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背景下教育管理改革趋势.ppt
国际化背景下教育管理改革趋势,黄崴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中山大学,美国基础教育核心价值是民主、公平、创新等。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是政府的重点工作。1983年发布的国家处在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推进综合改革,强调“回到基础”,提高学业标准,延长学习时间。1986年发布的国家为培养21 世纪的教师做准备、明天的教师(霍姆斯报告)和变革师范教育的呼吁等文件强调,只有造就最优秀的教师,国家才能摆脱陷入的困境。,一、美国基础教育改革,1989年布什政府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引入市场机制,实施教育券制度,促进学校之间开展竞争;改革划片招生入学制度,允许家长为其子女在公私立学校间自由择校,从而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使教育机会均等由结果公平阶段转变到以自由择校为标志的接受优质教育机会的均等阶段。,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坚持走“中间道路”,既坚持国家对教育的干预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又重视教育资源投入、使用、效率,使每个儿童都能拥有适合其发展的机会。创建特许学校(Charter School),推进公立学校改革。将教育选择权交给学生和家长,允许其在公立学校中自由择校,但反对在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择校,防止公共教育资源过多地流失。在培训和再培训美国劳动者方面履行国家职责。教育均等从初等、中等、中等后教育延伸到高等教育。,2002年,小布什政府在延续以往教育改革的基础上,对原有的初等与中等教育法案进行修订,推出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CLB)法案。主张“在美国没有一个儿童应该掉队”,包括身心残障和不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1)联邦政府通过资金扶持方式加大课程管理的权力。规定联邦政府将为大约47000个低收入家庭的子女投入117亿资金保证其教育的机会,一旦州、学区或学校表示愿意接受联邦政府的资金扶持,联邦政府就有权利推翻州和学校所做的课程决定。,(2)高度重视基础学科的学习,以“年度进步指标”(AYP)为工具加强学校、学区、各州的绩效评价。联邦政府要求每年根据课程标准对3-8年级学生阅读和数学成绩进行测试,如果学校能提高测试成绩,教师与行政官员都将获得财政奖励。而对于连续三年低学业表现和缺乏进步,学生有资格接受额外课业援助(辅助教育服务),或向家长提供将孩子转至高水平学校。,(3)强调家长与社区的参与。学校要将学生的成绩交给家长,使其知道孩子在哪一方面学业需要帮助;要求学区每年提供学校表现与教师资格的信息,家长与社区人士可以获得这些信息;当学校连续两年显示低绩效,学区必须通知家长并解释家长如何参与学校改进;学校必须让家长参与其教育改进计划等。,(4)重视教师质量提高。要求所有的学科教师都要达到高水平,都有教师执照、学士学位、胜任能力等。2001-08年教育政策的主要特点是以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业成就为目标,以保障弱势群体学生的学业水平提高为重点,既体现出效率、绩效为主,又体现对公平的诉求。,现任总统奥巴马首次发表教育政策演讲时,就呼吁改革美国教育体制,希望在2020年前美国成为世界上高校毕业生比例最高的国家。同时,为克服公立学校的僵化,呼吁加大政府资助力度,增加特许公立学校的数量,特许学校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上更具个性和创新精神。奥巴马政府在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中,有410亿美元拨给各地学区;奥巴马还拨790亿美元用以缓解州财政在教育投入上的缺口;还拿出210亿美元用于改善学校软硬件设施。由此可见,新一届美国政府十分重视教育机会的过程公平、质量公平与学生未来成功机会均等方面。,英国的教育不平等主要为不同阶层学生间的不平等。二战后,丘吉尔政府1944年出台巴特勒法案(也称1944年教育法)谋求初等、中等教育衔接,克服双轨制的负面影响,调整领导体制,加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和控制。1967普劳顿报告(Plowden Report,1967)提倡要建立教育优先区(EPA),强调对于小学与学前教育落后地区教育资源的优先分配,并提出“积极差别待遇”概念。教育机会均等由入学均等阶段转变到过程、内容均等,向处境不利儿童倾斜。,二、英国基础教育改革趋势,20世纪80年代后,撒切尔政府首先引入市场机制改革公立教育,实施公立教育私有化,以增强公立教育的自主性、灵活性、竞争性、有效性。同时,1988年颁布教育改革法,推行全国统一课程和全国成绩评定制度;直接拨款给学校,使中央获得直接的管理权;实行学校管理运营自主化;扩大家长的权力等。