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基础完整课件.ppt
中医学基础广元市中医医院 仲高明,绪 论,目的要求1、了解中医学发展简况2、了解中医学的起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外医药交流简况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1、中医学 2、中医学理论体系,二、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1、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2、中医学的文化特征3、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4、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与中医学5、中国古代社会科学与中医学,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理论体系的形成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成书于先秦及汉代,它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难经-成书于战国时代,在脉诊和治疗学方面有新的发展。,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著。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纲领。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战国时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载药365种。,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1)基础医学隋代医家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对病因和症状的论述作出了重要贡献。晋代医家王叔和著脉经,对脉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宋代医家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病因学说作出了贡献。金元“四大家”-寒凉派刘完素、攻下派张从正、补土派李东垣、养阴派朱震亨,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2、临床医学晋代医家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及宋代王惟一著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对针灸疗法有显著的发展。唐代医家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对临床各科及养生疗法有显著的发展。,宋代医家陈自明著妇人大全良方,对妇产科有显著的发展。宋代医家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对儿科有显著的发展。明代医家陈实功著外科正宗,对外科有显著的发展。明清温病学家创立温病学派,对传染病(温病)的发展有显著的贡献。,*中药学 南北朝时代医家著炮炙论、神农本草经集注,对中药学有显著的发展。唐代医家编著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收药物844种,图文并茂。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分16纲、60类(目),附方11000多首。对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方剂学1.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载方112首,为方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人称之为“方书之祖”。2.晋唐医著肘后方、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对方剂学有显著的发展。,宋代医著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对方剂学也有较大发展。明清时期,方剂学从制方到方论,从分类到方歌都有很大的发展。代表作有:医方考、新方八阵、医方集解、汤头歌诀、古今名医方论、普济方等。新中国成立后,方剂学的发展更加迅猛,代表作有:方剂大辞典等。,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唯物辩证观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唯物论观点(1)唯物主义生命观(2)唯物主义形神观(3)唯物主义疾病观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辩证法思想(P10)(1)生理学的辩证观点(2)病理学的辩证观点(3)诊断学的辩证观点(4)防治学的辩证观点,五、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1)整体观念的含义(2)整体观念的内容:人体内部的统一性 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3)整体观念的指导意义,2.