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京教杯教学设计.doc

    • 资源ID:4856325       资源大小:54.51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京教杯教学设计.doc

    教学基本信息课名被荼毒的心灵从鲁迅笔下旧文人看科举制的弊害是否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学科语文学段高中年级高三授课日期2016、3教材书名: 呐喊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 年12 月北京市中小学“京教杯”青年教师教学设计大赛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姓名单位联系方式设计者缐悦北京怀柔红螺寺中学18612390980实施者缐悦北京怀柔红螺寺中学18612390980指导者孙淑明、王小然怀柔区教研中心13716095598 13264332630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1、 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小说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2、 阅读小说,品味语言,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3、 在阅读中注重反思,关注现实生活、社会问题,提高认识水平。 鲁迅被喻为“民族魂”,其小说因表现的深切、格式的特别,成为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存在。以呐喊、彷徨两本小说集为主要教学资源,以鲁迅两大类现代文学表现题材农民和知识分子题材分别确立学习专题。知识分子题材又依据新旧知识分子划分被荼毒的心灵科举制的弊害和吾将上下而求索而求索启蒙知识分子解读两个小专题。本节课被荼毒的心灵以孔乙己和白光为研读对象,通过探究鲁迅对旧知识分子的塑造,感受其内心世界,并对鲁迅思想的重要侧面反思传统有更深刻的认识。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研读鲁迅孔乙己和白光两篇小说,抓住文本细节,分析人物心理,从而体会科举制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摧残。学生情况:知识层面,初高中,学生已学习过鲁迅的小说孔乙己、社戏、故乡、祝福等,对作品较熟悉;能力层面,了解小说鉴赏的方法,但对人物解读、心理揣摩不足,在阅读中缺乏专题式梳理;情感层面,学生认为与鲁迅作品有隔阂,对其精神和当代价值认识不深。教学方式:自主预习、批注阅读、合作探究技术准备:多媒体技术学习准备:学生自主预习孔乙己、白光,对人物形象进行批注分析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1、研读孔乙己和白光两篇小说,抓住外在细节,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2、在比较人物过程中,深入体会科举制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摧残。3、联系现实热点,进一步引发对古今教育制度的思考,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教学导入,明确教学目标文本研读,感悟人物形象探究讨论,理解科举弊害联系现实,思考当今教育拓展作业,读写结合教学过程(文字描述)一、 教学导入,明确教学目标 相信大家都听过范进中举的故事,54岁的范进参加乡试考中举人,竟一时喜极而疯。这一幕,也成为儒林外史的经典片段。对于这本书,鲁迅评价极高,称其“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士林二字,指的就是旧文人。那么,鲁迅对旧知识分子有着怎样的塑造?他对古代教育制度科举制又有怎样的认识呢?今天,我们通过阅读孔乙己白光两篇小说来探究讨论。【设置意图】调动课堂氛围,提出教学目标,导入专题二、 文本研读,感悟人物形象 著名漫画家丰子恺为鲁迅呐喊中的人物画像百余幅,神、形、意兼备。展示图片“孔乙己”和“陈士成”。大家已经读完两篇小说,你印象最深刻的画面又是什么?这幅画面体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设想学生描述的画面,教师引导其回归文本,深入细节分析人物特点。【人物分析孔乙己】预设1、酒客戏谑孔乙己的情景。这一幕体现出他落魄的特点。学生活动:分角色朗读酒客们与孔乙己对话初步感知人物个性。教师示范批注:抓住对话外的关键词,深入分析人物复杂心理。