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协同学习及其知识建构机制:一种设计研究框架.ppt

    • 资源ID:4978010       资源大小:2.46MB        全文页数:76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协同学习及其知识建构机制:一种设计研究框架.ppt

    协同学习及其知识建构机制:一种设计研究框架,王佑镁,王佑镁,博士/副教授/副处长温州大学教务处/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QQ:13032077电话:邮件:网站:http:/,讨论目的,以博士研究历程为样本,回溯四年的研究体验,供各位参考;并不是要求大家都做成博士论文,而是分享其中的“隐性知识”;从态度与方法来看,一篇学术论文和一篇博士论文应该取一致的立场。,我的研究主题,主题:2000-2010:电子学档研究;2005-协同学习研究;,教育技术研究几点思考,专业的取向:教育-技术-应用恒久的追求:一生只做一件事平和的心态:兴趣所致心诚则灵累积的策略: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系统的战略:创新的选题+合适的方法+高水平导师,本人在教育技术研究与教学革新方面的主要成果:,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等科研课题5项,国内2A以上论文40余篇,一级、国际三检论文8篇;科研获奖3次,教材专著3部;主持2门省级精品课程(2004、2008);主持1个省新世纪教改项目(2008);省教坛新秀(2009);破格晋升副教授(2007);,大纲,协同学习系统的设计研究框架框架下的研究议程与解释问题探讨,1.协同学习的设计研究框架,协同学习研究,EDR缘起,Lijnse(2000)从研究的本质来看理论和实践差距的问题,她认为,这种差距基本上是由于现在所进行的研究之研究本质造成的。她认为,现行主流的教育研究似乎聚焦在一般理论(General Theory)的探讨,而有关教学层面的特定内容相关的理论(Content specific Theory)则被忽略。而这种忽略则是一种从理论研究到实践之间差距的一种严重低估(Lijnse,1995)。,发展历史,设计研究的起源可回溯到1990年代,当时兴起一股发展新的名为设计实验(design experiment)或设计研究(design research)的干涉性研究方法的运动,Ann Brown(1992)及Collin(1992)是这个运动最初的领导者。设计研究的发展源自于当时的研究者感到几方面的研究需求:(一)探讨在情境中的学习本质的理论问题之需要。(二)需要发展一种不是在实验室中,而是能在真实世界中来探讨学习现象的研究方法。(三)超越学习的狭窄测量的需求。(四)在形成性评价中获取研究发现的需求(Collins&Bielaczyc,2004)。,名称上并没有统一,研究设计法(design research)在名称上并没有统一,其名称常见有”design-based research”、”design study”、”developmental research”及”design experiment”等。我倾向于EDR,其次是DBR,Research Paradigms,Quantitative discovery of the laws that govern behaviorQualitative understandings from an insider perspectiveCritical Investigate and expose the power relationshipsDesign-based interventions,interactions and their effect in multiple contexts,小结:设计研究的特征,根据Design Research Collective(2003)的归纳,一个发展良好的设计研究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设计学习环境及发展理论是设计研究的中心目标,且这两个目标是交织 在一起的。(二)、发展及研究是藉由设计、执行、分析及再设计的连续性循环而产生(Cobb,2001;Collins,1992)。(三)、设计研究必须得到可分享的理论,以帮助其它设计者或教学执行者沟通相关的意义。(四)、研究必需能解释在真实情境中,设计如何能发生作用,而不是只有强调设计的成功或失败的结果,并且要聚焦在精炼我们对学习理解的所有议题的交互作用上。(五)、这些因果的发展是依据将有兴趣的结果和过程的连结及证明的方法。