辨证论治(1)症、证、病,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 1、掌握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2、熟悉阴阳和五行的基本概念。3、了解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一节 阴阳学说,概说 1.阴阳的概念 2.阴阳的归类划分的规律,1.阴阳的概念,【内涵】(1)阴阳是指宇宙物质世界两种不同性质的气。(2)阴阳是描述相互关联事物特性的一对哲学范畴。【外延】运动的、温热的、明亮的、向外的、上升的、兴奋的 属于阳。静态的、寒冷的、晦暗的、内向的、下降的、抑制的 属于阴。,阴阳归类举例,2.阴阳的归类划分的规律,(1)同一事物的阴阳二气或同一范畴的阴阳双方,其各自属性是绝对不变的-绝对性。(2)阴阳的归类划分必须在同一事物或同一范畴中-相对性。(3)事物的无限可分性,决定了其阴阳二气或其范畴亦随之无限-无限可分性。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关系),(1)阴阳的互根互存(2)阴阳的对立相反(3)阴阳的制约消长(量变)(4)阴阳的相互转化(质变),(1)阴阳的互根互存,在物质上:同属于一事物(物质)的阴阳两种不同性质的气是相互依存,是互根为一体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在哲学范畴上:同一范畴内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例如:上下、内外、左右、寒热,(2)阴阳的对立相反,在物质上:阴阳二气的功能特性、作用趋向对立相反。例如:阴内聚、成形;阳外趋、活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在哲学范畴上:同一范畴内的两个方面其特性相反。例如:上下、内外、左右、寒热,(3)阴阳的制约消长,属于同一事物(物质)的阴阳二气不仅相互依存、趋向相反,而且相互制约、变化消长以维持相对平衡。即 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失于制约消长则该物质将发生变化,当阴阳离决,则该事物将发生质变而不复存在。阴阳消长变化属量变过程。,(4)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对方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这种变化属质的变化。,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组织结构 2.说明生理活动 3.说明病理变化 4.用于疾病的诊断 5.用于疾病的治疗,第二节 五行学说,(一)五行的概念五行学说的最早论述,见于尚书洪范。五行是古人对气的直接体验。五行是物质世界中五种不同特性的气。(二)五行的属性五行是物质世界中五种(木火土金水)不同特性的气。,木曰曲直: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引申: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曰炎上:火具有温热、上炎之性。引申:温热,升腾。土爰稼穑: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引申:生化、乘载、收纳。金曰从革:金具有变革,发声,肃降的特性。引申:收敛、沉降、肃杀。水曰润下: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阴柔、滋养、寒冷。,(三)五行之间的关系,(1)五行生克(2)五行相克(3)五行相乘(克之太过)(4)五行相侮(反克为侮),(1)五行相生,【含义】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滋生和促进的作用。【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关系】五行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和“我生”两个方面的联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母子关系。,(2)五行相克,【含义】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隔递相克制和制约的作用。【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关系】五行中任何一行,都有“克我”和“我 克”两个方面的联系。“克我”者是“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3)五行相乘(克之太过),【含义】五行中某一行对所胜一行的克制太过的异常相克反应。顺五行相克次序的克制太过。【次序】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和相克一致)【原因】A.五行种的某一行太强对所胜一行的克制太过。B.五行种的某一行太弱,难以乘受正常的相克,使其更加虚弱。,(4)五行相侮(反克为侮),【含义】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进行反克,又称“反侮”。逆五行相克次序的反克。【次序】土侮木、水侮土、火侮水、金侮火、木侮金。【原因】A.五行种的某一行太强对所不胜一行进行反克。B.五行种的某一行太弱,遭其所胜一行的反侮。