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的课程领导》PPT课件.ppt
轉型的課程領導,台灣首府大學講座教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轉型的課程領導,臺北第一女中王姓護理老師要求學生拿著鏡子畫自己的外生殖器。人本教育基金會批評,這種教學不僅讓家長和學生既緊張又尷尬,更侵犯了個人隱私權,乃大聲疾呼:停止這種課程與教學,否則要抗爭到底;臺北市教育局行政官員嚴厲要求王老師改變教法。王老師面對蜂擁而至的壓力,淚流滿面,陳述了她的想法。(2003年12月3日,中時電子報),轉型的課程領導?,王老師的課程觀是?,該校課程發展委員會如何處理這個事件?,藝術家/搖醒者?,我們週遭的都睡著了,藝術的功能就在將睡著的喚醒,如何將他們喚醒?你要輕輕地搖動他,一直到他醒來。V.Schklovsky,性教育的解秘 課程的開放系統 身體的知識(embodied knowledge)女性的主體,課程理論 課程論述 課程領導 課程研究,藝術家/搖醒者?,標準化的課程管理,缺少美學和倫理,科學管理主義、工具理性、績效責任,強調效果、效率、控制,結果失去了心和靈,、量化邏輯,理性主義的神話,理性、進步、發展,-,二分 理性/感性 心/身 成人/兒童 理智/情緒,結果,偏重公共課程,抽象推理、邏輯思考,-,忽略個人課程、情意教育、心靈教育、課程美學,績效責任是今天美國法西斯主義的原貌。Pinar(2004),偏重測驗成績和績效責任的改革論述,旨在滿足國家的經濟、技術的要求,完全沒有看到兒童的臉和姿態,狹隘了我們的社會想像。(Greene,2001),標準化的、工具性的邏輯盛行時,我們只看到標準化的、普同的符號。我們看不到豐富的、完全的兒童,和獨特的自我;看不到科學和數學的美,教室變成控制的環境,而不是參與式的學習社區。,這時只有可測量的才被認為是真實的,我們忘了愛的探究,愛的論述就被壓抑,教學和學習中的熱情和希望也被消音了。,2007 PISA:數學第1名、科學第4名,數學補到第一?,台灣中學生數學全球第一,是教改成功,還是補習成功?學者感嘆,學校數學考太難,讓孩子沒自信,只好拚命補習,卻犧牲課外閱讀的時間,閱讀素養落後全球第一的韓國一大截,只排到16名,令人擔憂。【聯合報】,北縣國小 將增2節英語課,台北縣政府為提升國小學生英語能力,將推動全縣小學生每周多上半天課;新增三節課有兩節上英語課。此計畫將從今年九月逐步實施,預估全縣須增聘1200位英語教師,經費由縣府負擔【聯合報】,北縣國小9月起每周8堂課 搶救國語文,學生的國語文能力普遍不佳,台北縣政府為了挽救學生的國語文程度,率全國之先從今年九月開始,將國小的國語文學習節數從六節增加到八節課,並撥經費購買大量圖書,供學生閱讀,以提升學生閱讀、寫作能力。【2007/08/23 聯合報】,全球化的台灣現象,學力下降的危機,全民壓力的加劇,城鄉差異的擴大,國際競爭的激烈,課程美學躍上舞台,理解課程為美學文本是:把每一次看到的顏色都當作第一次,將顏色經驗為動詞而不是名詞,教師的任務也是動詞而不是名詞,。理解課程為美學文本質疑日常的、傳統的東西,要求我們從多元的觀點審視知識、教學和學習,從深陷的知覺中爬出來,像第一次一樣看它。(Pinar,et.al.,1995,),當數學遇上美學:三角形學習的可能性,張綉玲桃園縣文化國小教師,學習活動一:分組學習,學習活動二:肢體活動,學習活動三:表演藝術,學習活動四:繪畫創作,美感經驗與三角形學習活動,三角形學習活動是有意義的做與感受之美感經驗。三角形學習活動都是將經驗賦予形式成為公開內容的美感經驗。三角形學習活動是實用的、情感的、和知性結合的美感經驗。