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医学心理学基础之三.ppt
第四章 医学心理学基础之三,人格及相关理论,第一节 人格的概念与特性,一 人格的概念:是决定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二 人格的特性:尽管多种人格定义在表述方面不尽一致,但它们都强调了人格概念应具有的要点或特征,即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和倾向性。,第二节 人格诸方面,一 能力 二 气质 三 性格,一 能力,(一)能力与智力的概念能力(ability)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包含了人的整体的功能,而智力则更多地偏重于脑的功能,注重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二)能力与智力的变异人的能力有大小,智力水平有高低.除了一般智力水平的差异,人在特殊能力方面也有所不同。智力的衡量通常采用智力商数(intelligence quotient),简称智商(IQ)。智商是通过智力测验得出的结果,是对智力水平间接的推测和评估。,二 气质,(一)气质的概念气质(temperament)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与人的生物学素质有关,并使人格染上独特的色彩。气质是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二)气质类型古希腊著名医学家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说,将人的气质类型分为4种类型: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巴甫洛夫按高级神经活动将其分为4种类型:活泼型、安静型、兴奋型和抑制型(三)气质的意义气质无好坏之分。任何气质都有其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具有任何一种气质的人都可培养和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有用之才。,三 性格,(一)性格的概念 性格(character)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人、对己、对客观现实所持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人格的核心部分。(二)性格的特征 性格最主要的特征是意识倾向性,表现在对现实的态度方面;在对行为的调节控制方面,表现为性格的意志特征;在对情绪的控制方面,表现为性格的情绪特征;在认知活动的特点与风格方面,表现为性格的理智特征(三)性格的意义性格形成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与气质相比具有更大的可塑性。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条件下,个体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体现出性格的丰富性。,第三节 需要与动机(1),一 需要(need):指个体和社会的客观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表现为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需要是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没有对象的需要是不存在的。按需要对象的性质来分,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类。图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第三节 需要与动机(2),二 动机(motivation):指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行动,并将该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意念活动。动机是个体的内隐活动,而行动则是这种内隐活动的外部表现或结果。动机的产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内部条件,即需要的存在;另一个是外部的刺激或诱导。,图3需要、动机和行动相互关系图,第三节 需要与动机(3),动机冲突:当多个动机同时存在,有时可表现为相互矛盾的状态。此时个体难以决定取舍,表现为行动上的犹豫不决,陷入了一种动机冲突状态。心理学家将动机冲突归为三种基本类型:1.双趋冲突:两种对个体都具吸引力的目标同时出现,而由于条件限制,个体无法同时采取两种行动所表现出的心理冲突。2.双避冲突:两种目标都是个体力图避免的,但是个体回避一个威胁性目标的同时,必然面临另一个威胁性目标时表现出的心理冲突。3.趋避冲突:某个目标对个体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的情况下,个体对该目标既向往又拒绝的心理冲突。,第四节 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一 人格形成特点与标志:人格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格在生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渐发展和成熟。人格形成特点:1、人类有较长的生理不成熟期,需要依赖他人生活。2、人格的发展可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发展的特定主题,即存在某些“关键期”。3、人类行为主要是社会行为。