,(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1)五脏的生理功能(2)五脏的相互关系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1)子母相传(2)相乘相侮的传变 3.用于疾病的诊断 4.用于疾病的治疗(1)控制五脏疾病的传变(2)确立治疗原则(3)制订治疗方法,第三章 中医学与方法论,目的要求 了解观察与实验、比较与分类、类比、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这几类方法在中医学的作用。第一节 观察与实验 第二节 比较与分类 第三节 类比 第四节 归纳与演绎 第五节 分析与综合,第四章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目的要求 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第一节 整体观念,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气血津精等生理物质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2.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天人相通、天人相类 四时季节气候 昼夜晨昏 地方区域,第二节 辨证论治,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辨:分辨、判别。辨证: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合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关于证、症、病的概念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症:是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 症状、体征。病:疾病,具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完整过程。注意: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第五章 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第一节 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绪论、人体的结构和功能、病因病机、诊法辨证、预防治则康复等,第二节中医学基础的学习方法,目的要明确2.概念要清楚、理解3.重要内容要记忆,第二篇 人体的结构和功能,主要内容: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脏腑经络形体官窍体质,第六章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目的要求】1.熟悉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 2.了解精、气、血的生成和运行 3.掌握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 4.熟悉气的分类,津液的输布特点 5.了解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第一节 精,一、精的概念:精是指体内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水谷之精由饮食化生广义 五脏六腑之精-水谷之精输布于脏腑 肾精-禀受于父母,充养于水谷之精狭义:专指肾精中具有生殖功能的一种物 质,又称生殖之精.,三、精的功能,1.促进生长发育。2.促进性机能成熟,维持生殖机能(生殖作用)。3.生髓化血。4.滋养防御作用,禀受于父母-先天之精藏于肾。充养于后天-脾胃运化水谷精微以充养,二、精的生成,第二节 气,真气、元气、精气、经气、中气、宗气、营气、卫气、阴气、阳气、五脏之气 天气、地气、山气、谷气、水谷之精气、运气、岁气、节气、四季之气、五行之气 正气、邪气、寒气、湿气,一、气的概念,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之一。由先天之气(肾中之气)、后天之气(水谷之气)、自然之清气组成。人体之气充斥在人体各个组织结构中,弥散在有形实体周围,是人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气的生成,(一)来源 先天 源于父母之精气。后天 水谷精气+自然之清气(二)气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 1、肺为气之主。2、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3、肾(命门)主先天,为元气之根本。,三、气的生理功能,(一)推动作用:指气具有激发和推动作用(1)激发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2)推动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3)推动血液的生成、运行。(4)推动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三、气的生理功能,(二)固摄作用:指气对体内液态物质有固护统摄和控制不使其无故丢失的作用(1)固摄血液,使血行脉中不溢脉外。(2)固摄汗液,尿液等,控制其分泌量、排泄量,防其无故流失。(3)固摄精液,防止妄泄。,三、气的生理功能,(三)营养作用:指气具有营养人体各组织器官的作用。