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企业网络存储项目技术方案.docx

    • 资源ID:5007953       资源大小:292.81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企业网络存储项目技术方案.docx

    止业 mmu'l阻小1=1必/|、刀 术需求分析和设计目标2.1系统现状企业核心业务的开展依赖于大量的数据处理和信息交流对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要求很高 .更要求企业在对外积极拓展业务领域的同时,加强内部的监察和自控工作.企业负责多地区的业务工作,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力大,经济总量大,因此,数据安全及其重要。公司的基本环境: 两台旧M X255 8685 41X服务器做双机,操作系统是 Win2000,数据库是 旧M X345 8670 61X( Win2000)服务器用于存储备份系统的备份服务器; 另外3台旧M X345 8670 61X服务器是公司的其他数据业务服务器; 系统运行的网络环境是千兆网;施会阵2.2 系统总体架构要求根据设计,按照设备集中、集约管理、满足应用、方便扩展、安全稳定的 要求,今后数据中心形式的信息化存储系统建设的发展方向是按照先进计算 机应用 模式建立多层体系结构(N Tier)的数据中心。数据中心的逻辑结多层体系结构核心应用层组件包括客户层、应用/WEB服务器层和数据库服务器层和存储备份层。.客户层:客户层是消耗应用数据的层.通常指Web浏览器.但多层结(N Tier )图11 1数据中心逻辑图也能支持诸如手构机、掌上其它非浏览器.电脑等.应用/WEB服务器层:应用/WEB服务器层由应用服务器器和Web服务器组成。应用服务器层提供应用的业务逻辑处理.应用逻辑服务器检索并处理来自数据库、生产业务系统等应用的数据,然后向Web服务器返回格式化的结果.通过采用中间件技术(Websphere、WebLogic、MQ)可实现应用逻辑服务器的高可用性及可伸缩性。 数据库服务器层:数据库服务器层是一个中心存储库,是业务应用系统中所有数据资源的管理中心.提供包括关系型数据库系统(如Oracle,Sybase,DB2 等)服务和数据仓库(如多维数据库等)服务 存储与备份层:存储与备份层由磁盘存储阵列和备份软件和备份磁带库组成,提供数据存储和数据备份、数据恢复服务功能。2。3系统建设目标根据设计规划,按照设备集中、集约管理、 满足应用、方便扩展、安全稳定的建设要求,遵循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建设原则,立足当前,着眼发展;在数据中心形式的信息化存储系统构建统一的集中运行平台,建 立 开 放 式 多层架构体系,优化整合现有设备资源,为数据中心形式的信息数据库建设数据库 和应用系统建设提供统一的运行环境,并实施系统资源的统一 管理和维护 ;提高硬件设备的集约化管理水平和可扩展能力,增强应用系统和数据的运行 效率和管理水平,降低各类应用系统建设成本,满足数据中心形式的信息数据库建设数据库和应用系统的建设需要;为数据中心形式的信息数据库建设开展应用系统建设、信息数据集中整合方便信息分析研判以及信息化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硬件设施基础。2.4 系统建设任务构建专用存储系统,集中存储数据在多层体系架构中,米用存储区域网络技术,构建专用大容量存储系统,通 过区域划分满足各类信息数据的集中存储,保证存储系统信息存储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构建统一的数据库集中运行平台,提高数据处理能力按照“运行可靠、性能优良、满足应用”的要求,在多层体系架构中,建设小型机集群系统,采用并行运行和互为备份的集群技术,保证小型机高效和不间断运行。