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第一篇之“城市与城市规划DOC.doc
-
资源ID:4957398
资源大小:124.48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第一篇之“城市与城市规划DOC.doc
第1篇城市与城市规划第1章 城市与城镇化第1节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城市的形成: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的分离出来,城市便产生啦! 城: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 市:交易场所。 本质特征: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 城镇:以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在产业构 成上不同于村庄。 第2节 城市的发展1、 古代城市发展 防御要求(防御野兽、战争) 社会形态发展(阶级的分化与对立) 政治体制 经济发展 商品经济(内陆交通、海上交通)、商市2、近代城市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集聚 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市民接触自然环境少,自然环境人工环境) 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城市的集聚效益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生产力的集聚、市政工程及城 市公用设施的发展、城市高度发展)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经济的恢复,工业的发展,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到2008年,世界城市人口已达到总人口的50%,地球开始进入城市时代。城市分散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城市对外交通的改变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产生强大的集聚效,应使得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张。第3节 城镇化城镇化(或城市化):农业人口和农业用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包含三个方面 (1)人口职业的转变 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2) 产业结构的转变 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3) 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低密度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认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式。!城镇化也可称为城市化,因为城市与镇是城市型的居民点,均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其区别仅是文字使用的习惯或其规模的不用。2、 城镇化进程的表现(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 、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3) 、城镇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3、 世界城镇化的历史过程 诺瑟姆曲线城镇化的轨迹为拉长的S形曲线,并将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4、 中国城镇化道路19世纪后半期开始,速度很慢,发展也不平衡,东南部沿海较早,而内地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农业社会。新中国成立后城镇化速度加快,但历经波折;改革开放后速度加快。预测!:在未来50年,中国还将增加100个左右50万人以上人口的城市。直到20302040年,中国城镇化才会真正达到稳定阶段,届时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城镇化怎定期70%80%的一般水平。再接下去的2030年,仍将有数亿人口从乡村走向城市,这对国家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各个方面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未来的中国城镇化模式应该是一种多元的模式,即改变过去仅仅以规模作为政策标准的方法。在一些地区,需要有大城市来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形成强有力的区域核心去参与全球的竞争;而在令一些地区,则需要中小城市和城镇来带动当地的发展。第2章 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第1节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1、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夏代对“国土”进项全面勘测,国民开始迁移到安全地带居住,居民点开始集聚,向城镇方向发展。商代出现城市雏形;盛行迷信占卜,崇尚鬼神,直接影响当时的城镇布局。周代结束了游牧生活,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都得到了较大发展,兴建了丰、镐两座京城。春秋战国的周礼·考工记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时代。战国时代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惊醒了阐述。 2、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城邦时期,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广场是市民集聚的空间,城市以广场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希波丹姆模式寻求几何图像与数之间的和谐以及秩序的美。