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第四章经络.ppt
第四章,经 络,经络,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气血津液的运行,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均须通过经络系统的运输传导、联络调节的功能得以实现,并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气血津液等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掌握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及其生理功能。二、掌握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三、掌握奇经八脉的概念和总的功能,及督、任、冲、带四脉的主要,功能。四、了解阴阳跷脉、阴阳维脉四脉的主要功能。五、了解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目的要求,经络,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经络的基本生理功能,十二经脉,循行部位(略),名称,循行规律,走向与交接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奇经八脉,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经络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经脉:是主干,以纵行为主,多循行于深部。络脉:是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一、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以经脉和络脉为主体,外连经筋、皮部,向内络属脏腑而组成。,经脉和络脉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别络、浮络、孙络。其中,正经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奇经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二、经络系统,(一)经脉与络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奇经八脉”,具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经别是十二经脉较大的分支,又称“十二经别”。能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并能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形体部位和器官,以补正经之不足。别络是较大的络脉,,十二经脉与督脉、任脉之络脉,以及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加强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表的联系。浮络是循行于体表而常浮现的络脉。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1.在外连系经筋、皮部 2.在内络属脏腑,络属释义:属:指十二经脉与其本经的脏腑直接相连。络:指十二经脉与其相为表里的脏腑相联系。,(二)经络的连属部位,第二节,经络的基本,生理功能,人体的气血必须通过经络的传注,以“内溉脏腑,外濡腠理”,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一、运行全身气血,营养脏腑组织,脏俯与外周肢节的联系,主要是通过十二经脉而实现的。十二经脉,在体内与相对应的脏腑有固定的络属关系。其经脉之气又散络结聚于经筋,布散于皮部。这样,体表的筋肉、皮肤等组织与脏腑之间,通过十二经脉内属外连的联系而相互沟通。,二、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一)脏腑与肢节的联系,人体脏腑与五官九窍之间,通过经络的沟通而相互联系,这种联系既包含有不同的官窍成为不同内脏的“苗窍”的特殊关系,也有官窍与脏腑的广泛的整体性联系。如心手少阴经属心,络小肠,系“目系”,其别络系“舌本”等。,(二)脏腑与官窍的联系,十二经脉之间有序地衔接,并与任、督脉构成首尾相连的整体循行系统,并有多处相互交叉、交会,加之经别、别络的联络,并且还与奇经八脉纵横交错;奇经八脉之间亦彼此联系。,如此经脉之间的多种、多层次的联系,使其成为有完整结构的调节系统。,(四)经脉之间的联系,经络系统作为人体的传导网络,一可以感受来自人体内外环境中的各种信息,并按其性质、特点和量度,传递至相应的脏腑、形体和官窍,反应或调节其功能状态。,经络系统可把外部的信息传至内部,又能把内部的信息传导于外部,从而为诊断疾病提供重要的依据。经络系统可通过对各种信息的处理和传递,调节气血的运行,协调脏腑的关系,维持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当人体气血阴阳失调,经络系统的调节机能失常而发生疾病时,可针,三、感应、传导、调节机能,对疾病的具体证候,运用针炙、推拿、导引等方法,激发经络的调节作用,调整和恢复脏腑的关系和机能。“药物归经”等理论,也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旨在优选药物,以更好地发挥调节人体机能的作用,提高疗效。,第三节,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命名的原则,是依据阴阳、手足、脏腑三个方面而命定。即脏为阴,腑为阳;分布在上肢为手经,分布在下肢为足经;位于肢体内侧为阴经(前缘为太,阴,中间为厥阴,后缘为少阴),位于肢体外侧为阳经(前缘为阳明,中间为少阳,后缘为太阳);阴经属脏,循行于四肢内侧;阳经属腑,循行于四肢外侧。(详见图表),一、名称,十二经脉名称分类表,十二经脉的大体循行部位的内容要点是:起点、体表主要循行路线、终点、主要分支、联系的脏腑和官窍等器官。(详见教材图表p46页),二、循行部位,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走向规律,可归纳为:手三阴从胸走手。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胸腹。也可归纳为“举手直立,阴升阳降”。(升指上行,降指下行),三、循行规律,(一)走向与交接规律,十二经脉走向规律示意图,头,手,足,腹,胸,(足三阳经),(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阴经),相互交接的规律,可归纳为:1.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如手太阴肺经在食指端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足少阳胆经在足大趾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余按此类推。2.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如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交接于鼻旁,,余按此类推。由于阳经均交会于头部,故称“头为诸阳之会”。3.