同时,通过小型机分区技术,在小型机上构建不同应用数据库(统一采 用Oracle数据库)的运行区域,满足不同应用数据库系统的运行需要,使各类应用数据库既集中又相对独立地运行,以降低不同数据库之间相互影响,提高数据库处理能力。建立多种系统应用平台,提高集中运行平台的适应性按照各类应用系统所需的不同系统运行环境,在多层体系架构中,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种系统运行平台,提供平台Unix、Windows上或Linux操作系统应用服务和Web浏览等应用。通过共享统-Server等主流数据库运行平台,提供数据库服务-的存储系统,建立如其.为有关部门的不同应用SQL他系统提运彳丁环境。供相应的整合优化现有计算机设备资源,提高集中管理和应用水平根据系统建设的整体框架要求,按照数据集中整合和应用的需要,对用户现有计算机设备资源进行调整,纳入统一集中运行管理框架的多层体系架构中.同时,按照设备集中管理的要求在数据中心形式的信息数据库建设集中计算机房建成后,将用户各类服务器及相关设备集中起来,根据不同应用的要求进行整合优化,实行统一的运行和管理扩展数据备份系统,提高系统可靠性分析数据资源是生产机关极其宝贵的重要资源,必须做到安全上的万无一失并且各类应用系统要求7 ? 4小时? 65天不间断运行,要求基于多层体系架构的集 中运行平台有多层面的系统可靠性保障。集中运行平台中,所有层 面要建立相应的容错机制,确保设备发生故障或升级维护时系统服务不中断;设备自身必须具备容错能力,尽可能在设备一级就能屏蔽大多数故障。此外,构建存储系统的“快 照”复制和磁带备份系统,包含专业的数据备份系统、备份管理策略与手段,通过在现有备份系统基础上进行扩展,实现信息数据的快速备份和统一的常规备份以及高效的数据恢复,使集中运行平台具备高效、全面备份数据的能力,保证信息数据的安全可靠。建立集中运行管理机制,实现设备和系统资源的统一管理按照计算机应用系统和数据集中运行的要求,建立设备和系统的集中运行管理机制,实现对集中设备和系统的性能监控、配置优化和维护服务的统一运行管 理,确保设备和系统的高效、可靠和安全地运行,提高对设备和系统的运行管理2.5系统设计原则数据中心形式的信息化存储系统集中运行平台多层架构体系建设必须既满足当前的应用需求,又面向未来业务和技术的发展要求.集中运行平台的建设遵循以下原则:2.5。1实用性和先进性采用成熟、稳定、完善的产品和技术,满足当前应用需求尽可能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以适应更高的数据处理要求,使整个集中运行平台在一定时期内保持技术上的先进性,并具有良好的扩展潜力,以适应未来应用的发展和技术升级的需要。2。5。2高性能和高负载能力数据中心形式的信息化存储系统集中运行平台必须能够承载较大的系统和应用运行负载,提供高性能的数据处理和应用响应能力,确保各类应用系统和数据库的高效运行.2。5.3安全性和可靠性 为保证业务应用不间断运行,数据中心形式的信息化存储系统集中运行平台必须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系统结构、网络系统、月服 务器系统、存储系统、备份系统等方面须进行高安全性和可靠性设计。系统达到 C2级以上标准安 全级别,具有一定的防病毒、防入侵能力。在采用硬件备份、冗余、负载均衡等可靠性技术的基础上,采用相关的软件技术提供较强的管理机制和控制手段,以 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可靠性2。5。4灵活性与可扩展性数据中心形式的信息化存储系统集中运行平台要能够根据生产信息化不断发展的需要,方便地扩展系统容量和处理能力,具备支持多种应用的能力同时可以根据应用发展的需要进行灵活、快速的调整,实现信息应用的快速部署.2。