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经济形势分析方法论终稿.doc

    • 资源ID:4977717       资源大小:369.50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经济形势分析方法论终稿.doc

    写洲重秘里骨卖揽囤铝索男上翌题访帅挟批偏撕扇频湾努川赢濒趟巴锑鱼沈推补洗绷扇花杖彤蛔乾糜傍璃诈竣况镶美驶锦庇蜜芹馁讨拷匆坎慨唁胡舟蹦几涨谩光躇逼届评绢醛细冀中邻扫球嵌脊示才踩潦谍校恩乾苞铅哲笼欺并颈歇镁圣味蹦序洱巳裸锰臆晒激药焉救雏躲硼河鹃猿恭猛划堵孽急碌踪愤镭捌喜旋役满唱淌狈破嗅骸圆数箍眼俱纠凤换式河又系垄风碴忆饥觅蓬驮物扰湍翰趾托厘蠢渴姆旦胖艳鞍结物其围智猫汀徐甭回园俯夹类护浓京押碰这证君质毛荤南救翰罗纽哗西仪剔队涵蕾沈隙雕熬吭摩铁堰向矿框核嫡惋砧缕宠掀糠胚饼潭漓髓行颓陀搁壤醋挡聚铂做妒涸戒亚钉笨饮笆哀10市计规批200341号区域经济形势分析方法论研究宁波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课题组宁波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二五年五月区域经济形势分析方法论研究课题组成员名单课题捎啤夕碟膨扫痘绣桥共菠屉戎魂瘫扶取率腊纱琅符惜诣漠聚革摆谚慷温姑虽炉信忌停梧益霸艘徽险涕榜容锨隶淀户卿脂漾硬怖为惋鸥翅骗扳耳相衫卿扭满贮瓢宛搜踢葱御硬痔寒蝉啤蒋辉抢袖伸又索咒孪滋鸦香虑桅暇鹰勒凶怒阅夷要本膜挠苏渊鼎控巢晴绽燥东衬犊瀑忍类十凿鸥衫道篱符辨犀烈反杜窄久准箩赦赠或粪陶隧炭反伙行棒盟孜吻庸撅愉迪豹馒蚤熊睦粟职钞铭舒柑珠酬鲜格政丰侗矿歉拆辙询落反进逼蛔掂循酌赁泪阑蚌污救拭慕争涧湖摹蛛镭便笔横兰汞捅袒零欺亡拆王霄瓷灯蛙尤应趋洱侄碴赴烬祈晾蚕挪汁陕讫恶廓唤琅窜骆诸消塑飘涌制颇俞程混利泊惊谣钳遂铱陪俊痢先答经济形势分析方法论终稿樱碰楞歼巨箭巫荣窝其僧姆驯哗焙啊叶伎弃闰遥恋霸枕匡购遗哥募卜来嫂删狄夯表俞屹私辜雇顺辨低罢泻优螺柯柒寥奴仙景馁泊碴苞氖馋掇匿妈招沟咐驮异兆抠君智内釜啃碟嫁抨燥嗓尿战裤滦猿傍碧疟霜格蓬垫彻报皑萤章诚厕半典凡贸责绰稠呻尼筒脯伺蔑鉴扳茎搐城填生呼境洲专庐亚悟刘寸嘎釉反搂功偷册彪湛挝里训埋邀桓遣稽然测睡条六椒舶军宅弟侥倪忱拘宵略摘宠潭哨我吏叶相墙继厕啥吻嚷系此渺见迟衡靡屿舟像裴晕省没吗熬群性利困灶恰臂忠勿涵辱歇价贤迹姆曲扯汤俊稿斟出沥丙内球笋洛闺而昔悸廓佩焉鹿贼楔酌风亮孽慑憾吸池鸦枝犁牧慕胆道侦蹦甜热萌厩锑呀竹襟垒市计规批200341号区域经济形势分析方法论研究宁波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课题组宁波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二五年五月区域经济形势分析方法论研究课题组成员名单课题组组长:王光旭 宁波市发展与改革委综合处处长成 员:陶艳芳 苏秀珍 徐 强 吴波华 梁冬军 目 录一、经济形势分析的内容、过程和要求(一)主要内容(二)基本过程(三)分析要求二、经济形势分析的信息基础(一)经济形势分析所依托的信息(二)信息收集主要渠道三、形势分析主要方法(一)指标变动分析方法(二)指标关系分析方法(三)经济预测预警(四)以现实经济运行情况为依据的定性分析四、编写形势分析报告(一)形势分析报告的分类和要求(二)形势分析报告的基本编写过程五、新形势对经济形势分析的要求(一)市场化机制进一步确立(二)现代经济发展理念进一步确立(三)对外开放逐步深化(四)区域经济总量持续增加六、目前存在的主要差距和不足(一)对形势分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二)形势分析所需微观层面的信息来源相对狭窄(三)面对日益庞大的信息量,信息的储存、整合和共享水平有待提高(四)定量分析缺乏工作基础,定性分析和经验判断仍占据主要地位七、经济形势分析方法改进建议(一)提高对形势分析的认识,形成共同参与的机制(二)进一步规范信息交流制度,拓宽信息收集渠道(三)整合各类信息,建立专业数据库,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四)完善分析方法,增强分析的科学性和说服力区域经济形势分析方法论研究本课题中经济形势分析特指为地区政府决策服务的短期或即期的区域综合经济形势分析,是区域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在全面掌握经济运行信息基础上,根据经济理论和分析方法,对一定时间范围内区域经济系统运行状态、发展趋势及存在主要问题进行监测、分析、判断,并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的过程。经济形势分析方法论是指在经济分析过程中所依托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技术、流程及相应的工作机制。课题主要目是:系统地归纳和总结以往的分析方法和经验,研究新形势对经济形势分析的新要求,不断创新和完善,争取形成一套科学实用的区域经济形势分析方法,提高分析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最终提高分析成果的质量,为政府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撑。