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生产者行为理论新.ppt

    • 资源ID:5005270       资源大小:690KB        全文页数:86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生产者行为理论新.ppt

    西 方 经 济 学,牛国良 主编孟秋菊 讲授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章 生产者行为理论,这一章是分析供给背后的主人生产者或厂商的行为。在分析生产者行为时,我们假定生产者都是具有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他们生产的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要实现利润最大化,无非涉及这样两个问题:第一,从实物形态上看,涉及到投入的生产要素与产量的关系问题,即如何在生产要素既定情况下实现产量最大,或者在产量既定的情况下使投入的生产要素最少,这就是如何使用各种生产要素的问题,即要素组合问题。第二,成本与收益的关系问题,要使利润最大化就是要使扣除成本后的收益达到最大化,这就要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并确定一个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本章题要】生产者行为理论可从两个方面分析:从实物形态上分析的是生产要素最佳组合理论;从货币形态上分析的是成本与收益理论。本章主要包括生产要素、生产函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成本理论、收益与利润最大化。在研究生产者的行为时,假定生产者都是具有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他们生产的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即在既定的产量之下实现成本最小或在既定的成本下达到产量最大。,第一节 生产要素最佳组合理论,一、基本概念(一)厂商和生产要素P63 1、厂商又称生产者,是指能作出统一生产决策的经济单位,包括个人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个人业主制企业:单个人独资经营的厂商组织。这种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二为一,规模小,管理简单。合伙制企业:由两个人以上合资经营的厂商组织。这种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二为一,规模和管理比个人业主制企业要大些、复杂些。公司制企业:按公司法建立和经营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厂商组织。它是一种典型的现代企业组织形式。,2、生产要素指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源,即劳动(L)、资本(K)、土地(N)与企业家才能(T)。萨伊的“三要素论”和马歇尔的“四要素论”(二)生产函数、技术系数、不变投入与可变投入1、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技术水平下,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某种组合和它所能生产出来的产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广义的生产函数:Q=f(L,K,N,T)狭义的生产函数:Q=f(K,L),2、技术系数指生产一定量的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如果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是不能改变的,则称为固定技术系数。它表明各种生产要素之间不能相互替代。如果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是可以改变的,则称为可变技术系数。它表明各种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一般来说,技术系数是可变的。如:农业中的多用土地、少用劳动的粗放式经营与多用劳动少用土地的集约式经营。工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经营。在生产理论中研究的主要是技术系数可变的情况。,3、不变投入与可变投入 不变投入指在所考察的一段时间内生产要素数量不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投入。如机器、厂房等。可变投入指在所考察的一段时间内生产要素数量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投入。如原料、燃料、劳动等。西方经济学在分析生产函数时,往往假定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固定不变,先单独考察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变动对产出的影响,然后考察两种以上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变动对产出的影响。