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背上的艺术》PPT课件.ppt
驴背上的艺术,-陕北跑驴的“前世今生”,枝节架构,一、陕北跑驴的起源与发展二、陕北跑驴的发展现状三、陕北跑驴的艺术发展前景四、分析与总结,一、陕北跑驴的起源与发展,渊源:陕北跑驴来源于陕北人的日常生活,在遥远的过去陕北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毛驴是普通百姓主要的生产、交通工具。耕地,送粪、驮炭、踩场、滚碾子、推磨都靠它,迎亲、送嫁、探亲、访友、小媳妇回娘家都离不开它,驴成了陕北人的亲密伙伴。陕北人养驴,用驴骑驴更爱驴。谁家有头好驴都会吸引别家羡慕的眼光,驴的主人也会想方设法打扮自家的驴,刮毛、梳尾、修蹄子、配备漂亮的笼头和鞍子,有的还会在笼头上挽上红缨缕,给驴脖子上戴上一个跟它眼珠大小差不多的铜铃铛。这就是跑驴舞蹈道具的原型。心灵手巧的民间艺人用柳枝、竹条、木棍扎骨架,蒙上黑纸或黑布为皮毛,染黑麻束做驴鬃驴尾巴,制成惟妙惟肖的毛驴道具。如同表演“猪 八戒背媳妇”一样,“跑驴”中的媳妇和毛驴其实是由同一演员表演的,下半身演毛驴的走、跑、惊、跳等动作,上半身演媳妇在各种情况下 的神情姿态,动作和谐,舞姿风趣幽默。毛驴道具用绸带挂于浓妆艳抹的少女身上,外穿红衫黑裙,宛然新媳妇骑驴儿,手牵绳索,可使耳动 尾摇,驴儿就“活”了。一英俊后生扮饰新女婿,头拢白生生的羊肚子手巾,身着青裤白衣黄坎肩,腰扎红绸带,好不潇洒。,陕北跑驴的表现形式,陕北跑驴舞蹈来源于陕北农村的闹社火。陕北过去除了榆林城里官办的戏班子外,乡村民众几乎没有什么文化生活,人们平时除了在放羊干农活之余坐在山坡上唱唱信天游之外,就只有在过农历新年时各村村农民才会聚集在一起,敲锣打鼓闹社火来慰劳一年的辛苦劳作,也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红红火火。社火队里有很多农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有腰鼓、高跷、霸王鞭、大头娃、舞龙、舞狮、耍水船、二人场子、其中跑驴作为一个备受大众喜欢的小节目显得尤为出彩。陕北跑驴是广泛流传在陕北的一种歌舞形式。原民间各地俗称不一,如:“拉犟驴”、“骑毛驴”、“耍毛驴”等。一般情况下尾随在秧歌队的后边行进间表演,它不受秧歌队及鼓乐节奏的约束,春节“闹社火”“闹秧歌”的时候,先“打场子”的就是靠“跑驴,在激越欢快的锣鼓声中开始,表演者根据当地当时的风土人情,环境条件即兴作舞,常以夸张的形象动态,风趣的舞姿技巧,滑稽的表情嬉逗、幽默的演唱道白,抒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对未来的追求之意。,跑驴的最初形式是骑竹马,用竹条编成驴身的前后两个半部分表面糊上一层麻纸,画上头插上尾巴,并对驴身用彩色的花饰加以装扮,给驴头带上一朵布做的大红花,将做好的前后两个部分分别绑在表演者的腹部和上臀部,比刚在驴身下围一圈布将表演者的腿遮住以达到逼真的效果。表演有单人、双人和多人等几种形式,双人表演主要为一人赶一人骑,角色多为夫妻关系,互相逗闹,淳朴有趣,多人则为几个骑驴几个赶驴互相逗乐,颇为红火热闹。表演的要点在于表演者的腰和腿,表演得成功的如真人骑驴,,靖边跑驴,靖边跑驴是流传在陕西靖边地区民俗社火中的一种汉族民间歌舞表演形式,传说是由张果老倒骑毛驴的民间故事创编或明成化年间由艺人姚福根据跑竹马改编而成。跑驴通常尾随秧歌队后即兴表演。后经著名艺人张有万等人加工整理,已成为生活情趣盎然、技术丰富、独树一帜的陕北民间舞台表演艺术。其特点是将“驴”拟人化,表演时传神、传情、诙谐、幽默,展现出诱人的民俗文化艺术魅力与审美价值。据考:靖边跑驴根据地理、历史、生产方式以及光绪年间县志对“社火”的记载证明,在清代已很盛行。当地有关靖边跑驴的传说有三种:其一说:靖边跑驴最早是来自神话八仙过海中的“张果老倒骑毛驴”这一民间故事,民间艺人根据这一故事编创并流传至今。其二说:在明成化年间是由靖边民间艺人姚福有根据当地盛兴的“跑竹马”改编发展而成的。