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材内容转变教学方式的研究”课题研究终极报告.doc
-
资源ID:4969388
资源大小:76.52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优化教材内容转变教学方式的研究”课题研究终极报告.doc
“优化教材内容,转变教学方式的研究”课题研究终极报告 “优化教材内容,转变教学方式的研究”作为省立项课题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方式研究的子课题于5月起开题研究,又于10月确立为金坛市立项课题。两年来,我们以课堂为主阵地,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效果。我们的思考一、问题的提出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并不是等值对应。因为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而且还包括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活动的全部,教材内容只不过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但是长期以来,我们都有这样一种想法:教科书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教师从事数学教学的一个“范本”无论是它的内容、结构,还是表现形式,甚至关于知识的“说法”。换言之,教科书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种在绝对意义上的正确性和精确性它所呈现的每一个知识、每一种解题方法都应当是最准确的,而每一种表达知识的方式,甚至每一个词语也都应当是最精练的,是不容置疑的。因此,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常常会被要求“背诵教科书上用黑体字注明的定义、定理”,被要求“用书上规范的语言表达一个知识内容”对学生而言,教科书是学习过程中供模仿的对象;对教师而言,它是一种预期的、最为理想化的学习结果如果能将教科书“复印”到学生的头脑里,那就是最成功的教学。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下,传统的教学特别强调“教师应当紧扣教材”。然而数学课程标准所持有的数学教学理念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对不同学生而言,由于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他们头脑中所理解的数学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教科书改变了原有的内涵和形式不再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活动时的模仿对象,或者说,它向学生提供的不再是一种“不容改变”的、定论式的客观数学知识结构,而具备了新的含义。确切地说,教科书正努力成为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对学生而言,教科书是他们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结目标。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实践的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不是简单地学教材,而是把教材作为“引子”,作为“材料”;不是把教材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圣经”,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必要的取舍与加工。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在数学课中优化教材内容、转变教学方式,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我们提出“优化教材内容,转变教学方式的研究”的思路。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数学教育认知科学的研究,深入探究了学习过程的内在机制与特征:发现数学的学习过程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2)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的常识。”数学知识是对广阔现实背景的概括与提炼,教材呈现的往往是学术形态的知识,教师如果仅仅“照本宣科”般对数学知识进行反复,学生固然也能较好地掌握知识本身,但数学知识所内涵的巨大的数学魅力和数学的价值等很难为学生所感受和领悟。所以,教师决不只是充当知识的搬运工,而应想方设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感悟知识的本来面目,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获得知识背景蕴藏着的某些更为重要更有价值的东西。(3)建构主义认为:课本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较为可靠的假设,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学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这些假设作出自己的检验和调整的过程。因此,知识可以视为个人经验的合理化,而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三、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首先,能让我们更好地整体把握教材体系,对现行数学教材中的内容及呈现方式进行再思考:或进行内容重组、或进行内容的重新选择、或优化内容的呈现方式等,以逐步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其次,可以让学习的教学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再次,由于对数学学习的内容进行了优化,会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会更好地体现数学的三维目标。最后,由于教师合理选择了教学方式,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四、研究的主要内容(1)研究教师如何主动驾驭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2)研究如何调整备课重点,切合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删等重组。(3)研究如何优化例题、练习题,如何在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等各种课型中优化教材。