,输出为热泵的性能参数,这时各个模型间是相互联系的,即是各个部件连接成热泵系统的过程。初始设计得到的性能参数由于没有考虑到部件间的相互耦合,必然会同仿真结果有一定差异。但初始设计给出了换热器结构参数的近似值,它往往与仿真结果相差不大,这一方面减少了迭代次数,提高了仿真效率,一方面也验证了数值仿真设计系统的可靠性。3 换热器初步设计与仿真3.1 初始设计结果根据换热器的设计条件和长径比限制(冷凝器为69,蒸发器为48)7,可得出各换热器型号对应的换热器结构参数及面积范围,如表1所示,初始设计结果如表2所示。从仿真角度讲,该过程类似于厂家加工出这些换热器。表1 不同型号的换热器结构参数及面积范围型号管数nL范围(m)A范围(m2)冷凝器C-400-21682.43.624.1236.18C-450-22162.74.0534.8852.33C-450-41982.74.0531.9747.95C-500-42623.04.547.0170.52蒸发器E-500-21722.04.020.5841.16E-500-41562.04.018.6637.32E-600-42422.44.834.7569.5E-600-62352.44.833.7467.94回热器R-325-137注:型号表示从左到右为换热器种类-圆筒直径-管程数表2 换热器主要结构参数初步设计结果型号L(m)nA(m2)C-450-43.0519836.14E-600-43.0024243.45R-325-11.96375.703.2 仿真将表2的初步设计结果输入高温热泵数值仿真设计系统,计算各个部件连接成系统且系统达到稳定工况后的性能参数,如表3所示。该过程类似于厂家在完成热泵机组各部件设计和加工后组成机组并完成其性能测试。仿真以式(6)为迭代条件。(6)式中Mm为压缩机中间吸气量,kg/s。表3 高温热泵系统主要性能参数仿真结果和设计值比较性能参数设计值仿真值变化趋势制热量Qc(kW)702753增大COP2.983.02增大冷凝温度tc()8584.1减小蒸发温度te()2525.5增大中间温度tm()5351.57减小冷凝器水侧压降Pcw(kPa)82.593.3增大蒸发器水侧压降Pew(kPa)51.259.4增大压缩机吸汽流量Vcom1(m3/h)25002918增大由表3可知,单一部件组成高温热泵系统后,制热量、压缩机吸汽量、中间吸汽温度、冷凝器和蒸发器水侧阻力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即按照设计条件进行的单一部件在组成系统后,热泵系统的制热量等参数超过了其设计值。上述性能参数与设计值不一致的原因,是由于单一部件间的不匹配造成的。从产品设计开发的角度讲,在无法改变压缩机结构参数(压缩机的型号决定于专业厂家)的条件下,这种不匹配性只能通过优化换热器的型号或换热面积来实现。4 换热器优化设计方法4.1 优化设计目标换热器优化设计的目标是使机组的COP最高,本文不定量考虑机组设备运行中所发生的费用。4.2 优化设计约束条件1) 制热量:保证换热面积优化后的热泵供热量满足设计要求,本文为702kW。2) 两器水侧流速:冷凝器水侧流速wc取12.5m/s,蒸发器水侧流速we取1.52.5m/s。3) 两器水侧阻力:反应水泵运行能耗,取Pcw<100kPa,Pew<120kPa。4) 压缩机排汽温度:对于R123而言,高限温度为105°C,这里取103°C。4.3 优化设计基本步骤第一步,综合考虑机组性能,选择一定换热器面积下的换热器优化型号,本文仅考虑型号范围为表1所示的蒸发器与冷凝器的型号优化。第二步,以COP为目标的两器总换热面积仿真优化设计:设冷凝器和蒸发器总换热面积为Atotal,首先研究Atotal的变化对COP的影响,找到适宜的Atotal变化范围以获得较高的COP。第三步,两器面积比仿真优化设计:在第一步得到的Atotal变化范围内,以设计制热量Qc为判断标准,确定具体的Atotal;分析两器面积比Ac/Ae的变化对热泵系统各性能参数的影响,得到合理的面积比设计范围。第四步,回热器面积与两器总面积的配比优化:在第二步得到的两器面积比设计范围内,调整回热器面积Are,进一步提高COP。第五步,换热面积优化后的热泵系统性能仿真和部件结构参数计算。5 换热器型号优化仿真5.1 冷凝器保持Ae, Ar为初步设计值不变,对于表1中各个型号的冷凝器,在其长径比变化范围内,均匀取对应不同长径比的五个Ac,仿真分析相关系统性能参数的变化情况,如图4所示。分析图4a,COP随Ac的增加而增大,增长率呈下降趋势。 