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doc
高中语文必修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编写人:华辉 审核:高二语文组 时间:2012-9-12班级 组别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 1、 了解个人生活遭遇和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 学习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的意象来表现心境的写作方法。 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3、 个人的遭遇和创作的关系,感受词的意境【学习重点】个人的遭遇和创作的关系,感受词的意境【学习难点】品味情真意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理解词中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学法指导】诵读、感悟、讨论、鉴赏。【时间安排】二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要点】能读出词的意境,能想景悟情【学习步骤】一、知人论世介绍李清照其人其词 、前期的李清照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师从苏轼,是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出身名门,也知书善文。李清照从小接受良好的文化教养,工书,能文,精通音律。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生赵明诚为妻,婚后的生活相当美满,二人志趣相投,能在一起读书,品诗论文,收集和鉴赏古籍、器物和金石刻等。赵明诚有一段时间出外游学、出仕为官,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后期的李清照 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北宋灭亡,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他们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即1129年赵明诚在赴官途中染病身亡,留下李清照孤苦伶仃一个人。这期间她不但承受着政治上的压力,而且大量书画、研墨被盗,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况极其凄惨,尝尽了丧夫之痛、流离之苦和亡国之恨。 、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南渡后,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二、自主学习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词的内容。 明确:忧郁、孤寂。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分别之后所写,表达了重阳节独守空房,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愁绪。三、合作交流1、词人是从哪些方面写愁情的?时令:以清秋游乐的佳节反衬她倍觉神伤的孤独时间:借“永昼”“半夜”“黄昏”时自己独自在家空虚、无聊的生活,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景物:“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西风”“黄花”来烘托心情。行动:独坐、孤眠、自斟来渲染心情。2、语句赏析(1)佳节又重阳,玉忱纱厨,半夜凉初透。明确:“每逢佳节倍思亲”,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词人是怎么知道“半夜”凉意透过纱厨的?这说明作者思念丈夫,孤寂难眠。这里的“凉”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这三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明确: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本来极富情趣,然而丈夫远游,词人孤寂冷清,离愁别恨涌上心头,即便“借酒销愁”,亦是“愁更愁”了。又哪有心情欣赏这“暗香浮动”的菊花呢?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3)“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历来为人称道,说说李清照这三句神来之笔的佳妙之处。明确: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迭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词人用“瘦”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愁思本来应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词人却巧妙地用黄花这种真实可感的形象把抽象的“愁”表现得令人心疼。四、课内巩固如果你是李清照,在来年的暮春时节,又会通过哪些物象和画面来抒写思夫的情绪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拟照李清照的口吻来描述眼前之景,抒发心中之情。五、【归纳小结】第二课时【学习要点】1、结合词句,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方面解读词人愁情。2、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一、自主学习1、请用一个字概括本词的内容。愁2、词中哪一句最能表现词人的心绪?这次第怎一个 愁字了得?二、合作交流1、找出直接表现词人别样愁情的句子并做赏析 。明确:这次第怎一个 愁字了得?(愁,词眼)2、为了写“愁”,为了表达这种愁苦凄凉悲戚之感,词人主选了哪些意象?明确:淡酒、秋雁、黄花、梧桐、细雨3、请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个意象,举出本首词中含有这一意象的句子并分析词人是怎样借助这一意象表达愁情的。(间接抒情抓意象分析愁情)(见课件)4、在这首词里,有一句话被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明确: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作用:七组叠字以情入笔。音韵上婉转哀切,绵绵不绝;感情上层层递进,一意贯通,如泣如咽。为全词奠定了凄凉、惨淡和悲戚的基调,顿挫凄绝,可谓“无一愁字,却字字含愁,声声是愁。” 委婉细致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五【归纳小结】六【课后反思】【课后巩固提高】(另附)第4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