,二、一种可变投入的生产函数及合理投入(短期生产分析)1、一种可变投入的生产函数:Q=f(L,K)K为固定投入2、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含义与计算公式(1)总产量(TP)指一定量的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TP=AP q(q 代表某种生产要素的量)(2)平均产量(AP)指平均每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AP=TP/q(3)边际产量指某种生产要素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产量。MP=TP/q,3、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TPAPMP,TP,o,L,AP,MP,E,H,L3,L2,F,L1,(1)三个产量曲线都是先上升后下降(2)边际产量与总产量的关系 MP上升,则TP递增上升 MP下降(且MP0),则TP递减上升 MP达最大值时,TP从递增上升转为递减上升(拐点)MP0,TP总是增加的;MPAP时,AP处于上升阶段MPAP时,AP处于下降阶段MP=AP时,AP达最大值,4、边际收益递减规律(1)含义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指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它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会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2)边际收益先递增后递减的原因在生产过程中,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和固定生产要素投入量之间存在一个最佳配合比例。在生产初期,由于可变投入较少,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和固定生产要素之间还没达到最佳配合比例,所以随着可变投入的增加,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增趋势。一旦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和固定生产要素之间达到最佳配合比例,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达到最大。这时可变投入的继续增加,生产要素的配合将会越来越偏离最佳配合比例,可变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就会出现递增趋势。,资料:土地的边际收益递减与城市化,我国是世界上人与地关系最紧张、农业劳动集约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务农人数多,农业的产出很低,是我国穷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之后,一方面随着人口增加土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仍然发生作用,另一方面经济建设的发展使耕地面积减少,因而有限土地上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加。在80年代,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以发展乡镇企业为载体,采取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内部就地转移方式。据统计,19781992年期间,乡镇企业共吸收7,500多万农村劳动力。然而,进入90年代以后,乡镇企业由于技术进步加快,资本密集程度迅速提高,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明显下降。,在农村內部就业潜力有限的情况下,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会离开土地,告別家乡,加入流动大军的行列。可以说,90年代以来“农民工”向城市的大流动,不过是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內,农村劳动力跨地区转移的序曲。有人估计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要到2050年才能最终完成。过去20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缓慢,200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为36%,低于发展中国家45%的平均水平。目前64%的人还在农村住着。未来的二十年中至少有五亿人口要进城,此间我国的城市人口要翻番。而城市化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又不要求很大空间和传统要素投入。因此,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必然选择。,5、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生产弹性:在其它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可变要素投入量变动的百分比所能引起的总产出变动的百分比。(用来衡量可变要素利用程度),根据短期生产中的三个产量的关系以及生产弹性的大小,将短期生产划分为三个阶段。,AP,MP,q,TP,q,TP,TP,q,q,TP,q,q,TP,TP,E,=,D,D,=,D,=,D,D,=,/,/,/,E1,为第阶段:MPAP,平均产量始终是上升的,边际产量先上升,达最大值后开始下降,总产量是增加的(含递增上升和递减上升)。在这一阶段,不变要素资本投入量相对过多,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不足,只增加劳动投入量,就可增加总产量。