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连沟煤矿地表塌陷区治理方案.doc
不连沟煤矿地表塌陷区治理方案一、矿井概况项目名称:内蒙古蒙泰不连沟煤业有限公司不连沟矿井;建设地点: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大路镇;建设规模: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10.0 Mt/a,配套建设10.0 Mt/a选煤厂;开拓及采煤方式:采用斜、立井混合开拓方式,单一水平开采,开采水平标高+924m。工作面采用长壁综放采煤法,全部陷落法管理顶板,主采煤层为石炭系太原组6煤层,厚度10m38m,平均20m,煤层赋存深度在200450m,平均325米。本井田为一个单斜构造,倾角平缓,断层较发育。开采接续的原则是由近至远、由上至下依次回采。矿井初期移交生产时,共有四条井筒,其中主斜井、副斜井布置在矿井工业场地内,进、回风立井布置在风井工业场地内。二、地理位置及交通准格尔煤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东部,不连沟井田位于准格尔煤田最北部,行政隶属准格尔旗大路镇,隔黄河北与托可托县为邻,东与清水河县相望。地理坐标:东经111°1600111°2000,北纬39°554540°0000。井田的西部、北部有S103道通过,距呼和浩特约95km,至薛家湾镇约23 km。薛家湾镇有公路分别到达鄂尔多斯市政府所在地东胜区和自治区政府所在地呼和浩特市。呼和浩特东胜高速公路,途经薛家湾镇。三、井田境界、储量及服务年限(一)井田境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以国土资矿划字2006012号国土资源部划定矿区范围批复,划定的不连沟井田境界范围为:东部以7、8、13号拐点连线为界,南部以3、4号拐点连线为界,西部以4、5号拐点连线为界,西北部以5、6号拐点连线为界,北部以7、8号拐点连线为界。井田东西宽25.7km、南北长3.87.9km、面积约34.19km2。井田境界拐点坐标见表1-1。表1-1 井田境界拐点坐标表拐点编号地理坐标国家坐标系(1954年北京坐标系)经 度纬 度X (m)Y (m)1111°190039°56004422252.9037527068.102111°190039°57004424103.5037527061.503111°200039°57004424108.7037528485.804111°200040°00004429660.5037528465.105111°184540°00004429654.1037526686.006111°184539°59454429191.4037526687.607111°183039°59454430300.0037528250.008111°183039°59304428727.5037526333.40(二)井田储量及服务年限不连沟煤矿地质资源量1411.20Mt,可采储量826.04Mt;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0.0Mt/a,服务年限63.5a。(三)井田内及周边小煤窑关停、整合情况 不连沟矿井井田北以煤层露头线和井筒位置为界,西以呼准铁路与孔兑沟井田为界,南与玻璃沟、唐公塔井田为邻,东与窑沟乡扶贫煤矿、伊东煤炭公司牛连沟煤矿等中小煤矿开采区相邻,各周边煤矿与本矿在开采上没有压茬关系。井田范围内没有小煤矿和古窑存在。与不连沟井田相邻的窑沟乡扶贫煤矿、伊东煤炭公司牛连沟煤矿已于2005年进行资源整合,其中:牛连沟煤矿与孙家壕煤矿整合为孙家壕煤矿;窑沟乡扶贫煤矿整合为窑沟煤矿。四、地形地貌、地表水系及气温井田位于鄂尔多斯黄土高原,呈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地表被广厚的黄土和风积沙大面积覆盖,只在较大的冲沟中才有基岩出露。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树枝状冲沟十分发育。地形总趋势是西南高,东北低,海拔约1127m1346m,高差219m。