第2节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与发展1、 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 背景:近代工业革命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种种日益尖锐的矛盾,诸如居住拥挤、环境质量恶化、交通拥挤等,危害了劳动人民的 生活,也妨碍了资产阶级自身的利益。(1) 、托马斯·莫尔的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2) 、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方案(3) 、当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形成,开始暴露出其种种矛盾时,有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针对当时已产生的社会弊病,提出了社会改良的设想。罗伯特·欧文的“新协和村”。 (4) 、在资本主义由巩固到发展的时期,城市的矛盾更加突出。这些空想社会主义的设想和理论学说,把城市当做一个社会经济的范畴,要努力为适应新的生活而改变,这显然比那些把城市当做和建筑停留在造型艺术的观点要更加深刻。2、 田园城市理论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 他认为,城市的无限制发展与城市土地投机是资本主义城市灾难的根源,他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将城市土地归于城市的同一机构。田园的两个作用:(1)为城市绿化 (2) 限制城市的无限扩张。 3、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背景:20世纪初,大城市的恶性膨胀,是如何控制及疏散大城市人口成为突出的问题。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由他的追随者昂温进一步发展成为在大城市外围建立卫星城市,以疏散人口控制大城市规模的理论。实践:(1)、19121920年,巴黎制定了郊区的居住建设规划,意图再离巴黎16km的范围内建立28座居住城市,这些城市除了居住建筑外,没有生活服务设施,居民在生产工作和文化生活上的需求尚须去巴黎解决,一般称这种城镇为“卧城”(2) 、沙里宁主张在赫尔辛基附近建立一些半独立城镇,以控制其进一步扩张。这类卫星城镇不同于“卧城”,除了居住建筑外,还设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服务设施,是一部分居民就地工作,另一部分扔去母城工作。(3) 、第三代卫星城实质上是独立的新城,其特点是城市规模比第一、第二代卫星城大,并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公共交通和公共福利设施,规划的特点是城镇具有多种就业机会,社会就业平等,交通便捷,生活接近自然,规划方案具有灵活性和经济性。4、 现代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与雅典宪章法国人勒·柯布西耶在1925年发表了城市规划设计将工业化思想大胆的带入城市规划。 主张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高度,向高层发展,增加人口密度。改变建筑沿街建造的密集式街道空间形态,增加街道宽度及建筑的间距,增加空地、绿地,改善居住建筑形式,增加居民与绿地的直接联系。赖特在1935年发表的广亩城市:一个新的社区规划充分反映了他所倡导的美国化的规划思想,强调城市中人的个性,反对集体主义。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并制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后称为雅典宪章。大纲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保留名胜古迹和历史建筑。5、 马丘比特宪章 1978年12月,一批建筑师在秘鲁集会,对雅典宪章40多年的实践做出评价,主要研究交通问题。批评雅典宪章中过分追求功能分区,因为过于追求功能分区牺牲了城市的有机组织,忽略了城市中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联系,城市规划应努力去创造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生活环境。马丘比特宪章还提出了城市急剧发展中如何更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如何解决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提出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问题。6、 邻里单位和小区规划 主要针对交通问题,思想要求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邻里关系”思想还提出在同一邻里单位内安排不同阶级的居民居住,设置一定的公共建筑,这些与当时资产阶级进行阶级调和和社会改良的意图相呼应。这种思想因为适应了现代城市由于机动交通发展带来的规划结构上的变化,那居住的安静、朝向、卫生、安全放在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以后居住区规划影响很大。7、 有机疏散思想 沙里宁认为,一些大城市一边向周围迅速扩张,同时内部又出现他称之为“瘤”的贫民窟,而且贫民窟也不断蔓延,这说明城市是一个不断成长和变化的机体。所以要对城市的结构和形态做根本的改变。他从生物的成长的现象中受到启示,认为有机疏散就是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这种区域又可分为不同活动所需要的地段。8、 理性主义规划理论及其批判 理性主义规划理论认为,规划方案是对城市现状问题的理性分析和推导的必然结果。 当理性主义使规划变得越开越严密的时候,城市规划专业也变得越来越让人看不懂,大堆复杂的数理模型对城市发展的实际意义让人无法理解;理性主义理论在规划过程中过多局限于物质形态,对城市中的社会问题关心太少。