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第十九讲.docx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第十九讲(三禅)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新加坡大悲佛教中心二。-O年十二月八日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德!阿弥陀佛!我们先讲白骨观。昨天已经证到二禅,今天要进入三禅。进入二禅,定跟喜发,所以这个时候,如果你想要继续增加你的定功的话,就必须要舍弃二禅,而进入三禅,所以这时候,我们在定中就不再受大喜的勇动,只是很专心的观照八色的光明,观想这八色光光采夺目,非常的耀眼,先要取这个相,专心观照八色光明,光采夺目,非常耀眼,取了这个相之后,就进入甚深的禅定之中。在这个甚深的禅定中,还要继续再修炼这个八色,使八色变得极端的光明清净,就是在定中修炼这八色,把它变得最光明、最清净这个意思。最光明、最清净之后,我们把心安住在这个最光明、最清净当中,这时候就可以入三禅。这是白骨观的修法,是舍弃二禅,就能够入三禅,只要你能够安住在这个八色光当中,就可以入三禅。那怎么知道有没有入三禅呢?就是这个时候如果定跟大乐一起生起的时候,就是入三禅了。这时候我们见到的八色是光明清净,非常的皎洁,而且它的光是闪耀、照遍整个十法界,就是遍照整个十方法界。在三禅当中你看到的八色光是非常光明清净,非常的皎洁,而且非常的闪耀,明照整个十方法界,这个光也同时照耀自己的心,我们的心也变得非常的明净,之后,这个快乐就会逐渐逐渐的增加,到最后乐遍全身,全身遍满这个乐,非常的舒适怡悦,这个就是入三禅的一个境界。好,我们现在练习。如果要从二禅入三禅,也是一样要修所谓的六行观,就是厌下欣上。因为二禅的定,虽然是从内心的清净而发出来的,但是因为它有大喜心的勇动,所以这个定并不牢固。如果我们想要为我们的心再找一个更安稳的地方,就应该要弃舍二禅而更上一层楼,因此我们要舍弃二禅,思惟它是苦的、是粗的、是障的。因为定不牢固,心受到这个喜的勇动,所以它是苦的,只要生灭、无常,都是苦的嘛,所以这个定既然不牢固,所以它的本质是苦的。相对三禅来说,它是粗的,因为三禅是殊胜微妙的,所以相对二禅来说,二禅就是粗的,没有三禅这么微妙。这个障就是说,如果你不舍弃二禅这个喜心,如果你舍不得说好不容易才证到二禅,我不能够就这么轻易地就舍弃二禅这个喜心,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喜心就会障碍永远没有办法发三禅,所以我们一定要弃舍,继续思惟三禅殊胜的功德。只有证到三禅才能够出离二禅喜心的障碍,这个就是出的意思,它是殊胜微妙,而且能够出离二禅的障碍。所以舍弃的方法就是有三种:一个就是不再受着这个大喜;第二个是诃责这个大喜的过失;第三个是观察分析,这三个跟我们前面讲的完全一样,用这三个方法来舍弃二禅。修这个六行观,还有舍弃这三种障碍的方法你都做到了,这时候二禅就会谢灭。在三禅没有生起之前,也同样有一个所谓的中间定、中间禅,这个时候就是一定要小心谨慎,千万不要心生忧悔,不然这一退,可能就退到初禅,然后再退,就退到未到地定、欲界定,可能再也不能够发初禅、二禅,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心非常的坚固,要对这个禅定有信心,对自己有信心,对这个法门有信心,然后不断不断的思惟六行观,你才可以很安全的进入三禅。所以就这样子不停的加紧用功,一心修习禅定,我们内心会觉得非常的湛然安静,这个时候就是三禅的未到地定。就是还没有入三禅之前,先有一个未到地定,这个就是说你心不生忧悔,然后定力不断不断的增加,非常的安稳的一个状态,这个时候是未到地定,因为那个乐还没有发。在这个未到地定当中,只要定跟乐同时发的时候,就是入三禅。入三禅,就会有一股绵绵不绝的乐从内心生起,这个内心的乐是非常的美妙,是没有办法用言语来形容的。像我们世间的快乐,你可以用言语形容你身心是怎么样的舒畅,还是怎么样的乐感,它都是着重在感官的比较多,就是那个五官满足、享受的那种乐,要不然就是加上意识的乐这样而已,但是都是可以来形容的。可是这个三禅的乐是很难形容,除非你证得,世间的语言都很难去比喻它到底是乐到什么程度,没有办法,只能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绵绵不绝的乐从内心生起之后,同时也伴随着十种善法功德,这个都跟前面一样,有十种善法功德,可是,我们上一堂课已经介绍过了,它有浅深的差别,这时候的定当然就更深了、也更空灵了,这时候还有没有喜?