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规划23.ppt
第二章 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理论,1 土地地租理论 2 土地区位理论 3 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原理 4 生态经济理论 5 可持续发展理论,土地地租地价理论,土地所有者,剩余生产物,不占有土地 的生产者,地租,绝对地租:源于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及其与使用权的分离。级差地租:经营较优土地所获得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I:由土地的肥沃程度和位置优劣决定 级差地租II:由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入等量资本引起垄断地租:因垄断优质土地、生产稀有产品并垄断产品价 格而获得的超额利润。,土地地租地价理论,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影响土地价格的主要因素:总体因素:经济发展速度、城市化状况、社会安定状况、国家政策、土地投机等。区域因素:区域位置、交通条件、经济发展、人口密度、治安、环境质量等。个别因素:位置、形状、方向、面积、地势、临街状况等。,形成特点:不包括生产成本因素。只受人们对土地的需求的影响(人口密度、产业兴衰)。具有随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值的可能性。定价较难,且不可能规格化。,北京市住宅价格的空间分布,土地地租地价理论,地租地价理论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作用:.有助于合理规划各业用地,有效配置土地资源,实现“地尽其力”.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可以引起级差地租形成条件 的变化.运用地价调节机制,进行土地宏观管理,保障土 地利用按规划执行.,土地区位理论,区位及区位类型,区位决策合理性标准:(1)最低运输费用和最低生产成本;(2)最大市场区域和最大利润;(3)最低购置价格;(4)最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最理想的环境。,经济因素 运输条件;劳动成本;原材料费用;市场区域;贸易关系等,社会政治因素 城市规划;产业政策;环境政策;国家保护政策;城市基础设施;就业岗位等,自然因素 土地自然特性;矿产质量;环境条件;气候条件等,区位因子:影响区域选择的因素.,土地区位理论,区位论:研究经济行为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经济活动 的组合的理论。萌芽于资本主义商业、运输业大发展的18世 纪,自19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先后形成了 四个代表性的区位论:,土地区位理论,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1826,关于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孤立国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1909,工业区位论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1933,南德的中心地 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1940,经济区位论,土地区位理论,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土地区位理论,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土地区位理论,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的贡献及应用:,区位论的鼻祖,“经济和社会科学中确立了空间思维的第一人。”,微观空间:以农户或农村聚落为中心中观空间:以市场为中心 1982,华熙成,上海市郊区农业 1991,王秀清,京津石三角区农业宏观空间:以整个国家或大的地域为中心,土地区位理论,第一地带:温室、花卉第二地带:园艺、果品、马铃薯、烟草第三地带:奶酪制品、肉用牛羊、饲料、纤维用亚麻第四地带:普通农业地带第五地带:面包用谷物、油用亚麻第六地带:牧场第七地带:森林,土地区位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区位因子:,一般与特殊 地域与集聚(分散)自然技术与社会文化,土地区位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运输费用指向论,土地区位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遍在原料(UM)偏在原料(RM)纯粹原料 减重原料(PM)(GVM),原料指数RM/产品重量,土地区位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土地区位理论,劳动费用指向论 基于特定工业性质的条件,人口密度和运费率等环境条件,劳动费指数劳动费/产品重量,劳动系数劳动费/区位重量,土地区位理论,工业集聚论,经营规模的扩大多种企业的空间集中,集聚节约额 运费(劳动费)指向的费用节约额,集聚,分散,土地区位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的贡献:,所应用的抽象和演绎的方法,以及所提出的理论体系,为工业区位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和理论基础。,是最小费用区位论的代表之一,与最大利润区位论一同形成了区位研究的两大流派。,其理论不仅限于工业布局,对其他产业布局也具有指导意义。,土地区位理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区位理论,货物的供给范围上限r、下限r:,下限,上限,土地区位理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区位理论,中心地的等级性:,土地区位理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区位理论,中心地的等级性:,土地区位理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区位理论,中心地结构,认为对周围地区承担中心服务职能的中心地应位于于最接近所属地区的地点,在正常情况下应当位于正六角形服务区域的中央。,土地区位理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空间系统,基于市场原则的中心地系统(K=3),土地区位理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空间系统,基于交通原则的中心地系统(K=4),基于行政原则的中心地系统(K=7),土地区位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土地区位理论,现代区位理论.综合考虑较多的因素和内容,实现总体空间区位最优。.区位决策的客体还包括了运输业、商业、服务业和陆游业等第三产业设施。.通过揭示区域内各组成部分间的数量关系和动态变化趋势,实现最佳区位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结合。,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原理,土地资源的可拓性,发散性:“一物多征,一征多物”。(提供多种可选方案)可扩性:与其他物质结合而改变性质和用途,并产生价值 的增值。(提高利用效率)相关性:引起相关单元的特征和用途变化,并产生价值的 增值。(约束条件)共轭性: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条件、资源总量和利用结构 利用现状和潜力、正效益和负效益(关键问题),土地生态经济理论,土地生态经济理论,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平衡与调控的原则:循环再生、协调共生、持续稳生,.具有典型的耗散结构特点。.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价值增值,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 能力的发展”。-(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实质:实现公平发展: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和公平分配有限资源。保证持续发展: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强调共同发展:全球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古代:环境决定论 人类活动受制于自然环境 近代:征服自然论 过分强调人类的主观能动作用 现代:人地协调论,提高生产和更新能力.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经济利益最大.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人均财富的持续增长.提高提高提高提高,可持续发展理论,土地可持续利用:保持性:保持一定数量,且结构合理,质量不断提高的 各类土地资源.生产性:土地资源的生产性能和生态功能不断提高.经济性:型土地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安全性:降低土地利用可能带来的风险.可接受性:土地资源的利用能够被社会接受,体现公平 和效率.,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动态平衡原则综合效益原则指标控制原则,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