(4)研究如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五、研究的思路(1)本课题重点对现行数学教材内容的选择、重组、增删等优化工作进行研究。(2)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现行数学教材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的结构体系和价值,围绕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何优化学习内容;如何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3)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升理论素养。结合校本教研、在集体备课和深入课堂听课的基础上进行行动研究,以教研组为单位,加强教师群体间的协作研讨,分析教材内容并进行优化设计研究,共同探讨教学方式的选择和优化。我们的实践本课题自2004年四月确立,由一批学校数学教学的优秀教师成为课题组成员,扎实地开展了一系列研讨活动。两年多的时间里,课题组全体成员克服许多困难,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经过边探索边研究,边改革边尝试,边教学边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也收到了不少物化和非物化的研究成果。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要求课题组全体成员定期开展各类研讨活动。活动的基本形式有理论学习、专题学习、座谈研讨、上研究课等。其中研讨和研究课这两种形式最为普遍。首先,我们围绕课题研究,组织全体成员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钟启泉等主编)、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田慧生主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透视(斯苗儿著)、国际视角下的小学数学(郑毓信著)、松子评课(宋淑持著)等专著。学习的形式多样,学习的效果明显,先进的教育理论支撑了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 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其次,我们立足于课堂教学,把课题研究和教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由于我们课题组的全体成员都属于同一个教研组,所以组织活动比较方便。我们在每学期初都会集中对所教学的整册教材进行疏通,了解知识体系,把握知识的重、难点,做到人人心中有数。而在具体进行分课时教学时,每人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每学期每人至少上一节研究课,上课前,我们有时先进行集体备课、再独立备课,有时先独立备课、再集体备课,大家一起研究教材、共同讨论并设计教学方案,课后又一起评课,分析课的得失,研究氛围相当浓厚。通过一堂堂课的反复讨论、研究,我们更好地理解并把握了教材,更好地实现了课堂教学方式的优化。这样把“教”与“研”结合起来,使“教”有了目的,“研”有了依据,二者相得益彰。通过研究我们认识到作为体现课程理念并供师生使用的教材来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它是学习方式转变的物质前提。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要让学生探索时觉得教师给出的材料有意义、有价值。课题组教师改变以往“唯本”的观念,做到尊重教材、不“唯”教材,更不迷信教材,使教材更加优化,教学方式更加合理,教学效益显著提高。为了便于开展研究,取得研究的成效,我们课题组确立了多个研究专题,逐一开展研究工作。专题一:如何对新授课的例题进行二度开发我们在进行新授课的教学时,都会涉及到对例题的处理问题,如何把握教材、使用好教材中现有的例题,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我们就如何处理教材中现成的例题,如何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进行了专项研究,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认识。一、处理例题的误区。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老师们对如何处理教材中的例题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看法,综合现状大致有以下几种不同的情况: 1、教材是专家们编写的,例题是一节课的重点所在,我们作为普通的教材执行者怎能随意改变教材中现有的例题呢?持这种看法的老师驾驭教材的的能力不强,过分迷信教材,对教材中的例题不敢作大的改动,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大多只是局限于补充、调整一些习题上,很少更改例题。2、只有提供丰富的生活背景,改变或调换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才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否则数学材料就缺乏真实感和亲切感。受数学学习生活化的影响,认为例题必须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教材中提供的例题都缺乏生活味,没有现活的情境,所以应该创设富于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才行。3、教材中原有例题都不适应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尤其是老教材中的例题,不重新创造例题就不能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我们目前使用的部分教材还是“老”的,如何能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于是为了体现新的课程标准的理念,有的老师就对“老”教材中的例题全盘否定,完全创造全新的例题,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研究课中,这种现象更是比比皆是。二、处理例题的原则我们如何才能驾驭好教材,处理好例题,达到转变教学方法的优化,这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1、目标性原则: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中起着定向作用。教师对例题的“再加工”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加工后的内容要体现目标性原则,不同的教学目标决定着不同的处理方式。