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紫藤萝瀑布教案.doc
( 八 )年级 ( 语文 )学科教案 如皋市实验初中 孙建春 教学内容紫藤萝瀑布教案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目标1.体会含蓄隽永的语言精妙2.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3.培养学生关注人生,自我砥砺的积极情怀重点难点理解十多年前紫藤萝的遭遇和作者的情感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个性设计课前预习:1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2. 查资料,了解创作背景一、导入新课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大自然的草木枯荣,总能牵动人们的情思,引发人们的感想,从而发出生命的感慨。你有没有想过,一朵小花,会震撼一个人的心魄。一树繁花,会净化一个人的灵魂!让我们走进状物抒情散文紫藤萝瀑布,与作者宗璞一起去观览生命的色彩,感受生命的悸动。(出示课件,了解作者,感受藤萝之美) 活动一 初读,感受藤萝美活动方式:找出描绘紫藤萝美的段落,组内自由组合朗读,然后全班接力朗读展示!过渡句:紫藤萝美吗?是的,这盛开的满树满架的紫藤萝,美得让人心醉,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作家宗璞用精细的工笔,为我们描绘了藤萝花独具美韵的风貌。美文需要美读,找出描绘紫藤萝美的段落(2-6节),组内自由组合朗读,然后全班接力朗读展示! 听着同学们的朗读,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在风中摇曳生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瀑布似的紫藤萝,难怪作者“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相机提醒同学们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对盛开的紫藤萝进行描写? 先写花瀑,次写花穗,再写花朵。是按由整体到局部再到细部的顺序描写的,条理非常清楚。活动二 再读,欣赏语言美 过渡句:活动方式: 选定喜欢的片段,批注喜欢的理由(抓住花的特点、关键词、修辞、表现手法、作者情感等)组内快速交流 1+1或1+2演练(读出个性、赏出精彩,可联想、想象)全班展示课件示例“从未看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运用比喻,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比作瀑布,显得气势非凡,灿烂辉煌,也形象地表现了紫藤萝的繁茂。要求每生至少批注三处,自由组合,全班展示。过渡:作者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绘声绘色地把紫藤萝开放的盛景展现在读者面前,本文作者只在探寻藤萝之美,描绘藤萝花旺盛的生命力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握文章思路,探寻作者的情感轨迹。活动三 三读 探究感情线1.围绕“花”写了哪些内容花 花 花2.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变化?3. 忆往昔花稀树枯,看如今繁花似瀑,作者领悟到怎样的人生哲理?活动方式: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活动方式:独立看书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1、结构框架:( 赏 或看 )花 ( 惜或忆 )花 (悟或思)花2、找出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疑惑痛楚宁静喜悦振奋向前3、作者由紫藤萝瀑布对生命产生了感悟: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追问引导学生探究:作者为什么疑惑悲痛? 引导学生了通过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感情,并获得心灵的净化。相机点拨提升: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遭遇不幸时不能被厄运击倒,要对生命保持长久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要让悲痛长压心头,要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新生活中。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人生应该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终能战胜挫折,获得幸福。活动四:关注生活 自我砥砺过渡: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稀落,遭遇不幸,过了这么多年,又开花,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这样生机勃勃,想到自然界生命的顽强和美好。而人类也是如此,小弟虽然身患绝症而死,但人类的生命长河并不因某个人的逝去而停止流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人类社会照样向前发展。 因此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活动内容:试用你的经历或见闻印证“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课堂总结:一树蓬勃旺盛、花开如瀑的紫藤萝感染了作者,给身心疲惫的她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其实平淡生活中的花的开落、雁的来去、一个微笑、一声问候都蕴含丰富,只要我们用心去体悟,心灵会因此丰富,生命也会因此更有滋味。教学反思:附相关资料作者:宗璞,1928年生,女,原名冯钟璞,笔名有任小哲、丰非等。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自幼生长于清华园,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曾在中国文联、文艺报等单位工作。 1960年调世界文学编辑部。“文革”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后门知音等,红豆曾受到不应有的批判。“文革”后,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中篇小说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 198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宗璞小说散文选。后来又抱病奋力创作反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命运的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其第一部南渡记已于1987年问世,获得了好评。她的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颇具特色。她的散文情深意长,隽永如水。 写作背景简介: 宗璞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1982年10月小弟病逝),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写成此文。 作者和紫藤萝花一样,有着生命飘摇的遭遇,十年前她的父亲冯友兰在文革中遭受非人的折磨,她和弟弟也受殃及,曾戴着写着“冯友兰女儿”的纸糊的帽子示众,受尽屈辱。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