其三说:是从民国初由定边、安边流传到靖边的。,跑驴的艺术价值,陕北靖边跑驴在陕北民间舞蹈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且具有代表性。它与流传在全国各地的同类形式有着不同特点。大部分此类表演多是人物之间戏喜传情,在“驴”与“人物”的关系表演方面缺乏精彩的特色,河北跑驴即是这方面的代表。而陕北靖边跑驴恰恰在这个环节上独具特色,它将“驴”拟人化,将人和驴形成一体,更加夸张而不失真,整个表演传神、传情、诙谐、幽默,深受国内外专家和广大群众的欢迎和赞誉,因此,它的价值在于:(一)实用价值:亲近生活,亲近百姓,它表演的“驴形”、“驴态”、“驴神”完全来自生活,模仿的逼真生动,群众十分爱看,它常常能给观赏者带来突如奇来的惊讶和欣喜,观者一看就想笑,为观者带来赏心悦目的快感和快乐,冲散了群众的烦恼和忧愁。因此就必然带来群众的喜闻乐见,可以这样说,陕北靖边跑驴是陕北人吃饭中的盐分,一时也不能舍弃它。(二)学术价值:它是典型的表现人文情感,表达陕北人性格真实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把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巧妙结合,把生活的真情和艺术的真情自然地溶合,它把现实生活和浪漫主义色彩有机统一,形成不可多达的艺术感染力。有专家这样评价:“看陕北靖边跑驴表演,你会觉得它不象表演,而是真实鲜活的生活状态,可又使你觉得它的夸张情态是那样的浪漫地远离生活的真实”。综上所述足以说明,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下,抢救和保护陕北靖边跑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关于-“驴,陕北靖边跑驴道具所用的“驴”,过去是用柳条、竹条、丝麻、线绳进行编制框架,然后外加麻纸,报纸用浆糊粘贴,最后用墨汁涂刷而成。制作时分前后两截,中间用柳条连接,下部围上黑绸布或绒布,另外用两把笤帚装进一条裤子的双腿内,加上鞋和袜子、绑腿带,做成两条假腿。表演者在演出前先将道具“驴”挂绑在腰间,两条假腿挂绑在“驴”鞍两侧的部位,表演者露出上身与两条假腿成一体,然后即可进行表演。赶驴者,则挂着一个柳筐筐,拿着一根赶驴的红缨子鞭杆,腰间挂一支旱烟锅和绣着山丹丹花的烟袋,头扎白毛巾,戴一支夸张的鼻胡儿。,跑驴艺术的发展,一、创作要出新最初的陕北跑驴舞蹈蹈是社火队里的纯舞蹈蹈,通过骑驴者的表演,抒发人们的感情。后来,加上了夫妻逗趣一类的内容。再后来发展到加上故事情节和为形式服务的说唱内容,变成了秧歌剧,如老两口参加三干会探亲路上等。最后,经专家指导,去掉说唱内容,进一步舞蹈蹈化,丰富舞蹈蹈语汇,加强舞蹈蹈效果,配以节拍明快的音乐,利用舞蹈台美术、灯光等综合艺术,既恢复了陕北跑驴舞蹈蹈的本来面貌,又提高了它的艺术品尝,遭到国内外观众的好评。为了使陕北跑驴舞蹈蹈常演常新,榆林市民间艺术团在上世纪80年代,聘请专家指导,组织本团编导和演职人员群策群力抓创作。他们根据民间流传的八仙故事,创作了蓝采和嬉戏张果老;根据陕北人迎亲送嫁的民俗创作了娶亲;根据陕北民歌兰花花的爱情故事创作了拉毛驴的小女婿,并综合运用舞蹈蹈、音乐、舞蹈美、道具、灯光效果,将其搬上舞蹈台。这些节目均在艺术比赛中获了奖。今后,要使陕北跑驴舞蹈蹈在艺术的百花园中愈加鲜艳夺目,还必须在创作上下功夫,做出更大的突破。,二、道具要做精,任何舞蹈蹈都是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有的舞蹈蹈还要借助一定的道具。通过舞蹈蹈动作来带动道具,塑造抽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陕北跑驴舞蹈蹈就是一种必须借助道具的舞蹈蹈,而且道具必须是“驴”。陕北跑驴舞蹈蹈艺术家张有万对跑驴舞蹈蹈的道具作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并获得了国家专利。