该法奠定了后续改革的基础。,1988年成立“英国教育标准局”、“英国继续教育拨款委员会”、“中小学教育拨款委员会”、“中小学教学大纲与评价总局”及“教师培训局”等半官方机构,负责具体行政事务。这些机构与教育部不再是隶属关系,变为独立的部门。教育部摆脱了过多的行政事务,政府宏观决策日趋科学化;同时加强了对各执行部门的指导与监控。在中小学,实行在校董会领导下由校长负责学校人事编制、经费预算、教学大纲。1993年开始,政府允许学生在公立学校间择校,并提供对学校多项指标进行排名的“团队等级表”(league tables)为择校提供参考。以效率、质量为中心,通过优质教育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1997年开始,布莱尔政府以新平等主义“第三条道路”(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中间道路)施政,十年间进行了大面积改革,早期教育、全国免费幼儿园教育、大中小学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等。特点:(1)针对最薄弱学校及地区制定最低目标,促使学校提高教学标准,帮助不合格学校提高办学水平。针对伦敦及英格兰其他大城市的中小学成绩落后,开展“城市卓越”计划,为差生、捣乱生和尖子生分别提供了特殊帮助.,(2)为每一所学校增加经费投入,培训和招聘更多、更好的教师和校长,校舍经费投入增长了8倍,中小学校舍全面更新.(3)促进教育供给形式多样性化,扩大教育选择权,鼓励好学校享有更多的自主权。80%以上的中学都为学生开设了特色课,所有学校对预算都有实质控制权,很多学校还希望在土地、人事和管理上有更大的自由。,2007年6月布朗政府执政后,为适应各方面情况的变化,在教育治理体制方面将原来的教育和技能部(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重组并拆分成儿童、学校和家庭部(The Department for Children Schools and Families)及创新、大学和技能部(Department for Innovation Universities and Skills)两个部。“儿童学校家庭部”主要任务是提高教育标准和保证高质量的教育。同时制定19岁之前青年的教育政策,其中1419岁这一段的教育政策要与创新、大学和技能部合作完成。“创新大学技能部”负责对科学研究和创新的投资,治理高等教育以及部分继续教育,提高毕业生的技术水平和技能等;还负责治理大学和学院的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包括基础学位(foundation degrees)的工作及在职进修等,从而将提高工人技能的工作也纳入大学治理。,2007年,儿童、学校与家庭部公布了英国教育与儿童事业发展的十年规划儿童计划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该计划以工党10年来的改革为基础,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政府对家庭的支持,促进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参与,为儿童和青少年的课外活动提供更好的条件。这份文件为2020年设立了十大目标,其中包括引入新的儿童福利评估系统,增强儿童在小学和中学入学之初所掌握的技能,减少儿童肥胖症患者,消除儿童贫困,大幅度减少青少年犯罪。到2020年,力争实现90的小学入学新生在所有方面都发展良好,90%的初中毕业生在GCSE考试中5科成绩在C以上,超过2007年的60%。,对12个方面的政策进行重新评估,包括毒品教育、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治理校园欺凌、防止商业化对儿童的危害,以及父母投诉处理程序。拓展学校服务功能、增加私人资本投资。英国政府承诺投资3.85亿英镑,为每个社区修建操场和青少年中心,让年轻人在校外可从事体育、音乐、戏剧、艺术等健康有益的活动,并为学习困难学生提供单独辅导或一对一教学。此外,对小学课程和全国统考进行重大改革,新聘教师都必须具有研究生学历。英国政府集中一切教育力量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更均等的机会,力争实质公平上有新进步。,现任首相卡梅伦表示,倡导“精英主义”,而不是人人有份的教育制度。针对之前伦敦和英格兰其它城市发生的严重骚乱,有必要在教育中强调纪律性和严格性来解决“支离破碎的社会”,而且这也会确保未来英国的经济繁荣。“如果我们希望解决支离破碎的社会,也需要有雄心壮志。因为教育并不只是给人们谋生的工具,还应当让他们过幸福的生活,具备成为好公民的良好素质。”教育大臣迈克尔戈夫指出,政府计划在公立学校中允许教师有更多的权力对那些可能携带禁用品的学生进行搜查,另外老师也可以使用合理的方式让最为捣乱的学生离开教室。,1944年在战争结束前夕,法国政府出台了郎之万-瓦隆方案批评教育与现实生活和科学现状脱节、教育方法因循守旧等弊病,提出六条教育改革原则:(1)强调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2)承认社会上一切工作的价值平等;(3)尊重儿童的性格,发展每个人的才能;(4)对学生首先进行一般方向上的指导,然后再给以职业方向指导;(5)各级学校教育免费;(6)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师的地位。