,DBR强调,设计、执行、分析及、再设计、的连续性循环迭代的设计研究法。(Cobb,2001;Collins,1992),框架构建的目的和需求,目的在于构建一个适应协同学习支持课堂学习革新的设计研究框架。,协同学习的设计研究框架,2.框架下的研究议程与解释,3.1实施框架,教育设计研究的模型与框架,工程设计,教育革新,协同学习的设计框架,告知探究,研究预设,执行过程,制品生成,扩延评估,结论与问题,问题缘起,源于实践场:课堂教学中的文化变量-认知变量与技术构量之间的映射关系;,Scenario 1:作文课-修改标注,Scenario 2:数学课问题汇聚,Meta-model of synergistic learning,(Zhu Zhiting,et al,2006),Agenda,告知探究(问题确定与研究综述)研究预设(协同学习基本界定)研究过程(案例研究、会话分析、实验研究)研究成果(设计原则、实用模型、干预)扩展评价(情境迁移、持续改进),3.1.1Informed exploration告知探究(研究综述与问题确定),知识建构,多维度学习,学习技术系统,问题确定,综述的基本思路,学习的多维视角学习的协同研究知识建构及其学习技术系统,现有学习系统/课堂学习中的问题,在交互层面,缺乏学习者与内容的深度互动。在通信结构层面,缺乏信息聚合机制。在信息加工层面,缺乏群体思维操作。在知识建构层面,缺乏分工合作与整合工具 在实用层面,信息、知识、行动、情感、价值缺乏有机联系。,问题的确定,协同学习的基本内涵;协同学习的基本原则;协同学习技术系统框架;支持协同学习的教学设计模型;协同学习环境中的知识建构机制;协同学习环境中的多场学习效应;协同学习活动开发;,深入探究适应课堂学习的协同学习模型及其技术系统框架,分析其知识建构机制。探索支持协同学习的教学设计模型,并研究其效果,以改进研究和实践。具体细化为7个子问题:,协同学习的设计研究框架,3.1.2Presage研究预设(协同学习基本界定),课堂学习情境+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协同学习协同学习元模型协同学习场模型,协同学习(Synergetic Learning),协同学习以系统协同思想和知识管理为基础,强调学习技术系统的各个要素,包括认知主体和认知客体及其交互形式的协同关系,其目标在于获得教学协同绩效、支持知识协同建构、促进个体全面发展。,Meta-model of synergistic learning,(Zhu Zhiting,et al,2006),synergistic learning,协同学习是对现有学习技术系统框架的突破:在信息、知识、行动、情感、价值之间建立有机的、协同发展的联系;交互层面,提供内容与学习者的深度互动;通信结构层面,提供信息聚合机制;信息加工层面,提供群体思维操作和合作建构机制。,协同学习场模型,协同学习的设计研究框架,3.1.3.1Process研究过程(干预设计及其评价:可用性测试、会话分析、网络分析、实验研究),干预是什么?心理学词汇。The intervention is what ever new learning program or process you are wanting to investigate(Katherine Dix,2008)课堂中的干预分为三种:教学性干预、支持性干预、动机性干预。,本研究中的干预设计,教学性干预:协同学习原则技术性干预:协同学习技术系统动机性干预:相关协同学习活动,Mechanism of synergistic learning,在协同学习框架中,多场协同以及个体与群体的信息加工及知识建构,构成了学习的发生机制。协同学习元模型是基于多场互动协同的,其核心就在于强调个体与集体的信息加工及知识建构。简而言之,协同学习的基本原理归纳为:深度互动,信息汇聚,集体思维,多场协调,合作创建。,Synergistic Learning toolkits 协同学习套具,Annotation tool标注工具:supporting deep interactionAggregation tool聚合技术:supporting information assemblingConstruction tool建构工具:supporting knowledge artifact creating,Usability Test,(1)可用性测试(2006.9-2007.01),协同学习技术系统可用性:新手,连接性,交互性,共享性,0,100,100,100,新手:CIS(X,X,X)标注(12,52,36)建构(21,16,63)专家:CIS(X,X,X)标注(9,45,46)建构(11,31,58),NA,NC,协同学习技术系统可用性:专家,连接性,交互性,共享性,0,100,100,100,新手:CIS(X,X,X)标注(12,52,36)建构(21,16,63)专家:CIS(X,X,X)标注(9,45,46)建构(11,31,58),EC,EA,协同工具套件,标注工具建构工具文档共享,知识建构机制(2007.01-2007.06),多场学习效应(2007.07-2008.06),First