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推广改革与发展思考.ppt
现代农业推广改革与发展思考,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李新然电 话:;E-mail:博 客:,第一个问题:注意理解农业推广的内涵和功能,一、“农业推广”概念的来源 农业推广是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出现的一种社会活动。我国古代把农业推广称为“教稼”、“劝农”、“课桑”。将“推广”一词用于农业活动,在宋史食货志中就有记载。,国外使用“推广”一词,最早见于1866年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的“大学推广”一词。这是把大学教育伸延到校外去的社会教育活动。“农业推广”一词,则被认为是美国20世纪初的赠地学院开始应用的。1914年美国国会通过农业合作推广法,使农业推广法制化,同时也给“农业推广”赋予了新的意义。,我国“农业推广”一词的应用,始于20世纪30年代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改用“农业技术推广”。由于我国农业经济体制的变革,“农业技术推广”的涵义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及其农村经济的发展,自1985年以来逐渐用广义的“农业推广”一词所代替。,二、农业推广概念的演变 纵观世界农业推广发展的历史,农业推广的涵义是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演变的,是随着各国的历史特征、国情、组织方式的不同,所要实现的目标各异而演变的。因此,很难对“农业推广”这个术语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狭义的农业推广,一类是广义的农业推广,还有一类是现代农业推广。,(一)狭义的农业推广 是指对农事生产的指导,即把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学研究成果,通过适当的方法介绍给农民,使农民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在生产中加以应用,从而提高产量,增加收入。,狭义的农业推广,工作业务范围大都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针对各地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着重推广农业改良的技术和进行技术的扩散。目前世界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推广工作内容仍属于这种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生产技术的农业推广。,长期以来,我国沿用农业技术推广的概念涵义,也属此范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标明:“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又将农业技术界定为“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二)广义的农业推广 是指除单纯推广农业技术外,还包括教育农民、组织农民、培养农民义务领袖及改善农民实际生活质量等方面。因此,广义的农业推广是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以家庭农场或农家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内容,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农村社会教育。,广义的农业推广工作内容、范围很广,以农村发展需要为依据,一般包括以下10个方面:有效的农业生产指导;农产品运销、加工、贮藏指导;市场信息和价格指导;资源利用和自然资源保护指导;农家经营和管理计划指导;,农家家庭生活指导;乡村领导人才培养和使用指导;乡村青年人才培养和使用指导,对农村青年进行有组织的“手、脑、身、心”的四健教育;乡村团体工作改善指导;公共关系指导。,随着农业发展,农村社会变迁,对广义的农业推广的涵义,197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出版的农业推广:参考手册作如下解释:农业推广是在改进耕作方法和技术,增加产品效益和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和提高农村社会教育水平方面,主要通过教育来帮助农民的一种服务或体系。,总的来说,广义的农业推广强调教育过程。农业推广教育是农村发展的迫切需要。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里,大都认为农业推广是一种农村社会教育。农业推广不仅是指导农民采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而且是涉及一切与农民本身更深层次的东西。,(三)现代的农业推广 进入20世纪80年代,信息的发展赋予农业推广的涵义更为丰富。农业推广的涵义不仅仅是农业生产技术的内容以及随着“技术转让”所需要提供的教育过程,更侧重在信息传播、传讯所形成的不断为农业、农民、农村提供信息的动态过程。