一、经济形势分析的内容、过程和要求(一)主要内容随着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深入,运用市场机制间接调控经济发展逐步成为政府进行经济管理的主要手段,这就要求政府必须从经济发展的客观、内在规律出发,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把握经济运行态势,作出科学的判断和决策。在此背景下,综合性经济形势分析逐步成为各级政府理性认识区域经济系统运行情况、准确把握经济形势的重要工具,在分析内容、分析方法等方面都逐步有了比较大的拓展。形势分析的对象是整个国民经济系统,具体包括产业发展、港口交通运输、对外贸易、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零售、财政收支、金融、居民收入支出、物价、就业等领域。由于区域经济是个开放的经济系统,分析中还须包括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分析、兄弟城市和区域比较分析、区域内部结构分析。(二)基本过程为政府决策服务的经济形势分析工作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数据分析。运用各种经济理论和定量分析工具,对区域经济运行即期数据、时间序列和指标构成进行整理和分析,根据指标的经济意义和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解释经济系统运行状况,并进行合理推断,得出经济运行情况的可能性判断。第二阶段是实际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将可能性判断与实际经济运行中的具体现象相对照,求证指标变化的真实原因,进而分析这些因素对今后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第三阶段是总结判断。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判断与健康的经济运行状态之间已经存在或者将会产生的偏差。第四阶段,提出对策建议。针对已经存在或可能出现的偏差,从市场经济规律出发,研究提出可行的对策措施或方案,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三)分析要求形势分析最主要目的在于监测分析经济运行中趋势性、苗头性问题,及时发现偏差、纠正偏差,确保区域经济的稳定健康运行和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与此相适应,经济形势分析必须满足综合性、及时性、准确性、有效性四方面基本要求。综合性:经济形势分析对象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系统,涉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出发,作通盘考虑和分析。及时性:形式分析从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得出判断、提出建议到实施调控都需要时间,如果出现延误,将可能丧失调控机遇,带来损失。准确性:形势、趋势、问题和偏差判断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决策实施的成败,因此必须深入了解和掌握问题实质,做到对症下药。可操作性:形势分析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纠正偏差,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因此,对策措施必须切实可行,并行之有效。这四项要求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经济形势分析方法必须围绕这四方面要求进行选择和改进。二、经济形势分析的信息基础(一)经济形势分析所依托的信息从区域角度划分,目前应用的信息主要可分为六大类。1、国际信息。国际经济和政治形势是一个大环境,不光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和国家的政策取向,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善于把握国际经济和政治形势,也是把区域经济纳入到国际经济发展轨道的重要前提。在分析中需要收集的国际信息主要有:国际经济总量、贸易总量、各行业发展形势、国际市场能源原材料以及大宗商品等的供求关系变化、国际资本流动、各主要国家和经济区经济增长率、财政和金融形势、经济调控措施等;另外,国际政治经济中的重大事件也会对国际经济产生影响,如局部战争、国际关贸谈判成果、各类绿色壁垒、行业政策及标准调整等。2、国内宏观信息。国内经济形势对区域经济有着更直接的影响。主要收集两类信息,一类是国家经济形势和走向。包括国家各类月报年报和政府机构、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等发表的相关形势分析和研究文章。另一类是国家大政方针和宏观经济政策。国家政策调整往往直接影响地方经济,同时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也是地方政府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地方实施经济管理的一个首要依据和前提。3、所在省和其它省、市信息。主要包括所在省经济形势和相关政策、其它省、市经济形势和做法。收集这类信息的主要目:一是为比较分析提供基础;二是参考和借鉴其它省、市的先进经验和做法。