在此基础上规定6-18岁的义务教育制。,三、法国基础教育改革趋势,1958年戴高乐政府颁布教育改革法令,将义务教育扩展为10年,使法国教育适应当代世界的需要,又保持其强调智力的传统。1963、1973年两次教育改革建立小学与初中一贯制,改革了双轨制的入学制度;职业技术教育纳入正规的学校教育系统,促使中学教育的多样化;等等.,70-80年代,教育民主化的推进、对入学机会的均等的过分重视也造成教育数量猛增、教育质量下降的问题,中小学生学业失败、留级、淘汰现象十分严重。根据法国教育部的统计,各年级的平均留级率历年均在10以上,有的年级的留级率高达17,留过级的小学生占小学生总数的40。,高等教育,学业失败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大学第一阶段,淘汰率随专业不同在30-60之间。尽管青少年享有入学机会,但学生学业成功的机会却并不平等。许多学生,特别是出身于不利社会职业层家庭的学生,常常受社会、文化、心理、环境、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造成严重的学业失败。80年代为提高学生学业质量,一些研究与实验的结果逐渐成为改革的措施,包括个别辅导、按学生成绩进行分科教学,在处境不利地区实施优先教育区政策、设置大学第一年的方向指导等。,1989年7月颁布教育方针法成立全国教学大纲委员会,改善教师的培养和聘用制度。在学校管理中加强学校与地方的联系,地方政府行政负责人参与学校理事会,加强校与企合作;进一步发挥学生家长代表和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扩大家长委员会和教师理事会的权限,进一步重视学生的要求和建议;更加突出校长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校长不只是对上负责,而是要考虑如何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等。该法同时奠定了持续整个90年代的教育改革的法制基础。,90年代,法国一方面通过继续实施1981年开始实施的“优先教育区”政策,并将范围由小学推广到各类中学,对处境不利地区进行优先扶持来提高处境最不利学生的成绩。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打破传统的年级教学组织模式,建立包括幼儿学校和小学整个初等教育在内的“学习阶段”,教学活动按学生能力与水平进行同学科同水平分组教学,学习困难的学生通过放慢学习进度而不是留级来学习 改革传统的班级教学方式,重视个别辅导、小组活动、有指导的个人学习、同学科同水平小组教学等个别化教学法,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指导与帮助等来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通过改革师范教育,提高教师质量.,进入21世纪以来,法国教育改革有新的举措。法国政府2003年组建了“学校未来的全国讨论委员会”,并赋予该委员会两项使命:组织全国性的讨论,收集所有关于学校问题的思考和建议;为未来15年法国教育系统可能或期望的变革进行原则性描述,使政府能够清晰地选择决策并准备一项新的指导法。,2004年10月委员会向教育部提交了题为为了全体学生成功的最终报告,并于2005年4月23日由共和国总统正式颁布。该法的附加报告,全面阐述了其基本精神:(1)为了一个更公正的学校:可信任的学校。即为全体学生提供个人成功和职业成功所需的信心,既帮助最弱势的学生又鼓励最优秀的学生;既贡献于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又扩大精英人才的选拔。(2)为了一个更有效率的学校:高质量的学校。强调致力于学生、家庭和国家的教育公共服务的质量。一方面通过提高教师质量来提高教育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学校与警察局保持联系,惩处暴力行为,重新确认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突出班主任责任,完善班级委员会制度,制定学校计划与发展目标并与学区确立三年合同等保证良好的校园环境。,(3)为了一个更开放的学校:倾听全国的学校。一方面体现在与家长建立密切关系,与经济界建立密切关系,一方面要求掌握外语和计算机与互联网通讯技术,保持与社会环境和外部世界的联系。为了促进学生在未来成功机会上的平等。,学校未来的导向与纲要法的附加报告还确定了设立教育成功个人项目、增加奖学金学生数量、促进男女学生平等、改善残疾学生教育等促进教育平等的措施。2007年6月对学校区域政策开始放松,允许学生去本区之外的学校就读,只要不超出学校的接受能力。针对可能的超额问题,要求优先招收以下学生:残疾学生;优秀奖学金生;社会资助生;接受重要医疗,其医院靠近所要求学校的学生;接受特别学科教育的学生;有兄弟或姐妹在所要求学校就读的学生;其居所更靠近所要求学校的学生。同时,新的政策尊重了家长选择学校的权利。但学校之间的竞争,也可能扩大学校之间的差异。,二战后,民主主义成为主流,德国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将平等与效率结合起来的教育改革。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着两德的统一,政治、经济、文化体制逐渐体现出欧盟一致的特点。