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劳教戒毒工作中的心理学方法引入.ppt

    • 资源ID:4988457       资源大小:275KB        全文页数:107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劳教戒毒工作中的心理学方法引入.ppt

    1,劳教戒毒工作中的心理学方法引入 张 军,2,吸毒成瘾行为的产生有着非常复杂的生物、心理、社会原因和机制,戒毒工作不但需要有效的医疗技术、严格的管理手段、有针对性的教育形式,更需要引入科学的心理学方法。现有的心理学方法门类众多、技术繁杂、适应症各异。因此,必须经过理性分析,选择符合劳教戒毒场所实际情况的、简便有效的心理学方法,分步引入,逐渐推广。,3,劳教戒毒工作中的心理学方法引入,一、吸毒行为的非生物学原因、机制与吸毒人员的 心理行为特征二、在劳教戒毒工作中引入心理学方法的必要性三、吸毒人员心理测试评估方法的引入四、吸毒人员心理行为矫治方法的引入,4,一、吸毒行为的非生物学原因、机制与吸毒人员的心理行为特征,1、吸毒行为产生的非生物学原因2、吸毒行为产生机制的相关理论3、吸毒人员的心理行为特征,5,1、吸毒行为产生的非生物学原因,吸毒行为的产生和持续原因极为复杂,除了与毒品特征和个体生理适应特质等生物学原因直接相关外,还与个体的心理、行为、认知及家庭社区环境、亚文化观念、社会控制力度等众多非生物学原因密切相关。仔细分析起来,吸毒行为产生和持续的非生物学原因包括心理学原因和社会学原因两大类。,6,1、吸毒行为产生的非生物学原因 吸毒行为的产生和持续原因 生物学原因 毒品特征 个体生理适应特质 非生物学原因 心理学原因 社会学原因,7,吸毒行为产生的心理学原因 人格心理缺陷,缺乏自控能力;价值观念错位,寻求新奇刺激;认知严重错误,放纵吸毒行为;好奇心理驱使,盲目追求时髦;遭遇生活挫折,逆反心态作怪;结交朋友不慎,无知误入陷阱;精神空虚颓废,留恋欣快体验;负性情绪困扰,难耐心理渴求;迫于群体压力,经受不住劝诱。,8,吸毒行为产生的社会学原因 毒品黑市存在、毒品唾手可得是吸毒行为产生的主要 客观条件;毒品亚文化观念的传播是吸毒行为传染的主要媒介;吸毒群体的存在和从众心理压力是吸毒行为产生的 催化因素;家庭环境不良是吸毒行为产生的直接诱因;社会矛盾加剧、处于失范状态是吸毒行为产生的温床;社会管理与控制的缺陷给吸毒行为的产生留下空隙;社会主流文化衰退和道德规范弱化是吸毒行为滋生的 土壤。,9,2、吸毒行为产生机制的相关理论,条件反射理论 单纯学习/强化理论 内驱力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失范论 社会学习理论亚文化理论 不完整个性理论家庭理论 内因外因说内心冲突学说 选择性交互作用/社会化理论社会控制理论 问题行为探测器理论,10,(1)条件反射理论,该理论认为吸毒行为的产生及维持与机体的条件反射作用密切相关,是条件反射的结果。早在二十世纪初,人们就注意到药物可使运动形成条件反射,美国学者Wikler首先应用条件反射理论解释药物依赖及其复吸问题。他在给一批住院的成瘾者进行集体心理治疗时发现,这些成瘾者在一起老是反复谈论毒品、吸毒方式及吸毒体验等,而且,尽管这些人脱瘾治疗已达数月之久,但不少人仍不时会出现类似戒断症状的表现,即成瘾者在一起谈到与毒品有关的话题时,有人会不由自主地打哈欠、流鼻涕、揉眼睛,似乎又重现戒断反应。进一步研究发现,一些脱毒后的吸毒者之所以重蹈覆辙,也与条件反射作用有关。Wikler注意到,一些从医院或康复机构出来的已完成脱毒治疗的成瘾者,一踏上其原先熟悉的环境,就触景生情,出现某些戒断症状,从而产生强烈的用药冲动,此时大多数人难以自持。近期又有学者以人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科学的观察,通过与吸毒者会谈发现,滥用者不仅承认有的情境会诱发自己对毒品的渴求感及一定程度的戒断症状;而且,有些人还可按各种因素对自身影响的程度对其进行排列,甚至,一些正在接受美沙酮维持治疗的个体也承认有类似的体验。这些研究进一步论证了Wikler的观点。,11,(2)单纯学习/强化理论(一),学习理论认为毒品之所以具有极强的监用潜力,是由于毒品具有原发性强化作用,当强化与操作性行为(如觅药行为)在时间上紧密相邻时,该行为的发生频度便会快速增加,而人群中确有些个体比其他人易于受到药物强化作用的影响。解释吸毒成瘾行为形成的强化机制有两类正性强化和负性强化。正性强化是指某种行为给个体带来快乐感受和欣快体验,为了再次获得这种快乐感受和欣快体验,促使个体再次实施这种行为。负性强化是机体对某种行为形成了适应或依赖,中断行为个体则产生不适或痛苦,为减轻或避免不适或痛苦,促使个体再次实施这种行为。就吸毒成瘾行为而言,吸食毒品直接产生的欣快愉悦高峰体验,属于原发性强化,而同时产生的符合用药者期待的行为变化,则构成继发性正性强化;吸毒者中断毒品摄入直接产生的严重戒断症状,属于原发性负性强化,而一些可能诱发戒断症状的吸毒用具、场所、情境、诱惑语言等相关心理刺激,则构成继发性负性强化。,12,(2)单纯学习/强化理论(二),在各种强化因素中,吸毒产生的欣快愉悦高峰体验的诱惑作用最大,是驱使吸毒者一再吸毒的直接驱动力,而中断毒品摄入产生的戒断痛苦体验的影响作用最直接,是驱使吸毒者维持吸毒的逆向驱动力。