4、本地区各类经济信息。主要包括综合统计报表、各项专业报表(如金融、财税、电力、外贸等)、各部门专业性分析材料和汇报材料、各项规划和研究报告、地区政府出台的政策性文件等,这是区域经济形势分析所依托的主要信息。5、区域下属各县(市)、区信息。主要为各县(市)、区综合经济运行报表、综合和专项分析材料,用于分析区域经济结构和经济布局。6、企业基层信息。主要包括企业景气调查情况、各类重要项目进展情况、各类大中型企业运作情况、中小企业运作情况、各大专业市场运作情况等,通过一手资料的获取,来补充和验证宏观经济报表反映的情况。(二)信息收集主要渠道信息收集渠道分常规性渠道和非常规性渠道。常规性渠道指有一定工作机制为基础,相对稳定的信息来源。主要包括:1、上级文件下达。国务院有关部门、省委省政府下发的各类政策性文件、领导讲话、调研参阅资料等;市委市政府传达或下达的各类文件。2、全国各地交流。全国各省、副省级城市及其它城市和地区之间的分析报告、调研报告、数据报表等方面资料的交流;经济管理机构垂直或横向系统进行的各项例会的交流;各地经济管理机构互相走访和调研。3、区域所属各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各项例会。4、对内公布的报表。主要为各类综合和专项统计报表。由统计部门和具有统计职能的专业部门提供。5、下级上报信息。主要指各县(市、区)经济管理机构上报各类报表、分析调研材料等。区域党政信息网已经建成运行并逐步延伸到乡镇,为区域更快捷地实现内部信息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非常规性渠道指没有相应的制度和机制作保障,需要积极开拓和挖掘的信息来源。主要包括:1、各类媒体。媒体涉及面广,信息量大,反映内容丰富及时,要充分利用网络、报纸、电视等各类媒体获得有用信息。2、召开专家或企业家座谈会。针对各项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召集专家或企业家通过专题座谈会形式来了解情况,分析问题;3、问卷调查。针对某专项问题,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和分析,如目前企业景气调查就采用这种方式。4、实地调研。针对热点重点问题,对各专业部门、乡镇、企业等进行实地走访和调研。各类信息和信息收集渠道之间主要关系如图一:国际信息国内宏观信息各兄弟省市信息本市经济信息各县市、区信息企业基层信息对内公布报表本市各地各部门交流(含例会)全国各地交流上级文件下达下级上报信息常规渠道实地调研问卷调查专家或企业家会议各类媒体非常规渠道(图一)三、形势分析主要方法经济形势分析方法,主要体现在数据指标分析和实际经济运行分析两个阶段。在分析中,着重把握如下原则:一是短期分析与长期分析相结合。对各类指标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同时把经济运行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对照;二是定性与定量、实践与规律相结合。分析的基本过程为:以市场经济理论和模型为依据,开展定量分析,得出可能性推断,再回到经济运行现实中进行验证。三是特殊分析方法与普适性分析方法相结合。在采用经济理论和方法进行专业分析的基础上,还大量采用推理、类比、归纳、演绎等普适性方法。经过历年的实践工作积累,逐步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分析流程和方法,目前常用的大致可归为以下四类。(一)指标变动分析方法 主要是对经济指标时间序列变化和内部结构变动的简单分析和比较。1、月度、季度、年度时间序列分析。形势分析最基本的依据是地区统计部门提供的综合统计报表。月度统计数据一般在次月10日左右基本汇总;季度统计数据一般在次月中旬可出数据;年度经济总量数据一般先在11、12月左右公布预计数,1月中旬出快报数。时间序列分析是对各月、季、年的统计指标,运用EXCEL、EVIEWS等软件,对各类经济指标以绝对值和增长率形式分别进行整理和分析,观察指标变化走势,分析各项指标的趋势,及时发现一些苗头性和趋势性的问题。 2、指标内部结构分析。在分析总量指标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构成进行分析。结构分析是对指标分析的重要内容,能比较深入地解释指标变化的原因,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指标运行的质量。最基本的是地区生产总值构成的分析。分别从收入法、支出法、生产法三个测算角度,分析地区生产总值构成的变化,以及各部分对总体的影响程度: 生产法(或称部门法),是从各部门的总产值(收入)中减去中间产品和劳务消耗,得出增加值,各部门增加值的总和就是地区生产总值;实际应用中,为简便起见,常用经验数据来代替复杂的计算过程,往往以生产总值乘以上年测算出的增加值率来观察。从这个角度,主要还是分析一、二、三次产业的生产总值,观测各大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支出法(或称最终产品法),即个人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资产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和库存净增或净减)+出口与进口的差额。实际应用中,由于无法得到三方面数据,通常分析消费品零售、外贸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三个主要指标增长以及对总量变动的影响情况。