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营养各组织器官,是各组织器官生理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1)温暖机体,维持体温的恒定。(2)温煦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3)促进血液和津液等液态物质的正常运行。难经:“气主煦之”素问:“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三、气的生理功能,(五)防御作用:指气有卫护肌表抗御邪气的作用。(1)抵御外邪的入侵“正气存内,邪不可干”。(2)驱邪外出,防止病邪损害机体。,三、气的生理功能,三、气的生理功能,(六)气化作用:泛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变化。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的各种变化。饮食物水谷精微与糟粕 水谷之精血、津液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转化等等,四、气的运动,升、降、出、入-即脏腑、经络、形体官窍之气的运动:肺主宣发肃降 肝胆气主升发 脾气主升清,胃主降浊 肺脾肾主水液运化,有升有降,素问六微旨大论:“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五、气的分类,真气、元气、精气、经气、中气、宗气、营气、卫气、阴气、阳气、五脏之气 先天之气-元气气(真气)宗气 后天之气 营气 卫气,脏腑经络之气,1、概念:元气是人体原始之气,根本之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2、生成:主要禀受于先天先天精气所化。充养于后天水谷精气、自然之清气培养3、分布 元气藏于肾中(命门)、赖三焦循行达布全身。难经:“命门者,原气之所系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一)元气,(一)元气,4、生理功能(1)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2)激发和调节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二)宗气,1、概念(宗:汇聚)宗气是指聚集于胸中之气。(又称大气、动气)2、生成:肺吸入之清气+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3、分布:积聚于胸中,贯注于心肺。走息道,上循咽喉,“蓄于丹田,注足阳明之气街而下行于足”灵枢五味,4、生理功能(1)贯心脉以行气血。推动心脏的搏动、调节心率和心律。(2)走息道,行呼吸,出声音。,(二)宗气,(三)营气、卫气,1、概念:营气、卫气是宗气自心肺向全身流布所分出的两种气。行于脉中,偏于内脏,具有营养作用的为营气行于脉外,偏于脉外,具有温煦、防御作用的为卫气。2、生成:肺吸入之清气+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同宗气“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灵枢营卫生会篇,3、生理功能:营气:(1)营养全身(2)化生血液灵枢邪客“荣气者,分泌其津液,注之于脉,以化为血。”-属阴卫气:(1)防御作用:护卫肌表,抗御外邪。(2)温煦作用:温煦脏腑、肌肉、皮毛。(3)调节作用:启闭汗孔,调节体温,汗液。-属阳,第三节 血,一、概念:血是运行于脉中,循环流注全身的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基本物质。二、血的生成:在心、肝、脾、胃、肺、肾的运化下,由肾精、营气、水谷精微、津液化生而来。,“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为血。”,“营气者,分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精血同源”,三、血的功能,(一)濡养脏腑、经络、形体官窍 血液充盈脏腑组织得养 面色红润,肌肉丰满,皮毛润泽,运动自如,耳聪目明。(二)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血液充盈神志清晰,精神充沛,感觉灵敏。,四、血的运行,(一)循行方式:行于脉管之中,流布全身,环周不息。(二)相关因素:1、脉道的通利,血液的充盈;,气的推动作用 气的固摄作用 气的温煦作用,3、脏腑的协调,心主血脉,心气的推动是血液运行的动力。肺朝百脉,肺主一身之气,辅心推动血行、布散全身。脾主统血,脾统摄血行,使血不逸出脉外。肝主藏血主疏泄,肝贮藏和调节血量,维持正常血运。,2、气的协调,第四节 津 液,一、概念: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一基本物质。津:其性清稀、流动性大、布散体表、皮肤、肌肉、孔窍、渗入血脉,起滋润作用者为津。液:其性稠厚、流动性小、灌注入骨节、脏腑、脑髓之中,起濡养作用者为液。,二、津液的生成,“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经脉别论,吸收水谷精微(津液)上输于脾而生成。P46,三、津液的功能,(一)滋润和濡养作用津滋润滋润皮毛、孔窍、滋养肌肉。液濡养充养骨髓、滑利关节、补益脑髓/(二)化生血液津液渗入脉中化生血液(血液成分之一)(三)运输废物 皮肤排汗 膀胱排尿,四、津液的输布与排泄,P47-“食气入于胃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经脉别论(一)运行途径:布散全身,灌溉四旁(二)相关因素 1、脾、肺、肾、三焦功能的正常。