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 如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余按此类推。,十二经脉之间,通过其分支及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这种关系是根据脏腑经络阴阳表里配合的原则和脏腑所属经脉的太阴与阳明、,厥阴与少阳、少阴与太阳的对应组合关系而确定的。(见表),(二)分布规律(略),(三)表里关系,十二经脉中的气血依次循环流注,即自手太阴肺经开始,逐次相传至足厥阴肝经,再复注于手太阴肺经,首尾相贯,如环无端。其流注次序为:(见右图),(四)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经脉流注规律 从手阴至手阳(表里经),从手阳至足阳(同名经),从足阳至足阴(表里经),从足阴至手阴。太阴至少阴至厥阴。,第四节,奇经八脉,奇,单也。奇,又有奇特、奇异之意,故有异于十二正经。奇经即相互间既没有表里配对,和脏腑也没有直接络属关系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是十二正经之外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故称为为奇经八脉。其总的功能,有三个方面:,1.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2.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3.与肝、肾、女子胞、脑、髓等脏腑有密切关系。,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的区别,1.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后面(背部正中线)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入颅,络脑,由项沿头顶正中线,经额、鼻、上唇至上唇系带处。,2.分支 从脊柱后分出,属肾。3.基本功能 调节阳经气血,与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交会,为“阳脉之海”。与脑、髓和肾有密切联系。,一、督脉,1.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经阴阜,沿腹胸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下颌部,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2.分支 从胞中出,向后与冲脉偕行于脊柱前。3.基本功能 调节阴经气血,与足三阴经、阴维脉交会,为“阴脉之海”。任主胞胎,与妇女妊娠和月经均密切相关。,二、任脉,1.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从气街起,与肾经相并,挟脐上行,散布胸中,上行经喉,环绕口唇,至目眶下。2.分支 从气街分出,沿下肢内侧下行至足底;又,有支脉从内踝后分出,向前抵足背,入大足趾。从胞中出,上行于脊柱前,向后与督脉相通。3.基本功能 调节十二经气血,上行至头,下行于足,总领十二经气血,为“十二经脉之海”,又称“冲为血海”,和妇女月经关系密切。,三、冲脉,1.循行部位 起于季胁,斜向下行至带脉穴,绕身一周。2.基本功能 约束纵行诸脉,不使经气下陷;又主司妇女带下。,四、带脉,1.循行部位 跷脉左右成对。阴跷脉、阳跷脉均起于足踝下。阴跷脉起于内踝下照海穴处,沿内踝后直上下肢内侧,经前阴,沿腹、胸过缺盆,出行于人迎穴之前,经鼻旁到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阳跷脉会合。阳跷,脉起于外踝下申脉穴处,沿外踝后上行,经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阴跷脉会合,再上行进入发际,向下到达耳后,与足少阳胆经会于项后。2.基本功能 调节下肢内外两侧肌力,主下肢活动。司眼睑开合。,五、阴阳跷脉,1.循行部位 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经交会之处,沿下肢内侧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与足厥阴肝经相合,然后上行至咽喉,与任脉相会。,阳维脉起于外踝下,与足少阳胆经并行,沿下肢外侧向上,经躯干部后外侧,从腋后上肩,经颈部、耳后,前行到额部,分布于头侧及项后,与督脉会合。2.基本功能 分别维系、联络全身阳经或阴经。,六、阴阳维脉,第五节,经别、别络、,经筋、皮部,1.概念 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分出,深入躯体深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2.循行特点 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可概括为“离、入、出、合”。其从十二经脉分出称“离”;进入体腔脏腑深部称“入”;出体表而上头面称“出”;阴经经别合入相为表里的阳经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脉称“合”,每一对相为表里的经别组成一“合”,共组成六对,称“六合”。,一、经别,(一)概念与循行特点,1.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2.加强了体表和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3.加强十二经脉对头面部的联系。4.扩大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5.加强足三阴、三阳经与心脏的联系。,(二)生理功能,别络也是从经脉分出的重要支脉,多分布于体表,共有十五条,即十二经脉各有一条,加上任脉、督脉的络脉和脾之大络,称为“十五别络”。如再加上胃之,大络,也可称为“十六别络”。1.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外围的联系。2.统率其他络脉,加强人体前、后、侧面的统一联系。3.灌渗气血以濡养全身。,二、别络,(一)概念,(二)生理功能,别络与经别都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两经之间联系的作用,所不同者,经别主内,无所属俞穴,亦无所主病症;别络主外,各有一络穴,并有所主病症。十五别络分布有一定的部位,其中十二经脉的别络都是从四肢肘膝以下分出,通过阴经别络,走向阳经和阳经别络走向阴经,沟通和加强了相为表里两经之间在肢体的联系。任脉之别络分布于腹部,督脉之别络分布于背部,脾之大络分布在身之侧部。,(三)分布概况,经筋是十二经脉连属的筋肉体系,划分为十二部分,称“十二经筋”。经筋的分布,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多结聚于关节和骨骼附近,同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基本,一致。其生理功能主要是约束骨骼,司关节的屈伸运动。,三、经筋,皮部是指皮肤按经络分布部位的分区。十二经脉及所属络脉,在体表有一定的相应分布范围,把全身皮肤分为十二个部分,称“十二皮部”。其分布范围大致上属于该经络循行的部,位。皮部的功能主要为抗御外邪。外邪侵犯皮肤,常可由皮部进入相应的经络。而内脏和经络的病变,亦可显现于相应的皮部。,四、皮部,复习思考题 1.何谓经络?经与络有何区别?2.十二经脉交接与流注有何规律?3.为何说督脉为“阳脉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