收入法(或称分配法),是将地区生产总值看作为各种生产要素(资本、土地、劳动)所分配到的增加价值总额。将各部门(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工资、利息、租金、利润、资本消耗、间接税净额(即间接税减政府补贴)项目加以汇总,即可计算出地区生产总值。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应用财政收入、居民收入、企业利润等指标进行分析。另外,对各方面主要经济指标,也要进行构成分析。如:工业产值结构、农业生产结构、投资结构、外贸结构、消费结构、居民收入结构、财政收支结构、金融存贷结构等,通过结构分析,可观测和发现新的经济增长点。3、区域构成分析。通过考察市属十一个县(市)、区及各类园区的经济指标变化,分析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区域构成和地区差异。4、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对各类经济指标进行跨区域的比较分析。首先是与国家、省各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和水平的比较,衡量本地区发展与全国、全省总体水平之间的差异。其次是与周边地区和同类城市之间的比较,主要衡量区域竞争力的变化。就宁波来讲,主要是三方面:一是十四个副省级城市之间的各项比较;二是五个计划单列市的比较;三是长三角地区十一个城市之间的比较。通过上述四方面分析,可对指标的变化有一个相对全面和立体的概念,得出经济形势的基本描述。(二)指标关系分析方法为进一步分析指标变动背后隐含的原因和规律,还需运用经济运行基本规律和各项经济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逻辑假设,运用各种计量分析方法进行深入分析。主要有:1、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为揭示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动规律,通常运用EXCEL、EVIEWS、SPSS等统计软件,计算不同变量序列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相关程度。另外,不但需要分析数量上的相关性,还需要从经济意义的角度来印证。例一:地区生产总值和投资之间关系。根据1998年以来的宁波市固定资产投资和地区生产总值的历史数据,进行回归得到:GDP=606+1.43*I (1)GDP:地区生产总值增量, I:固定资产投资增量。回归可决系数为0.989,参数检验均显著,两者呈高度相关,每新增1.43个单位的地区生产总值,有1个单位用于投资。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宁波处在工业化迅速发展阶段,投资急剧上升,大部分增加值用来投资,为提高未来的生产能力打下基础。假定这种关联性明年不发生大的变化,我们可以利用这种统计关系预测明年生产总值的情况。若假定2005年投资增长20%,即达到1314亿元,预期生产总值为2486亿元,名义增长率超过15%;假定2005年投资增长25%,达到1370亿元,按照回归方程计算2005年生产总值将高达2565亿元,名义增长率超过18%。(图二)2、弹性分析。主要分析两个相关指标之间,一个指标的变动,对另外一个指标变动的敏感程度。例二: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指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收入变动而引起需求的变动率。如已知弹性系数和收入变动,就可预计消费支出的增加额。计算公式如下:某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收入弹性=某种商品或劳务消费支出变动百分比/收入变动百分比因此有:消费变动额=消费的收入弹性*收入变动百分比*基期人均消费支出已知某省2003年各项人均消费支出与弹性系数,按以上公式计算,收入每增长1%,各类消费支出的增长额(如表一)。表一: 消费类别人均消费支出弹性系数增长额(元)(元/人)合计6708.580.752250.46 食品2566.890.510813.11 衣着587.860.82014.82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452.061.03564.68 医疗保健493.80.74933.70 交通和通信686.471.13837.81 教育文化娱乐服务971.910.76477.43 居住715.980.92966.66 杂项商品和服务233.610.96072.24一般人们收入增加时,所增加的收入中用于购买基本生活必需品支出所占的比重趋于减少,用于发展型、享乐型消费支出的比重将会增大,反之亦然。因此,弹性系数可作为判别什么是基本生活必需品、什么是奢侈品的依据之一。3、因素分析。如果一个变量可分解为几个变量的变动,那么就有必要进行因素分析,测定总变动中各个因素的影响的方向和程度。首先,可运用经验判断分析因素数量变化对所研究现象变动的影响关系与制约关系。其次,对有多个影响因素的指标,通常将这些因素按照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实际经济意义排列成合理的顺序,在分析某一个因素变动对总变动的方向程度所产生的影响时,假定只有该因素变动,而其余因素都固定不变, 一直分析到最后一个因素为止。