从4种型号冷凝器的COP变化情况看,C-400-2由于其换热面积范围较小,很难得到较高的COP; C-500-4对应着COP最高区域,但需增大换热面积为代价且COP增长率并不理想;相对而言,C-450-2和C-450-4的换热面积范围比较适中且处于COP增长率极值区域,在同一换热面积下,C-450-4所对应的COP最大。对应同一长径比,C-500-4保持着相对最高的COP值,但这仍旧是以增大换热面积为代价所获得的; C-450-2对应的COP值要略高与C-450-4,这是因为两者总管数不同(C-450-2较多)造成的。观察COP随长径比的增长率,对于C-450-4,长径比取6.57.0可以获得满意的COP。如图4b,对于四种型号的冷凝器,其wc都在合理的取值范围之内,同一Ac下,C-450-4对应最高的wc,在获得了良好的换热效果的同时 ,也导致了较高Pcw值。在确定的型号下,Ac的增加意味着换热管长度的增加,直接导致了Pcw的增大,对于C-450-4,长径比小于7.4时水侧阻力控制在100kPa之内。综合考虑不同型号下约束优化参数的变化情况,对于本文Ac变化范围,表4列出了不同Ac下较优的冷凝器型号。 (a) COP vs. Qc (b) wc vs. Pcw图4 冷凝器换热面积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表4 换热面积变化范围内的冷凝器型号选择Ac(m2)24.1231.9731.9747.9547.9570.52长径比67.96969型号C-400-2C-450-4C-500-45.2 蒸发器保持Ac, Ar为初步设计值不变,对于表1中各个型号的蒸发器,在其长径比变化范围内,均匀取对应不同长径比的五个Ae,仿真分析相关系统性能参数的变化情况,如图5所示。 (a) COP vs. Qc (b) we vs. Pew图5 蒸发器换热面积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如图5a,COP随Ae的增加而增大,但增长率呈下降趋势;E-500-2和E-500-4的COP变化范围基本一致,在量值上E-500-4占优势;E-600-4和E-600-6对应的COP较大(E-600-6略高),与此同时,Ae的增加幅度也是巨大的。对于同一Ae下的多种型号,E-500-4可获得最大的COP,长径比在57变化时,COP增长率较大,从初投资对应的系统性能提升幅度角度考虑,过大的长径比不利于提高系统的COP。如图5b,在we的设计范围内,E-600-4及E-500-4是满足要求的,E-500-2的we过低,对于高温热泵中常见的污水介质是不适合的,且其对应的换热效果较差;E-600-6过高的we直接导致了Pew随Ae的急剧增长,对于E-600-4,也应控制一定的长径比以避免过高的Pew。综合考虑不同型号下约束优化参数的变化情况,对于本文Ae变化范围,表5列出了不同Ae下较优的蒸发器型号。表5换热面积变化范围内蒸发器型号的选择Ae (m2)18.6634.7534.7569.5长径比47.448型号E-500-4E-600-46 换热器换热面积优化设计仿真6.1 两器总面积优化设计仿真保持Are为表2中的初步设计值不变,取两器总面积Atotal变化范围为60,100m2、变化步长为5m2,进行仿真。不同总面积下的COP变化趋势如图6所示。可见:1)COP随着Atotal的增加而增加,但当Atotal达到一定程度,COP增幅越来越小,如图6中的COPmax所示;2)不同的Atotal下,COP随着面积比Ac/Ae(在图6中以AC的变化来表示)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且不同总面积下的COPmax对应的面积比均大于1,这说明适当增大冷凝器面积、减小蒸发器面积有利于提高COP;3)尽管COP随着Atotal的增加而增大,但COP的总增幅不大(仅为0.2),通过增加Atotal的方法来增大COP,其作用不明显,同时也增加了设备生产成本。图7显示了不同Atotal下COPmax处的约束参数大小。如图7(a)所示,因设计供热量为702kW,则阴影区域为Atotal的优化取值区域,即Atotal=6570m2,该范围内两器水侧流速和水侧阻力均满足设计要求,分别如图7(b)和图7(c)所示。由图7可知,系统在初始设计点和优化后区域差距很大。图6 不同总面积下COP变化大小 (a) COP与Qc (b) wc与we (c) Pcw与Pew图7 不同总面积下COPmax处各约束参数大小6.2面积比优化设计仿真Atotal在65, 70m2内取某一具体值进行面积比优化。