2、经脉通利。3、气的蒸腾气化。,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一、精与气的关系,1、生理(1)精气并称(精气)都是人体的精微物质;(2)功能与属性不同精属阴,气属(3)精能化生气脏腑之阴精能化生阳气;(4)气能化生精气盛则精盈;(5)气能固精 2、病理(1)精亏则气衰。(2)气虚则精亏。,二、精与血的关系,1.在生理上相互关联 精血同源、精血互生2.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精血亏虚:头晕眼花、须发早白、腰膝酸软、遗精、崩漏等。,三、精与津液的关系,1.在生理上相互关联 同生同化,水谷之精包含津液在内。2.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精亏则津液不足;津液亏虚可引起精亏。,四、气与血的关系-气为阳,血为阴,(一)气之于血 气为血之帅血的生成、运行离不开气和气的运动变化。1、生理(1)气能生血气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气(营气)为化生血液的原料。(2)气能行血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气行则血行。(3)气能摄血气有统摄血液循行于脉中而不溢于脉外。,2、病理,(1)气虚 生血不足血虚 运血无力血瘀 统摄无权出血,(3)气逆血随气乱,涌于上(血随气升)吐血、面目红赤,乱于下(血随气陷)便血,(2)气滞行血不利血瘀,(二)血之于气 血为气之母 血为气的载体,并给气以充养。1、生理(1)血能生气血充养组织结构之气(2)血能载气血是气的载体(形气相合)2、病理(1)血虚气虚(2)血脱气脱(3)血瘀气滞,五、气与津液的关系,(一)气对津液的关系 1、生理(1)气能生津气化促使津液的生成。(2)气能行津气的运化使津液输布排泄。(3)气能摄津气的固摄使津液循于常道。2、病理,(1)气虚,化生不足津液亏少,统摄无权津液大量流失,失于布达组织失于濡养:肌肉、关节、脏腑,(2)气滞,(二)津液对气的关系 1、生理 津能载气气依附于津液而存于体内 2、病理 气随液脱“吐下之余,定无完气”,六、血和津液的关系,1、生理(1)津血同源同源于水谷精气。(2)津血互化津液渗入血中为血液重要部分,脉中部分液体渗出脉外成为津液。2、病理(1)耗血伤津夺血者无汗。(2)津枯血燥吐下之后血脉空虚。,第七章 脏腑,目的要求1、了解中医对内脏的分类。2、掌握五脏的主要功能。3、熟悉六腑的主要功能。4、了解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5、熟悉肝、脾各自的生理特点。6、了解五脏各自的体、华、窍。7、了解脏腑之间的关系。,概 述,一、概念二、脏腑学说的形成三、脏腑学说的基本内容四、脏腑的分类及其主要区别五、脏腑学说的特点六、脏腑学说的物质基础,一、概念,1.藏象:藏,指藏于体内具有一定形态的组织器官。象,机体表现于外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藏象,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2.脏腑学说P54:是阐述人体内脏的形态结构和部位、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二、脏腑学说的形成(一)古代解剖知识(二)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观察(三)反复的医疗实践、治疗效应的检验,三、脏腑学说的基本内容(一)脏腑:五脏、六腑、奇恆之腑的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二)气、血、阴、阳(物质基础)(三)脏腑之间的关系,四、脏腑的分类及其主要区别,五脏:肝、心、脾、肺、肾。2.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3.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1.五脏肝、心、脾、肺、肾,(1)形态:多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结构较充实的脏器。(2)功能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有藏而不泻,满而不实的特点。“满而不实”:王冰注:“精气为满,水谷为实”(3)阴阳属性:五脏以贮藏为主,主静、属阴。,2.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1)形态:多指胸腹腔中中空有腔的器官。(2)功能特点:受纳、传化水谷和排泄糟粕。有泻而不藏,实而不满的特点。“实而不满”:王冰注:六腑受纳、传化水谷,应当是水谷充实,而不是精气盈满状态。(3)阴阳属性:六腑以通降为主,主动、属阳。,3.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1)含义:奇,异也;恒,常也。指不同于六腑的腑,它们形态似腑,中空有腔,功能似脏,贮藏精气。(2)形态:中空有腔,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3)功能特点:贮藏精气,有藏而不泻的特点。(4)阴阳属性:贮藏为主,属阴,五、脏腑学说的特点,1.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1)五脏与六腑构成阴阳表里相合的统一整体。2)五脏与形体官窍联结成一个统一整体。3)五脏与精神情志活动密切相关。4)五脏与自然相通相类。2.