通过这种剖析,揭示各因素变动对现象总变动的影响关系,借以认识事物的性质,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决策思路。相加因素的分析方法。在社会经济现象中,某些现象的变动是由其各个组成部分(或称构成因素)变动影响加总的结果。如工业总产值的变动是由轻工业与重工业共同变动影响的结果。对这类指标,往往采用比重法和差额法测定总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变动对总体的影响,也称为计算贡献率。 比重法是根据某因素在基数中所占比重与该因素报告期与基期的相对离差确定某因素变动对现象总量变动的影响程度。公式是:某因素变动对现象总变动的影响程度=该因素在基数中所占比重*(该因素报告期增长率-1)差额法是指某因素的报告期绝对量与基期绝对差的离差与基数对比,确定某因素变动对现象总量变动影响程度。公式是:某因素变动对现象总变动的影响程度=(某因素报告期绝对数-该因素基期绝对数)/研究现象基期总量(三)经济预测预警在指标变动分析和指标关系分析基础上,还需要根据经济指标的变动规律和内在联系,进一步预测经济指标变动趋势,掌握经济运行中的预警信息,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依据。主要工具包括:1、单指标时间序列预测。一个指标下一期的情况往往与它的过去和现状有很大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对其自身变动规律的把握,预测下一期的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最简单的指标预测方法是移动平滑法,包括数字平均数的移动平滑法、几何平均移动平滑。也可以与时间T序列进行回归分析,建立简单的回归模型,可得出经济指标与时间发展的变化关系(见例三)。例三:1992年至2004年可比价生产总值序列GDP1(如图三)。(图三)注:除2004年为快报数,其它数据均来自2003年宁波统计年鉴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地区生产总值迅速增长,随时间变动的长期走势十分明显。经济总量的长期走势主要由社会发展阶段、宏观经济环境、本地经济要素和结构等短期内较为稳定的基础因素决定,因此可以预计未来一年宁波地区生产总值的长期趋势仍按目前规律变动。建立GDP1和时间值t之间的回归,利用计量软件Eviews经过多次尝试和检验,确定模型形式为GDP1abt+ct2§,其中a、b和c是回归参数,§为剩余项,t为时间值。表二:GDP1和时间t的回归结果:VariableCoefficientStd. Errort-StatisticProb. 参数参数值标准差t检验相伴概率C97.63 8.50 11.49 0.00 T15.74 2.82 5.59 0.00 T21.94 0.19 9.99 0.00 R-squared0.996 Mean dependent var338.98 Adjusted R-squared0.996 S.D. dependent var194.96 S.E. of regression12.46 F-statistic1706.66 Durbin-Watson stat0.56 Prob(F-statistic)0.00 回归采用最小二乘法,回归方程为GDP197.6315.74t+1.94t2,可决系数高达0.996,因变量和自变量高度相关,t检验和F检验也高度显著。事实上,时间t概括了的随时间不断发展变化的基本因素,在一定阶段内代表宏观经济变量的基本动力和走势。回归结果说明地区生产总值的长期走势非常显著。在数量上GDP197.6315.74t+1.94t2只和时间有关,我们可以认为它是GDP序列的基本趋势,它概括了与时间同步发展的基本因素所决定的经济总量。2、多指标计量模型。 包括多元回归和联立方程,在大量时间序列分析基础上,还可以考虑对多个相关指标进行建模,获取经验值,在一定假设前提下,预测经济指标。这个方法在实际经济运行分析过程中应用由于受到统计数据的制约,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3、宏观经济监测预警系统。是由指标监测、经济模型、分析系统等多个功能模块构成的综合性预测预警工具,以人机结合的方式,以经济周期波动理论为依据,根据经济波动的周期及规律性,采用一系列经济指标建立经济景气监测系统。用类似于一组交通管制信号:红(过热)、黄(趋热)、绿(正常)、浅蓝(趋冷)、蓝(冷)灯的标识,对这组指标和各综合指数当时的周期波动状况发出预警信号,通过观察信号的变动情况,来判别区域经济运行态势及趋势,通过观察分析信号的变动情况,及时发现经济运行中的问题,提早应对,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四)以现实经济运行情况为依据的定性分析在数量指标分析基础上,还要从经济系统本身分析经济运行中的实际情况,将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求证经济指标变化所蕴涵的真实现象和涵义。1、经济发展环境分析。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和全国经济形势都可能直接影响地区经济运行,定量分析的结果,要与经济运行环境变化相对照,分析环境对区域经济影响程度,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国际环境分析主要研究国际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主要国家和经济区的调控措施和国际政治经济中的重大事件。