井田内发育有大不连沟、小不连沟、不连沟、房塔沟、水涧沟等,其支沟特别发育,多以向源侵蚀为主,横断面常呈“U”字型,形成陡峻的峡谷,沟源及两侧多有泉水涌出,形成溪流,经不连沟注入黄河。井田北部有门沟、三拉沟、孔兑沟,沟源及两侧多有泉水涌出,形成溪流,经孔兑沟注入黄河。雨季多瀑发山洪,其流量大,时间短,水动力强,水土流失严重,旱季沟口截流灌溉农田,但时有干涸。本区属大陆性干旱气候,冬季严寒,夏季温热而短暂,寒暑变化剧烈,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5.37.6,最低气温36.3,一般结冰期为每年10月至翌年4月,最大冻土深度1.50 m。降雨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年平均降水量408mm。年总蒸发量为1824.7mm2204.6mm,是降水量的58倍。本地区无霜期约150天。区内受季风影响,冬春季多风,风速一般为16m/s20m/s,最大风速40m/s。区内主导风向为西北风。五、自然生态环境(一) 土壤区内共有五个土类,八个土壤亚类,地带性土壤为栗钙土亚类,并与黄绵土交错分布。在河谷阶地和丘间洼地,以及极度侵蚀的沟坡,主要分布有草甸土和粗骨栗钙土。区内地带性土壤以栗钙土和黄绵土为主,有机质含量0.49%,含氮量0.04%,含磷量3.0ppm,含钾量丰富, PH为7.88.7,土壤质地为轻壤中壤土。(1)栗钙土具有一定厚度的腐殖层,呈灰绿色,多为疏松的粒状结构,腐殖层厚度通常在20厘米左右,质地较轻,植物根系多,一般无石灰反应。但矿区的栗钙土均有石灰反应。可分为三个亚类。(2)黄绵土的成土过程是腐殖质积累过程、石灰沉积过程和人为耕作熟化过程,黄绵土土层深厚,质地均一,疏松多孔,垂直节理明显,透水透气性能好,石灰含量高,碳酸钙淀积不明显。黄绵土只分一个亚类,即黄绵土亚类。(3)风砂土的分化不明显,通体为砂质,有机质含量低,通体有石灰反应,风砂土根据其形状分为固定、半固定、流动风砂土。(4)草甸土腐殖质层较厚,土壤剖面发育明显,心土层有氧化还原现象,出现绣纹锈斑,在本区内出现一个亚类灰色草甸土亚类。(二) 植被区内地处暖温型典型草原带,地带性植被类型为暖温型典型草原植被。土壤侵蚀严重,自然植被破坏严重,绝大区域为草原退化形成的百里香群落和农业生产所占据。同时受非地带性生态环境条件和强烈风蚀的影响,尚分布有沙地植被和低湿地草甸植被。自然植被覆盖度较低,产草量很低。区域植被类型与特征为:(1)典型草原植被:为本区的地带性植被,分布于该区内的丘陵坡地上。优势种有本氏针茅、糙隐子草、百里香、牛枝子、扁蓄豆、多叶棘豆等,其次还有阿尔泰狗娃花、冷蒿、羊草、细叶黄芪、丝叶苦荬菜等。(2)沙地植被:分布于该区域内风蚀比较严重的丘坡顶部(包括流动、半流动、固定、半固定沙地)。沙地植被有:一、二年生的沙米、虫实,多年生根茎禾草、沙竹及沙生半灌木籽蒿,沙生灌木羊柴、柠条等。(3)低湿地植被:在该区域主要分布于河谷、沟谷阶地上,该类型植被镶嵌于农田之间,而小片的农田或撂荒地又镶嵌于自然植被之间。主要植物有芨芨草、赖草、寸草苔、羊草、碱茅、碱蒿等。(4)人工植被:人工植被包括农田植被和人工林植被。农田植被主要为旱地作物,呈斑块状分布,主要种类有玉米、小麦、糜子、黍子、高粱、莜麦、谷子、蚕豆、绿豆、小豆、黄豆等以及一些蔬菜。该区人工林地大部分为疏林地,林地状况以20年以下树龄的林木居多,树种主要为杨树。六、 井田范围社会经济环境不连沟井田行政隶属准格尔旗大路镇。矿井工业场地位于大路镇何家塔村附近。井田及周边共涉及3个村庄,均为行政村。井田及周边共涉及996户,3796 人。区内无文物古迹、自然保护区、旅游区及其它环境敏感点。七、不连沟井田地层及沉降原因分析本区地层自上而下为第四系风积沙黄土层(平均厚30米)、第三系红土层(平均厚13米)、白恶系砂砾岩(平均厚120米)、二叠系砂泥岩互层地层(平均厚140米)、石炭系煤系地层顶板(平均厚6米)。6煤层顶板岩性为泥岩、粘土岩、炭质泥岩,其次为砂岩,原岩应力较大,易膨胀、崩解,易冒落,导致工作面直接顶压力显现明显、基本顶来压较明显。各类岩石多为泥质胶结,完整性较差,弹性小,脆性大,易于断裂。黄土层含砂丰富,胶结不好,当其底部的基岩沉降时,黄土层也随之沉降开裂。