保持Are为初始设计值不变,考察Atotal=70m2时不同的面积比对COP的影响,如图8所示。由图8(a)可知,COP和Qc随面积比的变化趋势相反,在面积比为1左右时,系统获得最大的Qc,而对应的COP值很小;面积比在1.5左右时,系统获得COPmax,但此时的Qc已急剧减小。考虑满足供热量要求并具有较高的COP,面积比优化区间取1.1, 1.6,如图8中的阴影所示。由图8(b)和图8(c)可知,在优化面积比范围内,两器内水的流速及其压降均满足设计要求(Pew超出了约束范围,但幅度不大)。图8(b)和图8(c)中水流速和阻力在面积比接近1时的突然升高,是由于换热器型号的变化引起的,进而引起了管程长度的突变。 (a) COP与Qc (b) wc与we (c) Pcw与Pew图8 总面积一定时不同面积比对系统性能参数的影响6.3 回热器与两器面积配比优化设计仿真根据上述仿真结果,本文所研究的热泵系统总面积优化区间为65, 70m2、两器面积比优化区间为1.1, 1.6。分析表明5,8,回热器面积变化对压缩机排汽温度影响很大,也影响系统COP的大小,因此,还应研究回热器与两器面积配比问题。图9为两器不同面积比下回热器面积变化对系统性能影响仿真结果。由图9(a)可知,在Are不变时,面积比越小,Qc越大;在同一面积比下,Are越大,Qc越小;在众多工况点上,满足设计供热量要求的有工况14。但由图9(b)可知,在工况14中,工况4的排汽温度已超过系统排汽温度限值;由图9(c)可知,在工况13中,工况3具有最高的COP。于是,取Are=7.0m2,面积比为1.4。 (a) Qc (b) t9 (c) COP图9 面积比与回热器面积匹配优化仿真结果上述仿真是在总面积为70m2下完成的,故优化结果为,两器总面积为70m2、两器面积比为1.4,回热器面积为7.0m2,列于如表6。至此,整个优化设计过程结束。在此基础上,可进行节流机构设计5,这里不再赘述。表6 优化设计后各换热器结构参数型号D(mm)L(m)nA(m2)C-450-44503.44819840.8E-500-45003.12615629.2R-325-13252.4377.07 优化设计系统性能仿真将表6中仿真优化结果代入高温热泵数字仿真系统,得到优化后的高温热泵系统性能参数,与初始设计值对比列于表7中。比较表2和表7可知,经过换热面积优化后,换热器的型号和换热面积均有一定的变化;蒸发器型号由E-600-4变成E-500-4,筒径减小的同时,换热器总面积减小了8.29m2 (系统造价减小);由表7可知,优化后Qc满足设计要求,COP基本保持不变。表7 高温热泵系统性能参数te(°C)tm(°C)tc(°C)Qc(kW)COP初始设计25.551.5784.06753.193.026优化设计24.2550.5082.89702.933.0188 结论本文以双级循环离心式压缩高温热泵系统为研究对象,在概述该系统基本构成和主要部件结构参数设计计算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面向机组设计阶段的换热器优化设计方法。该方法以高温热泵COP为优化目标、以制热量、两器水侧流速和压降、压缩机排汽温度为约束条件,通过两器型号优化、总换热面积优化、两器面积比优化、回热器与两器面积配比优化4个步骤,实现了高温热泵换热器优化设计。结果表明:1) 按照设计条件所完成的高温热泵单一部件(如压缩机、两器、回热器、节流机构等)的结构设计在组成系统后,高温热泵系统的制热量、压缩机吸汽量、中间吸汽温度、冷凝器和蒸发器水侧阻力等主要性能参数与设计值相比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即单一部件的初始设计结果之间存在不匹配性。在压缩机型号已确定的前提下,优化设计换热器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2) 适当的长径比选取可以获得较好的综合性能,对于本文中优化后的换热器型号,笔者认为冷凝器及回热器的长径比应控制在7.5之内,蒸发器长径比应控制在6之内。3) 高温热泵COP随两器总面积的增加而增加,但COP对总面积的相对增加幅度较小,即通过增加换热器总面积的方法来提高系统COP的意义不大,反而增加了设备的造价。在两器总面积优化过程中,系统设计供热量是一关键性约束参数,根据该参数即可确定总面积合理取值区间,在此基础上再考察其它约束条件的合理性。