在正性强化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人对欣快愉悦体验的追求,在负性强化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对痛苦和不良情绪体验的排除。,13,(3)内驱力理论(一),内驱力理论认为机体的行为是由内驱动力引起的,机体行为总是有内驱力在先,才能驱使其去行动。内驱力有先天生物内驱力和后天习得内驱力,前者称原始内驱力,其和个体生存、种族延续直接相联系,产生于机体的生理状态,如饥、渴、性、睡眠等;后者称继起的内驱力,其是由某种中性刺激伴随原始内驱力的减低而获得了内驱力的性质,它能够引起类似于原始内驱力所引起的反应。继起的内驱力是一种促进行动很强的刺激,它引起并促使人去活动,任何刺激,只要达到足够的强度,都可以成为内驱力,刺激越强,就越具有内驱力的功能。,14,内驱力理论(二),最早用内驱力理论解释药物成瘾行为的是Bejerot,其依据为前人做过的一个实验:将一电极植入大白鼠所谓的快感中枢(下丘脑),大白鼠会不停地进行自身电刺激(操作行为),直至衰竭。据此他认为药物依赖的心瘾可视为人工诱导出的内驱力,它通过药物对快感中枢的刺激而产生。药物产生的快感越强烈,心瘾越严重,成瘾速度越快。在成瘾过程中,依赖性药物刺激中枢产生了与机体本能欣快类似的更强烈的欣快,使机体暂时获得满足而原始内驱力减弱,伴随原始内驱力的减弱获得内驱力的性质,其引起个体重复用药,日久便形成依赖,中断给药则导致戒断痛苦和欣快缺失,其个体对依赖药物产生心理渴求(心瘾),即产生了所谓“获得性内驱力”。正是由于这种“获得性内驱力”导致了药物依赖者顽固、持续、反复、强迫性地使用成瘾药品。,15,内驱力理论(三),这种“获得性内驱力”产生的基础是快乐痛苦原则,药物成瘾则是快乐痛苦过程的“偏常”,成瘾者不断地使用毒品刺激快感中枢,而连续地体验到欣快愉悦感。有学者调查发现,许多吸毒者希望摆脱与之相关的经济困难、法律责任和社会问题等,但却不想(或不愿)放弃能带来欣快的毒品,致使吸毒问题无法得到真正的解决。,16,(4)精神分析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是弗洛伊德创立的对二十世纪人类心理学发展影响较大的现代心理学理论,其理论体系极为复杂,在人格动力观上,用潜意识、欲力、生之本能、死之本能等概念,解释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在人格发展观上,以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性征期以及认同、恋母情结等概念,解释个体心理发展的历程;在人格结构观上,用本我,自我、超我三者来解释个体的人格结构,并以冲突、焦虑以及各种防卫作用等概念,解释人格结构中三个我之间的复杂关系,其中尤以从阐述本能出发探讨行为动机的一些观点,对后人具有较大影响。,17,精神分析理论(二),弗洛伊德在早期理论中,将本能分为自卫本能(即饥饿、口渴、危险、害怕等自我本能)和生殖本能(即性本能和性爱本能),后期又将本能分为生存本能(即饥、渴、性等机体本能)和死亡本能(即毁灭自己和毁灭周围东西的本能),正由于人有两种本能,人的行为又受本能支配,所以人的行为有两个原则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人的本性按快乐原则行事的,以寻求直接的满足;但人们又发现他们受到周围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现实制约,欲望不可能直接获得满足;因此,人只有在梦中或无意识下,是根据快乐原则行事的,而在日常清醒的生活中,其行为受现实原则的支配。,18,精神分析理论(三),弗洛伊德认定在整个心理活动中起着重大作用的是性的本能和欲望,他把性的本能所具有的心理能量叫做“力比多”,力比多能够给人的本能、欲望和全部活动提供力量,并且在人的整个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弗洛伊德还对本能的阐释提出四种特征:根源本能的来由,即躯体状态或需要,如饥、渴、性欲等;目的本能的目的,是为了减除由其需要带来的兴奋,若目的达到了,人就会获得极乐、狂喜、满意的体验,从而重建内部平衡;对象个体自身或环境中的人、物、事件等都可能是本能的对象,而且对象也不是固定的,是不断变化着的;能量又称原动力,指需求带来的能量的总和,可根据个体在寻求目标时克服阻碍的多少,看出能量的强弱。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理论中论述人的行为动机,始终非常强调和重视人的性本能冲动的作用,认为本我(即人格的原始部分,包括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是人的行为的动力,而本我中的核心是性欲冲动,甚至曾认为性的本能冲动是人的唯一动机作用。,19,精神分析理论(四),随着精神分析理论影响的扩大,其也被用来解释吸毒行为的动机,早期应用精神分析理论研究吸毒行为的动机时,大多关注吸毒与力比多的关系,认为是性本能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将本能的对象转移到毒品上,促成了吸毒行为的发生,Freud曾指出,对于成瘾而言,吗啡充当了其性满足的替代品。