孔乙己:面对嘲笑“不回答”(神态细节)无言以对,窘迫难堪又要维持面子、故作冷静的心理。“排”出九文(动作细节)表示分文不少,不拖欠,表明自己是规矩人,穷酸又清高的心理。睁大眼睛(动作细节)惊讶不安的心理“涨红脸”,青筋绽出,争辩(神态动作)羞愧难堪、急于争辩又迂腐可笑、自欺欺人心理。正是通过品读“不回答”、“排出”、“涨红脸”等外在细节,我们揣摩出孔乙己窘迫而清高的心理,并从中看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旧教育观对读书人心灵的荼毒。学生批注:酒客们“叫道”、“故意的高声嚷道”想让大家一起来嘲笑孔乙己。强调“亲眼看见”、“吊着打”证据挫伤其读书人自尊。又借“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故意揭开科考落败的精神伤疤。教师补充:(1) 科举考试三级四试 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秀才) (举人) (进士)对比酒客们对孔乙己和丁举人态度的不同,引发学生深入思考。(2) 鲁迅及评论家关于“看客”的评论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鲁迅呐喊自序 只愿暴政暴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做慰安。自己的本领只是“幸免”。 鲁迅暴君的臣民 孔乙己所提供的是“看/被看”模式中的一种类型,其特点是处于“被看”地位的是下层社会的不幸的人。这是鲁迅最为关注的,他说过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而“看客”现象正是这“病态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加深了不幸者的“病苦”,这就自然成为鲁迅表现的重要内容。 钱理群游戏国里的“看客”小结:科举制不仅荼毒了孔乙己这样读书人的心灵,也荼毒了这些底层看客,在精神上奴役着他们,令其冷漠、麻木。预设2、孔乙己教“我”写字的情景。体现了孔乙己的迂腐。提示:孔乙己所教的内容“茴”的四种写法,毫无价值,显示出迂腐可笑。但他“等了许久”、“恳切”地教我,“点头”、“叹气”的可见其真诚、热心、善良。预设3、孔乙己最后一次来到咸亨酒店的画面。这一场景最能突出他的可悲可怜。学生活动:运用所学方法,结合文本细节,批注人物心理。 结合余华的评价,深入理解孔乙己结局的可悲。 于是,我们读到了文学叙述中的绝唱。“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先是声音传来,然后才见着人,这样的叙述已经不同凡响,当“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孔乙己摸出四文大钱后,令人战栗的描述出现了,鲁迅只用了短短一句话,“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是用这手走来的。”这就是我为什么热爱鲁迅的理由,他的叙述在抵达现实时是如此的迅猛,就像子弹穿越了身体,而不是留在了身体里。 余华内心之死教师小结:孔乙己为什么非死不可?他受科举制荼毒,绝不肯脱下长衫,又没有任何营生本事。如果我们想象他最后的姿态,人如何用手“走”路呢?那必然是佝偻着身子,缓缓挪动着。这是一个畸形的、非人的姿势。这是鲁迅对孔乙己的悲悯,也是他对科举制度的拷问。【设置意图】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分析人物形象,提升鉴赏能力【人物分析陈士成】预设学生分析片段:陈士成看榜。表现了他的绝望。提示:他一见榜,就先寻陈字。写的是一个个“陈”字争着往他眼睛里“跳”,实际上生动地写出了陈士成此刻急迫的心理。我们从“寻”、“争先恐后”、“跳”等字眼深入到了人物心理对仕途功名偏执的渴望、贪婪和落榜后挥之不去的绝望空虚。教师追问:陈士成为何如此执着于科考(十六次)?学生分析:第三段“隽了秀才,上省去乡试,一径联捷上去要清高可以做京官,否则不如谋外放”,陈士成已经将科举作为跳板,设计好了锦绣前程,一心为了权和钱,所以在落榜后才会陷入疯狂,甚至转为妄想挖出浮财。三、 探究讨论,理解科举弊害同是鲁迅笔下的旧知识分子,说说作者赋予的不同情感倾向。学生活动:朗读陈士成挖银子的场面。 陈士成心里仿佛觉得空虚了,浑身流汗,急躁得直爬搔;这其间,心在空中一抖动,又触着一种古怪的小东西了,这似乎约略有些马掌形的,但触手很松脆。他又聚精会神的挖起那东西来,谨慎的撮着,就灯光下仔细看时,那东西斑斑剥剥的像是烂骨头,上面还带着一排零落不全的牙齿。他已经悟到这许是下巴骨了,而那下巴骨也便在他手里索索的动弹起来,而且笑吟吟的显出笑影,终于听得他开口道:“这回又完了!” 着重分析词语“浑身流汗”、“聚精会神地挖”、“谨慎地搓着”所表现的人物丑态。陈士成最后只挖出来一块斑斑驳驳的下巴骨,他手里捧着的,不正是自己的真实写照吗?