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ppt
民事诉讼法,卓朝君,第五章 民事审判的基本制度,第一节 基本制度的概述 第二节 合议制度 第三节 陪审制度 第四节 回避制度 第五节 公开审判制度 第六节 两审终审制度,第一节 基本制度的概述,一、基本制度:是法院审判民事案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操作规程。二、基本制度的内容:审级制度、公开审判制度、回避制度、管辖制度、当事人制度、证据制度、反诉制度、程序制度、诉讼费用制度。三、基本制度与基本原则的区别:1.基本原则所反映的是诉讼法的根本精神和价值要求,决定了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和程序结构,基本制度是一些重大问题的基本规范。2.基本原则是立法和司法的准则,是审判制度的基础,因此,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而基本制度具有可操作性,相对于原则而言,要具体一些。,第二节 合议制度,一、合议制度 合议制度是指由三人以上的法官或者陪审员组成审判庭,以法院的名义具体行使审判权的制度。与合议制度相对应的是独任制。独任制是由一名法官组成独任庭对案件进行审理。独任制只适用于简易程序和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合议庭的组成方式:一审和议庭有两种组成方式;二审合议庭只有一种方式;重申和再审必须另行组成合议庭。二、合议制的优点:1、发挥集体的智慧。2、可以克服审判人员的个人认识的片面性,防止个人专断。3、实现法官价值的中合。4、法官之间分担责任风险。三、议制与合议庭的外部关系和内部关系的问题,第三节 陪审制度,一、陪审制度:是非司法职业的公民作为陪审员参与案件审判的制度。二、陪审制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英美式的陪审制;一类是大陆法系的参审制。,附:我国民事审判组织及其适用一览表,第四节 回避制度,一、概念。回避制度是指法院审判某一民事、经济案件,执行审判任务的审判人员或其他有关人员遇有法律规定不宜参加案件审理的情形时,退出案件审理活动的制度。二、回避制度存在根本目的:1保证法官中立和公正。中立和公正基本前提是法官对案件没有利益上的偏向,没有经济上的利益,政治上利益和感情上的关系。2回避制起源于一个古老的诉讼原则“谁也不能作为自己案件的法官”。三、回避制的形式:1形式:一是申请回避;二是自行回避。2回避的几种情况:11种情况。3回避的对象 审判人员、陪审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堪验人、执行人,四、回避制的程序:1一般由当事人提出申请,申请可以口头申请也可书面申请,原则上应在开庭前提出,2回避申请的决定:对决定不予回避不服的,当事人可以向作出决定的法院提出复议。注意:第一,只能对驳回申请回避的决定不服才能提出复议;第二,不能提出上诉,只能申请复议一次;第三,申请人提出复议申请,在法院作出决定前,被申请回避的人员不停止本案的审理活动;第四,应当在3日内作出决定,无论是否变更原决定,均应当通知复议申请人。,附:我国民事审判中的回避制度一览表,第五节 公开审判制度,一、概念。公开审判制度是指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依法公开审理。公开包括几个方面:向当事人公开,向社会公开,向媒体公开。二、公开的内容:1、审理的过程要公开。2、审判所依据的法律规范应公开,未经公开的规范不得作为判决的根据。3、证据必须公开,如果证据涉及到国家秘密,可以向当事人提示证据要点。4、判决的理由必须公开,法院的判决应阐明判决的理由。三、公开审判的意义:1、接受群众监督能够提高办案质量。2、利于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实体权益。3、公开审理是进行法律宣传的一个有效手段。4、不宜公开审判的案件有以下几种:一是涉及国家机密的案件。二是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三是离婚案件和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第六节 两审终审制度,一、概念 两审终审制是指某一民事案件、经济纠纷案件经过两级法院审判后,即告终结的制度。二、司法审级制度存在的原因和意义 审级制度的存在是法院内部的审判监督制约机制 1.审级制度能够促进审判的公正性;2.为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护提供了制度基础;3.审级制度为法律的统一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4.审级制度使法院的功能职责更加明确。三、我国二审制的成因 1.为减少讼累,方便当事人诉讼;2.使高院以上法院减少具体办案工作,集中指导;3.另设审判监督弥补审级不足;4.一般第三审仅为书面审和法律审,因而作用有限。,思考题:,1。基本制度与基本原则的关系如何?2合议制的内容是什么?3回避制的内容是什么?4公开审判制度的内容是什么?5二审终审制的内容是什么?6如何看待审判委员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