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ppt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jio)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s)。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1 次韵:依照别人的原韵而且依照其先后次序写诗或词。2 从教:任凭。3 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这里反用其意。思:心绪,情思。4 萦:萦绕、牵念。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白居易杨柳枝:“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注释,5 困酣:困倦之极。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6“梦随”三句:化用唐代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7 落红:落花。缀:连结。8一池萍碎:苏轼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9春色:代指杨花。,译文,杨花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没有人怜惜,任由它飘坠。离开了树枝,飘荡在路旁,看起来是无情物,细想却荡漾着情思。它被愁思萦绕,伤了百折柔肠,困顿朦胧的娇眼,刚要睁开又想闭。正像那思妇梦中行万里,本想寻夫去处,却又被黄莺啼声惊唤起。我不怨杨花落尽,只怨那西园,落花难重缀。早晨一阵风雨,杨花踪迹何处寻?一池浮萍,全被雨打碎。满园春色分三成,两成变尘土,一成随流水。细细看,不是杨花,点点全是分离人的泪。,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隋炀帝开凿运河,命人在河边广种柳树,并御赐姓杨,故后来便称柳树为“杨柳”。柳花亦被叫作杨花,它实际上是柳絮。杨花虽然以花为名,但是它细小无华,既无绚目的色彩,又无醉人的芬芳,实在很难真的被当成花来看待。所以作者说它好像是花,却又不像花。词以摹写杨花的形态开篇,并非直接描写,却非常传神。它写出了杨花的独特物性,同时又不仅限于此,作者仿佛在设身处地体验杨花的命运和际遇。意味深长,空灵飘忽,奠定了全词的风格基调。落花总会令多愁善感的人们伤感怜惜,可是这同样负着“花”之名的杨花,任凭它怎样飘零坠落,也没有谁在意。“从”,任。“教”,使。一个“惜”字,有着浓郁的感情色彩。“无人惜”,反衬作者独“惜”。,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杨花随风飘飞,离开家园,落在路旁。仔细思量,虽说无情,却也有它的情思。杨花飘零,本是习见的自然现象,但作者不说“离枝”,而言“抛家”,不仅将其拟人化,更赋予丰富的内心世界。杨花“抛家”远行,看似“无情”;而“傍路”又显出内心沉重、恋恋不舍之意,是为“有思”。苏轼信中说作此词的缘由是因为章质夫出任外官,远离家人,自己“闭门愁断,故写其意”。因此写杨花也就是写宦途漂泊的章质夫,写千千万万离家远行的游子。作者一生辗转各地,对此有着真切而深刻的体验。,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如果说杨花有思,那么所思为何?应该是和游子一样,思念的是家。对杨花来说,家便是它离开的那棵柳树。作者由杨花引发的联想,因而变为对柳树的想象。那纤柔的柳枝,就像思妇受尽离愁折磨的柔肠;那嫩绿的柳叶,犹如思妇的娇眼,春困未消,欲开还闭。“萦”,愁思萦回。“柔肠”,柳枝柔细,故取以为喻。“娇眼”,柳叶初生时,如人的睡眼初展,故称柳眼。作者从杨花写到柳树,又以柳树的风姿隐喻思妇的神态,可谓想象奇特,咏物而不滞于物。,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这几句既摄思妇之魂,又传杨花之神。游子远去,思妇怀人不归,常引起恼人春梦。柳树大概也如此吧。在梦中,她追寻千万里,好像寻到了夫婿那游子一样的杨花,只是刚要相逢,却又被黄莺的啼叫惊醒。从表面上看,这几句几乎都是在写人,一个女子的无限幽怨,呼之欲出。但细读之,又不能不说是在写杨柳。随风飞舞、欲起旋落、似去又还,不正是柳絮飘飞的情景吗?至于黄莺儿,也应该常常栖息在柳梢头。作者落笔轻灵,以自己的内心体验抒写杨柳,使之成为人的思想情感的载体。物性耶?人情耶?已经浑然不可分割了。,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不必遗憾杨花飞尽,叹只叹西园里百花凋零,难以连缀。作者笔锋一转,由杨花的情态转而为人的惜春伤逝之感。“此花飞尽”,是一花之事;而“落红难缀”,是一春之事。待到杨花飞尽时,正是暮春时节,灿烂春光,不复重来。这里照应开篇“似花还似非花”,又一次将它与花,即“落红”作了对比。杨花即使飞尽,仍旧不是伤春者怜惜的对象。“不恨”,是承上片“非花”、“无人惜”而言。其实,这是曲笔传情。作者写他人对杨花的态度,表达的仍是自己对杨花命运的关注,看似无情,实则有心。,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前面既然已经写到“杨花飞尽”,这首咏物词到这里似乎难以为继了。但作者别开生面,将词意拓展到又一境界。清晨一场风雨过后,杨花已不见了踪影。它在哪里呢?已化为一池浮萍,花残身碎。“一池萍碎”句,苏轼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这是古人的一种说法,并不科学。