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笔记.ppt

    • 资源ID:4905280       资源大小:347.01KB        全文页数:42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笔记.ppt

    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笔记曙光乡人民政府 高庆阳2011年10月16日,2023/5/22,2,第一章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节 哲学概述第二节 物质和意识第三节 物质世界的辩证图景第四节 实践、认识、真理第五节 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第六节 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形态第七节 阶级和国家第八节 社会意识及形式第九节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第十节 社会进步和人的解放,2023/5/22,3,第一节 哲学概述 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或者说,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的理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一定的方法论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2023/5/22,4,开卷有益,(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重点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问题、两个层次。第一,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即是物质派生意识,还是意识派生物质的问题。这是最根本的方面。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第二,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论”方面,是划分哲学史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条认识路线的根本依据。在哲学发展的全部历史中,始终贯穿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矛盾。唯物主义的发展,曾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两个阶段。辩证法的历史上也产生过古代朴素辩证法、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将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起来,创立了完整的科学的哲学体系,从而实现了哲学的根本性变革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2023/5/22,5,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与基本特征,(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是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体系。(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哲学的最主要特征。,2023/5/22,6,第二节 物质和意识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一)“什么是物质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惟一特性。(二)物质的存在形式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事物,只有永恒运动着的物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2、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物质运动可分为5种基本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2023/5/22,7,开卷有益,3、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物质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运动有一种特殊状态,就是静止。静止主要是指:事物的空间位置相对不变;事物处于量变阶段,保持质的稳定性,呈现出相对静止的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而运动是绝对的和无条件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4、物质运动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质性(即具有稳定性)、普遍性和可重复性的关系。规律是客观的,规律又是可知的。规律和物质以及物质运动一样,具有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的客观性,因而又称为客观规律。(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掌握重点世界统一于物质,是为实践和科学长期发展所证明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实际工作的出发点。,2023/5/22,8,二、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一)意识的起源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环节:从无生命的物质(无机物)反映(进化)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2、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与劳动一起,成为意识产生的决定力量。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反作用。意识是物质世界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意识起源的自然性和社会性,进一步证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2023/5/22,9,开卷有益,(二)意识的本质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活动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主要表现为意识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意识的所有形式都是人的主观世界特有的。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外部现象的反映;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的反映。情感是对人与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意志则是对人与自身行动之间关系的反映。无论正确、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三)意识的作用1、人类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2、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即人的主观能动性)。,2023/5/22,10,三、物质和意识的两对关系,(一)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则是第二位的。(二)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客观规律是第一位的,主观能动性则是第二位的,客观规律制约着主观能动性。,2023/5/22,11,第三节 物质世界的辩证图景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客观性、客观性 2、联系的多样性、(复杂)条件性(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从方向上看,发展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的运动和变化过程。从内容和实质上看,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发展是事物相互联系产生的运动、变化 运动、变化不一定就是发展。发展是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前进性、上升性运动。2、发展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在于,它们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2023/5/22,12,二、世界永恒发展的一般规律(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一)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度 质,是指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另一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序、速度以及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数量的界限。度的权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体,成为另一事物。,2023/5/22,13,开卷有益,2、量变、质变和质量互变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量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数量上的增减变化,质变是事 物根本性质的变化。量变和质变既相互区别,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创造了条件。量变转化为质变,新质变又开始新的量变,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唯物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3、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2023/5/22,14,开卷有益,(二)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属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属性,是的相对、有条件的。2、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一位的。是发展的根据。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它是事物发展的外部动力。第二位的。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2023/5/22,15,开卷有益,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其矛盾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面对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寓于个性。矛盾的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个性包含共性。4、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诸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事物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一方,对事物的性质起主导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所以我们要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2023/5/22,16,开卷有益,(三)否定之否定规律,2023/5/22,17,第四节 实践、认识、真理一、认识和实践,(一)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坚持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的同一性,是可知论。