2、主体性原则:教师处理例题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顺应学生的需要,不同的学生决定着不同的处理方式,做到因材施教。在内容的呈现形式上要注意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数学教学还要为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发展着想,处理例题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3、科学性原则:数学知识具有严格的逻辑性和高度的科学性,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试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明一定的数学原理和方法,但并不乏科学性。因此,“再加工”的例题必须具有科学性。4、现实性原则:教师选择和创造的例题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对于某些陈旧过时的内容要删除,要把某些新进展的、具有时代性的内容编成例题,从而充实教材内容。三、例题处理的策略分析1、操作化策略:对教师来说对教材中的例题进行处理,是为了教学中更好操作。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教材所呈现的知识是死的,例题的处理就是为了使教材知识在教学中活起来,因此,要把教材内容提炼后变成板书,转变成一个个有启发性的问题,围绕教材内容设计学生能积极参与的活动,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使教学顺利进行。2、心理化策略:对学生来说,要想学得有效,就要使教材内容内化为学生的头脑中的经验系统。为此要使例题心理化,必须使例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认知欲望的信息,使它与学生的经验与体验建立起联系,使它成为通向学生生活世界的桥梁,把教材内容变成问题的链接,师生对话的中介。3、优化策略:处理后的例题是教师观念中的教材,这观念不是教材的复印,而是根据教学的目标任务、教材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的优化整合,既有教材内容的纲要信号,又有教材的知识结构,同时还有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只有这样经过优化整合的教材,才能使它有效地内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与观念。四、对教材例题的处理方法我们在牢牢把握课时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要求,对教材中的例题作出灵活的充满智慧的处理。综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作出的探索,大致有以下几种对例题处理的方法:1、充分尊重并利用教材中的例题。教材中有一些现成的例题,如果我们充分运用好就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很好地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这样的例题我们就可以直接拿来使用。毕竟专家在编写教材时是经过从理论到实践的多重思考与验证的,我们首先要尊重教材,而后才能对教材提出质疑和修改。2、拓展例题的知识范围。有的例题仅仅针对一个知识点,解决一个问题,但是我们在实际教学时有时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对例题的知识范围进行拓展。例如在学习圆柱的侧面积的概念时,我们就在学生掌握概念之后及时渗透侧面积计算的方法、甚至表面积计算的方法,教学效果非常好。3、挖掘例题的深意,用好用足例题。例如我们有一位教师在上比例尺的应用一课时,对例题作了深入的挖掘。教材中的例题是这样的:在比例尺是1:2000的平面图上,量得一座大桥的长度是7.2厘米。这座大桥的实际长度是多少米?该教师不仅让学生根据比例尺表示的三种不同意义想出不同的方法,还让学生改变例题,变成求图上距离的应用题。而教材是在讲完该题后又安排了另外的一道“试一试”的题目。该老师对教材中的例题稍作改变,就使例题的作用变大了,效果更好了。4、创造全新的例题我们在听公开课、研究课时往往会发现教师会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重新创造和设计例题,我们也可以看到经过教师的精心准备,新颖而富于生活气息或具有操作性的例题的确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上轴对称图形一课时,一位老师没有利用教材中的例题,而是从画蝴蝶的另一半开始新课,让学生在画的过程中体会到蝴蝶的左右两边是对称的,可以通过折一折的方法很准确地画出另一半,用这种方法画出来的蝴蝶是左右对称的,而且非常美丽,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就在学生对对称美的逐步感受和创造中达到高潮。实践证明这样富有创造性的设计很成功,教师要做课程的实施者,更要做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专题二:活化练习课教材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感叹“练习课难上”,学生也埋怨“练习课没劲”。数学练习课的枯燥乏味成为了师教、生学的一块心病。因此,怎样上好练习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今新的教材,在练习的设计上与以往使用的“老”教材有了很大的改观,它作为我们练习课教学的一个蓝本,对我们的教学有着极大的指引和参考价值.我们对苏教版实验教材中的练习课进行了研究,对练习课的教材进行了优化。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的做法:我们首先通过学习提高了对练习课的认识:练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课型,从数量来看,它在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课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从功能来看,它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学生所学新知的巩固、技能技巧的形成以能智能的发展大都是通过练习课来完成的。因而,练习课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其次,我们重视了对练习课的开发和研究:我们在设计练习课前,认真研读教材,在充分尊重教材编排意图的前提下,创造性地活用教材,让练习课焕发活力。一、巧设情境,以趣味促练习由于儿童自我约束与控制的能力较差,对重复性的练习更是感到索然无味,因而练习课上“走神”的学生大有人在。谈话式的教育虽说可以解燃眉之急,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却大打折扣;一两句风趣的语言虽说可以暂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但这又怎能算是万全之策?