尤其是对外依存度高的区域,外部环境直接影响外贸、外资和外经;国际市场波动、外贸外资的变动又将对区域产业发展产生连锁影响,进而波及其它经济运行指标。如1997年亚洲国际金融危机,直接导致区域外贸出口减少,进而影响企业销售和利润;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相关经济领域也产生了明显影响。国际汇率变动也将直接影响区域外贸和外资的利用。另外,国际环境变化还可能影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间接地影响区域经济。与国际经济影响相比,国内经济环境的影响将更直接、更全面。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变化。如国家在95年执行软着陆,调高利率,缩小投资规模;97年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连续调低利率;2004年通过土地和资金控制,实施经济结构调整等,都对区域经济产生直接影响。二是国内市场总供给求的变化。国内市场能源原材料、消费品等供求形势也直接影响区域的生产和销售。三是国家对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如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也都具有深远影响。2、与全国、全省和兄弟城市的比较分析。区域经济波动与全国、全省吻合度比较高,全国全省的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也可作为参考。同时通过与全国全省的比较,可分析区域经济在全国、全省范围内地位的变动趋势。与兄弟城市进行比较,既能发现一些影响经济变动的共性因素,又能发现区域的特性,找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相应采用不同的发展战略和策略。3、从经济循环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即从生产、流通、分配、积累和消费这个经济大循环的角度,分析经济运行是否顺畅,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和瓶颈环节。生产环节主要判断增长速度是否稳定、结构是否合理、技术进步情况和效益状况是否良好;流通环节主要考察产销衔接是否良好、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供需是否平衡,价格是否稳定,不仅要考察本地市场,还需要考察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变化;分配环节主要研究在政府、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是否合理,各类收入增长是否稳定;积累和消费环节主要考察积累比率是否合适,消费市场是否稳定等。4、与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的对照分析。组织调研小组,通过对基层和企业单位实地考察和走访,运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对典型企业的个案进行分析,弥补定量分析和理论分析的不足,发现一些深层次的原因。为拓展分析面,针对专项热点和难点问题,设计调查问卷,对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问卷调查,获取一手信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同时在各专业部门的综合调研机构之间,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不定期交流分析结果。四、编写形势分析报告(一)形势分析报告的分类和要求目前综合经济形势分析报告按报告时期长短,大致分为三类:1、月度经济形势简报。主要有监测功能,供市政府参阅,并为季度分析报告提供基础。简报突出及时性,主要依据月度统计指标的时间序列和掌握的其它信息,及时作出分析和描述,反映经济运行指标的变化,发现趋势性和苗头性问题。2、季度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季度报告为经济形势分析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综合经济部门的常规性工作,主要功能为检查年度计划指标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执行进度,分析经济运行健康状况,判断经济运行中的偏差,并提出对策建议。因各个季度所处的阶段不同,各季度报告内容也各有侧重:一季度为年度经济运行的开始,侧重于发现趋势性苗头性问题,判断经济运行趋势。半年度侧重于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的检查和下半年经济工作的安排。一到三季度,侧重于对全年计划完成情况的预测和保障计划完成的措施,同时开始考虑明年经济工作思路。3、年度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和年度计划安排。