90年代,随着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要求教育、学术体系一体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针对基础教育中出现的学生学业成绩下降、学业失败严重,特别是来自于社经背景差、移民家庭的学生更处于劣势的情况,德国推行了一系列旨在于改进传统教育制度,促进教育质量普遍提高的措施。,四、德国基础教育改革趋势,(1)通过幼儿园、中小学阶段的“个性化促进”等措施,使所有在德居民,尤其是教育的弱势群体,包括出身社会下层的人、学习有障碍者、女性以及外国移民等能够平等地接受教育,并取得和自己才能与兴趣相一致的教育成果。改革的重点是提高教育弱势群体的教育质量,积极帮助学校和社会中的“落后者”,进而使德国整体的教育质量得以真正提高。,(2)针对德国基础教育制度相对封闭的现实,在基础教育阶段改革中贯穿“开放”的教育理念。一方面促进学校系统内部的开放。打破不同类型中学之间开放,进一步扩大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青年人进入高等学校的通道。另一方面,把学校定义为“学习场所”,并加强“学习场所的开放与连结”,不仅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及学校相关的责任人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发展,而且还要加强学校与社区、文化界及经济界的合作。再次,将信息技术引入学校。应尽可能早地使师生掌握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同时,发展继续教育,促进大众“终身学习”行动。扩大传统“教育”的外延,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场所、方式,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构成现代社会所呼唤的终身教育体系。,(3)为改变教学计划滞后于社会发展和教育行政中的官僚主义的状况,引导学校对自身的发展承担更多的责任,使学校获得发展的主动权,采取三项措施促进学校自主:一是下放权力,进一步扩大学校在财政、教学、人员及学校发展规划上的自主权。二是调整、改进学校督导评价工作方式,将督导工作的重点从考核、评价转变为咨询和支持。督学不应当只是学校的“判官”,更应当是学校发展的“导师”。三是加强质量控制。克服和避免“放权”可能造成的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切实加强质量评估。,进入21世纪以来,针对2000年PISA(国际中学生学习能力调查)德国学生在阅读、数学、自然科学方面均处于平均水平以下的结果,以及家庭背景严重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事实,提出发展全日制学校计划来延长学生在校时间,以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师生间交往,增加对弱势群体学生的照管等。政府决定投入40亿欧元资助各州发展全日制学校为此联邦政府和各个联邦州政府共同签订了全日制学校协议。,2005年2月德国教育科学学会和德国联邦政府教育部门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NRW)州联合举办了主题为“未来教育的”大型教育研讨会,备忘录提出2010年前教育发展的九大目标:增加教育机会、教育从幼年开始、增加毕业率、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增强研究型学习的比例等方面。核心理念是“教育面向所有人”和“能力教育”。整体上是为了促进现行社会向“知识型”社会的转变。备忘录还提出这些目标的实现要整合国家、社会、个人三方面的力量,并且强调国家要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可见,以提高全部儿童教育成就水平为目标,日益关注弱势群体教育平等问题,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教育政策关注的焦点。,五、日本基础教育发展趋势,20世纪40年代,根据教育基本法(1947)、学校教育法(1947),等法律,日本政府改学制为六三三学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在普及初等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中等教育普及,推进高中得“综合化、小学区化、男女同校制”,以公平竞争来选拔高中及大学入学者等,民主主义思想占据主流。但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的需要逐渐成为影响教育改革的主要因素,教育和经济社会在重视能力和学历的方向上不断进行重组。,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能力主义为中心的教育改革逐渐取代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理工科与高中职业课程得以发展,学力及应试教育日益受重视等。,60年代后期开始,升学考试竞争的弊病和校际间差距问题受到批判,综合选拔制度和高中入学的学校群制度得以实施;在人事方面,实施教师交流制度以消解地区之间及校际之间的差距。