5.5开放性和标准化数据中心形式的信息化存储系统集中运行平台要具备较好的开放性,相关系统和设备应是业界主流产品,遵循业界相关标准,保证数据中心形式的信息数据库建设选用的主流系统和设备能够随时无障碍地接入集中运行平台,实现系统和数据的集中运行和统一维护管理。2。5.6经济性与投资保护应以较高的性能价格比构建数据中心形式的信息数据库建设集中运 使资金的产出投入比达到最大值。入来维转,达到高效能与高效益的要求利用现行平台以较低的成本、较少的人员投护系统运.尽可能保护已有系统投资,充分有设备资源2。5.7集中运行和逐步过度数据库和应用系统建设米用集中运行和逐步过度相结合的原则.新的应用要直接部署在新建的集中运行平台上运行,现有应用及硬件资源将根据需要和可能分期分批逐步融入集中运行平台,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资源配置系统方案设计3.1系统总体结构图根据数据中心形式的信息数据库建设需求分析,系统总体结构描述如下:本项目的存储网络架构图,通过SAN能够将多种数据应用全面整合起来,其 中后端的阵列是整个系统的核心,所有的业务数据 都存在该阵列中,因此阵列本身需要完全冗余架构和极高的吞吐性能;SAN网络采用dual Fabric 设计,采用 两台交换机构成冗余 的存储网络;每台主机(关键业务)可以采用两块(甚至更多)HBA跨接到两台SAN交换机上,做的主机到存储接口冗余;主机层采用HA配置,因此整个系统是高效而全冗余的。同时也能够平滑过 渡到下阶段的容灾系统. I . . . . I皱据佶息中心分作推中心ii我情.电中中备份系统也跨接到SAN网络上,这样所有的备份工作可以大大减轻对于生产网络的影响,主机直接通过SAN将数据读出并写到带库完全采用FC/SCSI协议。在上述架构中,后端的磁盘阵列采用高性能磁盘阵列,作为综合存储磁盘阵列。该磁盘阵列代表当时行业的最佳性能、100 %数据可用性,以及功能丰富的管理软件。3。2数据库服务器设计3。2。1数据库系统结构数据库服务平台主要采用动态分区、多机集群、并行数据库等技术,实现多台数据库主机同时并行访问数据库,应用可以根据需求均衡到不同主机资源上同时工作,多机互为备份.这种机制依靠系统提供的系统硬件、操作系统集群软件、与数据库提供的并行技术来满足要求.数据库支持数据分区技术,通过数据库分区技术提高查询效率.同时,与数据库服务平台相配合,米用专用数据采集处理服务器,负责数据采集工作,各数据库的数据采取分别汇集,单点入库的数据更新策略.数据库服务器系统图如下:数据库服务器选用高性能UNIX 服务器,每台高性能UNIX 服务器划分成2个 分区,配置1。7GHz CPU、16GB内存、2块千兆光纤网卡、2块15000转73G硬盘、2块2GB光纤通道卡。对应分区通过软件实 现群集。根据设计要求 当前配置tpmC = (TPMC基准值*实际CPU数目*实际CPU主 频)/ (基准CPU数目大基准 CPU主频)"(768,839*16*1.7) / (32 * 1.7)=384,420tpmC3.3存储系统设计 3.3。1存储系统结构服务器交换机用户PC弁俑系统整体架构采用 SAN-存储局域网的架构搭建,分为主机、交换机和存储设备三 个层面:A。主机层面前端服务器每台通过两块光纤卡(以下简称 HBA卡)跨接到两台光纤交换机 上,构成冗余链路B。光纤交换机利用两台16 口光纤交换机作为SAN的骨干设备,连接主机和存储设备;C。存储设备主存储设备:核心磁盘阵列存储所有系统的数据.该磁盘阵列通过1对(2块)接口卡分别跨接到台光纤交换机上,构成冗余链路近线存储设备:近线备份目标磁盘阵列使用采用STAT磁盘的廉价磁盘阵列,离线备份目标带库采用设计方案已有的带库3.3.2主存储系统方案目前存储区域网 (SAN)是解决海量存储问题的主流解决方案,也是本项目建设要求的解决方案,同时也支持 NAS方式。