其还认为,除非重建正常的性功能,否则,戒断后的复发在所难免。此后,有些心理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精神分析理论继续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他们的学术观点。虽然精神分析理论比较神秘难懂,而且过分夸大性本能的作用,把性欲当成人类一切行为动机的动力和一切文化、道德、法律等意识和上层建筑产生的根源,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也缺乏科学性,走入了“泛性欲主义”的泥潭。但其理论仍存在有很高学术价值的成份,尤其对吸毒行为产生动机的分析观点,存在与客观实际十分相符的成份,值得我们在目前的工作中进一步借鉴探索。,20,(5)失范论(一),失范一词源于希腊语,最早为社会学家EDurkheim所用,原指一种反常的社会状态,即在危机到来时,社会的凝聚力变弱,人们丧失了明确的行为和道德规范。此时,人们出现各种偏常行为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吸毒行为也属偏常行为之一。后来有人对“失范”的概念提出修正,认为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只将经济上的成功视为绝对价值,追求成功的压力迫使人们采取一切手段,不顾社会约束,而当目的与手段相矛盾,躲避社会规范时,他们便处于失范状态。典型的代表是那些在发达国家中处劣势的社会群体。,21,失范论(二)处于失范状态的人,通常会有如下几种反应方式:大多数人逐渐降低调整自己的抱负和期待水平,以符合目前的现实和社会规范;有些人采用叛逆、反抗的作法,拒绝接受现实及现有的社会常规,试图通过政治运动等建立“新的社会秩序”;有些人采取非法手段获取成功,尤其是指通过专业犯罪及有组织犯罪的手段;也有人采取逃避的做法,他们并不想遵守社会常规,而乐意于自己偏常的适应行为,这些人中不少容易成为毒品的俘虏。一旦吸毒形成依赖,在早期,其生活似乎有了“目标”搞钱、找药、用药,他们的生活呈现一种虚假充实,他们在谈到自己搞钱、搞毒的本事时,大多带有自夸、炫耀的神色,但最终却是一败涂地。目前,我国也正处在变革转型时期,从一定意义上说,某些方面也是处于无序、失范状态,这与我国毒品问题的发生、蔓延不无关系。,22,3、吸毒人员的心理行为特征,(1)人格特征(2)思维特征(3)情绪特征(4)行为特征,23,(1)人格特征(一),有学者认为,吸毒者在吸毒之前多数就存在一定的人格缺陷,特定的人格类型感染吸毒行为的危险性较高,吸毒者的人格特征是感染吸毒行为的关键个体因素,并发现依赖型人格的个体、情感自控能力弱的个体,处于负性情绪状态下的个体易于染毒。众多心理学研究证实,吸毒成瘾者客观存在人格不成熟、人格缺陷和人格障碍,呈现与健康人群截然不同的人格特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毫不顾及社会规范和他人利益;能力全面衰退,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耐受力和持久力减弱,意志力薄弱;人生观与价值观扭曲,自尊水平低,缺乏前途感和责任感,丧失羞耻感;兴趣专一于毒品,对其他事情缺乏兴趣感,缺乏激情,逃避现实;性格偏执,喜好刺激,依赖性强,人际关系不良,疑心重、敌对感明显,反社会意识浓;需求畸形,渴求新奇、激动人心的经历,存在性放纵欲望,渴求获得社会和群体的认同,却又不愿作出艰苦努力;动机水平降低,从不把对成功的期望和对失败的恐惧联系起来;自我调节能力差,挫折忍受能力低,往往遭受失败而退入消极、不抵抗状态。,24,人格特征(二),有学者将吸毒者人格不成熟、人格缺陷、人格障碍的表现归纳为如下几个要点:即刻满足和尚未学会延缓满足;情绪容易冲动,不考虑后果便行动;经受不住失败与挫折,持破罐破摔的生活态度;缺乏自信与决策能力;自卑感强烈而隐蔽,内心孤独、恐惧,不会交知心朋友;冷酷、仇恨、缺乏爱心;没有责任感。,25,(2)思维特征,吸毒者成瘾后的思维出发点始终离不开其所依赖的毒品,思维过程也总是围绕着为吸毒行为开脱或为继续吸毒寻找理由来展开,对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缺乏正确的分析、判断、综合推理,不承认自己的身心病态是吸毒所致,反而认为是毒品摄入不够或戒毒导致的,不认为社会、亲友反对其吸毒是关心、爱护、挽救他,反而觉得大家都不理解他,都在迫害他,缺乏正常人的理性思维,形成明显的成瘾者病态思维,其典型的特征是:思维逻辑混乱、思维目的指向幼稚、思维方式怪异、突出表现为夸大、投射、推诿、否认、淡化、贫乏、退缩、逃避、逆反、反社会倾向,甚至出现幻觉和妄想,少数严重成瘾者在各种妄想的支配下可产生自伤、自杀、伤人的意念和行为。,26,(3)情绪特征,由于毒品具有情绪的正性或负性强化作用,体内毒品的浓度直接影响吸毒者的情绪状态,使吸毒者的情绪呈现两极性特征。