要摆脱这些困扰,唯有从根本入手,改变练习形式,活化练习内容,改变程式化的练习过程,顺应学生心理特点。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第三册“进位加”练习第2题时,教材安排了一组改错题,我们充分利用教材中所提供的素材图,承接第1题练习题后,设计了这样的情境:“顺利完成了豌豆老师留给我们的计算题,让我们一起去动物王国走一走,愿意吗?”学生顿时乐了, “今天动物王国里可热闹啦!看,在动物医院门口正在进行义诊活动呢,怎么样,让我们大家都来当一回义务服务医生,帮帮这些生病的小动物们吧!”孩子们的爱心被唤起了,参与活动的热情产生了,个个兴致勃勃地想试一试。当他们看着情境图中的一个个小动物时,一下子不觉得这是在学习,而是在做一件好事呢!结果勿庸置疑:在这一环节里,孩子们不仅快乐地找出了每道题的错误,还开出了正确的“处方”。正因为有了精彩的情境创设,孩子们对练习课有了新的感受。其实,教材中的很多练习都具有一定的情境性,我们根据不同的画面编出各种不同的情境:小朋友过生日、春游、森林运动会、果园采运水果、小猫钓鱼等,在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学生觉得趣味盎然。二、生动活泼,以活动促练习少年儿童好奇好动,求新求趣,练习设计一定要生动活泼、有多样性。我们针对某一知识采取不同形式,从不同角度和侧面组织多样性的练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练习的效率。教材中也设计安排了一定的活动性的练习题,例如在第二册“认识图形”这一单元的练习中安排了大量的围图形、画图形、折纸、剪纸、拼图等操作内容。“想想做做”中有在钉子板上围、在方格纸上画、用一个正方体或一个长方体画几个图形再比较、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平行四边形、用两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拼图形这样的操作练习。练习四中有用小棒摆图形,用正方形、长方体纸对折,从长方形纸上折剪正方形,把长方形折剪成平行四边形,剪纸拼图等等活动。这些操作练习的目的是通过操作加深对图形的直观认识,感受图形的变换与联系,从而发展空间观念。又如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用100以内的数说话,说家人的年龄,在校园里走走看看,数物体的个数,数一段路走几步(P4445),等等,这些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可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可以使学生逐渐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从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正是因为有了活动的合理安排,学生在这样的练习课中才不再感到厌倦。他们在这样的学习中“活”起来了,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的压力感没了,学习的厌倦感散了,收获的是学习带来的一份好心情和高效率。三、联系实际,以生活促练习反观我们现在的太多练习,题型比较单一,重在知识的巩固,对于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意识比较淡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我们老师特别重视给学生设计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为此,我们首先注意处理好教材中的练习,使之更加丰满,更具现实意义。小学数学课本上的练习大多来源于生活,然而这些生动活泼的内容一旦被列入教材,就显得抽象而呆板,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练习融合于生活中,就可以使原有的练习为我所用,达到更好的效果。如第二册P14页有一道口算练习,是以四人比赛跑步的形式呈现的,我们在组织学生练习时进行了这样的处理,效果很好:师:小朋友,我们来开展跑步比赛,好不好?学生听到跑步比赛,都会高兴,跃跃欲试,但一看老师没有带他们去操场的意思,一下子又情绪低落了下来。师:我们就在教室里比赛,比谁的脑子跑得快,口算算得快!生:好!学生一下子明白是要完成书上的练习题,有个别学生还没等老师宣布比赛开始就想写得数了。师:说到比赛,都应该有比赛的规则。老师还没有宣布开始就有人抢跑,这样的比赛还公正吗?谁抢跑了?退回去,重新开始!如果有人抢跑三次,就要取消比赛资格了。学生此时联想到生活中的跑步比赛,一个个神情严肃起来,仿佛真的在起跑线上等待发令枪响。经过这样生活化的处理,枯燥的口算练习变得有趣了。教材中的很多口算练习,我们都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比赛让同桌两名学生开展比赛,比如青蛙跳荷叶(第二册P4)、小松鼠回家(第二册P8),学生练得趣味盎然。我们变化了课堂结构,优化了练习课内容,强化了过程性评价,从而活化了学生的思维、情趣、态度,让他们在练习课中同样感觉到新鲜与轻松,享受到成功与快乐,从而上出了练习课的精彩。专题三:优化复习课,提高复习效率目前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中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有的大量收集习题、试卷,让学生在题海里苦战;有的“爆炒冷饭”,让学生机械重复地练习,期末复习时甚至让学生把书后的总复习做好几遍;有的采用“练习校对再练习再校对”的教学方式,把学生会做每一道复习题作为教学目标。这样,教师累得不行,学生苦不堪言,而收效未必有多大。平时教学像栽活一棵树,复习似育好一片林。栽活一棵树容易,育好一片林要花功夫。如何上好复习课,提高复习质量,最大的限度地取得复习效果?我们一直在研究与思考:一、优化复习课教法好的复习课就像一篇优美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必须优化复习方法。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做到了“五个为主”。1、以学生为主。复习过程是一个信息交流过程,在这个求知中,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客体,教师是媒体,教师起着沟通学生与教材的作用。复习中我们以学生为主,决不喧宾夺主,不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由配角变为主角,真正做学习的主人。2、以课本为主。复习时既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又要会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去解决问题,既要全面掌握,又要突出重点。因此,我们扎扎实实地抓好课本知识点,把课本与资料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之互为补充,相得益彰。3、以课内为主。我们将问题尽量解决在课堂上,上课前认真做好课前准备,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合理安排讲练时间。