,198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出版的农业推广:参考手册中,作了如下解释:推广是将有用的信息传递给人们(传播过程),而且帮助这些人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正确观点以便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和技术(教育过程)的一种过程。,三、农业推广基本概念的界定 由于农业推广是不断发展的,农业推广的涵义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但从农业推广活动的实质来看,它是由国家事业机构或者民间机构部署的一种有组织的职业活动,其推广过程是通过组织与教育(或沟通)农民,诱导农民行为自愿变革,推广目标是实现国家农业政策的需要及农民自身的需要。,农业推广是一种农村发展的社会教育、传播和咨询活动。通过试验、示范、干预、沟通等方式组织与教育农民增进知识,改变态度,提高技能,不但使农民采用和传播农业新技术,而且使其自愿改变行为,以改变其生产条件,提高产品产量,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智力与自我决策能力,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四、农业推广的性质 农业推广的内涵受时间、地点的制约,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历史发展而演进。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农业推广的基本性质都始终属于教育范畴,是多种内容和形式相结合的农村社会教育。,(一)农业推广的教育性 无论什么推广,其共性是:以农民作为工作对象,根据当时、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向农民进行知识、技术和信息传播的过程,产生的直接作用是帮助农民掌握利用这些知识、技术和信息,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因此,农业推广基本属性是教育,是一种农村社会教育。,1狭义的农业推广的教育性。这类农业推广,一般强调以改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为目的,着重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在推广过程中,农民接受了新的知识和技术,提高了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同时增加了农业产品和改善了农产品质量。,2广义农业推广的教育性。在美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里,都认为农业推广是一种广泛的农村社会教育。因为广义农业推广不仅是指导农民采用农业新技术,而且涉及一切与农业经营和农民生活有关的事项。,3现代农业推广的教育性。现代农业推广的中心是加快农业情报和技术信息的传播,促进农民产生新的动机,改变态度,更新知识,提高技术,增强决策能力,导致行为改变。这是一种将推广工作的目标更着重于对农民心理素质和行为改变的社会教育。,(二)正确认识农业推广的教育性 正确认识农业推广的教育性,是农业推广工作指导思想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思想上承认、重视或否认、忽视农业推广的教育性,将是我国农业推广改革实践的一个转折点。,农业推广人员在思想上承认和明确了农业推广的教育性,是一种既无“权”又无“利”的社会服务工作,那么就会通过周密的计划和有效的方法,帮助农民增加知识、技能和信息,培养农民经营能力,鼓励农民采用各种有用的知识、技能和信息。,目前,我们对农业推广的教育性还认识不足,其原因有:一是由于我国农业推广受传统封建社会的“劝农”、“督导”的影响,加上长期推行政府指令和计划为主的政策,把农业推广工作看成主要是行政工作;,二是由于我国农业推广工作长期以农业技术为主要内容,把农业推广看成是一种单纯的生产技术性工作,忽视对农民的教育指导以及帮助农民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当前,我国农业推广已经出现转变和正在进行改革,集中表现在:改变“政事不分”,减少行政手段,强化农业培训、咨询和经营等综合服务,逐步认清推广工作中人与物之间的辩证关系。,明确和重视农业推广的教育性,就要确认推广工作实质上是人与物结合的过程,是农村人力(智力)资源的开发,而不是单纯的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也不是单纯的追求增产目标。推广工作首先着眼于通过交流增进农民的知识和技能、改变农民的观念和行为、提高其素质,进而增产增收、改善生活,促进农村发展。,明确和重视农业推广的教育性,就要尊重农民接受和采用新技术的自主权。他们有权对自己的经营做出决策,有权采用某种新技术,也有权拒绝采用某种新技术。推广工作者的责任,是向农民传播新的知识、技术和信息,而不是代替农民去决策。,因此,从根本上说,要创造条件改变那种行政命令式的推广方法,而代之以服务型的推广方法;要充分发挥推广人员对农民的教育和指导作用,而不是利用自己的权力让农民干这干那;要让农民参与推广计划的制定和对推广工作的评价。