认识是客观的主观映象,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可知论和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基本立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2023/5/22,18,开卷有益,(二)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1、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2、实践的基本形式 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生产实践:生活活动,是处理社会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实践形式。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其它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实践:是处理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实践形式。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科学实验(三)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认识活动三要素:认识者(主体)、认识对象(客体)、认识活动(途径)。,2023/5/22,19,开卷有益,(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着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五)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主要表现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反对否认实践决定认识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又要反对否认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认识论。(六)认识的过程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 类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和总规律。,2023/5/22,20,二、认识和真理,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次飞跃的目的,首先在于探索真理和获得真理。(一)真理及其客观性 真理,就是同客观对象相一致的认识,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二)真理和谬误 真理,是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理解为内容的客观性、发展的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条件性。理解为广度深度的有限性、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对主义:夸大绝对性,不承认相对性。表现为思想僵化和教条主义。相对主义:夸大相对性,不承认绝对性。表现为相对主义,2023/5/22,21,第五节 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它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基本的问题,是一脉相承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观上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基本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坚持社会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是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性。,2023/5/22,22,开卷有益,(二)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1、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2、人口因素: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3、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取方式。生产方式首先包括人们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去改造自然,以便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即生产力。而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发生一定的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2023/5/22,23,开卷有益,(三)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它是由各种复杂的意识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包括人们的政治、法律思想、哲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和人们的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等。社会意识的构成,可以从多方面进行不同的划分。1、从社会意识的总体来说,可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2、从社会意识的层次来说,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低层次,典型为情绪、风俗、习惯等。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意识的最高层次,表现为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3、从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基础的关系来说,可分为反映经济基础的、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不反映经济基础的、不属于上层建 筑的社会意识。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及绝大部分社会科学属于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不属于上层建筑。,2023/5/22,24,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条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的能力。生产力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它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力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技能的劳动者、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基础,它决定着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第一性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是第二性的。,2023/5/22,25,开卷有益,(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并不是所有的生产关系就是经济基础。只有那些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才构成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典型社会与其自身精神关系的哲学范畴。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两个部分。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政府机构、党团、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制度和设施。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宗教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2023/5/22,26,第六节 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形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形态的划分和更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具有决定作用,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形式和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体现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相对独立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作用两个主要方面。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上层建筑的性质,直接受经济基础的决定,间接受生产力的制约。,2023/5/22,27,第七节 阶级和国家,阶级的起源和实质,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的产生:剩余价值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阶级对立的实质就是一部分人能够占用另一部分人的劳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分析方法是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国家、国体和政体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本质上,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由于国体不同,先后出现过奴隶主阶级专政等不同类型的国家。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相同国体的国家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政体。