力争讲出新水平,引出新信息,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练要练出新花样,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学生通过教师讲,自己练,有常学常新之感,真正达到温故而知新之效。4、以练为主。复习课应充分体现“有讲有练,精讲多练,边讲边练,以练为主的”原则。在课堂上我们多给学生提供机会,复习的内容 “全”,练的习题 “精”,练的方法 “活”,练的时间 “足”,训练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简到繁。5、以能力为主。知识和能力二者是密切相联的。知识的存在和增长,的确是能力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对某种能力的培养和考核,必须以相应的知识为载体。我们在教学时特别关注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二、初步形成共识的几种教学模式(一)“自助餐”式复习课传统复习课总是由老师提供复习材料,学生围绕固定材料进行讨论和整理,往往老师认为讲得面面俱到,而学生还是漏洞百出。为了激活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愿望,我们在复习课前先让学生做一些准备工作。课前,我们布置给学生具体的复习要求:一是在复习回忆基础上对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整理;二是记录与此相关的问题和提问。这样既使学生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导向,体现了不同个体的学习需求,又为教师收集信息提供了机会。它是上好“自助餐”式复习课的前提,在自定菜单的过程中,他们需要认真学习,精心准备。既可记录自己不懂的问题,也可包含自己已懂但又十分有价值的问题,既可请求同学的帮助,也可明确向同学挑战,他们的思维始终处在对知识、对问题解决的期待之中。课中,根据学生提供的道道菜肴(再学习的信息)进行逐步消化。分为两大环节:(1)小组交流。先在小组里交流自己整理的知识要点,在相互补充的过程中逐步充实、完善;再提出自己菜单中的问题,尽量争取在组内成员帮助下解决。小组交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学习空间,使每个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体验成功的愉悦和合作的价值。(2)各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一是归纳知识要点,老师根据汇报补充整理成板书以便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二是组际间的质疑解疑,各小组提出组内尚未解决的问题或组内已经解决但易被忽视却很有价值的问题。通过质疑、讨论、争论,激起学生智慧的碰撞、情感的共鸣,从而使知识的本质更加清晰,记忆更加深刻!由于菜单出自不同的学习个体,就难免会出现有些问题超越课标要求,或很难在40分钟内全部消化,而这些问题中有的极具思考价值。于是便成了一些学有余力或学有兴趣的学生课后继续品尝的一道佳肴。我们常常在下一 节课始给他们三五分钟用来展示自己课后研究的发现,给他们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更宽阔的舞台,大大激励了他们孜孜不倦的探究精神,培养出一部分独具思维的数学爱好者。而学生的讲解也更易被其他学生接受,他们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也更容易带动和感染其他学生。(二)“理练结合”式复习课我们知道,复习课的本质就是查漏补缺、系统整理和综合应用。在老师的引导下梳理知识和巩固练习,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便于操作也最为常用的方法。那么如何让传统的摸式焕发出新的活力呢?1、教学过程注重开放,突出主体。 (1)抓准复习起点。了解学生、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的沉淀,便于形成学习平台,抓准基点展开梳理,从而有助于面向全体、查漏补缺。那么这个点如何抓呢?方法一,设计开放题来了解学生己有的知识结构,组串学生知识的散点。如数的整除复习课,我们设计了一个综合性的开放题,使学主说出约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数的整除概念,使这些知识散点组串起来,从而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的基础,有的放矢。方法二,通过交流谈话来了解。我们让学生先说说看到题目,你能想到什么?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复习等。这样相对以往教学中教师喋喋不休、大量的注入,课堂更多关注了质的体现。(2)突出学生自主梳理的过程。“看一遍不如讲一遍,讲一遍不如做一遍”。传统复习课中总是由老师越俎代庖梳理知识,学生仅仅做了听客和陪衬。我们现在的复习课则更多地让学生亲身经历梳理、自主建构知识网络,给予他们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独立思考的空间,使他们人人参与学习过程,教师则提供整理情况给学生,与他们进行交流。(3)注重学生参与评价。新课程标准提出“在评价学生学习时,应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我们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展的舞台,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展示的空间让给学生,把评价的机会交给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学会自我肯定、自我反思。在相互的质疑评价中,就能暴露学生的不同思考和存在的不同问题,引发辨析、矫正,从而完善知识网络。2练习内容多样化,强调应用。(1)突出练习的实效性。练习是巩固和拓展知识的有效手段,但要讲究练的形式、练的实效。如概念的复习课,知识点容易相互混淆,那么在题型的选择上我们就侧重于“辨析题”;又如计算复习课,要注重计算的准确性和计算方法的灵活性,那么改错题和开放题比较好。有针对性的练习,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毫无重点、表面花哨的练习,却只能事倍功半。(2)加强练习的应用性。数学来源于生活,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我们知道联系实际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如在小数知识整理与复习一课,让学生介绍家乡的面积、人口、财政收人等数据,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应用了小数,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和数学的价值,增加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实际应用”式复习课这一类复习课的主要特点是,全部学习素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围绕一个主题、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贯穿全课。