数据中心形式的信息数据库建设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相关的数据库即将统一存储到大容量高性能的 存 储 设 备 上,存储设备与主机群之间通过SAN光纤交换机互联(具有冗余联接),同时数据备份设备也通过光纤交换机联接以提高备份效率,减轻网络和主机的压力。在本方案中,存储工程师使用高档全光纤磁盘阵列为主存储 系统,从用户的 投资、需求综合分析 ,推荐了极佳的性能价格比的 产品,用户可以根据性能要求、扩展性要求、价格需求等因素来选择。根据数据中心形式的信息数据库建设该设计的需求,为了提高主磁盘阵列的性能,在该设计中推荐配备15000RPM的73GB磁盘。磁盘阵列在各方面均应充分扩展,并能够充分满足今后业务发展过程中数据迁移、系统,容灾的要求 :1)硬件方面所有重要部分均应在线扩容一一前端接口、磁盘控制卡、缓存、磁盘等。2)软件方面可选择不同的软件实现性能优化、数据迁移和数据容灾等:3。3.3近线备份系统传统的数据存储一般分为在线(On-line )存储及离线 (Off line)存储两级存储方式.所谓在线存储就是指将数据存放在磁盘系统上,而离线则是指将数据备份到磁带上。硬盘的优点是速度快,特别是随机访问能力强,但单位容量成本高,适合需要频繁访问的数据存储;磁带善于传输流式数据,介质与驱动器 相分离的 特性决定了其单位容量成本低廉,保存数据的安全性也较高,适合数据备份。但随着数据量的猛增,这种只使用在线和离线两级存储的策略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一方面,用户有越来越多的数据在一定时期内仍需要访问,如果备份到磁带上 ,则读取的速度太慢,而保持在线状态,又会因访问频度不高而占用 宝贵的存储空间;另一方面,用户要求“备份窗口 ”越来越小,备份设备要具有更快的速度,以缩短备份时间,而带基设备与盘基设备相比还不够快。由此产生了数据的分级存储管理分级存储管理是一种将非在线存储与在线存储融合的技术。它 以数据生命周期的 不同阶段来决定存储的位置 ,从而在在线存 储与离线存储之间诞生了第三种存储方式近线(Near-line)存储,使存储网络从 “在线一离线”的两级架构向“在线一近线一 离线”的三级架构演变。近线存储的特点是性能接近在线存储, 而成本接近离线存储.根据大型信息数据库存储系统分析结果,存储容量约为16TB,考虑适当冗余 和“快照”备份,存储阵列实配容量应大于20TB,存储阵列最大扩展容量应不低于64TB.基于存储区域网技术,满足数据中心形式的信息数据库建设数据库和应用系统相关数据库,以及运行于其上的业务系统、查询系统、数据分析系统的要求,必须增强数据存储核心,选择高性能存储阵列,LUN数量应>2048,系统IOPS >240000 (吞吐量大于1540 M/S).其基本性能需求分析如下:A. 在存储系统中,处理器主要完成I/O处理、Cache控制管理、数据传输控制以及一些智能化的软件运行功能,处理器的能力直接影响到整个存储系统的性能。考虑到不同厂商存储所采用的CPU性能差异较大、主处理器所承担的任务也有所区别,应在给出实际处理器配置数量的同时给出性能指标、 承载任务分析,CPU实配数量不低于 16个。B. 磁盘本身性能也决定存储系统整体性能,通常磁盘性能以转速、寻道时间等技术指标衡量,考虑到性价比,推荐采用15K rpm 的磁盘。C. 对于数据库等大数据量访问应用,缓存越大,性能越好,本项目实配存 储容量应与 Cache的容量配置成比例配置,按大 于16GB考虑,最大可扩 展到128GB.3.5应用服务器、浏览服务器和数据处理前置机设计应用服务器层主要负责业务逻辑处理,用户请求的连接处理和数据库端或其他应用系统的连接处理,以及业务处理过程实现。用户多层体系结构要求应用服务器与 Web服务器物理独立,考虑到应用服务器对处理能力、系统稳定性的要求均大大高于数据表现层,关键应用采用Unix服务器,其他应用可考虑刀片式微 机服务器,建立多机集群环境数据迁移数据迁移是数据系统整合中保证系统平滑升级和更新的关键部分。