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新课程文综-地理备考工作的几点建议.ppt
做好新课程(文综/地理)备考工作建议,主要建议,(一)认真领会高考命题指导思想。(二)全面落实高考大纲说明的各项要求。(三)科学安排高考复习进程。(四)加强学科内的综合复习。(五)认真组织选考内容的复习。(六)精心做好模拟试题的选编、训练、批阅和 讲评工作。(七)逐步调试考生的心理状态,充分挖掘每位 考生的应试潜能。,(一)认真领会高考命题指导思想,(二)全面落实高考大纲说明的各项要求,认真研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的复习策略准确把握高中地理考试内容要求的范围高度重视四项地理能力考核目标的达成,认真研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的复习策略,认真研读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设计思路和目标要求。准确把握“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有关内容的复习目标与方法。地球与地图注重(经纬网、等值线)读图方法的指导和技能训练,使学生切实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地球仪、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总论)重视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分布及发展变化规律的梳理、理解,地理表象的形成。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分区)重视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和过程的指导,旨在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学会根据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善于引导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地球与地图,初中地理,世 界 地 理,中 国 地 理,总论,分论,总论,分论,认识大洲,认识地区,认识国家,区位与分布,区域联系,环境与发展,地区差异,疆域与人口环境与资源经济与文化,海洋与陆地气候居民,地区发展差异居民,乡土地理,准确把握高中地理考试内容要求的范围,参考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教学研究与案例有关内容,准确把握高中地理考试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必修1侧重自然地理,应重点帮助学生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必修2侧重人文地理,应着重帮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必修3侧重区域地理,应着重帮助学生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选修3侧重旅游地理,应着重帮助学生了解旅游资源的类型、分布状况,学会评价旅游资源、设计旅游活动,分析旅游开发对经济与环境的影响。选修5侧重自然灾害与防治,应着重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类型、分布,及其环境特点、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选修6侧重环境保护,应着重帮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理解环境问题及其成因,探求资源、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加强学科内(必修模块之间、必选修模块之间和高初中之间)相关内容的相互联系,以及文本知识实际应用。,高中地理考试内容,必修1的考试范围与内容要求的广度和深度,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在天体系统和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地球在太阳系中普通性与特殊性的表现及其原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规律。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理环境及其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运动的特征、规律和地理意义。判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地球的圈层结构,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地球的内部、外部圈层结构及特点。自然环境的组成。,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主要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大气受热过程。对流层大气的热量来源、受热过程、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及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冷、暖气团,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常见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天气系统移动前后的天气变化特点。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循环运动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及其成因,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区域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主要影响因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自然条件对聚落和交通线分布状况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规律,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某种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引发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以及防灾减灾措施。,必修2的考试范围与内容要求的广度和深度,人口与城市 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辨别和判断“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的特点,形成原因。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不同规模城市(镇)服务功能的差异。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地域文化的含义,不同地域文化的地区,城市景观和城市地域结构特色各异,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工业地域类型形成的主要条件与发展特点。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等地域联系方式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大致经历,人地关系思想在各历史演变阶段的主要特点。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其产生的根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原则,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性,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必修3考试范围与内容要求的广度和深度,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区域的含义。区域的划分和区域特征。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区域间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产业迁出区和迁入区及对资源调出区和调入区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例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草原、湿地等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其危害及其综合治理、保护的措施。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其发生的原因、危害,综合治理的有效措施。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措施。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条件和人口、经济发展基础等人文地理条件对流域开发建设影响,流域发展的方向、制约因素及其综合治理的对策。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存在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与途径。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存在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与途径。,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区域开发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区位条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措施。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措施。,理信息技术的运用遥感技术(RS)在资源普查、环境监测和自然灾害监测中的应用。遥感的概念和基本工作过程、功能和意义。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概念和基本工作过程,功能和意义。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简要流程,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数字地球的含义。