它的模式是创设问题情境探索解决问题方法再现和整理所学知识提高、发展、创新。总之,数学复习课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从传统教学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关注技能的掌握,转向侧重于促进学习者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培养、习惯和态度的形成、学习者的价值观念与情感态度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它的教学目标更注重认知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的有机整合,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专题四:优化活动课材料,动中有成效数学活动课不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重复,而是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主要的依据,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在数学知识海洋中,激发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拓宽思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课程。教学实践证明,上好数学活动课,可以训练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下面就如何优化数学活动课谈谈我们的肤浅做法:一、优化活动内容上好数学活动课,首先要优化活动的内容,怎样才能优化活动的内容呢?我们认为要注意下面几点:1、拓展教材内容活动课的内容比课内所学内容广泛,灵活多样,丰富多彩,内容源于教材,又宽于教材。因此,我们首先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规律选择符合本班学生知识水平的内容作为活动课的内容;其次选择新颖有趣的内容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创设的数学小天地里无拘无束地“玩中学,动中学,乐中学”;同时,还把数学、美术以及音乐等有关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从整体素质方面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如学生学习了比多比少后,我们选择了套圈圈活动内容,(1)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人每次取5个圈圈,套完后要数出套中了几个,并说出是第几个套中了,组长把每人每次套中的圈圈数作好记录。每人套了三次后,评出小组的冠军。(2)当小裁判,小明、小杰和小山每人套5个圈圈,结果如下,小明套中个,小杰套中4个,小山套中2个。请小裁判问答:小明套中的比小杰 个;小明套中的比小山 个,小杰套中的比小山个。套中的最多,套中的最少。小朋友,你是聪明的裁判吗?你是怎样想的?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了逆向思维的方法,又渗透了简单的统计方法。2、联系学生实际优化内容除了要紧扣教材,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既要联系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学生学习了垂线的概念,我们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了这样的活动内容:小红家住在学校旁边,她家里安装电话,电话线要通过学校,有几种安装方法,怎样安装才最节省材料?这是学生身边的生活中常碰到的实际问题。这样既巩固了垂线的概念,又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创新精神。 3、做到“三利于”要想优化内容,除了要注意上述两点外,还要做到“三利于”:(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2)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例如:在学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后,我们选择了这样的活动内容:数学扑克游戏,求24点。这个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二、优化活动形式数学活动课的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用学科基础课的形式,也可以用游戏,讲座等形式。总之,活动课的形式要丰富多彩,我们根据儿童天真烂漫、活泼好动的特点,因势利导,激发他们在活动中探索知识,积极思考。1、组织实际操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是具体-表象-概念,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因而,我们在活动中,组织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培养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在学生学习乘法口诀时,我们设计:以“摆一摆,猜一猜”操作活动为主的数学活动课。2、形式新颖,培养学生的兴趣小学生年龄小,但新奇好学。因此,我们的活动课力求做到形式新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乐学。例如,安排活动课智救小兔,学生感到有新鲜感,因而特别钟爱。3、开展竞赛活动,激发拼搏进取的学习精神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胜,因此,我们在活动中常以竞赛的形式组织活动。通过竞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4、活动形式游戏化,活跃气氛心理学家弗洛伊得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数学游戏既要富有趣味性,又要运用数学知识,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因此,在活动课中,我们经常采用游戏的形式组织活动。如填数游戏,既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可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创造性。