八、地表沉陷预测本矿井开采面积较大(全井田面积34.19 km2),煤层呈单斜构造,断裂不发育,在矿井范围内平面上不进行人为分区,煤层按由近至远、由上至下依次进行开采,首先开采井田北部6号煤层上分层。根据不连沟环评报告,对本矿井地表沉陷情况分别在三个不同时期进行预测,即开采第10年、开采第20年和开采终止三个时期。本矿井可研报告对井田境界、工业场地、主副斜井井筒、主要井巷留设保护煤柱,在井田内高压线、村庄未留设保护煤柱。因此,本矿井按上述留设煤柱的原则进行预测评价。1、预测方法我国目前实际应用的地表移动计算理论和方法主要有典型曲线法、负指数函数法和概率积分法。其中概率积分法更全面考虑了影响地表移动变形的各项主要因素,因此,本次评价选择概率积分法作为不连沟矿井地表移动变形的预测模式。2、计算模型(1)稳定态预计模型在煤层开采范围内取一微元dF,微元中心点坐标为(s,t),微元的走向方向为s,倾斜方向为t。s,t坐标轴与地质坐标系坐标轴x,y夹角为,微元内煤层可看作板状结构,微元拐点偏移距为d。当采区内煤层全部开采后,地表任意点(x,y)处的下沉为:5)地表任意方向的移动变形值换算下沉量W(mm)水平移动值U(mm)倾斜值i(mm/m)曲率值K(10-3/m)水平变形值(mm/m)1345621411041.937.8表8-2-2开采第10年时下沉面积统计表下沉量(mm)面积(km2)下沉量(mm)面积(km2)1013.9870002.70100012.1190002.43300010.98110001.7050002.95130001.20(2)开采第20年预测在开采第1020年期间,在6上煤层和6煤上、下分层进行开采。通过预测计算,在开采第20年时,最大下沉值为15.78m,下沉面积为32.53km2。九、不连沟煤矿地表沉降区概况首采面F6102综放工作面已于2010年10月回采结束。该面位于井田的北部,开采6煤,6煤埋深130-321米,采长870米,采宽240米,采厚15.8米,倾角0-5度,地表沉降范围约540米*1070米=577800平方米,最大裂缝宽约3.4米,最大降深约6.6米。冲沟两坡较缓处出现台阶式拉伸变形-裂缝和塌陷坑;沟底出现高低不平的水平压缩、扭曲变形,裂缝较少;在陡峭的沟坡出现采动滑坡。因本地区降雨量小,蒸发量大,气候干燥,植被稀少,沟深坡陡,泄水条件好,没有形成积水区。但因塌陷的影响,每逢降雨季节,加剧了塌陷区的水土流失。第二块采面F6201综放工作面于2010年11月23日回采。该面位于井田的西北部,开采6煤,6煤埋深248.7-396.1米。该面采长865米,采宽250米,采厚12-18米,倾角0-5度。截止2011年1月11日该面已回采162米,地表沉降区整体下沉量约0.5米,但在采空区中部距开切眼约65处塌陷出一个直径约60米,深度约20米的沉降坑,目前大坑仍在扩大。十、塌陷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破坏了土地的完整性和原有的耕作条件,不同密度、宽度、落差的裂缝使土壤侵蚀加剧,加速了土壤的沙化。使原有的地形地貌、植被、自然景观受到破坏。3、改变了大气降水的径流和汇水条件,使地表水系流量减少、地下水位降低,井泉干涸。十一、塌陷区治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 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以政策创新、制度创新的观念,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完善生态环境监管机制,推进煤炭开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2、基本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过程控制、综合治理,强化煤炭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管理,加快推进恢复治理工作。(2)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按照轻、重、缓、急分期、分批对沉降区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整治,以典型示范和以点带面的方式,整体推进塌陷区的恢复治理工作。