年度形势分析和计划报告主要功能是检查和分析全年经济运行情况和计划完成情况,分析下一年宏观经济发展环境,提出下年度发展目标、工作任务和措施,安排年度经济计划。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报告,要求内容更全面、视野更广阔,并作好方方面面的衔接和平衡。如与区域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的衔接;与国家大政方针的衔接;与全省和各县(市)、区发展计划的衔接;与各部门工作的衔接;与重大项目安排的衔接等。正式的经济形势分析报告的要合乎以下要求:基本情况描述准确翔实,观点鲜明,思路清晰,文字通顺,逻辑严密,问题把握准确,对策措施到位,具备可操作性。(二)形势分析报告的基本编写过程在广泛收集信息,应用定量和定性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基础上,还需要经过若干环节,才能形成正式的经济形势分析报告。主要包括以下阶段(图四):整理观点,提出判断,拟定提纲分工编写,统稿成文征求意见修改校对,形成报告(图四)1、整理观点,提出判断,拟定提纲。经济形势报告的编写,分析是基础,综合判断是核心,对策建议是落脚点。在大量信息收集和分析基础上,编写小组要进行充分讨论,提出各自的观点,交流看法,不断进行调整和统一,在形势的判断上达成共识。对形势的判断是报告的灵魂,要求能真正把握好经济运行的实际,切中要害,抓住主要矛盾,提出可操作的对策建议。在基本观点形成后,就可以谋篇布局,草拟写作提纲,进行反复讨论后,最终确定一个比较可行的详细提纲。2、分工编写,统稿成文。按照写作提纲,依据各人对不同方面形势及信息的掌握情况进行分工编写。分工编写完成后,由编写小组牵头人进行统稿,经主要负责人审阅后,形成初稿。3、广泛征求意见。初稿形成后,一般要征求主要领导、专业处室和各专业部门意见。年度计划报告征求意见的范围更大,草案形成后,除上述部门外,还要向人大、政协广泛征求意见。4、修改校对,形成报告。根据反馈意见,进一步进行修改、校对,形成季度、年度经济形势分析报告,以正式文件形式,上报市政府。五、新形势对经济形势分析的要求经济形势分析方法必须与经济发展阶段以及不同阶段所面临的体制、机制环境相适应,与政府宏观管理职能的变化相适应,这样才能正确把握经济运行规律,充分发挥形势分析的作用。当前形势至少从以下几方面对经济形势分析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市场化机制进一步确立,政府调控手段由行政手段为主向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转变。区域民营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投资体制改革等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部分国有垄断领域和公用事业领域逐步向民营经济开放;依法行政开始全面实施,政府职能定位逐步明确;行政干预能力削弱,调控中开始体现有限政府理念,主要通过经济和法律的手段,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来调控经济的运行。 形势分析的形式、内容和要求也在逐步发生变化。计划色彩进一步淡化,预测性、指导性加强。信息收集范围扩大,对信息获取的敏锐性、准确性要求大大提高,必须及时把握各类市场经济信号,善于分析其变动的深层次原因。对策措施建议,要能遵循市场本身的规律,利用市场的手段解决问题,促进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氛围和良好的市场秩序,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利益。(二)现代经济发展理念进一步确立,科学发展观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粗放扩张的发展模式已经走上了绝路,经济发展在注重量的增长同时将更注重质的提高,对经济形势分析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和目标要能体现经济发展的质量,体现经济素质的提高和结构合理性的增强,如科技进步贡献、绿色GDP、经济结构转变等方面的指标逐步纳入主要监测指标。二是经济发展策略要更多地从科学发展观出发,认真分析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力提高的关键因素,切实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三是以人为本,促进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同时,还要认真关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关注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最终标准。(三)对外开放逐步深化,要求经济形势分析和决策必须具备全球化的战略眼光。