0E1,为第阶段:MP AP,平均产量由达到最大并开始下降,边际产量在下降之中且大于零,总产量处于递减上升并达到最大。这一阶段是生产的合理阶段。(AP最大 TP最大),E0,为第阶段:平均产量继续下降,边际产量小于零,总产量处于下降阶段。在这一阶段,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相对过多,生产者减少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是有利的。所以,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间为第阶段:L2与L3之间。生产者选择最佳投入点将取决于他们追求的目标。如果厂商的目标是使平均产量达到最大,那么劳动量增加到L2就可以了。如果厂商的目标是使总产量达到最大,那么劳动量增加到L3就行了。如果厂商的目标是使利润达到最大化,还要结合成本与收益进行深入分析。,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TPAPMP,TP,o,L,AP,MP,E,A,L3,L2,F,L1,计算,某企业使用资本和劳动生产一种小器具,在短期内资本固定,劳动可变,短期生产函数为Q=-L3+24L2+240L,其中,Q为小器具每周的产量,L是雇佣的工人人数,计算该企业在第阶段、第阶段和第阶段L的取值范围。,答案,解析:要求、阶段L的取值范围,就必须找到AP=MP,MP=0两个点的L的值。根据题意,Q=-L3+24L2+240L,得AP=(-L3+24L2+240L)/L=-L2+24L+240;MP=(-L3+24L2+240L)=-3L2+48L+240。于是当AP=MP时:-L2+24L+240=-3L2+48L+240,整理得L2-12L=0,得L=12.当MP=0时,-3L2+48L+240=0,得L=20所以,阶段的L的取值范围:0L12阶段的L的取值范围:12 L 20阶段的L的取值范围:L20,三、两种可变投入的生产函数及最佳组合,(一)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Q=F(L,K)L为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K为可变要素资本的投入量,Q为产量 在西方经济学著作中,常见的两种投入的生产函数是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这是用它的建立者数学家科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命名的。它是根据美国1899-1922年的工业生产统计资料得出来的函数。Q=ALaK1-a其中,a为参数,假设0a1,;A代表既定的技术水平。,由于L,K可以相互替代,为取得同样的产量,可以多用劳动少用资本,或多用资本少用劳动。也就是说,不同的方法可以生产同一水平的产量,在许多种可能中,企业究竟应该使用哪种方法呢?怎样才能使成本最小而产量最大呢?这就需要用等产量线来分析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问题。(二)两种可变投入要素的最佳组合1、等产量曲线(注意与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无差异曲线区分)(1)等产量曲线的含义与特征 含义 等产量曲线指在技术水平不变条件下,生产相同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的所有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同一产量下不同要素组合表,等产量曲线图,o,L,Q,K,等产量曲线图,o,L,Q1,Q2,Q3,K,等产量曲线的特征第一,一个平面上可以有无数条等产量曲线,并且任何两条都不相交。第二,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曲线代表的总产量水平越高。第三,等产量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第四,等产量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斜率的绝对值递减)。,(2)边际技术替代率 含义(要素)边际技术替代率指保持总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减少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与增加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之比。如果以K代表资本的减少量,L代表劳动的增加量,MRTSLK代表劳动代替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公式:MRTSLK=K/L,(2)边际技术替代率 含义 要素边际技术替代率指保持总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减少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与增加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之比。如果以K代表资本的减少量,L代表劳动的增加量,MRTSLK代表劳动代替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公式:MRTSLK=K/L 当某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L 0时,则要素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LK=lim=dK/dL,O,L,K,E,K,L 0,L,可见,等产量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即是等产量曲线在该点斜率的绝对值。