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doc
兰州市外国语高级中学“一师一优课” 人教版 高二政治 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六课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政治教师 马安君 教学设计理念 思想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地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地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辨能力。 教材分析我们的中华文化是人教版教材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三单元中的第六课,包括2课时,即“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两大特点。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丰富的史书典籍和中华民族特有的包容性,见证了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传,由辉煌;衰微,到再创辉煌的历程。随着各国都越来越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本课内容必将会得到大家的重视。因此,本课在文化生活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学典籍 ,文字的作用、意义 ,史学典籍的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见证,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3)分析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二)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课外探究、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生活智慧与学习智慧、时代创新精神与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同学们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培养同学们辩证分析能力,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如何复兴中华文化 教学难点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激发学生发展中华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学方法 1.事例探讨式教学方法。师生共同讨论、相互交流,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不自觉到自觉,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并学会运用这一方法去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2.自学引导法。课前布置相关问题,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在自学中,对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从而引发思考。3.探究性学习法。组织学生课后分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爱学、乐学”,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在小组分工合作中,在生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中,促使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合作精神差,实践能力弱“等不足,培养综合素质。4.理论联系实际法。关注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老师带着你们走进探索与发现,把目光拉回到5000年前,一起走过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第一目回望古代灿烂辉煌(二)进行新课如何理解“源远流长”? 源远:源头很远,发源早,流长“流程很长、不中断。1.古代辉煌的历程问题探究一:四大文明古国都有着文化的源远,但是否也都一样的流长呢?学生课堂讨论并回答古巴比伦: 消亡 古埃及:希腊、罗马化 古印度:雅利安化教师总结:世界古代文明发展史上的遗憾:它们都曾创造了自己独特而源远的文化,但都因历史的中断没能流长。风景这边独好: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欣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一组图片体味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三次参观秦俑博物馆,他赞叹:“能创造出这个灿烂历史的民族,一定能创造出光辉的未来。”这句话的意义。欣赏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 我们一起来概括一下(注意每个朝代对中华文化有什么影响)。殷周(早期)春秋战国(初步形成)秦朝(促进)汉朝(进一步发展)隋唐(全盛)宋元明(延续)清(面临冲击) 龙腾东方春秋景色战国风云秦汉气象隋唐情韵两宋文章元明清遗风,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始终显示出无穷的魅力,源远流长。教师:那么,我们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到家乡文化和这些朝代的悠久历史的? 引导到汉字和史书典籍。教师: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1) 见证之一:汉字(板书)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汉字的字体不断演变,但始终没改变“方块字”的特色,至今仍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证明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视频观赏:走进中国文字博物馆课堂活动:猜猜看(多媒体展示:“龙”字)教师:有哪些字体?生: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还有两种辅助性的字体,草书和行书。 教师:不管汉字的字体如何改变,始终保持着方方正正的特色,汉字被称为“方块字”。横、竖、撇、捺、点,汉字不仅仅是一种文字,更是一种艺术,在世界各种文明中,只有中华民族把字的书写提升到如此高的境界(中国书法)。但是,思考:有人认为,汉字书写复杂,主张“汉字拼音化”甚至有废除汉字的推动行为.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说说你的道理。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汉字内涵丰富,不仅表音,而且表形、表意。余光中是学英文的,但是一直认为中文是最美的,他说:英文或者西方语言主要是拼音,汉字象形的成分比较多,所以譬如你写个雨字,中间四点就好象有那个感觉,你看到笑字,好象有一个人的笑脸,哭好象有一个哭的脸。 问题探究二:材料一:“英文充其量只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 台湾诗人余光中材料二: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方言众多,但从古至今,使用汉语的各方言区都使用汉字,即使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以汉字作为官方文字。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大部分是用汉字记录下来、流传后世的。两段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文字的作用、意义在今天,我们了解世界需要掌握各国文字,但汉字才是我们的根。汉字以它特有的艺术告诉我们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教材P64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汉字书写了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用汉字记录着自己的辉煌与苦难,也为我们留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第二个见证史书典籍。(2)见证之二:史书典籍教师:你知道的史书典籍有哪些?(男女生PK) 教师:可见,我们的史书典籍有什么样的特点?生:规模大,存留丰,为世界所仅有。教师:我们为什么能编撰这么多的史书? 相传我国夏商时期就设置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了史官。古代史官大都终身世袭,这使他们能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下来。 教师:走过了古代的辉煌,历史的车轮驶入了让人伤心的近代。2.走进近代,文化衰微多媒体资料:火烧圆明园片段。大英博物馆馆藏中国文物囊括中国全部艺术类别,跨越整个中国历史。大英博物馆馆藏的中国文物中历史最悠远的是6000多年前的半坡村红陶碗及尖足罐,还有新石器时代的玉琮。玉琮仅仅是大英博物馆馆藏的23000件珍贵的中国文物之一。大英博物馆仅仅是世界上收藏中国文物的47家境外博物馆之一。教师:看了资料,你有什么感受?问题探究三:思考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表现?原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内因与外因,说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表现:(1)封建意识浓厚、民族意识薄弱、压抑进步思想 (2)清朝:现代科技水平落后 (3)鸦片战争后,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渐渐消失 (4)西学大量传入中国 结论: 国家衰落决定文化衰微3.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虽然中华文化遭遇一次次巨大的冲击,但它仍以它特有的包容性,努力学习着西方的器物、制度和文化,但这些都没能挽救衰微的命运。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带来了马克思主义,让我们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并在中共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复兴!面对当前的文化现状,我们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使之能够源远流长?实践证明:只有在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把握今天 复兴文化 教师:展示胡主席剪纸回娘家为第二届中国剪纸艺术展而作。中国剪纸目前也正在积极申请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胡主席百忙中作这么一幅作品,让我们感到欣慰,感觉到了国家领导人对文化复兴的重视(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一起感受了古老中华文化的辉煌,经历了近代的衰微从发展的历程看,有辉煌也有苦难,历经沧桑,但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到现在而没有中断的文明,源远流长(基本特征之一),有汉字和史书典籍为见证。(四)反思总结,知识梳理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参照板书),进行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学生的概括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理解程度的过程。再次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五)当堂检测、布置预习。1、多媒体展示,选择题练习“我来做一做”,以巩固今天所学的“”的知识点。2、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发下去的导学案把下一框有关知识点预习一下设计意图: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板书设计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辉煌历程2、薪尽火传、一脉相承 文字 史书典籍3、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教学反思本课的设计采用问题教学法、图示教学法、诱导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在讲授过程中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教师通过诱导学生,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但在实践过程中,部分班级学生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不够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从探究活动中所列举的中,归纳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和近代文化衰微的原因。教师要善于引导,充分利用视频、图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