9、城市设计研究吉伯德和凯文·林奇著作市镇设计、城市意象10、 城市规划的社会学批判、决策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 简·雅各布斯在1961年发表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批判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是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让政客和房地产商获利,让建筑是得意,而平民百姓是旧城改造的牺牲品。另一方面从专业理论的发展角度,规划师们过去集中讨论的是如何做好规划,而雅各布斯让规划师开始注意到是在为谁谁规划。达维多夫发表的规划中的倡导与多元主义、规划选择理论,对规划决策过程和文化模式的理论探讨,以及对规划中通过过程机制保证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尤其是弱势团体利益的探讨,都在规划理论的发展史上留下重要一笔。卡斯泰尔斯发表的城市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探讨正面打出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城市、阶级与权力反映了1960年代培养的一代马克思主义青年在规划理论界开始占据了城市学理论的制高点;另一方面,规划理论界开始摆脱雅各布斯对城市表象景观的市民式的抨击,进入了针对这些表象之下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本质的深入的分析和批判。11、 全球化、全球化理论到全球城镇区域大城市全球化方面的研究最早的有影响的研究是约翰·佛里德曼组织的世界都市比较早。世界城的假想、沃夫、佛里德曼、莫斯、萨森等人提出了世界城市体系假说,他们认为各种跨国经济实体正在逐步取代国家的作用,使得国家权力空心化,全球出现了新的等级体系结构,分为世界级城市、跨国级城市、国家级城市、区域级城市、地方级城市即形成了“世界城市体系”。在这个全球城市网络中,决定城市地位与作用的因素将不仅取决于其规模和经济功能,而且也取决于其在复合网络节点的作用。12、 从环境保护到永续发展的规划思想1970年代初,石油危机对西方社会意识形成了强烈的冲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重建时期的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乐观主义人类发展模式被彻底打破,保护环境从一般的社会呼吁逐步在城市规划界成为思想共识和一种操作模式。1980年代,环境保护的规划思想又逐步发展为永续发展的思想。第3节 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1、 城市全球化 世界经济结构格局的变化,全球性地影响到城市空间结构的深刻变化。2、 区域一体化 城市和城市的发展竞争进入了更高的区域层次,没有一个城市可以独立于周边的乡镇而提升起发展的可持续。3、 信息网络化 交通与通信的进步使得城镇在地理上的分散成为可能,因而更接近自然。但在另一方面,对环境构成新的损害。4、 全球城镇化发达国家第4节 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1、 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1) 、由单向的封闭型思想方法转向复合开放型的思想方法 单向性否定了思维过程中的反馈作用,封闭型否定了系统外的作用。所谓复合型与单向是在思维途径上相对而言的,在复合性思维的过程中要求有多条思维途径,这里包括反馈思维、平行思维等。发散与开放也相对存在,就是要求在考虑某一问题,不但要有该分析系统中复合型思维,还要求思维有一定广度,要考虑系统外因素的作用,利用与分析对象的特征联系与相关的其他因素。这样,规划编制工作过程就会将广泛地听取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建议视为必然。(2) 、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过程导控的动态思想方法所谓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特征就是指否定动态发展的思想方法,追求最终的理想状态,忽视发展过程中的协调,缺乏运行观念。动态过程的思想方法要求把城市规划工作的对象确定为动态过程,城市规划工作的成果是一种对动态过程的控制和引导方法,城市规划管理的控制手段也是一种动态过程。(3) 、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所谓刚性规划思想方法特征即缺乏多种选择性,在城市规划工作中表现为欲求唯一的最佳方案,但这种最佳方案往往只是编制者自身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产生原因为机械的社会观,以机械性代替社会综合性。弹性规划思想方法要求抛弃刚性规划思想方法。首先需要明确城市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发展过程。【规划作用力的大小与规划本身的合理性有关,但根本上取决于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经济水平,所以说,城市规划只是以政府意愿形式出现的反映社会经济水平多的普遍市民愿望,它是维护城市社会发展过程平衡力的诸多力量之一】由此可见,城市发展的结果如何受到诸多城市社会意识、城市社会经济水平和政策体制等诸因素的影响。城市社会意识和城市经济水平构成的多样性、发展时间上的摆动决定了为其服务的城市规划必须提供多种的可能性和选择性,即需要弹性的规划思想方法。弹性规划思想方法又包含规模的必要弹性、时效期的必要弹性、用地形态上的必要弹性。(4) 、由指令性多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指令性的思想方法首先假设了城市诸系统的发表是由某一中心的枢纽控制的。规划绝不是在实际城市发展中起指令性控制作用的中心枢纽。引导性的思想方法也是一种控制论思想,它强调各系统发挥自身的选择性,强调规划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引导性控制作用,城市规划是向各系统提供正确的发展选择的引导者。 2、 思想方法的变革对工作的冲击与影响(1) 、对工作方法的冲击与影响城市规划工作将向分析的广泛性、论证的严谨性、成果的弹性方面发展。分析广泛性包括收集数据资料的广泛性,以及分析角度和分析对象的多样性,其中规划前提的分析工作将受到更大的重视。论证的严谨性主要指规划论证工作中思想方法的严谨、论证手段的严谨包括应用数理统计论证,利用计算机辅助轮证。城市规划工作成果的弹性是指规划成果形式的弹性和规划成果内容多的弹性,成果形式的弹性反应的规划成果不再仅仅是一套规定的图纸,规划成果通过非图纸表达的方式会有新发展。