十二、塌陷区治理工作目标1、2010年建立和完善我公司开采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完善生态环境监管机制,重点推进F6103面的地表塌陷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确定F6102、F6104、F6105面地表塌陷区为下一步重点治理区域。2、2011年建立完备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并使之制度化、法制化。完善F6103面地表塌陷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重点推进F6102、F6104、F6105地表塌陷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同时确定下一步重点治理的区域。十三、治理主要任务1、塌陷区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80%;塌陷区恢复植被、绿化率达到60%以上.2、通过塌陷区治理、土地复垦、造林绿化,加快植被恢复,遏制生态破坏趋势。 3、开展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分阶段确定恢复治理任务。4、植被恢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包括造林绿化、现有森林抚育及保护、荒漠化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湿地保护等。十四、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资金保障措施依据矿井设计服务年限或剩余服务年限,按吨煤10元标准,分年按月预提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十五、地表塌陷区先期回填治理方案1、在未回填处理的沉陷区四周布设网围栏、埋设安全警示牌,用土堆隔断通过沉陷的道路,严禁闲杂人员入内,严禁在塌陷区范围内施工、取土、放牧等。2、待沉降区塌陷稳定后(间隔时间约2-3个月),组织人员对塌陷区进行回填治理。3、人工或机械回填时要对裂缝、沉降坑回填充实并且压实。4、在山坡处要顺坡回填并压实,当铲车无法施工时须用挖掘机回填并压实。5、在沟底处要顺流水方向回填并压实,确保原有的流水方向。6、每逢雨后必须勘察现场,发现新的裂缝、回填后变大的裂缝和雨后冲坏的回填区都要及时进行回填和复填工作。7、对沉降稳定区域,回填后要进行复垦工作,能种地的交与当地村民种地,其余的要选择适宜的季节栽树种草,恢复植被。十六、塌陷区恢复治理方案1、复垦农林用地。本井田塌陷区为丘陵山地,冲沟发育,坡陡沟深,针对沟坡上台阶式塌陷裂缝和沉降坑采取就近取土回填。待沉降稳定后,再覆盖上一层厚约0.5m的表土层,以取得种植较好的效果。2、复垦建筑用地。采用自下而上分层充填、分层碾压或强夯加固地基的回填技术来获得较好的建筑用地。3、 复垦耕地。在较平缓的塌陷区域采取就近取土回填。待沉降稳定再覆盖上一层厚约0.5m的表土层,以取得种植较好的效果。开采塌陷区治理以后,大量的土地即可种草种树以及耕种。十七、安全技术措施1、施工人员要加强自身安全管理,确保交通和施工过程中人员和车辆的安全,杜绝一切不安全事故的发生。2、施工人员要服从现场管理人员的指挥,严禁乱推乱挖乱填破坏不该破坏的植被、庄稼等。3、施工人员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时刻注意自身及机械的安全,防止人员及机械等设备掉入塌陷坑及裂缝中;防止坡体滑塌、大树倾倒伤及人员及机械。4、机械驾驭员要时刻提高警惕,眼观六路,严防机械运行过程中碰到高压线、农用线及线杆。5、严禁破坏非施工区域的民房院墙、水井果树、农作物等。6、施工中如发现地下埋有文物,应及时报告文物主管部门,不得擅自挪动。-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