数字地球的概念,数字地球的应用。,高度重视四项地理能力考核目标的达成,给学生创造“触地”的机会,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增加感性认识,培养发现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给学生提供“说理”的机会,不惜放弃一些教师不厌其烦的讲述时间,让位给学生表达、交流学习体会、见解和成果,培养学生运用地理术语和表述方法准确表达学习结果的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 1、读取题目要求审题专题训练 2、获取文字信息文字材料题的解答 3、获取图表中的信息常见地理图表的读图 方法,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1、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空间定位)2、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图文转换、图表转换、图图转换)3、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等值线图、日照图、坐标统计图、地形剖面图等)4、基本的地理观测和地理实验。,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1、描述地理事物、概念、原理和特征(要点、措辞、看图说话)2、阐释地理原理与规律(比较、判断、分析、要点组织),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1、提出问题、论证和解决问题(发现地理问题、提出必要的论据进行认证)2、地理综合题答题要点和语言组织(自然地理部分、人文地理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三)科学安排高考复习进程,(四)加强学科内的综合复习,学科内的综合包括:必修模块之间、必选修模块之间和高初中之间相关内容的相互联系,以及应用文本知识解决地理实际问题。,有效组织专题复习的三条“铁律”,先学后教,温故知新,能:针对学的问题进行教,循序渐进,有效教学,否:教学生学会阅读和思考,先教后学,学生能否自己阅读和思考,学生认知基础与教学内容关系,28,规律的核心内涵是什么?规律的教学要求是什么?,第一条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1、规律内涵 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阶段),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当然,这时只靠学生自己读书和思考还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所以,教师的教学依然是重要的,但是,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提出的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这就是教学的针对性。没有针对性的教学就是一般化的教学,一般化的教学是无效和低效的教学。值得强调的是,在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也不能包办代替,而是要继续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并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29,2、先学的特点(1)超前性:学先于教,课内先学或课外先学。(2)独立性:强调的是学生独立开展学习活动,自行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教学=“先学”+“后教”,后教为先学服务(教服从服务学)(3)异步性:时间、进度、深度因人而异。结果:共同进步+个性发展,30,31,3、后教的特点,(1)针对性:针对先学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让教师的教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的“三不教”原则,即:凡学生自己看书能懂,不教;凡看书不懂但自己想想能够弄懂,不教;想想也不懂但经过学生之间讨论能懂,也不教。(2)参与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把教室回归到学堂)。()发展性:让学生在先学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和收获。先学现有发展区(知其然)后教最近发展区(知其所以然),第二条 先教后学以教导学,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时候(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教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思考上面,这同样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方法。当然,教师不能脱离学科性质、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来单独传授所谓的方法,而应该把方法传授有机地渗透和融入知识的教学中,并引导和教育学生保持对学习方法的关心,养成“方法”的意识。,32,1、规律内涵,2、教学生学会阅读,第一阶段:教读阶段:教师教读,学生仿读第二阶段:引读阶段:教师由讲解转为引导,导法、导思、导疑、导路第三阶段:自读阶段:独立阅读苏霍母林斯基:不会阅读的学生是潜在的差生。,学会阅读,从方法角度谈:学会有目的的读、有兴致的读、动手式的读,从“学科”角度谈:掌握学科的基本语言(符号、术语)、基本思路、基本结构,3、教学生学会思考:思维是可教的,()学会思考的标志: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知识是思维的产物:通过思维获得的知识是真知、活知()思维的水平和品质:逻辑性、深刻性、新颖性、灵活性()思维的方法和类型:分析、概括、具体化、抽象苏霍母林斯基:不会思考的学生是没有潜力的学生。,34,第三条“温故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1、规律内涵一切教学都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这也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经提出这样的命题:“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这是教育心理学对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最伟大的贡献,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学生的有意义学习。这条规律告诉我们,新知识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原有知识,所谓温故知新,没有“故”哪来“新”?这也就是说,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新知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的,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或由旧知重新组织或转化而成。,35,温故知新的本质是化难为易,由于变易了,学生就能学会,而学会了,学生便容易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样学习就能进入良性循环的机制:学会兴趣愿学学会。相反,如果学生读不懂、学不会,就会越来越没兴趣,这样学习就进入了恶性循环:学不会没兴趣不愿学学不会。,36,2、教学要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布卢姆认为:只要从每个学生的认知前提能力(包括前提知识、先决技能、初始能力)出发,循序渐进,因人而异地提供每个学生所需要的指导和帮助,老师就能够帮助“笨”的、“学得慢”的、“智力落后”的学生像“聪明”的、“学得快”的、“有才能”的学生那样学习,而且学得一样的好!所以,最终的学业成绩的分布应该是负偏态的,大多数分数将集中在成绩测量的高分一端。,37,(五)认真组织选考内容的复习,1、在必修模块的专题复习过程中,结合相关内容渗透选考内容的考试要求。例:必修课程内容与“环境保护”的联系(1)地理1:“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地理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地理3:“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展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2、认真组织选考内容的专题复习。,1.精心选编模拟试题,(1)充分发挥同伴或学科组的集体智慧,依据考纲要求,结合学情实际,精选精编试题。(1+1)(2)主动建立校际间的试题交流或校际间联合命题制度,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六)精心做好模拟试题的选编、训练、批阅和讲评工作,2.有目的的组织模拟训练,(1)每次训练的内容应有各有侧重,以此逐渐达到查漏补缺。(2)可组织校际考,以便横向比照各自学生对考查内容的学习水平。,3.认真及时批阅试卷,(1)考试结束当日,及时组织同伴或学科组的全体教师集中批阅试卷。(2)认真做好评卷记录,为分析卷面积累详实的素材。(3)切实做好每一次模拟考试的卷面分析,针对查找出来的知识漏洞或学习能力不足等问题,共同研究补救策略。,4.努力提高试卷讲评课的实效,(1)精心设计每一节试卷讲评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2)将“主讲”让位给学生。不惜放弃一些教师不厌其烦的讲述时间,给学生提供“说理”的机会,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表达、交流解题的思路。(3)教师的点评应起到“一两拨千斤”之功效,避免面面俱到。,(七)逐步调试考生的心理状态,充分挖掘每位考生的应试潜能。,(1)结合每次模考的具体情况,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逐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技巧。(2)给学生树立“自信”的机会,经常为学生呈现一些出乎意料的地理问题情境和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坦然应答,培养学生勇于应对新题境鉴定信念。,四、答疑解惑,1、你对新课程(文综/地理)高考大纲说明的主要内容要求,还有哪方面不清楚?请提出来以便我们进一步交流!2、你对新课程(文综/地理)高考复习策略,有哪些新的思考?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祝大家,身体健康 工作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