Iteration(),交互知识建构水平研究结果比较,反思改进#1,协同学习技术系统的改进(可用性);协同学习原则的改进(信息汇聚-汇聚共享)协同学习元模型的改进(活动-行动-行为),3.1.4.1Product研究成果(理论模型、设计原则、技术系统),行为场,(祝智庭,王佑镁,罗红卫,2007),协同学习五原则:设计与评估取向,深度互动 汇聚共享集体思维 合作建构 多场协调,(祝智庭,王佑镁,罗红卫,2007),协同工具套件,标注工具建构工具文档共享,知识建构机制,知识协同建构动力学,web2.0环境下的协同学习,Second Iteration(2008.02-),教学流程,教师,学生,教师提出问题,使用工具记录查找内容来解决问题,Notebook,每个学生将内容记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中,并对内容进行标注,注明解决的是哪个问题,并至少与老师和一位同学分享,教师解说,问题接龙,标注工具汇聚同一问题不同解决方法,教师根据学生查找情况进行归纳总结,标注工具辅助及教师给予教学协助,帮助回顾记忆,图 课堂实施流程图,小组讨论,知识建构,Notebook记忆保持,多场学习效应,Second Iteration(2008.02-),Iteration#1&Iteration#2,3.1.4.2Product研究成果(理论模型、设计原则、技术系统),认知记忆模型支持协同学习的教学设计框架,GSI,GLK,PSI,PLK,CKC:Cycle of Knowledge Building,Knowledge Artifacts,认知记忆模型,教学设计框架,反思改进#2,(1)迁移的技术系统能够满足协同学习需要,但是知识建构功能较弱;(新系统)(2)技术系统对学习者的认知和记忆起到保存的作用。,3.1.4.2ProcessThird Iteration(2008.04-),案例分析、专家评价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协同学习表处理,3.1.4.3Product研究成果(理论模型、设计原则、技术系统),进一步证实设计原则支持协同学习的教学设计框架,反思改进#3,(1)原则贯彻较为彻底,活动设计比较成功;但缺少活动支架;(2)学习行为难以确定。(行为-意动?),The Interactive Learning Model,Traditional Learning Domains,CognitiveAffective Psychomotor,cognitive,affective,conative,Cognitive Affective Conative,To knowThinkingThoughtEpistemologyKnowing,To feelFeelingEmotionEsthetics Caring,To actWillingVolitionEthics Doing,协同学习活动支架,协同学习活动,协同学习活动策略矩阵图,活动+工具,初步整理了136种,主要来源于网络上的教学模式、培训中的各种方法等等。还有待进一步分类归纳并进行规范化。,3.1.5.1Extended evaluation扩展评价(情境迁移、持续改进),web2.0环境下的协同学习,3.1.5.2Extended evaluation扩展评价(情境迁移、持续改进),杜郎口中学“非典型性教改”的协同学习分析,杜郎口中学的案例分析(2008.01-2008.03),新型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框架,主要结论,深入探究了适应课堂学习的协同学习模型及其技术系统框架,分析其知识建构机制。开发了协同学习的教学设计模型,并研究其效果。协同学习是一个适应知识时代个体发展的新型学习技术系统框架,能够支持课堂学习情景中的知识建构和个体发展;协同学习原则成为指导新型课堂教学设计的一种取向,支持知识建构的教学设计框架成为指导教学设计的新模型;协同学习技术系统能够很好地支持课堂问题聚合、汇聚共享、知识建构和集体思维;相关活动开发能够很好地激发学习场域,实现多场协同。为新型技术系统改善教学提供了一种方法论框架,以进行理论提升、支持教学开发和改善实践。,后续工作,理论模型进一步完善;协同学习活动支架开发;迭代设计工作的下一个循环。,感谢各位聆听,请多批评!,王佑镁,

    注意事项

    本文(协同学习及其知识建构机制:一种设计研究框架.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