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人教版高二选修《朱子语类》三则.ppt

    • 资源ID:4998598       资源大小:245.13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教版高二选修《朱子语类》三则.ppt

    ,朱子语类三则,儒学大师朱熹,朱熹认真执教,朱子语类简介,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中国宋代景定四年(1263年)黎靖德以类编排,于咸淳二年(1270年)刊为朱子语类大全)140卷,即今通行本朱子语类。此书编排次第,首论理气、性理、鬼神等世界本原问题,以太极、理为天地之始;次释心性情意、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及人物性命之原;再论知行、力行、读书、为学之方等认识方法。又分论四书、五经,以明此理,以孔孟周程张朱为传此理者,排释老、明道统。朱子语类基本代表了朱熹的思想,内容丰富,析理精密。,作者简介,朱熹(11301202)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汉族,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后徙考亭。其父朱松,进士出身,历任著作郎、吏部郎等职,因反对秦桧妥协而出知饶州,未至而卒。此时朱熹14岁,遵父遗命,师事刘子等人,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19岁绍兴十八年(1148)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庆元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诗作有观书有感春日泛舟等著名诗作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时期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理 是什么?,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理是事物的规律 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朱熹所讲的通过读书以明的“理”,并不完全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客观世界的规律,他讲的“格物致知”也并不是要去探求客观世界的真理。朱熹虽然有时也主张要认识“草木器用”,但他所讲的“穷天理”,最终还是指人伦、圣言、世故,即儒家所讲的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也就是说,穷理的最终目标并不是要增加知识,而是要提高道德修养,提高精神境界。这是朱熹读书以至穷理的最终目标。,朱熹名句,1、礼即理也。2、活到老,学到老 3、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4、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媚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5、朋友,以义合者。6、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7、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8、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9、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10、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1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12、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13、百学须先立志。14、胸怀坦荡,正大光明。15、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16、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1、通过资料了解朱熹及其理学观点。2、熟读第一则课文,掌握重点实词。3、明确该段说论述的道理。,本课目标,朱熹 朱子语录 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看,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只提醒精神,终日着意,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义理!徒为懒倦,则精神自是愦愦,只恁昏塞不通,可惜!,读书应该读到不忍释手之时,才能领略到书中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书中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找其它书来看,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没有真正明白其中含义.人心是天理所在,勤于用心才会明白事理.如果让头脑清醒.整日用心,那么,会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理.如果懒惰,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只是如此昏昏沉沉,不通道理,太可惜了.,第一则分析:论述读书的方法。他主张将精读。熟读精思。读书的目的是领会其中真味。理解书中深刻的义理。理是儒家的最高的道德规范,穷天理是提高精神境界。朱熹对于学生读书,主张精读,反对贪多。他认为为学者必须通过熟读精思,其学习才会取得进步。朱熹熟读精思的读书法,首先是讲究“熟读”。这也就是文中所说的“读书须读到不忍处,方是见得真味”。他的熟读,是在专精条件下的熟,他主张“书宜少看,要精熟”(朱子语类卷十)。朱熹认为只有通过熟读,才能真正掌握书中所讲的义理,也就是他在这里所说的“真味”。,第二则 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曰:“此便是无克己工夫。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如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明知合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着,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又却生悔。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着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不会错,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着力,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曾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直是恁地用功,方得。”,翻译 第二则(门人)问:“一般遇到事情的时候,也知道这是天理,那是人欲。等到去做事情时,却又被人欲所引诱,事后又去后悔莫及,这应该怎么办?朱子回答说:“这并是缺乏克己的工夫。对待情况,极需要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才可以。就好象前面有一条大道,又有一条小道一样。心理明知道要走大道,但是,却被小道上的东西所吸引,自己不知不觉地走上了小道;等到前面遇到棘荆杂草,心理就后悔。这里便是天理与人欲斗争的关键所在。,所以,必须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就要去做克己的功夫。不可以姑且放过。这就要首先在道理上明白是非,然后勇敢地去做。假如是圣人那样的资质,他就无需劳神费力去思考,自然回按照天理去做,而不会流于人欲。假如是资质仅次于圣人那样的人,他们遇到这种情况固然不会做错。只是他们首先需要分辨天理与人欲,然后才去行动。假如是普通的人,那就需要仔细用心,每时每刻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做事的时候才不至于被人欲所误导。曾子曾说:“以实行仁德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这不是很沉重吗?为了这个使命到死方休。这不是很遥远吗?他又说正如诗经所说的那样,小心谨慎,好象面临深渊,又好象如履薄冰。从今以后,我才知道自己是可以祸福刑戮的了!学生们,应该要这样下大工夫才行。”,分析 第二则 讨论天理与人欲.朱子认为理与欲的问题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朱子认为:圣人至善,因此无欲;贤人次于圣人,需深思.众人天理受蔽,更需努力,修炼道德,以绝私欲.,第三则:廷秀问:“今当读何书?”曰:“圣贤教人,都提切己说话,不是教人向外,只就纸上读了便了.自家今且剖判一个义利.试自睹当自家,今是要求人知?要自为已?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又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孟子曰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虽是为时君言,在学者亦是切身事.大凡为学,且须分个内外,这便是生死路头!今人只一言一动,亦步亦趋,便有个为义为利在里.从这边便是为义,从那边便是为利;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向外便是趋于不肖之途.这里只在札定脚做将去,无可商量.若是已认得这个了,里面煞有工夫,却好商量.,翻译:第三则 廷秀问:“现在我们应该读什么书?”朱子回答说:“古代的圣贤教育人,都是用自己切身的体会来说教,不是让人只求表面,只满足于读了书而已.今天自己暂且个义利之别.试着察看下自己的个儿,是要在人前出名,还是完全为了自己呢?孔子说:君子懂得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又说:古代的学者学习的目的是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在学者的目的是给别人看.。孟子说:只讲仁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孟子这话当时虽然是对梁惠王说的.但是,带学者来说也是切身大事.一般来说,学习,做学问,就要分清内外,这是最紧要的问题.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存在一个为义还是为利的问题.从这边就是为义,从那边就是为利.向内就是走向圣贤之路,向外就是走向愚昧不才之路.在这个(分辨内外、义利、为人还是为己)的问题上,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去做,不容商量,如果在这个问题上认识清楚了,深入下去还需下大功夫,但是,这还可以进一步讨论.”,【分析】第三则本节是讨论义与利的问题.孔子把义利对立起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也不言利,“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朱子“重义轻利”。不否定“利”,提高生产力水平;但要重视道德修养.“义”是“天理之所宜”,“利”是人情所欲”,是“人欲之私”,要严守义利分别.朱子“学无深浅,并要辩义利”。,

    注意事项

    本文(人教版高二选修《朱子语类》三则.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