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随着技术的发展,原有的信息系统不断被功能更强大的新系统所取代.从两层结构到三层结构,从Client/Server 到Browser/Server.在新旧系统的切换过程中,必然要面 临一个数据迁移的问题.4 o 1数据迁移的概念原有的旧系统从启用到被新系统取代,在其使用期间往往积累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数据,其中许多历史数据都是新系统顺利启用所必须的.另外,这些历史数据也是进行决策分析的重要依据。数据迁移,就是将这些历史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并装载到新系统中的过程。数据迁移主要适用于一套旧系统切换到另一套新系统,或多套旧系统切换到同一套新系统时,需要将旧系统中的历史数据转换到新系统中的情况。银行、电信、税务、工商、保险以及销售等领域发生系统切换时,一般都需要进行数据迁移.对于多对一的情况,例如由于信息化建设的先后,造成有多个不同的系统同时运行,但相互间不能做到有效信息共享,所以就需要一套新系统包容几套旧系统的问题数据迁移对系统切换乃至新系统的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 义.数据迁移的质量不光是新系统成功上线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新系统今后稳定运行的有力保障。如果数据迁移失败,新系统将不能正常启用;如果数据迁移的质量较差,没能屏蔽全部的垃圾数据,对新系统将会造成很大的隐患,新系统一旦访问这些垃 圾数据,可能会由这些垃圾数据产生新的错误数据,严重时 还会导致系统异常 .相反,成功的数据迁移可以有效地保障新系统的顺利运行,能够继承珍贵的历史数据。因为无论对于一个公司还是一个部门,历史数据无疑都是十分珍贵的一种资源。例如公司的客户信息、银行的存款记录、税务部门的纳税资料等。4.2数据迁移的特点系统切换时的数据迁移不同于从生产系统OLTP ( On - line TransactionProcessing),到数据仓库DW(Data Warehouse)的数据抽取.后者主要将 生产系统在上次抽取后所发生的数据变化同步到数据仓库,这种同步在每个抽取周期都进行,一般以天为单位。而数据迁移是将需要的历史数据一次或几次转换到新的生产系统,其最主要的特点是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大批量数据的抽取、清洗和装载.数据迁移的内容是整个数据迁移的基础,需要从信息系统规划的角度统一考虑。划分内容时,可以从横向的时间和纵向的模块两个角度去考虑横向划分以产生数据的时间为划分依据,需要考虑比较久远的历史数 据如何迁移的问题。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存储工程师对计算机依赖性的增强,新系统每天往往需要比旧系统存储更多的信息,同时为了解决数据量高增长带来的性能瓶颈,新系统一般只保留一定时期的数据,比如1年,而把超过保存周期的数据,即1年以前的数据转移到数据仓库中,以便用于决策分析。对于这种新系统的数 据迁移, 主要迁移1年以内的数据 ,1年以前的历史 数据需要另外考虑。以处理数据的功能模块为划分依据,需要考虑在新系统中没有被包含的功能模块,其所涉及数据的处理问题。这类数据由于无法建立映射关系,一般不需要迁移到新系统中。但对于模块间偶合度比较紧密的旧系统,在纵向划分时需要注意数据的完整性。4.3数据迁移的三种方法4.3。1数据迁移方法数据迁移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方法,即系统切换前通过工具迁移、系统切换前采用手工录入、系统切换后通过新系统生成。