他将保守的毛驴道具由前后两部分改成三部分,即驴头、前半身和后半身。将头和脖子分开,先用竹片绑成三部分骨架,既轻便,又耐用。再用麻纸和布糊住,外面粘贴上黑兔皮,黑油明亮,真实感极强。三部分分别制好,然后连接组合。这样驴头能够转动,耳朵也能够煽动,眼睛、嘴巴还可开合。在腰部设置一个转环,表演者可在驴背上向左右两侧转动,可变为侧骑,也可转180倒骑。驴尾巴也能够左右甩打。这样,就使僵死的、无生命的道具,变得活灵活现,生动真实。同时在驴屁股处又安了一副能升降的、带滑轮的三脚架,放下三脚架子就能够表演双人骑驴了。,三、表演要逼真,表演要逼真,就是要求表演者具有深厚扎实的基本功,要在“骑”技上狠下功夫,使表演好像真的一样。陕北跑驴舞蹈蹈表演最大的难度在于上半身和下半身要分开。上半身通过头、手臂、腰的动作来表现骑驴者的喜怒哀乐;下半身要通过不同的走、跑、跳、转、蹲等步履节拍和造型的变化来表现陕北毛驴俏皮、淘气、活泼的抽象以及倔强的性格特点。加之陕北多为丘陵沟壑区,毛驴在舞蹈台上上坡、下山、过河等不同的动作以及骑驴者通过前俯后仰和腰部的摆动、舒展来生动地再现陕北毛驴在不同环境下的抽象。这就要求表演者上下动作要协调,节拍崎岖要统一,才能形成和谐自然的整体,惟妙惟肖地塑造骑驴者及其驾驭的陕北小毛驴的生动抽象。,字里行间的精彩,秧歌队走村串户,唢呐声声,锣鼓锵锵,穿插“骑驴媳妇赶驴汉”,媳妇俊秀,后生活泼,驴儿头脸黑白分明,双耳尖尖,双目炯炯,摇头摆 尾,格外引人注目。打谷场或大院落就是天然舞台,秧歌队和观众围一大圈,只听得唢呐得胜令落音,鼓点敲起,表演开始。赶驴汉一个鹞子翻身跃入场内,回首示意,引出小黑驴儿。小媳妇作娇滴滴状碎步翩翩而上,勒嚼亮相,驴头左顾右盼,耳竖尾摇,先引得观众会心一笑。驴儿跑圆场,颈上铃儿丁当,媳妇眉飞色舞。“夫妻”边扭边舞,四目相对,脉脉含情,恩爱缠绵。随着音乐变化和鼓点起伏,驴头或高扬 上坡,驴尾或上翘下坡。过河时,小伙踏石跳跃,舞到彼岸,驴儿畏缩不前,进一步退两步,把小媳妇摇来摇去。小伙无奈,只得脱鞋下水牵 驴。过得河来,驴蹄一滑,卧倒泥滩,小媳妇又惊又羞,新女婿又急又气,抓耳搔腮,推驴拉驴踢驴,半天才将驴儿扶起。情急之下,猛抽一鞭,驴儿狂奔,小媳妇颠得难受,小伙追得上气不接下气。好不容易撵上驴儿,手拽缰绳,欲打又止,生怕再惊了驴儿。媳妇惊魂初定,含嗔含怨,继而哑然失笑。小伙打躬道歉,稳操鞭绳,呵护爱妻。驴儿缓步坦途,恢复安详,远去此番表演,一气呵成,天衣无缝。看得人回肠荡气。直到驴儿下场,四周笑声飞扬,掌声骤起,一阵阵叫好。,骑着毛驴游欧洲,民间艺术在流传中不断提升品位。1984年,榆林地区民间艺术团成立,吸收一批民间艺人入团。之前一直在跑驴表演上有着超高造诣的艺人张有万成 为团里的舞蹈骨干。张有万等人采集民间“跑驴儿”形式,整理充实提高,将它搬上了文艺大舞台。张有万男扮女装“小媳妇”,其扮相神似形似,舞姿美妙生动,令人赞不绝口。表演完毕脱下秀发饰套,却现出男子汉本色。他们的“跑驴儿”从黄土高坡演到省城西安,演到首都北京,直到演出国门,轰动了法国、瑞士、俄罗斯等国家的许多城市。,小小毛驴好看不好骑,要求表演者要具有深厚扎实的基本功,要在“骑”技上狠下工夫,使表演如同真的一样。真、善、美永远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真”是前提,只有“真”,才可谈上“善”和“美”。陕北跑驴舞蹈表演上最大的难度在于上半身和下半身要分开,上半身表演骑驴者,塑造人的形象;下半身表演驴的动作,塑造驴的形象。上半身通过头、手臂、腰的动作来表现骑驴者的喜怒哀乐;下半身通过不同的走、跑、跳、转、蹲等步履节奏和造型的变化来表现陕北毛驴俏皮、淘气、活泼的形象以及倔犟的性格特点。加之,陕北多为丘陵沟壑区,毛驴在舞台上上坡、下山、过河等不同的动作,以及骑驴者通过前俯后仰及胸腰部的摆动、伸展,生动形象地表现陕北毛驴在不同环境下的神态。根据陕北的地形地貌,既有上山,又有下坡,还有过河、走平路等不同特点,表演驴的走、跑、跳、踢、卧等各种姿态和情绪。