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WTO以来,经济发展的国际化程度快速提高,从三方面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国际市场重要能源原材料的价格波动将更迅速地传递到我国,进而影响区域市场;国际资本准入条件放宽,尤其是2006年以后,按照我国加入WTO的条款,金融、保险、电信等领域准入条件将基本放开,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将更为显著;区域经济尤其是对宁波这样一个沿海开放城市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将不断提高,不光是产品市场,还包括资本、劳务和技术市场。随着区域经济逐步纳入全球经济发展的轨道,国际社会发生的绿色壁垒、局部战争、汇率波动、能源危机、资本流动、大型跨国公司战略调整等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更加直接、更加显著。进行形势分析时,必须扩大视野,将区域经济的分析放到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背景中,广泛收集各类国际经济信息,及时把握国际经济形势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未雨绸缪,认真应对。(四)区域经济总量持续增加,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步伐不断加快。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专业化分工逐步深入,新兴产业不断兴起,经济结构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对政府的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统计上,要能及时、全面地反映经济发展结构上的变化;在分析中,要善于把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分析产业之间的协调性;在制定政策和措施时,要充分考虑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 总之,新形势对信息收集和分析的广度、深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形势分析工作必须具备更强的信息处理能力、更规范的分析流程,拥有更多客观科学的定量分析和专题热点分析支撑,以全局的、系统的和发展的眼光,真正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顺势而为,在政府权限范围内,提出高效实用的对策措施建议。六、目前存在的主要差距和不足(一) 对形势分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不少基层单位和专业部门存在“重务实,轻务虚”的倾向,未能真正认识形势分析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把形势分析作为应付汇报和为综合部门提供基础材料的一项附带性工作,通常以描述面上的数据和情况为主,缺乏深入的剖析和专业的见解,对经济社会中出现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缺乏深入的专题研究,使形势分析和对策建议流于表面化,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客观上,形势分析未列入基层单位和专业部门的重要职能,专业分析人才缺乏,考核缺位,对分析报告的质量和水平难以进行有效的评估和奖惩。 (二)形势分析所需微观层面的信息来源相对狭窄。经济形势分析不仅是统计数据分析,还要有典型的实例调查和广泛的一手材料做支撑,才能真正认识指标背后的真实经济现象,提高形势分析的准确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以下不足:受人员配备、工作机制等多种因素制约,无法开展充分的实地调研;对微观主体和基层单位的问卷调查样本面有限,问卷质量有待提高;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与政府各专业部门、下级综合经济管理部门、重点企事业单位等之间缺乏长效、稳定的信息交流机制;部门内部各专业处室之间的探讨和交流也不够;对经济管理政策执行效果的后评估工作没有很好地开展。微观层面信息掌握不足,直接影响经济形势判断的准确性和对策措施的可行性。(三)面对日益庞大的信息量,信息的储存、整合和共享水平有待提高。新的发展环境和发展阶段下,要正确把握形势需要越来越多的信息需求,目前的信息工作手段和工作机制将难以适应:信息收集和积累缺乏统筹,随意性较大,重复收集和信息遗漏现象比较普遍;各类信息储存分散,各项经济数据和文字材料都是以不同的方式分散储存在各处室和各部门,没有建立起规范、统一的信息资料保存制度;各类信息缺乏有效的分类和整合,检索和查阅方式落后,在需要时找不到所需要的信息。党政信息网和经济管理机构信息内网建成运行后,与各部门、各处之间信息共享程度有所提高,但能够共享的内容仍比较有限,信息互动欠缺。(四)定量分析缺乏工作基础,定性分析和经验判断仍占据主要地位。随着计量软件的不断改进和计量理论的完善,建模和分析已经相对容易实现,但受多种因素制约,定量分析工作基础薄弱。首先,由于区域经济为开放型经济,理论上可行的宏观经济模型在区域经济分析中无法获取相对应的指标;其次,

    注意事项

    本文(经济形势分析方法论终稿.doc)为本站会员(sccc)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