系统切换前通过工具迁移)工具把旧系统在系统切换前,利用ETL ( Extract Transform Load中的历史数据抽取、转换,并装载到新系统中去。其中ETL工具可以购买成熟的产品,也可以是自主开发的程序。这种方法是数据迁移最主要,也是最快捷的方法。其实施的前提是,历史数据可 用并且能够映射到新系统中系统切换前采用手工录入在系统切换前,组织相关人员把需要的数据手工录入到新系统中。这种方法 消耗的人力、 物力比较大,同时出错率也比较高。主要是一些无法转换到新系统中的数据,和新系统启用时必需要而旧系统无法提供的数据采用这种方法,可作为第一种方法的有益补充。系统切换后通过新系统生成在系统切换后 ,通过新系统的相关功能,或为此专门开发的配套程序生成所需要的数据。通常根据已经迁移到新系统中的数据来生成所需的信息。其实施的前提是,这些数据能够通过其它数据产生。4o 3。2数据迁移的策略数据迁移的策略是指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数据的迁移.结合不同的迁移方法,主要有一次迁移、分次迁移、先录后迁、先迁后补等几种方式可供选择。一次迁移是通过数据迁移工具或迁移程序,将需要的历史数据一次性全部迁移到新系统中。一次迁移的优点是迁移实施的过程短,相对分次迁移,迁移时涉 及的问题少,风险相对比较低。其缺点工 作强度比较大,由于实施迁移的人员需要一直监控迁移的过程,如果迁移所需的时间比较长,工作人员会很疲劳.一次 迁移的前提是新旧系统数据库差异不大,允许的宕机时间内可 以完成所有数据量的迁移。分次迁移分次迁移是通过数据迁移工具或迁移程序,将需要的历史数据分几次迁移到新系统中.分次迁移可以将任务分开,有效地解决了数据量大和宕机时间短之间的矛盾。但是分次切换导致数据多次合并,增加了出错的概率,同时为了保持整体数据的一致性,分次迁移时需要对先切换的数据进行同步,增加了迁移 的复杂度。分次迁移一般在系统切换前先迁移将静态数据和变 化不频繁的数据,例如代码、用户信息等,然后在系统切换时迁移动态数据,例如交易信息,对于静态数据迁移之后发生的数据变更, 可以每天同步到新系统中,也可以在系统切换时通过增量的方式一次同步到新系统中。先录后迁先录后迁是在系统切换前,先通过手工把一些数据录入到新系统中,系统切 换时再迁移其它的历史数据。先录后迁主要针对 新旧系统数据结构存在特定差异的情况,即对于新系统启用时对于这部分必需的期初数据,无法从现有的历史数据中得到。期初数据,就可以在系统切换前通过手工录入。先迁后补是指在系统切换前通过数据迁移工具或迁移程序将原始数据迁移到新系统中,然后通过新系统的相关功能,或为此专门编写的配套程序,根据已 经迁移到新系统中的原始数据,生成所需要的结果数据。先迁后补可以减少迁移的数据量。4.4数据迁移的实现数据迁移的实现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数据迁移前的准备、数据迁移的实施和数据迁移后的校验。由于数据迁移的特点,大量的工作都需要在准备阶段完成,充分而周到的准备工作是完成数据迁移的主要基础。具体而言,要进行待迁移数据源的详细说明,包括数据的存放方式、数据量、数据的时间跨度,建立新旧系统数据库的数据字典,对旧系统的历史数据进行质量分析,新旧系统数据结构的差异分析;新旧系统代码数据的差异分析;建立新老系统数据库表的映射关系,对无法映射字段的处理方法,开发、部属ETL工具,编写数据转换的测试计划和校验程序,制定数据转换的应急措施。其中,数据迁移的实施是实现数据迁移的三个阶段中最重要的环节。它要求制定数据转换的详细实施步骤流程;准备数据迁移环境;业务上 的准备,结束未处理完的业务事项,或将其告一段落;对数据迁移涉及的技术都得到测试;最后实施数据迁移。数据迁移后的校验是对迁移工作的检查,数据校验的结果是判断新系统能否正式启用的 重要依据.可以通过质量检查工具或编写检查程序进行数据校验,通过试运行新系统的功能模块,特别是查询、报表功能,检查数据的准确性。4。4。