这就要求表演者上下动作要协调,节奏起伏要统一,形成和协自然的整体,惟妙惟肖地塑造骑驴者及其驾驭的陕北小毛驴的生动形象,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真实感人的效果。,2008年6月14日,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靖边跑驴”榜上有名,而跑驴大师张有万即是“靖边跑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靖边跑驴是典型的表现人文情感,表达陕北人性格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把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巧妙结合,把现实生活和浪漫主义色彩有机统一,有着浓厚的艺术感染力。正因为这样,靖边跑驴才能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窘境,濒危状况靖边跑驴虽然在各级文化部门的关怀下,文化馆的同志作了抢救、继承、弘扬工作,但是现在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1、一些老艺人已年高体弱,不是腿疼就是耳聋,无法再进行表演,新生力量又青黄不接,他们没有徒弟学艺,传承工作前景并不乐观。2、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艺术品味要求的提高,加之现代文化形式的多元化冲击等因素,制约着传统跑驴艺术的传播,年轻人又不愿学习继承,这门艺术已是后继乏人。,保护计划主要保护内容为保护好靖边跑驴,特制定五年保护计划。此计划由靖边县文化馆负责组织实施,靖边县文体局负责管理、督导。保护要点:1、进一步开展深入细致的工作,彻底摸清靖边跑驴的发展和历史沿革情况。2、将所获资料全部存档。3、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开展跑驴相关民俗方面的理论研讨工作,并把研究成果编辑成册。4、组织靖边跑驴表演培训班,不断培养和发展有才华的表演者,源源不断补充新生力量。5、进行再创新,丰富跑驴的表演形式和内容,提升其适应新时期文化变革的生存能力和艺术水准。6、建设条件良好的排练场地。,已采取的保护措施,。1、从1979年以来,靖边县文体局每年在各大节日文艺活动中对跑驴经常进行有组织的安排,春节秧歌调演活动中,跑驴常以秧歌尾子出现在秧歌表演中。2、2003年,靖边县文体局根据榆林市政府“建设特色文化市”的指示精神,召开了主管文化县长参加的“保护文物遗产,建设特色文化”专题会议,要求抢救、挖掘、保护我县民族文化遗产,把跑驴列入了重点保护项目之中。3、文化馆每年要求专业人员对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进行经常性的组织辅导,其中对靖边跑驴作重中之重进行了保护,能够让这个民间艺术品种继续进行发展和提高,使之表演水平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群众。,建立机制,实施五年保护计划,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建立有主要领导负责,业务骨干扛死肩的领导制度建设机制。2、资金投入一定要定额,确保保护经费的足额到位。3、建立专业业务骨干、民间艺人相结合的有效机制,步调一致,互补互助,不断开发、创新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新体裁、新曲目。4、建立以提高、创新、促进靖边跑驴表演活动经常性开展的有效机制。5、发展跑驴艺术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以旅游业为依托,形成以发展跑驴艺术为目的艺术市场运营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