4) 不同两器总面积下系统COP最大值都出现在冷凝器和蒸发器面积比大于1的区间,但当两器面积比超过1.5时,热泵系统的供热量急剧降低,进一步会低于设计值,即保证高温热泵系统具有较高COP的冷凝器和蒸发器面积比取值区间约为1.1, 1.6。在两器面积比优化过程中,系统设计供热量同样是优化的重要约束判据。5) 在回热循环高温热泵系统中,回热器面积变化不仅影响热泵系统的COP,而且较大程度地影响压缩机排汽温度,以热泵系统设计供热量、压缩机排汽温度和COP三者共同确定回热器换热面积优化设计结果,是回热器与两器换热面积配比优化过程的显著特点。针对本文所探讨的高温热泵,经过换热器换热面积优化设计后,在供热量、COP、两器水侧阻力和排汽温度等设计约束条件下,换热器的型号和换热面积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两器总面积约降低了8.6%,蒸发器筒径减小了17%,蒸发换热管总管数降低了35.5%。该结果表明了本文所提出的换热器优化设计方法效果显著。本文工作为主要基于仿真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与企业联合进行的热泵机组优化设计将是验证方法可靠性的关键工作。在系统仿真程序成熟的基础上,本文所提出的优化设计方法可推广应用于普通热泵系统及制冷系统中。参考文献1 赵天怡,张吉礼. 双级压缩高温热泵换热器型号优化设计仿真. 暖通空调, 2007,37(5):68-72.2 张吉礼,赵天怡,李忠建,陆亚俊. 双级循环高温热泵换热面积仿真优化设计方法. 暖通空调, 2007, 37(11): 67-713 任晓东. 二元离心压缩机结构设计及叶轮流场数值模拟方法探索硕士学位论文D. 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 2005.4 李忠建. 高温热泵换热器热工设计及系统模拟分析硕士学位论文D.陆亚俊, 张吉礼: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 2004.5 赵天怡. 多孔孔板节流试验及高温热泵优化设计方法硕士学位论文D.张吉礼: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 2005.6 张淑彦. 中高温热泵工质热力性质及循环性能分析硕士学位论文D.张吉礼: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 2005.7 张祉祐. 制冷原理与设备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87,162-165,103-105,59-67.张吉礼. 离心式多级压缩水-水高温热泵技术研究博士后出站报告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09/20 11:46 102机体齿飞面孔双卧多轴组合机床及CAD设计09/08 20:02 3kN微型装载机设计09/20 15:09 45T旋挖钻机变幅机构液压缸设计08/30 15:32 5吨卷扬机设计10/30 17:12 C620轴拨杆的工艺规程及钻2-16孔的钻床夹具设计09/21 13:39 CA6140车床拨叉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夹具设计83100308/30 15:37 CPU风扇后盖的注塑模具设计09/20 16:19 GDC956160工业对辊成型机设计08/30 15:45 LS型螺旋输送机的设计10/07 23:43 LS型螺旋输送机设计09/20 16:23 P-90B型耙斗式装载机设计09/08 20:17 PE10自行车无级变速器设计10/07 09:23 话机机座下壳模具的设计与制造09/08 20:20 T108吨自卸车拐轴的断裂原因分析及优化设计09/21 13:39 X-Y型数控铣床工作台的设计09/08 20:25 YD5141SYZ后压缩式垃圾车的上装箱体设计10/07 09:20 ZH1115W柴油机气缸体三面粗镗组合机床总体及左主轴箱设计09/21 15:34 ZXT-06型多臂机凸轮轴加工工艺及工装设计10/30 16:04 三孔连杆零件的工艺规程及钻35H6孔的夹具设计08/30 17:57 三层货运电梯曳引机及传动系统设计10/29 14:08 上盖的工工艺规程及钻6-4.5孔的夹具设计10/04 13:45 五吨单头液压放料机的设计10/04 13:44 五吨单头液压放料机设计09/09 23:40 仪表外壳塑料模设计09/08 