教育机会均等的理念体现为初中毕业生全部升入高中。尽管在消除校际差距方面上述做法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却也破坏了学校个性和学校经营的个性的基础,随着平等原则的优先化、激进化,文化方面的自我实现和个性的中心原则逐渐失去了影响力。,20世纪80年代,针对偏重学历的社会风潮、应试教育和过度的考试竞争忽视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学校教育划一和僵化,强调形式上的绝对平等,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能力,教育行政管理也缺乏灵活性;大学之间缺乏为质量而竞争,缺乏个性,学生素质下降等问题等等弊端,1984年8月,中曾根首相设立首相直辖的教育改革咨询机构临时教育审议会(简称“临教审”),强调解除文部省对教育的控制。经过三年多的研究与广泛征求意见,发表了四次咨询报告,制定了1987年教育改革大纲,设立了文部省教育改革实施本部和大学审议会,主张以终身教育理论为指导,重视个性原则、国际化原则、多样化原则、信息化原则,旨在建立面向21世纪的终生学习体系,与世界保持一致。,90年代中后期与21世纪以来,在重视国家观与民族观的教育的同时,同时重视在公共教育领域进行精简和引入竞争。1995年4月,经济同友会提出了“合校论”的主张,并得到了文部大臣。合校论的基本内容是将学校的功能一分为三,即“基础教室”、“自由教室”和“体验教室”。,“基础教室”主要进行语言能力(语文)、逻辑思考能力(算数数学)和日本的民族同一性(道德与日本史)的培养,合校论认为只有在这个领域,中央与地方教委才负有责任。“自由教室”进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领域的教学,可以由民间的教育机构来实施,家长可以对此进行自由选择。“体验教室”主要开展课外活动、修学旅行和举行其他各种形式的教育仪式,也由地方志愿者或文化体育机构等民间组织加以实施。合校论这样做可以使人们能够自由地选择所要接受的教育服务,并能实现不同年龄间青少年的交流,可以减少“欺侮”等教育问题的发生。其特点是主张将公共教育最小化,将私塾等民间教育产业的作用最大化。,2006年12月15日,备受争议的日本教育基本法修正案于获日本国会参议院通过。新法保留了原教育基本法第四条“教育的机会均等”的内容,并增加了对于身心残疾者给予必要支援的内容。新设了“终身教育的理念”、“私立学校”、“学校、家庭和社区的相互合作”、“教育振兴基本计划”、“家庭教育”、“幼儿教育”等条款。,另外,对“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师”、“教育行政”、“政治教育”和“宗教教育”等条款进行了修订与补充。特别突出的是,该法增加了“尊重传统和文化”、“热爱祖国和乡土”的态度要求以及“教育不服从不当支配,教育活动应根据该法和其它相关法律的规定而进行。教育行政必须在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分担不同职责、相互合作之前提下公正而合理地实施”的规定。教育基本法的修订一方面表明当前日本教育改革希望保留传统、向传统寻找根基而不是以移植过来的美国民主作为教育发展的原动力;另一方面,显示了日本在保守主义与民主主义选择上的折衷,在平等与效率之间平衡,说明21世纪的日本教育已经发展到多元平等的阶段。,六、五国基础教育发展趋势,1、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过程公平到结果公平,教育公平内涵更加丰富,教育公平成为各国家共同理念和价值追求。2、权利向两端移动,中央和学校责权加大,家庭、社区多元主体参与,管理体制日趋完善。3、由阶级、种族内部平等到全民平等基础上的弱势群体优先,突出重点。4、由效率、公平两端摇摆到公平、质量兼顾。5、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机会均等到学前教育、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终身教育日受关注。6、由条件建设到内外兼顾,重视学校内涵发展。,七、启示,(一)确立基础教育公平理念:以发展的教育公平观为指导,立足区域实际,有效推进教育机会、过程、结果公平。(二)重视义务教育、非义务教育阶段的衔接,通过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为学生发展提供切实保障。(三)坚持弱势优先为原则,特别重视弱势群体教育,加强薄弱学校改进。(四)坚持公平与效率兼顾,均衡与质量兼顾。(五)以合理划分中央、地方政府、学校权力比例为基础,提高政府投入、督导力度,扩大学校自主权力,完善家长、社区参与制度,促进教育民主发展,七、启示,(一)确立基础教育公平理念:以发展的教育公平观为指导,立足区域实际,有效推进教育机会、过程、结果公平。(二)重视义务教育、非义务教育阶段的衔接,通过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为学生发展提供切实保障。(三)坚持弱势优先为原则,特别重视弱势群体教育,加强薄弱学校改进。(四)坚持公平与效率兼顾,均衡与质量兼顾。(五)以合理划分中央、地方政府、学校权力比例为基础,提高政府投入、督导力度,扩大学校自主权力,完善家长、社区参与制度,促进教育民主发展,讲座结束,谢谢!电子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