,明确和重视农业推广的教育性,就必须懂得教育是相互的,即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决不能把推广工作看做是单方面的。从这一点出发,推广工作者就必须以平等态度接近农民,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学习、互相爱护,建立起朋友般的关系,而不能以“领导者”自居,以“救世主”的面孔出现。,在推广工作中,要注重双向的交流,在向农民传播新的知识、技术、信息的同时,学习农民的成功经验,了解农民的需要,解决他们的问题,及时向领导反馈他们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启发农民的主动性,才能搞好推广工作。,五、农业推广的社会功能 农业推广的社会功能可以分为直接功能和间接功能两类。直接功能具有促使农民改变个人知识、技能、态度、行为及自我组织与决策能力的作用,而间接功能是通过直接功能的表现成果而再显示出来的推广功能,或者说是通过改变农民的状况而进一步改变农村面貌的功能。,(一)直接功能 1增进农民的基本知识。农业推广工作者是在开发农村的人力资源,知识和信息的传播为农村农民提供了良好的非正式校外教育机会,这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把大学带给了农民。,2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这是传统农业推广的主要功能。通过传播和教育过程,农业技术得到扩散,农村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得到提高,从而增强了农民的职业工作能力,使农民能够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获得满意的农业生产或经营成果。,3提高农民的生活技能。农业推广工作内容还涉及到农家生活咨询,因此,通过教育的传播方法,农业推广工作可针对农村老年、妇女、青少年等不同对象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从而提高农村农民适应社会变革以及现代生活的能力。,4改变农民的价值观念、态度和行为。农业推广工作通过行为层面的改变而使人的行为发生改变。农业推广教育、咨询活动引导农村农民学习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这使农村农民在观念上也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5增强农民的自我组织与决策能力。农业推广工作要运用参与式原理激发农村农民自主、自力与自助。通过传播信息与组织、教育、咨询活动,农村农民在面临各项问题时,能有效地选择行动方案,从而缓和或解决问题。农民参与农业推广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必然提高农民的组织与决策能力。,(二)间接功能 1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推广工作具有传播农业技术革新的作用。农民采用农业技术后,农业科技成果才有可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在农业技术革新及科技进步系统中,农业技术推广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2提高农业生产与经营效率。农民在改变知识、信息、技能和资源条件以后,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一般认为,农业发展系统包括的主要因素有研究、教育、推广、供应、生产、市场及政府干预等,农业推广是农业发展的促进因素,是改变农业生产力的重要工具。,3改善农村社区生活环境及生活质量。在综合农村发展活动中,通过教育、传播和服务等工作方式,可改变农村农民对生活环境及质量的认识和期望水平,并进而引起人们参与社区改善活动,发展农村文化娱乐事业和各项基础服务设施,以达到更高水平的农村环境景观和生活内涵,同时促进社会公平与民主意识的形成。,4维持良好的农业生态条件。通过农业推广工作,可以改变农业生产者乃至整个农村居民对农业生态的认识,使其了解农业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树立科学的环境生态观念,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5促进农村组织发展。农业推广工作具有发展社会意识、领导才能及社会行为的效果。通过不同的工作方式,推广人员可以协助农民形成各种自主性团体与组织,从而凝结农民的资源和力量,发挥农民的组织影响力。,6执行国家的“三农”计划、方针与政策。农业推广工作具有传递服务的作用。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农业推广工作系统是农业行政体系的一个部分,因而在某种意义上是政府手臂的延伸,通常被用来执行政府的部分农业或农村发展计划、方针与政策,以确保国家农业或农村发展目标的实现。,第二个问题:农业推广模式与发展建议,一、中国农业推广模式与问题 1农业推广模式的主要类型 项目推广 项目示范辐射 技术承包 技术与信息咨询服务,经营服务。技术转让。公司加农户。民间组织加农户。,2我国农业推广面临的矛盾与困境 首先表现为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必要性与现实可能性之间的矛盾。