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doc
北师大版本七年级上册第十六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作者:战永超 来源:哈尔滨市第六十三中 发表时间:2007-5-21 22:08:01 访问次数:905 教材分析:本课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是秦汉历史的扩展与延伸,讲述了三个问题:中原王朝同匈奴的和战关系、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三者之间因果相联,结构完整,体现了中原王朝、匈奴族和西域各族之间的民族关系。同时,本课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对外交往的历史,因此学习好该节课对学生日后学习中外交住的历史有着重要作用。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白随着封建国家的日益富强,中原王朝同少数民族的交往加强,在经济文化交流中是占据优势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各族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秦汉大一统文明。由此领悟到“交流促发展”的深刻内涵。学情分析: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对未知的事情好奇心较强,因此在课前请同学们查找“中国第一位较有影响的使者”张骞和神秘的丝绸之路时,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由于受年龄的制约,他们的接受能力较强,但分析能力较弱;理解能力较强,但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学习兴趣较浓,但学习方法单一。针对他们的这些特点,我采用课前与学生共同备课的方法,让他们提前知道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结合教科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可以让教师在授课中少走弯路,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因为学生要学的,就是我们要做的。设计思路:本课将师生“共同备课”的教学内容与合作探究教学法有机结合起来,师生间也形成了特殊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学生在上课之前已经通过师生共同备课这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对该课有了大致的了解,他们通过主动参与、合作创新,提出了许多老师曾经不在意的问题,因此在课上不仅要解决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完成“三维目标”,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问题,以此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2)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3)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1)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2)注重师生互动,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3)将师生共同备课时搜集到的问题进行疏理、筛选,整理出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2)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3)通过张骞出使西域,结合“八荣八耻”,使学生理解热爱祖国、服务人民、艰苦奋斗应落到实际行动中来。(4)联系现实社会,增强学生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信心。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难点:张骞通西域;解决教学重点难点的措施: 1、将“师生共备”中学生提出的重、难点知识在屏幕上显示,并在所提问题后面署上该生的名字,这样一方面可以突出该课的重点,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2、为更好地突出“张骞通西域”这一重点,释疑难点,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张骞通西域路线图”,找出西域的大致地理范围、出发点、最远点、所经主要国家、主要山脉,形成对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路线印象。同时运用多媒体展示张骞通西域后,中原与西域间物产的互输及友好往来,并引导学生想象张骞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西行之路的艰难,学习他坚忍不拔的大无畏精神,从而引申至当今社会“树新型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内容上来,增强效果的实效性。3、课前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查找关于古代丝绸之路和中国西部大开发的相关内容,发挥他们的参与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同时,利用来自“中原与中亚商人”的对话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教学方法:首先将“师生共备交流窗”中学生们提到的问题进行疏理、筛选,对于共性问题创设合作探究的情境,以讨论法、表演法、识图法、引用法等多种模式交叉使用;对有代表性的个性问题采用讨论、启发、对话等方法进行,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通过多种渠道掌握知识的能力,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增强课堂教学的时代感。教学准备:课前查找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编演情景短剧学法指导:在“师生共同备课”前,将印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师生共备交流窗”交给学生,同时结合教科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自主找到最佳的解决途径(如合作探究、情景再现、老师讲解等),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创设展示的平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两首诗:送元二使安西、使至塞上。这两首诗描写的是怎样的情景和哪里的风光?在中国历史上,西部是一部凝重的历史,向人们展示着它辽阔、壮丽与神圣的风貌。