20:57 传动盖冲压工艺制定及冲孔模具设计09/08 21:00 传动系统测绘与分析设计10/07 23:46 保护罩模具结构设计09/20 15:30 保鲜膜机设计10/04 14:35 减速箱体数控加工工艺设计10/04 13:20 凿岩钎具钎尾的热处理工艺探索设计09/08 21:33 分离爪工艺规程和工艺装备设计10/30 15:26 制定左摆动杠杆的工工艺规程及钻12孔的夹具设计10/29 14:03 前盖板零件的工艺规程及钻8-M16深29孔的工装夹具设计10/07 08:44 加油机油枪手柄护套模具设计09/20 15:17 加热缸体注塑模设计10/07 09:17 动模底板零件的工艺规程及钻52孔的工装夹具设计10/08 20:23 包缝机机体钻孔组合机床总体及夹具设计09/21 15:19 升板机前后辅机的设计09/09 22:17 升降式止回阀的设计09/22 18:52 升降杆轴承座的夹具工艺规程及夹具设计09/09 16:41 升降杠杆轴承座零件的工艺规程及夹具设计08/30 15:59 半自动锁盖机的设计(包装机机械设计)08/30 15:57 半轴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10/29 13:31 半轴零件钻6-14孔的工装夹具设计图纸09/26 13:53 单吊杆式镀板系统设计08/30 16:20 单级齿轮减速器模型优化设计08/30 16:24 单绳缠绕式提升机的设计09/09 23:08 卧式加工中心自动换刀机械手设计09/08 22:10 厚板扎机轴承系统设计09/18 20:56 叉杆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及加工孔20的专用夹具设计08/30 19:32 双卧轴混凝土搅拌机机械部分设计09/09 22:33 双模轮胎硫化机机械手控制系统设计09/09 22:32 双辊驱动五辊冷轧机设计09/08 20:36 变位器工装设计-0.1t普通座式焊接变位机09/28 16:50 叠层式物体制造快速成型机机械系统设计09/08 22:41 可急回抽油机速度分析及机械系统设计09/08 22:42 可移动的墙设计及三维建模10/04 13:25 右出线轴钻2-8夹具设计10/04 13:23 右出线轴钻6-6夹具设计09/08 22:36 咖啡杯盖注塑模具设计10/07 08:33 咖啡粉枕式包装机总体设计及横封切断装置设计09/09 16:15 啤酒贴标机的设计(总体和后标部分的设计)10/29 13:58 喷油泵体零件的工艺规程及钻14通孔的工装夹具设计08/30 19:39 四工位的卧式组合机床设计及其控制系统设计09/21 13:39 四方罩模具设计08/30 19:42 四组调料盒注塑模具设计10/07 23:55 固定座的注塑模具设计09/09 23:52 圆柱坐标型工业机器人设计09/09 23:48 圆珠笔管注塑模工艺及模具设计10/13 16:36 圆盘剪切机设计09/21 13:25 基于PLC变频调速技术的供暖锅炉控制系统设计09/08 22:20 基于pro-E的减速器箱体造型和数控加工自动编程设计08/30 18:00 基于PROE的果蔬篮注塑模具设计08/30 19:37 基于UG的TGSS-50型水平刮板输送机-机头段设计09/21 15:16 塑料油壶盖模具设计09/09 22:41 塑料胶卷盒注射模设计10/07 09:25 多功能推车梯子的设计09/08 21:25 多功能齿轮实验台的设计08/30 16:32 多层板连续排版方法及基于控制系统设计08/30 16:30 多层板连续排版方法毕业设计08/30 16:42 多用角架搁板的注塑模具设计及其仿真加工设计08/30 16:39 多绳摩擦式提升机的设计09/08 21:05 大型矿用自卸车静液压传动系统设计09/20 16:27 大型耙斗装岩机设计09/08 21:01 大批生产的汽车变速器左侧盖加工工艺及指定工序夹具设计10/30 15:42 套筒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攻6-M8-6H深10的夹具设计10/30 15:38 套筒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钻40H7孔的夹具设计10/29 14:13 套筒零件的工艺规程及钻3-10孔的工装夹具设计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