在成年人的行为表现中,本能行为只占有极其有限的地位。人格形成的标志:自我意识的确立和社会化的完善。前者标志着个体形成了有别于他人的心理内涵,后者标志着个体完成了社会角色的认同。,第四节 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二 人格形成的决定因素1遗传潜能:遗传对人格的影响,长久以来一直是人格心理学家关注的重点。根据现有的研究,心理学家认为,遗传对人格确有影响。但大小不尽相同。2.共同经验:所谓共同经验指不同个体处于相同的文化背景中所接受的某些共同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文化背景不同,产生的影响也不同。3.独特的经验: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经验也不一样。尽管许多文化因素是共同的,但每个人都是以独特的方式对环境的要求做出反应。,第五节 人格理论,一 精神分析疗法二 行为主义学派三 人本主义学派,一 精神分析疗法(1),弗洛伊德的理论学说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1.驱力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的基本动力都源于生物本能,或性的驱力,他称之为力比多(libido)。2.无意识理论 无意识是指人们对自己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到。弗洛伊德又将意识结构作了划分,分为三个层面:意识:处于表层,人们在清醒状态下能够觉察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心理活动;前意识:在意识下面,平时并不为人所知,但集中注意或加以提醒可进入意识;潜意识:处在深层,被压抑着,很难觉察到。但通过分析可被揭示出来,一 精神分析疗法(2)3.人格结构学说,(1)本我(id):本我又称原我,是与生俱来的、具有生物的基本属性。本我充满原始的活力和本能,遵循趋利避害原则,或“快乐原则”,即追求个体的舒适、逃避痛苦并维持生存及繁殖。(2)自我(ego):自我在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性和审慎,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是在儿童能够区分自身和外界时出现的,其功能为对外适应环境的要求,满足自身的需要;对内调节本我驱力及作适当宣泄,起着“泄洪闸”一样的延迟作用。(3)超我(super-ego):超我是理想的“自我”,代表一个人的良知,良心,是心灵的道德知觉和人们的理想抱负。超我是人格中的监控机构,遵循“道德原则”,是道德的坚定维护者。,一 精神分析疗法(3)4.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1)口欲期:在1岁以内,此时“力比多”投注到口腔,婴儿通过吸允、哭喊等方式获取营养及口腔满足。这种方式使婴儿依赖于母亲,加强了母婴关系(或称为共生(symbioses)状态),从而获得了安全感,也是人格发展中信任及自信的重要源泉。(2)肛欲期:在24岁左右,“力比多”的投注转移到排泄区域。幼儿在排泄过程中获得快感。弗洛伊德认为此时的心理发展与形成自主控制和攻击性(施虐)有关,同时也逐步建立起与父母的关系。(3)性蕾期:又称生殖器崇拜期,一般在46岁。此时“力比多”又转移到生殖区域,因为儿童的第二性征尚未发育,故称为“性蕾”。此时的儿童开始关注自身的性器官,并开始爱恋异性父母。,一 精神分析疗法(4)4、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4)潜伏期:612岁,此期是一个相对平静的阶段,“力比多”似乎“冬眠”了,不再从自己的身体中寻求快乐和满足。此期孩子的兴趣投向外界,快乐主要来自儿童的游戏和学习。(5)生殖期:指12岁以后,躯体逐渐成熟,进人青春期和生育阶段,形成以生殖器为主要来源的性快感区。同时也形成了家庭成员以外的亲密客体关系,并与社会文化价值观同化及适应外界要求,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形成独立的人格。,一 精神分析疗法(5)5.心理防御机制,(1)心理防御机制的分类“精神病性”防御机制幼稚的防御机制神经症性防御机制 成熟的防御机制(2)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 否认;外射;内向;投射;倒退;转换;转移;补偿;合理化;升华;幽默,二 行为主义学派,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行为主义治疗把着眼点放在可观察到的外在行为或可描述的心理状态,充分利用“学习”的原则,来改善非功能性或非适应性的心理与行为。,三 人本主义学派,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19021987)创建了人本主义疗法(person-center therapy),被称为现代心理治疗中的“第三种势力”。罗杰斯的理论基础在于:实现的趋势;自我概念;充分体验人本主义理论的核心就在于:人人都有其独立的价值与尊严,人人都必须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向。,思考题(1),人格的概念和特征是什么?能力的概念和分类是什么?气质的概念和分类,气质的意义是什么?性格的概念和特征是什么?需要的概念是什么?需要层次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动机的概念是什么?,思考题(2),动机冲突有几种基本类型?人格形成的标志是什么?人格形成的决定因素有哪些?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有哪些基本观点?行为主义学派的人格理论有哪些基本观点?人本主义学派的人格理论有哪些基本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