(图片)那里有大漠戈壁、古城遗址、楼兰佛塔,这一切无不诉说着西部的古老和辉煌的过去。现在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令人神往的西部,去探寻西域交通开拓者的足迹和古老的商旅之途“丝绸之路”。讲授新课:一、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 请同学们看屏幕,对于以上问题,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二、张骞通西域汉朝时由于道路的艰险和匈奴的阻隔,中原和西域几乎处于隔绝状态,汉武帝时期,他派张骞出使西域打破了这一僵局。下面就请同学们观看情景剧张骞出使西域,小演员们会告诉你们答案的!(根据剧情需要,利用多媒体展示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和西域与中原互传的物品图片)看过以上同学的表演,你找到答案了吗?哪位同学能发表一下你的见解?老师在这里补充一点就是,(边指图边讲解)张骞去时是出玉门关沿天山南麓,经过乌孙、大宛,到达了大月氏,后从大月氏返回,路过大夏,沿昆仑山北麓而行,经陇西返回长安。出使的结果怎样了呢?刚才大家客观的评价了张骞的功劳,我们深深的被他不畏艰险,不辱使命,忠诚报国的爱国真情所打动。在今天树立“新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同时,我们可以从张骞身上学到些什么呢?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架起了加强汉朝与西域沟通的联系,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它的设立向世人宣告了,新疆自古以来,就归我国中央统辖。任何干涉我国内政,想将新疆分裂出去的痴狂想法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同中原地区联成一体,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在此基础上,经过西汉的开发和管理,形成了贯通东西方的交通线丝绸之路。请同学们看屏幕。针对这一问题请“中原人士和中亚商人”来告诉我们吧!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丝绸之路不仅丰富了中原地区与西域人民的生活,(图片)而且它还将黄河中下游的中华文明同黑海、波斯湾的文明联成一体,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互相传递着文明的信息。一幅凄凉的西部风光(屏幕上显示着请同学们自主解决的问题:秦汉时期,中原与匈奴的关系怎样?)没有了。(屏幕上显示同学们提出的共性问题: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张骞出使西域给中原带来了哪些物产?)学生表演(略)(到屏幕前,边指边说)张骞从长安出发,过陇西到玉门关,通过大宛到达了大月氏,后又从大月氏返回,跨过葱岭回到陇西直抵长安。 学生畅所欲言,得出结论:张骞这次出使虽然没有成功,但他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带动了中原和西域人民的交往。我们互传的物品有很多(大屏幕显示):良种马、石榴、核桃,中原的有丝绸、漆器、铸铁、凿井等技术。 同学们发言踊跃。 (屏幕显示:丝绸之路的路线是怎样的?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影响是什么?)两位同学运用对话法和图示法表演情景剧,用同学们熟悉的诗歌引发共鸣。然后用一组风光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学习的欲望。教材中这一子目以小字出现,介绍了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即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该部分不要求学生掌握,只作为背景了解即可。它是对以下重点知识的补充说明,旨在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在每个共性问题后面都署有同学的名字,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带动全员参与,并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以情景剧的形式再现当时那段史实,既可以发挥同学们的表演才能,又能集中大家的注意力,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运用识图法,培养学生识图和概括能力教师在补充说明中,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图,以此达到师生互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这是该课的重点,通过这个问题可使教师将问题自然过渡到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上来,为释疑难点做了很好的铺垫。而且使同学们意识到各民族都为祖国的繁荣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可以升华同学们的情感,以张骞为榜样,更好的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结合“八荣八耻”来讨论,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使同学们明白我国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保持统一局面,没有极强的向心力是不可能达到的。我国的今天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共同发展、繁荣,使学生明确,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国家兴盛的基础。这一问题是“共备”中产生的,也是本课重点。通过他俩的对话了解了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作用,双方都说出各自地区的优势所在。同时我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出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分别用紫色线条和绿色线条显示丝绸之路从长安经河西走廊分为南北两路的线路图,用这一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丝绸之路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所起到的桥梁作用。小结: 今天,这条古老的商路虽然已不复存在,但它见证了中华民族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与欧洲国家确立了友好往来的关系,(图片)如今我国的西部,正以前所未有的昂扬斗志、丰富的物质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更辉煌的明天。 