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第一部分地壳.ppt
第一部分 地 壳,第四节 火山和地震(2学时)一、火山一、火山喷发和火山构造1 火山: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2 火山构造:火山锥、火山口、火山管、火山湖等。3 火山喷发物:根据喷出物质性质和物理状态,可分:A 气态喷发物:以水汽最多,一般占6090,其他成分有B 液态喷发物:由火山口溢出的熔岩,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类物质。C 固态喷发物:火山碎屑物质,各种熔岩碎块和围岩碎块,按大小可分:火山灰:细小颗粒,粒径在0.01mm以下,很轻,可进入平流层。火山渣:颗粒较大,从砂粒至核桃大,多具有棱角。火山弹:颗粒很大,核桃至几吨重,呈纺锤形、扭曲形等。,火山地震,第一部分 地 壳,二、火山类型根据喷发的性质,可分:1 爆发式:猛烈爆发的火山,数量多。大多以中酸性熔浆喷发为主,含气体多,爆炸力强,形成大量火山碎屑,特别是火山灰。如意大利:维苏维火山。2 溢流式:平静喷发的火山,数量少。大多以基性熔浆为主,熔浆温度高,气体较少,不爆炸,没有固体喷发物。如美国:夏威夷火山。3 混合式:介于以上两者之间。以中基性熔浆为主,并有一定爆炸力,它即有熔浆的溢出,又有固体碎屑物的喷发,一般无火山灰。,第一部分 地 壳,根据火山活动的时间,可分:1 死火山:人类历史前有,现在不存在。2 休眠火山:在人类历史中有过爆发,现在仞可能存在爆发。3 活火山:周期性或经常性喷发。关于火山活动的形式可以总结如下几点:A 火山喷发强度主要决定于内因:即岩浆成分,基性岩浆以溢流式喷发为主;酸性岩浆以爆发式为主。B 火山碎屑物质的多少和有无,是判断火山活动类型的重要依据:凡是有大量火山碎屑物,特别是火山灰的火山,都是爆发式的;若只有熔岩流,没有或很少有碎屑物,多是溢流式火山。C 过去、现在、将来,火山活动都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经常形式。,第一部分 地 壳,三、近代火山地理分布规律 全世界大约有2000多座死火山,500多座活火山。近代火山地理分布是不均匀的,但有规律,大体呈带状分布:1 环太平洋带 2 地中海喜马拉雅带3 大洋中脊带 4 东非裂谷带,第一部分 地 壳,第一部分 地 壳,第一部分 地 壳,二、地 震一、地震的基本概念1 概念:是地壳任何一个部分的快速颤动。它是一种经常发生的有规律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2 要素:A 震源:地球内部发生震动的地方。B 震中:震源在地面的垂直投影。C 震源深度:从震源至震中的距离。浅源地震:70km以下;中源地震:70300km;深源地震:300km以上。D 震级:用来衡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能量越大,震级越大。,第一部分 地 壳,震级是根据地震仪器记录下的地震波最大的振幅计算的,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相差32倍;地震没有10级、12级等这样的概念,目前只记录到最大震级是8.9级。微 震:2.5级以下,人们感觉不到。有感地震:2.5级5级,人们有不同感觉。破坏地震:大于5级,会造成损失。大地震:大于7级,强烈地震,损失惨重。,第一部分 地 壳,E 烈度:是表示某地区受到地震影响的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地区的烈度是不一样的。震级和烈度的关系如同炸药和杀伤力之间的关系。烈度与震级大小、震中距离、震源深度、建筑物牢固程度、地基性质等因素有关。,第一部分 地 壳,地震造成铁轨变形,被震垮的桥梁,被震毁的唐山市胜利桥,第一部分 地 壳,二、地震成因类型构造地震:1 含义:由地质构造运动产生的地震。这种地震危害最大。2 成因:断层说,目前最重要的一种假说。主要内容:岩石正在地应力的作用下,积累了大量的应变能,当应变能一旦超过岩石所承受的极限数值时,就会使岩石在一刹间发生突然断裂,或原来已经存在的断层突然活动,从而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以弹性波地震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当地震波传播到地表时,就引起地面的震动地震。,第一部分 地 壳,断层产生巨大能量的原因:A 弹性回跳说:这种理论认为,在断裂刹那间,已经变形的岩石在力消失后,便向相反的方向整体的回跳过去,暂时恢复原来的平衡状态,这种弹性回跳可以产生巨大的速度和力量,把长时间积累的能量释放出来。B 岩浆说:这种理论认为,由于地下岩浆受热,部分熔化为岩浆,其体积膨胀,挤压围岩,导致岩层破裂,从而产生地震。C 相变说:这种理论认为,地下物质在一定深度和压力之下,可以从一种结晶状态转变到另一种结晶状态,因而产生密度变化,引起物质体积的突然改变,从而释放出很大的能量,导致地震。,第一部分 地 壳,火山地震:火山活动引发的,它主要是因为地下岩浆的冲击或由于强烈爆炸产生断裂导致地层的移动。塌陷地震:是由于岩层崩塌陷落而造成的,主要发生在可溶性岩石地区。水库地震和其他地震:在原来没有地震或很少有地震的地方,由于水库蓄水而引起地震。,第一部分 地 壳,三、地震的分布规律 地震是一种极普通的自然现象,地球上差不多天天都有地震,每年平均约发生500万次,有感地震每年约5万次,至于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每年不到200次。地震的时间分布规律:根据历史资料,地震的时间分布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规律,又称地震的周期性或间歇性。这是一个地震带的应变积累和释放全过程的表现。地震的空间分布规律:1 地震发生的垂直分布:毕尼奥夫地震带。2 地震发生的水平分布:呈带状的分布。A 环太平洋带 B 地中海喜马拉雅带C 大洋中脊带 D 大陆裂谷带,第一部分 地 壳,第一部分 地 壳,第一部分 地 壳,第一部分 地 壳,第一部分 地 壳,第一部分 地 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