当刚吸完毒时,体内毒品浓度较高,其正性强化作用较强,吸毒者情绪稳定或高涨,表现为平静、稳定、通情达理、关心家人,或无忧无虑、自信感倍增、成功期望高,并时有忏悔之意,欲痛改前非;但当体内毒品浓度降至有效水平以下时,其正性强化作用消失而负性强化作用显现,吸毒者情绪即产生完全逆转,表现为情绪不稳定而低落、烦恼、易激怒、焦虑、忧郁、紧张、惊恐、狂暴、自卑、自信不足、刚才还存在的成功期望转眼间消失得无影无踪、空虚、孤独、多疑而喜怒无常,或时有悲伤欲哭;而且在脱毒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吸毒者机体的生理功能还没有完全复原,体内的神经介质水平没有回复到相应较高水平,而使吸毒者较长时期处于情绪低落状态和负性情绪的控制下,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情绪不稳的表现。在诸多的不良情绪中,男性以惊恐、狂暴为主,女性以焦虑、抑郁为主。,27,(4)行为特征(一),由于毒品具有强烈的依赖特征,对吸毒者的行为产生不可抵御的干扰和控制,使吸毒者的一切行为都不能自控地围绕毒品转动,吸毒成了成瘾者的第一需求,为了吸毒可以抛弃一切,为了获得毒品可以不择手段,从而构成了成瘾者不可自拨的行为特征,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个人行为模式与社会规范相悖。日常生活行为混乱。社会行为能力下降。个体本能行为异常。,28,行为特征(二),个人行为模式与社会规范相悖。吸毒者常抱着以我为中心,以毒品为中心的生活态度,产生一系列违背社会规范的异常行为,如假面具、缺乏自尊、卑躬屈膝、低三下四、大话连天、说谎、不诚实、假戒毒等,一方面信誓旦旦迫切要求戒毒,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计偷吸毒品;为了筹集毒资,购买毒品,先是耗尽积蓄、变卖家产,继而向亲人索要、向朋友举债,严重者不惜违法犯罪、参与赌博、偷窃、诈骗、抢劫、贩黄、贩毒、卖淫、以贩养吸、以淫养吸、甚至杀人越货;在经受不了毒品带来的负性情绪的困扰或难耐中断毒品发生戒断症状时,常可发生自伤、自残、自杀等自我毁损行为。,29,行为特征(三),日常生活行为混乱。吸毒者在日常生活中,把获取毒品、使用毒品当做第一要务,工作学习甚至进食睡眠都没有吸毒重要,吸毒把成瘾者原有的日常生活规律完全扰乱。常常有家不归、与毒友聚居、懒惰、不愿工作学习,懒卧少动、个人卫生行为退化、不修边幅、蓬头垢脸、衣着不整、不愿与人交往,除毒品外对其他事情变得麻木不仁,情趣索然,原来的所有日常生活爱好均不自主地放弃。,30,行为特征(四),社会行为能力下降。吸毒者的社会行为能力大幅下降,社会认识能力下降,记忆力衰退,注意力分散,智力退化,综合判断力缺陷,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社会个人生活技能降低,对自己的生活缺乏筹划能力,离开了他人的关怀难以独立生活;社会适应能力降低,面对困难易退缩、无耐心,经不起挫折,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下降,不愿参加社会活动,不关心社会事务,也不关心他人,不愿与毒友以外的其他人员交往,逐渐趋向于自我封闭。,31,行为特征(五),个体本能行为异常。吸毒者本能生理行为出现异常。毒品抑制机体“摄食中枢”,抑制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使吸毒者的饥饿感减弱和消化功能障碍,食欲减退,食量减少,正餐少吃,零食补充。毒品影响吸毒者的性心理和性行为,早期性生活频度过度、追求畸形的性体验、性行为随意、性伴增多、甚至多性伴淫乱;中期出现性功能衰退,性行为快感明显减弱或消失,性心理也随之发生变化,从心理渴求高频度的性生活转变为对性生活无所谓;后期出现性功能低下或性功能障碍,从正常的性生活中不能获得渴望的快感,只能从毒品上获得快感,性心理扭曲障碍,对正常的性行为产生厌恶,最终则可导致性行为的完全废止。同时,毒品严重影响吸毒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使其睡眠、情感表达、抚育后代、自我保护等本能发生异常变化,出现睡眠障碍,睡眠时相巅倒,情感冷漠,推卸抚育后代责任、自我防御过当或不足等本能行为异常。,32,强制戒毒与劳教戒毒人员的其它心理特征,强制戒毒人员和劳教戒毒人员除具有上述心理行为特征外,还具有吸毒时间长、依赖程度重、不认罪错、逆反心理突出、反社会意识强,矫治难度大等特点,这使监所戒毒心理康复教育工作的难度更大,也更显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33,二、在劳教戒毒工作中引入心理学方法的必要性(一),从现代研究成果来看从解决毒品问题的复杂程度来看从对戒毒工作认识的深化过程来看从历史的经验来看从劳教戒毒工作的职能特征来看,34,在劳教戒毒工作中引入心理学方法的必要性(二),现代研究表明,吸毒行为是吸毒个体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的全面紊乱,单纯依靠医学或法学措施不能彻底解决药物依赖问题,并且一般性的说教管理对成瘾行为也没有多大作用。这就提示现代戒毒工作应该是生理、心理、社会多方面工作的整合系统,必须在探索医药治疗、社会控制方法的同时,积极引入以心理成熟促进、正常认知内化为目标的心理学方法,将其作为最主要的业务来抓,尤其在劳教戒毒工作中更应如此。