板书设计:第十六课秦 汉 开 拓 西 域 和 丝 绸 之 路 张骞通西域 :前138年; 前119年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新的教学方法,即通过“师生共同备课”来完成教学任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熟悉教材,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足够的自信心,从此不再畏惧学习历史,为他们创设了宽容、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既突出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又体现了学生在过程中的学习,这是重过程而不是重结果的新教育思想。由于该课空间跨度较大,学生对有些内容无法全面掌握,所以在叙述两幅路线图时出现了讲述不全面的现象。由于时间的原因,没有对同学提出的个性问题做以总结。作者简介战永超,1975年生。1997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本科学历。现任哈尔滨市第六十三中学历史教师,中教二级。教学风格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2005年被评市转化后进生先进个人。2004年参加南岗区第二十届教学百花奖获优秀课改课,有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和教学设计获国家、省、市级奖,参与的科研课题分获国家级、省级结题证书。2005年被评为省级先进科研实验教师。板书设计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被编入历史板书集粹一书中,参与并编撰了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的同步训练。教研员点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思路,利用课前的“师生共同备课”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历史学习中来,有一定的创新性和时代性。教师能够将历史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无论是“八荣八耻”,还是“西部大开发”都在教学中适时适度的表现出来,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时代感,体现了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情景剧设计的较好,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建议教师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也要关注学生提出的个性问题,因其问题也有代表性。活动课第12课了解身边的“历史”教案作者:周赫 来源:哈尔滨市第六十九中学历史组 发表时间:2007-5-21 22:05:47 访问次数:951 课外活动目的思想教育: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能使学生亲身的感受发生在身边的历史,与真实人物直接接触,比听讲、阅读更具有直观性,使他们了解的实际生活,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切身感受,从现实生活那里吸收丰富的思想营养。知识传授:初中生社会生活经验范围狭小,对于课堂上所学习的历史知识缺乏亲身体验,通过了解身边的历史的“历史”亲身体验感受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同时,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课堂学习的知识之外,还可增加学生见闻、开扩学生的眼界。能力培养:课外活动对提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对中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是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从当前教改的高度看,特别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历史课外活动就有其十分重要地位和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智能和特长的,具有吸引力的校内各外种教育活动。有助于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重点和重点课外活动重点:活动内容的思想性要寓于知识性之中,要用趣味性带动知识性;同时还应考虑中学生年龄特征、个性特征,以及活动内容与课内知识的联系。课外活动难点:历史课外活动应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要力求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三者很好结合起来,这是搞好历史课外活动成败的关键。 活动准备 首先,班级学生在自愿基础上分成小组,每组6?8人。以组为单位选择活动内容自拟题目(内容:1、通过收集个人不同时期的照片了解个人的“历史”;2、通过对家庭成员的调查,了解家庭的“历史”;3、收集整理有关资料了解就读学校的“历史”;3、收集整理有关资料了解身边文物遗址历史)。其次,教师应在进行调查、参观、访问以前,对学生进行适当训练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明确目的、制定计划、规定范围等。教师应使学生对采访和访问的对象有所认识和了解。学生如果事先对参观访问对象毫无认识,只靠教师临时解释,在调查参观访问过程中常会产生困难,不知道注意哪些问题,不知怎样观察和提问。否则,学生就会无目标、无要点地一味追求趣味而忘记活动的教育意义。第三,教师应对采访对象的背景、基本情况应有所了解,有些被采访的场所有说明文件,教师应搜集利用,作为学生理解对象的辅助。以便指导学生访问。也应把学生的学习需要、思想状况和生活情况向被访问的对象预先说明,并针对学生的教育需要,提出明确希望和要求。活动的计划与日程也由教师与对方共同商定,使采访与访谈有适当的程序。第四,在调查参观访问之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钻研,检查成绩,以巩固收获,并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分析研究,做出完善的结论,以达到提高知识技能和思想认识的目的。各组分别对调查采访活动地点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文字和图片资料,进行整理。,按历史的时序编制成相应的“历史”展品备用。展品可以用图表、数据和符号形式,甚至可以用音像或制作成MICROSOFT POWERPOINT幻灯片。第四,此种活动一定要教育学生严格遵守纪律,注意安全.活动过程(导入)人类天生就有一种历史情结,正如孩子出生要知道自己的母亲,浪迹天涯的游子难以忘却故土。寻根意识、历史意识、家园意识都表现出对历史的依恋。你最感亲切的就是自己身边的事物,你想对它们有更深入的了解,就需要探究这些事物的历史。每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了解身边的历史不仅可以感受浓厚的乡情。