,其次表现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宏观性、计划性同多元化的推广组织的非整体性之间的矛盾。农业技术推广所要解决的问题通常是中、长期农村综合发展问题,因而需要科学地计划、设计与评估,而目前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之间条块分割,利益冲突,缺乏应有的合作与协调以及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再次表现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与农民的实际需要之间的矛盾。现代化的农业推广要求为农民提供生产与生活各个方面的综合信息咨询服务,但是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整体职业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及经历与经验决定了农民需要得到满足的有限性。,此外,还表现为农民影响、参与农业技术推广的必要性同可能性之间的矛盾以及农业技术推广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二、我国农业推广发展的目标模式与创新思路 1农业推广发展的目标模式 推广工作的目标由增加产量向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中心转移,并逐步发展到把农村、农业、农民生产的发展与生活的改善作为农业推广的总目标;,推广工作的内容由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服务纵深拓宽,并逐步发展成为农业推广咨询服务,即除去农业外,还包括农民所需要的其它生产、生活领域,如社会、经济、市场、管理、信贷、家政、法律、文化等,从而更多地重视在农村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推广服务的对象不再只是农民,而应当是全体农村人民推广的策略方式,由自上而下行政指令驱动式向以由下而上自愿参与咨询式为主并辅以其它模式过渡;,推广的组织体系进一步向多元化综合型方向发展,民间推广组织力量将不断加强,建立国家兴办与国家扶持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推广的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沟通和参与将成为农业推广服务的基本方法,计算机及大众传媒将被广泛应用。并增强社会性别敏感。,2农业推广模式的创新思路 农业技术推广改革要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典型引路,稳步推进”的要求,着力推进5个方面的创新。,第一,创新推广观念。面对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的农技推广要逐步实现“五个转变”:一是从以“技术为本”的农技推广逐步转变为“以人为本”的农业推广;二是从以政府为主的农技推广逐步转变为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发展的农技推广;,三是从以服务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技推广,逐步转变为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提供综合服务的农技推广;四是从以技术为主线的农技推广,逐步转变为以产业为主线的农技推广;五是从以提供生产技术服务为主的农技推广,逐步转变为提供产业技术、优质农资、综合信息等系列服务的农技推广。,第二,创新推广体制。要根据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通过改革创新,逐步构建一个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中介机构、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对于基层农技推广的改革,要按公益性、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的原则设置机构。,第三,创新考核机制。探索建立对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的科学考评和按绩取酬制度,改变长期以来闭门考核、年底“算总账”的做法。首先,要根据农技推广的公益性职能、农技人员的岗位职责,科学量化年度目标任务、设计考评项目和评价指标。其次,要积极探索县级业务主管部门、乡镇政府、服务对象三方共同考核一线农技人员的新机制,将农民群众的评价作为重要考核内容。,第三,要与奖金工资、岗位动态管理、晋升晋级、创先评优、继续教育挂钩等挂钩,充分发挥考评结果的激励作用。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变对上负责为主为对下负责为主,以对下负责的实绩作为考核的基本依据,即主要由服务的对象农民评价其工作业绩。,第四,创新方式方法。大力推行基层农技人员包村联户,逐步形成农技人员抓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动普通农户的技术推广模式。普及推广参与式(组织农民参与推广的全过程)、培训式(组织专家培训推广人员和农民)、带动式(利用实施重大项目或企业参与带动社会化服务)、示范式(建立展示示范区、科技示范场)等新型农技推广方式方法。