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蒹葭教学设计汪鸿波.doc

    • 资源ID:4867254       资源大小:96.51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蒹葭教学设计汪鸿波.doc

    汪鸿波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密云分校教学基本信息课题蒹葭是否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否学科语文学段:第四学段年级七年级相关领域教材书名: 北京市义务教科书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 年8 月第1次印刷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姓名单位联系方式设计者汪鸿波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密云分校15901134470实施者汪鸿波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密云分校15901134470指导者尹雪梅密云区教师研修院18513499262课件制作者汪鸿波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密云分校15901134470其他参与者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蒹葭是北京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第9课<诗经>二首中的第二篇。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通过诵读诗歌“体味诗人的喜悦与哀伤,领悟他们的人生志趣,感受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能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在把握诗意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再现诗歌的情境”。蒹葭的题材是古今中外永恒的话题男女恋爱。本诗不像关雎那样直抒胸臆,大胆追求爱慕女子,只含蓄地写了主人公追求“伊人”过程中的焦急心绪,可望不可即的失落。因此通过朗读,体会主人公的复杂情感;了解比兴和重章叠唱的作用。在人生观、价值观导向上,也引导学生将中心定位在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外,渗透关于对联等传统文化内容,让学生初步感受我国古典诗歌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共设计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情况:七年级学生刚升入初中,处在中小学知识衔接的适应时期。学生预习习惯,朗读习惯,掌握知识水平良莠不齐,课上不爱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对关雎的教学发现,学生学习古典诗歌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歌情境上表现出语言的匮乏,缺少知识的积累。但是他们有学习的兴趣,有活力,喜欢朗读,易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教学准备工作:1.学生课前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诗歌意思;通过学习关雎初步掌握有关诗经的知识(“诗六义”、比兴、重章叠唱、双声叠韵等)。 2.搜集由蒹葭衍生出来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开拓眼界。3.制做PPT,准备背景音乐,完成下水文。 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主要内容;体会情感和意境;背诵全诗。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问题和任务的导引下,以不同层次的朗读,引导学生逐层深入的理解内容,再现情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勇于追求美好事物。教学流程示意导入新课 读熟诗歌 体会情感 读出意境 探究主题 拓展知识布置作业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情景预设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由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对秋的感受引入诗歌意境,并出示一副对联的上联,引出本课学习。展示课前积累 关于写“秋”的诗句。教师随机点评学生的发言。创设情境,由学生的积累引入新课。二、讲授诗歌(一)初读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1.教师朗诵诗歌。强调学生注意字音及节奏。2.指导学生朗读,纠正字音、指导节奏。1.听教师朗诵。2.多种形式朗读,互相提醒应注意的读音。在屏幕展示易错字音,随时纠正。准确、规范的朗读诗歌,使学生对诗歌内容有初步的感知。(二)再读 读懂内容,感受形象问题导引:诗歌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内容。 提示学生用一句话概括,不是通译诗歌内容。整体感知诗歌内容。任务导引: 1.结合注释,说一说第一章大意。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第一章写了哪些内容。自由回答,或说大意,或描述。 再现情境提示学生可以变换人称,加入自己的想象。对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引导,鼓励创造性描述。掌握基础知识,疏通诗歌大意,发挥想象再现诗歌意境。1.问题导引:你能体会到主人公什么样的心情?2.指导朗读。