根据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定义可知,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前提下,由增加劳动投入量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加量和由减少资本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减少量必定是相等的,即有MPL=TP/L,MPK=TP/K,经整理得到=,最终得:,根据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定义,得到,K,L,MP,MP,L,K,=,D,D,K,L,LK,K,L,LS,MP,MP,dL,dK,MRTS,MP,MP,L,K,MRTS,=,=,=,D,D,=,或者,MPL,MPK,TP,L,K,TP,.,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MRTSLK=K/L=MPL/MPK 由于随着劳动数量的增加,其边际产量递减;而随着资本数量的减少,其边际产量反而在增加,所以劳动的边际产量与资本的边际产量的比值将不断减小,即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递减的,从而等产量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同时,由于MPL=TP/L,MPK=TP/K TPL=-TPK L MPL=K MPK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3)脊线P73脊线说明两种生产要素的有效替代范围,在脊线之内,两种生产要素替代有效,在脊线之外,两种生产要素替代无效。,3、等成本线(1)等成本线的含义等成本曲线又称企业预算线指在成本和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生产者能够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最大数量组合的轨迹。(2)等成本方程:M=PL.QL+PK.QK(图)M为生产者的支出总成本 PL、PK分别是劳动、资本的价格 QL、QK分别是劳动、资本的数量M=PL.QL+PK.QK QK=M/PK-PL/PK.QL.这是一个直线方程式,其斜率为-PL/PK,等成本曲线(图示),o,L,A,B,K,KAB=-PL/PK,(3)等成本曲线的变动要素价格不变,成本变化时,等成本线平行移动。成本增加时,等成本线平行向外移动。成本减少时,等成本线平行向内移动。成本不变时,要素价格的变动导致等成本线的旋转移动。劳动价格即工资变化使等成本线以A点为轴心旋转。资本价格即利率变化使等成本线以B点为轴心旋转。,等成本曲线(图示),o,L,A,B,K,要素价格不变,成本变化时,等成本线平行移动。,A1,B1,A2,B2,等成本曲线(图示),o,L,A,B,K,劳动价格即工资变化使等成本线以A点为轴心旋转。,B1,B2,等成本曲线(图示),o,L,A,B,K,资本价格即利率变化使等成本线以B点为轴心旋转,A1,A2,3、生产要素最佳组合的确定(1)成本既定产量最大,o,L,Q1,Q2,Q3,K,A,B,E,G,F,K*,L*,等成本线与等产量相切的切点是厂商的生产均衡点,在生产均衡点处有:MRTSLK=PL/PK,公式表明:生产要素最佳组合的条件就是每一投入的边际产量与价格之比相等。也就是说,企业可以通过对两要素投入量的不断调整,使得最后一单位的货币成本无论用来购买哪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边际产量相等,从而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PK,MP,PL,MP,PK,PL,MP,MP,PK,PL,MP,MP,MRTS,MP,MP,MRTS,K,L,K,L,K,L,LK,K,L,LK,=,=,=,=,=,或者,整理可得,则,由于,最优生产要素组合的确定:(2)产量既定成本最小,o,L,Q1,K,A3,B3,E,G,F,K*,L*,A2,A1,B1,B2,等成本线与等产量相切的切点是厂商的生产均衡点,在生产均衡点处有:MRTSLK=PL/PK,PK,MP,PL,MP,PK,PL,MP,MP,PK,PL,MP,MP,MRTS,MP,MP,MRTS,K,L,K,L,K,L,LK,K,L,LK,=,=,=,=,=,或者,经整理得,则,由于,公式表明:生产要素最佳组合的条件就是每一投入的边际产量与价格之比相等。也就是说,企业可以通过对两要素投入量的不断调整,使得最后一单位的货币成本无论用来购买哪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边际产量相等,从而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3)E点的特征:,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相切;等产量曲线的斜率与等成本曲线的斜率相等;MRTSLK=K/L=MPL/MPK=PL/PKMPL/MPK=PL/PK 或MPL/PL=MPK/PK(利润最大化条件)MPL/PL=MPK/PK表明:生产要素最佳组合的条件是每一投入的边际产量与价格之比相等。也就是说,企业可以通过对两要素投入量的不断调整,使得最后一单位的货币成本无论用来购买哪种生产要素,所得的边际产量相等,从而实现既定成本下产量最大或既定产量下成本最小。,思考,在一条等产量曲线上有a、b、c、d四点,每一点的边际替代率分别为2、3/4、1/2、2/5。