没有喜了,只有乐。所以前面初禅、二禅都有喜乐的那个喜,可是三禅只有乐,已经没有喜了,我们刚才讲过,是因为你把二禅的大喜心舍弃了之后,你才能够入三禅,入三禅那个乐才能够发起,所以十种善法功德是没有喜的,这是跟前面的差别在这里。这个乐,也跟前面初禅、二禅的乐不一样,这时候的乐是遍身而受,就是充满全身的乐。佛经的比喻是举身微笑,你全身都在笑,只能这样比喻,可是还是没有办法明白什么叫做举身微笑,全身都在微笑,每个细胞都在微笑,每个细胞都充满着那个乐受。那还有其它的善法功德,就是更深一层,像善根也不断不断的被开发出来,你就更有信心,更有恭敬心,更有惭愧心,那十一种善法不断不断的被开发出来。智慧也是不断不断的一直加深,悟得愈深、更深,以前不懂的,现在都懂了,以前不会的,现在也都会了,就是体悟不断不断的加深。随时唾手可得,随处所见,处处都是悟处,这个时候,在行住坐卧,日常生活当中,随处你都会有悟处,就是因为你那个智慧不断不断的被开发出来。这时候要修止观,也是更能够得心应手,就是因为心更调柔软了,所以你要它观什么就观什么,要入定就入定,要出定就出定,要观什么马上就观起来,就觉得说比较能够随心所欲来修止观,没有那个障碍。当然,世间的欲望一定是愈来愈减少,然后出离心不断不断的生起,所以之前被欲望所障碍,被五盖所障碍,或者是被烦恼所障碍,业力所障碍,这个时候,好像这些都不是问题了,这就是无累解脱,好像那个累赘慢慢地解脱开来了,心愈来愈优游自在,这就是十种善法功德,一个禅定比一个禅定更深。定与乐发之后,它没有办法一下就乐遍满全身,一般来说它会有三种障碍,让你的乐虽然发起,但是没有办法遍满全身。刚开始这个乐定发的时候,因为这个定还很浅,所以这时候心容易沉没,那你这时候要起观,觉得好像没有这么明利,那个心没有这么明利,就是因为你那个定心还很浅,就是说你那个乐定刚刚发而已,所以这个时候智慧的作用是比较少的,因为定功还很浅,心容易沉没,所以这个时候的智慧作用比较少。第二个障碍,就是当你这个乐定又慢慢增加之后,由定而生慧,这个时候内心的智慧不断不断的勇发,反而好像没有办法去把它压得住,就好像泉水从地里面一直冒、一直冒,你没有办法把它塞住,然后让它停下来,没有办法,所以这个时候反而会导致我们的内心不安稳,为什么?因为智慧一直冒、一直冒,所以它也是一种过失。要一直到你的定心跟你的智慧,定慧力相等的这个时候,它就不会了,因为定力又更增加了,然后慧力跟定力是相当的程度,还有相当的力量,定慧均等,这个时候你美妙的快乐会绵绵不绝的、不断不断的生起。那个美妙的快乐,绵绵密密,美妙的快乐,它又会有另外一种过失,什么过失呢?就是你的心就会开始心生贪着,就贪着在这种美妙的快乐,然后迷醉在这个乐定当中。所以它会有三种过失,当你刚刚定乐发,一直到乐定慢慢地增加,一直到微妙的乐绵绵不断地生起,这整个过程会有三种过失:第一个是心沉没的过失;第二个是智慧勇发的过失;第三个是心生贪着,迷醉在这个定乐当中的过失。所以佛经里面就说道,这种快乐是只有圣人才能够舍弃,其它的人是很难舍的,一定会耽着在这个上面。除非圣人,他已经无我了,知道这个乐不可得,它也是生灭、无常的,所以他不会耽着在这个上面,因为这个身不是我,所以这个乐是从身根来的,身不是我,那乐呢,也不可得,他自然就不会耽着。可是没有这个空性智慧的凡夫,他就做不到了,一定会迷醉在里面。所以想要乐遍全身,就必须要知道怎么样来善加调适这三种过失,才能够让我们这个所谓的乐定能够继续地增长,然后一直到遍满全身。那要怎么样来调适呢?三种过失,当然就有三种方法:第一种,当我们的心沉没的时候,我们就要用正念力、用精进力、然后用慧力(慧,就是于境简择,叫做慧),要有这个分辨的智慧,然后用正念力、精进力来策动这个沉没的心,让它能够再生起,继续不断地让这个定乐能够又再更加深。再加深,不是有那个智能不断不断勇发的这个过失吗?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用三昧定法来摄心,这个时候就会变成慧比较多,那我们就再加强这个定力来摄心,来收摄我们的心,让它能够定慧等持。定慧等持之后,因为又太乐了,又容易迷醉在这里面,所以当第三种过失,心迷醉生起的时候,这个过失生起的时候,我们就要告诉自己说这个不是我们修禅定的目的,这还没有完,后面还有更殊胜的、更微妙的禅定等着我们去证得,我们修定的目的也不是要受这个大乐,然后就到此为止,这不是我们修定的目的,我们是要由定而开发空性的智慧,证到人无我、法无我,然后发菩提心利益众生,这个才是我们修定的目的,当初的发心跟动机是这样子,然后警惕自己,不要迷醉在这个乐定当中,这时候我们的心就会醒悟过来,然后不再贪着这个乐。