,35,在劳教戒毒工作中引入心理学方法的必要性(三),由于毒品导致的生理依赖问题,相对存在时间较短,比较容易解决,通常采用硬戒、替代、拮抗、对症等治疗方法,均可帮助其较快解除。毒品导致的心理依赖问题和复吸问题,则复杂得多,不但存在时间长,而且解决非常困难,不是单纯依靠医疗、管理、教育手段能够奏效的,必须从改变认知、态度、信念方面和克服人性弱点方面着手,才有可能真正促进吸毒人员改变吸毒成瘾行为,这就决定了心理行为矫治方法是戒毒工作的关键手段,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劳教戒毒工作中的戒毒医疗、心理康复、戒毒管理、劳动锻炼四大主要业务中,戒毒医疗是劳教戒毒工作的基础保障,戒毒管理是贯穿于劳教戒毒工作全过程的联系枢纽和整合框架,劳动锻炼是劳教戒毒工作中的重要辅助工具,而心理康复工作则是劳教戒毒工作的主体构件和核心内容,是劳教戒毒工作重中之重的业务。,36,在劳教戒毒工作中引入心理学方法的必要性(四),从对戒毒工作认识的深化过程来看,人们对戒毒工作的认识,是在不断的探索与挫折中逐渐充实完善的。在以往相当长的时期内,国际医药界把戒毒脱瘾的希望,主要寄托在某种特异性高、毒副作用小、疗效好的特效药物上,并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生理、药理研究方面的进展,研究开发出一系列脱毒治疗的方法和药物,较好的解决了生理脱瘾的问题,然而却始终未能解决心理依赖难题,吸毒人员在吸毒脱毒复吸再脱毒再复吸的恶性循环中,演绎出居高不下的复吸率,令全球医药界陷入了一筹莫展的尴尬境地。这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慎思考,着手分析生物因素以外的成瘾原因,寻求心理行为解决办法。,37,在劳教戒毒工作中引入心理学方法的必要性(五),经过多学科长期协调研究,终于认识到成瘾和复吸行为的产生涉及生理、药理、心理、行为、文化意识、家庭状况、个人经历、群体压力、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既有生物学因素,也有心理行为因素,既有个体主观因素,也有社会客观因素,是毒品、个体、社会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面对如此众多而错综复杂的因素,仅仅给予戒毒医疗关注,只能解决吸毒人员生理方面的部分问题,不能指望纯医疗戒毒模式能彻底解决药物依赖问题,必须同时采用多学科综合手段,给予有力的社会心理行为干预,才有可能根本解决吸毒人员心理变异、人格障碍、行为偏常、社会能力低、生活质量差等一系列难题,帮助他们从白色魔掌中解脱出来。,38,在劳教戒毒工作中引入心理学方法的必要性(六),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在国际禁毒斗争的史册中,中国是最有资格谈论成功经验的国家。我国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创造的“在全国范围禁绝毒品”的业绩,是国际禁毒史上唯一的一次成功。五十年代初,我国在查禁堵截毒源、净化社会环境、推行免费医疗脱毒、提供生活扶持、强化个体行为的社会控制和强制教育改造吸毒人员等方面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工作,不但堵住了毒品的渗透、控制了毒品泛滥,而且使2000多万吸毒者成功地戒除了毒瘾,创造了“无毒国”的真实神话。客观重温这段历史,人们会敏锐地发现,那个时期的医疗技术和戒毒条件都十分落后,戒毒医疗措施没有任何优势可言,真正对戒毒工作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是强硬的禁毒措施和强有力的社会心理行为干预措施。真正净化的社会环境,使吸毒者无毒可吸;强大的政治思想攻势和社会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已经达到影响其生存权益和基本社会权益的强度),使吸毒者不敢继续吸毒,从主观上放弃吸毒的意念。这是处于贫困落后状况下的中国,能够取得禁毒斗争辉煌业绩的根本经验。历史经验表明,我国禁毒工作的成功,并非纯医学模式的业绩,而恰恰是强有力的社会心理行为干预措施的成果,其使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社会心理行为干预措施是戒毒工作最有效的方法,是戒毒工作走向成功的突破方向。,39,三、吸毒人员心理测试评估方法的引入,对吸毒人员进行有效的心理测试评估,是在戒毒工作中引入心理学方法的第一步,是借用科学量化工具客观评估吸毒人员心理异常或心理损伤程度,找准吸毒个体具体心理问题,实施有效心理干预、行为矫治的前提条件。由于吸毒人员的心理异常或心理损伤常表现在众多方面(维度),存在多样性的心理行为异常表现,但并非每一个吸毒者都出现众多完全相同的异常心理行为表现,或所有可能的心理行为异常表现都集中出现在同一个吸毒者的身上,而是各有差异、各有特点,在不同的吸毒个体身上出现不同方面(维度)的心理行为异常表现。只有应用科学客观的心理测量工具,准确测试出吸毒个体主要在哪些方面(维度)存在何种程度的心理异常或心理损伤,才有可能针对其具体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矫治。