还能从中汲取营养,还能以前事为师,努力获得其教益,有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给予大家精神上的磨砺和馈赠。首先,在参观访问之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钻研,检查成绩,以巩固收获,并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分析研究,做出完善的结论,以达到提高知识技能和思想认识的目的。其次,各组分别介绍本组所寻访有关内容,展示收集到的各种文字和图片资料进行整理。每组选出代表按历史的时序编制成相应的“历史”利用用图表、数据和符号形式,以及音像或并制作成MICROSOFT POWERPOINT幻灯片等详细介绍。第三,在活动结束后,以进行座谈讨论,撰写书面报告。第四,要使历史课外活动有蓬勃生机,除了内容具有吸引力,组织得当以外,做好成果检阅和归档工作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师应指导学生检查记录和整理资料,资料的推广发表也极富教育意义。把本次活动拍摄的有关历史事迹、照片收集起来搞一次展览。有些活动成果 具有一定价值,可拍照保存,有条件可以拍录相,有用资料及时归档保管及输入计算机,以备查用。在活动结束后举行总结大会,活动的感悟或体会课外活动的全过程就是运用知识,开发智力的过程,也就是德智体美劳同时发挥作用同时进展的过程。因此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起着明显的不可取代的作用。(本目由教师和学生在活动结束后共同来完成)给教师的建议1确定题目时,既要尊重学生的选择,也要给予必要的引导。明确目的、制定计划、规定范围等。否则,学生就会无目标、无要点地一味追求趣味而忘记活动的教育意义。2、活动过程中,要让学生知道选举学生评委代表是每个同学的民主权利,评选中要公平、公正。3、参加汇报同学代表是少数,但全体同学都是主人,要积极参与。4.归纳总结时既要鼓励和赞扬,又要对学生没有说到的一些问题进行适当补充。教学设计:教师首先对“丝绸之路”的情形稍微介绍一下,指出: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从中国通往欧亚两大洲的陆路通道.在这条通道上,汉朝政府设驿站、筑长城,为来往使团、商旅提供食宿、交通和安全保护。当时贯穿东西的交通线,是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至欧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条通道叫什么名字吗?学生:叫“丝绸之路”教师:对。就叫“丝绸之路”,非常好听的一个名字。那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丝绸之路”吗?学生:知道,因为,在这条通道上,运输最多的是中国精美的丝绸,所以,就叫“丝绸之路”。教师:很好。丝绸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公元前6世纪以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能生产丝绸的国家。丝绸质地柔软,轻薄雅丽,是古代希腊人、罗马人追求的奢侈品,当时谁有一件丝绸衣服,都会引来其他权贵人物的艳羡。正像教材小字部分介绍的那样,公元前1世纪,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曾因身穿丝袍出现在剧场而引起“轰动效应”。后来,身穿中国的锦衣绣服,成为罗马上层社会的时尚。外国人因丝绸而开始知道中国,因喜爱中国的丝绸而想了解中国。他们称出产这种精美织物的国度为“丝国”,对“丝国”充满着憧憬和向往,中国的丝织品和丝经过这条东西交通要道,源源不断地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各地,这条商路也因中国丝织品享有的盛誉而被称为“丝绸之路”。那你知道“丝绸之路”经过了哪些地方吗?学生:知道。接着出示“丝绸之路示意图”(教师经过处理,把一些重要的地名及箭头处理掉)以及一些标有箭头和地名的卡片。然后教师指出丝绸缎之路有两条,后让学生按照丝绸之路的路线在这张示意图上贴卡片。学生完成后,教师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甲乙丙丁组进行讨论:甲组:丝绸之路经过了哪些省份、这些地方有哪些特产?乙组:丝绸之路上有哪些名胜古迹?丙组:丝绸之路上有哪些物产交流?丁组:唐诗中有哪些诗歌是写有关丝绸之路的?甲组学生:经过的省份有陕西、甘肃、新疆,沿途的特产有陕西的石榴,甘肃的冬虫夏草,新疆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瓜等。乙组学生:在丝绸之路上,可以游玩的名胜古迹有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鸣 沙山、楼兰古城遗址、阳关、玉门关,还有火焰山等。丙组学生:经过丝绸之路,我们中国的丝绸、养蚕、丝织技术、冶铁、凿井技术等传到西方,而方的宗教、乐器、魔术、舞蹈、胡萝卜、核桃、胡豆、香芋、汗血马、哈巴狗等传入中国。丁组学生:写有关丝绸之路的唐诗有: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有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等。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表扬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丝绸之路的开辟起到什么样作用?”学生回答:如果没有丝绸之路,那时的外国人就穿不到中国的丝绸,而那时的中国人也就看不到西方的魔术,吃不到胡萝卜,没有哈巴狗可以养了,所以,丝绸之路对双方经济的交流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教师:XXX同学讲得很好,他说到了丝绸之路在经济交流中的作用,还有其它方面的吗?学生:有。如果没有丝绸之路,当时的西方就看不到中国的书了、用不到中国的先进技术,中国人也看不到西方人的书了。教师:对。这是双方的文化交流。总的来说,丝绸之路的开辟,使西方文化的传入,给中原物质文化补充了新鲜务液,丰富了中原地区人民的生活,它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第16课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历史七年级上册)执教者:唐恭兰 连云港市新港实验学校一、 课标要求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二)过程与方法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通过课本剧的编演,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开放交流对于国家和个人的重要性。三、教学过程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出示石榴、核桃、芝麻、葡萄、胡萝卜等图片),这些食品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但是大家知道吗?这些好吃的东西可不是我们本地土生土长的,它们是在二千多年前,从遥远的西域传过来的,那么大家知道西域在哪儿吗?又是谁开拓了通往西域的通道呢?