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抒情诗.ppt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问题,1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2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译文:,登上岳阳楼,放眼远眺,天岳山一带,无限风光,尽收眼底。江水浩淼,流向茫茫天边;洞庭湖面,波阔浪涌,汪洋无际。大雁南归,高翔的翅膀,带走了我愁闷的心。月出山缺,仿佛是君山衔来了浑圆的美好之月。酣卧畅饮,恍若在天上飞杯换盏。醉后,凉风四起,不胜寒意。凉风习习,直吹得人,衣袖翩翩,飘舞不止。,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猜 读你流放夜郎,顺流而下,放舟江陵,南游岳阳,携夏十二,秋登岳阳楼,览景赋诗,感怀言情。岳阳楼,临湖而起。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气蒸腾,直衬得岳阳楼,飞阁流丹,雄伟壮丽。气蒸云梦,波撼岳阳,便是最好的明证。登斯楼,凭栏望,极目湖光山色,蔚为大观,壮阔不已。大江际天,湖开新景;归雁列阵,愁心远引;山月初升,山缺衔月;层楼下榻,如卧青云;推杯换盏,如饮天庭凉风吹送,衣袂飘舞,诗人你仪态潇洒,风流自如。你临风赋诗,心中快意,顷刻之间,妙句天成。读罢,谁能想象你,此时竟是一个获罪流放的诗人?你的胸襟犹如岳阳之景,阔大豁然,敞亮高远。因为雁引愁心,山月照临,正好登楼畅饮,举杯对天倾!正是身景相融,心境相随,物我合一,神与境契!难怪,你人生的失意,流放的冤屈,旅途的劳顿,皆随了登楼远眺而荡然无存!天地悠悠,湖水荡荡,秋雁远引,楼阁巍巍,你登楼一吟,遂成千古孤鸣。不过,你毕竟大劫刚过,获罪在身,元气未复,与你的诗弟杜甫的登楼一吟、洪波共振、天地皆惊相比,中气略感不足,气势稍逊些许。水天空阔,去途迢迢,恨好风不惜世间英物,诗人你即便壮词撼天,栏杆拍遍,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依然不改其志,不变其愿,亦是枉然。是忧是乐,个中滋味,谁晓?范希文虽能解得千古忧乐,那已是几百年以后的事了,你若西天有知,不知然否?,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附近)。少居蜀中,读书学道。二十五岁出川远游,客居鲁郡。游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至天宝初,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不久便被谗出京,漫游各地。安史乱起,入永王李璘军幕;及永王为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身陷囹圄,流放夜郎。遇赦东归,客死当涂令李阳冰所。唐朝另一诗人白居易诗“但是诗人最薄命,就中沦落莫如君”,正是他寂寞悲凉身世的写照。但他以富于浪漫主义的诗歌反映现实,描画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千古的伟大诗人,问题,1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2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参考答案:“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参考答案: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李白诗的风格:李白诗的风格有多维度的呈现,但以雄奇飘逸、真率自然为主。具体说来,又具有雄壮豪放、神奇瑰丽、飘逸洒脱、天真率直、清新自然等。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1、浓厚的主观浪漫主义色彩:侧重于描写大自然的奇景和幻想出来的人物,表现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带有浓厚的虚构和幻想色彩,强调主观情感。抒发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2、丰富奇特的想象:想象瑰丽、变幻莫测,带有一种随意生发的狂放精神,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很大,优美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3、清新明快的语言:语言明丽爽朗的色调,不加雕饰、潇洒清丽,呈现出透明纯净而绚丽夺目的光彩。4、大量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夸张手法。5、豪放飘逸的风格:擅长用自由的古诗和绝句,诗歌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豪迈奔放。,1、蜀道难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引用古代神话,极写山之高峻,山之愈高,则愈可见路之难行。B.“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自然景观中富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夸张与衬托的手法,写出了山峰之高、绝壁之险。D.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蜀道上瑰丽惊险的山川,表现了蜀道艰险;实则是写仕途坎坷,从中透露了诗人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这恰恰反映了诗人那种美好善良的情怀以及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D,答案:D解析:“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错。李白诗中有一些“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内容,但这并不是其一贯诗风。,2、诗人运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参考答案:神话传说:五丁开山,想象:六龙回日。虚写映衬:黄鹤飞不过,猿猱愁攀援。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比较阅读李白的送友人入蜀与蜀道难,回答下面的问题。送友人入蜀李白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起写入蜀的道路,从蜀道之难开始,它与蜀道难开篇写法类似,感情强烈。B.颔联承“崎岖不易行”的蜀道作进一步的具体描画,“起”“生”两个动词用得极好,是诗眼,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C.颈联转描蜀道优美动人之处。“笼”字生动、传神,含意丰满,表现了多方面的内容。一是:山岩峭壁上突出的林木,枝叶婆娑,笼罩着栈道。二是:与前面的“芳树”相呼应,形象地表达了春林长得繁盛芳茂的景象。D.颈联前句写山下景致,后句写山上美景,远景与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风光旖旎。E.全诗开阖顿挫,变化万千。颔联极言蜀道之难,颈联忽道风景可乐,尾联以议作结。,参考答案 A(它与蜀道难开篇写法不同,送友人入蜀 首联只是平静叙述,宛如好友娓娓而谈,感情诚挚恳切。