脏腑是形气的统一体:其功能亦是形和气的统一(脏象学说中的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人体生理和病理学概念)。,六、脏腑学说的物质基础,精、气、血、津液、阴、阳(阴阳气血)是脏腑活动的物质基础。阴指物质的阴,包括精和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之精中,只有肾精有其特殊性,即肾精与肾阴并列。阳指物质的阳,包含在气之内,是指气中活动力特别强而具有温热之性的一种物质,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之一。它与气同样具有推动、温煦、营养、防御、气化等作用,只是其温煦和活动力特别强而已。,第一节 五脏 一、心-生理功能,1)主血脉(推动血液运行):主持、主导(掌管)血和脉,是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作用。【生理】心气充沛、心血充盈、脉道通利面色红润光泽,舌色红活荣润,脉搏和缓有力,胸部舒畅。相关因素:-依靠A.心气、心阳的推动、温煦B.心血、心阴的营养、滋润,一、心-生理功能,【病理】心气不足心血亏虚血脉空虚面色苍白无华、舌淡白、脉搏细弱无力。心气不足心血瘀阻血脉受阻脉律不齐,面色灰暗,唇舌青紫,胸部憋闷疼痛,甚则大汗如珠,导致死亡。心阳虚-寒凝血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胸部憋闷疼痛,甚则大汗如珠,导致死亡。,一、心-生理功能,2)主神明(主管精神活动):心具有主持、掌管精神意识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心者,君主之官,”、“生之本”。【生理】心血充足,心神得养-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考敏捷,记忆力强。相关因素:-依靠直接-心血、心阴-滋养心神间接-心气心阳温煦、推动鼓动、振奋,一、心-生理功能,【病理】心血、心血不足,心神失养,精神不振,思维反应迟钝,失眠、多梦、健忘。邪扰心神,则神无所主,表现心烦不寐,甚至神昏谵语、发狂。,一、心-生理功能,1)在形体上:脉、舌、汗为与心相连相应的统一整体。(1)在体合脉 其华在面。(2)开窍于舌 舌为心之苗。(3)在液为汗 血汗同源。2)在志为喜:喜与心密切相关。3)在自然界:“火”与心相类相通。4)在经络脏腑上:心与小肠相表里。5)在生理功能上:心为阳脏,喜动主明。,一、心-附:心包(心包络、膻中),1.形态位置 心脏外面的包膜。2.生理功能 保护心脏3.生理特点 1)与心密切相关。2)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互为表里。,二、肺-形态位置,形态位置:位高,为五脏六腑之盖-“肺为华盖”肺叶质地稀疏娇嫩,不耐寒热-“肺为娇脏”,二、肺-生理功能,1)主气,司呼吸(主管呼吸)(1)主呼吸之气:肺主持呼吸,主纳自然之清气【生理】吐故纳新,参与气、宗气的生成相关因素:-依靠肺气推动作用的正常,即:A.宣发:使肺气向上、向外发散B.肃降:使肺气向下、向内布散【病理】肺气不宣,肺不肃降咳、喘、哮,二、肺-生理功能,(2)主一身之气:主持、调节一身之气。1)参与气的生成。2)调节全身气机运动升降出入【生理】肺主一身之气正常-气机升降出入正常脏腑机能正常。宗气=自然之清气+水谷精气人体之气=先天之气+自然之清气+水谷精气相关因素-依靠肺司呼吸功能正常,二、肺-生理功能,2)肺主行水,通调水道-肺为水之上源。(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生理】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排泄具有疏通和调节作用相关因素-依靠A.肺的宣发司汗孔的开合,在窍为鼻使汗、水向上、向外发散B.肺的肃降-水液向内、向下布散、排泄【病理】水液停聚-痰、饮、水肿、尿少,二、肺-生理功能,3)肺朝百脉(辅心行血):全身血液通过经脉汇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气体的交换,然后由百脉输布到全身。【生理】通过肺气的宣散疏通,治理和调节血液的循行。相关因素-依靠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肺主气,二、肺-生理功能,4)主宣发、肃降:肺具有向外、向上宣通、发散、向内、向下布散、肃降的功能。【生理】-协调肺主气、主行水的作用(1)宣发:排出体内浊气、和水液 将卫气宣散输布于体表、肌肤 温养、护卫肌肤、抗御外邪;调节皮肤汗孔开合。,二、肺-生理功能,(2)肃降 吸入自然清气 将吸入之清气和由脾转输至肺的水液及水谷精微物质通过肺朝百脉的作用,向内、向下输布于脏腑及周身,并促进水液排出。清肃呼吸道异物,保持气道通畅相关因素-依靠:肺主气的作用正常【病理】肺气不宣、肺气不降、小便不通、大便秘结,二、肺-生理功能,1)在形体上:皮毛、鼻、涕为与肺相连相应的统一整体。(1)在体合皮,肺主皮毛,其华在毛。(2)在窍为鼻,肺开窍于鼻。(3)在液为涕2)在志为忧:忧与肺密切相关。3)在自然界:“金”与肺相类相通。4)在经络脏腑上:肺与大肠相表里。5)在生理功能上:肺为娇脏,肺气以降为顺。,三、脾-生理功能,1)主运化(主管消化吸收):脾具有将饮食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及水液运化转输至全身的功能。【生理】(1)运化水谷:参与胃的腐熟消化水谷,吸收精微。上输精微于心肺,化生气血津液“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2)运化水液:参与水液的吸收、转输和通调的综合过程。