及第梦破碎了,他做起了发财梦,这显然是更荒谬的。在寒冷的月光下“浑身流汗”,是空虚、急躁、疯狂,鲁迅写尽一个被欲望吞噬的读书人的丑态,字里行间充满憎恶、批判之情。学生归纳:孔乙己、陈士成同为旧时代的读书人,又都是科举途中的失败者。但孔乙己身上尚存着一丝诚与爱,鲁迅对其抱有同情,而到了陈士成,则完全被功名利禄吞噬了人性,变得疯狂,鲁迅侧重于批判。教师小结: 然而无论是良心未泯的孔乙己还是人性扭曲的陈士成,其命运是一样的,走向死亡。鲁迅敏锐的洞察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正是封建统治者钳制知识分子的武器,使他们甘心奴从于封建文化意识,成为科举制的牺牲品。如果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还只是让范进上演了一出大器晚成的悲喜剧,那么鲁迅笔下的读书人则无疑是彻头彻尾的悲剧。 科举弊害在于:扼杀了人的创造力,使像孔乙己这样的读书人成为“百无一用”之人;“学而优则仕”的理念充满功利性,像陈士成把科考成了升官发财之路,可以想象它对人的精神奴役多么深刻。正因如此,鲁迅提出改造国民性,改变精神,首在“立人”,摆脱奴性,恢复沉沦已久的创造活力。【设置意图】攻克教学难点,体会鲁迅对科举制的深刻揭示。四、 联系现实,思考当今教育 今天,我们依然要重温经典。孔乙己、陈士成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科举制虽然废除了,但束缚人、奴役人的枷锁还普遍存在着。学生活动:看图片、文字材料,围绕热点话题,展开讨论。2015年10月,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后,其在宁波的旧居一时成为旅游胜地。许多家长携孩子前往,参观拍照,称希望能借此沾沾喜气。无独有偶。在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山东高密的故居吸引力不少游客,甚至老家的墙皮、菜园的胡萝卜也遭殃了。一些虔诚的拔萝卜者反馈,他们相信这些萝卜或许能够保自己的孩子学业有成。教师评议:近日,曾经门前冷落的屠呦呦旧居,因主人的“一举成名”而变为了家长、孩子的朝圣之地。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自然可以理解,但这样的教育方式本身可能就是一种误导。昔日科考之路,金榜题名者直呼“春风得意马蹄疾”,名落孙山者则苦吟”江枫渔火对愁眠”,悲喜之间,无外乎功名二字。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教育似乎大多也只是慕功名而来,沾喜气而去。这种名人崇拜,究竟要把孩子带去哪里?鲁迅在“救救孩子”的呼号之后,曾提出对教育的殷切希望。“我们只能先从觉醒的人开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这条道路是举步维艰的,但只有解开一切功、名、利、禄的束缚,我们才可能让孩子拥有想象的活跃与精神的浩瀚,我们才有可能接近教育的理想。【设置意图】关注热点,引发讨论,阐释经典的当代价值五、 课后作业针对时事材料,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写一段评议。【设置意图】读写结合,反思当下教育,提升认识水平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一、 吸收学术研究成果,开展鲁迅专题研读鲁迅作品数量多、思想深,开展专题阅读势在必行。教师只有深刻理解文本,在教学中,才能启人深思。在备课阶段,我坚持阅读思考,参考了钱理群、汪辉、李怡等研究者对鲁迅作品的解读,最终确定专题为通过孔乙己、白光两篇小说研读鲁迅笔下旧知识分子,思考其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及其作品中“立人”“摆脱奴性”的精神实质对当下的意义。二、 细读揣摩人物心理,凸显语文学科本色鲁迅教学固然要重视对其思想的挖掘,但不能忽视的是对文本的分析、对文学味的感受与体会。所以,本课主线是:通过品读人物外在细节刻画,揣摩人物内在复杂微妙的心理。在课堂实施中,通过教师点拨、合作讨论、批注阅读等形式,基本实现了对人物心灵多面立体的解读。三、 关注现实热点问题,思考经典当代价值鲁迅的经典在于对现象的深刻洞察和高瞻远瞩的思考,所以要发掘作品的当下意义。他对旧文人精神创伤的揭示和对科举制的批判归根结底还是对“人”的主体性思考。科举是扼杀创造力的,“学而优则仕”充满功利性色彩。那么,我们当下的教育要塑造怎样的人?讨论中,道出不少今天高中生的心声。在读经典的过程中,反思当下,也正是本课的价值所在。7

    注意事项

    本文(京教杯教学设计.doc)为本站会员(sccc)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