“见说”一词显得委婉。)D(前者写山上蜀道景致,后者写山下春江环绕成都而奔流的美景。远景与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风光旖旎,有如一幅瑰玮的蜀道山水画。),比较阅读李白的送友人入蜀与蜀道难,回答下面的问题。送友人入蜀李白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也有一段对“蜀道之险”的描写的句子:2.这两首诗歌都描绘了蜀道之险,但是所选取景物及特点各不相同,渲染的氛围也不相同,试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蜀道难中“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此四句运用衬托,渲染了苍凉凄清的气氛,“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四句运用夸张,渲染了一种惊心动魄的惊险气氛。而送友人入蜀中“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悬崖峭壁迎面而来,就在人的脸侧重叠而起;云气依傍马头蒸腾升起,人似腾云驾雾。生动表现了山岭的迂回险峻、栈道的狭窄高危,想象很诡异,境界很奇美。尤其是“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一句,写出了蜀道瑰丽迷人的风光,对于入蜀的友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安抚与鼓舞,所以两首诗歌所描写的景物各有其不同的特点,渲染的氛围也大相径庭。,比较阅读李白的送友人入蜀与蜀道难,回答下面的问题。送友人入蜀李白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注:君平:西汉人,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算命占卜为生。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也有一段对“蜀道之险”的描写的句子:3.送友人入蜀尾联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诗歌尾联运用典故,“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个人的官爵地位、进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询问善卜的君平呢!可谓循循善诱,凝聚着对友人深挚的情谊,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尾联写得含蓄蕴藉,语短情长。,第二课时,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入清溪行山中 李白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岩中响自合,溪里言弥静。无事令人幽,停桡向余景。【注】清溪:水名,在今安徽贵池北。桡(ro):桨。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析。请赏析颔联“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的写景技巧。,答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首联写舟之“轻”“疾”,表现出诗人“入山中”的畅快与惊喜;中间两联,诗人置身山水,与鱼鸟为伴,心情愉悦而恬淡;尾联,诗人被山间幽美夕景所吸引,“停桡”驻足,沉醉其中。,答案:俯仰结合(远近结合)。诗人“起坐”舟中,俯视溪底,鱼儿往来;抬望四周及上空,鸟儿翩飞。一俯一仰,景物层次分明,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动静结合。诗人行舟观景,青山倒映在水中,随溪水荡漾。景象逼真,巧妙地融山水于一体,寓静于动,蕴含生机,别有情趣。,一切景语皆情语 写景抒情诗鉴赏,写景抒情诗概念古代诗人经常游览山水、写景言志,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一般来说,写景诗往往塑造形象,或者勾勒意境,或者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或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志;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质朴。,鉴赏指导及步骤,1知作者。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2析物象。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所以,准确把握了山水田园形象的特征有助于进一步深入了解作者的寓意,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3看表达。1)描写景物的角度:高低、远近、明暗、俯仰、绘形、绘声、绘色。2)描写景物的技巧: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化静为动)点面结合 虚实相生(化虚为实)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拟人。3)抒情方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或物)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4、明主旨。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 渴望归隐 向往田园 厌恶官场 憎恶黑暗远离尘俗 闲适恬静 自由欢愉,写景抒情诗的鉴赏步骤:抓意象析意境找手法明情感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诗中描写来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意象:玉露 枫树林 巫山巫峡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丛菊 他日泪 孤舟 寒衣 刀尺 白帝城 暮砧意境:营造了衰败、萧瑟、阴森又风云变化的悲壮意境。第一联,描绘了巫山、巫峡一带萧瑟、阴森的秋景,以此来衬托悲伤孤独的情思。“江间”句写江上波浪很大,“塞上”句意即关塞上的风云连接大地,周围一片阴晦。这两句所写的自然现象,是社会动荡不安,自感没有出路的象征。第三联句意是:菊花已两度开放(即已是两年),花上凝聚着自己回忆过去岁月的眼泪一只孤独的小船紧系着我回乡的心。这两个句子表达了滞留的悲苦及对故乡的思念感情。第四联说人们都动刀动尺赶制寒衣,傍晚,高高的白帝城传出阵阵捣衣声,诗人以此表现岁月催人的感慨。情感:表达了忧国忧民思乡,孤独抑郁之情。