(2) 、对工作中的传递方式的影响这里的传递方式是指城市规划工作在参加规划的单位相互间的传递关系或程序。1.1、规划技术设计论证工作是一项科学技术性工作,其内部的工作传递关系是横向的、复合的。1.2、政府立法执行工作是指确认规划的法律效果。1.3、组织开发经营活动的传递关系是相互配合性的,强调社会总效益和参加开发经营单位集体效益的结合,所以这种传递关系也是横向为主的传递关系。第3章 城乡规划体制第1节 城乡规划体制概述规划法规系统城乡规划体制是通过 规划行政系统来共同构建的 规划技术系统 规划运作系统1、 规划法规系统规划法规系统是规划行政系统、规划技术系统和规划运作系统的法律固化总和。法规系统又构成了整个规划体制的基础,为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和开发控制方面提供了法定依据和法定程序。1909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1) 、主干法规划法是城乡规划体系的核心,因而又被称作主干法,其主要内容是有关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和开发控制的法律条款,具有纲领性和原则性的特征。从事法规来阐明规划法相关条款的实施细则,特别是在规划编制和开发控制方面。(2) 、专项法城乡规划的专项法是针对规划中某些特定议题的立法,为规划行政、规划编制或开发控制等方面的某些特殊措施提供法律依据。(3) 、相关法有些立法不是特别针对城市规划的,但是会对城市规划产生重要的影响,较为典型的是有关地方政府机构在环境方面的立法。2、 规划行政系统规划行政系统是指从国家中央政府到地方城镇政府规划管理部门的机构设置,以及各个层面上机构权责的界定。中央集权英国 地方自治美国3、 规划技术系统规划技术系统指各个层面生物规划应完成的目标、任务和作用,以及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需的内容和方法,也包括各层面上规划编制的技术规范。 战略性的发展规划城市规划体系 实施性的开发控制规划4、 规划运作系统城乡规划运作系统是指规划实施操作机制的总和。第2节 我国现行城乡规划法规系统1、 主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是我国城乡规划是领域的主干法。城乡规划法全面定义与界定了城乡规划行政的各个维度:城乡规划的制定,主要界定了各类法定规划的编制主体与审批主体、主要编制内容,以及各自的审批程序;城乡规划的实施,不仅强调了新区开发和建设,旧城区改造,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和风景名胜区周边建设中的城乡规划实施要点,还详细界定了“一书两证”的适用条件以及申请与受理程序;城乡规划的修改,主要规定了各类法规城乡规划修改的前提和审批程序;监督检查,主要阐述了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修改等环节的监督检查主体以及有权采取的相应措施;法律责任,主要阐述了违反本法相关规定的组织和个人英承担的法律责任。2、 从属法规与专项法规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系的从属法规和专项法规主要在城乡规划法的几个重要维度展开,对城乡规划的若干重要领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界定,包括:城乡规划管理、城乡规划组织编制和审批管理、城乡规划行业管理、城乡规划实施管理,以及城乡规划实施监督检查管理。3、 相关法在我国,与城乡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覆盖法律法规体系的各个层面,涉及土地与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市政建设等众多领域,是城乡规划活动在涉及相关领域时的重要依据。同时,城乡规划作为政府行为,还必须符合国家行政程序法律的有关规定。第3节 我国现行城乡规划行政系统1、 各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设置国家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内设机构城乡规划司省、自治区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省、自治区的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有些省、自治区委建设厅) 内设机构城乡规划处负责直辖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为市规划局市、县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为市、县规划局(或建委、建设局)2、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职权各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同级政府负责;上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下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职权:行政决策权 行政决定权 行政执行权1、 法定规划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各种城镇体系规划都是战略性规划;对于城市而言,城市(镇)总体规划是战略性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实施性规划。2、 规划依据(1) 、上位规划 依法制定的上一层规划的控制力大于下一层次规划,城市规划的制定必须以上一层的规划为依据。(2)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城县规划法规定: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以及乡规划的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相应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3) 、城乡规划相关法律规范和技术标准(规范)城乡规划编织法规定:城乡规划编制单位应当严格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划编制规划,提交的规划成果应当符合本办法和国家的有关标准;编制城市规划,应当遵循国家有关保准和技术规范,采取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资料。