同时,对戒毒人员进行有效的心理测试评估,是量化反映戒毒人员心理异常或心理损伤修复进度、客观检验戒毒工作实际效果、反馈调整戒毒业务工作的必要手段。,40,在劳教戒毒工作中引入心理学方法的必要性(七),从劳教戒毒工作的职能特征来看,劳教戒毒场所是依照国家有关法规和戒毒工作的客观需要,设置的具有法律强制性质的戒毒机构,其收容对象是不愿自愿戒毒且脱毒后又再次复吸的吸毒人员,其主要职能是依法治疗、教育、管理、改造吸毒人员,强制吸毒人员戒除毒瘾。医疗、管理、教育是劳教戒毒工作的基本方法,通过医药治疗、心理治疗、行为矫治、综合教育及规范管理,使吸毒人员既摆脱生理依赖的困扰,摆脱强烈心理渴求的折磨,提高抗复吸意志和能力,彻底摆脱毒品纠缠,恢复健康人生。由此可见,心理康复工作是劳教戒毒的重要内容,其起着协助脱瘾、改善认知、改变态度、预防复吸的重要作用,是监所戒毒场所的主体工作形式和关键环节。,41,在劳教戒毒工作中引入心理学方法的必要性(八),随着时代的变迁,戒毒工作更加复杂化,我们不可能简单地重演历史,照搬前人和国外的经验或模式,但我们可以借鉴历史,学习和吸取前人和国外的经验或模式中的有益成份,来促进当前的戒毒工作。如果我们能从历史的成败中吸取内核精华,从国内外成功经验中学到新的理论和技术,在劳教戒毒工作中引入科学实用的心理行为矫治方法,开展艰苦持久的心理行为康复矫治,改善吸毒人员的心理认知状态,促使吸毒人员逐渐建立自主戒毒的意识,实现由强制被动戒毒到自愿主动戒毒的跨越,就一定能大幅度提升监所戒毒工作的业绩,再创我国戒毒工作的辉煌。至此,在劳教戒毒工作中引入心理学方法的必要性已不言自明。,42,吸毒人员康复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对不同时期的戒毒人员进行心理测试评估,可以及时掌握戒毒人员康复状况,量化评估其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状态,发现仍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进一步矫治提供指导,对戒毒出所人员进行心理跟踪测试评估,可以客观地量化评估戒毒工作的实际效果,从而避免仅用复吸率或操守率一个指标来衡量戒毒工作效果的片面性。,43,要在劳教戒毒工作中引入科学的心理测试评估方法,必须很好地解决如下实际问题:首先,必须解决好心理测量评估工具问题。其次,要解决好戒毒管理决策者的认知和戒毒心理行为矫治工作者的业务技能问题。,44,首先必须解决好心理测量评估工具问题。目前,各类心理测量工具有很多,常被应用到吸毒成瘾者心理行为观测研究的心理测量工具有: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艾森克个性问卷、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症状自评量表、焦虚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应付方式量表、自尊量表、生活质量量表等,同时,还有学者专门针对吸毒人员编制过稽延症状自评量表、成瘾程度量表、渴求量表等。这些量表在对吸毒成瘾行为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得出了一些对吸毒者成瘾行为矫治有指导意义的结论。但使用这些量表测试吸毒成瘾者的心理行为还有诸多缺陷,有的针对性较差,有的涵盖范围太窄,还不能完全适应于吸毒成瘾者的心理行为测量,而多量表捆绑使用则操作太繁琐,也难以得到被测量者的有效合作。至今仍没有一个权威性的、对吸毒者生理、心理、社会功能进行综合测量评估的专门量表,更没有一个权威性的、适用于强制戒毒人员的简明专用量表。当前,戒毒工作实践迫切需要研究编制一个符合中国人文化背景、适用于吸毒人员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状态的简明测试评估量表。,45,这个量表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其一,能对吸毒人员的生理依赖程度进行量化评估;其二,能对吸毒人员受吸毒影响密切相关的体能和功能状况进行 量化评估;其三,能对吸毒者与成瘾相关的个体心理人格状态进行量化评估;其四,能对吸毒者的社会适应状态和生活质量水平进行量化评估;其五,能对吸毒人员脱毒后耐受复吸诱因刺激的能力进行量化评估。即应用这个量表,能对治疗前的吸毒人员存在的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异常或损伤的维度与程度进行测量,以便找准吸毒人员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为康复矫治工作提供方向和重点;能对经过一阶段治疗后的吸毒人员的生理、心理、社会功能恢复状态进行测量,以便找到继续给予矫治的重点问题,为进一步的后续矫治提供指导;还能对戒毒出所后返回社会的人员进行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状况进行跟踪测量评估,以便客观评价戒毒出所人员的康复效果或劳教戒毒工作的实际效果,并可反馈改进劳教戒毒业务工作。