试问:上述四点哪一点为生产者的均衡点?,4、扩张线(与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收入消费线相似)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当生产的产量或成本发生变化时,企业会重新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或是变化了的产量条件下实现最小成本,或是在变化了的成本条件下实现最大产量。要素最优组合的变动趋势如何?将涉及到扩展线问题。扩张线在生产要素价格、生产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些不同等产量线与不同等成本线相切,形成一系列不同的均衡点,这些生产均衡点的轨迹就是扩展线。(见图示)扩展线表明:扩展线上各点都是厂商在不同产量下或不同成本下要素的最优组合点(生产均衡点)。厂商要扩大其生产,将沿着扩展线来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o,L,1,2,3,A2,E3,K3,A3,A1,B1,B2,B3,K2,K1,L1,L2,L3,E2,E1,K,扩张线,四、规模经济或规模收益、规模报酬,前面分析了技术系数可变即两种生产要素可以相互替代的情况下,两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现在我们再来分析技术系数不变即两种生产要素配合比例固定,也就是说两种生产要素必须按相同比例同时增加时,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对产量会产生什么影响?这种分析就是企业的规模经济或规模收益分析。规模经济分析涉及的是企业生产规模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企业只有在长期内才能变动全部生产要素,进而变动生产规模,因此,企业的规模经济分析属于长期生产理论问题。,(一)规模收益或规模报酬的含义与分类1、含义 规模收益或规模报酬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2、分类规模收益或规模报酬的变化分为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递减和规模报酬不变三种情况。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所有生产要素投入量按照相同比例增加时,总产量先是递增的幅度增加,然后以不变的幅度增加,最后以递减的幅度增加。相应地分别称为规模收益递增阶段、规模收益不变阶段和规模收益递减阶段。,(1)规模收益递增:指投入按一定比例增加导致产出按更大比例增加。(2)规模收益不变:指投入按一定比例增加导致产出按相同比例增加。(3)规模收益递减:指投入按一定比例增加导致产出按较小比例增加。,规模收益的三种情况(举例),规模收益递增、规模收益不变、规模收益递减图,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规模报酬递减,要素数量,产量,0,(二)规模收益递增的原因内在经济与外在经济1、内在经济:指一个厂商在生产规模扩大时由于自身内部所引起的产量增加。引起内在经济的原因主要有:第一,企业生产规模扩大了,可以使用更加先进的机器设备和技术。而较小规模的企业难以利用这样的机器设备和技术。第二,企业生产规模扩大了,可以实行专业化生产。随着企业对较多人力和机器的使用,企业内部的生产分工能够更合理和专业化。第三,企业生产规模扩大了,可以提高管理效率,节约管理成本。第四,企业生产规模扩大了,可以对副产品进行综合利用。第五,企业生产规模扩大了,在生产要素的购买与产品的销售方面也会更加有利。,2、外在经济:指整个行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给个别厂商带来产量与收益的增加。对一个厂商产量和收益发生影响的不仅有它本身的生产规模,而且还有一个行业的生产规模。一个行业是由生产同种产品的厂商组成的,它的大小影响着其中每一家厂商的产量和收益。引起外在经济的原因主要是:个别厂商可以从整个行业的扩大中得到更加方便的交通辅助设施、更多的信息和更好的人才,从而使产量和收益增加。如IT行业生产规模扩大时使得厂商在人力资源、信息、投资等方面获得了某些好处而增加了产量和收益。,(三)规模收益递减的原因内在不经济与外在不经济1、内在不经济:指一个厂商由于本身生产规模过大而引起产量和收益的减少。引起内在不经济的原因主要有:第一,生产规模过大引起管理效率的降低。生产规模过大会使管理机构由于庞大而不灵活,管理上也会出现各种漏洞(如信息传递出现偏差;执行不力等),从而使产量和收益反而减少。第二,生产规模过大引起生产要素价格与销售费用增加。生产要素的供给并不是无限的,生产规模过大必然大幅度增加对生产要素的需求,而使生产要素价格上升。同时,生产规模过大,产品大量增加,也增加了销售的困难,需要增加更多的销售机构与人员,增加了销售费用。,2、外在不经济:指一个行业规模过大而引起个别厂商产量和收益的减少。引起外在不经济的原因是:一个行业扩大会使各个厂商之间竞争更加激烈,各个厂商为了争夺生产要素和产品销售市场,必须付出更高的代价。此外,整个行业的扩大,也会使环境污染问题更加严重,个别厂商要为此承担更高的代价。,历史典故一则: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东晋王国与前秦王国之间的战争。公元383年,当时东晋王退守江南半壁江山,北方氐族建立的前秦王国最大,氐王苻坚统一了中原,降服了鲜卑、匈奴等民族,然后南下攻打东晋王国。苻坚带领80万(“投鞭断流”)大军南下,东晋王国派出将军谢玄带领8万军队应战。两支军队在淝水相遇。面对淝水这条大河,谢玄利用了苻坚的军队民族众多,语言不通,信息不灵,管理不力的缺陷,先写一封信给苻坚,说没有地方可战,请苻坚把军队往后退一退,东晋军队过河应战。(“背水而战”)当苻坚军队后撤时,东晋军队用各种语言大喊:“苻坚打败了!前军溃散了!”苻坚军队由于规模太大,绵延几十里,后撤命令根本一会儿传达不下去。后面的军队只看到前面的军队在撤,误以为真的打败了,所以拔腿就跑,在跑的过程中,看见草木都误以为是东晋士兵。“草木皆兵”,(四)适度规模1、适度规模:就是使生产要素的增加即生产规模的扩大正好使收益递增达到最大。