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只有根据国体才能判明国家的性质,政体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2023/5/22,28,第八节 社会意识及其形式社会意识的本质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作用 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第九节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 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第十节 社会进步和人的解放社会进步及其标准 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人的本质 人的价值 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开卷有益,2023/5/22,29,第二章 政治经济学,一、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 二、商品与货币 三、资本与剩余价值 四、资本积累 五、资本的流通过程 六、剩余价值的分割与国民收入分配 七、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七、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2023/5/22,30,一、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制度及其类型 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指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生产力: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反映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经济制度:在一个社会中经法律确认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该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又被称为这个社会的基本制度或基本经济制度,它规定着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性质。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2023/5/22,31,二、商品与货币,商品、货币、价值规律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以W表示。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货币:在长期的商品交换中,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以G表示。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规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它的基本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2023/5/22,32,三、资本与剩余价值,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资本:能够在运动中增殖的价值。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种增殖表现为获取剩余价值。它是通过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资本家剥削工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运动中使其自身的价值不断增殖,构成了资本最一般的属性和特征。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2023/5/22,33,四、资本积累,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 资本有机构成和相对人口过剩 资本:能够在运动中增殖的价值。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种增殖表现为获取剩余价值。它是通过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资本家剥削工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运动中使其自身的价值不断增殖,构成了资本最一般的属性和特征。资本积累: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或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实质: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物质资料再生产与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2023/5/22,34,五、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的循环、资本的周转、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产业资本是指投资在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产业资本是唯一能够真正实现价值增值的资本。产业资本的循环阶段与职能形式:第一阶段:购买阶段-货币资本-购买生产要素;第二阶段 生产阶段 生产价值与价值增值阶段;生产阶段是产业资本运动的全部过程中具有实质性和决定意义的阶段。理由:创造了剩余价值。生产资本的转化。当生产资本创造出含有剩余劳动的商品后,生产资本就转化为商品资本。第三阶段 销售阶段 价值和剩余价值实现阶段,2023/5/22,35,六、剩余价值的分割与国民收入分配,利润和平均利润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借贷资本和利息 资本主义地租 资本主义国民收入分配 剩余价值与利润、平均利润 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的关系:第一,利润、平均利润 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都是剩余价值的转换形式,反映着资本家各集团及大土地所有者共同爪分工人所创造剩余价值的关系,反映着资本家各集团及大土地所有者与工人阶级的关系及以各剥削集团之间的关系。第一,利润、平均利润 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都是都是俺盖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的表现形式。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反映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利润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从而掩盖了可变资本买来的劳动力的使用创造剩余价值这个实质,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但是,利润和剩余价值的量还是相等的。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各个部门的资本家得到的平均利润和剩余价值在量上就不一致了,似乎利润的多少是由投入的资本量来决定的,而不是由投入的劳动量来决定的,从而造成利润完全是由资本产生的假象。所以平均利润的形成进一步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商业利润似乎说明商业资本家得到的利润是由流通领域产生的,似乎流通领域也创造了剩余价值,从而进一步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利息表现为资本所有权的产物,表现为资本本身的自然果实,掩盖了利息也是来源于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特殊的转化形式的本质。地租似乎土地所有者凭土地得到的收入,从而掩盖了地租的正式来源,掩盖了土地所有都对农业工人的剥削关系。实际上,地租也是来源于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农业工人创造的超额利润的转化形式。如果没有农业工人的劳动,再好的土地也是“生产”不出地租的。,2023/5/22,36,七、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它固有的基本矛盾的上述两种表现形式中毫无出路地运动着。竞争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迫使资本家不断改进机器、扩大生产规模,结果工人不断被解雇,形成产业后备军,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不可避免地周期性重复发生。在危机中,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矛盾达到剧烈爆发的地步,达到经济冲突的顶点。资产阶级已经无能继续驾驭自己创造的社会生产力,生产力要求摆脱它的资本属性,摆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束缚,要求建立以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为基础的新的生产关系来适合它的社会性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开始起来反对过时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了。经济危机,又叫经济恐慌,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2023/5/22,37,(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一方面大量商品堆积如山、腐烂变质,甚至毁掉;另一方面劳动人民由于失业、贫困,无支付能力生活极端困难,其实质为生产相对过剩经济危机形成的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这种周期性分四个阶段:危机阶段、萧条阶段、复苏阶段、高涨阶段。,2023/5/22,38,(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造成个别企业的有组织生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必然导致经济危机。,2023/5/22,39,(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作用,危机进一步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使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化。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这是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但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就会不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而最终退回历史舞台。,2023/5/22,40,(四)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那么是什么东西决定着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呢?就是资本主义本身固有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一讲到资本主义的矛盾,许多人就说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并说现代西方社会建立了社会福利制度,已经解决了这个矛盾,这些人对于社会发展规律是不了解的,资本主义最基本的矛盾并不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而是: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以及由这个矛盾所产生的生产的无限扩大与产出产品的相对过剩之间的矛盾。2、资本主义全球化是最大的发展机会,也是资本主义最后。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工业化的完成,资本主义的经济扩张的空间就一步一步的缩小了;目前的工业化进程正处于全球化的阶段,这个阶段是资本主义最长、最大的扩张阶段,也是最后的扩张机会;随着生产社会化向全球化的推进,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空间必然进一步的收缩。资本主义的存在是离不开扩张空间的,当扩张空间消失时,资本主义就走到尽头了;从某种意义上说:生产全球化完成的那一天,也就是资本主义灭亡的那一天!,2023/5/22,41,第三章 科学社会主义,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三、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四、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2023/5/22,42,完,完,

    注意事项

    本文(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笔记.ppt)为本站会员(sccc)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