,第五,创新管理制度。要借鉴国际上农技(农业、农村)推广体系建设管理的成功经验,加快修改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法,制(修)订相关配套的法规,并出台支持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的政策措施,把促进农技推广事业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当前,特别是要着力构建公共农技推广保障机制,将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知识更新培训等,以及履行职能所需的工作经费全额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相应增加。要探索稳定支持农技推广的财政保障政策体系,应根据东、中、西部财政实际状况,合理确定中央与地方财政的分担比例。,第三个问题:农业科技推广中的社会性别问题,农业科技推广中的社会性别问题分析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的:首先,了解和明确男女两性农民在生活和生产各方面所承担的任务或工作是否存在差异,对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的需求和评价是否存在差异,他(她)们所承担的工作与他(她)们所获得的科技培训机会、内容是否适应或吻合等等;,其次,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人员是否注意到两性的上述差异,并在工作中尊重这种差异,根据不同性别的实际状况和要求,在推广对象、内容、方式、方法、时间、地点等的选择以及整个推广计划和方案的制订中体现出对社会性别的敏感,并在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注意提高妇女的生产与发展能力。,(一)男女两性农民在不同季节和不同时段的工作任务存在较大差异 1.从季节上看,男女两性农民在不同季节和不同月份的工作差异是很大的。2.从“日作图”可以看出男女两性农民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差异较大,作息时间也有一定的差异。,(二)男女两性农民在蚕桑生产中所承担的工作及其程度是不一样的 桑园管理的大部分工作都是由男性来完成,因为其中的体力活比较多,开挖定植沟、运输肥料、翻挖等工作男性比女性更胜任。而女性主要从事家里的活,甚至只做男性交代下来的活,如男性把农药买回来,兑好以后,才与女性一起施肥。,在养蚕中,因为养蚕的工作比较细小、轻巧,大部分由女性来完成,但在领蚕种、售茧、防病等社交、科技方面的事,依然是以男性为主,这也许和“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观念有关,男性被定义为做这些事情的人,男性进行社会交往、参加技术培训,而女性则从男性那里学习一些技术和做一些家务活。,需要注意的是,县、乡、村三级所指出的两性工作量比例是有差异的,有的还有较大差异,这除了人们的视角和对工序的理解不完全一样外,还不能排除另一种可能,即由于社会性别视角的缺失,人们并没有认真注意两性在实际分工中的差异或忽视这种差异,而在被调查时,仅仅凭借一种经验或回忆进行判断。,当然,社会性别分析中,并没有理由追求不同的人对同一现象或事物得出相同的结论,更没有理由追求不同社区或不同人群的两性分工以及社会性别问题的一致性。我们假设并应该和可以看到的是,不同社区和不同人群中,都存在着一定的社会性别差异和社会性别问题。,(三)男女两性农民参与农业技术培训的实际状况是不一样的 1男女两性农民获得相关技术培训的机会不一样。2男女两性农民对技术培训的满意度以及效果评价是不一样的。3.男女两性农民对技术培训内容和方式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四)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对两性分工等社会性别问题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 推广人员反映,农村妇女获得技术培训的机会较男子要少,而限制妇女参加培训的障碍主要有家庭结构、传统观念、交通状况和受教育状况(女的文化程度较低)等。,在村级培训中,男性听课的效果更好,比较集中。而女的则拖儿带女、唧唧喳喳,精力不集中,听不进去,接受能力差。说是来参加培训,女的到一起往往就讲家常、打毛线、编草帽等,不得闲。,过去,培训计划制定时,一般是根据蚕桑生产的特点,安排在什么时段进行什么培训。并没有征求过农户的意见,而是推广机构和人员根据农户的作息时间进行安排,注意错开他们最忙的时间。安排时,只是考虑一般情况,没有特别考虑男、女的差别,是以推广落实下去为中心的。,从培训和研究中当地推广人员的观点及某些现象反映出,作为我们这个社会一分子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不可逃脱地陷于我们这个社会和文化所“规定”的社会性别意识与环境当中。,女性在农业生产和农业推广中的地位与作用被有意无意地“注定”了。这就为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女性参与少、培训效果差找到了一些“合适”的理由,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针对两性的需求和特点进行农业推广方式的设计与选择工作的开展。