当收益递增达到最大时就不再增加生产要素,并使这一生产规模维持下去。2、大多数生产活动应当达到规模收益不变为宜。3、在确定适度规模时应考虑的因素对于不同的行业来说,适度规模的大小是不同的,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确定适度规模时应考虑的因素主要有:第一,本行业的技术特点。一般来说,需要的投资量大,所用的设备复杂先进的行业,适度规模也就大。如冶金、机械、汽车制造、造船、化工等重工业厂商,生产规模越大经济效益越高。相反,需要投资少,所用的设备比较简单的行业,适度规模也就小。如服装、服务这类行业,生产规模小能灵活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动,对生产更有利,所以,适度规模也就小。,第二,市场条件。一般来说,生产市场需求量大,而且标准化程度高的产品的厂商,适度规模也应该大,这也是重工业适度规模大的原因。相反,生产市场需求量小,而且标准化程度低的产品的厂商,适度规模也应该小。所以,服装行业的厂商适度规模要小些。此外,在确定适度规模时还会考虑一些因素,如,在确定某一采矿企业的适度规模时,还要考虑矿藏量的大小、交通条件、能源供应、政府政策等。当然,各国、各地,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市场等条件的差异,即使同一行业,规模经济的大小也并不完全相同。一些重要行业,国际上有通行的规模经济标准。如,钢铁厂为年产600万吨钢,彩色显像管厂为年产200万套,电冰箱厂双班能力为年产50-80万台。当然我国不一定套用这些标准,但我国不少企业远远没有达到规模经济,如冰箱厂平均年产5.96万台。当然,随着技术进步,规模经济的标准也是在变化的。,4、规模经济并不一定都采取集中的方式。在生产连续性强的工业生产中,集中是扩大规模的主要方式,但在商业中,实现规模经济并不是要盖越来越大的商场,而是进行连锁经营。连锁经营是由一个配送中心对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众多加入连锁的商店进行统一管理、储运和调配,从而节约了流通成本,提高了效益。所以,连锁经营是商业规模经营的主要形式,这也是二战后连锁经营发展迅速,成为主要商业经营形式的原因。,思考,A企业第一年规模扩大40%后,其收益增加了60%,第二年的规模继续扩大40%,收益增加了30%,A企业计划在第三年继续扩大生产规模。试对A企业扩大规模的行为作出经济分析。,思考分析,第一年A企业出现规模收益递增;第二年出现规模收益递减。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这表明:第二年的规模已超过了生产要素最佳组合比例,第三年应收缩规模,但应比第一年的规模要大,从而达到规模收益不变时的产量为最佳。,第二节 成本与收益理论,第一节生产要素组合理论 是从实物形态角度分析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理论。首先分析的是在技术系数可变的情况下,当其他生产要素固定,一种生产要素投入可变时这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通过分析,揭示了厂商应在第区域选择,如要最求AP最大,则要满足AP=MP;如要追求TP最大,则要满足MP=0;如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则要联系成本收益来分析。接着分析了两种可变投入的最佳组合。通过分析,揭示了两种可变投入要实现最佳组合,必须满足:MRTSLK=MPL/MPK=PL/PK MPL/PL=MPK/PK 最后分析了当技术系数不变即两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固定的情况下,企业要扩大生产规模就应达到适度规模及生产要素增加到规模收益不变。第二节成本与收益理论将从货币形态角度分析生产者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应该遵循什么原则?,一、成本理论(一)成本的含义及分类1、含义 成本也称生产费用,一般是指厂商在生产活动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也就是生产要素提供者必须得到的补偿或报酬。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管理才能。这些生产要素的价格是:劳动的价格工资;资本的价格利息;土地的价格地租;企业家管理才能的价格正常利润。成本主要包括这些生产要素的价格,但还包括固定资产折旧费、原材料消耗、行政管理费、排污费、销售成本等。特别注意:西方经济学所说的成本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说的成本有所不同,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只有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原材料、能源、折旧等不变资本消耗加上工人工资即可变资本消耗才构成成本,而资本利息、租金及企业家管理才能的报酬都被看作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2、成本的分类(1)根据短期内成本是否可调整,将成本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指短期内可调整的成本如原料、燃料、劳动等生产要素的价格;固定成本指短期内不可调整的成本如机器、厂房等是生产要素的价格。(2)根据成本是否反映在会计账簿上,将成本分为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显性成本又叫支出成本,指必须由厂商支付给生产要素所有者报酬的成本,包括厂商支付的工资、租金、原材料价格、能源价格、行政费、排污费、销售成本费等。