如果我们能够善修这三种方法来调适乐定的话,一定就会让这个乐法不断增长,最后就能够遍满全身。那有人问,如果这个乐充满全身的话,那全身全身还有什么?还有眼耳鼻舌身嘛,这个五根,是不是也跟着能够感受到这个快乐呢?因为你的乐已经遍满全身了,那我们的五根是不是同时受乐呢?当然是同时受乐,对不对?所以当这个乐遍满全身的时候,我们每个毛孔都觉得欢欣愉悦,我们才会说你每个毛孔都在微笑,只是形容因为你乐遍全身,你每一个毛孔都充满那个乐受,五根当然也是全部都很悦乐。这个时候因为没有色声香味触,你的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受乐,但是会不会产生五识呢?不会,为什么?因为没有色声香味触五尘境界来引发,所以它就不会引发这个五识。五根要有五尘来引发五识,现在没有五尘境界,当然就不会引发五识,所以它只是五根受乐这样而已。因为五根是依着这个身体的,那现在身体的快乐既然遍满,当然五根也统统快乐,是不是?因为五根就是依着这个身根而有的,这个身体受乐,当然五根也跟着受乐。这个乐是跟意识相应的乐,而不是五识的乐,是意识的乐,因为意识充满全身,所以这个定乐也就会遍身都感受到,这就是来形容乐受遍身的情况,是连五根都会觉得很愉悦。所以三禅有两种程度的乐,一种是快乐,就是说这个乐定最初发生的时候,还没有遍满全身的乐,我们称为快乐;可是当这个快乐已经增长,全身已经遍受的时候,这个我们称为受乐。所以快乐跟受乐是不同的,一个是才刚刚生起这个乐,还没有遍满全身;用受乐来形容的时候,就已经乐受遍满全身,有这样的差别。说到三禅它有五支:第一个是舍支。这个舍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就是得到三禅乐定的时候,自然就舍弃了二禅的喜心,一点也不会后悔,因为现在已经证到三禅了,所以自然就舍弃了二禅那个喜心,这个是舍的第一个意思。第二个舍的意思,就是舍离了刚刚说的那三种过失,心沉没、智慧勇发、还有心迷醉在乐定当中的三种过失,这个时候也可以舍弃了。因为舍弃这三种过失,你才能够乐遍全身受,所以你只要证到三禅乐遍全身,自然就舍弃了这三种过失,才能够到达这个遍身受乐,所以这就是所谓的舍支。第二个是念支。念,就是忆念保持,就是一心忆念保持在这三种的对治法,我们刚才说三种对治法是对治三种过失,你要一心都忆念在这个当中,然后来守护这个乐定,这个乐定才能够继续增长,最后乐遍全身,这就是要靠这个念的功德,你要一心忆念保持在这个正念当中,你才不会被这三种过失障碍住,所以他要一直忆念保持在这个正念当中,才可以一直很安全的到最后乐遍全身。如果你没有办法忆念保持得很好,你可能在第一种过失就没有了,就到那个程度,就是因为你的正念力不够,所以这个念也很重要,它就是只要你能够安住在这个正念当中,它自然就能够到达三禅乐遍全身受。第三个智支也很重要。智,就是说有那个智慧,什么智慧呢?就是善巧运用这三种对治法,你要善巧运用,你不要用错了,所以你要善于观察说你现在是第一种-心沉没的过失?还是第二种-智能不断勇发的过失?还是第三种-心迷醉的过失?如果说你智慧不足,没有办法分辨的话,你的对治法用做错了,它还是一样没有办法到达最后的乐遍全身,所以这个智慧也是很重要,就是善巧运用三种对治法来对治这三种过失,你只要运用得当,能够很正确的对治,那自然这三种过失就不会再发生,自然就能够到达最后的遍身受乐。第四个就是乐支。这前面的都做到了,当然就有遍身的快乐。第五个是一心支。就是当这个受乐的心止息之后,一心寂定,这个时候就是一心支。三禅的功德也是有两种,离过德跟善心德,这个是一样的,都是离过德、善心德,只是内容不一样.离什么过呢?就是离开二禅喜心的过失的功德。什么善心德呢?就是具足舍、念、智、乐、一心这五支的功德,还有其它都一样,什么信心、惭愧这些都一样的。还有定的浅深,我们昨天说分九品,有浅深的差别,虽然同时都是证到三禅,但是每个人的定有浅深的差别,所证的这五支,三禅的五支也有浅深的差别,它分为九品,我们昨天已经介绍过了。那还有就是进退的问题,也是同样的,也是有退分、进分、住分、还有达分,每一分再分四分,所以四四十六种进退的差别,这个都是相同的内容。这就是三禅的情况,已经介绍完了。那我们明天就把四禅再作一个说明,今天就到这里。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