请看第16课,这些疑问自然就有答案。环节二:自主探究,构建知识结构教师:阅读历史材料,并能从中获取重要的历史信息,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能力,(出示知识填空)1、汉朝把( )和( )以西,包括今( )和中亚以至更远的广大的地区,称为西域。(学生在说出答案后,教师:玉门关、阳关在什么地方呢?我们的脑海里没有这个地理概念,我们就请上帮手地图,地图也是我们学习历史的好帮手,常说“左图右史”。教师出示地图,引导学生找出玉门关、阳关,并背诵有关的诗句,“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2、汉武帝之前,西域被( )族控制,汉朝和西域几乎处于隔绝状态。3、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是( )关系,直接影响到河套与西域等地区的安定和发展。(学生在说出答案后,教师:你能用教材提供的图片来说明他们之间的和战关系吗?)4、汉武帝时,派( )两次出使西域。5、西域开通之后,一条横穿欧亚的路上通道( )产生了。学生完成知识填空后,教师:那么,课文三个子目之间有什么联系?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张 骞 通 西 域丝 绸 之 路奠定基础奠定基础环节三:体验探究,理解历史第一组活动:看动画,说张骞教师:汉武帝以前,中原人对玉门关以西很不了解,西域好象一堵“墙”,挡住了中华文明与世界上其他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往来。张骞以他的勇敢、毅力和智慧,打通了这堵“墙”司马迁称之为“凿空”,那么张骞是怎样开辟出穿越西域的道路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段动画短片“张骞凿空”。学生看完动画片后,教师设问:1、张骞受( )委派( )次出使西域。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任务是什么?这个任务达成了吗?3、在短片中,你听到了哪些地名?你能结合课文,画出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吗?4、出使西域的路上,张骞都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5、你最佩服张骞的什么精神?这些精神对你的学习、生活有什么激励作用?6、你能总结出张骞的贡献吗?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评价。第二组活动:编演剧,走丝路教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共同设计一个简单的课本剧,要求剧情:一队从长安出发的商队西去途中,一队从西域返回长安的商队在丝路上偶遇,两队在休息时聊了起来(内容包括各自所带的货物、行走的路线、商品销售的行情等。)学生设计并表演。教师进行总结评价。教师根据课本剧设问:丝路的路线是什么?(学生说完后,教师出示丝路路线图。)通过丝路东西方交流的物产有哪些?(学生回答)环节四:反思探究,感悟历史(出示东西方交流的物产)教师:实际上丝路往来的不仅有丰富的物产,还有灿烂的文化和先进的技术。引导学生举例(从西域传来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冶铁技术、养蚕技术也相继西传)。这些对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丝绸之路的作用。(桥梁)那么,这种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会给汉朝带来什么?又会给西方带来什么?(教师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开放交流推动社会发展。教师:所以对一个国家、社会来说,必须对外开放、走出去、引进来,吸纳先进的技术和文化,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开放交流很重要,那么对于我们个人呢?是保守、封闭?还是开放、交流,在学习中,你打算怎么做?(学生回答)最后,希望在我们的班级同学之间也能建立起一座开放、交流的桥梁,让我们的班级更加和谐、进步!教学者最满意的教学片段实录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最满意的教学片段是环节三中的第二组活动:编演剧,走丝路。在第一组活动中,引导学生总结张骞的历史贡献: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之后汉朝设置西域都护,而西域都护所提供的食宿、交通和安全保护,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重要的基础。由丝绸之路自然过渡到编演课本剧丝路偶遇。在这个活动中,我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共同设计一个简单的课本剧,要求剧情:一队从长安出发的商队西去途中,一队从西域返回长安的商队在丝路上偶遇,两队在休息时聊了起来(内容包括各自所带的货物、行走的路线、商品销售的行情等。)学生在接到任务后,立刻兴趣盎然地活动了起来,他们自由组合成四个小组,商量角色分配、设计台词、准备道具,忙得是不亦乐乎。我一边巡视,一边观察他们的准备情况,并适时地加以指导,以防主题偏离,对个别参与热情不高的同学给予鼓励和指导。十五分钟后,课本剧表演开始,原本打算请一组同学上来表演,但是有两组同学想表演的欲望特别强,而且据我观察,这两组同学的设计也都比较成熟,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在不影响整体进度的情况下,我临时决定请这两组同学上台表演,并进行一个小小的PK,请台下的学生做评委。学生们立刻进入角色,演员、评委各尽职责,几乎每个同学都调动起来,课堂气氛热烈而紧张通过这个活动,首先,学生的兴趣和表现欲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学生参与率非常高。其次,通过简单的设计剧本,使学生对丝路的路线、东西方交流的物品等有了较深刻的了解,培养了处理材料的能力。再次,通过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最后,通过上台表演,又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和展现自我的勇气。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在本课中,我认为第二个亮点是环节四:反思探究,感悟历史。我把它看作是本课的“魂”。学生表演完课本剧后,教师注意创设问题情境,精心了设计一系列问题:丝路的路线是什么?通过丝路东西方交流的物产有哪些?举例说明丝路上往来的文化和技术。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探究,学生很容易概括出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接下来,我通过进一步的设问,过渡到环节四:反思探究,感悟历史在这个环节中,我提出一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会给当时的汉朝带来什么?又会给西方带来什么?