(4) 、国家政策城乡规划是落实国家政策的重要工具,城乡规划法第四条规定:“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5) 城市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指导意见对城市土地使用的调控是城市政府实现其愿景的重要工具,所以,城市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非常重视各类城乡规划对城市各种事业发展进行的空间安排。第5节 我国现行城乡规划运作体制 我国城乡规划运作体制的核心是程序合法,依据合法。1、 开发控制制度 我国城乡规划运作实施“一书两证”制度,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2、 开发控制依据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实施城乡规划时的依据主要有:法律规范依据、城乡规划依据、技术规范依据和政策依据。第4章 城市规划的价值观 “永续发展”第1节 城市规划的任务1、 规划 基本要素或属性:第一,既定目标,即规划必定是基于既定的、特定的目标;第二,行动或决策集合或序列,即规划必定包含一系列对于实现目标有贡献的决策或行动;第三,这些决策或行动的内在逻辑在于向后传递性,即上一项决策或行动引发下一项决策或行动,最终导致既定目标的实现。2、 城市规划的任务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专供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创造和修复人居环境,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达到城乡经济、文化和社会协调、稳定地永续、和谐发展。第2节 城市规划的目标和价值观1、 城市规划的目标从本质上讲,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消除过抑制发展的消极影响,并增进积极影响。利维对城市总体规划的一般目标进行了总结:健康公共安全交通公共设施的提供财政健康经济目标环境保护再分配目标2、 价值观影响城市规划目标的形成 目标的形成有以下几个来源:权威 洞察力 分析方法 科学轮 动机 类似事件 类推 价值体系 3、 城市规划价值观的确立长期以来,城市规划一直以保护与促进公共安全利益作为学科的价值观,具体来说,主要涉及以下方面:健康与安全,方便与效率,公平与平等,美观与有序,环境与资源等。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基本目标是:“ 城乡空间中的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保障。”这是学科建设发展的底线。近二十年,永续发展正在逐步成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价值观。第3节 永续发展做诶城市规划的基本价值观1、 永续发展的概念与思想形成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 永续发展的战略意义城市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域,城市的永续发展对实现全人类永续发展,关系重大。城市规划正在着眼于长远、从全局利益出发,全面地、综合权衡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重要工作,因此在城市规划中贯彻、落实永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3、 永续住区与永续城市(1) 、永续的人类住区发展 向所有人提供适当的住房 改善人类住区的管理 促进永续的土地使用规划和管理 促进综合供应环境基础设施,包括供水、卫生、排水和固体废物管理 促进人类住区永续发展的能源和运输系统 促进灾害易发生地区的人类住区规划和管理 促进永续的建筑业活动 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和能力建设以促进人类住区发展(2) 、永续的城市发展 1996年伊斯坦布尔人居宣言指出:“我们认为城镇是文明的中心,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精神及科学的进步。我们必须利用我们住区所发来的机遇,保护其丰富多彩的形式,以促进全人类的团结”;“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过上有尊严、身体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生活美满的地方。”4. 、城市规划与永续城市发展我国的城镇发展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面临着更为巨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资源的瓶颈效应 农村日益增长的劳动力与城镇有限吸纳能力之间的矛盾 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以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相对滞后的城镇功能和物质基础设施之间的矛盾 城镇自然和人文资源面临的来自城镇发展的压力。第4节 “和谐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理想目标1、 永续发展提出的初衷是为了应对危机,其核心诉求是人类的生存;而和谐发展则是在永续发展的基础上,创在更美好、更有意义的人类生存方式。2、 和谐城市的价值观(1) 、人与自然的和谐 生态城市概念提出(2) 、人与人的社会和谐 人类社会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伴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增高。(3) 、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谐 强调保持城市发展过程中历史的延续性,保护文化遗传和传统生活方式,促进新技术在城市发展中的运用并使之为大众服务,努力追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新的科学技术运用之间的协调。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