但作为文学特别是作为抒情诗词,倒也无须拘泥。,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此时的春色,假如可以三分的话,那么两分归于尘土,一分归于流水。“尘土”,是说落花飘零;“流水”,则指杨花落水。总之,春色已尽。由惜杨花,进而惜春光,诗人的情感袒露无遗。“春色”居然可以分,这是一种想象奇妙而又高度夸张的写法。苏轼曾多次使用,如临江仙“三分春色一分愁”,雨中花“不如留取,十分春态,付与明年”等。在苏轼之前,已有人这样写。如唐代诗人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宋初词人叶清臣的“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等,都是经典名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细细看来,那水中的浮萍,哪里是什么杨花;一点一滴,分明是离人伤心的眼泪。唐人诗曰:“君看陌上梅花红,尽是离人眼中血。”作者化用其意。比喻新奇脱俗,想象大胆夸张,感情深挚饱满,蕴意回味无穷。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照映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情景交融。,这首词的上阕主要写杨花的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词的下阕与上阕相呼应主要是写柳絮的归宿,感情色彩更加浓厚。,这首词是苏轼婉约词中的经典之作。词家一向以咏物为难,章质夫的柳花词已经以其摹写物态的精妙成为一时传诵的名作。步韵填词,从形式到内容,必然受到原唱的约束和限制,尤其是在原唱已经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的情况下,和韵要超越原唱实属不易。苏轼却举重若轻,不仅写出了杨花的形、神,而且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巧妙地结合起来;将物性与人情毫无痕迹地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借物以寓性情”,“即物即人,两不能别”。全词写得声韵谐婉,情调幽怨缠绵。反映了苏词婉约的一面。此词一出,赞誉不绝,名声很快超过章的原作,成为咏物词史上“压倒古今”的名作。,咏物伤事、感怀身世、积极入世 王国维人间词话里评价说这两首词:“和韵而似原唱”,“原唱而似和韵”。为何会如此呢?因为苏轼此词是放恣了才情、感激于友情和深痛于政治离情的汇合物。其感情的缠绵悱恻与幽苦灰冷,是平居生活中人难以体会的。,人文精神,本词内外交织,展现了三层情世界。第一层是物情的世界,它由上下片合成。即抒写杨花飘零的种种仪态和变化,表达作者的伤春惜逝之情。第二层是人情的世界,是配合章质夫的词意来设想他家歌姬因他远出巡按而起的别情。它基本上是由上片完成,但却在结韵转应下片,将杨花想象成思妇的点点相思愁泪。,但是,直到此时,我们还看不见作者的自我精神。本词还只是一篇技巧、才情高妙而旨趣却平常的咏物词。其实,作者的自我精神,深深地隐伏在物情和人情的世界之中。在那里有他的“我境”,即他自己自下狱及流放以来最深的精神痛苦。在那里,杨花,不再是美好的物象,他人的情象,而是经历政治打击后既压抑灰冷又激情不已的“离人”苏轼自己的心象,一个边缘人、路边人、漂泊者的完美心象。,起韵“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起得警策精辟,劈面而来。是以情起而不是以景起。按照感物乃生情的心理规则,这种起句,显示出它是作者思考、感受了很久之后的感情凝结,是百转千回的思量感受中的透骨情语。它写透了作者对自己不受尊重、不被赏识也不被怜惜的委屈、无奈和乏力之感:这与我的灵魂同构的杨花,它是花呢,或不是花呢?是花,怎么没有人珍惜爱护?怎么会任它漂泊至此?它不是花吧,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命运。此处词句中对于自我价值的疑问,是如此残虐,又如此委屈,可见御史台狱以来的种种遭遇,在他心理上投下了巨大的阴影覆盖了他原先为文为人的自任和自信,带来的是万般委屈的压抑自疑。,接韵转入对于人间世的寒心失望。抛家傍路的杨花,无所归依,如同这时的他,暂居于定慧院中,在精神与物质的世界双双缺少稳定的安心的住所,如同一枝难寻、独立沙洲的孤鸿。因为如此感受,所以他对于黑暗的人间,深深思量,产生了情感顿减、理性增加的感觉。率性而为的热情的消减和不断思考的理性的加深,是正道直行而又任性天真的苏轼心理逐渐成熟的标志他曾经那样自信地说过:“余天下之无思虑者也。遇事辄发,不暇思也”的话!,“萦损”一韵,虽是写女子蚀骨销魂的相思情状,但又显示出他因为受打击太深而反思过劳以致生命力被极度耗损的状态。而这些体现出作者胸怀心志之人生大梦,却陡然惊醒。而梦醒了以后无路可走的空廓,又怎能不让他充满沮丧与失望的感觉!,所以下片起韵,两出“恨”字,昭彰其情。“此花飞尽”,已堪大恨。自己的命运如漂泊的杨花,再无返回故枝的可能。也无寻找到天边梦郎的可能,这种两处茫茫的身世之感,已足痛心。但是比起西园花谢花飞、春景全消来,自己的遭遇都不算是最痛心的。这种表达,是加一倍法,可见西园落红的残春景象,给作者带来的心灵创痛何其深沉。,以下回归杨花本题,一场夜雨后,但见池塘里浮萍涨绿,杨花早已不见了踪影,季节已经转换了主题。光阴迁变、人事代谢如此之剧,岂不令人大恸!结韵遂点明心意,那一朵一朵、曾经漫天飞舞的杨花,哪里是什么杨花啊,分明是离人是离别所爱、痛失前程的漂泊者的迷离伤心泪!,杨花:漂泊者的心灵之象,杨花的命运不正是词人此时身世心境的写照么?通过杨花化萍的故事,抒写词人的身世感慨,愈是感时伤世,积极入世的思想越发强烈,这正是词人清新而深沉的抒情特色。,