每一個三角形學習活動都有獨特的目標,經驗是持續的、生成的,三角形學習活動與Eisner(1994)交相互動(transaction),個體與環境互動 產生經驗 概念形成 外化使用表徵形式 構成環境質的一部分。,美感經驗的內涵,活化概念:三角形的概念至少經過四到六次的不斷應用。精煉感覺:學生必須藉由觀察、注意、思考、討論、聆聽等方式,鍛鍊視聽觸等感覺能力,也靈活運用他的心智。形式構思:以三角形概念為前提,思考分析情境中的條件,探求適切的表達內容。,美感經驗的內涵,釋放想像:將數學經驗賦予不同的藝術形式,讓想像力翱翔,捕捉理智呈現新內容。持續決定:不斷地作出決定,調整想法,以達成最後的結果。傳達情感:學生賦予三角形概念形式化,或多或少都是傳達自己主觀的經驗。創造意義:將三角形的概念構成有意義的內容,帶來內心的滿足與成就。,課程是豐富的,課程是聲音,課程是爵士樂,課程是地下莖,課程是旅程,課程是故事,教學是靈性的旅程,掀開秩序和確定性的神秘面紗,就能驚醒人類無知的深淵,和人類經驗的基本的混亂、混沌和複雜,很多神秘性亟待探討,好奇心急待滿足,混亂和模糊亟待面對。,教學是靈性的旅程,一、教學再魅化,三、與幽靈共處,四、美學時刻,二、寫在水上的字,教師解神秘化,詩性智慧的研究者對教育、學校、課程和教師、學習者等的神話加以研究、詮釋、再詮釋,然後將這些詮釋用詩性的形式呈現出來。詩性的形式可能是詩、音樂、戲劇、故事、敘說、隱喻、語言或符號的形象。,教師解神秘化一,理性/技術典範,教師解神秘化一,實際/神秘典範,教師解神秘化一,革命/轉型典範,教師解神秘化一,批判/規範典範,教師是陌生人,探究式的、驚奇的觀看自己的生活世界,注意到從前忽視的細節和類型,更注意到當地的儀式和習俗。看到沒有意識的鄉親看不到的,過去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不再那麼理所當然,過去不被質疑的成為可質疑的,隱藏的成為顯著的。Greene(1973),教師是陌生人 dis/position dis/location un/home un/skinning,教師是陌生人,A/R/T ographyArtist ResearcherTeacher,教師是陌生人,第三空間 游移(in-between)的空間 幽靈的空間 美學的空間 遊戲的空間 叉路,教師是陌生人,生成 創發 轉型 超越 可能性,教師是陌生人,機會主義?逃避?危險性?,詩 性 智 慧,poetic wisdom(Vico,1744),Mythopoietic(Kessen,1999),故事(mythos)創造(poiesis),詩性智慧的特質,洞識與理解力,反思與批判,溝通、協調與執行力,審美與創造力陳伯璋,2003,精神與超越,情感與情緒,想像與審美、故事與敘說 歐用生,2004,Vico(1744)的詩性智慧,人類社會的發展,詩性的時代,權威的時代,理性主義時代,Vico(1744)的詩性智慧,人類社會的起源是詩性的;,兒童天生的本能也是詩性的;無知、感性、熱情、野性、身體,想像力、創造力、模仿力、毅力、記憶力、好奇心、探索,-感官、感覺、實作、操作、創作-故事、神話、敘說、迷信,-,以智慧(神、宗教)以克制詩性,理性壓制了詩性,生存美學,利用一系列的創意的、實驗的過程和 技藝,將自己轉化為藝術品。(Foucault,1980),生存美學,禪、道、氣、瑜珈、書寫、閱讀、說真話、書法、,與陌生性共舞,教師像畫家一樣,化熟悉為新奇;像現象學家一樣,在黑暗中書寫,看到白天看不見的;像後結構主義者一樣,在熟悉與陌生間游移,看見新的希望和可能性。,尋找課程領導者的詩性智慧,結 語,一個和尚向大師請益:大師,請開示我禪道吧!,大師說:請問你吃過早餐了嗎?,和尚說:我吃過了呀。,大師說:那就快去洗碗筷吧!,哲學家的沉思謝謝!敬請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