,46,其次,要解决好戒毒管理决策者的认知和戒毒心理行为矫治工作者的业务技能问题,为在劳教戒毒工作中引入应用心理测试方法提供前提条件。对于戒毒心理行为矫治工作者来说,必须熟悉心理测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熟悉心理测量工具的设计思路、量表结构、测试维度及作用功效,并熟练应用心理测量工具对吸毒成瘾个体进行心理行为测量、统计、分析,最终能比较客观准确地揭示吸毒成瘾个体的心理问题。对戒毒管理决策者来说,不但要认识在戒毒工作中引入心理测量方法的必要性或可行性,还必须清楚以下几个要点:其一,必须在劳教戒毒工作中设置专门的心理测量职能岗位,促进专业化分工的实现;其二,必须加强对心理测试专业人员的选拔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其三,为心理测试工作人员提供必需的硬件、软件设施条件,以保障这项工作的有效实施。,47,四、吸毒人员心理行为矫治方法的引入,心理行为矫治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精神疾病、心理障碍、成瘾行为等疾病的调节治疗,发挥出越来越显著的疗效,引起各关面的关注和重视。在戒毒工作中引入心理行为矫治方法,已成为戒毒工作者的共识,也成为了劳教戒毒工作的迫切需要。由于心理行为矫治方法门类林立、种类众多、不胜枚举,而且适应病症各异,要想将众多的心理行为矫治方法都引入到劳教戒毒工作中来,则属不现实,也没有这个必要。为了充分发挥心理行为矫治方法在劳教戒毒工作中的良好作用,提高劳教戒毒工作的科技含量,提高劳教戒毒工作的技术水平和实际效果,我们必须根据劳教戒毒工作的实际需要和劳教戒毒场所在人才、技术、经济等方面的客观条件,来理性思考如何引进有效可行的心理行为矫治方法,最终达到合理引入、有效应用、发挥良好效果的目的。,48,从有效的角度来说,大家知道吸毒成瘾行为的产生与吸毒者个体的人格缺陷、心理幼稚、认知偏差、态度错误、社会适应不良等方面有着密切关系,而吸毒行为又进一步损害了成瘾者的身心,加重了其在人格、心理、认知、情感、态度、社会适应功能方面的偏移。要想帮助吸毒成瘾者摆脱毒品的精神枷锁,必须引入促进人格重建、心理成熟、认知更新、态度转变、适应能力增强的心理行为矫治方法,并且必须以适应吸毒成瘾者心理特征的方式来进行,才有可能收到良好效果。从可行的角度来说,由于劳教戒毒场所的工作人员绝大多数不是心理学专业人员,客观上制约了心理行为矫治方法在劳教戒毒工作中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现实情况要求我们必须依据劳教戒毒场所自身的条件来引进一些操作简便、具有推广价值的心理行为矫治方法,同时还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借助社会心理学专家教授的力量,来推动劳教戒毒场所开展心理行为矫治工作。力求通过两方面的努力,逐步使劳教戒毒工作中的心理行为矫治有效开展起来。,49,根据劳教戒毒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和客观需要,可逐步有选择地引入如下心理行为矫治方法:1、心理咨询 2、认知疗法 3、系统脱敏疗法 4、治疗社区(TC)方法 5、生活技能训练 6、其他心理行为矫治方法,50,1、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咨询师协助求询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戒毒工作中的心理咨询则是从事戒毒工作的咨询师协助吸毒成瘾者解决相关心理问题的过程。心理咨询的过程是咨询师应用心理学知识帮助求询者分析心理问题、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心理咨询是一门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发展前景的综合矫治方法,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尤其在戒毒工作中,具有良好发展潜力。,51,心理咨询一般来说主要涉及以下内容:人生各时期所遇到的心理问题 各种情绪与行为障碍 各种不可自控的思维、意向、行为 某些性心理障碍 心身疾病 康复期精神病人 长期慢性躯体疾病 求询心理卫生知识者 接受心理检查者 有其他心疑虑者,52,有效心理咨询的目标任务具有以下共同特征:,具体 可行 积极 双方均可接受 属于心理范畴 可以评估 多层次统一,53,心理咨询通常有如下具体形式:,个体咨询 团体咨询 文字咨询 门诊咨询 电话咨询 网络咨询,54,开展心理咨询必须遵循的原则,交友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疏导性原则;尊重信任与细心询问相结合原则;明确与委婉相结合的原则;整体性原则;保密性原则;咨询与治疗相结合原则;一般与特殊相结合的原则;预防性原则。,55,心理咨询是一个连续性的交流、沟通、认同、帮助、选择、改变的过程,其是由一连串的有序工作步骤构成的。