,(五)现有农业科技推广培训方式没有充分考虑和尊重两性农民的差异 首先,现有技术推广培训没有真正考虑性别差异。其次,蚕桑技术培训与实际生产劳动有一定程度的脱节。在培训中,男性比妇女的参加率要高,这与养蚕中,由妇女完成的大量琐碎又精细的劳动形成鲜明对比。,再次,在某种程度上,推广人员还不希望培训中有太多的妇女参与。因为目前,推广人员对农村妇女存在如下认识:(1)女的在培训的时候往往拖儿带女,聚在一起就开始闲聊、拉家常,有时还在干手工活,精力不够集中。,(2)文化程度低,一般是初中、小学毕业,有的只上过扫盲班,理解能力差,接受能力也差,而且发放了资料也不会看。(3)女的记性差,当时听明白了,回家做的时候就忘了,或者下一次来又忘记了。(4)妇女在家里的零碎活计多,来参加培训也比较困难。从提高工作效率的角度考虑,推广人员更希望由男性来参加培训。,总之,尽管科技推广人员能比较明确地感受到男女在生产和推广中的作用及特点是不一样的,也能注意到生产中的性别结构与接受培训人员的性别结构很不吻合,但却未能进一步了解和明确这种差异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和农村发展工作的影响或制约,,更没有根据提高农业推广效率和推进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去深入调查了解两性农民的不同需求和特点,从而制定和实施既有利于推广工作的改善同时也有利于两性农民共同发展的农业推广方案。,加强妇女能力建设,促进农业农村发展 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倡议书,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和核心内容,它要求我们根据人的生存条件、特点、需求进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计划、组织、实施和评估,以求得社会全面的、可持续的、和谐的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的共同发展。而人是具体的、实在的,多样性的,人首先被分成了男人和女人。以一种“无性别”的或“以男性为主导”的方式推进的所谓发展,不是真正意义的发展。,应该知道,男女两性的差别不仅是生物性的差别,而更多和更重要的是社会性的差别。“社会性别”就是指在一个特定社会中由社会决定的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角色、活动及责任。社会性别身份决定了社会如何看待作为男人和女人的我们,以及期待我们如何去思考和行动。社会性别常常是一种权力关系,是制度问题,是社会文化问题,而远远不只是个人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性别概念常被忽视甚至根本没有被意识到。社会性别理论分析认为,传统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基本上是一种无性别的或中性化的。它忽视了不同性别群体的特点差异和需求。从实际情况看,我们的政策和措施与农业劳动力性别特点尤其是女性劳动力的特点及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不仅影响着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和农民增收,而且制约着农村妇女的能力建设与整个农村发展。,因此,必须在农业推广与农村发展过程中努力增强“社会性别敏感性”。应用社会性别分析方法,明确男女两性在发展活动的各个环节与各个领域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设计、选择和确定发展目标、计划、评估标准和评估方式等,合理组织和控制计划实施过程,使农村发展确实成为一种不仅满足两性共同需要而且满足两性各自需要的和谐的农村发展。,根据实际状况和上述思想的要求,我们特向广大干部和推广人员提出以下倡议:第一,在指导思想上,明确男女平等是人的基本权利,推动男女平等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反省传统的社会性别,提升社会性别意识,促进男人和女人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第二,在组织结构上,一是设置专门机构或人员,对各项决策、计划和其他工作进行社会性别分析、监测、评估、咨询和建议,并使之经常化;二是努力提高女性在决策、管理领域的比例。,第三,在决策与计划工作中,充分吸纳女性参与,并认真听取和切实尊重她们的意见和建议;项目目标和内容的设计,既要考虑男性的需求和利益,同时也要关注女性的需求和利益,在男性和女性之间公平地分配发展资源(物质资源、文化与信息资源、机会与权利等)。,第四,在计划实施与管理工作中,根据女性的特点和需求,积极鼓励和支持她们的充分参与,尤其要注意为她们的参与创造机会和条件;改变传统的“男权”主导的工作模式,倡导男女携手,共同合作的新型工作模式。,第五,在监测评估工作中,提升和强化社会性别敏感性。一是在评估指标体系中增加社会性别评价指标,发现和认识各项决策、计划与实际工作对社会性别关系与发展的影响;二是保证女性对监测评估工作的真正参与,不仅重视男性的评价,还要重视女性的评价,绝不以忽视甚至牺牲女性或男性的利益换取某些“发展”指标的提高。,应该看到,以人为本,包括女人和男人;和谐发展,离不开女性和男性。,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