这些费用都会反映在会计账簿上,所以叫显性成本。,同时,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也常常使用自有生产要素,如所使用的资金可能有一部分是自有的,一部分土地也是自有的,管理者也可能就是企业主本人。一般来说,企业主不用给使用自有的资金、土地劳动和管理活动支付利息、租金和工资,不会把这些支出计入会计账簿。但并不意味着这些不构成成本,因为资金若借给别人用,可以得到利息;土地借给别人用,可以得到地租或租金;企业主到别的地方就业,可以得到工资,只是现在都自己用了,不用像显性成本那样支付给别人,列入自己的会计账簿,但不等于不计成本,不要得到报酬,只是这种成本或报酬采取了较隐蔽的形式,所以叫隐性成本。所以,隐性成本指使用自有生产要素而应该支付的成本或报酬。,(3)根据成本是真实还是可能,将成本分为真实成本和机会成本。真实成本也叫现实成本,指厂商为从事经济活动所实实在在付出的代价。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都是真实成本。机会成本指人们将一定经济资源在作出一种生产经营选择时所必须放弃的另外生产经营选择所带来的最大收益。如一个厂商用5万元进行服装生产每年获利3万元,如果他不把这5万元用于服装生产的话,可用来投资房产每年获利2万元,或用于开餐馆每年获利1.5万元,或用于炒股每年获利1万元,或直接存入银行获利3千元。那么这个厂商用5万元进行服装生产而放弃的机会成本就是用5万元来投资房产获利2万元。所以,机会成本是一种观念上的成本,是一种成本可能性,不是现实的成本。但是,它意味着厂商进行投资决策时,除了要考虑收益外,还必须考虑机会成本,如果投资收益还不如机会成本,那就说明这项投资不是最佳选择。所以,机会成本能比较精确地衡量选择的代价,从而可以为生产者选择获利最大的方案提供准确的依据。,(4)根据成本与产量的关系,将成本分为总成本、平均成本、边际成本。总成本(TC total costs):指生产某一特定产品所花费的成本总额。它随产量变化而变化。TC=AC.Q 平均成本(AC average costs):指平均每单位产量所花费的成本。AC=TC/Q 边际成本(MC marginal costs):指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量。MC=TC/Q,(二)成本理论中的假设条件和基本分析方法1、假设条件第一,利润最大化是厂商的唯一目标第二,市场价格稳定,商品完全能销售出去;生产要素的技术水平和价格不变。这样,企业利润的大小就只取决于企业产量。因为:利润=收益-成本=销售量x价格-要素量x要素价格2、基本分析方法短期成本分析与长期成本分析短期:指厂商不能根据它所要达到的产量来调整其全部生产要素的时期。或者说指厂商只能调整可变投入要素(劳动、原料、能源等)不能调整不变投入要素(机器、厂房等)的时期。长期:指厂商能根据它所要达到的产量来调整其全部生产要素(包括不变投入要素和可变投入要素)的时期。,与此相应,厂商的行为或决策也可分为短期行为决策和长期行为决策。在具体分析成本问题时,把成本分析也相应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短期成本分析,一类是长期成本分析。所以,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成本理论是由短期成本理论和长期成本理论构成。由于短期成本理论包含着现代西方成本理论的基本概念,所以短期成本理论是现代西方成本理论的基础。(三)短期成本理论首先,我们来计算这样一道题:,计 算假定一个厂商短期内固定成本总计30万元,变动成本总计90万元,再假定每件产品价格为15元,固定成本一次生产过程全部转移。问:1、若该厂商生产9万件产品,该厂商可获多少利润?2、若该厂商生产8万件产品,该厂商可获多少利润?该不该生产?3、若该厂商生产7万件产品,该厂商可获多少利润?该不该生产?4、若该厂商生产5万件产品,该厂商可获多少利润?该不该生产?5、该厂商停止生产的产量点是多少?,答案,1、若该厂商生产9万件产品,该厂商可获多少利润?15x9-(30+90)=15(万元)2、若该厂商生产8万件产品,该厂商可获多少利润?该不该生产?15x8-(30+90)=0(万元)保本,不赢不亏。应该生产,因为生产可以完全补偿固定成本;如不生产,则固定成本无法收回。3、若该厂商生产7万件产品,该厂商可获多少利润?该不该生产?15x7-(30+90)=-15(万元)亏损15万元。应该生产,因为生产只亏损15万元,可以补偿15万元固定成本;如不生产,则亏损30万元,固定成本30万元都无法收回。,4、若该厂商生产5万件产品,该厂商可获多少利润?该不该生产?15x5-(30+90)=-50(万元)亏损50万元。不应该生产,因为生产亏损50万元;如不生产,则只亏损固定成本30万元。5、该厂商停止生产的产量点是多少?15Q-(30+90)=-30 得Q=6(万件),1、短期成本的含义及分类P79短期总成本(STC)=总固定成本(TFC)+总可变成本(TVC),STC=TFC+TVC短期平均成本(SAC)=平均固定成本(AFC)+平均可变成本(AVC),SAC=AFC+AVC AFC=TFC/Q AVC=TVC/Q短期边际成本(SMC)=STC/Q=TVC/Q(TFC=0)2、短期各类成本与产量的关系,(1)短期总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与产量的关系,STC,(1)短期总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与产量的关系短期总可变成本曲线的变化规律:当产量为零时,短期总可变成本为零。随着产量的增加,起初由于固定生产要素与可变生产要素未达到最佳组合,其效率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可变成本的增加率产量的增长率。以后随着产量的增加,固定生产要素与可变生产要素达到最佳组合,其效率得到充分发挥,可变成本的增加率产量的增长率。最后由于固定生产要素与可变生产要素逐渐偏离最佳组合,可变成本的增加率产量的增长率。