相关因素:脾气推动、脾阳温煦,三、脾-生理功能1)主运化:(1)运化水谷(2)运化水液,【病理】脾失健运(1)运化水谷失常 气血生化无源 脏腑组织失养。(2)运化水液失常 水液输布障碍 痰饮、水肿。“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2)主升清:脾气具有向上升腾作用的趋向(1)脾将吸收的水谷精微升腾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化生气血,营养周身。(2)升托内脏,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生理】脾能升清-水谷精微上输-化生气血,营养周身。脾气能升-内脏固定。相关因素:脾气推动、脾阳温煦【病理】脾不升清-气血无源,气血两虚 脾气下陷-气机下脱,内脏下垂。,三、脾-生理功能,3)主统血(统摄血液):脾具有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防止血液溢出脉外的功能 气的固摄作用【生理】脾气健运-气血充足-气能统血。相关因素:脾气推动、脾阳温煦【病理】脾不统血-出血。,1)在形体上:肌肉、四肢、口唇、涎为与脾相连相应的统一整体。(1)脾在体合肌肉,脾主四肢、肌肉。(2)开窍于口,其华在唇。(3)脾在液为涎。2)在志为思:思与脾密切相关。3)在自然界:“土”与脾相类相通。4)在经络脏腑上:脾与胃相表里。5)在生理功能上:脾喜燥恶湿,脾气宜升,四、肝-生理功能,1)主疏泄(疏通全身气机):肝气具有疏通、宣泄、升发调达全身气机的作用P56文。【生理】调畅脏腑、经络气机。调畅情志肝气郁结,肝郁化火促进脾胃的运化、升清木乘脾土,促进胆汁的分泌、排泄黄疸调畅血脉,促进血液的运行气滞血瘀促进水液代谢水肿,痰饮,水膨疏泄调畅胞宫冲任,调节女子月经、男子排精-月经不调,闭经,不孕,不育相关因素:赖于肝藏血的功能正常,四、肝-生理功能,【病理】肝失调达、肝气不疏、肝郁气滞、肝气郁结、肝气上逆、肝克脾土、肝郁血瘀,四、肝-生理功能,2)主藏血(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生理】A.贮藏血液:肝内贮藏一定的血液,以供机体某个部分活动的需要。B.调节血量:根据人体动静情况调节外周所需的血量。相关因素:赖于肝主疏泄,和贮藏血的作用正常的正常【病理】肝血不足.肝不藏血、血随气逆、,四、肝-生理功能,1)在形体上:筋(爪)、目、泪为与肝相连相应的统一整体。(1)肝在体合筋 肝主筋,其华在爪。(2)肝在窍为目 肝开窍于目。(3)肝在液为泪。2)在志为怒:怒与肝密切相关。3)在自然界:“木”与肝相类相通。4)在经络脏腑上:肝与胆相表里。5)在生理功能上:性刚,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主收藏体阴而用阳,五、肾-生理功能,1.什么是肾所藏的“精”?“精”是一种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物质。2.“精”的来源:禀受于父母 充养于后天-受五脏六腑之精气而藏之。3.“肾精”的作用:1.促进生长发育。2.促进性器官成熟,维持人体的生殖机能。3.充养脑、髓。4.“天癸”的概念: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的程度而产生的具有促进行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并维持性功能的物质。,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五、肾-生理功能,1)主藏精(主管生长发育、生殖)肾贮藏人体之精(生理物质),具有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和主司生殖的作用。【生理】1.促进生长发育。2.促进性器官成熟,维持人体的生殖机能。3.充养脑、髓4.滋养濡润机体、脏腑相关因素:先天禀受,后天充养,五、肾-生理功能,1)主藏精(主管生长发育、生殖)【病理】1.肾精不足:小儿发育迟缓,五迟:立、行、齿、发、语。成人性机能减退,早衰,不孕,头晕耳鸣,腰膝酸软。2.邪入精分,精分湿热,精分热毒。,五、肾-生理功能,2)肾主水(主管水液代谢):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 肾为水之下源。【生理】是全身水液转输排泄、过滤(气化)的场所。相关因素:肾的气化及肾阳的温化作用【病理】肾虚不能主水:气化失常,水代谢障碍-小便清长,遗尿,尿失禁,尿闭,水肿,五、肾-生理功能,3)肾主纳气: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归根于肾的作用。(注:肾为元气之根)【生理】肾气充足,摄纳正常,呼吸正常。相关因素:肾气充足【病理】肾气不足,肾不纳气,呼吸表浅,动则气喘。元气虚脱,气脱于外。,五、肾-生理功能,4)濡养温煦脏腑:指肾阴能濡养各脏腑之阴,肾阳能温煦各脏腑之阳的作用(肾阴和肾阳又称元阴、真阴和元阳、真阳)【生理】肾中元阴和元阳充足,则各脏腑之阴阳充足正常。相关因素:先天禀受,后天充养【病理】肾阴不足,则全身脏腑阴虚。肾阳不足,则全身脏腑阳虚,五、肾-生理功能,1)在形体上:骨、耳、唾为与肾相连相应的统一整体(齿为骨之余,发为血之余)(1)肾在体合骨 主骨生髓,其华在发。(2)肾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3)肾在液为唾。2)在志为恐:“恐”与肾密切相关。3)在自然界:“水”与肾相类相通。4)在经络脏腑上:肾与膀胱相表里。5)在生理功能上:肾主封藏,为阴阳水火之宅。,五、肾-生理功能【附】命门(一)右肾为命门说,左肾为肾,右肾为命门之说。难经三十九难说:“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二)两肾俱称命门说,元滑寿:“命门。