数学活动课,让每个学生参与,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活跃思维,真正做到“动中学,乐中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学到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素质。专题五:改革评价方式,全面关注学生成长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基本环节。一方面,它对学习活动具有反馈、调控、改进等功能。另一方面,评价对学生起着约束和激励的作用。传统的评价着眼于一种选拔功能,把注意力集中于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我们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全面、系统地关注学生所具有的智能种类,使得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增强信心、凸显个性,促进全面发展。1、评价视点多元化多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会有意无意地关注那些他们比较喜欢的“优等生”,而那些“后进生”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而逐渐的越落越远。我们评价的视点力求多维,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2、评价重心过程化我们的评价特别强调形成性评价、评价的重心由结果转向过程,由重过去转向重现在。教师对学生个体差异、发展阶段和知识形式应保持高度的敏感,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今天”,关注学生在“今天的学习”中的情感交流、协助合作、动手创新等智能发展情况,在“今天学生学了什么?今天学生学了多少?今天学生学得怎样?今天学生怎样就会学得更好?”等方面化功夫。3、评价主体多元化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于评价主体的认识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一言堂评价”只能让教师依据有限时间,从有限的角度实施有限的观察。凭此对学生作出的评价往往不够客观准确,有的甚至会给学生造成伤害。多元智能关注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多元智能评价重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增加评价的交互性,使其成为教师组织下的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这样的多元主体评价才能使个体对多元智能的发现和补救更准确、更及时、更有效果,真正达到“以评价促发展”的目的。(1)鼓励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觉地对自己或他人的思维过程或结果进行检验、判断的过程,也是自我调节、完善、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自我评价作为学习活动不可缺少的环节,对学习过程起着重要的调节和控制作用。为了让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多元智能,我们结合小学和的年龄特点和学校生活情况将七大智能逐项进行了分解,低年级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采取问答的方式进行选择评定,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完全自主,独立操作。评价时,采用星级评定,参照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与参赛考核成果,某些学生在某个智能项目上可为空缺。评定每年分期初期末两次进行,坚持实事求是、发展为主。(2)开展民主评议这种评价指老师每个学期安排的两次民主评议。评价过程中他人评价所占的比重较大,不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比起学生的自主评价和教师的观察评价来说,它更具有客观性和可信赖性。组评前,教师先将全班学生分成十人左右的小组。组评时,大家根据被评人的自我评价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不同可以讨论甚至争论。(3)评价方式多样化我们的评价形式多样化,避免“考试是主要手段,分数是主要依据”。教师广泛收集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专题作业、过程作品等,全面观察学生的智能发展状况。(4)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我们针对现今课堂评价中的常见问题:或热衷批评、或过于表扬、或过早评价、或只看思维结果等现状提出以下几项策略,以提高课堂评价质量,促进学生智能的多方发展:勤于鼓励,培养学习兴趣客观评价,督促学生努力具体讲评,教给正确知识延时评价,留有思考空间多元化的评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了学习的热情,促进了教学效益的提高。我们的收获1、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们,不定期地学习相关的理论,撰写教育教学理论文章,同时多人次听专家的讲座、报告,教师们的理论素养和科研水平得到了提高,新的教学观、学生观、教材观已深深印在课题组成员的心中。以新的理念作支撑,教师们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题组成员多次在市、校内上研究课、展示课,两人在市级评课比赛中分获一、二等奖,撰写的与课题有关的论文有多篇获省、市级大奖。2、促进了教师教材观的转变。原先那种将教材奉为“圣经”,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旧观念彻底得到了转变。课题组每位老师都能有意识地主动驾驭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树立起了正确的教材观。能正确区分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认识到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虽然教学内容主要来自教材内容,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地科学地进行教学法加工,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不仅如此,教师们在处理教材时还能遵循一定的原则:即目标性原则、主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真正转变了教师的教材观。3、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