虽然对心理咨询过程的划分有很多种观点,但实际上心理咨询过程大体包括建立咨询关系、收集信息、澄清问题、确立目标、制定方案、达成协议、实施影响、引导领悟、认同内化、促进改变、检查反馈、总结终止等环节或步骤,这些环节或步骤不论人们意识或承认与否,都客观地存在于咨询过程之中,发挥着自身的引导作用,而且这些环节和步骤又是互相交叉衔接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灵活掌握咨询过程各步骤或环节的划分,不拘泥于此,关键是要有清晰的工作思路,知晓自己在现阶段或下一阶段应该做什么,使咨询能有序实施。,56,求询者与咨询者是心理咨询工作中的两个相互依存关系,求询者是心理问题发生者,咨询者则是求沟者心理问题的帮助解决者。对咨询者来说,不但要建立与求询者的良好工作关系,还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具体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 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 咨询者个人其他方面的要求 对上述三个方面的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具体标准,所有心理咨询从业人员都必须认真执行这些标准和要求,以提高自身素质、确保规范开展咨询工作、增强咨询效果。,57,在劳教戒毒工作中引入心理咨询,有自身独特的内容、目标、任务,最终目标在于给予吸毒人员心理关怀,帮助他们解决吸毒带来的心理问题,促进其心理逐步成熟,改变对毒品的认知态度,放弃吸毒行为。在劳教戒毒工作中开展心理咨询,必须紧紧围绕这个目的,密切结合劳教戒毒场所的实际情况来实施。一是,注重劳教戒毒工作人员素质的培养,按照国家制定的执行标准和客观要求,积极采取多种方法如培训、鼓励岗位自学、请专家传帮带等等,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尽快达到基本要求;二是,严格遵循心理咨询的共同原则,保障这项工作的规范性和严肃性;三是,根据劳教戒毒工作的实际需要和条件来选择适宜的咨询形式,以避免形式主义,发挥实际效能;四是,以科学的态度按照规范的工作方法、步骤、程序,实施恰当内容的咨询业务,提高心理咨询工作的整体水平。,58,在劳教戒毒心理咨询的实践中,应着重把握以下要点:,其一,建立劳教戒毒咨询者与吸毒劳教人员的良好人际关系。其二,引导吸毒劳教人员深化自我认识。其三,引导吸毒人员认识自身的内部冲突。其四,引导吸毒人员纠正错误观念,树立戒毒信念。其五,教会吸毒人员学会面对现实问题。其六,帮助吸毒人员选择新生活行为。,59,其一,建立劳教戒毒咨询者与吸毒劳教人员的良好人际关系。在戒毒心理咨询中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是指劳教戒毒咨询者必须建立取得吸毒劳教人员心理认同、信赖的关系,这种关系应该是一种心灵平等、坦然诚实、互动沟通的关系。这就要求劳教戒毒咨询者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在主观意识中把吸毒劳教人员从单一的违法者向既是行为违法者、又是药瘾患者、还是受害求助者转化,将自身的角色由单一的执法管理者向既是执法管理者、又是心灵抚慰者、还是人格平等的问题商讨劝导者。建立戒毒心理咨询者与吸毒人员之间的良好人际关系,是能够顺利开展戒毒心理咨询的前提条件,只有在革新观念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可能实现真实的交流,才可能发挥劳教戒毒咨询者的积极引导作用。,60,其二,引导吸毒劳教人员深化自我认识。劳教戒毒咨询工作者必须在摸清吸毒劳教人员个体心理行为特征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分析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需要、动机、态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长处、短处、问题所在等等,在有了一定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启发、劝导他们进行自我分析解剖,寻找自我问题的根源和解脱的方法途径。通常一个人的心理成熟过程与家庭(亲人)、社会交往(朋友)、工作事业(学习)、社会规范(礼仪)、思想观念(信仰)有着密切关系,当他在这五个方面的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其出现心理成熟障碍,对于具有成瘾倾向者来说,则可能由心理障碍而诱发成瘾行为,如果能引导吸毒人员自我认识自身究竟在哪一个环节或哪几个环节上出了问题,则有助于吸毒劳教人员真正认识自我,有利于其调整自己的需要、动机、态度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改变病态行为方式。,61,其三,引导吸毒人员认识自身的内部冲突。通常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自身的人格障碍或自我内心

    注意事项

    本文(劳教戒毒工作中的心理学方法引入.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