1数据迁移的技术准备数据转换与迁移通常包括多项工作:旧系统数据字典整理、 旧系统数据质量分析、新系统数据字典整理、新旧系统数据差异分析、建立新旧系统数据之间的影射关系、开发部署数据转换与迁移程序、制定数据转换与迁移过程中的应急方案、实施旧系统数据到新系统的转换与迁移工作、检查转换与迁移后数据的完整 性与正确性数据转换与迁移程序,即ETL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抽取、转换、装载三个步 骤。数据抽取、 转换是根据新旧系统数据库的映射关 系进行的,而数据差异分析是建立映射关系的前提,这其中还包括对代码数据的差异分析.转换步骤一般还要包含数据清洗的过程,数据清洗主要是针对源数据库中,对出现二义性、重复、不完整、违反业务或逻辑规则等问题的数据进行相应的清洗操作,在清洗之前需 要进行数据质量分析,以找出存在问题的数据,否则数据清洗将无从谈起。数据装载是通过装载工具或自行编写的SQL程序将抽取、转换后的结果数据加载到目标数据库中.对数据的检查数据格式检查:检查数据的格式是否一致和可用,目标数据 要求为number 型.数据长度检查:检查数据的有效长度。对于char类型的字段转换到varchar类型中,需要特别关注。区间范围检查:检查数据是否包含在定义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区间中;例如 年龄为300,或录入日期在 4000-1-1。空值、默认值检查:检查新旧系统定义的空值、默认值是否相同,不同数据库系统对空值的定义可能不同,需要特别关注完整性检查:检查数据的关联完整性。如记录引用的代码值是否存在,特别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系统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为了提高效率而去掉了外键约束。一致性检查:检查逻辑上是否存在违反一致性的数据,特别是存在分别提交操作的系统.5. 设备及网络的安装调试制订详尽的设备安装计划(含工作日程、工作内容、工作万法等)。在工作 日程表内注明设备到货日期、现场安装、系统测 试、验收、技术培训等条款.征 得项目单位方认可后严格按照日程表执行。我方项目组工作人员及项目单位方的技术人员一起参与系 统的安装、测试、诊断及解决遇到的问题等各项工作。8。4.1安装步骤(1 )开箱验货:根据清单逐一清点所到货物,填写开箱检查报告。(2) 完成硬件连接:将网络系统的各种设备正确安装上去 联接其它外部设备。(3 )硬件加电测试:仔细观察指示灯,如果有硬件出错,填写报告。(4) 对设备进行配置.(5) 对设备进行功能测试(6 )测试防火墙、交换机产品是否与设计方案一致。8.4。2设备参数调整及性能优化当新的系统运行一段时间之后,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发现整体性能不如人意,这时会有调整系统整体运行性能的要求,这也是十分常见的 .这样的工作较 为复杂,牵涉的面也比较广 .这是 需要有一个专业队伍来完成此项任务的,我们通常的做法是 : 与客户一起讨论问题出现的方式,方法,时间,频度等等尽早将问题 定性,定位。进一步深层次分析,建立各种压力测试环境,努力寻找改进系统性能的 方案。 确定提高系统性能的方案,如需要协调各方,与原厂家共同完成提高整体性能的任务。测试对象:设备和相关配件。测试内容:(1)设备通电自检:观察设备的开机信息、信号指示灯等检查状态是否正常.(2 )设备连接测试 (与外部设备的连接,电源等的连接 ):对各个外设进行功能测试。(3) 网络连接测试(与实际的网络环境的互联测试):检查 网络响应时间、 数据传输速率等。(4) 系统测试:对设备整体性能进行综合测试;对防火墙的 安全稳定性能 的测试.

    注意事项

    本文(企业网络存储项目技术方案.doc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