,岁暮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答: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答: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鉴赏杜甫的登高,思考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2006年福建卷)端 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答: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以动衬“幽”(“下鹭”)以声衬“幽”(“鸣蛙”)(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答: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1分)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2012年山东卷)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注:吴松:即吴淞,江名。,(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杜 甫去郭轩槛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注水槛:江边的栏杆,可供垂钓、眺望。在杜甫成都草堂附近。赊:远。这首诗的第五、六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称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请你谈谈这两句诗的“妙”处,并结合全诗说说作者作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答:这两句诗,写细雨轻洒,鱼儿嬉戏于水面;微风吹拂,燕子斜掠过天空。(若雨猛,则鱼潜水底;风急,则燕子不能禁受)“出”,写鱼儿的欢欣,“斜”,写燕子的轻盈。(2分)诗人观察细致入微,遣词自然平易而又精巧生动。(2分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优游闲适的心情。,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睛,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1)这首诗主要描写的内容_(不超过5个字);初夏天气的总体特点是_(不超过4个字)(2)散文创作有形散神不散之说,请用这个说法分析客中初夏的散与不散。(4)答:(1)初夏的风光(或初夏的景物);清和(清新、和暖)。(各1分)(2)这首诗的“散”与“不散”:就天气情况说,有雨景,有晴景;就距离情况说,有远景(南山),有近景(柳树、葵花);就自然情况说,有清风,有阳光。(2分)而诗人的情怀可谓不散:前二句虽然写雨写晴,但侧重点在分明的晴景上;后二句虽然写柳树写葵花,但侧重点在向日的葵花上,由此,诗人对晴朗风物的喜悦心情使上下文联系起来,形成一体。(2分)评分标准散与不散各2分:只概括说明(如答案的首句),未能结合诗句分析,只给1分。,村行 王禹稱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注:这首诗是王禹称于太宗淳化二年(991)从开封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时写的。本诗描写一次出行途中所见所感。诗人一路上原本心情悠闲,野兴很浓,后来为什么忽然“惆怅”起来?在此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看到“村桥原树”,村中小桥,原野中的树,想到自己的不利处境,有一种失落、惆怅之感。表达了思乡,有家不得归的感情。,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1)诗的第一句从什么角度写,第二句从什么角度写,这两句诗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境界?答:仰视;低头;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飘渺,使人如同坠如仙境。(2)整首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问:诗中的人是怎样的形象?情是怎样的情?答:写出渔民欣快欢畅之情,整个画面使人感到兰溪山水充满着蓬勃生机。,夏 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窗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注: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1)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写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一种心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答: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2)“时一声”的“流莺”与这种心境是否和谐?为什么?答:是和谐的。园林深处不时传来的一两声婉转的黄莺鸣啼,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静谧。,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注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淀:即蓝靛,蓝色染料。(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答: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比拟,如说新月“学”扇。(3分)(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答:(5分)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静动角度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酬张少府(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这首诗写作者对官场的失望和隐居山林之乐,表现出作者恬静淡泊、乐山乐水的情怀。(2)尾联以“渔歌入浦深”回答张少府的询问,它的深远含义是什么?答:山水之乐是不可言传的,只有亲自尝试才能懂得困窘和通达的道理,领悟人生的真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1)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答: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2)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答: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1)简析本诗的艺术手法。答:诗中有画,本诗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对仗工整,又自然流畅,毫无雕琢。(2)这首诗歌表现出春天怎样的特征?答:写出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答: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认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蕴涵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