其气与肾通,是肾之两者,其实则一尔”。明.张景岳类经附翼:“是命门总乎两肾,而两肾皆属命门。故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三)两肾之间为命门说,赵献可:“以命门独立于两肾之外,位于两肾之间者,”“命门为十二经之主。肾无此,则无以作强而技巧不出矣;膀胱无此,则三焦之气不化,水道不行;脾胃无此,则无能蒸腐水谷,而五味不出矣;肝胆无此,则将军无决断,而谋虑不出矣;大小肠无此,则变化不行,而二便秘矣;心无此,则心明昏,而万事不能应矣。”赵氏认为命门的功能,就是此火,主持人体一身之阳气。,(四)命门为肾间动气说,明 孙一奎:“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九天之太极、五行由此而生,脏腑以继而成。”“考越人两呼命门为精神之舍,原气之系,男子藏精,女子系胞者,岂漫语哉!是极贵重于肾为言,谓肾间原气,人之生命,故不可不重也。”“若谓属水、属火、属脏、属腑,乃是有形之物,则外当有经络动脉而形于诊,灵素亦必著之于经也。,(五)命门的生理及其功能,命门是人体生命的根本,是维持生命的门户,故称命门。2.肾与命门相通,在生理功能上是难以分割的。3.命门之中有火,即命门之火,火属阳,命门实即肾阳。4.命门为元气之根。人之生命,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源均与命门密切相关。,第二节 六腑,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六腑总的生理功能 受盛和传化水谷,排泄糟粕。六腑的生理特征 泻而不藏,实而不满。以通为用,以降为和。,一、胆-生理功能,1)贮藏和排泄胆汁(中精之府、清净之府)贮藏胆汁:“胆为中精之府”,内藏清净之液。“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东医宝鉴)。排泄胆汁:肝的疏泄 促使胆汁排泄于小肠助脾胃运化。2)主决断(“中正之官”)胆在精神意识思维过程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能力。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一、胆-病理反应,(1)胆气不利经气不和或经气厥逆:胁下胀痛,胸胁苦满胆汁溢泄障碍:口苦、泛酸、或身目皮肤发黄精神情志失调:抑郁,易惊,失眠,善太息(2)病邪入胆胆火上炎:+惊躁,鼻渊,头痛,耳鸣肝胆湿热:+黄疸(3)胆气亏虚:易惊善恐、失眠、多梦,触事易惊,心中澹澹,恐人将捕之,善恐畏惧,多疑善虑,一、胆-生理特点,1)与肝互为表里。2)与五行中“木”行相类相通。3)既为六腑之一,又为奇恒之腑。,二、胃-生理功能,(1)主受纳、腐熟水谷“胃为水谷气血之海”“脏腑之本”胃具有接受和容纳饮食物的作用,并将饮食物在胃中初步消化,变成食糜状态。(2)主通降.以降为顺,以通为和胃将食糜向下输送至小肠。,二、胃-病理反应,1)胃不能腐熟、消化水谷:胃中有病邪:寒、热、湿、食积 胃虚:气(中气)、阴、津。2)胃气不降,上逆 呃逆、嗳气、恶心、呕吐、腹胀,二、胃-生理特点,1)脾与胃互为表里。2)与五行中“土”行相类相通。3)胃喜润恶燥,三、小肠-生理功能,(1)受盛化物-“受盛之官”:接受由胃下传的食糜,停留一段时间,以利进一步的消化吸收(2)分清别浊 精微吸收饮食物食团食糜 食物残渣大肠吸收水液-“小肠主液”,三、小肠-病理反应,病理反应 小肠受盛化物功能减弱腹痛、腹胀 分清别浊功能减弱 便溏、便泄、小便短少生理特点 心与小肠相互为表里。,四、大肠(传导之官,变化出焉),1)主传导 传化糟粕大肠接受小肠传下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多余水分,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2)主通降-大肠气机以通降为顺。3)主津-大肠吸收多余水分“大肠主津”。,四、大肠(传导之官,变化出焉),2、病理反应传导通降失司 大便的异常。1)外邪、饮食伤大肠 风、寒、湿、热、食积 肠痈、泄泻、痢疾、便闭、痔疮 2)内伤大肠气虚、阴津亏虚、血虚津枯-便闭、便结3、生理特点:肺与大肠相表里。,五、膀胱(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1、生理功能1)藏津液而司溺 贮尿、排尿。2)气化水液而司开合 尿液为津液所化,在肾的气化作用下生成尿液,下输于膀胱,经肾与膀胱的固摄、气化作用,定时排出体外。膀胱的气化与肾的气化密切相关。,五、膀胱(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2、病理反应:膀胱气化不利,开合失权 气虚不固遗尿、尿失禁 气化不利尿闭、尿少 膀胱虚寒(多见于肾阳虚)膀胱湿热、膀胱积热、水热互结小便淋沥涩痛3、生理特点 1)膀胱与肾相互为表里。2)膀胱的气化与肾(命门)密切相关。,六、三焦,1、三焦的概念:(1)六腑之一:位于胸腹腔中的一个大腑,又称“孤府”。形态包括胸膜、腹膜、大网膜等。“其体有脂膜在腔子之内,包罗乎六脏五腑之外也。”(医学正传);其气与诸脏腑相合弥漫上下。,六、三焦,(2)部位三焦:上焦 膈以上心、肺、头面、上肢中焦 膈至脐脾、胃、肝、胆下焦 脐以下肾、膀胱、外阴、下肢(3)三焦辨证: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六、三焦(“决渎之官,水道出焉”),2、生理功能(1)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 三焦是气机升降出入的通道 三焦通行元气,而元气是气机升降、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