短期总固定成本曲线的变化规律:由于短期内,总固定成本是一个常数,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是一条水平线。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变化规律:当产量为零时,短期总成本等于总固定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短期总成本变化规律与总可变成本的变化规律完全一致。,(2)短期平均成本、短期边际成本与产量的关系,C,AFC,SAC,SMC,O,Q,AVC,E,E,(2)短期平均成本、短期边际成本与产量的关系 平均固定成本曲线是一条以两轴为渐近线的直角双曲线。其变化规律是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不断减少,起初减少的幅度很大,以后随着产量的增加,减少的幅度越来越少。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短期边际成本曲线都呈U字形,标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这三种成本起初由于生产要素效率的逐渐提高而减少,当它们各自减少到一定限度后,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又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和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相交,分别交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最低点E和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E。相交之前,平均可变成本和短期平均成本一直在逐渐减少,短期边际成本小于平均可变成本和短期平均成本;相交之后,平均可变成本和短期平均成本一直在逐渐增加,短期边际成本大于平均可变成本和短期平均成本。为什么E点 是SAC曲线的最低点?证明:当SMCSAC时,随着产量的增加,SAC一定呈下降趋势;当SMCSAC时,随着产量的增加,SAC一定呈上升趋势;只有当SMC=SAC时,SAC处于由降转升的转折点即最低点。为什么E点 E点是SAC和AVC的最低点?证明:当SMCAVC时,随着产量的增加,AVC一定呈下降趋势;当SMCAVC时,随着产量的增加,AVC一定呈上升趋势;只有当SMC=AVC时,AVC处于由降转升的转折点即最低点。,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的关系,C,AFC,SAC,SMC,O,Q,AVC,E,E,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相交的E点,是厂商的停止营业点,在这一点之下,收益不足以补偿平均可变成本。短期边际成本曲线和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相交的E点,是厂商的收支相抵点,在这一点上,收益与短期平均成本相等。因为:P=SMC=SAC,收支相抵点 P=SMC=AVC,停止营业点前面计算题:2、若该厂商生产8万件产品,该厂商可获多少利润?该不该生产?15x8-(30+90)=0(万元)保本,不赢不亏。符合P=SMC=SAC=(30+90)/8=15(元)5、该厂商停止生产的产量点是多少?15Q-(30+90)=-30 得Q=6(万件)符合P=SMC=AVC=90/6=15(元)【下章的学习,知道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利润最大化条件:MR=MC,MR=P,所以MC=P】,练 习1、P86案例2、P89三计算题第3题,(四)长期成本理论P821、长期总成本LTC2、长期平均成本LAC3、长期边际成本LMC二、收益与利润最大化(一)收益的含义及种类1、收益的含义收益指厂商出售商品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销售商品的价格与商品销售量的乘积。TR=P.Q,2、收益的分类收益可分为总收益(TR)、平均收益(AR)和边际收益(MR)总收益(TR):指厂商出售商品所得到的全部收入。TR=P.Q平均收益(AR):指厂商平均出售每单位产品所得到的收入。AR=TR/Q=P.Q/Q=P边际收益(MR):指厂商增加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所引起的总收益的增量。MR=TR/Q需要注意的是,收益不等于利润,它不是出售商品所赚的钱,而是出售产品所得到的钱。收益中既包括成本,也包括利润。,(二)利润和利润最大化原则1、利润=TR-TC2、利润最大化原则 MR=MC 对利润函数求导可得,边际利润=MR-MC.要使利润达到最大,必须使边际利润为0,即MR-MC=0,可得到MR=MC,这就是利润最大化条件。为什么只有在MR=MC时,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这是因为如果MRMC时,表明厂商每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大于所增加的成本,此时继续增加生产会使总利润继续增加,所以,利润还没达到最大化。如果MRMC时,表明厂商每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小于所增加的成本,此时继续增加生产只会使总利润减少,更谈不上利润最大化了所以,厂商必须减少产量。无论是MRMC 还是MRMC,厂商都没有实现利润最大化,只有在MR=MC时,厂商才不会调整产量,表明已把该赚的利润都赚到了,即实现了利润最大化。,厂商对利润的追求受到市场各方面条件的影响和限制,不可能达

    注意事项

    本文(生产者行为理论新.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