为了使学生更加直观、感性地感受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我出示了三小节史料,从这些通俗易懂的材料中,学生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结论:开放交流推动社会发展。我再“趁热打铁”追问: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开放交流很重要,那么对于我们个人呢?是要保守、封闭?还是要开放、交流?在学习中,你打算怎么做?从而使学生真正领悟到:无论是国家的发展,还是个人的进步,都离不开“开放与交流”,在学习中,如果能和同学交流学习心得、互换学习经验,会获取更大的进步。通过一个个环环相扣、层次递进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探究,最终能升华感悟到一些什么,使历史学习落实到最大价值体现,即指导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学习方式,我认为这是我这节课最成功的地方。第16课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张骞出使西域,西汉设西域都护,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概念。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2 过程与方法: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的学习,培养不怕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难点:张骞出使西域教学过程 导入: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这部分内容,然后填表时代和战关系战国秦汉汉高祖汉武帝汉元帝二:张骞通西域1 西域是指_。 2. 公元前_,_派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_,张骞此行历时多少年? 3 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意义?(a.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沟通了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b.奠定了我国对西域今新疆地区管辖和开发的基础。公元前西汉政府设置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c.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同中亚、欧洲的通商关系发展起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互相传递着文明信息。)张骞的个人品质,你最敬佩哪一点?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是什么时间?除张骞外,你知道的外交家还有谁?三:丝绸之路阅读丝绸之路示意图你能说出丝绸之路的路线吗?从出发经,今,通往、,直到这条线路为什么称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畅通的原因是什么?你知道哪些物产、艺术是从西域传入的?如果没有这些东西,今天的生活会怎样?丝绸之路在东西方交流中有什么作用?每课一得:你知道汉族名称的来历吗?重点讲解:二:张骞通西域:西 域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包括今新疆和中亚以至更远的广大地区 2、第一次(公元前138年) 3、第二次(公元前119年) 4、西域都护的设置(公元60年)三、丝绸之路1、美丽名称的由来2、路线 、作用材料阅读85 有人说长城是封闭保守的象征,有人认为长城在秦汉帝国向西开拓推进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你同意哪种观点 ?( (1)同意第一种看法。因为长城的修建是一 种消极被动的防守,一定程度上起了闭关 锁国的作用,同时长城把游牧区和农耕区隔开,阻碍了游牧民族和中原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2)同意第二种看法。在西域设置亭障,成为西汉在西域的政治军事据点,成为中原先进文化在西域的传播站;长城对匈奴的进攻起 了屏护作用,保证了汉朝同西域的交通畅通 所以具有关键意义)自我测评 1资源与学案 选一选 2活动探究 有一部关于秦朝的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镜头:秦始皇和大臣李斯一边谈论政事一边吃着葡萄、石榴,旁边还摆放着一壶茶。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来说一说,这个情节是真是假?为什么?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韦荣教材版本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课时安排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记 大宛列传,初步培养学生阅读历史资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绘制“丝绸之路示意图”,提高学生的识图、绘图能力,加深学生对丝绸之路的了解;通过列举中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和传出的物品、文化成果,让学生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认识到丝绸之路对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和影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史记 大宛列传,了解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的事迹,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中西方频繁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使学生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重点丝绸之路在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难点张骞出使西域设计理念1、积极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重知识的探究过程、重能力的培养与训练。2、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知识探究原则,依托我市的历史文化优势,缩短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实现知识的深度迁移、拓展升华。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识图绘图能力、归纳能力,大部分学生对历史知识具有较浓厚兴趣。但初一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