结合第一章内容,借助提示,体会主人公复杂的心情。并通过多种形式朗读第一章,体会主人公复杂的感情变化。体会主人公心情学生可能答不全面,要结合文本进行提示。朗读时随时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语速、重音等朗读技巧进行指导,适时范读。通过朗读,体会情感。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提高朗读水平。任务导引:两人一组交流、理解二、三章内容(可以结合注释讲大意,也可以调动想象描述画面),之后有感情朗读二、三章。仿照学习第一章的方法,自主、合作学习二、三章,并有感情朗读体会情感。通过小组展示检查交流结果,随时点评、指导。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自学二、三章。1.问题导引:从主人公艰难的追寻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主人公什么形象?2.指导朗读。结合内容理解主人公形象。朗读体会。学生概括时如果用词不准确,教师要顺势启发引导学生运用比较贴切的词语概括,鼓励个性化的理解。再次深入文本,理解人物形象。通过朗读,理解内容,感受形象。(三)品读 读出意境,体会韵律问题导引:(1)诗歌表现对伊人的思念,为什么要以“蒹葭”这一景物开头?(2)诗歌三章内容大致相同,仅换了几个字,是否重复?为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说明原因。合作、探究、交流问题,通过散读,男女生分工,齐读等形式,理解诗歌情景交融、一唱三叹之美。学生可能只答出“起兴”,没有解释具体作用,要进行引导。提示学生结合文本理解重章叠句作用。通过较直观的表格,帮助学生理解。以问题为依托,从诗歌形式入手,读出诗歌意境,进一步感受诗歌意境,体会人物情感。在合作、探究、交流中,把握起兴、重章叠唱等表现手法作用。读出韵律美。(四)悟读 深入理解,探究主题问题导引:主人公执着追求着“伊人”,一定是意中人吗?结合预习及内容理解,探究主题。通过点拨讲解,拓宽学生对主题的理解。探究诗歌主题,了解诗歌主题的多义性。(五)拓展 知识延伸问题导引:由本诗演变出来的成语、古诗文、作品等有哪些?自由回答。适时出示成语、曹丕和吴文英的诗句等,拓展学生的知识。外延文本,拓宽学生知识面,了解古诗的文化传承。三、小结任务导引:你能补充下联的内容吗?自由发言、填空。点拨、引导得出下联。运用传统文化知识,强化对诗歌的学习。四、布置作业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将文章的内容表述出来,可以添加上你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或感想。教师深情背诵蒹葭所感倾听、思考。让学生发挥想象,多种形式改写诗歌,读写结合,加深理解,练习表达。附:【板书设计】 蒹葭 主人公 坚定执着,永不言弃(根据学生回答适当作调整)伊人 美好的事物【下水文】 蒹葭所感所有等待 只为曾经飘逸的红袖所有遗憾 从你转身后浮出水面深秋的露水 晶莹 清冷 恰似故人的泪沾满记忆摇曳的蒹葭 茫然 无依 随风起舞缀满思念的河流梦中的伊人 为什么总在白雾弥漫之时 选择离开踏过河岸 不见村庄 炊烟  阡陌 你的背影被谁带走一声轻叹 撑起长篙 在水中寻觅再寻觅 旧时明月难求惟有拿起笔 蘸满寂寞 在纸上勾勒再勾勒 倾诉衷肠学习效果评价设计评价方式 1.学生对预习和诗歌的文意疏通等自主、合作环节进行自评与互评。 2.教师对学生的朗读、理解和写作等方面做适当点评。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量规:1.能否有感情朗读诗歌。2.能否把握人物形象,体会诗歌意境。3.能否把握诗歌主题。4.能否用优美的语言改写诗歌。对教师自身教学效果的评价量规:1.是否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2.是否有效组织和调控了课堂。3.是否关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4.是否及时而恰当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评价。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一、重视以读带赏。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课设计重在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情感,把握诗歌内涵。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提升朗读。本课各种形式的朗读共20余次,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教室,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到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二、重视自主、合作、探究。本节课给学生自主、合作的空间,特别是“读懂内容”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了第一章后,由学生合作自学二、三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合作交流中运用已知去探究,去实践。三、重视文化渗透和知识拓展。课前做过调查,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对联等传统文化知识只是一知半解。因此,我在教学中运用填空补充下联的形式,渗透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另外,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写“秋季”的诗词,让学生能够自己养成积累的习惯。讲解蒹葭之后,给学生补充有关本诗对后世文学的一些影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改革。6

    注意事项

    本文(蒹葭教学设计汪鸿波.doc)为本站会员(sccc)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